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息乱poi是什么意思思

·治&国&之&道·(原创)
·治 国 之 道·(原创首发)
&&&&&&&&&&&&&&&&&&&
作者:张城&&&&
&&&&治国之道是《周易》主旨,所以其经名曰《周易》。周,备也。易,治也。周易即周备的治国之道。其道之周备,有如天统万物,无所不备。所以,《周易》所论治国之道,没有时空之限,适用于世界古今未来,直到永远。虽说“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礼记·乐记》),古今人心不同,时势各异,可是,天地之道始终如一。《周易》正是遵依始终如一的天地之道(亦即自然运动法则),垂告治国方针,所以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任何人群。而由其成就的辉煌,最初见于与本经作者摄政相接的成康之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是我国实行封建制以来,数千年间,出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之治。殷纣王时期,国人“凶盗成习”,经武王灭纣一统天下,到周公致政成王,不足二十年的时间,殷遗民劣习日渐好转,终于在成康之际,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所以我们探讨《周易》,就是探讨其迅速化乱为治的奥秘。
现在我们国家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民族复兴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大多数人告别了矮小低漏的草房,住上了瓦屋楼房,吃上了精米细面,用上了各种家电,出门有汽车。可是,有些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或偷盗、或抢劫、或贪污腐败。总之,私欲极度膨胀、贪污餍足。以致丧失理智,疯狂的奔跑在犯罪的邪路。再就国际形势而言,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当前世界的总体趋势。但是,仍有不确定因素与不和谐现象。如,经济领域的世贸摩擦;军事领域势不可遏的军备竞赛、日益频繁的挑衅性联合军演;中国威胁论者给世界和平制造的威胁;人为大伤地球元气,自毁家园而不自止的地下资源开采;自然界被人为大肆污染,自然生态平衡被人为破坏等等。所有这些不利人类和平与生存安全的主导因素在哪里,《周易》有无答案与解决的方法?回答是肯定的。但需说明《周易》所教多是治本的方针,所以,欲从中寻求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必须根据其基本道理推求。谨分九节探讨其大要如下:
一& 则天垂制&&
立政以仁为本
天统万物,有生有息,道归于一。然而以世界之大,人口之多,固必思虑繁异,观念混乱而人各自是。殊不知,人生天地间,正道惟在奉天理。惟有遵奉天理,万众方可一归正道,不有邪途之歧。这就是《周易》教君王则天垂制的原由所在。而立君统众,以齐天下之心,以正天下之行,以安天下之序,正是《周易》教诲则天垂制的具体表现。如,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本卦震下坎上。震为雷、为动。坎为水,水蒸为云,云可降雨,所以坎又为云为雨。云行雨施自上,雷震迫动于下,此则阴阳合而造化行,物临生未申,处在迫难也,所以称“屯”。屯,迫难之义。物生,必经迫难,始得亨通。所以,身遭迫难,则克其难以求亨通,宜坚定不渝。譬如生民之初,天下无主,强恶横行,若善之民处在迫难之中。当此之欺,勿用他有所行,惟宜为抑恶扶善而立君。
这是由卦象揭示出天道造化之始,万物化生的情景,推及生民之初,天下无主、强凌弱、众暴寡的混乱现象从而彰显出立君统众以主持公道,以安天下之序,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这就是君权天授的实质意义。而则天垂制,同是自然法则中事。所以,任何时期,任何君王,都不可任以私智行事。否则,必以逆天而自取灭亡。这又是《周易》淳淳教诲王者立政,务以仁为本的道理所在。立政以仁为本,具体表现,如:
&& (一)爱民如亲。如,
剥& 六五 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贯,联续。以,及也。宫人,天子六宫之人,妻妾嫔妃之属。本经文是说,有如联续而进的游鱼之次,递及六宫妻妾嫔妃以恩宠,则上爱下顺,剥击无施,上下无不利。
分明比喻君王爱民如同亲人,则人民感戴而敬顺。上下同心,无不利。
历史与现实,从正反两面证实了这一真理。如,周武王伐纣一统天下,即偃武修文,广施德教,而且将纣王库中的粮食、钱财全部分给贫苦大众。这决不是慷他人之慨,做自己人情。而是出于对人民的怜爱,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非但没有制订体恤百姓的政策,反而继续实行暴政,终迫天下揭竿而起。而刘邦反秦,兵胜据地则安抚百姓,与民约法三章。项羽也是反暴首领,他攻进京城后,不是安抚百姓,而是将泰宫的美女、珍宝洗劫而去。相比之下,爱民,爱财;仁政、暴政,判然分明。而因此或得人心,或失人心,不待于言。
再看现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方针,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惠民政策,诸如取消农业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者实行社会养老金发放,贫困家庭救济、自然灾害救济、残疾人救济等等政策,其中多项政策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施善政。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的爱。就是对上述经文的生动诠释。
可是,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对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方针,并不理解。他们不是遵照这一精神对待工作与人民群众,而是与“以人为本”之精神背道而驰。如,据媒体报称,二0一0年,河南省x地一位农民到乡政府讨要其被占用承包土地的补偿款,因口渴,便随手端起办公桌上的一杯茶水欲喝,立即被副乡长喝止。这农民此时心情正存不顺,又因一杯水遭此无情喝斥,遂与这副乡长理论。一番言辞之后,这本为索赔而来的农民,就因误端了这副乡长的一杯茶水,便被这副乡长送进派出所,关押了六、七天之久!
又如,二0一一年八月,有媒体报称,西安市国税局,一个出身官二代的干部,面对前来办理有关事宜的群众,破口大骂并高喊“我是爷!”
又如,二0一一年十二月媒体报称,苏北一农村党支部书记到本村农户收取每人四十元集资款,有一家村民因当时无钱,请求改日卖了粮食后交款,被这书记厉辞拒绝。该村民的女儿(孕妇)对书记的态度表示不满,当下惹怒书记,向其拳打脚踢,致使流产。经告发处理,该村党支部书记被撤职。然而又被另任用为该乡水利站副站长兼该站党支书记。
又如,二0一一年媒体报称,x市大街人行道上,一个初中学生行走,身后一辆轿车擦其身而过,然后停车下来一人,上前对着这学生连打数耳光。行人见状不平气,指责这人不讲理,自己占错了道,车碰了人,还无理打人!这人闻言,即时高叫“我是xx长!”但是众人不“买账”,有人报警,经查,该打人之人果然是xx长。诸如此类官仇民现象,不胜其举。这种现象,不但严重违背了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的指示而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从反面表明了上述经文教执政者当爱民如亲的重要性。只有爱民。才能得民心。
(二)为民造福&& 除苦。如,
家人& 六四&&
富家,大吉。
家,义为主。大,义为广。本经文是说,以富民政策主众,则民富国强,天下无困苦,所以广吉。
六四&&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本经文是说,减轻人民的疾苦,使其速有喜乐,为政如此,无过失。
以上两条经文清楚的说明,治理国家者应当为老百姓造福。既要鼓励其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又要使其安乐。《周礼地官大司徒》就记载了当时的富民政策说,“一曰嫁穑。二
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简单的说就是政府长官号召人民从事农(稼穑)林(树艺)副(作材)牧养(阜蕃)工(饬材)商(通财)等生产劳动以致富。另外,若遭天灾、瘟疫等疾苦,君王则使当地政府施以救济,并减其赋税、徭役,开放山泽之禁,允许百姓在此时期自由进入禁区樵棌生财(据《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礼,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注疏)等,都是减轻人民疾苦的具体措施。也是上述经文所讲仁政的具体内容之一。在此需要再次说明,《周礼》是继《周易》成书三、四年后,由周公召集诸侯于明堂,议定的治国之策。所以,二书所载政治方针与具体政策至相吻合,可以互相印证。
&& (三)财政均平。如:
损&& 初九&
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巳,旧注本各家作“已”,训释各有不同。然而均与本卦卦旨、本经文之旨不相合。可知作“已”当是与“巳”形近而误。故谨依卦旨予以订正。按,巳,音似,义为平。事,义为政。遄,速也。酌,斟酒与人饮为酌。本经文是就本卦“减损”之主旨说,均平之政速行,则天物均占,亦即可供生产生活之需的自然资源,如土地,人皆有份,不使贫富悬远等,于是民服其公,序得以安,为政如此,无过失也。均平之政,也就是损多益寡。譬如斟酒与人饮。必损壶中之有余,以补杯中之不足。
本经文形象的表达了财政均平理念,与当时国家实行的井田制,不但一致,而且有新的补充内容。如上所说,武王灭纣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把纣王搜刮了老百姓的大量粮食和钱财珍宝,分发给穷苦民众,这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具体表现。也是财政均平的一项措施。对纣王时期官吏豪强多占的土地财产的处理,可想而知。
财政均平与否,是国家安固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孔子对这一政治内容,有与上述经文相同的观点。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意思是,拥有国的诸侯,拥有家的卿大夫不须忧虑其国其家的人力缺少,而应忧虑官、民对财富的占有不均。也不须忧虑贫穷而应忧虑人民不安份。这是因为,官、民对财富的占有若公平,就没有贫穷的人。没有贫穷的人,人就没有怨心而上下和谐不致人民流失缺少。人不流失缺少而又上下和谐相安,国家就不致倾危。与上述《周易》观点不谋而合。
就现今社会而言,上世纪先期实行的“土地革命”政策与后期实行的“口粮田承包”政策,都是对上述经文的生动诠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收入分配、个人收入,势必出现某些不均衡现象,甚至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因此,党中央及时制定了经济宏观调控政策,诸如扶贫开发、加大对农业生产补贴、对城镇贫困人群的生活补贴、对高收入人群实行工资调节税等等有减损有补益的经济调节政策,同是对上述经文一定意义的诠释。
&& (四)重教轻罚,反对暴政。如,
蒙& 初六&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利用之“用”义为于。刑,义为成。用说之“用”,义为使。说,古“脱”字。桎,义为碍。梏,义为缚系。往,义为去。本经文是说,启发暗昧,则宜于成就人材,使其脱除暗昧的窒碍缚系,以远去耻辱。
显然,这是对教育作用的肯定与重视。肯定并重视教育作用,方能将教育事业付诸实施。实施教育事业以使人明道德、达礼义、耻恶幕善。于是,贪妄邪念不存于心。丧德作恶损人利己之事不见于行。人人无妄为之灾。众有相安之乐。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这作为善教化的成效,重教,显然是对人民的尊重与爱护,是莫大的仁政、善政之一。也是治本的有效之策。
所以,重教,是以教育、挽救为宗旨,期望每一个有过错者回心向善,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推脱责任、粗暴加罚,以罚为治。《尚书·康诰》说:“...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
就是说,凡国民由以获罪,无非是寇盗攘窃、外奸内宄,杀人而抢夺其财物。这样行为的人,强悍不怕死。良善之人无不对他们切齿痛恨。大恶而广被人切齿痛恨者,亦有不孝逆子,不友的恶兄。惟伤叹自愧于此。国人的作恶犯罪与不孝不友发展而成的大恶诸罪,不是我执政之人失于教化所致,也应获罪吗!
这是元圣周公对其弟康叔封的一段诰教。明确表达了教化国人是执政之人的首要责任。国人犯罪,官长有责。责在教化不力,甚至废弃教化,独任刑罚。以致虽罚而祸乱不息。所以讼九二经文说:
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克,约止。归,愧也。而,如也。逋,负也。眚,灾也。本经文是说,不能约止争讼,是因为有罚无教,致使人民昧于道德礼义而偏好争讼,所以虽罚而讼不息。执政者惟有因此而愧疚,有如辜负了所辖邑内三百户人民,乃可施教化俗,使无狱讼之灾。
经文凸出强调了教化的作用,同时也表露了当时的政教实况,亦即政教重点在基层。而政教的主要内容,可由政教所欲达到的息争绝讼这一目标推知,是道德礼义廉耻等内容。执政者只要尽到如此内容的教化责任,便可使其民化俗迁善,祸乱不起,刑罚无施。所以说重教化,其宗旨在于对人的挽救。不同于独任刑罚为禁的残暴统治。这一点,《周礼》有具体的记载。如:《地官·司救》:“凡民之有邪恶者,三让而罚,三罚而士加明刑”。就是说,凡国民有邪恶之行者,地方官对其责让教育。若一而再,再而三不改过者,则挞罚之。三次挞罚仍不改,则由地方官除其冠饰,写明其罪状挂其背,以耻之。这就是重教化轻刑罚为原则的具体施治措施。与上述蒙
初六、讼九二经文所教重教轻罚的治国原则,纲目相明。
如上所说,重教轻罚的宗旨是对有过错者的挽救,所以,教必有方。教贵有方。这是《周易》一再阐明的原则。亦即化俗迁善,必须以理服人。如,
遯& 六二& 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执,通絷,义为系。之,指谓词。用,义为以。黄牛,黄,中也。牛,事也。又,理也。黄牛,取为中正的事理。革,兽皮治去毛为革,本经文谓皮绳。胜,能也。说,古脱字。本经文是说,缚系其人以中正的事理,其人虽欲不逊,但也象被人用皮绳缚系住了一样,不能挣脱。
这就形象而生动的说明,教化,贵在以理服人,而且必须以理服人。否则,非但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流为强迫命令,致有激变之凶。
革& 上六& 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居,安也。本经文是说,有德之人,他的厚德之威令人生畏而足以改变人的恶习劣行,有如豹在前面挡道而足以改变人的行进方向。而无德小人则寡恩用强,胁人以势,迫人以威,人乃口服之,心恨之,面从之,背违之,其淫威暴政莫能服人之心,只能更变人脸色而已。所以,变更人心,惟宜化之以德,不宜强之以威。若施威如伐敌而强使之变,则人心怨离,是为取凶之道。所以,变更人心,惟有安于德化且坚定不渝,人乃心悦诚服而有俗变风移之吉。
本经文主旨是讲改变人错误的观念与行为,只可遵依道德的标准而行。决不可凭自己的好恶而强权加人。强权加人,夺民之自尊、驱民于不愿,人心不服。非仁政也。须知众怒难犯,触犯众怒,下场可悲。所以,注重教化,善导为心,则官心民心,心心相系,如同一人,天下岂有不治之理!
谨以现实而言,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既是以人为本,德教之政的具体表现,也是对上述经文的诠释。全国人民只有谨遵党中央的指示,努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走在时代的先进行列,才是惟一光明正确的道路!可是,有些人却在与党中的这一英明决策唱反调。如,据媒体报称,某企业单位,于今年公然组织举办了一场年轻夫妻接吻赛。以接吻持续时间长短为评比标准,胜出者,由主办单位发给奖金五万元人民币。又据媒体报称,南方某市一个企业单位的更衣室内,摄像头所摄画面被随即直播在外面的公视大屏幕,更衣者的人体隐私被全部暴露在大庭广众眼前而浑然不知。责任人也并不担心自己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难道如此行为真的没有法律责任还是有关部门对此行为熟视无睹?礼仪之邦,法治社会,老祖宗的文明礼教不容废。所以,重教,不是空喊口号,轻罚不是当罚不罚。大过九五经文说,
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华,花也。其,指代词,义同今所说的“那”。士夫,未婚少男。本经文是说,枯槁的杨树又生了花。必说杨树者,杨,阳也,万物之生必赖于阳气升发蒸腾也。是为同音取义,故以杨为济世之征。而花则是美艳之物,枯槁的杨树复生花,则是古圣先王济世之德历经久湮今复见美也。然则枯杨生花,虽花不实;徒称美古圣先王济世之德而不实施,有如老妇得那少男为夫,虽婚不育。称美旧德固然没有过失,但是徒称美而不实施,有如枯杨虽又开花而不结果实、老妇虽婚而不能生育,皆是大过虚华不实,所以亦无可称誉。
经文精妙切当的说明了执政者空羡古圣的美德善政而不实施,只能是政绩平平。这就是现在党中央所批评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
噬嗑& 上九& 何校灭耳,凶。
何,荷也,荷载之荷。校,木制刑具,本经文特指枷。灭,掩也。本经文是说,荷枷掩耳者,枷,用以罚罪;耳,职在司听。荷枷而掩其耳,则是于其罪行诫而不见听,以致罪深不可拔,罚重不容免,所以凶。
经文虽未明言重教化,但重教化已由所言其人的耳朵被所荷之枷遮掩,清楚的表明,有教诫,只是其人不见听。亦未明言轻次刑罚,但轻次刑罚已由有教诫而不见听以致罪深不容不罚而罚之,清楚的申明。这与上述《周礼》所说的“三让而罚”的施治原则完全一致。可见,当教必教,屡教不听,当罚必罚,是《周易》一贯教诲的治国原则。
为防止对刑罚的过激、滥用而流于暴政,小过九三经文教诲说,
&& 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弗,不也。过,越也。从,同纵。或,又也。戕,杀也。本经文是说,不越先防闲之,而放纵人任意为非而又将其戕杀之,这是昧于少越之道而自取祸乱者,所以凶。
这种治国方法,正是孔子批评的“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的暴政。经文断言以“凶”,警告之中,充分表达了对暴政的反对。《周易》反对暴政,是群经中表现最强烈而有力有理者。其最高表达方式,则是直教人起而推翻残暴统治势力!这种无畏的革命精神,经中多有表述。如,
小过& 六五&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雨,喻德泽。西郊,指岐周。公,君也。弋,以绳系矢而射。稳取之义。在穴,指猛兽。本经文是说,密集其云而不降雨,是云行必少越先于雨也。然则云密集则可畏如压,雨不降则德泽后施。这分明是比喻大兵压境,势在摧敌拯民,所以其威怒之发必少越先于德泽之施。然则这密集之云由我西境岐周而来,所至必在东方殷纣之境。这正是我岐周国君兵压纣境射而稳取彼残害殷臣民的猛兽(兽、受同音,巧喻纣名)。
经文至极精妙的叙述了武王伐纣的情景与原由。以云比喻兵威,云密集由西而东,正是岐周联合西方各小国共同发兵,有如天兵自天而降至纣国,天威、正义跃然笔端。不雨待雨,威而后德,明是救民于水火,必先以兵破敌。仁义之师同跃然笔端。暴纣残害臣民如猛兽,理应射杀而射杀,正是仁人义士顺天应人之举。足见《周易》力主推翻残暴统治势力,并不在经之作者亲身参加了伐纣战斗,最根本的原因在其有一颗置身于人民大众的心。所以主张效法天道好生,立政以仁为本,决不可暴政加民。
二& 与时而变& 行时之宜&
革弊兴利& 以应天道变通不居
&万物无不与时而变。这是自然运动法则亦即天道运行促生的必然现象。所以,圣明的帝王治理天下,其政与时而变,以行时势之宜,以应天道变通不居;革弊兴利,以造福于民。所谓“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就是与时而变,行时之宜。古圣王的如此治国原则与盛世之治的成效,已证实了上述治国原则的正确性。乾九三经文说,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其主旨是教人因应时间的变易而行时势之宜。白昼宜于劳作,所以终日乾乾健作不怠;暮夜宜防祸患,所以提高警惕,有如面临危厉。言于治国,显然是教执政者认清局势、因应局势,以行局势之所宜。这就是:乾乾健作,勤劳政事于光明;居安思危,警惕祸患于隐暗。处处与时势相依,事事顺时宜而行。所以,不有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错误。更没有政治方向的错误。
例如,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西方,佛家主张普度众生往极乐世界。近代马克思主张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目标都是一致的。而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历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多个国家立制不久,又纷纷改制,却在我们国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下来。并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使生产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除了一少部分人群尚未脱贫,全国大多家庭正向小康目标迈进,这说明,人事成败,人的因素外,尚有时间因素,时间是改变一切的无形力量,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必经的历程。所以,与时而变,贵在识时。惟能识时,方不躁进,不失机,知行知止,歧路不迷。
睽& 九二& 遇主于巷,无咎。
睽,义为乖违、乖背。遇主人于巷者,显然是仆,而且是正在与主人相对而行的仆。仆与主人相对而行,为什么必说遇于巷呢?按《增韵》对“巷”的解释说:“直曰街。曲曰巷”。据此可知,巷是宅旁的曲折道路。仆遇主人于宅旁道路的曲折处为什么无过失呢?这是因为仆有从主而行之义,从主而行则不与主相乖背。在宅旁道路的曲折处,其仆反身从主而行,不与主人相背直前,所以无碰壁的过失。
仆从主则主从道。身逢必须变革之时,尤见遵从变革之道的重要;行至转折关头,殊以达变为贵。切忌与道相背。亦即切不可违背随时框物于宜的自然规律。
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就是对本经文关于识时达变精神的生动诠释。所谓识时达变,其“变”的实质意义就是革弊兴利。而革弊兴利的原则,是遵天道以益众生、正民行。而不是凭元首的喜恶或私智想象行事。也不是一切从民所欲。否则乱如散沙,非天之道。天道至公无私,不以人欲为转移。而人以所欲为利,因此,以为利者未必利,以为弊者未必弊。譬如现今世界盛行的黄、赌、毒、嗜烟、酗酒,事中人不以为利,便不致身陷其中。然而这些人真的获其利了吗?!再如,有些人视仁义道德、伦理纲常为精神枷锁、封建弊端,并以“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讲那一套”为理由,欲对老祖宗的优秀传统尽除而后快!结果有人恣所欲为、丧德妄为而违法犯罪。他们所认为的弊是弊吗?!所以,革弊兴利不可一切从民所欲,惟宜遵依天常;兴革务求其宜,切忌草率其事。
革& 九三& 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征,伐也。贞,坚定不渝。厉,危也。言道也。三,多也。就,因也。孚,信也。本经文是说,处待“变革”这件事,如象征伐敌人那样,则视旧如仇,必尽除无遗。于是旧德扫地,善政荡涤,此乃取凶之道也。然若一无所革而抱弊守旧坚定不渝,则弊端莫以除,利宜莫以兴,守弊塞利,亦必危矣。所以,变革之道贵在权衡利弊而多方因应之,且当有诚信。
本经文凸出讲了两大内容,(一),变革,既不是对旧政悉革而斩断历史,更不是全盘因袭而一无所改。而要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求事之宜。(二),必须诚信其事,宜兴则兴之不疑;宜革则革之不遗,勿姑息,勿留连,勿自牵。否则,事难完善。
以现在的两件小事为例,(一)国家为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相关部门出台了醉驾入刑之法规。不用说,是在一革醉驾肇事之弊。可是,这边辛辛苦苦查酒驾、醉驾,那边连年大张旗鼓的举办啤酒节,不惜花费巨款奖励喝啤酒。(二)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就必须抵制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行为,因而政府号召并奖励见义勇为。可是捉小偷者,却因小偷跳河逃跑意外溺死而获罪。
睽& 六三&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舆,车也。曳,向后拖之。掣,往前拉之。且,将也。劓,截鼻之刑。初,故昔之事,亦即前例。有,为也。本经文是说,见车由其人向后拖之,又使其牛往前拉之。其人乖背情理竟至如此,必招天怒而将罚以截鼻之刑。所以,此等乖背情理之事,实则史无前例亦当就此为终。
主要强调做事不可自相乖违。
所以,革弊兴利,只有确定其弊,便当革之勿留连勿自牵;确定其利,便当兴之勿迟疑。有信心,有决心的推而行之,方可取得卓著成绩。若自立自破,亦行亦掣,岂非自造其过!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更也。已,甚也。乃,且也。孚,诚信。本卦离下兑上。离为火,兑为泽。泽本是水钟聚之所,今乃火生其底,当是泽水干涸而杂草芜薉,干枯而焚,是为时迁物更也,所以称之为革。革,更也。变更,必须于势至已甚之日且行之诚信勿二,始可亨通。所以,势至已甚则变更之,宜坚定不渝。如此,则应物情以除弊,顺人心以兴利,除弊兴利则怨恨消失。
经文清楚地说明,弊政积久害深,人民不堪其苦。此时责在下决心、有信心的从速改革并革之坚定不渝,则人民疾苦得除,怨恨消失。我们国家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对本经文的生动诠释。
三& 降心屈尊上下合德& 以应天地阴阳和合而运
阴阳和合,天施地生,成就了世界的繁荣。所以,君王欲使国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就必须上下合德图治。而欲上下合德图治,就必须降心屈尊。亦即勿怀高高在上惟我独尊之心,而要谦下平易、低调做人。如此,方可礼贤下士,上下合德,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义,无“妄尊自用”“独断专行”而“泣血涟如”之悲。不同的结果,反映着为公为私两种观念的不同。为公就是以天下为公,所以执政为民,勤于仆奉:
临& 六四& 至临,无咎。
至,义为下。临,义为抚有之。至临就是下以抚有之。下以抚有之,就是君王用屈尊图治、降心听人,亦即礼贤下士、虚己下问的风范抚有其国。所以,没有过失。
这一风范,作为摄行天子事的周公,表现得至为出色。上章已引《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所说洗一次头的时间内,曾多次握发见客;吃一顿饭,曾多次吐出口中未嚼粹的食物,以及时回答来人的话语,并且起身接待来访的士人,还恐怕对人缺失了礼节而慢待了人,以致失去天下的贤人。这显然不仅仅限于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而是阐明了君王应有的低调做人、礼贤下士、以与臣下合德图治的优良政风。与上述经文恰足互证。
现在我们的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多党合作、集体化领导制度,并且上级走访下级,不间断的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可以说,这是从更广的广度与深度,对上述经文的诠释。但是,干部队伍中,大摆官架子、大弄官老爷威风的人,并不是没有。如,上文讲过
的西安国税局的那个干部,在办公大厅面对群众破口大骂,并且高喊“我是爷”!又如,媒体报称,二0一一年,山东某地,一座水库的附近十几个村庄、民宅、农田与往年一样又被上涨的库水浸泡。村民又多次找当地政府,请求予以解决水患。但事情的结果仍与往年一样---只答应,不行动。有人将此事情传到媒体。当媒体记者随同群众代表来到当地水利局,拟向领导干部反映灾情,请求予以解决水患时,办公楼下的工作人员却坚决不许村民代表上楼见领导,只允许记者上楼。当记者上楼找到该局副局长,向其询问上述水淹农田、民宅情况,这位副局长竟然说不知情。诸如此类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不但严重违背了党中央提出的执政为民、做人民的公仆的号召,也与上述经文的教诲精神大相径庭。《周易》似乎预见到了这类情况,所以又教诲说:
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这是家人卦六二经文。攸,所也。遂,顺政为遂。中,心也。馈,通归。本经文是就本卦主旨说,主众,别无所顺遂其政,惟在使人民大众之心归服。坚定不渝于此,是为取吉之道。
使大众之心归服,只是施治原则,不是具体措施。这就给执政者留出了因时制宜的一定空间。譬如或施恩泽,或布教化,或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等,都足以使大众心服其治。但各项具体措施的利用,必须根据具体时势之宜。所以,经文不举任何一项具体措施,只言施治应当得民心的原则。教地方官只以施治原则为守而不以具体措施为拘,正是统之以纲,留给余地,充分发挥地方官的积极性以成合德之治的具体表现。而地方官应当严格遵循这一宗旨,尽职尽责,为民造福除苦,方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不违上下合德图治的原则。也可说,为民造福除苦而得民心,就是上下合德之治。
咸& 上六& 咸某辅颊舌。
咸,感也。其,尚也。辅,面颊骨,亦即下牙床。颊,腮。感而尚于下牙床与腮及舌者,下牙床能启合以使令其口;腮,组为口腔以容纳;舌,用以助食与吐言。所以,饮食以养生,言语以通情,必须经此三者协作方可成功。感而尚于此,则是功贵成于众人的同心协力合作。
一个人的生活生存,尚需自身各个器官与组织各司其职而通力合作。一个国家的万机之繁,显然需要君臣同心同德,共同料理,成其大功。而君与臣同心同德,正是其降心屈尊、礼贤下士的具体表现。君臣之间需要如此,官员上下级之间,同需如此。
四& 任人惟贤& 黜除奸佞以应天眷有德而弃无德
国家的治乱兴衰,固然与当时的政策有重要关系,但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却在其人。所以,《周易》反反复复的强调,治理国家者务须重视人的作用,任人惟贤,切忌惟亲;黜除奸佞,勿近小人。如,
鼎& 上九&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玉,用以比喻人德才之美。铉,举鼎用具。本经文是说,鼎,作为象征国家祚位的重器,其举具亦即抬鼎的用具饰之以玉,乃是象示君王擢升任用德才兼美如玉的贤人辅佐治国,亦象示惟有德才兼美之士才配并且才能胜此辅佐重任,而举升其国家威望、使治国之功明著。使天下广有其吉,而无不利。
这就明白告教君王,只有进用贤人佐助治国,才能成绩斐然,提升国家威望,造福人类,无所不利。然若所用非人,结果又将如何呢?
晋&& 上九&
晋其角,维用伐邑...
晋,进也。其,若也。角,邪也。维,系也。用,以也。伐,败也。邑,国也。本经文是说,(君王)进用者若是邪僻之人,必系累以败国。
明言邪僻之人为官,必以权谋私,误国害民。所以君王应“进人严谨”、“知人善任”。知人,重在观其行,切忌以“利口为贤”。否卦六二经文“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包,取也。承,逢迎。否,音缶,不也。本经文说,取用逢迎之辈,则无德小人有受宠之吉,圣人之道则为之闭塞不同。所以,识人不可只听其言,要在观其行。而且宜从细微处。并非大德不拘细谨,细事往往是人心灵的窗口。这是《周易》所教常态下的识人术。如。
颐...观颐,自求口实。
这是承上文德有所养则心无所贪,说,观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可由他的取食表现。
试看现在的贪污腐败分子,他们哪一个不是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吃喝虽是小事,但小节不谨,大德难成。小疵细过,往往发展到误国害民。所以现在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培养、选拨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既杜绝了用人惟亲这一弊端,又严防“钻营干进”者营私舞弊以“钻营干进”。这种从严任人的方法,与《周易》之教有相同之处。如,
晋& 初六&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如,语词。摧,义为推引。即,推荐与引进。罔,无也。孚,信实。裕,缓也。本经文是说,晋升如,推荐引进如,这是君王开通的条条进贤之路。晋升,是对在职官员有显著德能功绩者的提拔重用。推荐引进则是官吏对下级官员及平民有德能者,经考核确证后,推荐引进于君王陛下。奉行这样的用人制度坚定不渝,则贤才济济于朝,丰功赫赫于国,所以,吉。然若于所闻之贤,尚无确信之实,则当暂缓进用,以免误进非人。尽进贤如此,可无过失。
本经文对进贤方法、途径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已不止于对治国原则的教诲。这便足见元圣对选贤任能的极端重视。人才是治国的第一要素,本经文已作了明确的阐述。基于这种理念,所以在任人惟贤的同时,黜除奸佞同样重要:
鼎& 初六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颠,仆也。趾,足也。出,泻也。否,否秽之物。妾,接也。以,用也。子,有德者称。本经文是说,鼎颠仆了其足,则宜于清泻其中的否秽之物。譬如君王黜除赃官污吏,乃得接用其有德之士,以使治国之功明著。黜所当黜,用所当用,黜用得当,故无过失。
上所言,鼎作为象征国祚的重器,其腿毁坏而扑倒,此时有利于清泻其中的否秽之物,显然是比喻奸臣乱政,致使国家倾危,于是奸臣的罪责彻底暴露不容抵赖。所以应立即将其清查治罪、为国除害。只有黜除官员队伍中的奸佞小人,才可以接用有德贤人佐助君王治国。这便足见,国家的治乱兴衰,关键在人的因素,是《周易》再三申明的用人理念。
结合现实而言,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大力改革用人制度的同时,又对各级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腐败分子,进行查处,显然是非常英明的决策。是用真实的行动,对上述经文作了生动的诠释。
任人惟贤并不仅仅在于人事任免。以“旧德”作为治国率民的主导思想,同样是其重要的内涵。旧德就是前辈的美德善政。当然不只是贤人的思想文化学说,主要的是古圣的教诲。以此作为治国率民的原则,就是古圣先贤皆为所用,何患政绩不丰!如: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本卦坤下兑上。坤为地,兑为泽。泽居于地,则众流归聚,所以名萃。萃就是聚。众流归聚而成泽,则泽、流相通。言于人事,则是“王假有庙”。假,通嘉,义为乐。有,义为审,审听之义。庙,就是宗庙。古代君王凡有军政大事皆在庙堂举行议会,以示尊祖。本经文指庙议。是说君王乐于审听庙议,则可集群臣之见,通天下之情,以聚天下之心。然则群臣之见,未必皆是,所以君王欲聚天下之心,还要“利见大人”。利,宜也。见,现本字。显也。大人,就是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是说君王审听群臣之见,宜将圣人之道显而扬之,作为评判是非的准则,这样,便可是非昭然,知所去取,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国策,因而政通人和。所以,君王乐于审听庙议并显扬圣人之道以作为治国准则的治国方法,宜行之坚定不渝。
这就特别强调了圣贤之道的至高威信与以圣贤之道为治国准则的重要性。另外必须说明,圣人之道之所以有至高威信而被用为治国的准则,是因为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也就是说,圣人之道本于天地之道,所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发展的魂。固其根方可枝繁叶茂;守其魂方可文明兴旺。所以,圣人作之,贤人述之,明君用之,则国家兴旺而繁荣,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所以,以英明领袖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调整、改革用人制度的同时,又提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这些英明的决策,其实就是任人惟贤原则的又一内涵。是对上述经文“利见大人”的生动诠释。
五& 广开言路&
纳谏善听& 以应天广容而运守中
天广容而运守中,所以四时有序,万象共荣,生生不穷。君王应效法于此,广开言路,纳谏善听,发挥群智群能,共成盛世之治,是《周易》一贯的教诲。如: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本卦上文已有探讨。主旨是讲萃聚人心。作为君王,要想使其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就必须凝聚人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着,亦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凝聚人心的方法,本经文垂告了二端。(一)假有庙。(二)利见大人。假有庙,就是乐于审听庙议。作为君王,要想了解国内外有关情况,或对某事作出正确处理,首先要召集群臣到庙堂共议,让群臣各抒己见,发挥群智群能,并且要乐于听取群臣的意见而不是流于形式。而群臣的意见、其中有来自四面八方者,难免歧异、缭乱,所以不但要乐于听,还要善于听。所谓善于听,就是善于辨别是非,不是听此说有理,听彼说亦有理,结果是非不辨。所以,善于听就是“有庙”之“有”所说的审听。审听也就是申辩。对臣下的意见,要审辨其是非得失。然则审辨群臣众议的是非得失,以何为标准呢?君王总不得以自己的心裁为是。所以,经文又垂告说“利见大人”。利见大人就是宜显扬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不是凭空想象而得,也不是凭自己的好恶而定。而是深察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人情世故而得出的不易之则。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因此,圣人之道是天下至正之道、至真之理。君王以圣人之道为准则,审辨群臣所发表的意见,则是非得失判然,从而可以作出正确处理方案。处理事务的方案正确了,臣民无不心悦诚服,君王自然可得人心。所以说亨。利贞。就是说,君王既然以上述方法凝聚了天下的人心,自然人和政通。所以,这种治国方法宜行之坚定不渝。“用大牲,吉”,大牲,牛也。《礼记·曲礼下》说“牛为一元大武”。《疏》:“元,头也。武,迹也。牛若肥则脚大,脚大则迹痕大,故云一元大武也”。可知本经文所说用牛为朝庙议事前,祭祀祖先的祭品,是表示用庙议的方式结聚天下之心一从于元首,则可光大其业迹。因此,君王乐于审听庙议并且显扬圣人之道,以结聚天下人心的治国方法,宜有所行。
经文主旨是讲君王注重结聚天下人心。结聚天下人心的方法之一,庙议,就是广开言路。更以圣人之道作为决断是非的准则而不因众说而惑,就是善听。就是应天广容而运守中。
现在,我们的国家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政治协商制度等,上下交流、集体沟通、统筹规划的施政原则,就是对上述经文的生动诠释。
当年,尧立诽谤木于桥梁头,让庶民百姓将自己想诉之于朝廷的事,书写后挂于其上。以此方法,广听民声,广求民情,以匡正其政。于是,诽谤木遂成为中华民族政治公平、君王广听民声的最早的象征。现在矗立
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就是它的化身。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它依然屹立,向世人昭示着广开言路、政治公平是中华民族古今崇尚的治国原则。也在默默的对上述经文作着注释与印证。
然而,自从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庶民百姓对时政得失的发言权一再被剥夺。《周易》作为封建专制时代的作品,虽不曾明文提出庶民百姓可以议论时政得失,但上述经文所讲的庙议,却显然是对专制制度的反对而主张广听众议与民声。所以在当时,民间有事,地方官必须及时逐级上报到朝廷。若国有大事,则由地方官帅领所辖地方的民众代表到外朝与朝臣共议。这项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治国原则,《周礼》有详细记载。如,《地官乡大夫》:“正岁...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以上两段文字,意思大致相同。都是说国朝有重大事项需要办理,则让地方官帅领各地民众代表(众寡:众为民众。寡为民众中的一少部分,亦即民众代表)进京,与朝廷共议。在封建专制的时期,元圣周公确立了这样的治国原则,实在是胆识过人、英名无比!本文第三节已探讨过的临六四“至临,无咎”,亦即君王降心屈尊不耻下问,同是教之以广听民声、深察民情,上下一气相通的治国原则,也足与《周礼》所载者两相印证。
然而,如上所说,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庶民百姓对时政得失的发言权,曾一再被剥夺。这样杜塞言路的君王,非昏庸即残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喜奉承,怒直言,拒谏饰非。否六二经文教诲说:
&&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主要是针对喜欢听奉承话的君王,说,取用逢迎之辈,则无德小人有受宠之吉,圣人之道则为之闭塞不通。
这就明白告教,君王不可爱听奉承话。应当明白:奉承人者,其人必定别有用心,说的都是假话,都是在实施欺骗。君王若为此而陶醉,势必让小人得意、正道不通、危亡不待明言。所以,贤明的君王,求不在假而务在真。故能闻过则喜,喜其病疵得医;闻颂则惕,惕其功德有所未及。所以明君纳谏而善听,天下治。
蛊& 初六& 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干,本作幹,正也。蛊,乱也。有,审也。考,考省、纠正之义。本经文说,匡正父之蛊乱,则是为子者尽其谏诤之责;审辨子之谏诤而考省、纠正自己的蛊乱,则是为父者能闻过勇改。父子如此处待蛊乱,自然无过失。所以,虽有蛊乱之危,必能转危为安而终归于吉。
这显然是比喻臣有直言敢谏的胆量与忠心,君有纳谏之明与改过之勇,则可化乱为治,转危为安。
然而,君若拒谏饰非,甚至对进良言忠谏者痛下杀手,国即不亡,治必无动。鼎 九三经文教诫说,
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革,更也。行,言也。塞,不通。雉,陈也。膏,美味肥肉。食,音饲,以食物给人吃。方,比也。雨,天地气和则雨,以喻上下合德相应。亏,少也,减少之义。也训去,去除之义。本经文说,鼎耳更动者,耳为主听之官,更动则必伤而害听,以喻王若害听,则其言路不通。于是良谋不用,治国无功,所以陈置其用以庆功的膏肥而不将其分食于人。所以,王欲列鼎庆功,则当纳谏善听,比方天地之气合和成雨,以与臣下合德相应,乃可减少或去除自用不庆的悔恨。从而群策群力,治国之功明著,终有其吉。
六& 政出有信& 取信于民&
以应天运守度& 不失其常
天道运转,寒暑有节,四时有常,日月各有分度。所以万物生息有序,气象万千井然,各循其轨而不乱,无言无约天令行。于是,圣王效法之,政因时宜而立,立则必行;令随国情而颁,颁不容违。所以,其政上合天时,下合地利,中应民心而具足其信。故能取信于民而成盛世之治。这就是《周易》反复教诲,为政治国,必须政出有信,取信于民的施政原则。如,
家人& 上九& 有孚,威如。终吉。
本经文是就本卦主旨说,主众而有诚信,则令出必行,决不容违,所以尊严如。惟其施令尊严而令出必行,方可取信于民。所以,主众虽有尊严莫犯之威,终有令行国治之吉。
这种为政治国理念,在元圣的其他作品,如,《酒诰》、《多方》等篇中均有明确的申述,而且都成文于《周易》成书前不久。如,《酒诰》中有一段话说:“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这是元圣周公对其弟康叔封所说的一段话,教其用文王所制定的戒酒令,在其封国教育人民。说,你若不施行我所颁布的教令,则惟我天子于心不安。我弟封啊,你到你的封国以后,若不洁身为范,率勿饮酒,顺从文王的戒酒令以奉行职事,则不定何时,将违犯戒令而同与那些嗜酒犯令者一起论杀。这就至极清楚的说明,国家的政令,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行。凡违犯者,一概治罪,不论亲疏。正因如此,才使以礼法为内容的教化(如,教人修德,劝令戒酒)深入人心,官、民共同遵行。从而出现了成康盛世之治。人民安居乐业。持续四十多年无违法犯罪的人。这就是政令有信,而取信于民的效应。
与此相反,周幽王执法自戏,终于因此自致杀身之祸。史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周幽王得到褒国的一个姓姒的美女,甚是宠爱。但这美女性不爱笑。幽王为使她笑而想尽万种方法,她反越发故意不笑。幽王仍保留有先王设置的烽火台与大鼓,作为敌警信号。仍按先王与诸侯的约定,如敌寇来,就举烽火击大鼓。诸侯闻见信号便帅兵来救。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便举烽火而与褒姒饮酒以待。诸侯急帅兵驰至,至而不见敌寇,大家惶惑不解,面面相觑。褒姒见状,不禁大笑。幽王甚是喜悦得意,并为此事数次举烽火,戏弄诸侯,以博褒姒一笑。一而再,再而三之后,人皆不信烽火是敌寇来犯的信号了。诸侯更也不以烽火为令,不象以前那样见则必至了。申国之侯怨怒幽王,就与缯国(山东省临沂市西南)及西方的犬戎国联合攻打幽王。幽王情急,亟使人举烽火调兵,诸侯以为又是相戏,无人带兵前去。犬戎王遂杀幽王于骊山下。这就是以军政大令为儿戏,终致失信于人的下场。
九三&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嗃嗃,严教之声。悔,改也。厉,迅速。本经文是就卦主旨说,主众而嗃嗃严教,则可使有过者悔改迅速,是为取吉之道。然而若象妇人嬉逗孺子而嘻嘻笑乐,则犊爱无责,致使积过成习,终有耻辱。
经文本意虽在说明为政肃法勤教,则法尊而不容慢,人听而慎其守。若持法自戏,弃其尊严,则邪恶无惧。致有凌犯之辱。其实也清楚的说明,执政者持法自戏,自使法令失信于民,民又有谁信此法令而以法令为守?
即以现在公路货运而言,国家明令禁止公路运输车辆超载。违者罚款。这是为使公路交通运输确保安全而制定的一项法规政策。可是,据媒体报称,二0一一年,南方某省公路货运车辆,业主只要按每辆车交款千元给相关主管部门,办理交款“证明”,便可凭此“证明”、超载营运一年,省内不予查处。又如,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严禁教育滥收费。可是至今有些地方中小学学校向学生滥收费现象依然存在。仅此足见,有些地方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取信于民的倒向风。
中孚& 上九&&
翰音登于天,贞,凶。
翰音,鸡长鸣声。登,升也。亦即上向。于,往也。鸡长鸣声上向往天,是鸡应时而鸣且报时有信。然则“时”出于天,焉待鸡报!而长鸣上闻,报不向人,则是矜功于上,失职于下,坚定不渝于此,是为取凶之道。
这就形象的比喻了奸佞之臣,专好而且善于对上弄虚作假,所谓欺君罔上、浮夸虚报、邀功取宠,总之毫无忠信报国之心。从政如此,政策何得贯彻实行,何以取信于民!这正是《周易》再三教诲,执政务讲忠信,决不容上下相欺的原因所在。也是当今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的原因所在。
廉洁奉公&& 敬职勤政&
以应天之清敏
天生万物,只施不贪,所以至清;健运不息,所以至敏。惟天清敏,成就了万物的繁荣。所以《周易》教执政当效法天之清敏,廉洁奉公、敬职勤政,以使国家兴旺发达、富庶繁荣、永续昌盛太平。如,
习坎& 六四& 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其主要意旨是教君王以身作则,率导全国臣民厉行勤俭节约。只有如此,人方以俭约为荣而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无奢靡之望,无贪妄之行,无为财陷身之险。这是从人生观念的根本处为治。事实证明,观念正确,虽贫不窃;观念错误,虽富无守。而正确观念的确立,在于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执政者作为国人的教育者与引导者,能否以身作则,厉行俭约,以行身教于国人,至关国家治乱安危。这正是当今社会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大力反腐倡廉、大搞廉政建设、严谨用公款大吃大喝的原因所在。然而党中央的这一方针政策,在某些党政领导部门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据媒体报导,现在有地方党政部门公务招待,花费惊人。如,所用茶叶,每斤十三万元人民币。大鱼大肉茅台酒已不是稀罕物,又有新花样。这部分官员,70%的时间花费在酒桌。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周易》有无根治方法?
初九&& 闲有家,悔亡。
闲,防也。有,为也。家,主也。本经文是说,主掌众人应以防闲为主,亦即采取有效的防闲措施,以杜不轨于未萌,息祸乱于未生。于是,人民相安无犯,怨恨自然消失。
经文有两层内涵。(一)以防闲为主掌国家的方法,既然可以杜不轨于未萌,息祸乱于未生,说明执政者居安思危、忧深虑远,是勤劳于政事的具体表现。(二)防闲为主既能杜不轨于未萌,息祸乱于未生,又说明所用的防闲措施得当。就是说,这种防闲措施具有清除滋生祸乱之土壤的功效。然则什么样的防闲措施具有清除滋生祸乱之土壤的功效呢?有言道,万病由心。就是说,一切病疵过错,根源都在人心。当然,作恶,造生祸乱,也在人心。所以防闲祸乱,莫过于救治人的心灵。救治人的心灵就是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使大政方针与此并行不悖。与正确观念并行不悖的大政方针就具有清除滋生祸乱之土壤的功效。上述习坎六四经文教人树立勤俭节约、清廉为荣观念,便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之一、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家人六四经文“富家,大吉”,分明教人发家致富,幸福的生活。正与现在我们国家实施的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协力奔小康这一大政方针相一致。生产发展了,人民富裕了,难道还要教人守着米面肉蛋而吃糠咽菜讲俭省吗?这话问得不无道理、但见有不全。《周易》绝未教人守着米面肉蛋而吃糠咽菜。因为这事不合人情。前面不止一次的说过,《周易》遵天道而垂教,其理不偏不倚,处待任何事物都是两端取其中,所以,既教人树立勤俭节约观念又教人“富家”并不矛盾。“富家”就是现在说的发展与富民政策。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这充分体现着时代精神。不发展,必定贫穷落后,贫穷落后,必定被动,甚至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血泪史告诉人们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必须发展。只有发展,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盛。人民富裕了,就要消费。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之所以说《周易》教人树立勤俭节约观念与又教人富家并不矛盾,关键就在富家与富了以后的消费均当有度。度就是防止事物走向极端的一个准志。任何事物超出了一定的度而失中一偏,走向极端,就一定物极必反。机器高速运转而不停,必有爆炸的危险;众人长途竞逐拼命奔跑而不停,终必累倒在地;贪吃美味而不节制,终必伤害肠胃;挥金如土而不吝惜,金山必匮。所以,《周易》教人亦勤亦俭、均当守中合度勿失于一偏,就是有效的防闲祸端。而拼挣拼扔,富贵而淫欲,都是偏于极端的表现。大过九四栋隆,吉。有它,吝(详见下文),讲的就是守中合度,勿走极端。而一心追求物质的高度享受,两眼盯着酒桌,如沉如迷,身为酒困而不知防闲,岂能不生祸乱?古罗马帝国的覆灭,不就是由于上下宴乐,日以继夜吗!这正是现在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坚决反腐倡廉的原因所在。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按照中央指示,廉洁自律。上述用公款吃喝而外,不作为现象同样严重。据媒体报称,有些领导干部,上班时间,有打牌者、打麻将者、下棋者、赌博者、睡觉者、玩网络游戏者等等。群众有事,去办理,只答应,不作为。于是写有“行政执法不作为奖”、“违法乱纪先锋”等字样的锦旗被送上门。如此对待工作与人民,是不是偏重于享乐而失于自我防闲?腐败落马,成为廉洁奉公敬职勤政的反面教材,这又恰见上述经文的教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八 德威兼施& 礼法并用& 以应天道有生有杀
天道运转,一寒一暑,寒为阴,暑为阳。阴阳交运,生杀之道成。所以《周易》明确教诲,治理国家,贵在德威兼施,礼法并用,二者不可偏废。但德威兼施,不是德威并重。而是德为主,威为辅;礼法并用,不是礼法平行。而是先礼后法。这是《周易》一贯教诲的治国原则。如。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本卦卦象是泽下于地,为地抚有之,所以名曰“临”。临,就是抚有之的意思。王者抚有其国,惟效法泽下于地,以布泽润下,始可人和政通。所以,临国以德泽宜坚定不渝。临国以德,其政必善,政善必不容恶。比如天虽好生,但时至八月,则秋声夺物,遍行肃杀,王则应天行刑。所以至于八月有凶。
经文明言德政必须抑恶扶善,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而抑恶贵在以理服人,所以,治理国家,布教于先,申法于后,以威辅德,方合天道有生有杀。其中的诀要与效应,豫六二经文告教说: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豫卦专论镇压之道。介,本义为石坚硬。本经文用以比喻行施镇压必须心意坚确、手腕强硬,简而言之就是心坚手硬。本经文是说,实施镇压,必须心坚手硬,然而不可持之终日。所以然者,因治理国家,无威则民慢,无德则民怨。慢则乱,怨则判。所以圣主之治,严法明令,镇压邪恶而不宽容;施德布教,安抚良善而惟教化是重。这就是恩威兼施,宽猛相成,不以镇压施之终日的原由。奉此道坚定不渝,则法令申而邪恶禁,礼乐兴而美善行,泰然盛世之治,所以吉。
本经文不但至为清楚的说明了治理国家贵在德威兼施,礼法并用的道理所在,同时也表明了施治的要诀,那就是德威之施,贵在适度。将德威控制在适中的度,勿使过或不及,非常重要。即便德威兼施的原则不错,但若不知“度”的重要性,或过之,或不及,非但不能奏效,反必自败无功。道理很浅显:过则极,物极必反;不及则力不足,力不足则于功不成。所以德威之施,贵适中合度,施威不终日。
大过& 九四& 栋隆,吉。有它,吝。
栋,房梁上斜构的横木,用以承中脊与榱。所以为承重之材、中正之征。隆,中央高为隆。它,异也。本经文是说,栋作为承重之材、中正的象征,在屋中央高隆,则立正而屋固,居之可安,所以吉。然若有它异之变,则过中失正,其屋殆倾,居此殆倾之屋,虽不即压,亦为耻辱。
这是比喻王者秉政中正,则国有安固之吉。若有它异之变而过中失正,则国情民心失去平衡,势必殆倾,辱将焉辞。
所以,德过,滋慢;威过,生怨;德不及而威常加,天下必叛;威不及而德漫漫,天下必乱。这种情形,除了上述经文所指出的失中必倾的定理而外,小过经文更为详细的阐释说: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小,同少。过,义为越。小过就是少有过越。事,为也。作为之义。上,义为远。下,义为近。大,义为广。本卦艮下震上。艮为止,震为雷,雷是天之威怒,所以震又为天威,在人则为刑威。因此可知,本卦艮下震上,是象示止刑威而不恒恃,则仁爱之心少过越,所以称“小过”。君王仁爱之心少过越,则可致人和政通。所以,君王少过越于仁爱,宜坚定不渝。所谓少过越于仁爱,是谓于仁爱的过越,惟可小其所为,不可大其所为。这是因为,小其所为,则爱而不纵,仁不废罚,警恶劝善,民服国安。而大其所为,则爱漫漫而贷恶,誉扬扬而声蜚。贷恶必害善,声蜚必远实。譬如飞鸟遗留之音,不宜传闻于远,惟宜传闻于近。远,则闻其声不见其行;近,则声闻行及,行声相得。其于仁爱行声相得,则爱而有度,名与实符,于是民感其德而乐其化,广有其吉。
本经文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君王治理国家,德为主,威为辅的原则与原因以及对德威施加度的合理掌控。所谓“爱漫漫而贷恶”,正是“德过滋慢”“天下必乱”的原因。也就是说,君王的仁爱之心若太过分而对作恶之人有不忍之心,以致刑威无施,就是对良善之人的间接伤害。容恶害善,天下岂有不乱之理!所以说德威之施,贵适中合度。过或不及,皆非所宜。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证明上述道理:现在,醉驾肇事,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为了杜绝这一公害,国家相应出台了醉驾入刑法规。多家媒体日日为之宣传、提醒。不用说,这是国家尽力保护包括醉驾司机在内的广大人民生命安全的一项德政。可是,不少人对此法规明知故犯。甚至有人酒驾遇查,非但不接受执法,反而抗法。这小小的事例,充分说明,德政、刑威务须配合得度。若将醉驾比如虎,处罚醉驾的法规如虎笼,笼隙宽则虽设而难禁,密则欲出而不能。所以聋聩不可与细语。德威之施,适中合度最重要。《周礼》有同样的观点可以与此观点互证。如,《秋官·大司寇》:“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新国、平国、乱国,是国情;轻典、中典、重典,是刑法的度。根据不同的国情施用不同的刑法,就是以刑法之施,适中合度为原则。只有奉行如此施治原则,方可德布而不致漫以滋乱,威施而不致淫而生怨。可致合宜之治。
礼与法,是德与威的具体内容之一。所以,德威兼施的治国原则,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礼乐教化与刑法并用,但礼与法不平行。德为主,威为辅的原则决定了礼乐教化为先,刑法次之。只有施教化于先,使民知道德,达礼义而不陷于违德犯法之险,才是首要的德政。所以蒙初六经文说: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旨在说明,启发人之暗昧,则宜于成就人材,使其脱除暗昧的窒碍缚系,以远离耻辱。
经文非常清楚的说明,只有教化人以道德礼义、纲常法令等做人的基本原则与处世的大道理,人才能明理达道,心存礼义廉耻,不生作恶邪念,不有违法之行。所以,治国以教化为先,就是对人民的父母般的关爱,胜为衣食之筹。所以是治本之法,故为德政之首。
礼法并用的治国原则,不只表现于对人民施以礼法之教。办理其他政务,同须依礼与法。如,
巽& 六四& 悔亡。&
田获三品。
巽,伏也。田,猎也。三品,按《谷梁传·桓公四年》“四时之田用三焉,惟其所先得。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注:“上杀中心,死速,乾之以为豆实,可以祭祀。次杀射髀髂,死次迟。下杀中肠,污泡死最迟。先宗庙,次宾客,后庖厨,尊神敬客之义。”这就是猎获之物分三品。品,类也。本经文是说,怨恨消失,必是礼法之教普及人心,人皆知礼守法,和而无争。譬如田猎获得三类
猎物。必说田猎获得三类猎物者,田猎,本是为田除害,害除则法申;将猎获之物分为三类,上杀用以祭祀,次杀用以待客而不与下杀一充庖厨自食,则是尊神、敬客。尊神、敬客则是礼行。法申礼行,正所以天下巽伏,怨恨消失者。
这就生动而形象的阐明了礼与法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只有严格遵依礼制、法规行事,国人方有守无争,和谐相安,怨尤不起,祸乱不生。所以,礼法并用作为德威兼施的具体行政,只有主次分明,合度适中,勿过与不及,方符合天道有生有杀的自然运动法则而有效的维护社会平衡、和谐与稳定。
九&&& 外事原则
《周易》作为备论治国之道的经典,对外事诸如邦交、战争等所当遵循的原则,同有详明的教诲。分别探讨如下。
邦交。(一)以仁为本,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周易》明确表达,国家,作为行政机构,无不是由民众生活、生存的复杂处境的迫难所促生。也就是说,国家虽异地分立,却同为安众宁人而设。因此,不论其大小强弱,富庶贫穷,以及种族、信仰、体制、政策如何,彼此都应以安众宁人的仁爱原则相交往,都应认识到人类本一家,世界贵大同。同人卦经文明确教诲说,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本经文上章已有探讨,在此无需逐字逐句的重复解释。谨就本经文主旨而言,是教人树立地球大家园观念,天下同仁。所以称“同人”。同人就是同仁。就是说,不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均应彼此同以仁爱之心相交处,这是基本原则。国国都遵此原则交处,则天下和衷共济,宜于克服各种困难。例如:当今世界多地,由于各种天灾而促现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就是对上述经文的生动诠释。而自十九世纪初,来与已见惰弱的清廷“交往”的国家一个个,不仁之心一颗颗。于是,百年间,大量的白银外流,换来夺命鸦片的甜蜜的自杀。因而激起觉醒者的反抗,成就了沙场的壮烈,又从反面对上述经文作了沉痛的解说。这正反两面的事实,不容争辩的告诉我们,邦国交往,以仁厚为本的极端重要性。只有以仁厚为本,才能善待天下。只有善待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宁、亲如一家!
(二)诚信无欺。《周易》明确表述,邦国交往,务须诚信,勿相欺骗。道理很简单:一个人没有诚信,尚且难于立身安命。一个国家若不讲诚信于众国,后果必不堪想象。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尤其在工业生产、交通、通讯设备、武器装备等科学技术空前发达、人类交往所必需的时空距离因此而高度浓缩的现今世界,诚信外交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我们国家,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奉行诚信外交的原则,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政治互信关系,就是因应时代的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信任。这便足见,在国际事务中,只有讲诚信,各国才能团结协作,共谋和平与发展,而且是正常的发展、转型、转项的发展。地球村、世界美好大家园才能变为现实。
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比,亲比。盈,满器。亦即满贮之义。缶,盛酒的瓦器。来,招致。它,异也。本经文是说,有诚信与人亲比亦即亲密之,则情真而无欺,意挚而不移,其于亲密之道如此,无过失也。所以,有诚信与人亲密之,譬如满贮美酒于器,以待与人共饮和欢,则终能招致有它异之心者前来共饮。是为取吉之道。
个人交往如此,国家交往同如此。所谓精诚所在,金石为开。诚信的感召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以真诚相待,就必能化敌为友。我若不以诚信待人,又有谁以诚信待我?试看当今世界,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不安定因素,原因之一就是当事国没有以诚信相待对方与世界人民。如,二0一一年,;联合国在南非德班召开的气候大会上,有些发达国家竟然宣布退出“议定书”。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决定,恐怕要使其国家在国际公益事务中的威望大打折扣。此外又有以诚信外交为天真幼稚,认为只有诈谲才是成熟老炼者。殊不知这正是造咎取怨、故乱天下。
初九& 虞,吉。有它,不燕。
虞,侯望。它,异也。燕,安也,本经文是说,侯望,是谓有所企盼而应信专诚也。这是取吉之道。然若心有异二,则失信于人而有欺诒之怨,贻误良机而有败事之愆,怨至愆及,固然不安。
这虽是比喻王者求治若渴,立政能应民情于有信,因而政符民望而有民服国安之吉。若政违民心或政出无信,则民必不服而国必不安。但此理也适用于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若耍阴谋,施诡计,失信于人,人必相怨,天下必不安。
(三)平等、互敬、逊让、包容。《周易》明确表达,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不论其国奉何信仰、行何体制,在国际事务中,均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逊让、互相包容。如,
比,六四& 外比之,贞,吉。
由内而外与人亲密之,则对待疏远之人犹如对待亲人一样,真诚待人之心广遍的存在,坚定不渝于此,则天下如一家,所以吉。
国与国相待如亲人,当然平等、互敬、不有歧视与排斥。这样,世界自然如一家。但这必须谦卑逊让为德,这是前提。谦上六经文说:“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鸣,本义为“鸟声也”(《说文》)。此处的“声”字是动词。鸟声就是鸟发声。但凡鸟发声而
鸣,必其情乐于中,然后声发于外。所以,鸣为乐中发外之义。利用,宜于。行,为也。师,军旅。征,伐也。本经文是说,乐中发外之谦,则必卑逊谦让。人皆卑逊谦让,哪里还有侵争?人类无侵争,世界可大同,还需要什么邑国的设置?所以,鸣谦宜于作为“军旅”征服邑国于异立。
这一哲理早被历史事实所证实。如,《诗·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传》:“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竟,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间田而退。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
上述诗与传的意思是,地在岐周之东的虞国和芮国,两国国君相争国界,经久不能平息其事。于是两国国君相商说:西伯侯姬昌,是大德大仁之人,你我何不一同前往,请他给我们平定此事呢?于是二君商定一同动身,前往西岐。二君进入岐周国境,但见耕地的农人互相让地界,行路的人互相让路;进入其村庄,但见男女分左右而行,各走一边,头发斑白的老人若携物而行,年轻人同行者便代为提携;进入其国都,便听说待选入官的读书人,互相推让去当大夫,在职的大夫互相推让为卿。二国之君亲眼遍睹了岐周官民上下的礼让之风,深感自己的相争行为太卑鄙,说,我们这等人,实在是小人,实在没脸面到君子的大堂请予评说这种相争不让的卑鄙之事。于是二国之君见善思齐,遂变争为让。可是双方都不愿接受所争之地。最终只得将其作为两不归属的“间田”了事而回。这事传开,归服西伯侯者有四十多个国家。这就是逊让的威力。
但逊让必须是双方的。若单方逊让,必须有限度。否则必危。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一让再让列强侵略瓜分,便是最沉痛的说明。所以,让,不是丧权辱国的屈膝从命。也不是任人蓄谋的造据来争。
遯& 初六& 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遯,逊让。尾,底也。厉,危。本经文说,逊让到底,则危。所以然者,因为逊让之道,贵有限度。若逊让到底,则是骨气不足、怯懦有余;正义莫之得申、身将莫以安存,所以,“遯尾”之道勿可有所行。
可见,《周易》主张邦国交往,逊让而不卑,坚持原则而不亢,掌握好其间的分寸,至为重要。
大畜& 上九& 何天之衢,亨。
何,荷。之,于。衢,四达之道。本经文是说,荷天于四达之道者,上承顺天,下循从地,则为天地所广容。所以于四方之远,行而皆可通。
这本是说明,顺天地之道而行,则王者于政,庶民于行,皆可被人所广容而无往不通。推及邦国之交,则分明可见,世界各国,只有同以天地之道为交处原则,方可至公而无私、胸广而能容、和顺而无争,所行道相通,天下为大同。
所以,人心虽小,可容天地;天地在心,自然怜念天地间人。君王诚能如此,又何已国是私?无私则无侵争,秉公无争,何往不通?
小畜& 六四& 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血去就是忧人相违。惕出就是敬待来归。这虽是教君王要忧国恤民、礼贤下士,以牢结天下之心,防人少留即叛。但此理也显然适用于邦国交往。国与国交往,若能担忧对方相违于己、敬待来归于己,对与对方的关系如此重视,则众国互重、天下相亲,有如一家人,不会做出过失之事。
所以,强大之国,尤须谦卑为范、平易为则,而不可恃强自大,以失天下之心。
兑& 九四&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商:义为强。兑,义为悦。未,义为不。宁,义为安。介,义为节。疾,义为速。本经文是说,因强而悦,意必骄矜。强而骄矜,则必致他人惧其侵欺而自危。所以,因强而悦,实足导致人心不安。惟有节制从速,乃可释人之忧惧而有相安之喜。
显然是教君王不可悦强骄盛,藐视他国。否则,弱小之国必自危惧而结袂联盟,共图其保。这不是强国之福,也不是天下之福。所以,强盛之国,只有从速去掉骄矜之气,从就平易之风,恤小爱弱、鸣谦化兵,天下方可共享太平。
这对违背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趋势,欲以武力威慑世界者而言,应有非常的警告意义。悦强不如爱弱;骄盛不如守柔;夸兵不如修睦;尚武不如修文;好胜不如好生;角力不如赛德。古今的世界局势证实了如此的道理。
(四)有守无争。和睦相处。相济互益。《周易》一贯主张人类共建世界美好大乐园,天下共一家。但以世界之大,人口之多,且散居各地,所以各地之民,虽当自由往来,仍须各守其土。正如一家之中,兄弟四五,必须各自为居。所以,有守无争,和睦相处,永远是人类的交往原则。只有奉行这一原则,世界才能成为亲如一家的美好大乐园。
颐& 上九& 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由,农古字。义为耕。颐,养也。厉,藩界。本经文是说,农耕以养,各守其藩界,则是安份自养,互不侵犯,是为取吉之道。人皆安份自养,则有共处之敦睦,无相争之贪婪,于是可患难相助而宜济渡涉大川般的险难。
这虽是比喻国人共守礼法之藩,安份养德向善,国则昌泰而有序,人则贵和而无争,宜共渡患难。但也明见邦国之间,恪守睦邻友好原则而相安不争,则可患难相济。不争而相济,世界自然亲如一家。
如上所述,现今世界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也有表现于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军事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新的形势与动向,使世界和平与发展、部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面临新的挑战。所以,现今世界,并不是可以马放南山,天下太平。而在经济领域,时有违犯世贸规则,引起种种经贸摩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等等不讲道义的行径,造事者并不以此为愧疚。这虽不同于挥兵寇掠,但同是对他人利益的争夺,只是所取方式不同而已。总之,当今世界,无论军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其动向与动作,不无与上述经文教诲的有守无争、和睦相处、相济互益的邦交原则背道而驰者。究其所以,除了历史与现实的必然因果关系,最根本的原因是弃天理、恣人欲、人生观、价值观均有错误。
大过& 九四&&
栋隆,吉。有它,吝。
本经文上文已有探讨。主旨是讲中正之道、平衡之理。一座房屋,其栋中正,则其屋高隆稳固,居之可安。栋若一偏,其屋便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国家施政中正,其国便安固。政若一偏,则国情民心失去平衡,将有倾危。
经文的这一告教,表明了一贯坚持的宇宙整体论的阴阳平衡观。在自然界,阴阳平衡,则寒暑有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阴阳失调,则寒暑异于常规,极端天气频仍,天灾时有发生。人体阴阳失衡,其人必病。人的心态失衡,行为必有不正。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重心失衡,祸乱必生。所以,物质与精神不容偏重。物质充实而精神空虚,人必丧德而无守,重利而好争。国家相处,同是此理。所以,息贪妄之心,抑享乐之念,加强道德观念,提高觉悟水平,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在心比重,人则有守于心而无物利之争;国则有守于土而无疆界之犯。且以侵夺为耻。国皆如此,何有纷争!
战争。战争不论由何原因而起,也不论双方属何势力与战争规模大小,其实质意义,无不是正义对非正义的抗击或征服;不正义对不正义的争夺。因此,战争可恶,总在不正义,所以,战争只贵惟正义是卫。正义与非正义,不但是判别战争性质的准则,也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重要因素。《周易》对此作了全面的教诲。如,
师& 九二&&
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在,存也。师,军旅。中,直也。三,多也。锡,赐也。命,君王所赐封号、仪物等均称命。今之嘉奖令之类是也。本经文是说存军旅之直,则士气勇壮,战有克敌制胜之吉。所以,义正理直之师有功无过,王则多次颁赐褒奖。
经文对不义开战的深恶痛绝,昭然其中。所以,《周易》又主张,解决国家间的纠纷或争端,不可首选使用武力。而应先礼后兵。先礼后兵不是一定用兵。而是在礼让和解无效的情况下,以兵弭兵。如,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西南,八卦分八方,西南为坤。坤为顺。因以西南为顺的象征。无,义为不。所,义为可。往,义为行。其,义为当。来,义为致。复,义为报复。夙,义为早敬。本经文是说,解脱危难,宜以和顺之道。然若其道不可行,则当致之以报复。如此,乃可解其难而获吉。总之,解脱危难,不论以和顺之道,抑或致之以报复,有所行,早而敬慎乃吉。
这就明确教诲,国难当前,应首选和解的方法,亦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上上策。若此策无效,则迅疾以兵弭兵,决不容敌寇得逞。即便来敌凶残势猛,也要誓与战斗到底,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渐& 九五&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于,往也。陵,冢墓。自汉始用为皇帝墓的专称。本经指冢墓之地。三岁,多年。本经文说,鸿鹭渐次进往冢墓之地,亦即一只只前后相继有序而进,安然不惊。所往之处是墓地者,墓地是祭祀之所,鸿鹭乃是依序而行之鸟,依序而行之鸟有序的进往祭祀之所而不惊,表明其地无人。祭祀之地无人,则是祭祀废而子嗣绝的写照。为什么出现如此凄凉景象呢?因为妇人已多年不孕。妇人为什么多年不孕呢?“终莫之胜”作了最终解答,一场灭绝人性的战争悲剧被清楚的描述了出来。由于战争的残无人性,丁壮全部上阵,所以妇人独居而多年不孕。丈夫战死沙场而为国捐躯。这才出现了子嗣绝而祭祀废的凄凉景象。然则妇独居而不孕,则家有贞烈之妇;丈夫战死沙场,则国有殉难之士。家有贞烈之妇,国有殉难之士,则家园可保。所以,不义来犯之敌终莫之胜,正义自卫之师终有克敌之吉。
这就生动的说明,嗜杀成性的侵略者,虽能灭人之身,不能夺人之志。所以不正义的战争一方必以失败告终。这就是邪不能胜正的天定之理。我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反侵略战争,就是对上述经文的最生动诠释。历史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所在,只可有道伐无道,不可无道伐有道。
未济& 九四&
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六三& 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未济卦主旨是不灭。未,义为不。济,音挤,义为灭。未济就是不灭。处不灭之势而守之坚定不渝,则有长治久安之吉。而长治久安者必是顺天应人、兴利除弊者,所以,怨恨因之消失。譬如殷高宗除前世之弊端,振国威以伐鬼方,乃是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天助之,人从之,三年而胜,遂取赞扬于众国。所以说三年有赏于大国。有,义为取。赏,赞赏、赞扬。大,众也。(六三)未济,义为不灭。不灭者是为有道者。有道之国,不可妄加之兵,如果对其征伐,必自取其凶。这是因为有道多助,于敌可御。所以有道之国,因其多助而宜济渡大川般的险难。
以上分别说明有道与无道的战争,区别就在于正义与非正义。同是出兵他国,若是帮助其国抗击祸国殃民的恶势力,拯救百姓于水火,就是勇当大国责任而主持公道于天下的正义之师。若出兵略地、掳其人民。夺其财物,甚至屠杀无辜,那便是绝不讲正义的恶魔。
当年法国的拿破仑、前德国的希特勒、军国时期的日本侵略集团,残无人性的以他人之国乃至以整个世界为“猎物”,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的惨败下场,再次证实,只可有道伐无道,不可无道伐有道,是不争的真理。不论何时,这一真理,都是对不讲道义、惟贪残是逞的侵略者的严正警告。自古以来,就是有道多助,无道寡助;力不胜理,更不胜德。所以,天下人心所归,决不是暴力与残忍。天理不容,武器精良又有何用!
师。贞,丈人。吉,无咎。
师,众也。丈,长也,长率人之义。人,众也。本卦坎下坤上。坎为水,坤为地。地有顺天之德,水有润下之性。言于人事,顺天润下,必可得众,所以卦名“师”。师,众也。众既为顺天润下者所得,则顺天润下者必可长率大众。所以,以顺天润下为率众的原则,则有令出众从之吉,无逆天失众之过。
明确教诲为君为王者,只有顺天道以施德怜众,好生而爱惜生命,方可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方不致取咎天下。
所以,不弘德而耀兵,欲以武力威慑世界者,只能因与众生为敌而取咎于众生。所以,武力不可恃,天理不容违。弘德修文才是世界的和平天使。
可见,《周易》所教邦交暨战争原则,统系于天理,是使人类无争,无战,各安其居而乐其业,互通友好共建世界美好大家园的惟一正确的光明大道。凡我人类、国家、只有谨遵《周易》之教,勤修省,慎言行,心存公,心存正,心存慈,上下一于是,天下同此心,才能达到《周易》为人类指明的上述人生目标。
总之,八卦、《周易》如日月生辉,照彻了宇宙与其万有的根源。从源头为人类指明了生存与发展的光明大道。教人遵奉天理、崇尚道德、仁慈博爱、大公无私、忠实诚信、公平正义、父慈子孝、温良宽厚、助人为乐、谦和平易、文明礼让;远离贪妄、狡诈、凶狠。险恶、争夺、秽乱、非礼、罪恶、怨恨、烦恼、战争、苦难与灾厄。建立一个精神生活充实、物质生活丰裕、逍遥自在、安宁祥和、三极同庆、六和圆融的人间美好大乐园。所以,八卦、《周易》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往者如往,来者无量!谨以
&& 超科学全维层圆融至妙通天作
&& 蕴玄机无量能方雅极奇济世经
乾坤尽在此中看——溯流得源
世界由是续长荣——培根茂叶
望永世同重。
&&&&&&&&&&&&&&&&&&&&
&&&&&&&&&&&&&&&&&&&&
壬辰年仲秋竣稿于悟三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uang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