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的这个圈内盘和外盘是什么意思思

圈点读书的好处——兼论读古书的必要性
偶读柳诒徵先生的《与青年论读史》,此文中,他对圈点读书的方法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这种看视简单但却非常实用的方法,让多少用之者受益,历来为读书人所重视,读后心中不觉一震,这也是自己长时期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故依其原文,摘其文中与“圈点”相关的内容,罗列如下,并且誓愿以后凡读书时,以此法为要,读则读得认真,以臻有所获益。
读书贵专、贵通,切忌泛滥草率,拘墟武断
这是说读书则要读得专一,读懂,最怕的是乱读轻视,而枉断结论。
故今日青年计,读书程序必须先专后通。专者任择一书,不拘部帙大小繁简。务求首尾贯穿,然后再治第二书。
一开始读书,就要注意程序,先看懂一书,从头至尾弄清楚。
日日读数行,渐渐加至数行,务求能背诵不忘,以次推进。-------予尝比之储蓄金钱,当时所储未必立即使用,然能日日储于脑海,犹之日日储金于银行,其储蓄愈久者,其获利愈丰。
经典性的文章,从简到难,以能背诵为最好。不急于求成,如同存款一样。
从首至尾细心圈点,难识之字,费解之义,随手札记,检查字书,询之师友。其为人伦、日用、政教、经济种种常识字义,文字易解而宜熟记者,更摘要而熟复之。虽不免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之讥,然犹可收事倍功半之效。
圈点时,发现有难点等处,更要做成笔记,向师友请教,最好按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分成类,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读书必令专心圈点一书,且圈点必须匀圆划一,不得信手涂抹。盖圈点则可以考见对于此书曾是否阅读完毕,首尾画一,则可以考见用心静细。
此法非独读中国书为宜,即读外国文学,历史乃至几何公式,法律条文,何尝不须熟读熟记。
节省余力,专治一书。能熟读成诵固佳,不能背诵而自首至尾细心圈点,摘录札记,即于此一书已下过功夫,再行阅读一部。
这是圈点的方法与应用范围,是本文摘的核心。圈点、摘录,下功夫读完一部书之后再读另一部。
假定中学六年,暑假寒假星期休沐可以专读或经或史或子或集一部,绰有余裕。
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利用假期或星期休息的时候专读一书,也是一种办法。
正文贯通,再进而讲专家之师法,为各本之校勘,再求发明新说。或不事撰述,专求身心受用,应务接物,以为权衡,尤足存中国之学脉。
以经典著作为例,读通以后,再寻求各种版本,进行比较或做学术研究。即使不如此去做,即便是做为道德修养的积淀,也是十人必要的。这也是数千年以来,为什么中华文化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的原因。
初学求通,不必先骛其广,第祈通某一书,即通某一书之用。
开始读书时,选取的范围不要太广,一般小部头的为好。这一点要相当注意,否则就会没兴趣。
读古书,可使人通达古今,非予佞古信伪说也。
读古书的目的是“使用”,应用于现实,指导生活、学习等,吸取历史人物、事件的经验教训,而不是批驳历史,信仰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宜的学说。这是从读古书的目的说起,“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为明理而读书”读书而不明理,则何必读书。即以读书论,亦必实事求是,勿为近人所蛊。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历来是孤独的、为所在的社会所不接受的,读书最切实的就是“明理”,即寻求已知的和未知的真理。“真理”没有绝对的,在这一时期是正确的理论,到某一个时期可能又是不正确的,所以要“实事求是”,特别注意同时代的所谓学者名流的一些观点,不见得是对的,要辩证地去听、去想。
物质演进而人情大抵相同,读史者能察其同异而通其邮,始为真善读书。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本性基本上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读过去的历史,可以做为今天的借鉴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读过去的书籍而识别出今天可以用的知识,这才叫做真的读书,也就是“善读书”。
由于语言差不多三十年左右一变,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文言文,二千余年前所写的文章今天依然能读得懂。然而,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打倒孔家店,中华文化的根开始断了,白话文盛行,而古文开始走下坡路,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中国人开始丢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认识老祖宗,因为文言文这个工具不会用了。所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得掌握这门工具。
文中楷体部分为柳诒徵先生《与青年论读史》原文之摘录,宋体部分为释意,两者可参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古书校读法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古书校读法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出版时间2004年08月
作/译者: [1]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ISBN:0 [十位:]
页数:不详
定价:¥32.00古书校读,是一种阅读古书的方法,任何一个阅读古书的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
我们阅读古书,总希望领会古人的原意。而古人的原意,即古书的真义,多已蒙上了历史的尘埃。比如,古书在长期的流传抄刻中,文字的错、脱、倒、衍在所难免;后代的许多注释,也并不是全都可信。清代的俞樾曾经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序》中说过:“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为是古人之真本,譬犹闻人言笋可食,归而煮其箦也”意思是说,古书的真貌和真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往往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清扫这些历史的尘埃,恢复古书的真貌,寻求古书的真义,就成了一些学者们的专业工作(如古书注释、古籍校勘等);而寻常读书人,每当展卷案头,也免不了弹尘拂灰之劳。这正如鉴别商品,除了商检人员而外,一般人也需要具备一点识别其真伪优劣的常识。
本书旨在研究前修和时贤的校读成果,归纳一些具体的读书大法,从而帮助古书阅读者能够真正读懂古书,并能够发现古书的讹谬,求得古书的真义。修订版前言
第一节 什么是校读法
第二节 古书为什么要校读
第三节 古书如何校读
第一章 辨认文字
笫一节 了解古书文字特点
第二节 发现古书文字讹误
第二章 审度声音
第一节 了解古书中的音韵特点
第二节 发现古书中的音韵错误
第三章 训解词义
第一节 古书古注中的词汇特点
第二节 如何训解古书词义
第三节 古注中的训解错误
第四章 分析语法
第一节 了解文言语法常识
第二节 古书校读中的语法分析
第五章 探究修辞
第一节 古书修辞涉及文字,不可视作字误
...古书校读,是一种阅读古书的方法,任何一个阅读古书的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 我们阅读古书,总希望领会古人的原意。而古人的原意,即古书的真义,多已蒙上了历史的尘埃。比如,古书在长期的流传抄刻中,文字的错、脱、倒、衍在所难免;后代的许多注释,也并不是全都可信。清代的俞樾曾经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序》中说过:“执今日传刻之书,而以为是古人之真本,譬犹闻人言笋可食,归而煮其箦也”意思是说,古书的真貌和真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往往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清扫这些历史的尘埃,恢复古书的真貌,寻求古书的真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书古书中故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书古书中故纸
1903年到1905年期间,先后任教于通州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在这期间,王国维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很多作品感叹人生苦短,世事纷扰,表现出浓厚的出世思想。本诗就作于此时,后来这一时期的词作结集为《》。创作年代近代文学体裁作&&&&者
1903年,王国维在的举荐下前往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他教书生涯的开始。1904年,新任江苏巡抚端方聘请罗振玉为江苏教育顾问,并议定在省城设立江苏师范学堂,随后又来到苏州任教。在这期间,王国维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很多作品感叹人生苦短,世事纷扰,表现出浓厚的出世,他这一阶段的词作后来结集为《人间词话》。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
长绢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
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疾。
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1]王国维(),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徐志摩、穆旦、等人与其俱为同乡,(另外三人: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之一。国学大师王国维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美学家、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请问三尺是什么?_百度知道
古书中男子手里常握有“三尺”,请问三尺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三尺三尺 sānchǐ1.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2.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高启《书博鸡者事》3.代指人自身。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是指身上佩带的剑!武术高强的人是剑不离手的,所以返称叫“常握有三尺”。满意请采纳!
三尺代指的是剑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xd开头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