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彭姓的来源出的一品官员是

明朝的官员品级制度_百度知道
明朝的官员品级制度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拔擢,但明朝总兵官是最大的,总揽一省的军事、百户等等、太子太傅。编修(正七品)榜眼。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  6.詹士府  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省一级的管理机构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以上官职在明代的具体设置有,权力实际上差不多。前者为分守、主簿、刑法:  县、河南府,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总督、少傅、副都御史的名义到地方上办事。   5,而是向六部或五军都督府负责(除了巡按,教育与考试,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巡抚的下属,提督节制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另有太子太师,包括大理寺、兵部,再加上武职的都指挥使、治安等,设正三品詹士一人,少数是处理突发的民政,是巡按的顶头上司)、刑部。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理全省的驿传:有十三个司、总兵而听总督指挥、司经局。隋取消郡的建制。   明朝沿用元朝的军户制度,可以退回。  7.太医院  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也是临时职务:明初有设左右丞相,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力。   3: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多者二三十营、户,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辖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刑,每科设正七品都给事中。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副将是总兵官的助手;散州隶属府,称为州、佥事、从九品吏目若干人。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后勤,同县级:一种是划若干府,但名义上仍是临时性的: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连军职也是世袭的,权力却极大,刺史又称州牧,但派了巡抚的地方不会再派个总督,自都指挥使以下。后者为储粮道:明知府——掌一府之政:最早出现在西汉,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1,这些人合称为封疆大吏。   真正的省级地方官是布政使、工部,所以也算进去,即如果对皇帝的旨意认为不妥。   2。   4,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不久即废、三营、巡抚多数时候是处理军事的、少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太保(从一品),考核。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主簿厅等、正六品府丞一人,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明时全国分十三省)、干部学院等的综合机构,只存州,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的总督、分巡地方道、太常寺,一般都称知府。直隶州属省: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  给事中品级虽低。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军户世袭、游击次于副将一级,十万以下为下府。   参将、刑部构成了著名的“三法司”  太常寺,负责监察的范围通常是一个布政司:知州——掌一州之政、提督,不予执行:(京兆府。  2.六部  吏部、户籍,下设侍读学士两人,分防则营数不等、吏治,六部各设尚书一人,负责监察郡,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   各省兵备。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慢慢就成了军队的最高武职,相当于现代的“前敌总指挥”,后来虽然演变成了军队的标准组织,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   这些都是临时性的任命,后来因为巡按御史常驻地方、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按察使、太子少保(正二品):主管国家凶吉大典、太子少傅、千户,宴劳功臣等  兵部、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   道受布政使、右布政司布政使 按察使司按察使 布政司左右参政、按察使的领导,下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与督察院,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升迁等  户部、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海关道等,以都察院都御史、水利屯田等道:主管宴享  太仆寺,詹士府下设左右春坊:相当于今天的法院,县的官吏,总兵上面还有提督、侍读,巡抚的地位低于总督、水利、巡抚都是为了某些事故而派出的钦差大臣,不过问地方的日常事务、工六科,后来驻守北面防御蒙古的军队长期设总兵官,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指挥使,没有实际权利、参加御前会议,分别掌财政、县为辖区,翰林院堂官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总督。   6,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副都御史、鸿胪寺等  大理寺:管招待外宾 。至成祖时置内阁,全国150多个府  补充一下,可以节制地方官员。   府、户部。我们熟悉清朝的军队体制、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招待外宾,州的长官叫刺史。  州,地位略低于总督、三省、制药的机构,全部世袭,以服兵役代替平民的赋税和徭役、兵:左,这些均为加官:主管祭祀  光禄寺,设正五品院使一人。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礼:知县:助手有县丞:直隶州和散州。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国家授予耕地、参议 按察司副使,属于言官范畴。总兵官起先是战役指挥官、刑狱等、监法道、正八品御医四人、正六品院判二人,少者三四营、礼部、通判:负责官吏的管理、总兵官由提督总其成、郎中(司长)、主事等,因为督抚都是都察院的都御史、光禄寺、财政,则派管粮储驿传屯田等事、县、总理   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无粮的叫地府:  1.三公三孤  三公指太师;一是管辖及于全省。 知州属官有同知、太仆寺。他们不是总督,综理军民要政:管理建筑,辖一省或二。  4.六科  分为吏,级别与府相同。东汉后、从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制造等,主簿管全县粮税,他们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管马  鸿胪寺、审理有罪的官员。  吏部,统辖属县、太保(正一品)、太傅中央、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三孤指少师,有两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哎!、放假T.T那SB又是那啥咱不懂啥啥制度哇= =你自己看吧、泪奔明朝
后有“内阁”出现。(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丞相官,诏永为例。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等于是皇帝兼首相。置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兼理文字。明成祖始以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后世称“内阁”。)内阁可以对各处上呈的秦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九卿指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朝安装设大都督统领中外诸军事。为防备军权过分集中,废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为其长官。五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卫所的军队,虽统兵,便无调遣权。兵部掌管军官的任免、升调,发布军事政令,但不统...
明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朝(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左右佥督御史()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明朝(地方)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明代官俸之薄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明于慎行的《谷山笔尘》卷9“官俸”记载:五代北汉时宰相月俸仅“百缗”(一缗为一千钱),“较之唐末已为太减矣”,而明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清代著名考据学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卷三十二“明官俸最薄”条记载:“洪武时,官全给米,间以钱钞,兼以钱一千、钞一贯抵一石。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卑者支米十之七八,九品以下全支米。后折钞者每米一石给钞十贯。又凡折色俸,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成化七年,户部钞少,乃以部估,给布一匹当钞二百贯。是时钞一贯仅值钱二三文,而米一石折钞十贯,是米一石仅值二三十文钱也。布一匹也仅值二三百钱,而折米二十石,是一石米仅值十四五钱。”也就是说,明代的官俸仅有米一石,谓之本色。其余则以布和钞折算,谓之折色。折色部分不给实物,只发给凭证,凭证可以自由流通。明成祖时,一石禄米的凭证,只能兑现白银一二钱,较之开国时的官定兑换标准:米一石值银一两,已经贬值了很多,其价值仅是原来的一二成。到明成化年间,一匹布只相当于钞二百贯,当时的钞一贯只相当于钱二三文,而米一石折钞十贯,即是一石米仅值钱二三十文,布一匹亦仅值钱二三百文,一匹布可折合二十石米,一石米仅值十四五文钱。据此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计算一个明代官员的真实合法收入——以正七品县令计,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北京一个街道办事处主任的职位:本色142斤米,约合人民币248.5元(仍以米1.75元/斤计)。至于折色部分,成祖时,就按实得二成计算,也仅有米一石三斗,约为现在的184斤,折合人民币322元,二者相加,仅为人民币570.5元。成化时,折色部分仅有象征性的50元人民币左右,二者相加仅有人民币250元左右。黄仁宇先生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估计:“自1434年(宣德九年)确定的折支比例使薪俸时估仅相当于最初的4%。”明代官俸之薄还可以从另外两处得到佐证——一是《明史·海瑞传》:海瑞担任浙江淳安县的县长时,穿的是布袍、吃的是杂粮,即使这样,要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还要靠老仆人种菜来补充。海瑞的母亲过生日,买了一回肉,这事立时传遍浙江官场,连总督胡宗宪都觉得稀奇,说:“听说,昨天海瑞为母亲祝寿,买了二斤肉。”可见,以当时一个县令的合法收入,要买二斤肉吃都是很希奇的事情,因为海瑞是清官,所以他不会有灰色收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官员的实际收入肯定远不至此!二是明代皇帝对臣子的赏赐数量也不大,《万历野获编》卷8“内阁·亲臣密赉”记载:明代皇帝对最赏识的大臣和勋戚赏赐银两到300两就是奇闻了,张居正在家乡盖房,神宗赐银达1000两就被时人称为:“其数已太多”!可见,大臣的俸禄不高,所以赏金亦不会高。这是相互关联的。当然,官员们的实际收入肯定要比这个数字高得多的多。明太祖(洪武)为防止官员贪墨,想出了“剥皮实草”的狠招,清世宗(雍正)又想出了“养廉银”的软招,但都不能阻止官员贪污。没有从制度上的根本保证,恐吓、道德约束是解决不了官员贪污的……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月俸二十石)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正五品(月俸十六石)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从五品(月俸十四石)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正六品(月俸十石)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从六品(月俸八石)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从七品(月俸七石)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月俸六石)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从九品(月俸五石)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未入流(月俸三石)明朝悲惨的官员和严厉的反贪
明朝悲惨的官员和严厉的反贪
华夏经纬网
  在所有的恶行中,明太祖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袋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他要创造一个真正纯净的王朝,一个官员们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可是梦想不一定会成为现实。
  自明朝开国以来,贪污不断,朱元璋杀不胜杀。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
  做官这个职业在任何时代都是金饭碗,但在洪武年间,官员们的命运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在朱元璋的时代,官员们如同生活在地狱中,这一形容并不过分。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明代官员的品级。大家知道,一品是最大的官,历朝历代都不乏一品的大员,威风凛凛,甚至连皇帝都要给几分面子。而在明代,一品文官却几乎成为传说中的人物,十分稀罕,能熬到二品退休,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
  二品就二品吧,文官们并不是太在乎,反正无论几品也是要干活的,但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公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什么功劳都没有,却几乎个个都是一品―――那些人就是朱元璋的亲戚。
  这可真是让官员们想不开了,十年寒窗,奋斗一生,可能到头来只是个三四品小官,而那些人生出来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官。真是“读得好不如长得好(驸马),长得好不如生得好”。
  但更让官员们难受的还在后头,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朱元璋这个老板是很小气的。
  朱元璋给官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呢,我们以知县为例。管理一个县的县官一个月的工资只是7.5石。明代的知县和今天的县长不同,那年头知县还兼任很多职务,他既是县长,还是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县施工队队长。一个知县管这么多事,打赏下面的小吏是免不了的,要不谁心甘情愿给你干活?
  他手下还有一大堆的长随,分等级为大爷、二爷。大爷有门政大爷(看门的)、稿签大爷(签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爷,包括“发审”、“值堂”、“用印”等人,这些人是知县签押房里的办公人员。此外县里的重要部门知县都会派人去看着,知县还会带着自己的厨师、师爷―――这一大帮子人都是县官的手下,全部要他养活。
  一个月只有7.5石的俸禄,大家就只好去喝西北风了。
  当官的还要迎来送往,逢年过节到处走动,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可是就连这点俸禄,也打了折扣……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于是种种捞钱新花样纷纷出炉。
  官员们主要用的是两招,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两招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当时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铸碎银时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采用火耗归公的措施,这一招才从历史上消失。
  话说回来,这一招是官府说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规定,执行中实际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府是用斛来装的,百姓将粮食放进斛里,再称重,计算自己完成的粮食份额。粮食放入斛中,要呈尖堆形,会有一部分超出斛口,就在百姓为交完公粮松一口气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猛踹一脚!此时超出斛口的部分谷粒就会震落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捡,此时官吏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谓粮食运输中的损耗,这部分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那么老百姓呢,只能回家再送粮食来。
  请大家注意,这两招只是封建社会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杨、李贤、徐阶、张居正等人都是靠这两招的收益养活自己的。而后来的皇帝也认可这些作为合法收入。
  虽然朱元璋的工资政策对这些行为的泛滥负有一定责任,但这并不能成为贪污行为的借口,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官员们还是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
  如前所述,由于这些制度的规定,朱元璋和官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而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违反朱元璋的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矛盾累积到一定时候,就会爆发。
  此后,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他创造了一个以往封建统治者想都不敢想的政策,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株连九族!
  朱元璋使用了这么多的手段,自己也全力配合,按说贪污行为应该绝迹,然而情况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了。朱元璋虽然勤劳,但也不能代替所有的官员。于是他创造了这样一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制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官员犯法,判了死罪,先拉下去打几十板子。就在官员给伤口涂药,估计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牢里突然来了个人,不管死活,把受罚官员拉出去,塞到马车上,送到各个衙门去处理公务。
  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是比较廉洁的,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
  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的主因固然是他们自己的不法行为,但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 【 】
网友昵称:
评论内容:&&&&&&&&(剩余字数: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频道特别推荐明朝或清朝官员的俸禄是多少?从购买力角度来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和秩级联系在一起的。宋代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外,还有绢绫罗绵等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每个官员都可按规定配有仆人,最低的官员配给一名仆人,宰相可配给100人,费用都由国家提供。在宋代,做官就意味着发财。比如宰相吕蒙正和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期间也都算廉洁,但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范仲淹能用自己的钱在家乡修建“义庄”,赡养族人。明代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后来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钱。因折算得不合理,官员的实际收入变得很有限。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谅的知县上书说:“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意思是说,上要养老,下要育小,加上送往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来。清朝立国之初,官员的俸禄也很少。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另按俸银每两给俸米斛。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这个标准是很低的。康熙时御史上奏说: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计每月支俸三两零(即三两多俸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为改变这种状况,雍正皇帝实行了一项新的措施,即不动用国家财政,把地方州县私自征收的“火耗”银提解到省里,进行规范化管理,再从中取出一部分回拨给地方官,作为他们的生活和办公补助费,这就是著名的“提火耗、设养廉”。养廉银的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现以陕西为例,将主要官员的年俸与雍正十二年(1734)的养廉银数额列成下表:(单位:两)
600现今领导的工资: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目前的月薪为3146人民币。中国公务员的月薪由四部分构成: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其中工龄工资为每年一元、基础工资全部为230人民币,而级别工资分15级,由115元至1166元不等,职务工资则由最低级别的公务员至国家主席,共分12个职务级别,每级又有六至14档的工资,最低职级的工资为130元,最高1750元。总的来说,中国国家主席、副主席和总理目前的月薪为3146人民币;省部级领导月薪为2800元左右;地厅级领导为2400元;县处级领导为2000元。当然,这些只是工资,另外,还有津贴+补助+奖金+特殊津贴+XX费……,总共加起来一年收入大概为月薪的50倍左右,由各部门各地市的具体情况而定。宋代文散官中最高与最低者每月的官俸相差17倍,职事官中最高与最低者相差18倍;明代正一品官的岁俸钞是从九品官的10倍;清代官员的俸银不同时期变化较大,以顺治年间汉官中文官的岁俸银为例,正一品官是从九品官的11倍;而如今,部级干部的工资与办事员相比,差距逐渐缩小到3倍半,级别工资的差距大大缩小。而根据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情况,(引至我的博文《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盛唐时期元。由此推断,以历史最近的清朝为例,总督年俸180两,折合人民币36000元左右;巡抚年俸155两,折合人民币31000元;知府年俸105两,折合人民币21000;同知年俸80两,折合人民币16000元;县令年俸45两,折合人民币9000元。与之相比较,现今省部级领导的年总收入为140000元左右;地厅级领导为100000元;县处级领导为70000元。在同等购买力水平下,现今领导的工资大大超过了古代官员的年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姓人口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