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为何高考取消英语学习英语

当前位置:&|&&|&
现在学英语是为了将来不学英语
责任编辑:平宇川
&&&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开始“拿英语开刀”了。他们或下调高考英语分数权重,或提出“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对于这些改革新举措,有人赞赏,也有人批评或忧虑。
  英语要不要学可能争议不大,但是怎样学却有很大争议。不过,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让现在的中国人学好英语,那么,未来的中国人,也即我们的下几代之后就有可能不学英语,而是让别人来学汉语。这个未来有多长,粗略地估计,大约需要一百年,也就是需要4至5代人,或更长一点6代人的时间。
  当然有人会不以为然,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人的前好几代就在学英语了,现在我辈不还在苦苦地学英语吗?如果从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教授英语至今,中国人已经学了一百五十余年英语,大约相当于6代人(以25年为一代)。没错,现在中国人还是在苦哈哈地学英语,但个中原因不难解释,其中一个原因即因为没有学好英语,而且没有实现科学中心(重心)的转移。
  一门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或主流语言,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殖民等原因,但是,知识和学术是其中的决定性原因。科学和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力量,而记录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是语言,只有经过语言的记录,人类才有可能汲取、借鉴、总结前人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为辉煌和更重要的成果,从而改善人类生活,再塑和再创世界文明。当一种语言能成为记录科技成果的主流语言时,也就表明,科技和学术中心发生了转移。这种转移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对《科学技术编年表》所记载的16世纪至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定律(汤浅定律):凡是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25%的国家,称为科学活动中心。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1920年至今),经历了5次转移,科学中心的平均周期为60至80年。
  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个标志是,科研人员自然而然地用某一种语言来记录他们的研究和发现结果,并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世界上一些科学巨匠使用不同语言发表研究结果的事实,较好地也饶有趣味地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的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但是,那时英国还不是世界科学中心,牛顿不得不用拉丁文写成。而且,牛顿生前用拉丁文分别在1687年、1713年和1726年撰写和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
  身为英国人、母语是英文的牛顿,为何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用拉丁文撰写这部经典科学论著呢?这似乎恰恰符合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1540年至1610年的世界科学重心是在意大利,主流语言就是发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语言——拉丁语。尽管世界科学中心在1660年至1730年已转移到了英国,但是,拉丁语作为主流语言的影响还会挟强弩之末至少延续影响世界几十年,而且直到今天,在几乎所有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拉丁语的身影和源头,所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是用拉丁语撰写的。
  到了牛顿去世后的第二年(1728),《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才首次用英文发表。这也意味着科学中心真正转移到了英国,英语也成为学术主流语言。不过,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后,又有法国和德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法语和德语却并未推翻英语的世界主流语言的地位。例如,1905年,母语是德语的爱因斯坦却用英语发表了其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
  这或许只能解释为,法国和德国的科学中心转移是短暂的,英语的主流语言地位还未完全丧失,而且英国在世界各地曾长期地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殖民统治,巩固了英语的主流地位。再加上从1920年起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美国并直到今天,而美国也使用英语,所以才有了英语作为世界主流语言的长盛不衰。
  中国人要学好英语的一个主要标志,或许应当是有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匠,并且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用英语发表,从而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通过积累,让中国的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从而奠定中国科研人员在世界科技界的地位并逐渐让科学中心向中国转移。这时,再慢慢转换成用汉语发表重大科技成果,就像牛顿去世后把以前用拉丁文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英语发表回来一样。如果再配以其他因素,如通商、人员交流和移民等,让汉语成为世界主流语言,也许那时,中国人就不必学英语了。
  尽管这只是一个美妙的梦想,但如果有一天,或许是100年后,世界各国都必须学汉语,而且学术论文都主要用汉语发表时,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就有了世界影响。
  所以,现在要调整的政策是怎样学好英语。如果不是全民学英语,那就应当科技界、知识界和文化界必须下大力学英语。
&&& 原标题:
更多关于&英语&的新闻:
7月26日“滨海art创意市集”在烟台开市各式各样
加上其他跟随国王度假的沙特人,总数可达大约1000人。  >  
  >  
探寻中国英语教育之未来:以史为鉴 洋为中用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教育人 中国梦”2014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第一场教育微论坛的主题与本次大会的总主题契合度最高,也最具深度和广度。这场论坛没有具体到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而是从更为宏观、更为深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英语教育的论述。
关键词一:科学VS不科学
从去年底到今年9月教育部公布新的高考方案之前,公众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质疑之声甚为强烈,很多人的理由是:学习英语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用不上、没有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用一系列科学研究数据对此进行了反驳:“英语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对人的大脑发展有好处。国外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就从小学习一种外语,他的大脑灰质密度更密更大,而灰质掌管着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学习外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锻炼得越多它就越强。虽然学习语言给它增加了一些压力,但是人对大脑进行的锻炼会促进它的发展。”
“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不够科学,外语学习是集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这样一个交叉学科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跨学科的学问,现在最大的问题包括方法、科学理念都不够科学,社会上也流行着一些偏见,这些偏见不是基于大规模客观数据调查出来的。现在我们有很好的统计工具科研方法,如果是统计出来的话那个结果是可信的。但是现在外语学习不尊重科学规律拍脑门的东西太多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兼副社长孙玉如是说。
龚亚夫同样对当前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存在质疑:现在英语教育主要的误区就是我们都假设我们的学生学了英语后要在英语国家的环境中生活,即基本上是模仿英语国家教那些生活在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或者其他国家来的孩子学习英语的一种模式。我觉得可能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一种如何用英语表达更有内涵的东西,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东西,更有助于他的品德培养的东西,而不是学习英语浅层面的个人交往的东西。孩子们应该多多地学习用英语表达真实的情感,比如我们生气怎么办?我们伤心怎么办?我们遇到生活当中矛盾怎么办?而这样的话题无论对于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来说都能有话可说。
在陈永汉看来,ETS的测试在科学性方面也尚未做到足够到位。“ETS的考试一般是国际化考试,国际化的考试会遭遇一些文化上的问题。在开发考试题目时,ETS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这个考题的理解度,要从多个方面达到一种平衡。”
关键词二:以史为鉴 借古开今
公众对于英语的有用论与无用论大多聚焦在现实社会:孩子的英语过了几级有助于小升初、考大学、找工作?一个人工作以后用英语交流、撰写文书的比例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学生家长)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此,他又如何能开创宏伟的事业(培养出真正有前途的孩子)?
“我国很多国学大师和现代汉语的奠基人很多都是原先在国外学习过,而且都精通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课。”龚亚夫告诉与会者。孙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每一次大的飞跃都伴随对外语学习的重视。清朝末年有洋务运动,当时洋务运动创建了保华官,这给外语学习者非常高的待遇。一个人只要去学外语就可以获得相当于一个县处级干部的收入,这对他的鼓励是非常大的。中国的许多杰出人才,像早期的革命者像李大钊、陈独秀,他们的外语都非常棒,陈望道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语、俄语都非常重视。改革开放大家更清楚了,过去30年我们对外语也非常重视,所以我觉得从以史为鉴的角度上看,我们一定不能够轻视外语学习。
关键词三:师夷长技 洋为中用
来自新加坡的ETS中国区总经理陈永汉向大家讲述了新加坡50年来坚持的双语教育,或许能给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某些启示: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就开始了双语教育的步伐,这个双语教育步伐一直持续到现在,是非常成功的。新加坡汇聚了很多国家的移民,这个国家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正是坚持50年的双语教育使得新加坡有了50年的蓬勃发展。
陈永汉解释道,“新加坡并没有将英文当作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与英文的比例对等。他认为,一个教育体系如果把英语当成是课堂上的语言,走出课堂就不是一个语言,这个语言获得一个重要的地位就会遇到阻碍。新加坡50年的发展其实都是加强在课堂以外第二语言的应用。”从这一点上来看,英语在中国要走出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管是“借古”还是“学洋”,总而言之,英语教育必须始终秉承科学的态度,英语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未来。用孙玉的话说,“中国梦实现那一天必将是外语学习得到最大发展的那一天,中国梦实现那一天必定是每一个人的外语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如果说孙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畅想,那么龚亚夫的结语或许更着眼于现实:希望所有的外语教育、英语教育工作者都能在中国日报提供的舞台上进行交流,为今后大家到底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去努力达成共识,只有当我们大家都找到了这样一个方向达成共识的时候我想我们英语教育才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记者 王晓珊)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热烈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在乌镇召开。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号京网文[7号ICP:31为什么要学英语?假如未来中国实力世界第一还要学英语吗?_百度知道
为什么要学英语?假如未来中国实力世界第一还要学英语吗?
呵呵 就算中国将来真的第一了 还是说英语的分布最广泛 为什么不学英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2条回答
虽然说中国国际地位确实增强了不少
不过国际通用语言以我觉得还是英文
因为他简单
也是大众语言
不过听说以后中国教育会减少英语的重视性
也就是英语会简单一点
需要。只为美国人发明的电脑
而电脑编程主要是英语
现今时代的主流语言是英语
用,美国人也世界第一,不也在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吗。
兄弟我也讨厌英语
简直是要我命,但是真的逃不了
因为学英语,可以去美国
因为语言是必修课
语言学多了没有坏处
出国留学有好处。
出国留学有好处。
但是现在中国没有第一,
学英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英语专业学生为什么学英语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英语专业学生为什么学英语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01:45: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英语专业学生为什么学英语
官方公共微信>> 中国人学英语学得太多了吗?
中国人学英语学得太多了吗?
编辑: 小文
01:38:00 东亚经贸新闻
速度30秒40秒50秒提示:按键盘 ← → 键可以翻页
内容提要:北京市日前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了中高考英语分值。按照改革方案, 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
  北京市日前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了中高考英语分值。按照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占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中考英语由12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增加到50分。
  此番改革举动在老师、学生和家长中的撼动效应不亚于一场“地震”,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以及很多人的反思,中国人的英语是真的学得太多了吗?到底哪儿出了问题?
  中国人英语学得好吗?
  学习英语在中国一直处于“发烧”阶段,热潮此起彼伏,中高考、研究生考试、评职称,英语都是门槛,甚者更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所以国人学习英语一直乐此不疲。那么,中国人的英语学到了什么水平?
  托福考试多年停滞不前
  雅思考试处于亚洲末流
  在各个国家都有举行的留学英语考试,是可以用来进行国别英语水平比较的一个标准。
  据美国ETS机构公布的2011全球托福分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学生的托福平均成绩为77分,亚洲排名14。在亚洲范围内,排名在中国前面的有新加坡(99分)、印度(92分)、巴基斯坦(90分)等13个国家和地区。而此前四年,中国大陆学生的托福平均分数分别为2007年78分、2008年76分、2009年76分、2010年77分。这一成绩要比韩国、香港低,但比台湾和日本高。
  数据曲线勾勒出了值得忧虑的趋势,这几年中国大陆的托福得分基本持平,而其他国家都在上涨,一直垫底的日本也涨得很快。
  成年人英语学习
  属于低熟练度水平
  如果说,面向留学生的英语考试代表性还不足的话,那么另一项调查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由英孚进行的一项对全球170万18岁以上成年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成绩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丹麦、荷兰紧随其后,中国大陆仅以49.00分排名第36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在亚洲区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明明“英语热”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效果呢?
相关新闻:
本站原创榜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称英语取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