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敬的妮基塔 克拉斯特鲁普中treatment是什么

  望眼欲穿!楼主终于更新了,顶起
  赞!!!
  回复第474楼(作者:@冰原极光 于
15:31)  上图:最早开采和田玉的人群  ==========  楼主,这个剧照是哪部电影的。  
  @冰原极光 6楼
20:31:02    上图:冰川期的地球(艺术想象图)。  下图:45万年来北半球冰川覆盖的情况。    -----------------------------  有疑问
非洲人怎么活下来的 ,水比冰的密度大
海平面应该上升才对
  留个记号
  商王朝进攻东夷,除了有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外,还应该有辽东半岛和朝鲜等地!否则不会商人受到周人的进攻后,十几万大军回不来,只好用奴隶充数!也不会有箕子王朝鲜一事!
  (2)长江流域  长江中游(湖南、江西)本是古苗族的故地,而长江下游(江苏、浙江)本是古越族的家园。今天,整个长江流域都为讲汉语的人群所有,这是黄河人群扩张的结果。  3800年前,当二里头文明在洛阳盆地孕育着的时候,洞庭湖附近居住的是苗族的先人。他们讲原始苗瑶语,由更早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发展而来的。古代苗瑶族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古城——城头山古城。而古越人则是太湖附近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语言与今天的侗族、傣族更接近。长江流域的文化曾经比中原更先进。但黄河流域的人群能够更早接受境外的影响,青铜文化传入以后,黄河开始领先长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都离不开青铜。找到铜矿藏资源是头等大事。在商朝立国之初,商王就派人勘察南方。并在鄱阳湖附近的瑞昌市铜岭地区找到铜矿资源。铜岭第11号竖井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铜矿石开采遗址,年代明确属于早商。商人把那里的铜矿石运回北方,熔铸那些精美的鼎、爵、簋、觚。  青铜原料的运输经常受到沿途土著的骚扰,商人不胜其烦。于是商王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建立军事要塞,来保护铜矿运输路线。这就是盘龙城遗址。这座古城的作用就是军事要塞,为了保证运输青铜原料的道路的畅通。盘龙城要塞远离中原,深入南方的蛮荒之地,周围都是苗瑶族的部落,和大辛庄一样,也是“万丛绿中一点红”,是商王朝在南方的前哨阵地。商王并没有对本地土著实行统治。  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前期古城遗址。它从3600年前一直经营到3400年前,随着北方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神秘衰落,也一起废弃。之后,商人在长江流域开始退缩。直到商末,华夏族也只推进到淮河地区,对长江流域鞭长莫及。  在与商人的接触中,土著们学会了冶炼青铜。青铜文化越过长江,在赣鄱大地上兴盛起来,兴起了著名的“吴城文化”。吴城遗址位于江西樟树市,在城址内找到了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实物遗存,也出土了铜鼎、铜矛、铜戈等青铜器。距离吴城遗址约20公里的牛头城遗址和大洋洲遗址,出土青铜器数量达480余件。吴城文化的青铜器造型粗犷,充满了浓烈的土著文化的味道。与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同为商末最重要的青铜器遗址。此外,湖南的阳新、崇阳等地出土了很多纹饰有土著特征的青铜器,考古学面貌都与中原较为疏远。  在武王灭商前后,吴城文化遭到外族入侵,闯入者彻底毁灭了这个南方古城。  周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把大块土地“承包”给诸侯,这些诸侯就有极大的动力去开扩新的疆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周实行复杂的礼仪制度,周天子又以德服天下,使得很多周边民族倾慕中原文化,原意加入华夏族群,就是所谓的“向化之心”。这两点使得华夏人群的扩张开始加速。  周代,长江流域有最重要的是楚、吴、越3个国家,此外还有庸、鄂、谷、扬越、隋、濮、邓、卢、鄢、罗、权等小国。楚有强烈的土著文化成分,而吴和越则完全是土著人的国家。  楚国的开国君主叫熊绎,曾参加武王伐纣的诸侯联盟。灭商后被封在河南淅川建立楚国。淅川属黄河流域,南距长江有几百公里。在西周分封诸侯的版图里,楚国不过是一个偏远的南陲小邦。但在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中,楚国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成为华夏国家在南方的拓荒者。  楚国从立国之初就向南方扩张土地,历代君王都把“南进”作为基本国策。楚国,把抵抗的苗瑶部落赶走,把顺从的华夏化而纳入自己统治范围。楚国国民的绝大多数是南方的苗瑶语民族。接受楚王统治后并入华夏族。楚国经常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称荆蛮、荆楚等等。而且楚国君臣自己也经常自豪地自称蛮夷。这类记载在《史记》、《春秋》、《诗经》等文献中出现不下10次。  今天看,楚国的主体人群不属于华夏族,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与今天的苗族有一定的亲属关系。古代南方民族称“蛮”,“蛮”其实就是“苗”。今天苗族同胞也自称“牡”、“蒙”、“摸”、“毛”等。楚人既会说苗瑶语,又能说华夏之语。文献记载中楚言词汇不少。如《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国的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因为楚人把乳读成谷,把虎称作於菟,所以叫做斗谷於菟。”。楚国语言中有几个常用的方言虚字,如兮、些等字。  楚王为建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左传》记载楚国先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熊绎等先辈穿着破衣裳,推着破旧的柴车,在深山老林里与自然斗争开发楚地。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楚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甚至能和周天子分庭抗礼。从公元前985年到公元前977年,第4代周天子周昭王曾经先后率领三次伐楚,都遭失败。最后一次伐楚,大约1万5千名士兵全军覆没。周昭王还死在返回京城的路上。  到公元前877年,能争善战的第9代楚君熊渠继位。在他的带领,楚国进行了一次全面扩张。楚人先后向湖北、江西、安徽的土著国家发起攻势,灭掉庸、鄂、扬越、百濮等政权。以“波浪式渐进的方式”推进到了江汉平原,逐渐把整个长江中游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使楚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湖北东部的鄂地有南方最好的铜矿,占领鄂地以后,楚国掌握了当时最宝贵的资源。熊渠满不在乎地挑衅周天子,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三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江陵、鄂城、安徽间地三地。当地的土著,都成为楚的子民。  公元前690年,第21代楚王熊赀把国都从河南淅川迁到长江流域的郢,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统治。同样也加强了对当地南方土著的同化。土著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开始说中原人的语言。  楚国兼并了众多华夏国家,文化交流也就随之扩大。历代楚王还不断北上与中原国家争霸,在一次次血与火的征战里接受了华夏文化。楚国原有的蛮夷文化,语言,文化,礼仪制度,习俗等各个方面渐渐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认同自己是华夏族,把自己和蛮夷区别开来。灿烂的楚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在长江的下游,是古代越族聚居区,在春秋时期崛起两个越族土著建立的国家,吴和越。  古越族与今天的壮族、侗、傣各族较为接近,与台湾高山族也有一定的联系。语言与汉语的距离较远。吴、越两国都是以越族为主体人群的国家。古文献中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两国人民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安徽出土的一把“王大子姑发反剑”,被认定是吴王诸樊的剑。“姑发反”就是“诸樊”的土著原音记录。越语是一字合多音胶着而成,与中原一字一音不同。  悬棺是古越人的一种风俗习惯。遍布中国南方的那些神秘的古代悬棺就是他们留下的。悬棺是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崖葬习俗。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死者棺椁高高地悬挂在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成为代代仰视的悬棺。“断发纹身”也是越人的生活习俗。断发就是剪短头发;纹身则是在身上刻划花纹,再图上染料。中原人是从来不剪发的,“断发纹身”被中原人视为野蛮人的风俗。越国使者到梁国访问,曾为断发之俗与中原礼仪不合,而和梁国大臣辩论。  吴越大量学习中原文化,积极使用中原文字,频繁地与中原作文化交流,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按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记载,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曾“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昨,命为伯”。即勾践自认与周的关系是“君臣”的关系。这说明当时越族已经原意把自己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公元前306年楚国又灭掉越国。至此,整个长江流域中下游都为楚国所有,战国末期的楚国东至江南,南达两广之地,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实际上是列强里国土最为辽阔的国家。楚国仿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中国南方各部族统统融化入华夏民族汹涌的血液中。在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里,楚国让南方开始逐渐与中原大地连为一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长江流域已完全纳入华夏文明圈之中。  黄河开始统治长江,它还将在不久的将来统治珠江、闽江、辽河和黑龙江。
  (3)四川地区  6000年前,甘肃青海一带古羌人的一支越过四川北部的崇山峻岭进入四川营盘山一带。这些古羌人开启了古蜀文明的源头。营盘山的彩陶文化与甘肃彩陶文化属于同一类型。  古羌人在成都平原不断繁衍,形成了许多部落。公元前2500年,宝墩文化兴起,在古老的成都平原上延续了800年。宝墩文化遗存目前已发现6座史前古城遗址。宝墩文化人群是三星堆文化人群的祖先。  宝墩文化的社会发展处于“酋长管辖地”阶段。早晚各古城遗址之间虽然有继承性,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在800年里,宝墩人的文明程度没有明显的发展进步。而同一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古埃及,国家和青铜此刻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马家窑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也发现了铜。宝墩文化800年中没有进步,被称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谜团。  这不是什么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与美洲印第安人的遭遇一样。因为四川极其封闭,古蜀人无法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所以,800年中四川土著无法得到周围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只能延续自己的新石器文化。  3700年前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原人经过三峡来到成都平原。他们带来了中原的青铜文化,与当地土著融合在一起。青铜冶炼技术就这样传入四川。于是,在四川广汉,不朽的三星堆文明兴起。三星堆文化的陶器,铜牌饰、铜铃,玉戈、玉璋等都与二里头文化有渊源关系。而硕大的青铜神树,古朴的青铜头像,都留驻了那个神秘古国的风采。中原传统上以容器类青铜礼器为主,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和青铜神树只能是古蜀国自身的传统。  三星堆文明在大约3000年前神秘衰落以后,金沙王朝延续了它的辉煌。传说中最早的王的是蚕丛和鱼凫,以后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时代,已是中国的西周时期。而之后的开明王朝则对应着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距今2600年前后的春秋中期,金沙王朝突然衰落。开明王朝继承了它。战国以后,开明王朝的古蜀国国力逐渐强盛,开始向四面扩张。蜀国军队甚至曾一度攻占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对秦国构成很大威胁。古蜀国与秦国反复争夺汉中地区。百年中,汉中地区在双方的争夺中数易其主。蜀国为了向汉中发展,在嘉陵江岩壁铺设了栈道,成为连接汉中和四川盆地的交通要道。  四川盆地并入中国,不像是长江中游那样长期同化,而是秦国在短时间内强行占领的结果。公元前316年,经过变法的秦国已十分强盛,决定灭蜀国。秦惠王派司马错带领十万大军翻越秦岭,攻下南郑,然后沿着蜀国在嘉陵江崖壁铺设的栈道进军四川。秦国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栈道上的古蜀国关卡形同虚设。  蜀王集结大军在剑门关与秦军决战。蜀军大败,国王向南方逃去。秦军一直追至四川彭山,在那里,末代蜀王被杀,立国千余年的古蜀国灭亡。灭蜀后,秦军一路南下,又灭掉了今天重庆地区的巴国。至此,整个四川盆地成为华夏族的土地。从出兵到攻占整个四川盆地,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天府之国从此归属华夏。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共传十二代。  秦王非常认真地经营四川,耗费了长期的力气。上古时期,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其居民生活习俗与中原颇有不同。古蜀国灭亡后,蜀王子孙带领各部族逃往云贵高原,一位王子甚至带领几万人逃往越南。加上战争造成的伤亡,使蜀地人口的锐减。  秦惠王封末代蜀王之子为蜀侯,到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正式废除蜀国设立郡县。秦在蜀地设置了四十一县。还按照中原城市风格的营建了成都、江州城(今重庆)、临邛、阆中等城市。这些城市都夯筑有高大的城墙,上建有瞭望塔、射阑,下建粮仓,城内有街道府舍市肆与居民住宅区,为秦提供了驻守和控制蜀地政权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盐铁业和农业的发展。  为了提防古蜀国遗民的反抗能力,秦国向四川盆地迁徙了大约5万居民来充实。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说明秦王下定决心要将把蜀地同化为自己的国土。秦统一六国之后,继续向蜀地大量移民措施,如嬴政曾把吕不韦的宗族迁往蜀地,又将六国里可能威胁秦始皇统治的富豪大户迁往蜀地。  卓氏家族是移民中的代表。卓氏先人原本是赵国人,因为从事冶铁生意而成为邯郸的巨富。秦灭赵以后,秦始皇把卓氏迁入四川临邛。正巧临邛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成为卓氏的福地。卓家便在四川重操旧业,铸造生产各种铁器,远销全国,迅速成了四川的首富之家。到了汉朝,卓氏家族已拥有上千名奴仆。“田池射猎之乐,像皇帝一样”。卓文君就来自这一家族。  通过这些移民的建设,在蜀地形成一个十分富有的社会。中原移民控制着四川地区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也比本地土著更有优势。这时巴蜀土著渐渐被同化。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2年,四川汉族人口由5万发展到351万。这其中肯定包括大量被同化的巴蜀土著。犹如印地安人的美洲变成了欧洲人的美洲一样,巴蜀民族和华夏民族的血统融合在一起,成为地道的中国人。
  顶一下  楼主知识渊博!
  (4)岭南和福建  秦王朝建立以前,越人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沿海一带。由于越人没有形成国家,只有部落或部落联盟,且族类甚多,故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百越。百越人讲侗傣语系的语言。百越人的外貌和中原人差异非常明显。他们在岭南地区已经定居了20000年以上,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定居者。  岭南的越人也断发文身,多为穴居,从事渔业和简单的农业生产,部落之间好相攻击,整体处于尚未开化的野蛮状态。越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农业经济不发达,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用兵和大规模战争的补给。而且越人分为众多部落,分居于中国南部纵横几千里的范围内。在当时的中原人眼中,是一群未开化的蛮族。  秦始皇称帝以后,消灭六国的刀剑无法冷却。他开始谋划扩大华夏疆土。最早的目标,就是岭南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赵佗、屠睢带领50万大军南下,去征服岭南地区的越人各部落。出乎意料的是,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英勇的越人部落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使秦军遭到沉重打击。甚至主帅屠睢也被越人杀死。  赵佗汲取教训,推行“和揖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团结越族部落的头人、酋长,逐步得到越人的拥戴。 越人分为众多部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在军事上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部落之间又不断地相互征伐,近似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强劲的一致对外的政治、军事同盟。这一切都决定了其无力抵抗。公元前214,秦国通过战斗和收买,终于成功地平定了百越之地。  秦国开始在岭南地区设立政权,秦朝在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始皇接受了赵佗等人的建议,从中原地区向岭南迁徙罪徒、赘婿及未婚女子共计50万人,与越杂处,从此秦朝版图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  秦始皇开始有组织地大量向岭南移民。这是秦一贯奉行的移民实边政策。最初令军队留戍岭南,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不服水土,死亡率很高,征兵不易,因而改用“滴戍”的办法从内地强迫移民。“滴戍”就是对“有罪者”实行充军、流放,其对象是有罪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有“市籍”的、父母曾有“市籍”、祖父母曾有“市籍”的,称之“七科滴”。  从史料记载看,秦王朝有组织地向岭南移民共有4次,第1次是公元前213年,秦政府“发诸尝道亡人、赘婿、贾入,略取陆梁地(岭南)”。这次是随军滴发,配合军事占领,在三郡安置这些移民,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  第2次是公元前212年,“适(滴)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秦时官吏判案不符合法律规定叫“不直”。这次把南越地与筑长城并提,可知是强迫有罪官吏在岭南从事筑路、筑城等建筑工程。  第3次是公元前211年,“益发滴戍边”。这句记载虽未明言去处,但不外北边和南边,南边当指岭南;第4次是210赵佗上书请求从内地遣送“亡夫家者青年女子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给他弄了15000名寡妇。这15000名青年女子,当然当然不仅要为士兵缝衣服,还要和士兵们组成家庭。他们构成华夏人落籍岭南的一万五千户人家。对待这些民户,后来汉高祖刘邦曾经颁布诏令:“前时秦徙中县民之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  秦代迁往岭南的华夏之民数量不少,他们中既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犯罪官吏,又有善于进行物品交换的商人,更多的是掌握了中原先进生产技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给岭南社会带来了文化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为岭南的开发增添了新的活力。   这些汉族在进入岭南以后,大量和当地土著通婚。今日,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在长相上的差别较大,很多外国人一眼就看出中国北方人和广东人之间的相貌差异。然而对DNA进行检测发现,南方汉族今天的Y染色体的类型与北方基本没有差别,O3型Y染色体非常常见。这是因为早期前往岭南的汉族多是男性,他们后来多娶岭南土著女子为妻。生下的后代,继承了北方人的Y染色体,和一部分岭南土著的相貌特征。  秦统一以前,五岭山脉成为阻塞南北的天然障碍,从中原到岭南没有道路。公元前212年发配有罪官吏在岭南从事的苦役,主要是筑路,所筑的陆路就是岭南“新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的建设,主要是开凿灵渠。这项工程从向岭南用兵开始,至公元前213年通航,使长江上的船只可以经湘江,过灵渠进入漓江、桂江南下,取西江东行而抵达番禺,或溯得江西行而抵布山、临尘,使水道纵横的岭南无所不通。 秦采取的开新道和凿灵渠,不仅是当时军事上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而且对于加强岭南与内地的联系,打破岭南的闭塞局面,促进岭南的开发,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广东话里‘佬’这个名词,来自于古南越语言的“俚”、“獠”。“俚”、“獠”是秦汉时岭南二十余郡蛮夷土著人的族名泛称。后来,岭南汉族也用这个词来自称。 于是“乡巴佬”等词汇进入了汉族词库。  汉武帝时,中国人曾经达到扩张历史上的顶点。中国军队曾经扩张到云南、中亚、朝鲜半岛,但是后来都很快失去了。汉朝最有价值的扩张是吞并了福建地区的闽粤国。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使福建实实在在成为中国的领土。汉族在福建的经营,切断了台湾的高山族与大陆其他南岛语系民族的带状分布。  闽越国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其居民属百越族的一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保留了闽越首领的自治权,对其内政不予干预。秦末大乱,闽越王无诸曾率兵北上中原,参与楚汉战争。汉朝建立后。闽越王无诸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朝劲敌。  公元前110年,闽越王余善自立为帝,发兵叛汉。汉武帝调遣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闽越国贵族杀死国王后降汉。汉武帝下令,把闽越国全体国民都迁往江淮地区,并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永绝后患。闽越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  福建地形崎岖,布满原始森林,不利于农业开发。所以汉武帝无意经营管理。当时东南沿海一带,从宁波向南数千里,居民基本上仍是以越族为主。到西汉后期才把福建纳入会稽郡。东汉末年,这一带还不是“汉地”。  晋代永嘉之乱,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其中有“林、陈”等八姓入闽避难。今天,“林、陈”是福建、台湾人口最多的两个姓氏,台湾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就是那时的影响。公元547年,侯景之乱时期,由于南京、九江、扬州等城市都被破坏,又有大批难民入闽避难。闽地的人口渐渐充实。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福建经略使,福建之名才在历史上出现。唐代,福建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渐长。公元896年,中原发生黄巢之乱,唐朝军官王审知率领一支军队逃往福建,开始新一轮入闽的移民潮,史称“十八姓从王”。这是福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移民。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军队约5000人。而随部队而行的家属,以及跟随逃难的吏民人等总数约有三万人。这些人在福建拓疆辟土,发展福建的经济和文化,繁衍生息,使福建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庶的福地。
  担心,此章会引起地域之争。呵呵~~  顶露珠。
  回复第725楼(作者:@冰原极光 于
12:14)  6.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如果把每100年压缩为1年,中国历史可以被比喻为一个接近四十岁的成年……  ==========  致已经逝去的青春  
  严重支持~
  中国人在东亚的扩张十分迅速。到汉朝的时候,已经从黄河中游扩张到东面和南面的大海,北达长城,西至荒漠。大致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中国人的对外扩张仍在继续。这一次,先人们将越过高山大海,到更远的远方谋生。向南,他们要去探索南方海洋上翠绿的岛屿。向北,他们把国境线推进北方神秘而寒冷的森林里。而从1500年前后,欧洲人从南洋和西伯利亚开始与中国有了交集。从南北两个方向,像一把大钳子挤压中国人的生存空间。然而这都不能阻挡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要讲述中国人后期的扩张,需要一张更大的亚洲地图。
  2.中国人的后期扩张:海风椰影与林海雪原  南海就像东方的地中海,它四面都被海岸线和岛屿包围。北面是向东北倾斜的中国海岸;西面是狭长的越南海岸;东面是台湾和菲律宾群岛,南面是印尼和马来西亚所在的香料群岛。  居住在南洋各岛的土著大致上属于南岛语系人群,包括中国台湾的原住民。而中南半岛的土著则多属汉藏语系人群。历史上,东南亚似乎与印度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缅甸和中南半岛。至少在公元3世纪,佛教和印度教已经传遍整个香料群岛。10世纪印度逐渐伊斯兰化以后,马来西亚和印尼也渐渐转变为穆斯林国家。  中国的影响进入东南亚要晚得多,早期多是是外国人经南洋进入中国。中国人刚刚推进到南海,就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手有过接触。非常有可能,来自印度洋的商船早就经马六甲海峡来到岭南,和土著们做过生意。在汉武帝时期,南越王赵胡的墓中(下葬时间是公元前122年),出土了一件漂亮的银盒,工艺和风格属于波斯。南越国宫殿参考了西亚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宫殿石柱,明显受西亚影响。遗址中还出土了非洲象象牙。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一条完整的由广东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与出土的西亚文物相对证,印证了当时的航海路线。  公元399年,老僧人法显经过新疆走陆路前往印度求取佛经。法显在印度得知,那时候印度南部经常有去中国的商船。在斯里兰卡,法显还看到了中国出产的白绢团扇。公元412年,法显乘上一艘载有200多人的印度航船返回中国。在爪哇岛,法显换乘另一艘商船,在这艘船上竟有中国商人。这说明,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那个年代,就有中国商人勇敢地在广东和香料群岛之间航行。据《南史·萧励传》记载,那一时期,每年都有10余艘“外国舶”进入广州贩卖外国土特产。  到了唐朝,经海路来到广州的波斯、阿拉伯商人不计其数。有位叫做苏莱曼的阿拉伯商人估计,在黄巢围攻广州期间,有12万外商被杀(肯定有所夸大)。随着海外交往的频繁,零星有一些唐朝民众赴南洋谋生。他们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和船员。中国人在海外开始被称作“唐人”。  宋朝是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都是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主动来到中国通商,中国人前往海外只是零星的存在。宋朝经过商业革命,社会开始重视商业利润。中国人开始大规模主动走向南洋,纵横四海。  中国人从未这样重视海洋。宋高宗有“市舶之利最厚”的论述。在利润的诱惑下,每年有几百艘帆船在中国和南洋各港口之间往返。宋朝有多少人前往南洋也许永远难以统计了,估计有上万人,远超过唐朝。一些华人长期居留在南洋各地,被称为住藩。他们在南洋受到礼遇和尊敬。《宋史》有这样的记载:“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凡见唐人至其国,甚有爱敬,有醉者则扶归家寝宿,以礼待之若故旧。”  南宋政权被蒙古人消灭之后,左丞相陈宜中、吏部尚书陈仲微、参知政事曾渊等大批官员及其家属,逃亡南洋。元朝为断绝后患,曾派兵数万,战舰千艘,征讨南洋,但途中遇到飓风,许多战舰沉没,很多溃散的士兵便留在了南洋。前后有数万军民定居南洋各国,使唐人人口猛增。
  元朝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留下了对东南亚华侨最早的详细记载。真腊就是古代柬埔寨的吴哥窟。周大观是元朝出使柬埔寨的一个使团成员,《真腊风土记》是他在1296年~1297年在柬埔寨逗留期间而作的异域风情录,里面有大量关于南洋“唐人”的记载:  “土人最朴,见唐人颇加敬畏,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华人因有较高的知识与技能而受到尊重,甚至享有部分法律豁免权。真腊的法律规定,当地人杀唐人处死,而“唐人杀蕃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自赎。”吴哥窟有犀牛角、象牙等多种珍宝和香料。国人贸易,都由妇女承担。所以中国人到此做生意,先娶一位当地女子,以利买卖。  “唐人水手因为该国富裕方便,往往在这里定居不走。流寓真腊的唐人,多以商贾为业,真腊市场中国产货物颇多。除金银缣帛,还有真州锡腊,温州漆盘,龙泉青瓷。此外水银、硫磺、檀香、麻布、雨伞、铁锅、铜盆,乃至木梳、针,都是唐人货品。”  《真腊风土记》还记载了华人与土著文化冲突:真腊妇女多在城外河中澡浴,本地中国人常去观看。(这个比较丢人)。那时东南亚已经有了“人妖”,“每日以十数群,行于墟场间。常有招揽唐人之义,反有厚馈,可丑可恶。”。《风土记》中还记载:占城王每年来真腊取一瓮人胆,约千余枚。此地人便于此时袭击夜行者,取其人胆。但唯独不取唐人胆。据考证,占城和柬埔寨的确有此蛮俗,用人胆来泡酒,据说喝了能给人壮胆。  元朝时,在南洋各国生活的华人总人数估计有几万人,也许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炎黄二帝,至今都没有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根本就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当代史”。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要在这里表达"思想",先拿出来证据证明"炎黄"的存在后再发感慨、议论。
  顶!!!  
  朱元璋出身农家,重视农业,对航海和外贸的看法却十分负面。明初,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严禁沿海百姓与海外做生意,“片板不许入海”。明成祖朱棣延续了海禁政策。在诏书中宣布:“沿海军民人等......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违者依律治罪”。朱棣下令禁止民间建造海船,原有海船都要砍去可以悬挂风帆的桅杆,改为平头船。  对于已逃往南洋的华人,明成祖要求其限期返回。“中国之人逃匿在彼者,咸赦前过,俾复本业,永为良民。若仍恃险远,执迷不悛,则命将发兵,悉行剿戮。”朱棣一方面向东南亚各国施压,要求对方遣返外逃的华人。比如1410年,爪哇国王在来华进贡的时候,也把许多中国流民送回大陆。另一方面,明成祖还派官员到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区进行招抚,要求他们回国。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和后来欧洲各国对殖民活动的大力支持构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偷渡海外在明朝已经成为潮流。“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很多沿海居民都偷偷地与走私的船只做生意。倭寇等海盗这时也开始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无恶不作。而每年到了捕捞黄花鱼的季节,仍然有几千艘海船在东海海面上捕鱼。明朝的海禁政策效果有限。  元末明初,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今天印尼的巨港)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华人社区,形成了一个以广东人梁道明为首的中国逃民聚居区。生活的华人人数可能超过1万人。于是,明成祖于1405年春派遣人前往旧港招抚梁道明。梁道明前往南京拜见明成祖朱棣。旧港也是东南亚华人海盗的老窝。很多海盗头目都以旧港为基地。陈祖义就是旧港海盗中一位比较重要的头目。  《明实录》记载,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据说,其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有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  也许是为了找到建文帝,也许是为了耀兵异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先后七下西洋,经过越南、泰国、印尼、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一直航行到红海,并达到索马里等非洲东岸。经郑和的耀兵异域,让海外各国了解到中国的富强,把散居海外的众多的华侨和明朝政府联系起来。海外华侨感到有了靠山,使海外华侨在很长时间里,免于凌辱和屠杀。提高了华人的地位,有助于华人移居东南亚各地。  1407年,郑和假装招降海盗陈祖义,却发动突然袭击,当场杀死海贼5000多人,将陈祖义活捉。9月郑和回国,把陈祖义押回南京,朱棣下令当着南洋各国使者的面将陈祖义斩首,以威慑南洋各国。一代海上枭雄,竟被自己的政府杀害。之后的整个明朝,具有传奇色彩的大海盗不断涌现。他们海盗生涯的戏剧性比起英国的德雷克等“绅士海盗”毫不逊色。最著名的有元末明初的“海精”方国珍,明初的陈祖义、明朝中期的林道乾和“静海王”王直、明末的郑芝龙等等。  明朝是华人在东南亚逐渐不断扩展的时期。在各种历史文献中保留了大量华人在东南亚的事迹。  从1368年,也就是明朝立国的那一年,来中国朝贡的泰国使团中就有许多华人成员。到了1381年,泰国使团的团长由当地华人陈子仁担任,说明那时泰国华人已经很多了。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两岸的春蓬、素叻他尼、六坤等商港,吸引了大批唐人前往经商。16世纪初,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城已有华人聚集区,称为“奶街”,是海外最早的“唐人街”。华人在阿瑜陀王城与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开商业竞争。按照欧洲人的材料,17世纪中叶时,阿瑜陀耶王城约有华人人。而到了17世纪末,全泰国的华人人口约100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0%。  1552年,广东人林道乾造反,名将俞大遒打败,南逃至泰国北大年落户,建立道乾港,并与当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渐地发展为华人的聚落。1571年,广东饶平人林凤等造反,1574年,林凤率部到西班牙人占领下的吕宋(今菲律宾),两次攻打马尼拉,威胁到西班牙远东殖民地的老巢。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明朝的菲律宾吕宋岛一直有华侨生活,聚居者有数万。那里与福建非常近,一些华商久居不归,称为“压冬”。也有一些华人定居并娶土著女子为妻。1405年,郑和船队抵达吕宋时,任命当地的福建商人许柴佬担任吕宋总督,作为吕宋岛华人的最高行政长官。1424年许柴佬去世以后,家人携其灵柩返回福建,明朝没有延续对吕宋岛的统治。  14世纪时元朝使者黄森屏到浡泥国(今文莱),后来在那里担任地方总督,其女儿后来嫁给了渤泥国苏丹。1485年,明朝派商人张宣带领2000官军护送占城国王回国。随行的华人得到占城国王的信任成为占城的高级官僚。按《明史》记载,万历时期南洋婆罗王国的国王就是中国人王氏。其先祖随郑和下西洋,因故留在那里。后来夺得了婆罗王国的政权。  在东南亚活动的明朝华人,把南海变成了中国的内海。中国人在东南亚几乎没有竞争者,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南洋变成了东西方的蓝色竞技场。  1488年,四艘探索非洲南端的葡萄牙帆船被南半球“咆哮西风带”的大风暴裹挟着,从大西洋漂流到了印度洋,返航时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至此欧洲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通往东方世界的大门。1458年,葡萄牙的达伽马船长经好望角来到亚洲,探索出经海路来到亚洲的航线。  1502年伽马率领舰队第2次“远征”印度。大炮和火枪是欧洲人扩张的利器。达伽马在航线上的好望角、莫桑比克、肯尼亚、索马里等地建立要塞。到了印度,葡萄牙人用大炮恫吓本地人,在孟买以南的果阿建立要塞。1509年,葡萄牙国王任命贵族德.阿尔布克尔克作为印度总督,处理葡萄牙的一切亚洲事务。  “印度总督”进一步扩大了对东方的占领。10年内,他接连侵占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苏里曼丹、和以“香料之国”著称的摩鹿加群岛。必须承认,效率是惊人的。1517年,葡萄牙人费尔南·安德拉德到了广州珠江,他和明朝朝廷的交涉被视为近代中国与欧洲接触的开端。1557年葡萄牙人骗取澳门作为对中国和日本进行贸易的据点。因王室联姻,葡萄牙与西班牙在1580年合并成一个国家,所有的殖民遗产都被西班牙继承。   西班牙王室曾经支持麦哲伦在1519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他们对麦哲伦殒命的菲律宾群岛一直念念不忘。新登基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更想把太平洋变成“西班牙的内湖”。他狂妄地命令西班牙驻墨西哥军队远征菲律宾。1564年,由4艘船和380成员组成的远征军从墨西哥出发,越过太平洋来到亚洲。  日,远征队抵达菲律宾的萨马岛,上岸实施了第一次抢劫。到了4月27日,舰队到达宿务岛。西班牙人选定那里作第一个殖民点。水手们用大炮向土著人的村子一顿猛轰,100多间房屋被毁坏。登岸以后西班牙人用火枪强迫当地的土著首领图帕斯签订条约,承认西班牙统治权。这个条约是西班牙征服菲律宾的开始。1571年4月,230名远征队员在吕宋岛登陆攻打马尼拉,土著人的抵抗力量不团结。很快,马尼拉被征服,成为西班牙在远东的殖民中心。  1569年,利亚斯比被任命为菲律宾的行政长官。西班牙人还计划北上征服明朝。甚至向国王呈递了征服中国的详细的计划书。但因为其“无敌舰队”1588年被英国歼灭而最终没有成行。此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欧洲日渐衰落。
  葡、西衰落之后,英国、法国、荷兰兴起。荷兰早在1595年就派遣舰队远征东方,在爪哇等地大肆劫掠。1598年又再次远航印尼,运回大批香料。此后,荷兰商人纷纷组织船队前往印度尼西亚。1602年,荷兰正式成立东印度公司,加紧对香料群岛的渗透。荷兰人1605年在安波那岛建立起第一个在东方的据点,随即进占摩鹿加群岛,驱逐葡萄牙殖民势力。1619年,荷兰在爪哇岛建立了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作为殖民扩张的据点,并于1641年夺占马六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亚洲总部设在的巴达维亚(雅加达)。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企业,拥有超过5万名员工、150艘商船、40艘战舰。两百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共有4789船次来到东南亚。  英国插手东南亚要稍晚一些,之前它专心致志地蚕食印度。取得印度后,触角立刻伸向远东。1786年起,英国先在亚庇、古晋、槟城与新加坡建立基地。英荷战争之后,英国最终取得在当今马来西亚领土上的霸权。1824年签订的《英荷条约》规定了英属马来西亚和荷属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界线。1826年,英国马六甲殖民地宣告成立。  欧洲人瓜分南洋的过程中,华人完全是旁观者。北京早已经替欧洲人把南洋的华人反抗力量清剿得干干净净了。只有明末的大海盗郑芝龙,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他十分忌惮。台湾早就被西班牙人占领过,后来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夺去,最后被郑芝龙那个倔强又勇敢的混血儿子郑成功抢回来,作为反清基地。  华人大量移居南洋,正是欧洲人东来以后。通过对华侨族谱的研究发现,华人下南洋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在明朝嘉靖()以后,比例高达90%以上。而华人涌向南洋的最高峰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欧洲殖民者开发东南亚急需大批的劳力。黑奴贸易被禁止以后,劳动力缺口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无论种植园还是矿山,在东南亚都有工作在等着华人。为吸引华工,殖民者曾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英国殖民者为华人移民提供耕地和住宅;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给华人永久居住权等。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下南洋的热忱。  在下南洋的华人来自福建、广东的占95%以上。下南洋在福建、广东民间也称“过番”。福建、广东两省海岸曲折漫长,百姓很熟悉大海。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1381年时,广东人口310万,福建人口384万。到了1626年,广东和福建人口分别为414万和553万;1685年,福建人均耕地为8亩,而到了1851年下降到了人均0.65亩。两省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南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的调查,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为了谋生,闽粤百姓一批又一批地前往南洋。  从1840年到1930年,福建、广东两省每年都能输出10万人口,足以抵消每年的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1890年,在南洋的华人华侨有300万,1906年则达到400万。民国建立以后,“下南洋”人数明显减弱。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下南洋基本停止。  大量华人涌入东南亚,对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种植园和矿山一直是两大支柱。华人来到加里曼丹岛谋生,有的在农村种植水稻、椰子、咖啡、胡椒,特别是橡胶树的种植。主要产品是从非洲引进的咖啡,又有部分种植甘蔗,特别的有香料种植。棕榈种植也十分普及。  还有一部分华人在山区开采矿藏。在加里曼丹岛,华人是唯一的采金者。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每年生产的金矿砂超过60万两。马来西亚的锡矿几乎都由华侨开发,产量曾长期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大半。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英国殖民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还有一些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在殖民地从事手工业,面包师、花匠、园艺师、渔夫、裁缝、鞋匠、金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在荷兰殖民者想把巴达维亚(雅加达)“建成整个东印度最大的城市”,主要倚重华人承包工程,荷兰人对华人的制砖工艺十分满意,千方百计招募华人。1682年,雅加达的华人人数是3101人。到了1719年,已增至11648人。  “下南洋”的华人是廉价的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但华人经常与西方殖民者产生冲突,殖民者进行了多次有组织的针对华人的屠杀。  第一次屠杀发生在1603年的菲律宾。起因是这样的:当时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通商据点,连年向中国输入大量原产美洲的金银。这让一些明朝人误以为菲律宾本地盛产金银。1602年,一个叫张嶷的术士上奏万历帝,说菲律宾的机易山有大量金银,甚至连树上都长满金豆,朝廷应该开采这些金银来充实国库。万历皇帝信以为真,于1603年派遣官员到菲律宾去查看,西班牙总督给予了接见。  中国官员离开之后,明朝将要进攻菲律宾的谣言开始流传。西班牙人十分警觉,误认为明朝要与自己争夺殖民地。为了防止华人成为明朝的内应,西班牙军队对华人进行了屠杀。  这次屠杀中最少有23000名中国人遇害。事后,殖民者拍卖遇难华人的财产,竟拍得66000多比索。大屠杀以后,马尼拉没有理发师,没有裁缝,没有鞋匠,没有厨师,没有农民和牧民;“没有粮食吃,没有鞋子穿,即使出极高的价钱也买不到”。  西班牙人屠杀之后非常后怕,担心遭到明朝的报复。而大明朝廷的反应出人意料。福建守臣徐学聚的《报取回吕宋囚商疏》中说:“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弃之无所可惜”。礼部侍郎李廷机说,“甘心就夷之民,无足怜惜”。万历帝最后只是砍了骗子张嶷的脑袋,对华人遇害不闻不问。  北京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漠视,使这样的屠杀后来多次发生。1639年的第2次大屠杀,仍然发生在菲律宾,遇难者约人,致使菲律宾群岛的华侨基本上绝灭了。西班牙人的记载是“有几条河里的水被尸体污染得不能食用达6个月之久,马尼拉周围许多里格以内,河里的鱼是吃人肉长肥了的,所以人们连鱼也不能吃”;到了1662年的第3次大屠杀,还发生在西班牙治下的菲律宾,被杀害的华侨不下25000人。  第4次大屠杀发生在1719年的雅加达,荷兰殖民者一共屠杀了大约10000名华人苦力。惨案发生后,连荷兰人自己都过意不去,荷兰国会曾对此事进行辩论,下达屠杀命令的荷兰总督被荷兰政府逮捕并死在监狱里。然而,清政府的态度是:被杀华侨是“自弃王化”、“系彼地土生,实与番民无异”、是“彼地之汉种,自外圣化”,因此“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乾隆帝的批示是:海外华人是“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到了1762年的第5次大屠杀,又有近2万华侨在菲律宾被西班牙人杀死......
  华人华侨为了对抗西方殖民者,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不得不自己组织起来。出现了“天地会”之类的组织。成立了很多帮会或公司(汉语里“公司”这个词其实就是广东土话),甚至有华人割据的地方政权。  清代,华人在南洋建国称王的很常见。1767年,缅甸入侵泰国,广东人郑信在暹罗王朝灭亡之际,组织力量重新统一泰国,创立了泰国吞武里王朝;广东人吴元盛,在苏里曼丹岛北部建立戴燕王国; 广东人张杰绪,在曾母暗沙附近的纳土纳群岛建立王国;福建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王国; 广东饶平人张琏,曾成为三佛齐国王......这些华人小国均于19世纪亡于荷兰和英国的侵略。  而在19世纪,东南亚曾经出现过一个华人建立的共和国家的雏形——兰芳大总制。这个政权前后共存在110年,后来被荷兰人吞并。它的创建者是中国广东省梅县人罗芳伯。  罗芳伯于1738年生于广西梅县,多次科举失败后,35岁时才漂洋过海,来到西婆罗洲。罗芳伯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出众的组织才能,在华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同乡会推举为领袖。罗芳伯最先建立的是兰芳会,一个保护华人淘金者的帮会,兰芳会的对手是从事种植业的天地会。  经过数次火并,兰芳会杀死天地会的骨干500多人,婆罗洲的天地会瓦解。罗芳伯一个个收拾了当地四分五裂的各种华人团体、商会、村寨,消灭了所有对手。 罗芳伯和他的伙伴,又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定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土著苏丹的尊敬,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引华人数万,土著几十万。罗芳伯在这里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这时的兰芳公司已经摆脱了帮会性质,着力于开发当地丰富的金矿资源,为华人致富。  1776年,罗芳伯和各代表商议,将“公司”改为“兰芳大总制”,在事实上建立了自治政府。在他管辖下的11万民众一致拥戴他,称他为“大唐总长”。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这样,220多年前,在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的西部,诞生了一个华人建立起来的准共和国。  罗芳伯参照西方的一些制度,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司法机构。罗芳伯当了19年的大唐总长,于1795年病逝。随后,大家又推举江戊伯继任大唐总长。兰芳大总制的110年历史中,前后共有12位首领。元首更迭不是父死子继,而是由大家推举或上一任甲必丹的禅让。这比美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但是,没有北京政府支持,兰芳大总制最终没有抵挡住西方殖民者的进攻。罗芳伯病逝后,这个政权渐渐被荷兰人控制。1886年又正式被荷兰人吞并。但是,东南亚真正的华人国家新加坡不久就出现。  随着欧洲在东南亚的多年统治,南洋土著民族越来越不满自己的地位。而两次世界大战,又消耗了欧洲人的力量。二战结束后,英国、法国、荷兰衰落,美国和苏联二分天下。欧洲人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无力维持,出现了一系列独立国家。包括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  今天,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华人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资本。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在改变了所在国的经济状况,造就了无数的华人富豪,成为南洋最富有的人群。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和几百年前的先人一样,仍然不重视政治。在那些温和的南洋国家里,华人境遇稍好一些,而在那些不友好的国家,华人处境尴尬。  泰国的人口中12%是华人,有相当比例有华人血统。甚至泰国王室也有华人血统。而泰国华人很积极地融入泰国社会,都使用泰语名字,很多华人几乎不会讲汉语。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居民较为温顺和善。当地华人虽然只占总人口的2%,却控制着菲律宾社会60%的财富。因此,华人经常成为勒索赎金的绑匪的绑架对象。虽然这种犯罪里并没有反华因素,但仍然让华人提心吊胆。越南和柬埔寨因战乱,华人人口大量外逃,今天华人在当地的人口已不太多。柬埔寨华人总人口约60万,仅占总人口的8%;而越南只有90万华人,仅占总人口的不到1%。  新加坡是全球第二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五百万人中华人约占75%。新加坡曾经是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但马来西亚联邦害怕大量华人人口加入,会让马来人失去选票上的优势,于是不断排挤新加坡,导致新加坡在1975年独立。马来西亚人口总数近三千万,华人占四分之一。他们掌握了马来西亚的经济命脉,处于富人阶层。但马来西亚政府要员中没有一个华人,而只占8%的印度人却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马来政府的人口政策,公然宣称要增加马来族的人口比例。马来西亚的华人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由独立初的37%下降到了26%,而马来人则49.8%增长到61%。  印尼是全球华人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大约有1000多万。华人在印尼经济处于支配地位。印尼全国有100多家银行,华资银行超过70家,印尼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均为华人创建。然而,印尼是排华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常发生反华活动。最近的一次是1998年的“雅加达骚乱”,大量华人商店被砸,不少华人被杀,许多华人妇女遭强暴。直到2002年,印尼的华人才被允许公开庆祝春节。
  很不错的说,抚摸楼主下下
  @ruizhe楼
17:44:13  商王朝进攻东夷,除了有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外,还应该有辽东半岛和朝鲜等地!否则不会商人受到周人的进攻后,十几万大军回不来,只好用奴隶充数!也不会有箕子王朝鲜一事!  -----------------------------  没有所谓的十几万大军,以当时的社会规模与经济水平,商人的兵力总数大概也就是2万左右。
  作者:缗昏生 时间: 12:11:01  @政经文食神
13:54:41  作者:政经文食神 时间: 13:50:32  。。。。。。。。。。  =============================================================================  ,你真能干啊,你最后论证的结果是:黄河以外的文明都不算文明!!!!!!  -----------------------------  @政经文食神 1558楼
15:08:49  人家哪里说黄河以外的文明不算文明了?人家说的是黄河以外的文明不算华夏文明,如古埃及与苏美尔文明!你才真是偷换概念,胡搅蛮缠呢!  ============================================================================  “ 人家哪里说黄河以外的文明不算文明了?人家说的是黄河以外的文明不算华夏文明。。。。。”???缗昏生,我们前面的讨论帖,你看过吗?如果没看过,就别想当然的发言!!!看清楚......  -----------------------------  既然你承认黄河地区与其他地区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那么你就应该注意以下事实  广义的中原地区(内地十八省)唯有黄河地区的早期文化才从文化发展为一种文明,而其他区域的文化则无一例外未能发展成为文明,而在后期被黄河文明所覆盖。看清楚哦,是文明而非文化。长江流域早期的百越被黄河来的楚人所征服,其文明从属于黄河地区的周,后期一些土著政权,吴,越,两广,福建则在文化与制度上不断为黄河文明及文化所覆盖,这些地区早期并不是说汉语的人群,没有敬天祭祖,没有封土建邦,没有文字,没有城邦,没有法律,没有儒道思想,断发纹身,不识礼教,遵循自然风俗,但是后来这些区域皆成为汉语地区,习汉字,从华夏之礼,有华夏意识,成为华夏地区,请问,这些使得他们成为华夏的那些要素是从何而来呢?  举个例子,丧葬文化,我是江西人,在未实行火葬之前,我们这里依然保留着一种特殊的丧葬礼节,那就是迁葬习俗(又称拾骨葬),就是死者下葬若干年之后待其腐化为白骨之后,再启棺拾骨再葬。这种风俗其实就是百越文化的一种遗留。但,现在的问题是,江西西部地区的丧葬习俗也是华夏葬礼文化的一部分吗?答案当然是,为什么?因为这种葬礼除了拾骨再葬不源自华夏之外,其他部分却依然是,比如祖先神崇拜,披麻戴孝,尚白,清明祭奠,7月十五的鬼节,道教阴阳风水,儒家伦理等等,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源自黄河地区。用你的话来说,这就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那么,请问,使得华夏文化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这些主流呢,还是支流呢?换言之,使得江西西部的葬礼文化与其他汉人区域的葬礼文化可以划分到“华夏葬礼文化”这个集合当中的原因是a,祖先神崇拜,披麻戴孝,尚白,清明祭奠,7月十五的鬼节,道教风水,儒家伦理,还是B,拾骨葬?请你做个选择题。我觉得,凡是有点起码的数学知识的人都会选择a,而不是b。汉人的生活范围那么大,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有句成语叫做“大同小异”,这句成语就包含着数学中“集合”的概念,而使得集合能够成立的就是“大同”而非“小异”。  那么就此推论,请问,藏人的葬礼文化中有哪些是符合a集合所要求的那些要素呢?“天葬”的葬礼文化中有哪一条是符合“祖先神崇拜,披麻戴孝,尚白,清明祭奠,7月十五的鬼节,道教风水,儒家伦理”的?一条都没有,既然如此,请问,我们有什么权力说藏文化是中华--华夏文化的一种?  我们明明知道那小孩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却非要说人家跟我们一样也姓李,不承认这点反而被阁下说是文化霸权,大汉族主义,这可真是咄咄怪事。承认那孩子姓王而不姓李,是尊重事实,也是对双方的尊重,相反,硬要管小王同学叫小李同学,那才是真正的搞文化霸权,搞大汉族主义,因为很简单,假如藏文化,藏文明也可以叫中华文明,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把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也叫做藏文明,藏文化呢?小李为什么不可以叫小王呢?假如西域的印欧文明,印欧文化也可以叫做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那为什么不可以反过来?
  Zan!  
  Ding,fan顶反  
  翻页?  。。。  不翻?
  顶!!!  
  大力支持~
  @冰原极光 mark
  作者: 时间: 22:35:44  广义的中原地区(内地十八省)唯有黄河地区的早期文化才从文化发展为一种文明,而其他区域的文化则无一例外未能发展成为文明,而在后期被黄河文明所覆盖。看清楚哦,是文明而非文化。。。。  那么,请问,使得华夏文化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这些主流呢,还是支流呢?。。。。  我们明明知道那小孩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却非要说人家跟我们一样也姓李。。。  =============================================================================  你的年龄一定很小,或者说年轻吧。喜欢打这么多的比方。。。  其实辩论这么多,你都偏题了,或者说是有意的避重就轻吧!我们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三星文化是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三星文化(就当时发展的程度也可称文明)作为一个比较早期的发达文化,如楼主所说甚至还与夏商发生过长时间的战争,甚至还差点兼并夏商。。。如果兼并真的发生,那历史可就倒过来了,中华文明可就是三星文明了!!!那夏商文明呢?不就变成了突然失踪的文化了吗?和现在的三星文化完全一样。。。在那三四千年前,你凭什么说夏商文化会比三星文化发达呢?如果没有,在夏商的早期那凭什么说他们之间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甚至文化传承呢?如果这些假设是成立的,那三星文化毫无疑问就是中华文明甚至是夏商文明乃至黄河文明的源头之一!!!!!!!以前之所以不承认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说是因为数千年来没有科学考古,更没有什么DNA、碳14.。。。一直以来都误以为三皇五帝(五帝里的太昊、少昊还是山东土著的祖先呢!!山东土著在周朝早期都还未开化,可三星文化在商以前就很发达了。)、夏商文化、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源头!!可现在不同了。。。在现代高科技面前,在铁的事实面前为什么要去否认呢???不就因为三星文化没文字传承?或者他们之间没有征服和被征服(文化源头的认定不一定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就全盘否认他的历史定位??夏朝有文字吗(夏有少量文字符号,可三星文化也有少量文字符号没能破译)?为什么还要把发黄的陈旧的历史观作为教条信奉呢???
  真的么?
  作者: 时间: 22:35:44  广义的中原地区(内地十八省)唯有黄河地区的早期文化才从文化发展为一种文明,而其他区域的文化则无一例外未能发展成为文明,而在后期被黄河文明所覆盖。看清楚哦,是文明而非文化。。。。  ===========================================================================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说的是三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没有说是商周文明、黄河文明的源头之一!!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有意的偷梁换柱、偷换概念!!!中华文明是一个大概念。
  催更  
  此贴当为煮酒论史第一贴,有广度,有深度  
  支持朋友~
  先拿出炎黄的史实再表达思想!
  还想看啊  lz对元明清的角度观点好新颖  对我好有启发啊
  问好,支持朋友!
  关于对后汉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楼主的观点真的是颠覆性的
  亚洲北部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天,西伯利亚是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气温比北冰洋还要低。动辄达到零下60度到70度。而夏季,那里的气温非常高,贝加尔湖里有睡莲开放。有过这样的叙述,夏天在西伯利亚开车不到一小时,汽车前窗上就被大量蚊子的尸体糊住,不开雨刷就看不清楚路。  蒙古高原上降水不足,无法种植庄稼,对于从事农业的中原人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雨丰沛。著名的北大荒极具农业潜力。东北土著发展出了度过严冬的生活技能。包括搭建火炕,建造保温的木头房子等。阻挡汉族进入东北的主要还是那里那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冬季持续6个月,气温能达到零下50度。古汉族是亚热带民族,没有在严寒气候里生活的“文化”。  生活在东北的土著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主要分成两支:游牧的东胡系和渔猎的通古斯系。东胡系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一线。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行。包括东胡、鲜卑人、乌桓、契丹人、蒙古人。而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的通古斯系,则分布在东部的长白山一带。包括扶余人、靺鞨人、女真人、满族。他们习惯在森林附近用木头栅栏围出城墙,来建立定居的城寨。  春秋时期,燕国才把疆域推进到唐山市一带,吞并了胡人在那里的孤竹国和令支国。燕国人第一次把疆域推进到辽宁,是在战国末期。那时燕国与游牧民族的关系紧张,只好把“贤将”秦开送到胡人那里作了多年人质。秦开在那里了解到东胡的许多机密。约公元前250年,秦开回国,率领军队从东胡手中夺取了上千里的土地,把燕国疆域延伸到鸭绿江以南。得到了整个辽宁。燕在今辽阳市建立辽东郡,还在辽宁北部修筑了长城。  在战国末期,渤海就已经是中原人的内海了。秦和两汉继承了燕国在辽宁的疆土。汉朝时,中原人向东扩张越过鸭绿江,然后沿着温暖的海岸折向南方,占领朝鲜半岛北部。中国人在平壤(乐浪)经营了400多年。直到公元313年才被迫离开。《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后辽宁境内的人口大约80万。  辽宁一直被中原人视为寒冷的边塞要地。对于更加严寒的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中原人更是望而却步。之后的近2000年里,汉族一直固守在燕长城以南。而辽宁地区始终都是古战场。是中原人、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朝鲜半岛土著四方力量的反复争夺的区域。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改变。  汉族政权只有一次探索黑龙江下游的经历,是在明朝。由于元朝曾在黑龙江入海口处设立“征东元帅府”,1409年,明成祖决定继承元朝的旧址,在太平洋东岸成立“奴儿干都司”。这是汉族扩张历史上的最东最北的极限。(“奴儿干”是地名,“都司”是官府名)。1411年春,明成祖命令太监亦失哈(女真人)带千余人沿黑龙江乘舟而下,对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部落进行安抚,并赏给他们生活用品。返程时,有178名土著随行去北京朝贡。明军还曾于1411年登上库页岛,说服那里的阿伊努人接受明朝统治。  1412年,亦失哈第2次巡视奴儿干,在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佛教寺庙(永宁寺),又竖立了一座石碑,用汉、蒙、藏、女真四种文字记载了巡视经过。1432年,亦失哈第10次巡视努尔干城时,永宁寺已被土著人毁掉。亦失哈重建了寺院。又竖立起一座石碑,记述永宁寺的重建。(这两块石碑在1904年被俄国人运往海参崴)。  1434年,吉林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与蒙古人联合反明,通往黑龙江的道路被切断,维持了23年的奴儿干都司废止了。实际上,从永宁寺被毁来看,明朝并未真正控制黑龙江一带,“奴儿干都司”只是挂名的羁縻边疆的机构。明朝实际控制的东北地区仍然是辽宁一地。
  顶顶!!!  
  @水草厌火
00:57:00  顶楼主!   -------------------------  你说你的观点,没观点说毛,有问题就可以讨论  
  先留个记号
  新的一周,顶起~
  @政经文食神 1635楼
22:27:06  作者: 时间: 22:35:44  广义的中原地区(内地十八省)唯有黄河地区的早期文化才从文化发展为一种文明,而其他区域的文化则无一例外未能发展成为文明,而在后期被黄河文明所覆盖。看清楚哦,是文明而非文化。。。。  那么,请问,使得华夏文化得以成立的依据是这些主流呢,还是支流呢?。。。。  我们明明知道那小孩是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却非要说人家跟我们一样也姓李。。。  ......  -----------------------------  呵呵,真是无话可说,说了半天,你一口咬定三星堆与后世华夏文化有渊源,那么请问,后世华夏文化中哪一种是源于三星堆呢?  技术?宗教?习俗?思想?世界观?艺术?  按照你的划分标准,其实全世界的文明,文化都可以叫做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你的划分不过是老掉了牙的官方划分方式,即所谓“版图中国论”,以及韩国式划分标准---凡是跟我相关的,那就是我的。  “版图中国论”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后者则是“攀亲戚”主义。
  好文。每日一顶。敢问楼主,此楼何时能盖好?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阿康】……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尚书.太甲中》)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阿康】孔子说:“(世间事物很多)要从多方面学习研究;学习研究遇到疑难,要认真仔细地请教别人;请教之后,自己还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判断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确后,就切切实实地去做。”  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礼记.中庸》)  【阿康】孔子说:“(真诚是天理赋予的)所以由内心真诚而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晓事理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子曰:“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阿康】孔子说:“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守望天下者 1620楼
21:12:15  炎黄二帝,至今都没有得到考古学的证明,根本就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当代史”。没有文化底蕴,就不要在这里表达"思想",先拿出来证据证明"炎黄"的存在后再发感慨、议论。  -----------------------------  自己没能力探索,别人付出努力探索了,你却在这指指点点,什么意思?!不想看可以走嘛,欢迎来欢迎走!顺便说一句:“顶楼主!”
  顶楼主!强烈建议楼主出实体书!到时我一定第一个买一本珍藏~~~
  顶顶  
  路过留个脚印
  我知道了,楼主继续。  
  下图:明朝初年奴儿干都司的位置和管辖范围  
  下图:永宁寺所在位置    下图:永宁寺1413年永乐碑 现存于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下图:永宁寺1433年宣德碑
在海参崴彼得大帝街6号的“滨海边区国际中心”的室外展区  
  1644年满清入关,占领了中原的锦绣世界。寒冷而富饶的东北被满族视为“龙兴之地”。中原和东北合为一体后,满清竭力避免东北被“汉化”。  玉米、土豆等新作物的传入,使中国人口猛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人口达到4亿。中原地区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必然挤压人口向稀薄地区迁徙,以谋生路。而东北极其富饶,那里的人参、貂皮和金矿对中原汉族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大片未开垦的肥沃土地更是如此,玉米、土豆等新作物都能在那里获得丰收。那片黑土地正是汉族梦寐以求的乐土。  在满清平定中国南部的时候,为了巩固后方,充实粮草,曾经招募汉人进入东北种地。但南方战事结束以后,满清就开始了对东北200年的封禁。清政府在1668年下令“辽东招垦官例,永著停止”。对已经进入东北的汉民,强迫入籍。不愿入籍的,限10年之内回到原籍。之后,再不允许其他民族私自进入东北。长白山一带更是“禁中之禁”,严禁内地汉人和朝鲜、蒙古人去挖人参、打猎和垦殖。  1681年,(康熙十六年),清政府建成了分隔满汉疆界的“柳条边”。“柳条边”就是封禁东北的隔离墙,类似于汉族防范游牧民族的长城。它其实是一条大约1300多公里长的2米多高的土堤。土堤上竖起大约2.5米高的柳木篱笆。在关口处派官兵把守,严禁汉族越过篱笆进入东北。若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必须出示官府发给的印票,限定人数和返回时间后才许入关。  就是因为这道藩篱,汉族把偷偷进入东北叫“闯关东”。即使是民国过关合法化,民间也仍然沿用这一说法。虽然满清封禁东北,但偷越关者仍然络绎不绝。有的去挖参,有的去淘金,还有的是去逃荒。  封禁政策从康熙皇帝开始。雍正皇帝对“闯关东”比较宽容。而乾隆是执行封禁东北政策最严厉的满清皇帝。1736年,乾隆刚继任皇帝当年,就下令停止向东北流放汉族犯人,“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南方)。”1738年起,乾隆派武将代替文官看守柳条边,以加强巡守。1739年下旨,严加盘查出入山海关的民众。1741年又明令禁止东北的八旗官兵招募汉人耕种。  对那些没有处理好东北汉族流民问题的官员,乾隆实施严惩。1747年,乾隆皇帝就因为“查办奉天流寓民人不力”而严厉处罚了奉天府尹霍备,将他革职押回北京议处,同时还警告了新上任的奉天将军。1778年,乾隆又因为吉林将军处理“流民”问题不利而将其调离。  由于沈阳等地流寓民人过多,1777年,乾隆帝晓谕军机大臣:“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东北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今闻流民渐多,著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乾隆还通过增加税赋来逼迫开荒的汉族流民放弃已占的耕地。他在1780年下令东北地方官:“查出流民私垦地亩,酌定租银,并定旗仓纳米数目,此内如有畏赋重不肯承种,仍回原籍者,将地交旗人耕种,照红册地亩例纳米,仍严饬民间永不准私垦官地。” 他命令户部:“流民私垦地亩于该处满洲生计大有妨碍、是以照内地赋则酌增以杜流民占种之弊”。  所以,清廷实际上把东北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成为满族的后花园。在这种严格的管控下,东北的人口始终都没有超过300万,(而中原却有4亿人)。1781年,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汉人人口只有27407人!封禁东北的政策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使中国的东北边疆异常空虚,为后来俄国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使中国人没有机会得到西伯利亚,而且还在1858年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又在1860年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的珍贵领土。
  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为什么能够占有亚洲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在北方三面包围中国?让我们轻轻拨转地球仪,注目于欧亚大陆另一端。
  俄罗斯帝国的原型是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在编年史最早出现在1147年,1200年以后发展为莫斯科公国。但不久就被西征的蒙古人于1237年征服,成为蒙古金帐汗国(就是中国史书上的“钦察汗国”)的一个附属国。  金帐汗国后来分裂为喀山、阿斯特拉罕等国家,彼此争斗。1480年,莫斯科公国趁机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赢得独立。1521年,莫斯科统一了从北冰洋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有约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600万人口,形成了俄罗斯民族国家。1552年,俄罗斯吞并蒙古人在欧洲的喀山汗国,1556年吞并蒙古人在欧洲的阿斯特拉罕汗国,疆域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  1556年,伊凡雷帝命令俄罗斯东部的大封建主、大商人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消灭西伯利亚汗国(也就是中国史书上的“失必儿汗国”)。当时的西伯利亚汗国的疆域位于哈萨克斯坦以北的整个鄂毕河流域。鄂毕河在中国新疆的支流叫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1579年,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聘请顿河强盗首领叶尔马克,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叶尔马克原本是一个因为偷马被判了死刑的亡命徒,逃到顿河上当强盗。1582年,他带领840名哥萨克,用火枪和大炮打败了2万多只会使用弓箭的突厥、蒙古士兵。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是俄国人向东扩张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叶尔马克远征”之后,东方的大门完全向俄罗斯人洞开。  俄罗斯人用西伯利亚来命名整个东北亚地区。之后,亚洲北部的森林里,俄罗斯的哥萨克探险家蜂拥而至。为了得到当时能在欧洲卖上好价钱的皮毛,哥萨克们无视危险和困难。“黑貂皮引诱他们从一条河流经过陆上搬运继续前进到新的河流,如此地不断东进”。  哥萨克是借助木船征服西伯利亚的。在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有三大河流,都向北注入北冰洋。包括哈萨克斯坦以北的鄂毕河,蒙古国以北的叶尼塞河,中国黑龙江省以北的勒拿河。三大河的支流纵横分布,流域布满了整个西伯利亚。从而成为俄罗斯人的天然水道。探险家乘船从一个支流走到另一个支流,然后把船拖上岸搬运一小段,就能进入下一个水系。哥萨克们一边椎进,一边在交通线上用木头修建过冬或防御的要塞。要塞在俄语里叫“斯克”,所以俄罗斯的地名里“斯克”特别多。  1610年,他们进入蒙古以北的叶尼塞河流域,并建立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要塞,那里位于新疆吐鲁番正北方约800公里处。在这里,他们遇到能征善战的瓦剌部落,被迫转向东北方向前进。德米特·皮安达在年的探险中,第一个发现了中国黑龙江省正北方向的勒拿河。三年里,他总共探索了长达8000公里的河流,为俄罗斯人进入东北亚奠定了基础。  哥萨克们沿着勒拿河继续向东北方向漂流。到了1632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正北方约1300多公里的森林里,俄罗斯人建立了雅库茨克要塞,它是俄罗斯向东方扩张的最重要的据点。发现太平洋、堪察加半岛、黑龙江、勒拿河入海口、白令海峡和北美阿拉斯加的探险活动都以这里为根据地。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俄罗斯人叫伊凡·莫斯科维廷。1639年春天,哥萨克首领拨给莫斯科维廷49名哥萨克,“命令他们继续向东探险,寻找银矿”。1639年9月中旬,他们沿乌尔雅河顺流而下,意外地发现了东方的大海。那是太平洋!  在明朝灭亡前5年,俄罗斯人就已经抵达了太平洋!  1640年,伊凡·莫斯科维廷开始返回欧洲。1645年,他向远东的俄国官员报告了他的地理发现。1647年他来到莫斯科,向沙皇政府报告发现了“东方的大海”。俄罗斯据此绘制出远东的草图。实际上,俄罗斯人发现贝加尔湖的时间比发现太平洋还要晚,到1643年才抵达那里。  俄国人很早就想联络蒙古和中国。1616年,俄国托博尔斯克(西伯利亚汗国原首都)的军政长官派出使团到蒙古瓦剌部落去考察,历史性地进入今天的蒙古国境内。蒙古“卜失兔汗”还派人随同前往莫斯科回访。从此,俄罗斯人与中国蒙古族政权有了联系。  “卜失兔汗”还同意以后俄国使团可以过境蒙古到中国内地去,使俄国人考察中国成为现实。日,精通蒙语的伊凡.佩特林带领俄国使团一行12人从托木斯克(位于今天新疆克拉玛依市正北方向约850公里)出发,过境蒙古前往中国。“卜失兔汗”还派几名喇嘛护送俄国使节前往北京,这些喇嘛后来还一直护送使团成员回到莫斯科并回访俄国。  日,俄国使团到达大中国城(北京),被明朝官员安置在壮丽的国宾馆里(会同馆)。当时的万历皇帝是不上朝的。该事务就由礼部处理。礼部官员从没听说过什么俄罗斯。就把考察团当成了不懂礼数的塞外杂胡,因为他们来朝见天子竟然没带土特产当贡品。所以,对俄罗斯人十分轻视。让他们呆了4天就弄了一份文书(俄国人视为国书)打发走了,也没有赐送礼物。这次俄国使团来访,在明朝官方文献中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以至于清朝人把1656年的俄国巴伊科夫使团当成是第一个来华使团。  通过蒙古人的一路护送,日,佩特林使团回到了托木斯克,并带回了万历皇帝给俄罗斯沙皇的国书。(其实应该是礼部官员代笔的圣旨,鼓励沙皇以后多来朝贡)。佩特林回国后写成了《中国、蒙古见闻记》,很快传遍欧洲。佩特林的出使重新开通了中国和欧洲的陆地交通通道,有一定的“凿空”性质。  这只是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的开始。后面就是绵延数百年的冲突。  瓦西里·波亚尔科夫是第一个探索黑龙江的俄罗斯人。当时的西伯利亚吸引了大批想发财的商人、官吏、猎人和哥萨克。人口增多使雅库斯克发生了严重饥荒,因为那里无霜期很短,种植粮食非常困难。1636年俄国人在太平洋岸边征收“贡税”时,第一次听到关于“南方的大河”——黑龙江的消息。那里被土著描述为长着金黄谷物的温暖的土地。黑龙江流域物产富饶的传闻,让殖民者神往,不断向南方探索。
  哥萨克的脚步已经离黑龙江越来越近,而满清统治者也经完成了统一东北的事业。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都属于“野人女真”,与“建州女真”(满族)在语言习惯上大致相同。有的鄂温克族部落从1626年起就开始向努尔哈赤朝贡,也有的部落不服从沈阳的统治并挑衅后金政权。1634年,皇太极派2500名士兵始远征黑龙江流域。对不服从自己命令的部落进行打击,强行将7300名鄂温克人内迁,史称“黑龙江之役”。之后,黑龙江流域成为清的属地,被封给皇族驸马巴尔达齐,他派自己的女婿镇守雅克萨地区。  1643年6月,雅库斯克长官派波雅科夫带133名哥萨克去探索黑龙江,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过半年的跋涉,波雅科夫终于在黑龙江支流结雅河发现了一些达斡尔族人的村庄,这里还有小块的耕地和家畜。但这些达斡尔族人是向沈阳朝贡的。俄国人毫无人性地烧杀抢掠,遭到达斡尔人的激烈反抗,于1646年6月狼狈地回到雅厍斯克。全队133人只有53人生还。  1650年, 俄罗斯商人哈克罗夫又带着117名哥萨克从雅库斯克出发,12月份抵达黑龙江流域,先后攻占雅克萨、瑗珲两大城镇和许多村庄。俄国人向土著人勒索毛皮,强抢粮食,在雅克萨周围就抢到了足供五年食用的粮食。哈巴罗夫无恶不作,在一个村庄,他命令将全部男俘溺死,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以按照哥萨克的风俗“均分”。哈巴罗夫想强奸当地达斡尔族酋长希尔基涅依的妻子未遂,“便于夜间将她掐死”。在另一个村庄(桂古达尔村),哈巴罗夫命令“把俘虏来的达斡尔人全部砍头”,“共杀死大人和小孩661人”。  由于连续不断接到黑龙江沿岸各族人民的报警和请求,1652年清政府派将军海色带兵前往乌扎拉村围剿,这是俄清军队的首次交战。清军方面有1600多人,是俄罗斯人的10倍。这是中俄双方正规军的首次冲突。但由于清军武器落后,指挥失误而惨败。而哈克罗夫的队伍也损失惨重,被迫逃回雅库斯克。  之后成群结队的哥萨克进入黑龙江流域。1657年,俄国军队在黑龙江上游修建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两个城堡。然后清军和俄罗斯哥萨克在这里重复了30年的猫鼠游戏。清军一来到,俄罗斯人就撤走。而清朝一撤走,俄罗斯人就蜂拥而至。中方一直建议双方举行边界谈判,但俄罗斯方面不予回应。  1685年,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集中精力打击俄国。他最终用武力迫使俄罗斯人在日签订《尼布楚条约》,把外兴安岭划定为两国边界,黑龙江流域全部归属清朝。之后的169年里,外兴安岭始终是中俄两国的国界。  但是,历代沙俄政府一直梦想着占有黑龙江地区,获得太平洋岸边的不冻港。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国逐渐领先世界。而中国却因为封闭,而在世界上越来越落后。随着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让俄罗斯对黑龙江流域的渴望更加迫切。而满清政府的封禁东北政策,让东北的人口一直很少,对外国侵略的抵抗能力非常弱。  在1839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俄国人落井下石的机会来临了。从1850年起,大量哥萨克越过边界,在黑龙江下游一带建立要塞。趁着中国国内的太平天国等内乱,东西伯利亚总督命令沙俄军队开进黑龙江流域并实行军事占领。而此时被太平天国弄得焦头烂额的清政府,对黑龙江一带已经长鞭莫及了。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广州。1858年,两艘黑龙江上的俄国炮舰也向瑷珲城内开炮。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都划给俄国。但还没有结束,就在2年之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沙俄利用这个机会在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俄国人得到了远东重镇海参崴,把它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
  对于楼主的大作,我只能说一个字:“顶!”因为我对楼主的观点是完全赞同的,继续学习~~~
  再顶!!!
  早上前来问好!
  东北的重重危机,终于迫使满清政府改变封禁东北的政策。于1861年开始把黑龙江一带设定为新垦区,允许关内汉族开荒种地。到了1875年,光绪皇帝下诏对整个东北完全解禁。用大量中原人口充实边区,以对抗沙俄的不断蚕食。  河北、山东等地的贫苦农民纷纷进入地广人稀的东北开荒种地,形成闯关东的狂潮,一直持续到1949年。闯关东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倔强、坚忍的民族精神。一个外国人在1899年5月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路上所见:“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道上……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食者皆山东移民。……岁不下七、八万至十万以上”。进入东北的汉族移民数量远远超过满族、蒙族、俄罗斯人、日本人和朝鲜人,使整个东北彻底汉化。  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成为一个“移民社会”。1840年东北人口仅有300万人,到1907年,人口接近1500万,1911年达1841万人,1928年总人口达到3000万,1949年东北人口近4000万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山东人闯关东每年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1912年后,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1940年关内进入关东的劳动力达122万人。30多年间总数量达到1830万。1900年以前,除辽宁省有一部分耕地外,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几乎都是围场和牧场。汉族农民的涌入,使肥沃的北大荒开始人声鼎沸。1911年,东北耕地约为1200万公顷,到了1931年增加到2060万公顷。  解禁东北是清朝一次亡羊补牢式的自我救赎。在俄国人步步紧逼之下,清政府终于下了一步活棋。大量汉族的涌入,使东北完全汉化。之后,不管是俄国人制定“远东黄俄罗斯计划”,还是日本人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都无法把东北从中国人手中夺走。
  这一节终于写完了。解脱了。  这里写得不太好,以后要好好改改。  要恢复原来那种风格,几句话说尽千言万语。要找回那种精炼、豪迈和流畅。
  受益了  
  顶!  
  顶起,东北这章看得血脉贲张啊~~~  豆瓣同步更新,呵呵~~  /group/topic//?start=0&post=ok#last
  写得真好,边看边学习!
  失去库页岛,太心酸了。满清缺少宏才大略,目光短浅。  
  顶顶!!  
  @冰原极光 1672楼
14:47:20  这一节终于写完了。解脱了。  这里写得不太好,以后要好好改改。  要恢复原来那种风格,几句话说尽千言万语。要找回那种精炼、豪迈和流畅。  -----------------------------  楼主写得好!顶~~强烈建议出实体书!
  很有知识性  
  回复第1672楼(作者:@冰原极光 于
14:47)  这一节终于写完了。解脱了。  这里写得不太好,以后要好好改改。  要恢复原来那种风格,几句话……  ==========  好贴,顶顶  
  楼主不要停!客观的历史文天涯里只有你在写!  
  楼主更新比较慢啊
  楼主太了不起了,知识真渊博!
  支持朋友!
  有营养  
  顶顶!!  
  马克  
  很不一样的感觉  
  回复第25楼(作者:@冰原极光 于
17:48)  第二章
中国史前社会面貌  1.祖先们的狩猎年代(约40000年前——约12000年前)  ……  ==========  到底那里黄、真的是黄种吗。自己看看自己是亚白种还是黄。认识黄颜色吗、  
  回复第1672楼(作者:@冰原极光 于
14:47)  这一节终于写完了。解脱了。  这里写得不太好,以后要好好改改。  要恢复原来那种风格,几句话……  ==========静待下文  
  顶,顶!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基塔 克拉斯特鲁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