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怎么治疗康复快型脑瘫的家庭康复训练,方式是什么?

一、什么是共济失调型(ataxia)脑瘫 

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速度慢、头部活动少、分离动作差。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腱反射正常。临床可见肌张力低下,被动性增强,躯干可见粗大的摇摆动作。

共济失调型是因小脑损伤引起,但是有学者认为,由于围生期的障碍,在极小未熟儿发生的小脑出血者常常成为痉挛型,见不到失调症状,认为共济失调型多为小脑先天形成时出现的障碍所致

二、共济失调型脑瘫的主要特点

1、全身姿势肌紧张降低或动摇于降低与正常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各种动作缓慢。

2、对自身运动的调节发生困难,表现为在重心较高的体位,如立位、膝立位上产生身体的不稳定。所以在患儿进行目的动作时或需要活动身体时出现动作过大或难以控制的现象,尤其是较高难度的动作表现更为明显。当身体姿势发生改变时,出现的矫正反应呈现过度倾向。在立位姿势上出现身体的反张,或者由于虚软而跌倒。

3、对运动进行阶段性的控制发生困难,缺乏伴有身体回旋的平衡反应,难以形成对本体感觉刺激冲动的反馈,患儿在矫正自己的身体姿势时,协调地调整并取得平衡的姿势肌紧张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这也是促使患儿动作缓慢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动作的不协调。

4、常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及其他共济运动失调症状

5、具有测定距离能力的障碍

三、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原则

1)应用叩击、压迫、负荷体重等手法。

2)让患儿持续地保持一定的姿势,使之获得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尤其要在高重心的体位上边提高姿势肌紧张边培养患儿注意力。

1)在坐位、四点支持位、膝立位、立位及步行等抗重力活动中促通平衡反应,在手法操作中要注意患儿的姿势,在任何体位上也不要使患儿出现耸肩、缩颈的姿势,操作时要注意促通伴有体轴回旋动作的平衡反应。

2)在步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促通在狭窄支持面上的平衡反应。

本文参考:《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陈秀洁主编

}

脑瘫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治疗小儿脑瘫的水平 又有了一定的提高。根据目前欧洲最新的脑瘫分型理念,以脑瘫儿童的临床特点,分为痉挛型脑瘫、动运障碍型脑瘫及共济失调型脑瘫。从长期的临床诊治证实,这些脑瘫儿童中的大多数人是完全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同时,一旦患儿年满2岁半至6岁的话就可以配合外科手术,可以为康复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

脑瘫的康复治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括了理疗康复、PT/OT康复、针灸按摩、中医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骨科、外科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医疗团队,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脑瘫手术效果及术前术后康复治疗的顺利开展。康复加手术的脑瘫科学方法,有效治疗解决了从4个月婴儿期到成年期的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心理康复全程治疗问题。

一般来说,脑瘫重症患者5-6个月时即可发现,而症状较轻者一般要到1岁以后才被发现。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有很多脑瘫患儿已经进入了正常化。脑瘫康复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国外有专家认为生后2周即可诊断,6个月前做出诊断,对以后的治疗提供了有利时机。

FSPR术(即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是脑瘫一期手术,有效克服了传统SPR主观经验切除神经后根的缺陷,在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多导联电生理监测仪监测和分析拟切断神经的种类与数量,使切除神经的比例达到了量化标准,实现了定位与定量切断脊神经后根的目的。

FSPR手术解除痉挛疗效显着,不复发,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良好条件,术后不会造成患儿瘫痪,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首选,其效果最为直接显着。

FSPR 术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脑瘫的二期治疗--即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手术(CP-MMA 术)。某些脑瘫患者虽经比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但肢体仍然发生挛缩或畸形,尤其是对于年长儿再用训练等物理疗法将很难发挥效果时,CP-MMA 术手术就成为矫正畸形、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前面两步的脑瘫治疗之后,就要对脑瘫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脑瘫的术后康复大致可以分为恢复期、递升期、加强期、强化期及家庭康复期:前四期康复治疗平均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必须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在医院内完成,这样方能保证达到最佳康复效果,当前四期康复顺利结束后,患儿可出院回家继续家庭康复治疗。

总之,小儿脑瘫是大脑受损之后引起的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均为永久性,随着生长发育而改变。脑瘫治疗并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手术或是短期康复就能完成,科学治疗脑瘫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广大脑瘫患儿及家庭摆脱疾病的困扰:“康复+手术”是当前治疗脑瘫最为科学的途径。

}

    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有些不常见的疾病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提起它的名称,大概听说过,但是不太了解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脑瘫,似乎很少听说过,对于它的一些症状表现,大多数人的都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脑瘫呢?是大脑出现了问题吗?如果是指大脑出现了问题,这应该是很难医治吧?脑瘫是指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然而脑瘫这种病最常发生在新生儿身上,对新生儿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那么脑瘫的初期症状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将为父母分析脑瘫初期的一些症状以及引发新生儿脑瘫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

  新生儿脑瘫是指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视听觉、进食、吞咽、言语、行为等多种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一生。特别说明一点,小儿脑瘫对患儿的主要影响是运动障碍,有的患儿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与人类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畸变所造成的‘痴呆’根本不同。

  新生儿脑瘫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产前原因,二是产时原因,最后就是产后原因。

  产前因素包括父母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造成的影响,或者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综合症以及过多服用避孕药等都是产前脑瘫的发病原因。

  而在生产时也有很大可能造成婴儿脑瘫发病,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如果大脑受到创伤,或者在分娩的时候大脑缺氧,或者生产时女性在高孕次或者有过死胎史,流产史以及宫内感染的情况,都是造成脑瘫发病的原因。

  在产后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会导致小儿脑瘫发病,比如小儿黄疸病等都会造成脑瘫发病。

  所以预防脑瘫夫妻要注意婚检,排出不良因素的潜在危害,在孕前也要进行相关的检查,排除可能造成脑瘫的疾病,保证安全的孕育。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 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4、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 就可见到。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强直型脑瘫: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震颤型脑瘫: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预防脑瘫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首先是孩子出生前:

  (1)孕妇要积极进行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儿发生先天性疾病;

  (2)应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不能滥用麻醉剂、镇静剂等药物;

  (3)预防流感、风疹等病毒感染,不接触猫、狗等;

  2、胎儿出生时,即分娩过程中。因分娩引起的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是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预防早产、难产。医护人员应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各个环节,做好难产胎儿的各项处理。

  3、胎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要加强护理、合理喂养,预防颅内感染、脑外伤等。

  4、有下列情况的孕妇应尽早做产前检查:

  (1)大龄孕妇(35岁以上)或男方50岁以上;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小儿脑瘫,是小儿出生前后脑实质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智力低下、癫痫、失语、耳聋等一组综合征。

  1.心理疗法。小儿的年龄比较小,但是同时也是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的。患儿多有情绪障碍,行为异常,认知损害。针对脑瘫患儿的心理障碍,在综合治疗中尊重患者,认真倾听和理解、安慰、鼓励患儿,在矫治肢体功能障碍的同时,激发患儿的积极参与性,提高治疗训练效果也是脑瘫治疗方法,改善患儿心理状态的健康教育,积极与患儿交流,逐渐克服患儿的偏执,依赖心理,建立独立、自信、坚强、向上的信心,培养其自理能力,使其适应社会。

  2.理学疗法:脑瘫患儿进行理疗,如电针、肌兴奋治疗仪、水疗、冷热敷等。主要目的是调节功能,缓解固缩,刺激低下的肌张力,促进循环,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从而改善平衡和步态。

  3.使用矫形器具:在脑瘫患儿的训练中,支具的应用很重要,如年幼的固缩性脑瘫患儿,因其下肢小腿后侧肌群痉挛,使足后跟不能落地、踝关节不稳定、扁平足也较多见,可使用足踝矫形支具。

  4.运动疗法:据固缩性脑瘫的临床分型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训练。服困难的信心,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为将来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怎么治疗康复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