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劝告书简历怎么写写?

  夫拉卡(flakka),在西班牙口语中是用来描述漂亮诱人女性的词语。然而它的真实“身份”却是一种合成毒品A-PVP的俗称。近半年来,这颗小小的药丸,已接连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布劳沃德县造成18人死亡。这种廉价麻醉药会让人产生过人的力气并出现危险的幻觉,最近佛罗里达州南部警察就击毙了一名因吸食夫拉卡产生幻觉并劫持人质的29岁青年。  这原本是大洋彼岸的案件,但有美国媒体指称,这种在佛罗里达流行的危险性新型合成毒品主要来自中国。  6月26日,第28个国际禁毒日。随着当前国际毒潮持续扩散,中国的毒品问题却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国内毒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于是,一边是国际毒贩对“中国市场”的持续渗透,一边则是新型合成毒品开始从中国流向海外,加上网络时代更加隐蔽的传输通道,中国禁毒的国际战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复杂,禁毒形势亦从未像今天这般严峻  打击跨境贩毒:中国绕不开的战斗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詹奕嘉发自广州  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在海关总署与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5日在广州白云机场举行的一场销毁毒品活动上,近年来缴获的2吨“海洛因”、“冰毒”、“大麻”等毒品被无害化销毁。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际毒潮持续泛滥扩散,国内毒品问题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国际国内毒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毒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面对日益猖獗的毒祸,中国禁毒部门从未停止战斗。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发起的“百城禁毒会战”,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1.5万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3.3万余名,查处吸毒人员60.6万人次,缴获毒品43.3吨。  然而,如此之多的毒品究竟从何而来?向哪儿而去?怎样传播?如何遏制?本报记者通过对多位一线禁毒工作者的追踪采访,力求揭开“毒来毒往”的秘密。  海外毒品全方位渗透中国  今年5月召开的国家禁毒委全体会议,公布了一组关于中国毒情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估计实际人数超过1400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急剧增多,目前已发现145.9万名,年均增长36%,累计登记人数首次超过滥用传统毒品人数。  2014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检察院办理了全国数量最大的恰特草新型毒品走私案,犯罪人揭某和陈某利用其开设的货运代理公司,接受多名非洲人货主委托从香港进口“非洲茶叶”,数量高达688公斤。  “这些所谓的"非洲茶叶"事实上是一种新型毒品—恰特草。”广东省检察院侦查监督处负责人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说,恰特草新鲜时似苋菜,晒干后外形像茶叶,无论生吃还是晒干磨粉冲服,效果都与海洛因极似,毒性惊人且成瘾性大,日已被中国列入毒品予以管制。  作为中国毒情最严峻的地区之一,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密的广东是境内外毒品重要的集散中转通道,出入境毒品大案频发。  “位于缅甸北部的"金三角"地区海洛因和冰毒片剂,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金新月"海洛因和南美"银三角"地区可卡因经过陆路、航空、邮路、海路不断渗透。”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邓建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为逃避打击,国际贩毒集团正不断变换方式,利用低风险人群和低风险地区走私运输毒品出入境,港澳台毒枭在境外频频操纵大宗跨境贩毒活动。  为遏制境外毒品入境渗透针对“金三角”、“金新月”等毒源地毒品向中国渗透加剧的情况,中国公安部部署开展中越边境地区联合扫毒行动、中塔联合查缉行动等跨国禁毒行动,公安部禁毒局以打击制贩毒团伙、网络和毒枭为重点,直接指挥、协调、组织侦破一批跨国境、跨区域毒品大案。  国家禁毒委近期发布的《2015中国禁毒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共破获堵源截流案件4709起,缴获各类境外毒品6.1吨,其中“金三角”海洛因2吨、冰毒片剂2.9吨,“金新月”海洛因168千克。  从流入国到新型毒品“出口地”  东莞市虎门镇,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销烟所在地,在世界禁毒史上曾写下光辉一笔。如今的虎门经济繁荣,但也因其物流发达成为毒贩青睐的中转站。  “东莞是"世界工厂",虎门占全市物流总量七成以上,去香港只需要一个小时,是内地与香港的重要交通节点。”虎门镇公安分局禁毒中队中队长赖景堂在一线从事禁毒工作已有十多年,去年他们曾侦破一宗十分隐蔽的运输毒品案件:犯罪嫌疑人先把28公斤毒品用小塑料袋进行分装,接着拆除数百台LED灯的电池,将毒品藏在电池盒内,又拆除一批空气压缩机的电机,将毒品藏在其中,再把电机装上,一路蒙混过关,直至机场才被发觉,差点成功被运到印尼。  今年4月20日,拱北海关在拱北口岸查获一名非洲旅客利用行李夹藏走私冰毒2993.5克案件。海关关员对这名旅客的行李箱体进行技术检查时,发现行李箱内的特制夹层,并从中查获三条用黄色封箱胶纸包装的白色晶状物,经现场快速检验为冰毒。  “很多犯罪嫌疑人将毒品夹藏在普通货物中,通过快递公司或者物流公司将毒品运送出省甚至出境,可谓层层伪装,借以降低被物流、海关发现毒品的可能性。”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一位资深检察官说。  越来越多的毒品“出口”案件,折射出中国国内制毒犯罪、特别是新型合成毒品制造活动十分活跃。《2015中国禁毒报告》显示,中国毒品消费市场上的晶体冰毒和氯胺酮目前几乎都是国内生产,广东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非法制造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最为严重的地区。  广东省汕尾市下辖的县级市便是其中之一。日凌晨,广东集中三千多警力联合开展清缴行动,在博社村抓捕182名涉毒犯罪嫌疑人,摧毁18个特大制贩毒团伙,缴获近3吨冰毒,“毒品村”震惊中外。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有关信息显示,2013年,中国各地缴获的晶体冰毒总量三分之二以上来源于陆丰为中心的广东汕尾、揭阳两个地级市。  本报记者赴陆丰采访时发现,在此次重拳打击之前,当地“三甲地区”(甲子、甲东、甲西三镇)曾形成集原材料购入、生产加工、成品销售为一体的“毒品经济产业链”,部分村庄制毒甚至达到了“家族式运作、产业化经营、公开化生产”的程度。  产量巨大的冰毒和氯胺酮除“国内销售”外,因其价格低廉也受到国外贩毒集团的关注。国家禁毒委公开信息显示,作为化学品生产大国,中国大量制毒原料配剂流入国内制毒工厂和境外毒源地。  联合国《2013世界毒品报告》中约90%的受调查国家称,合成毒品已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港口城市周边的工厂是主要源头,毒品从那里利用常规国际速递服务运往欧洲或北美。外包装上面的标签使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描述—比如“植物养料”、“浴盐”甚至“花香”等等—且通常注明“不宜人类服用”。  同时外籍人士涉嫌携带毒品出境案件也频频发生。广东省公安厅去年部署珠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开展摧毁外籍贩毒团伙集群战役,共查获涉毒外籍违法犯罪嫌疑人151名,涉及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尼日尔等11个国家和地区,缴获各类毒品145千克。  “网购”成贩毒新渠道  4月15日,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部长助理刘跃进在“百城禁毒会战”总结暨网络扫毒专项行动部署会议上表示,当前我国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网络涉毒违法犯罪日益严重,互联网已经成为打击毒品犯罪的重要战场。  “网购+快递”成为目前毒品犯罪分子开辟的新渠道之一,一些网络社交平台日益成为不法分子教唆毒品犯罪、传播制毒技术、进行毒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曾尝试,在美国花大约30分钟就能在从中国网购包括“夫拉卡”在内的合成毒品。  “毒品犯罪的流动性、隐蔽性、组织性显著增强,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不断提高,犯罪方式日趋隐秘、多元化。”广东省检察院侦查监督处负责人说,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各种网上毒品犯罪提供了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工具,如确定交易信息可用QQ、飞信,付款可用“支付宝”、网银转账等。犯罪嫌疑人还可以通过快递员上门取货,毒品送货上门,实行“人毒分离”、“钱货分离”的“收付两条线”。  多位禁毒工作者分析说,借助网络实施的毒品犯罪较传统形式而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隐秘性更强,为毒品犯罪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犯罪手段和作案工具。  刘跃进5月18日说,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蔓延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社会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现实存在的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均在网上得到复制,利用互联网传播制毒技术、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聚众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严重,大大加快了毒品问题蔓延的速度,增加了治理难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正趋向年轻化,其中不乏一些在校青少年。5月25日,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公布了最近破获的一起案件:18岁的宋某通过网络购买大麻,在网上支付后以快递收货,再转卖给昆明其他吸食者。这些买卖者最大的21岁,最小的16岁,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QQ群,以“飞行员”做暗语称呼对方。  此外,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重要途径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毒品披着“时尚”的外衣从网络向这些易染人群渗透,甚至一些人中存在“不嗑点药就不时尚”的扭曲心态,这都为如何有效打击毒品提出了新的挑战。  强化国际合作堵源截流  为遏制互联网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势头,今年4月初开始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网络扫毒专项行动,截至5月中旬全国已破获网络涉毒案件85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64名,缴获毒品637公斤。  “港澳台毒枭等在珠三角集散贩毒问题仍旧突出,对付外籍贩毒团伙难以达到深层次打击效果,”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局长邓建伟坦言,从当前案件情况看,港台的毒品多数都是往国外走,或者是由广东向其他国家地区输出。公安机关打击起来难度更大,侦查成本更高。  部分禁毒工作者还建议,应强化对外籍人员贩毒活动高发区的清查打击力度,争取有关国家派驻一批警务联络官协助涉外毒情严重地区解决语言不通、甄别困难等问题,并通推动外交、边检、海关等多部门,在高危拒签、边境拦截、口岸盘查、集中遣返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5月11日强调道,要不断深化禁毒国际合作,努力铲除毒品问题滋生的土壤。  禁毒战役的国际借鉴日本:禁毒广告校园大巡演在发放入学指南的同时,学校会向入学新生发放“药物的危险竟然就在身边”等手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马晓云发自东京  日本厚生劳动省近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15至64岁有过吸食大麻和摇头丸经历的人群所占比例为1.2%和0.1%,有过吸食可卡因和海洛因经历的人群所占比例为零(误差内),这一数据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2010年统计的12岁以上曾吸食大麻的人群所占比例达41.9%,吸食可卡因的人群所占比例为14.7%。此外,日本因涉毒而被举报的人数自2000年起也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日本政府各省厅、学校和民间组织在预防青少年涉毒方面的努力不无相关。  各省厅多管齐下  为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滥用药物现象,日本内阁府成立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总部长的“药物滥用对策推进本部”,自1998年起每隔5年制定新的“防止药物滥用五年战略”,具体设定防止青少年滥用药物的主要目标,阻止青少年滥用药物的倾向,与有关机构和团体推进“有关防止药物滥用的指导”,加强对青少年的反毒宣传,增强青少年主动拒绝滥用药物的规范意识。  此外,内阁府还将每年7月定为“青少年失足问题全国强调月”、“全国青少年健全育成强调月”。  除了内阁府,日本厚生劳动省制定启蒙读本并发放给青少年、利用广告宣传车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包括图片展、趣味问答游戏和网页宣传。每年广告宣传车会在一千多个地方巡演,如2011年度巡演地点包括930所小学、187所中学和19所高中,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高达14万人次。厚生劳动省每年定期在各地区开展大规模宣传运动。如5月1日至6月30日举行“消灭非法大麻和罂粟运动”、6月20日至7月19日举行"绝对不可以"—消除所有的滥用药物现象”、10月1日至11月30日举行“防止滥用毒品和兴奋剂运动”。  此外,法务省每年7月举行“使社会变明朗的运动”。法务省在宣传活动时列入有关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内容,并得到“保护司会”、“更生保护妇人会”等民间组织的协助。  警察厅推进对家庭和地方的宣传活动,每年6至7月为“防止少年滥用药物强调月”。对于青少年容易聚集的场所,警视厅会要求管理人员一旦发现少年吸毒等非法行为立即报警,并与有关机构合作进行辅导活动。  财务省以初高中、小学生及教育机构为对象举办“海关参观会”,派遣海关工作人员到学校宣讲,将宣传防止偷运药物的海报张贴在机场及青少年容易看到的公共场所。  从小学抓起  学生是青少年人群的主体,因而学校和教育机构对于预防青少年涉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日本政府多次提交劝告书,要求加强对学生的防止药物滥用的教育。就“防止青少年滥用兴奋剂等药物”事宜,日本文部科学省1998年向学校校长、各都道府县知事、教育委员会等相关财团法人等发文,并将防止滥用药物明确定位为“在教育课程上应指导的事项”,并在教育课程审议会上进行探讨。  2002年起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在小学“体育”(保健领域)课程中明确写出进行有关防止药物滥用的指导,并在初中和高中充实指导内容。2009年修订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在保健体育的“防止滥用药物”一栏,除毒品、兴奋剂之外,新增加有关大麻危害的指导内容。  除保健体育课外,学校还在道德课、综合学习及年级集体活动、校园纪念活动、健康安全及运动会等各种场合进行防止药物滥用的指导。在发放入学指南的同时,学校会向入学新生发放“药物的危险竟然就在身边”等手册。  在以高等学校为中心举办的“防止药物滥用讲座”,不仅教师参与指导,警察职员和退休毒品缉查官等专家一起参与指导,效果非常显著。这种讲座在初中和高中每年举行一次,有的地方连小学也举办,日本首相和文部大臣甚至都会到现场致词。  学校、家庭、社区宣传一体化  预防青少年涉毒,日本社会和民间力量也非常积极。  日本公民馆等公共机构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就防止药物滥用问题进行启蒙教育,实现学校、家庭和地区社会一体化宣传。  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经常对青少年儿童的药物意识进行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是否有过希望尝试药物的念头”、“是否认为使用药物属于个人自由”等。在少年院和少年服役所,利用视听教材、讲义、讲话、课题作文、个别面试和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进行防止滥用兴奋剂的教育。  也有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进防止青少年涉毒,如“青少年药物消灭推进协议会”是一家致力于宣教药物滥用的危害及习惯成瘾危险的非营利组织。而对于未成年就已进入社会工作的青少年,相关劳动机构和青少年劳动团体等会发放防止滥用药物的科普读本。  新加坡:购买毒品“杀无赦”  一般公众如果看到兜售毒品的手机短信肯定会举报,所以这种方式太不隐蔽,简直就是在招警察来办案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李叶明发自新加坡  在新加坡,吸毒是违法的,贩毒则是死罪。而吸毒和贩毒之间,有时候不看你是买家还是卖家,而是看你持有毒品的数量。例如,只要有超过15克海洛因,哪怕只是自用,也会被视为贩毒。这一罪名是要判强制死刑的。而所谓强制死刑,就是说法官不需考虑量刑,也没有宽大处理的余地。简单说,就是“杀无赦”!  吸毒者不敢网上购毒  不过,在当今网络贩毒防不胜防的大趋势下,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还能独善其身吗?  在新加坡通过网络兜售毒品的情况,确实并不多见。前不久,本地媒体曾曝光一起通过手机短信兜售毒品的事件。有人收到陌生人短信说,他在售卖“爱他死”、海洛因等多种毒品,大家可通过拨打电话或通过手机应用程序WhatsApp联络他。事件曝光后,肃毒局立刻介入调查。  事实上,用这种方式公开售卖毒品是相当愚蠢的。因为新加坡对禁毒的公共宣传做得非常好。一般公众如果看到这类兜售毒品的手机短信,肯定会举报的,所以这种方式太不隐蔽,简直就是在招警察来办案。  不过三年前,另有一件通过网络售卖毒品的事件,看上去倒颇像是真的。当时一家报纸揭露,有人在一个本地华文网站上兜售冰毒、海洛因和克他命。提供消息的是该报的一名读者。而那个网站是由前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网民多是在新加坡的中国学生、中国劳工或新移民等,不过也常有新加坡网民。  根据这位读者提供的资料,售卖毒品者自称“杜哥”,表示可以每盎司6000元人民币的价格提供冰毒。记者按照读者提供的线索上网寻找,发现该页面已经被删除。  由于通过网络兜售毒品的人身处海外,而且又使用了不需要实名注册的QQ账号,狮城警方要想顺藤摸瓜,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而另一方面,对于身处本国的购买者,新加坡警方则完全可以有效取缔。律师告诫,如果购买者涉及的毒品重量或数量过高,则有可能触及“杀无赦”条款。所以就算外国毒贩子有胆量通过网络来贩毒,也未必会有本地买家敢于轻易冒风险,通过网络这种公开的渠道大量洽购毒品。  修改死刑是为了更好禁毒  由此可见,即便有了互联网这一“有利工具”,但新加坡对于持毒数量的严苛规定,以及强制死刑的条款,的确对贩毒和吸毒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威慑,使得毒品交易很难猖狂起来。尽管国际舆论和人权分子对于“杀无赦”条款多年来一直批评不断,但新加坡始终不为所动。  不过几年前,一名马来西亚华裔青年因涉嫌运毒,被新加坡判处死刑,他的家人坚持不断进行上诉以及申请总统特赦,虽然都不成功,却也无意中成了新加坡政府改变立场的一个导火索。新加坡终于从2013年起,取消了对运毒的强制死刑规定。而这名马来西亚青年,也成了法令修改后第一个幸免于死刑的囚犯。  新加坡修改“杀无赦”条款,是否意味着在禁毒立场上退却了呢?其实不然。像这名马来西亚青年,只是贩毒集团中一名典型的“跑腿”,只是负责送货而已,没有参与制毒、售卖、收款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而新加坡警方发现,面对“杀无赦”条款,贩毒集团越来越倾向于招募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甚至是智力有缺陷者,来担任风险较高的“递送”工作,集团主谋则躲在幕后进行操控。  将贩毒集团中的“跑腿”判处死刑,对打击团伙性质的贩毒罪案,并不十分有效。相反,强制死刑的规定,使得这些“跑腿”一旦被捕,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反而减少了与警方合作的意愿,对警方顺藤摸瓜、瓦解贩毒集团,倒成了一种阻力。所以修改法令,是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贩毒。而免死条件中也已清楚列明:一必须只是“跑腿”,二必须与肃毒局有效合作揭发主谋。  英国: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  让犯人在原来的社区环境中矫正、学会遵守法律,避免因监禁而造成交叉感染,比接受刑罚效果要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夏晓发自伦敦  作为最早建立“处方体系”的英国,在社区戒毒方面颇有一些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  成瘾者能获得免费治疗  “处方体系”是以禁绝毒品为最终目的并由精神病学家直接来负责具体实施,这标志着对毒品成瘾者的治疗由最初的如美沙酮替代疗法这样的福利模式向控制模式的转变。这种模式的实施离不开英国强大的社区环境和福利体系来配合。  在英国,如果想要戒掉毒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通过全民医疗保健服务(NHS)、慈善机构以及私立机构运行的专业戒毒设施解决毒瘾问题。吸毒者可以通过NHS的官网查找到离自己最近的社区戒毒机构,找到合适的机构并预约就能前往该机构进行治疗。  英国有很多自愿性质的社区单位和私人戒毒戒酒治疗机构,他们能为戒毒者提供戒毒服务,这些机构与NHS也有紧密联系,成瘾者只要走进任何一家以社区为载体的当地戒毒机构都能获得免费的治疗。  需要介绍的是,英国是典型的福利生活模式国家。在此模式下,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教育模式,令居民对社区有很强的归属感。由此在刑罚方面,人们认为,让犯人在原来的社区环境中矫正、学会遵守法律,避免因监禁而造成交叉感染,比接受刑罚效果要好。同样,戒毒矫治也有了很好的社区环境。  可以说,较为健全的社区戒毒在英国戒毒工作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其服务主要包含结构性的日常戒毒计划、延伸和减少危害的服务、辅导服务、后期照料以及到家服务等。  治疗计划“量身定做”  通常情况下,吸毒者想要戒毒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意识到吸毒对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然后寻找专家帮助,经过专业评估,相关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吸毒者可以通过两种途径选择治疗,一种是去社区医院看医生。所有有吸毒史的人在英国可以向任何普通患者一样到NHS寻求帮助,并受到应有的照顾。社区诊所的全科医生(GP)会与吸毒者讨论他们的状况,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疗法,或者移交给专业戒毒服务医生。另一种是直接与社区戒毒服务机构寻求帮助,吸毒者可以通过NHS官网查询治疗的机构,并预约即可。  在开始治疗前,医生、保健专业人士或者经过培训的药物滥用工作人员会与吸毒者进行讨论,找到最适合吸毒者的治疗方案,并检查吸毒者是否还有其他健康问题,随后将出具针对吸毒者的个人护理计划。这项“量身定做”的护理计划通常包含了吸毒者的短期、长期治疗目标细节,并且可以根据治疗者的时间要求和情况改变而更改。  治疗计划由谈话疗法和药物替代疗法两方面组成。谈话疗法是在谈论吸毒者吸毒问题时展开,其中将涉及吸毒的原因和如何抵制吸毒以及如何取得积极的效果等。除了个体治疗以外,吸毒者还有可能会被提供集体治疗办法或者持续一段时期的治疗办法,这就需要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配合。在一些情况下,谈话疗法或者其他支持工作在护理计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药物替代方疗法则包含常见的美沙酮疗替代疗法,替代疗法的长期目标在于有更加广泛的作用,其中包括在戒毒阶段中保持稳定,从而在后面的阶段中更好地恢复。  调动社会因素参与其中  不过,要想彻底戒掉毒瘾需要吸毒者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社区戒毒模式调动了许多社会因素帮助吸毒者不再使用毒品。  稳定的住所、与不吸毒的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重新开始接受教育或者工作,得到有类似经历的人的支持等,都可以帮助吸毒者改善或者戒除吸毒习惯。同时,社会救助机构在帮助吸毒者戒掉毒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国公共卫生部门(PHE)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3年,英国共有约19.4万人在接受毒品治疗,其中成功完成治疗的人近3万。数千人在接受了治疗后成功戒掉毒瘾恢复正常生活。  但是戒毒治疗服务同时还面临一系列明显而紧急的巨大挑战。  卫生部门指出,还有很大一批在接受治疗服务的人发现很难取得进步,而国家支持的社区服务在帮助戒毒者戒除毒品依赖和保持持续康复方面还有待加强。  当地政府除了在治疗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还需要在戒毒者康复阶段寻找工作、住所、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并促进交流和成功经验分享。  加拿大:吸毒不轻易留案底对吸毒者,警察以教育为主,不轻易留底,不影响有过吸毒经历青少年的未来生活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青溪发自温哥华  令加拿大人引以为荣的《人权及自由宪章》,使加拿大有资格被称为世界上包容力最强的社会,就连其对毒品的态度也与世界其他国家大相径庭。人们对吸毒现象见怪不怪,走在路上,清新的空气里时不时都会飘过一阵令人厌恶的大麻味。因为在这里,只要不种植、贩卖毒品,不逼迫他人吸毒,警察就奈何不得。  加拿大政府对毒品问题严重姑息,不仅通过法律程序使药用大麻合法化,给人们多了一条“吸一口”的合法理由,早在2003年还由温哥华市府出资设立了全世界第一间“毒品注射屋”以保护吸毒者安全,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政府这种美其名曰人性化的态度引起公众强烈不满。  但令人费解的是,社会上对吸毒现象虽深恶痛绝,对吸毒者却包容忍让,绝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大家见了面,还是和和气气打招呼,社区活动也不会把他们排除在外。总之,只要他们不当众吸毒,还是能被接受的。  也许这是因为大度的加拿大人更能理解吸毒者其实也是受害者,是需要同情和关心,而不是愿意饱尝白眼和冷遇的人。尤其对涉毒青少年,人们更多的是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从而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走好未来几十年的漫漫长路。  这种奇特的社会风气,负面后果就是青少年吸毒问题泛滥,正面影响则是全社会可以一起来帮助吸毒者尤其是青少年戒毒。  社会对青少年戒毒以及戒毒后生活予以广泛关注,譬如有一批社会热心人士会邀请戒毒专家来温哥华,介绍帮助青少年戒毒以及戒毒后人生规划的经验,举办慈善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介绍戒毒经验,把正能量带给温哥华青年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会定期给当地居民寄送请求经济援助的募捐信,讲述身陷毒品侵蚀下青少年的困境,往往也能寻求到热心人的援助之手。他们在以一颗怜悯之心及自身行动默默支持帮助着这些年轻的瘾君子。  除了有形的援助外,加拿大社会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无形保护,这里不存在对青少年吸戒毒者的歧视问题。  加拿大社会十分注重个人隐私保密工作。在加拿大这个重视信誉的国家,实习、做义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通常都要到警察局核实录用对象的犯罪记录。留下犯罪记录等于给自己找工作封上了门,所以加拿大人普遍遵纪守法,而警察也以教育为主,不轻易留底。  而与其他国家对吸毒者进行登记的制度相比,在加拿大,吸毒一般都不会留下犯罪记录,对有过吸毒经历青少年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业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加拿大社会的宽容,使人们能够对一些“不太恶劣的错”和“曾经的事”既往不咎。但是,千万别把加拿大人对吸毒青少年的仁慈之心当作他们误入歧途的有利工具,其实加拿大人这样做正是想把那些在歧途上的年轻人拉回来—尽管最终效果如何各方观点并不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箱格式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