味素、思密达是什么意思?

菱花味精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菱花味精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菱花味精也是中国的一个味精品牌由菱花集团公司生产
菱花味精也是中国的一个味精品牌由菱花集团公司生产菱花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孔孟之乡微山湖畔的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自1979年10月创建以来菱花人始终坚持高质量低成本快节奏活机制的治厂方针发扬奉献拼搏艰苦创业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塑造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味精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五大品牌优势构筑了遍布全国伸向世界布局合理反馈及时的大市场网络使企业迅速成长为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首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农业产业化15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拥有资产20.3亿元产品涉及味精鸡精复合调味品赖氨酸谷氨酸胺生物肥料热电机械化工等十几个门类 30余种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 2.45亿元味精年产量 20万吨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菱花集团公司坚定不移的实施名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靠名牌打天下生产上始终坚持质量高于一切每生产一种产品就要创造一项优质并制定了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指标技术上始终用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武装企业集聚了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智囊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山东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生物研究所天津轻工大学山东大学无锡轻工大学等十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保证了集团决策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管理上采用深化细化日化量化&的管理方法始终坚持双控管理将产品质量控制到最高点成本控制到最低点菱花牌味精连续多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用户最满意产品宣传上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及时推出系统化集中式针对性的宣传使菱花的产品和形象享誉海内外生产的谷氨酸以颗粒大质量优成为国内味精厂家的进口替代品菱花牌味精 1992年即获得智利国际博览会金奖1993年获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味精1999年12月通过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经复评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9月菱花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1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2月被认定为全国同行业首家绿色食品2004年2月被评为中国味精产品质量用户满意第一品牌最近又相继通过美国FDA认证犹太认证和海拉尔认证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和穆斯林市场的通行证
菱花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的大市场战略坚持先打市场后建工厂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了32个分公司6个生产厂9个分装厂430户一级代理商6万多个基层销售点在美国澳大利亚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公司和加工企业实现了产品零库存国内市场占有率18%以上金菱花银菱花特鲜味精鸡精等系列化高价位产品现已进入全国3000余家超市连锁店抢占了超市市场至高点系列复合调味品的推出进一步加厚了市场形成了产品销售系列化的新格局在国际市场上菱花牌味精现已销往86 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年销量6万吨创汇15亿元的市场规模目前菱花的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洲非洲南北美等地力 菱花集团坚持大提高大发展大调整大联合 四大战略先后与两家位居世界500强的外企和国内一家知名上市公司合资实施了热电技改清洁工艺二期年产2万吨复合调味品年产 14万吨淀粉年产 26万吨谷氨酸年产4万吨味精年产2000吨谷氨酰胺年产10万吨赖氨酸八大重点项目建设整个项目工程全部完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9亿元以八大项目建设为新起点菱花集团又确立了创百亿企业树百年菱花的双百目标和多元化规模化全球化优选化的四化方针近5年的发展框架是系列调味品生产系列氨基酸生产国内国际贸易三足鼎立协调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形成销售收入 105亿元利税 18亿元的能力将菱花集团建设成为年产味精 30万吨赖氨酸 10万吨谷氨酸胺及生物制药3000吨的中国最大氨基酸生产销售企业成为科技含量大外向度高核心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广的国际一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味精是什么做的?_百度知道
味精是什么做的?
味精的化学名称是谷氨酸纳,是最常用的调味料。原来味精溶于水时,会散发类似肉味,可刺激味蕾,增添食物鲜味。一般来说,若非大量食用味精,应不会有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摄入量为成人每人每日120毫克/公斤体重(约体重为50公斤,每日可食用味精6克)。须注意的是,味精不能加热,因为一加热(超过摄氏120度),谷氨酸纳便变为焦谷氨酸纳。这是有害的物质,并且难以排出体外。虽然焦谷氨酸纳的毒性不大,但会积聚在体内,同时会出现心跳、手震、失眠及轻奋等反应。此外,亦不要将味精放进碱性和酸性的食物内,因为味精遇到碱会起化学作用,产生气味欠佳的谷氨酸二纳,遇到酸则难以溶解。凉拌菜亦不宜放味精,原因同样是味精难以溶解。 婴孩和幼儿都不适宜大量进食味精,原因是味精会使血液中的锌变为氨酸锌,从尿液中排出,造成急性缺锌症状。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小朋友若缺乏锌,会引起生长发育不良、智力减退、性晚熟,同时亦会令味觉紊乱,食欲不振,长期下去会导致营养不良。市面上大部分的零食都含有味精,以刺激味蕾,家长不宜让小朋友进食过量。此外,哺乳期间的妇女,亦不宜过量进食含有味精的食物,因为谷氨酸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2003年以后,中国河南.莲花味精,主要竞争对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权威媒体的新闻和评论资料上,看得出莲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抢占了“味之素”市场份额。据资料显示,“味之素”是此前国际上味精行业最牛的,周润发版的《上海滩》中,就有“周润发”抗日烧“味之素”仓库的片断。从股市专业评论上看“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80%以上”,媒体记者报道上看“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90%(也有说95%的)以上”。但是,莲花在取得国际市场“抗日”胜利的同时,却丢掉了大量的国内市场。我个人觉得这和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菱花、红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鸡精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降低的影响,甚至企业亏损。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味精的秘密 味精也叫味素,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制成。 味精能水解成谷氨酸(氨基酸的一种),它具有强烈的鲜味。不过,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温度,注意烹饪方法,不要过早的放入味精,因为谷氨酸钠在120度以上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所以味精一般在出锅前加入。另外,忌和碱或小苏打同用,以免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
味精也叫味素,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制成。
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制成
以大米为原料做的
味精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味精是什么时候在哪国出现的?_百度知道
味精是什么时候在哪国出现的?
味精是什么时候在哪国出现的?
提问者采纳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味精的秘密 味精也叫味素,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而制成。
味精能水解成谷氨酸(氨基酸的一种),它具有强烈的鲜味。不过,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温度,注意烹饪方法,不要过早的放入味精,因为谷氨酸钠在120度以上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所以味精一般在出锅前加入。另外,忌和碱或小苏打同用,以免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
至于味精的用量,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6克,否则,可能产生头痛、恶心、发热等症状。过量食用味精也可能导致高血糖。另外,味精也不是越多越鲜,炒菜做汤时,放适量味精,能起到增鲜就可以了,味精放多了,反而会感到舌头发麻。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味精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密达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