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雄鸡微波炉放在哪里好好

谬斯之神的弃儿,但痴心不改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上)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o诗歌分册(上)》(风靡教育图书界!众多老师、家长人手一套作为现行语文教材补充,数百名特级语文教师推荐阅读。林徽因、徐志摩、海子、顾城、北岛、于坚众多名家联袂奉献!把你从对现行语文的无感和疲惫中解放出来,重新领略汉语文之大美!)书 & &名: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上)
&编  者:叶开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书 & &号:ISBN 978-7-定 & &价:32元页 & &数:320字 & &数:334千字开 & &本:16开内容简介《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本书是第四册。本册分为“时间与季节”“亲爱的动物们”“花树与果实”“火车与旅行”四个部分,选入穆旦、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海子、顾城、北岛、郑敏、孙毓棠、张枣、于坚、柏桦、食指、宋琳等众多名家的优秀诗歌作品。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提起唐诗、宋词,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句,并说出头头是道的见解。本书则撷取了现当代的优秀诗歌作品分享给读者。并且编者别出心裁,将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展示分析的同时,更着重启发读者进行全新的思考,而不拘泥于过往的解读。编者在每首诗歌甚至每节诗歌后,都进行了精练且富有哲思的点评。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是一位经历不凡且思想自由的诗人,编者不仅在带着大家“读诗”,也在引导着读者们去了解那些精练的诗句背后或宏大或个性的历史与人生。诗歌中沉淀的是漫长的岁月、珍贵的情感、坚定的梦想……包罗万象,却真实亲近。希望读者们能够在自己独立的思考中成长,提起笔来,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的诗。 穆旦穆旦(),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穆旦先生中学时期即显示出了诗歌方面的杰出才华,后来他徒步千里,来到西南联大求学,曾受教于英国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燕卜荪先生,在燕卜荪的指导下,穆旦和他的同学们读到了英国杰出诗人奥登等人的作品,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写作。穆旦还参加了悲歌壮阔的中国入缅远征军作战,并随部队撤退,经过野人山等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向印度进发,有着惨痛的、九死一生的经历。他曾留学美国,上世纪50年代初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但不久就遭到了批斗,在“反右”和“文革”中,身心遭受了惨痛的折磨,但穆旦先生仍然坚持不懈地从事翻译工作,成为普惠后辈的翻译大家,译介了普希金、拜伦等俄罗斯、英国的大诗人作品。在70年代中期,穆旦先生又开始写诗,那些杰出的作品在朋友们中暗暗流传。1976年他因摔倒骨折,1977年在医院治疗时突发心脏病去世。 春春意闹:花朵、新绿和你的青春一度聚会在我的早年,散发着秘密的传单,宣传热带和迷信,激烈鼓动推翻我弱小的王国; 你们带来了一场不意的暴乱,把我流放到……一片破碎的梦;从那里我拾起一些寒冷的智慧,卫护我的心又走上途程。 多年不见你了,然而你的伙伴春天的花和鸟,又在我眼前喧闹,我没忘记它们对我暗含的敌意和无辜的欢乐被诱入的苦恼; 你走过而消失,只有淡淡的回忆稍稍把你唤出那逝去的年代,而我的老年也已筑起寒冷的城,把一切轻浮的欢乐关在城外。 被围困在花的梦和鸟的鼓噪中,寂静的石墙内今天有了回声回荡着那暴乱的过去,只一刹那,使我悒郁地珍惜这生之进攻…… 1976年5月 【短评】关于春天有各种写法,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自己的切身感受。这首诗作于1976年5月,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国内的政治和社会气氛仍非常压抑,充满恐怖,各种情绪涌动到了一个微妙关头。这个时候谈到春天,会暗含着一些特殊意义。这年春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去世了,十里长街告别,葬礼极其隆重,变成一种特殊政治信号,也催生了天安门“四五事件”——这是一次以诗歌纪念周恩来的民间运动,但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春天本该是很美好的,是诞生美好事物的季节,是各种新生力量经过漫长冬季的积蓄之后,渐渐萌发的季节。但在那个年代,春天需要关心的事情太多,超过了春天的职责。诗歌开头化用宋代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写年轻时感受:“花朵、新绿和你的青春/一度聚会在我的早年”,但时代残酷,人生颠沛流离,历经苦难,诗歌很快就写到“把我流放到……一片破碎的梦”,这青春和春天甚至有“对我暗含的敌意”,直接压缩了诗人1953年回国后经历20年苦难的复杂感受。诗人简短回顾人生,进入到命运中:“而我的老年也已筑起寒冷的城,/把一切轻浮的欢乐关在城外”。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时代,诗人冷静地让自己脱出喧嚣,避免口号,回到自身和自我,让诗歌拥有了超越时代的优质语言。 夏绿色要说话,红色的血要说话,浊重而喧腾,一齐说得嘈杂!是太阳的感情在大地上迸发。 太阳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诗,富于强烈的感情,热闹的故事,但没有思想,只是文字,文字,文字。 他要写出我的苦恼的旅程,正写到高潮,就换了主人公,我汗流浃背地躲进冥想中。 他写出了世界上的一切大事,(这我们从报纸上已经阅知)只不过要证明自己的热炽。 冷静的冬天是个批评家,把作品的许多话一笔抹杀,却仍然给了它肯定的评价。 据说,作品一章章有其连贯,从中可以看到构思的谨严,因此还要拿给春天去出版。1976年6月 【短评】一首好诗在表达上起码要有两层含义:外层是语言直接表现的景象,内层是隐藏在语言之下的微妙情感——1976年是个特殊年代,需要更隐晦表达才能保护自己。表面看起来,夏天的“绿色”“红色的血”“太阳”都是普通意象,读者却可以想象那个时代话语的喧嚣、社会的混乱。“太阳”可喻领袖,在那个年代,运用“太阳”这个词有一定危险性,要在择词时做清洁手术,例如,在本诗中,表面上要让“太阳”看起来跟“领袖”毫无关联,看起来真的只是一个在天上悬挂着的太阳。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可以指向不同事物,一个词有很多含意。“太阳”先生“要写一篇伟大的史诗,/……他要写出我的苦恼的旅程,/……他写出了世界上的一切大事”,这整个夏天,“太阳”才是社会、政治、文化和诗歌的主角,也是唯一的故事讲述者。但诗歌在末尾突然提到“春天”,是一种含义丰富的指向,读者可以作丰富的联想。 秋1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大街还一样喧嚣,人来人往,但被秋凉笼罩着一层肃静。 一整个夏季,树木多么紊乱!现在却坠入沉思,像在总结它过去的狂想,激愤,扩张,于是宣讲哲理,飘一地黄叶。 田野的秩序变得井井有条,土地把债务都已还清,谷子进仓了,泥土休憩了,自然舒了一口气,吹来了爽风。 死亡的阴影还没有降临,一切安宁,色彩明媚而丰富;流过的白云在与河水谈心,它也要稍许享受生的幸福。 2你肩负着多年的重载,歇下来吧,在芦苇的水边:远方是一片灰白的雾霭静静掩盖着路程的终点。 处身在太阳建立的大厦,连你的忧烦也是他的作品,歇下来吧,傍近他闲谈,如今他已是和煦的老人。 这大地的生命,缤纷的景色,曾抒写过他的热情和狂暴,而今只剩下凄清的虫鸣,绿色的回忆,草黄的微笑。 这是他远行前柔情的告别,然后他的语言就纷纷凋谢;为何你却紧抱着满怀浓荫,不让它随风飘落,一页又一页? 3经过了溶解冰雪的斗争,又经过了初生之苦的春旱,这条河水渡过夏雨的惊涛,终于流入了秋日的安恬; 攀登着一坡又一坡的我,有如这田野上成熟的谷禾,从阳光和泥土吸取着营养,不知冒多少险受多少挫折; 在雷电的天空下,在火焰中,这滋长的树叶,飞鸟,小虫,和我一样取得了生的胜利,从而组成秋天和谐的歌声。 呵,水波的喋喋,树影的舞弄,和谷禾的香才在我心里扩散,却见严冬已递来它的战书,在这恬静的、秋日的港湾。1976年9月 【短评】本编序言引用了奥地利大诗人里尔克的名作《秋日》,谈到一年的不同季节可以跟人生的不同阶段相互隐喻,这是很普遍的比喻方法。而用在自然作物的生长上,不同季节也展现了不同的景象,人们对这些不同景象会有不同的情感与期待。秋天总是跟“收获”联系在一起,主打色是“金色”。同时跟秋天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果实”“成熟”“理性”等。在里尔克的《秋日》里,秋天跟“果实”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跟“成熟”发生了直接的联系。细读会发现,里尔克笔下是初秋,夏日刚过,还需要几天“南方的好天气”,才能让果实真正成熟。而在人生的“中年”阶段,“成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人到中年,可以比作季节到了秋天。这个时候,狂热的夏天、秩序混乱的世界,开始收敛,“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而反思自我,诗人也颇有感慨:“攀登着一坡又一坡的我,/有如这田野上成熟的谷禾”。然而,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整体的叙事,看成是对政治、社会的含蓄隐喻:“在雷电的天空下,在火焰中,/这滋长的树叶,飞鸟,小虫,/和我一样取得了生的胜利,/从而组成秋天和谐的歌声。”“树叶”“飞鸟”“小虫”是自然中普通、乃至卑微的事物,但这些事物顽强地存在着,取得了“生的胜利”,呈现着生的价值,抒发着生的喜悦。
冬1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2寒冷,寒冷,尽量束缚了手脚,潺潺的小河用冰封住了口舌,盛夏的蝉鸣和蛙声都沉寂,大地一笔勾销它笑闹的蓬勃。 谨慎,谨慎,使生命受到挫折,花呢?绿色呢?血液闭塞住欲望,经过多日的阴霾和犹疑不决,才从枯树枝漏下淡淡的阳光。 奇怪!春天是这样深深隐藏,哪儿都无消息,都怕峥露头角,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 3你大概已停止了分赠爱情,把书信写了一半就住手,望望窗外,天气是如此萧杀,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 你把夏季的礼品拿出来,无论是蜂蜜,是果品,是酒,然后坐在炉前慢慢品尝,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 你拿一本小说躺在床上,在另一个幻象世界周游,它使你感叹,或使你向往,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 你疲劳了一天才得休息,听着树木和草石都在嘶吼,你虽然睡下,却不能成梦,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 4在马房隔壁的小土屋里,风吹着窗纸沙沙响动,几只泥脚带着雪走进来,让马吃料,车子歇在风中。 高高低低围着火坐下,有的添木柴,有的在烘干,有的用他粗而短的指头把烟丝倒在纸里卷成烟。 一壶水滚沸,白色的水雾弥漫在烟气缭绕的小屋,吃着,哼着小曲,还谈着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 北风在电线上朝他们呼唤,原野的道路还一望无际,几条暖和的身子走出屋,又迎面扑进寒冷的空气。 【短评】季节作为人生的隐喻,在《冬天》这首诗里表现得最为鲜明:冬天→晚年。人生来到了暮年,犹如季节来到了冬天。从阅读感受来看,第一节每一段的末尾,我觉得可以连起来读,理解诗人对人生到了冬天的递进理解:“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虽然已经到了冬天,但生命仍在跳动,还有乐趣,诗人通过对故人、亲友的回忆,来感受人生的温暖。冬天的肃杀,常常被用来比喻政治、社会严酷的现状。诗的第二节,这个时候春天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而“年轻的灵魂裹进老年的硬壳,/仿佛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这种连生命的激情都不再的世界,是令人感到苦闷的。在第三节,诗人继续对冬天和冬天的世界进行思考,我们还是可以把每段的末尾行连在一起读:“因为冬天是感情的刽子手”“因为冬天已经使心灵枯瘦”“因为冬天封住了你的门口”“因为冬天是好梦的刽子手”,可以由此看到冬天给人带来了多么可怕的感受。这个冬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冬天,更是人身处其中的社会、政治状况的冬天。第四节不再谈论冬天的肃杀,而是描写了一幅犹如俄罗斯画家笔下的自然生活景象。虽然冬天来了,人们的生活仍然是那样自然、有序。诗人不喊口号,他对语言的洁净有自己的敏感和高要求,对诗性更加尊重。因此,他选择对自然进行叙事,避免了那些空洞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带来的思想的苍白。 【阅读与理解】穆旦创作的诗歌,是现代汉语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上世纪30年代末,穆旦已经成为当时的优秀诗人。经历时代灾难、个人困苦,沧桑沉淀在诗人心中结而为珠,化成诗歌里的精妙句子。这些诗歌在创作时还不能发表,因此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直接而质朴的感受。“文革”结束,这些诗歌可以发表时,穆旦先生已经去世了。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些诗写在政治口号和政治术语漫天飞而成为日常生活话语的时期,但穆旦先生以独特的语言锐感,避开了这些陈词暗礁,而保持了诗歌与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对比当时的万马齐喑,穆旦先生的这种创作热情与诗歌尊严,都尤为值得致敬。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父为清末官僚,家中藏书多为清初大儒查慎行所著。穆旦6岁发表习作,11岁考入南开中学并开始诗歌创作。他将“查良铮”中的“查”姓上下拆分,得“慕旦”或“穆旦”之名,16岁第一次以“穆旦”为名发表随笔《梦》。1938年2月,在闻一多、曾昭抡、李继桐等教授的带领下,穆旦与两百多名师生组成“步行团”,历时69天,跨越湘黔滇三省抵达昆明。1942年2月,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随杜聿明将军的第五军前往缅甸战场担任翻译。残酷战斗之后,第五军被迫退入野人山,亡命热带雨林,一路上忍受饥饿,最后抵达印度,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穆旦曾写下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对那次残酷的远征战争进行祭奠。其中一句“森林: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读来极其震撼。这首诗把自然与人进行对比,那亘古沉寂的自然,因为人的来临而被惊动了。这些人不是来森林里成为森林之子的,而是从遥远之处来到这里,成为杀戮者和被杀戮者的。后面这句森林之语令人震惊:“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太壮烈了,以至于到了无声的地步。历经苦难的穆旦,真正的苦难尚未开始。1949年,穆旦由曼谷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俄罗斯文学。日,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生物的周与良结婚。1953年从国外回来,穆旦的岳父周叔弢是当时天津市的副市长,穆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57年,穆旦发表诗歌《九十九家争鸣记》,并进行检讨。1966年,“文革”开始,穆旦全家被“扫地”到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68年,穆旦进“牛棚”,夫人周与良也因“美国特务嫌疑”,被隔离审查。1969年,成为“牛鬼蛇神”的穆旦,曾跑了几十里路去看同为“牛鬼蛇神”的妻子周与良。1972年,穆旦回到了南开大学,继续埋头于新的翻译及修改以前的译著。1976年7月,他因摔倒而引起右腿股骨颈骨折,忍痛继续从事普希金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在医院治疗时突发心脏病去世。死前,穆旦作《冥想》诗:“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史家来新夏说穆旦自美国回归祖国的20几年,“几乎没有一天舒心日子,主观的向往和客观的反馈,反差太大,不论做什么样的诠释,穆旦终归是一个悲剧人物。”本小辑所选穆旦的《四季组诗》是他创作于暮年的作品,他写完这些诗,就去世了。读这篇《四季组诗》能感受到一名卓越诗人的内在顽强,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他的诗歌里没有一句陈词滥调,没有一句政治口号,不高呼,不效忠。一名卓越的诗人,即便经历了非人的世界,他唯一效忠的仍是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从春天开始的季节描写,是这一组诗的特点。我们也不妨看成是诗人自己一生的总结,也不妨看成是整个时代变化的痕迹。但诗歌仍然允许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阐释,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思考】作为一个抽象之物,又作为自然中最鲜明的意象,很多人写过“季节”,但很难写好。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与经验来把具体的意象注入抽象的世界中,让诗歌充满血液与张力,这是很常用的手法。结合自己的特殊心境,也有诗人会把“肃杀”的冬天写得晶莹可爱、洁白纯净。诗歌的视野需要变化,情感也需要变化。如果有人写雾霾笼罩的春天呢?那就不会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了。写诗也一样:结合个人真正感受,用鲜活语言表达。
林徽因林徽因(),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女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上世纪30年代初,与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八月的忧愁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条窄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短评】写过“四月天”之后,林徽因又写“八月天”,女诗人对季节与时间的敏感,原与别人不同。她抓的都是季节在变化中的特殊时刻。“四月天”的明净与欣悦,到“八月天”要被一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愁绪渐渐笼盖了。八月是盛夏,在暑热天气中,各种作物都走向自己的顶点,庄稼、瓜果,都在成熟,而盛极而衰是诗人感知得到的规律,也是诗人长期咏叹的特殊现象。“水塘”“高粱”“田垄”“山岗”“羊群”“树荫”“瓜果”这些事物和景物,都是八月的独特呈现。对比里尔克的《秋日》可知不同诗人对同样季节的不同感受。在里尔克那里,初秋的葡萄过几天就要成熟了,“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这是诗人对季节变化的顺应,带着淡淡的欣悦,并不过于悲伤或欢快。林徽因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流派之一“新月派”的重要成员。“新月派”提倡超功利、表现自我,提倡健康与尊严的“纯诗”写作,“新月派”的领袖闻一多曾归纳新诗要达到三个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这首诗中,林徽因采用了与上一首不同的押韵方式,每节都是一、三押韵,二、四押韵,还竟然加上了平仄对比,而让整首诗在节奏上朗朗上口。 秋天,这秋天这是秋天,秋天,风还该是温软;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这里那里,在这秋天,斑彩错置到各处山野,和枝叶中间,像醉了的蝴蝶,或是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缤纷降落到地面上。这时候心得像歌曲,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浮出珠沫,溅开山石的喉嗓唱。这时候满腔的热情全是你的,秋天懂得,秋天懂得那狂放,——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不经意的凌乱! 但是秋天,这秋天,他撑着梦一般的喜筵,不为的是你的欢欣:他撒开手,一掬璎珞,一把落花似的幻变,还为的是那不定的悲哀,归根儿蒂结住在这人生的中心!一阵萧萧的风,起自昨夜西窗的外沿,摇着梧桐树哭。——起始你怀疑着:荷叶还没有残败;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间;夏夜的细语,夹着虫鸣,还信得过仍然偎着耳朵旁温甜;但是梧桐叶带来桂花香,已打到灯盏的光前。一切都两样了,他闪一闪说,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冷雾迷住我的两眼,在这样的深秋里,你又同谁争?现实的背面是不是现实,荒诞的,果属不可信的虚妄?疑问抵不住简单的残酷,再别要悯惜流血的哀惶,趁一次里,要认清造物更是摧毁的工匠。 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那同听过的鸟啼;同看过的花好,信仰该在过往的中间安睡。……秋天的骄傲是果实,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不献出你积累的馨芳;交出受过光热的每一层颜色;点点沥尽你最难堪的酸怆。这时候,切不用哭泣;或是呼唤;更用不着闭上眼祈祷;(向着将来的将来空等盼);只要低低的,在静里,低下去已困倦的头来承受,——承受这叶落了的秋天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短评】从“四月天”到“八月天”到“深秋”,林徽因的情感在不断变化,把这三首诗特意挑选出来放在一起阅读,比分开各自看更有意思。这也能看到情绪和季节变换之间的相应对位。29岁的林徽因正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远没有到自己人生的秋天,她所感的是诗人特殊的“伤秋”,是情感的悲伤,是失去爱人的痛悼。这首诗作于1933年11月中旬,是林徽因纪念曾经的爱人、挚友和诗歌领路人徐志摩飞机失事两周年写的——林徽因游历英国时遇见徐志摩,得到过徐志摩的悉心指点,两人萌生了深挚的感情。后来,两人虽各有所属,关系仍然很好。徐志摩英年早逝给林徽因带来极深的伤痛,她在给沈从文的信里说:“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听听风,知道枫叶又凋零不堪只想哭。”林徽因借此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思考:“荷叶还没有残败;/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间”,但是 “一切都两样了,他闪一闪说,/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秋天的来临带来了令人痛苦的悲伤。对事物不变的表象,她有特殊的不信任,这种感受是因为绵绵不绝的怀念带来的——“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1937年——徐志摩坠机6年后,林徽因写的另一首诗《红叶里的信念》里,仍然流露出很强的怀念色彩,但这时的她已经不再停留于怀念了,有些印迹会随时间而淡,但记忆不会,有爱的记忆更不会。
红叶里的信念年年不是要看西山的红叶,谁敢看西山红叶?不是要听异样的鸟鸣,停在那一个静幽的树枝头,是脚步不能自已的走——走,迈向理想的山坳子寻觅从未曾寻着的梦:一茎梦里的花,一种香,斜阳四处挂着,风吹动,转向白云,小小一角高楼。 钟声已在脚下,松同松并立着等候,山野已然百般渲染豪侈的深秋。梦在哪里,你的一缕笑,一句话,在云浪中寻遍不知落到哪一处?流水已经渐渐的清寒,载着落叶穿过空的石桥,白栏杆,叫人不忍再看,红叶去年同踏过的脚迹火一般。好,抬头,这是高处,心卷起随着那白云浮过苍茫,别计算在哪里驻脚,去,相信千里外还有霞光,像希望,记得那烟霞颜色,就不为编织美丽的明天,为此刻空的歌唱,空的凄恻,空的缠绵,也该放多一点勇敢,不怕连牵斑驳金银旧积的创伤! 再看红叶每年,山重复的流血,山林,石头的心胸从不倚借梦支撑,夜夜风像利刃削过大土壤,天亮时沉默焦灼的唇,忍耐的仍向天蓝,呼唤瓜果风霜中完成,呈光彩,自己山头流血,变坟台!平静,我的脚步,慢点儿去,别相信谁曾安排下梦来!一路上枯枝,鸟不曾唱,小野草香风早不是春天。停下!停下!风同云,水同水藻全叫我,说梦在背后,蝴蝶秋千理想的山坳同这当前现实的石头子路还缺个牵连!愈是山中奇妍的黄月光挂出树尖,愈得相信梦,梦里斜晖一茎花是谎! 但心不信!空虚的骄傲秋风中旋转,心仍叫喊理想的爱和美,同白云角逐;同斜阳笑吻;同树,同花,同香,乃至同秋虫石隙中悲鸣,要携手去;同奔跃嬉游水面的青蛙,盲目的再去寻盲目日子,——要现实的热情另涂图画,要把满山红叶采作花! 这萧萧瑟瑟不断的呜咽,掠过耳髻也还卷着温存,影子在秋光中摇曳,心再不信光影外有串疑问!心仍不信,只因是午后,那片竹林子阳光穿过照暖了石头,赤红小山坡,影子长长两条,你同我曾经参差那亭子石头前,浅碧波光老树干旁边! 生命中的谎再不能比这把颜色更鲜艳!记得那一片黄金天,珊瑚般玲珑叶子秋风里挂,即使自己感受内心流血,又怎样个说话?谁能问这美丽的后面是什么?赌博时,眼闪亮,从不悔那猛上孤注的力量;都说任何苦痛去换任何一分,一豪,一个纤维的理想! 所以脚步此刻仍在迈进,不能自已,不能停!虽然山中一万种颜色,一万次的变,各种寂寞已环抱这孤影;热的减成微温,温的又冷,焦黄叶压踏在脚下碎裂,残酷地散排昨天的细屑,心却仍不问脚步为甚固执,那寻不着的梦中路线,——仍依恋指不出方向的一边!西山,我发誓地,指着西山,别忘记,今天你,我,红叶,连成这一片血色的伤怆!知道我的日子仅是匆促的几天,如果明年你同红叶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深紫,你山头须要多添一缕抑郁热情的象征,记下我曾为这山中红叶,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 【短评】与爱人一起去西山看红叶,一边行走一边眺望一边交谈,这一定是林徽因记忆中很深的图景:“要听异样的鸟鸣,停在/那一个静幽的树枝头”,很明显地看得出起首的第一段,是写与故人在西山散步、探寻时的所见、所感。第二段深化与故人一起探寻西山盛景,感受深秋红叶的浓烈:“穿过空的石桥,白栏杆,/叫人不忍再看,红叶去年/同踏过的脚迹火一般”。但这种浓烈让诗人想起已经消逝的故人,只有他留下的印迹仍然一一可见。在这种浓烈情绪的控制下,诗人写到了西山的另一种诗境:“再看红叶每年,山重复的/流血,山林,石头的心胸/从不倚借梦支撑,夜夜……/瓜果风霜中完成,呈光彩,/自己山头流血,变坟台!”在这样的情绪控制下,诗人的感情投注到景物上,就产生了悲伤,如第三段后半部:“一路上枯枝,鸟不曾唱,/小野草香风早不是春天。”第四段作者开始从怀念与愁绪中突围,把明媚的、有生命的事物引进诗歌,打破前三段渲染出的那种忧伤氛围,树、花、秋虫、青蛙,是从静物到动物的变化,心情也随之变化——“要现实的热情另涂图画,/要把满山红叶采作花!”第五段再度回到怀人的情境中,但不再是愁绪,而是对愁绪的排解:“心仍不信,只因是午后,/那片竹林子阳光穿过/照暖了石头,赤红小山坡,/影子长长两条,你同我/曾经参差那亭子石头前,/浅碧波光老树干旁边!”第六段,诗人开始思考人生与永恒的问题:“生命中的谎再不能比这把/颜色更鲜艳!记得那一片/黄金天,珊瑚般玲珑叶子”,然后做一个小小的了结:“所以脚步此刻仍在迈进,/不能自已,不能停!虽然山中/一万种颜色,一万次的变,/各种寂寞已环抱这孤影;/……记下我曾为这山中红叶,/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把风景与心情交融,从景物的现实情状过渡到内心的具体情感,这是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红叶既可以象征着秋天的绚烂,也可以比喻人生到了中年以后的丰富和沉稳。杜牧《山行》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这种情感与情景的交融。林徽因想必也是熟读唐诗的,因为情绪、情感、遭遇的不同,她无法如杜牧那般圆融、洒脱,而是被摆不脱的情绪所笼罩。文化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那么如何区分这两种“境”呢?“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何形成并抒发这两种不同的情景呢?“……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运用到林徽因的这首诗里,可以说是“有我之境”,而且是“人在境中”,其中的情感与变化是“于由动之静时得之”。这些情景跟她的情绪和怀念交融在一起,跟她的人生思考也重叠在一起。 给秋天 正与生命里一切相同,我们爱得太是匆匆;好像只是昨天,你还在我的窗前!笑脸向着晴空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你把黄光当金子般散开稚气,豪侈,你没有悲哀。你的红叶是亲切的牵绊,那零乱每早必来缠住我的晨光。我也吻你,不顾你的背影隔过玻璃! 你常淘气的闪过,却不对我忸怩。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已在你背后尾随,——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 一夜呼号的风声果然没有把我惊醒啊。天!你已经不见了踪影。我苛刻的咒诅自己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除却严冬铁样长脸阴雾中,偶然一见。 【短评】林徽因是现代诗歌中“新月派”的重要代表,此前我们讲过,在诗段与诗节中,她很注意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基本是两句一个韵节,第三句立即转换。这样的写法,很容易朗读出来。但如果诗歌的意象不够丰富,如果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不够大,就很容易因为过度押韵而跑偏,成为被韵脚赶着胡乱跑的打油诗了。“秋天”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扮演着一种命运莫测的角色。在秋天中,生命显得很脆弱,命运变得很无常。在这样的秋天,一个人一旦失去警惕,就可能失去一切——“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已在你背后尾随,——/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 【阅读与理解】林徽因是现代奇女子,她不仅是中国建筑界的重要学者,还是现代诗歌界的杰出代表。她美貌与智慧并存,她的爱情美好而凄美。她如人间仙子在世间漂游,一到不忍时就翩然而逝。林徽因出生于大户人家,聪慧好学,涉猎广泛,青年时代游历欧美,情趣高妙、见识不凡。她一生中和三位一流的男人之间有丰富的故事,和徐志摩在英国剑桥相见、相识、相知、相恋,执手徘徊于康桥河边,让赶到英国探望的徐志摩发妻张幼仪有意难言。但回国之后,林徽因又承父命与梁思成结为夫妻,他们的婚姻被广为传颂,而成为现代传奇。因为林徽因而发誓终身独处的哲学家金岳霖,在林徽因英年早逝、梁思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后,仍倾力帮助林徽因的孩子,培养他们成长。林徽因的奇才、美貌与传奇,还有她在“文革”后的被重新发现,使她成为一代知识青年的新偶像。到了网络时代,更是变成一位令人仰慕的小资教母级人物。关于她的传记、传闻等作品出版铺天盖地,而湮没了她本人的真实世界。一位诗人的很大部分真实,存在于她的诗歌。阅读她的作品,才是与她交流的最好方式。阅读林徽因的这些诗歌,会发现她是一个用情很深的人,她的诗歌风格多样,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样的欢欣灿烂,也有《红叶的信念》那样的哀婉而沉郁。但她又不乏明媚,不缺美好,不缺勇气。运用季节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抒发自己的思念,是林徽因诗歌的特殊魅力。阅读这些诗歌,不必特意探寻、发掘其中的深意,也不必强求自己字词句一点一滴都要理解透,而是要多次反复阅读,感受诗歌整体传递出来的诗情、诗境、诗意。 【思考】对比穆旦和林徽因的诗歌,会发现穆旦更多地是潜入自己的命运深处,通过对自我生命的思考、砥砺,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他更多是内化的。而林徽因则因秋而感触,循着秋天的足迹去追随、探访故人——她更多是外化的。穆旦更加深沉,林徽因则更加婉转。诗歌与人生、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生最特殊的表达。
徐志摩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在剑桥的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残春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 窗外的风雨报告残春的运命,丧钟似的音响在黑夜里叮咛:“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 【短评】徐志摩可能是“新月派”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被广为传颂,是现代白话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康桥”现在普遍译为“剑桥”,是徐志摩曾经求学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与诗情的核心要素。徐志摩的所有诗歌秘密,他的爱情、他的相聚、他的离别、他的得意、他的失意,全都跟“康桥”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会在其他地方再细讲。《残春》这首诗作于1927年4月,多情的徐志摩经历了一番情感的变换,各种折腾后,刚与陆小曼结婚不到半年,他的情感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在这里,很显然地是诗人把情感、爱情都投射到“桃花”上,在残春季节,花已经死亡。他原来曾经畅想着的多么美好的情感,也出现了问题。用具体的“桃花”“残春”的意象来代指情感和美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方法。作为刻意求工的“新月派”主将,徐志摩一定会在诗的押韵、结构上下功夫,这首诗的韵节也是两句一转韵。需要强调的是,当代诗人不太在意押韵,更在意诗歌语言中内在韵律的跳动。读者在阅读古诗时,常会碰到各种花卉的隐喻,而这种花、草等事物,通常是用来比喻美人的,进而也可以代指情感。如崔护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人面”与“桃花”就相互替换,彼此隐喻,产生极其深远的联想——“桃花”就是代指一位美丽的少女。绝句短小,但营造出的诗意空间,却悠然而远大。
闻一多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等,日,在云南大学举办的李公朴追悼会上作《最后的演讲》之后,在回家的途中遭特务暗杀身亡。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静夜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短评】闻一多是新月派技巧的总结者和实践者,他对新诗的韵律有着强迫症式追求,这首诗从“静夜”的所见、所感扩展到墙外大世界的所思、所感,内容并不难理解:由家中所见,感怀到外在世界——我的世界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句话用得真好,虚与实之间充满了坚硬的气质,显示了闻一多内在的雄心,有杜甫式“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内涵。通过墙壁→边境→人生→世界这些意象的转换,诗人显示出了一种不甘受困的情怀——“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在这里,“心跳”是一个明显的转喻,可以说就是“生命”。夜虽然安静,但是生命跳动不息。这首诗两句一押韵,并且换句转韵,节奏上变化非常明显,也较为明显地显示出“新月派”所提倡的新诗歌理想。但过分追求节律,反而跟内容的沉思与感愤有些不合拍。
杜运燮杜运燮(),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34年返回福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他写于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等诗作,得到了闻一多的赏识。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九位在上世纪40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杜运燮的作品《秋》因“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等诗句,而被指责为“朦胧诗”,由此他再次引起诗歌界的关注。作品有《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合集)、 《杜运燮六十年诗选》等。 秋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短评】抽象之物与具象之物的相互比喻,到现在我们已经读过很多,应该不会再觉得“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难以理解了。我们阅读常常从自己此前的经验出发,也因此会形成一些“定见”,不能接受那些超出自己经验的事物。秋天,瓜果飘香、稻谷成熟、树叶金黄,这些都是我们看得到的,能直接理解的,因此我们认为这样比喻是看得懂的。“鸽哨→成熟→音调”是一种特殊比喻,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这从自然现象中看不到,而只是存在于想象力丰富的诗人心灵中,缺乏阅读经验的话,会觉得读不懂。杜运燮在1979年后写的这首诗,在喜悦中,带着淡淡的忧郁。诗人的角度是私性的,他或许走在街头,透过树枝,眺望楼房,仰望天空,把周边的一切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让这些事物有了诗性。杜运燮把人生的各种遭遇与感悟,都熔铸进那些表面的秋天景物中,而使得这些景物或多或少地产生变形,就如同超光速飞行会导致时空弯曲一样。第三段这句“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令人想起了里尔克的名诗《秋日》的意境。这首诗结尾的两句“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也常常被老师在课堂上分析,其实现在读来简明畅快,一点都不啰嗦。各种事物之间在诗歌想象力的化合下,彼此可以隐喻,而“秋阳”的“扫描”不过是太阳的“照射”的转换而已。不同的是,“扫描”具有接收信息功能,因此具有人格化的效果;而“照射”只是单向的能量传播,属于客观描述。一首诗通过人格化的转喻,让万物有了灵性。 夜今夜我忽然发现树有另一种美丽:它为我撑起一面蓝色纯净的天空; 零乱的叶与叶中间,争长着玲珑星子,落叶的秃枝挑着最圆最圆的金月。 叶片飘然飞下来,仿佛远方的面孔,一到地面发出“杀”,我才听见絮语的风。 风从远处村里来,带着质朴的羞涩;狗伤风了,人多仇恨,牛群相偎着颤栗。 两只幽默的黑鸟,不绝地学人打鼾,忽然又大笑一声,飞入朦胧的深山。 多少热心的小虫以为我是个知音,奏起所有的新曲,悲观得令我伤心。 夜深了,心沉得深,深处究竟比较冷,压力大,心觉得疼,想变做雄鸡大叫几声。 【短评】“夜”到底是什么?这很令人着迷。“夜”也是很难捕捉的,但诗人用具象的事物来不断丰富这个原本抽象的“夜”。树、树枝、树叶、金月、风、狗、黑鸟、小虫……全都在夜的掩护下,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看不见,但是听得见;虽然摸不着,但是声音让这一切显现。古话说“雪隐鹭鸶飞始见”,一名优秀的诗人,多在动态中表现静态,在具体中呈现抽象。但在夜晚,一个有独特思想的人又是孤独的,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外在的,无法直达内心。“多少热心的小虫/以为我是个知音”,说出了这种错位与孤独。在这种夜晚,内心的情愫如潮水般开始浮现,“夜深了,心沉得深”,是两种不同的深。读者们或许注意到了,“夜深了”这个“深”字,也是一种典型的隐喻,跟“鸽哨成熟”没太大差别;但常用、用惯了,我们却习以为常,不认为深奥、难懂。其实,夜又不是一口井,怎么是深的呢?但谁说夜晚不能被比喻成一口井呢?在一个夜晚的深处,如独自在一口井的深处,“压力大,心觉得疼/想变做雄鸡大叫几声”。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一种直接的描写。因为夜深了,就会到黎明,而黎明的象征,在农业社会的风景中,就是“鸡鸣”。评论家会从这里出发,阐述诗人的内在想法,分析他们是怎样表达对旧社会的厌恶和批评,怎样表达对新世界、新生活的畅想——“雄鸡一唱天下白”可谓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隐喻了。从自然的、社会的现象中生发,而成为一种政治性的诉求,诗歌也由此变得生动起来。从夜晚想到黎明,再想到天亮,是典型的政治隐喻。不过,如果仅仅用政治隐喻解释,总觉得对诗歌有很大伤害。如何从政治话语中解脱,是诗歌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优秀的诗人,都尽量绕过那些熟词,而小心使用各种合适的词语。 【阅读与理解】诗歌与日常用语有一个基本的边界,但在普通隐喻上也有重叠,例如“白天”象征着幸福,“黑夜”象征着苦难。但优秀诗人会突破这种限定,把一个基本的隐喻延伸,打破原有的词语外缘限定。例如,在黑夜中“树有另一种美丽:/它为我撑起一面/蓝色纯净的天空”,这样,就把“夜”的限定性隐喻拓展了。因此,优秀诗人会拓展词语的空间,从而为语言开拓新的疆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这句诗会遭到一些保守诗人和诗评家的批评,贬称为看不懂的“朦胧诗”。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诗,却拓展了诗的世界,让“朦胧诗”成为繁盛的森林。所以,优秀诗人总是在丰富而敏锐的心灵下,挣脱语言的枷锁,赋予语言新的力量,并突破僵化观念的束缚,让诗与词成为时代破除蒙蔽的先驱。由此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判断:一名优秀诗人对词语的运用是敏感而谨慎的,他们不会不假思索地滥用那些陈腐的词语,更不会让诗里混入各种意义含混的口号。优秀诗人会在普通、日常的词语中寻找特殊的涵义,他的诗句会在貌似平静的生活水面上,掀起一阵令人眩晕的风暴。
北岛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1978年,北岛和诗人芒克等人创办了民间诗歌刊物《今天》。出版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风景线》《开锁》等,散文集《失败之书》《青灯》《城门开》等。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之一。 日子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 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着行人 毫无顾忌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电话间里投进一枚硬币问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短评】这首短诗是诗人和周边人与事发生关系的具体记录,可以明显地看到诗人日常生活的痕迹——抽屉、书、信、邮箱、行人、霓虹灯、橱窗、老头、香烟、河、轮船、汽笛、剧场、穿衣镜、烟雾、窗帘——这些具体的、而且明显属于欧洲式的各种物象,通过人物的心境串了起来,成为有机之体。具体行为模式是“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着自己”,并传递出了自我审视的意味。很简单的物象堆叠,就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这是真切的“乡愁”。日子里极其日常的活动痕迹被记录下来,诗人赋予了琐碎日常生活某些淡淡的诗意。 二月夜正趋于完美我在语言中漂流死亡的乐器充满了冰 谁在日子的裂缝上歌唱,水变苦火焰失血山猫般奔向星星必有一种形式才能做梦 在早晨的寒冷中一只觉醒的鸟更接近真理而我和我的诗一起下沉 书中的二月某些动作与阴影 【短评】在诗人旅居北欧的时候,二月还是寒冷的季节,因此“冷”成为这首诗中玄想的主题,而情景是夜晚与失眠。在寒冷的二月,在北欧,冬天夜很漫长——夜晚到了很深的时刻,一切都极其安静,而各种微小的事物发出了自己的声响,包括诗人虽夜深而更加敏锐的思维:“夜正趋于完美”,而诗人却“在语言中漂流”失眠,“必有一种形式/才能做梦”。但失眠是更大的力量,一直到清晨的鸟开始鸣叫,失眠者才被睡意拖拽着往下沉,往梦的深渊坠落。失眠也是诗歌的主题,而且常常激活诗人的灵感。 四月四月的风格不变:鲜花加冰霜加抒情的翅膀 海浪上泡沫的眼睛看见一把剪刀藏在那风暴的口袋中 我双脚冰冷,在田野那阳光鞣制的虎皮前止步 而头在夏天的闪电之间冥想两只在冬天聋了的耳朵向四周张望…… 星星,那些小小的拳头集结着浩大的游行 【短评】阅读现代诗歌,不必深究其中的“哲理”或者“寓意”,要“不求甚解”,不作过度解释而至于焚琴煮鹤。有时候,诗人目睹的一些景物片段,就可以进入语言中,成为诗意。在一次漫步中,例如这次四月间,诗人于北欧寒冷的初春中散步,“双脚冰冷”走到郊外,“在田野/那阳光鞣制的虎皮前止步”。诗人出门,还看到了冬天与春天交汇的景色:“鲜花加冰霜加抒情的翅膀”,看到了“海浪上泡沫的眼睛”——或许就是在波罗的海边上。贺知章名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或许可以用来“曲解”这诗中“藏在那风暴的口袋中”的“剪刀”。作为一个简明的隐喻,剪刀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些“修剪”的力量。这里没有什么极大的寓意,没有什么惊人的秘密,只有诗,与诗意。古人说,诗无达诂,就是说对诗歌有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阅读与理解】北岛是“朦胧诗”的杰出代表,名作《回答》流传深广,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识之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成为识读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我们重返那个时代的秘密通道之一。在那个时代,这诗句如尖刀般划开黑色幕布,露出紊乱的真相棉絮。在很多时代,诗歌都走在时代的前列,首先说出真相。北岛早期的那些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诗歌,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墓志铭。这里选择的几首,是诗人流居在外的自我心境的描写。没有宏大主题,没有庞然之物,只有冷寂的景物和忧郁的内心,通过失眠、散步、告别等,我们看到了一位杰出诗人的世界如此庞杂而又如此简单。诗歌不必都是“高大上”的主题,自我的描写也能构成令人怦然心动的诗意。
梁小斌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我静静沐浴让河流把我洗黑当我成熟以后被抛在地上我仰望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 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我长时间欣赏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1977年【短评】现代白话诗中有一些基本的隐喻,例如“大地→母亲”“黄河→祖国”等,这些隐喻都跟政治、国家等概念有关,而且长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汇,隐喻中两种事物的联系如钢铁般牢固,不可动摇,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隐喻模式,长期成为我们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而变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控制着我们的思考。次一等的基本隐喻如“秋天→丰收”“园丁→教师”“土地→收获”等,关系也非常牢固。在词语的意识形态等级中,“大地”比“土地”高。“大地”是抽象的,具有神性,用以膜拜,而成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象征;“土地”是现实的物,用以阐释农业历史意识,而象征收获、食物。在梁小斌这首诗里,他把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那些事物,都做了降格处理,是“土地”而不是“大地”,是“河流”而不是“黄河”,从而让诗歌回到人本身。虽然他仍然是满怀期望和感恩,但这种期望和感恩跟人与其所处的世界产生了密切联系。“秋天”与“风光”也降格,去掉了意识形态的厚壳,仅保留情感的部分,而成为跟个人可以直接产生共鸣的事物。这首诗写得非常娴熟,隐喻用得自然无痕,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在诗中重复三次,定下了韵脚,并让全诗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节奏感。诗句“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出现之后,诗人做了一个人与物的小小置换,可能让普通读者产生纳闷,而这种置换是情感自然的变化,作为土地之子,我与土地的物产产生了对应关系。流淌在作物身上的河,也流淌在我身上。这是很自然的呼唤。自然的景色,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渲染,而让诗转向了对自然的歌颂,也偏离了当时无条件歌颂领袖的模式。这也是本诗的价值之一。
多多多多,原名粟世征,“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驻校作家,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多多诗选》等。 春之舞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树木我听到你嘹亮的声音 我听到滴水声,一阵化雪的激动:太阳的光芒像出炉的钢水倒进田野它的光线从巨鸟展开双翼的方向投来 巨蟒,在卵石堆上摔打肉体窗框,像酗酒大兵的嗓子在燃烧我听到大海在铁皮屋顶上的喧嚣 啊,寂静我在忘记你雪白的屋顶从一阵散雪的风中,我曾得到过一阵疼痛 当田野强烈地肯定着爱情我推拒春天的喊声淹没在栗子滚下坡的巨流中 我怕我的心啊我在喊:我怕我的心啊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1985年 【短评】关于春天的景色,每一位诗人走出去、望出去或者想象中,都是不一样的。诗人从雪锹、树木的静态描写中,过渡到阳光、滴水、巨蟒的动感景色,意味着诗人的观察和思考也在活动中。前三段的外在描写,从第四段开始让位于诗人的内心,从寂静到疼痛到快乐以及对快乐的反思:“我怕我的心啊/会由于快乐,而变得无用!”通过景色的动静变化来映照诗人内心,并且对这种内心的变化产生疑惑,是这首诗的基本状态。 九月九月,盲人抚摸麦浪前行,荞麦发出寓言中的清香——二十年前的天空滑过读书少年的侧影开窗我就望见,树木伫立背诵记忆:林中有一块空地揉碎的花瓣纷纷散落在主人的脸上找到了永恒的安息地一阵催我鞠躬的旧风九月的云朵,已变为肥堆暴风雨到来前的阴暗,在处理天空用擦泪的手巾遮着母亲低首割草,众裁缝埋头工作我在傍晚读过的书再次化为黑沉沉的土地……1988年 【短评】在诗人心中,“九月”这个特定的季节,并无特别的目标可以设定,如同盲人穿过麦田,只是闻到了荞麦的“寓言中的清香”,但很难说你真的认识到了这麦田到底是什么,九月又到底在哪里开始。或许,“九月”与对过去的记忆有关:“二十年前的天空/滑过读书少年的侧影”。记忆再深入,“林中有一块空地/揉碎的花瓣纷纷散落”,凸显出诗人的某些忧伤记忆,包括母亲,包括旧时期的人物、景象。这里,意象的集中,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忧伤。不必特别去读解这种忧伤是什么,九月是忧伤的季节,可能跟诗人的人生际遇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亲人的离去。
走向冬天树叶发出的声音,变了腐烂的果核,刺痛路人的双眼昔日晾晒谷粒的红房屋顶上小虫精亮的尸首,堆积成秋天的内容秋意,在准备过冬的呢大衣上刷着菌类,已从朽坏的棺木上走向冬天阳光下的少年,已变得丑陋大理石父母,高声哭泣:水在井下经过时犁,已烂在地里铁在铁匠手中弯曲时收割人把弯刀搂向自己怀中结伴送葬的人醉得东摇西晃五月麦浪的翻译声,已是这般久远树木,望着准备把她们嫁走的远方牛群,用憋住粪便的姿态抵制天穹的移动……1989年 【短评】在季节隐喻的运用上,“冬天”是一年的终结,也是人生末端的比喻。而冬天的寒冷、萧瑟,也可以暗示人生的悲怆。所以,诗歌里的意象呈现的都是死亡的气息:腐烂的果核、小虫的尸首、朽坏的棺木、少年的丑陋、父母的死亡(大理石的隐喻)——“水在井下经过时/犁,已烂在地里”。这一切都暗示着终结,季节的终结,人生的终结。 【阅读与理解】多多的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秋天(九月)和冬天,不同的季节,带来不同的个人感受。但总体来说,多多的诗风是阴郁的、犹疑的。诗中描写的世界、外在的景物,不仅不能给诗人带来慰藉,反而使他感到慌张,甚至惊恐。秋天通常象征着收获,金秋的景色在《九月》这首诗里,呈现出的是对20年前的记忆,也暗示着现实世界的坍塌、不可信任。或者说,一次突如其来的死亡,让信任感完全灰飞了。那个时期,多多一定经历了个人的伤痛。无需特别读解,也无需寻找底部的特殊意义。能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各种不同感受,就是诗歌的特殊功能。内心的抒发,理想的畅望,对于现实中奔走于物质世界的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如果把你关在一个牢里,什么也不能干,甚至没有足够的书籍来阅读,你就会发现,诗歌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物。一个有诗性的人,会不停地用诗歌来调整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密切自己与过去的关系。这些不同关系的梳理与调整,对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海子海子(),原名査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3年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后来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短评】海子的短诗有一种猛烈的天真和单纯的孤独,并且他常常把个人的孤独放大,而成为整个世界的孤独。这种做法,让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力,很容易打动读者柔软的内心,激发读者对自己孤独、记忆、人生的联想。例如这首诗,把背景放在乡村的五月,一个春天已经深刻的时期,麦子已经长出来,乡村飘满了各种好的气息。兄弟们坐在一起,拥抱、背诗,并且一个人的孤独映照了整个世界:“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把季节和人生对应起来,并且潜入季节的背后,放大了诗人的孤独:“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这样,诗人就成了大地上几乎唯一的幸存者,孤独的幸存者。这样,海子的诗歌,总是具有某种自我圣洁的功能。
七月不远——给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月不远性别的诞生不远爱情不远——马鼻子下湖泊含盐 因此青海湖不远湖畔一捆捆蜂箱使我显得凄凄迷人青草开满鲜花。 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 我就是那个情种:诗中吟唱的野花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 野花青梗不远 医箱内古老姓氏不远(其他的浪子 治好了疾病已回原籍 我这就想去见你们) 因此爬山涉水死亡不远骨骼挂遍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 啊! 青海湖 暮色苍茫的水面一切如在眼前!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只剩下青海湖 这宝石的尸体暮色苍茫的水面 【短评】海子的短促而天才的一生,被他猛烈的孤独诗歌点燃,包括被爱情遗弃的孤独世界。在他的诗里,总有一种极其强硬的个人独坐整个世界,而且要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的感觉。海子擅于用庞大的事物来映衬个人的孤独,例如本诗中的“青海湖”,并且强行产生好句:“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凌驾众生的位置。他即便孤独,也不跟你分享,他要像“天堂的马匹”一样凌空飞腾。置身如此庞大的境地,诗人的联想变得极其敏锐、尖利,而让孤独与死亡并列,并且融入庞大的外在世界中:“骨骼挂遍我身体/如同蓝色水上的树枝”。这样孤独的生命,在整个庞大的世界中,已经耗尽:“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海子的孤独是庞大的孤独,而且他把庞大的世界拉来为自己献祭。
八月之杯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河水平滑起伏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 有时我想过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撕碎的诗行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短评】在当代诗人中,海子似乎是对季节、岁月最敏感的。他几乎写过每一个月、每一个季节。七月、八月和九月都写了两首以上的诗。流经我们身体的岁月,没有痕迹,但流经海子身上的岁月,让他深度受伤,甚至支离破碎。这首诗一开头就境界宏大不凡,“八月逝去,山峦清晰”,很有唐诗的雄浑气势。同样,在如此宏大的世界中,诗人天才地把八月想象为一只杯子——八月之杯——把自己完全装满:“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我们不必琢磨“一只空杯子”到底象征着什么,也不必追根究底,只是想着这样一个被岁月煎熬的诗人,在岁月中逐渐憔悴,是令人痛心的。
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短评】海子诗歌的秘密之一是把自身所涉及的周边世界遽然放大,他的景物也都是庞然的,如“青海湖”“草原”“明月”“马”,都不是城市里的景物,不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琐碎物件。海子似乎要用庞大的风景来压制内心的孤独,消除庸常生活的折磨,并且跟这样外在的庞大世界交换内心的秘密。但这种交换似乎是无效的,通常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而这些都无法消解个人的孤寂与焦虑,所以,庞大的事物不能给诗人带来安慰,反而让他自我显得更加孤寂。可以想见,15岁就进入大学,19岁就毕业工作的海子,还在少年时期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他与他人的交流并不顺畅,而且高傲的孤寂,也阻碍他与庸众的交流。这一句话,似乎透露了他的内心秘密:“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
春天 你迎面走来冰雪消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 大地微微颤栗曾经饱经忧患在这个节日里你为什么更加惆怅 野花是一夜喜筵的酒杯野花是一夜喜筵的新娘野花是我包容新娘的彩色屋顶 白雪抱你远去全凭风声默默流逝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1985年 【短评】让季节拟人化,让春天成为自我外在的写照,因此,诗人自我扩大,而成为春天、草原、野花的整体秘密。直截了当地写作,让诗句碰面击打,海子的诗歌具有特殊力量:“你迎面走来/冰雪消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这个春天不是其他诗人笔下温和的季节,而是具有猛烈力量、溶解一切,让事物环绕自己的神物。很显然,诗人把自己跟春天互换了。
秋天 你带来水 酒瓶和粮食 秋天 千里内外树叶安睡大地果实沉落桶底发出闷闷声响 让镰刀平放丰收的草原 秋天的水 上升直到果实 果实回声似的对称的乳房 秋天 丰收的篮子天堂的篮子盛放——“果实”病床头刻划的阿拉伯或恒河的永久文字 而鱼唱着 梦着 村落水离开了形状离开了手 回声这是两只丰收的篮子 彼此对称乳房手1986年-1987年 【短评】这首《秋天》是海子诗歌中难得平和的作品,安静、满足、喜悦的气息在流淌。海子的风格是擅于运用“大词”,即那种统括性、描述性、集合性的名词,如“大地”“果实”“草原”“村落”“天堂”等,并且轻松地消解了这些词原有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在诗中显得自然、圆润。他的诗境一直是庞大的,似乎不屑于描写日常生活,不屑于被具体事物所羁绊:“秋天 千里内外/树叶安睡大地/果实沉落桶底/发出闷闷声响”。海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诗坛,他身上有浓重的理想主义情结,他的诗歌也具有历史主义视野,而脱离具体而微的日常世界。在那个时代,叙事的格局都较为庞大,诗人很少触碰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这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质匮乏、思想匮乏、人生匮乏,个人生活尚未出现,人们除了政治生活,就是理想生活、爱情生活(包括具体的和虚幻的)。但在这个秋天,诗人产生了某种爱情滋润的满足感。 【阅读与理解】在传奇与膜拜中,海子拥有越来越高的声誉,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之后,25年来,他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一个神灵。他的一些诗句,广为流传,甚至变成房地产商的广告文案,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海子25岁的短暂生命,如一道流星划过天空,但他所创造的诗歌、这些诗歌所营造出来的世界,却如星星般点缀在天空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核心记忆之一。在1982年以《亚洲铜》走上诗坛并成名之后,海子的诗歌一直被浩大的理想主义所笼罩,在这种庞大的理想主义背后,还有一种难得的温情,成为诗句之间的清泉。因此,他的诗歌虽然浩大,擅用大词大句,营造一种历史感、苍凉感、孤独感,但他的诗句却是滋润的,一点都不干涩。海子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想的、广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湖泊、草原、河流、麦地、果实、天空、流云,花开鸟鸣,流水潺潺。那是一个特殊的经验记忆,而且在诗句中,得到了深刻的诗意化。海子的诗歌里,很少描写具体的、琐碎的生活,他关心的是更加庞大的事物,是那些精神世界中广阔无边的因素。爱、情感、孤独,这些是海子诗歌中核心的词语。海子是天才的诗人,他对词语有着特殊的敏感,即便是那些陈词滥调,经过他的拭擦,也闪出迷人的光辉。而且,在当代诗歌中,他的诗歌虽然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他的诗句虽然意象繁复、隐喻深刻,但他的诗歌总体而言具有难得的明朗、清脆,诗句碰撞中时有琮琮乐音。
张枣张枣(),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诗人,中国先锋诗歌代表人物之一。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获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学位,后于图宾根大学任教,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代表作有《镜中》、《何人斯》等。日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2012年4月,《张枣随笔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深秋的故事 向深秋再走几日我就会接近她震悚的背影她开口说江南如一棵树我眼前的景色便开始结果开始迢递;呵,她所说的那种季候仿佛正对着逆流而上的某个人开花,并穿越信誓的拱桥 落下一片叶就知道是甲子年我身边的老人们菊花般的升腾、坠地情人们的地方蚕食其他的地方她便说江南如她的发型没有雨天,纸片都成了乳燕 而我渐渐登上了晴朗的梯子诗行中有栏杆,我眼前的地图开始飘零,收敛我用手指清理着落花一遍又一遍地叨念自己的名字,仿佛 那有着许多小石桥的江南我哪天会经过,正如同经过她寂静的耳畔她的袖口藏着皎美的气候而整个那地方也会在她的脸上张望也许我们不会惊动那些老人们他们菊花般升腾坠地清晰并且芬芳 【短评】张枣的诗带着很浓的古雅气息,他对文字的斟酌、对意象的使用,都极谨慎,从传统中生出,又有些玄学的意味。把秋天比喻成一位女子,而且是成熟的女子,这也应是一种独创。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似有发之于宋词的意境,如“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青玉案》)等,在诗中隐现。“江南”是这个“深秋”的背景,所有与之有关的诗意,都在“江南”展开,诗人运用了动的语言来调整白话诗的节律,而不是仅仅用外在的韵脚——“她开口说江南如一棵树/我眼前的景色便开始结果”。诗人不让景物停下来,而是让这些景物流动,造成一种时间流逝的效果——“落下一片叶/就知道是甲子年”。在动词的使用上,是如传送带一样,传递着景物,让这些景物从空间延伸向时间——“那有着许多小石桥的江南/我哪天会经过/正如同/经过她寂静的耳畔”。这首诗并不给出一种明确的道德、思想指向,习惯于在诗文中寻找意义的读者,可能会不高兴。但宋代大词人贺铸的词,你又能说自己把其中的意义全都摸到了么?就如同摸你手里的鹅卵石?
柏桦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1979年始从事诗歌、随笔创作,文学批评及英美文学翻译活动。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大量发表作品,著有诗集《表达》《往事》,长篇随笔《去见梁宗岱》,回忆录《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等。 夏天还很远一日逝去又一日某种东西暗中接近你坐一坐,走一走看树叶落了看小雨下了看一个人沿街而过夏天还很远 真快呀,一出生就消失所有的善在十月的夜晚进来太美,全不察觉巨大的宁静如你干净的布鞋在床边,往事依稀、温婉如一只旧盒子一只褪色的书签夏天还很远 偶然遇见,可能想不起外面有一点冷左手也疲倦暗地里一直往左边偏僻又深入那唯一痴痴的挂念夏天还很远 再不了,动辄发脾气,动辄热爱拾起从前的坏习惯灰心年复一年小竹楼、白衬衫你是不是正当年?难得下一次决心夏天还很远 【短评】一首现代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跟古典诗词也许没什么不同。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人一事,都可能跟你的内心状态、生活经历突然产生共振,然后被表达出来。“夏天还很远”铺在本诗每一段的末尾,形成了一个相当怪异的结构。为什么夏天还很远?夏天还很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东西很远又很近?从哪一个时间段思考夏天,这个夏天才会很远?从春天开始还是从冬天开始?这些都是问题,但不必非要琢磨出一个标准答案。从一年为期的角度来看,春夏秋冬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也可以说,夏天既很远也很近。也可以想到,这首诗是诗人心境的不断深入、不断从外在到内部的描写、讲述、阐发。外在部分,是沿街看到的小雨、落叶,可能通过眺望、回忆或行走;内在部分是床边、旧盒子、书签,是诗人沉思和与各种景物发生联系的过程。在第三段,诗人结合了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因素,隐隐约约中,似乎出现了一种思念,思念某一个人,对自己也有反思:爱的失落,或者是夏天的失落,复杂地重叠在诗人的诗句中。诗人写诗,有些部分要与读者分享,有些部分会隐藏起来,只有特定对象才知道,例如一些个人的癖好,一些特殊物件,一些共同经历的事件,都会在双方的会心中,产生丰富的涵义。但如何做到让普通读者介入,并产生共振,则需要诗人更有效地调动词语和隐喻,用常见的事物来引导读者进入自己的叙事之河。
宋琳宋琳,1959年生于福建厦门,祖籍宁德。1983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留校任教,是第三代著名诗人之一。1991年移居法国,曾就读于巴黎第七大学。先后在新加坡、阿根廷居留。2003年以来受聘在国内一些大学执教,现居住在北京和大理。著有诗集《城市人》《门厅》《断片与骊歌》(法国MEET出版社)、《城墙与落日》(巴黎Caractères出版社)。1992年以来一直担任《今天》文学杂志的编辑。 秋天的散步披着落叶走向山顶的人,是最早被秋天触及的人。日复一日,总在同一个地方徘徊,不时停下沉思,突然又大步流星,落叶纷纷,加速着树木的失血。 干燥的田野和天空,意念触及同样干燥的鸟巢,花的断梗,一架红色拖拉机陷入土中。云像烙铁在水下冷却,僵硬,琥珀的状态,一种透明的悲哀。 你喜欢站在这棵树下,瞻眺,水牛般反刍着夏天。但乌鸦的声息从另一棵树上传来,这死亡国度的使者金光闪闪,它一开口,众鸟都沉默。 火焰坠落,一簇簇生命的火焰,多少词语的碎片就这样交给风。在城市与虚伪地走来的夜之间,瞑色一滴滴注入原野的荒凉,风中连太阳也打了个寒噤。 你想起一只怪兽的面庞,瞬间恐惧穿透颅骨。你也想起,看得见的不能使想象满足,看不见的徒然于烦恼的猜测:神?空气?体内含盐的信仰? 蛇蜕去蛇皮,獐子留下蹄迹,树木尽将脱去美丽的衣裳。林中的黑暗是多么团结一致,而你的思绪月亮一样苍白,苍白而孤单,飞过山顶。 【短评】读完这首诗,我一直回想着这句:“披着落叶走向山顶的人/是最早被秋天触及的人”。就像是在林中一阵风吹过,静寂中,刷刷落下叶子。“秋天”“散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并无特别之处。哪怕你走进西山红叶里,哪怕你走在银杏金黄落叶上。但诗人对人生、对命运、对自然的长期思索,使得诗人有特殊的敏感。这首诗写诗人在一个常常去散步的森林的感受,但秋天突然点燃了他的想象。并且,那些本来早就看到过的景物这时都进入到诗句中,成为一个个闪亮的事物:田野、鸟巢、断梗、拖拉机。这些事物,构成森林外在的条件,也构成了秋天的要素。但是,夏天也有这些事物,为何要在秋天叙述?也许是因为秋天的凉风、秋天的乌鸦,触及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他在面对森林时,忽然发现了自己是一个异样的因素,他外在于这座森林,他不能进入,反而被“暝色”阻止在外。“暝色一滴滴注入原野的荒凉”,让诗人“想起一只怪兽的面庞”。“夜”的使者是“暝”,即使还没有真正降临,但夜已经在宣告自己的威仪了。一名谨慎的诗人固然敏锐,但他不会轻易让自己在这些事物中发现“真理”,也不会像那些不入流的诗人那样,忙着宣告“真理”。他只是感受到季节与事物的变化,并且为人的局限而惆怅。他想到“看得见的不能使想象满足,/看不见的徒然于烦恼的猜测:/神?空气?体内含盐的信仰?”“林中的黑暗是多么团结一致”,这样的森林,不是依靠目光,更不是依靠理性就能穿透的。作为一名思考深刻的诗人,宋琳虽然没有表现出神秘主义者的情绪,但他也不愿意滑入科技主义思维的泥沼中。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在一起时,爱引用生于奥地利的英国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名句:“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很难期待一个崭新世界的出现,但诗人很警惕,在惆怅中,观察事物与变化的世界:“蛇蜕去蛇皮,獐子留下蹄迹,/树木尽将脱去美丽的衣裳。”读这样精妙的诗句是一种享受,你也置身于森林中,你也曾在秋天披着落叶登上山顶,你的存在,需要诗歌的表达来界定,需要思考来呈现。也可以这么说:你思,故你在。
师涛师涛,日出生于宁夏盐池,祖籍陕西清涧,记者、诗人、作家,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在校期间曾任夏雨诗社社长。毕业后任职于西安《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商报》等几家报纸,曾任山西《生活晨报》常务副总编、湖南《当代商报》总编助理兼编辑部主任。出版诗集《天堂的边疆》等。
十月之歌 最后一首短诗像是一个高潮急剧的收束。瞬间的静寂引来冬季寒风独行笨拙的脚步。此刻诗一般的凯旋队伍正在某处聚集。多少双勇敢无畏和灵巧敏捷的手在键盘上飞快地弹奏——大地之歌自由之歌:“是郁郁葱葱的山野中掠过的林涛声响?还是白雪皑皑雪峰之巅隐匿着不详的雷声?”一滴墨水的内涵就是为了胜利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见证他目光严峻,人们又随他瞻望长空十月,来自北方,但又不是结束十月将成为所有不幸者和他们朋友的节日日 【短评】诗人的立场决定他对季节的立场,或者说决定他对季节的想象。同样的十月,在报刊媒体上可能是不假思索的“金秋十月”,但在这里,十月变成了某种期待、某种信念:“冬季寒风独行笨拙的脚步。此刻/诗一般的凯旋队伍正在某处/聚集”。当你思念一个人时,或者你纪念一个人时,季节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十月,来自北方,但又不是结束/十月将成为所有不幸者和他们朋友的节日”。这首诗不只是描写十月的,诗人借十月这个时间、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其他想法。如果你硬要联想,那么苏俄1918年发生的“十月革命”也可以拉来当作一种阐释背景,但苏俄“十月”只剩下表面符号,其内涵在这里已经被切割了,置换成“自由”,在这里被更多地用作了对“自由”的歌颂以及对“自由”的寻找:“多少双勇敢无畏和灵巧敏捷的手/在键盘上飞快地弹奏——大地之歌/自由之歌”。诗歌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不具决定性,诗歌想表达什么才是真正的内动力。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还没有评论哦,&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生于夜幕下的哈尔滨,在阳光灿烂的80年代里成长。哈尔滨市电影评论学会创始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小说、诗歌和影视剧创作,后混迹于报馆靠写字为生,出演电影《我想有个家》《谋生奇遇》、《兵兵的冬天》,电视剧《泯灭》、《车间主任》、《北方往事》、《有爱的日子》、《功勋》,创作电影《望着我的眼睛》,电视剧《百姓记者》,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单本剧,著有《中国电影的激情年代》、《哈尔滨电影地图》。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后档案放在哪里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