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为什么难进大家挤破头想进国企?

  • MBA和博士生的起薪则更是多达


    这个薪资是什么概念呢?举个????

    抱歉,我先酸为敬????

    Tier 2:真·不甘示弱·精品咨询

    MBB一向出手大方,但Tier 2咨询公司的薪资也不甘示弱!以Accenture 和Oliver Wyman为例,薪资都能高达5w英镑!

    别忘了还有每年的薪资增长率

    咨询公司的薪资增长率同其他行业相比,同样引人瞩目在顶级咨询公司中,每一年基本工资或绩效奖金将增加10-20%。

    当晋升到下一级别时(通常每2-3年晋升一次),收入增长幅度更大,以Accenture为例:

    当从Consultant晋升到Manager时,平均年薪从5W英镑升至8W英镑,涨幅达到3W镑!

    你以为咨询行业只有薪资高这一项优点吗?并!不!是!

    去咨询只是因为薪资高?NO!

    Consulting带来的除了心灵金钱上的满足之外,在咨询公司的日常工作为咨询师们打下了更好的职业基础,并且开拓了未来职场的机会

    有的人会把咨询作为跳板,而咨询之后有哪些机会呢?答案是任何机会:

    • 提升教育背景,如MBA;

    • 进入Corporate,做咨询公司内部的战略咨询;

    名企实习?都不是,Case的解决能力才是进入麦肯锡的关键!


    每年,有
    95%的申请者都在Case环节被淘汰。

    • 刷人率如此高的Case Interview究竟该如何下手?

    • 是从毫无框架,完全凭感觉分析问题开始?

    • 还是从Case Book上学习一系列框架,分析时完全按照套路?

找不同的人练Case、做Mock可以提升思维模式,然而练习时往往一起卡壳,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所以准备Case Interview的最佳方案还是:找经验丰富的Mentor带飞!

快速了解咨询面试必备知识

深度学习MBB大佬逻辑思维模式

采用网站/小鹅通平台/证经学社APP

直接观看,无需下载任何附件

课程结束后,PPT/PDF文件发放给学员

课程及材料永久保存,方便复习回顾


现在三人团购价格:499元/位

(本次课程顾问Katherine老师

Q请问可以和导师互动交流吗?

A可以在日常导师直播答疑的时候与导师互动交流及提问

Q如果错过课程,以及课程答疑或者是没时间准点观看怎么办?

A此次课程会有视频留存,导师答疑也有录音留存,可以课后随时进行学习。

Q请问有时候课程学习坚持不下去怎么办呢?

A此次课程会有助教全程负责各位学员上课事宜,如果有学员有拖延症,助教会在课前统一收集大家意愿并进行督促打卡哦。

Q请问我没有基础可以学习吗?

A没有问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利用答疑时间向导师进行咨询

}

据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大概只有约1/3的博士毕业生未获得高校教职。

博士毕业,学历可能是你任教于高校的基础起点,却是进企业的闪光点,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挤破头也想进高校?

我们先来看高校与企业的优缺点。

  • 钱多:企业一般要比学校钱要多一些,这也是大多数博士毕业去企业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博士毕业年龄一般都比较大了,养家糊口的压力比较大。

  • 晋升机会好:目前企业博士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学历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晋升和受重视机会。

  • 时间不自由:目前绝大部分国内企业和研究所加班都是常态,企业时间相对不自由。

  • 专业很难对口:博士课题一般做的都是比较细的一点,而企业一般强调工程应用,所以很难正好找到非常对口的岗位,大概率都要重新学。

  • 真正需要博士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虽然招聘博士,但是去了都是干一些工程上的事情,其实这些岗位并不需要多少创新,往往硕士都能很好胜任,博士去了可能并不能找到用武之地。

  • 天花板低:企业的发展天花板相对高校较低,可能10年后职级和收入并不能有很大的提高。

  • 科研环境比较熟悉:可以很快进入角色,上手快。

  • 时间相对自由:虽然有部分学校要求新老师坐班,但是时间还是比企业相对自由,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打工。

  • 天花板高:我认为这是高校最大的优势。

  • 教职难拿:目前国内内卷严重,好学校的教职非常难拿,一些二本相对要好一些。

  • 科研压力大:国内普遍非升即走,这就导致年轻老师压力非常大。

  • 起步收入较低:在同一地区,高校待遇一般比企业要低一些。

有些人读博就是奔着进高校

近日,知乎就有关这样一则问题引发了热议:

对于就业选择,一些在读博士生就直接表示,当初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进高校,是目标决定了行为。

“读博对于智商普通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很难,我第4年才发了一篇高水平论文。以我这种普通的水平,论文数量不多,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的博士,能找到什么工作?”

——知乎一位匿名985高校博士生写到

自己今年面临即将毕业,疫情期间在家尝试通过了一所高校的远程面试,已经拿到了offer。老公博士毕业于另一所985,最后一年拿到了四五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最低年薪60万,最高有给出80万的,同时也拿到了一所211高校和一所双非高校的offer(都是一线城市),以及若干研究所国企央企的offer。然而最后,他们都决定去211工作(年薪20万左右),表示已经很知足了。

至于为什么放弃企业的高薪,因为从两个人讨论过读博亏不亏的问题后,最终得出结论“对于家境一般的家庭,读博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进入高校,工科的老师很多能做一些横向的项目,做得好的话这些收入也很可观。老公读博的几年攒下了30多万,自己积累10多万,算是衣食无忧。

最后这位博士生总结到,在没有轻松又稳定又收益高的工作选择下,当大学老师真的不失为一个折中的选择。只要你的成果还行,学历背景还行,进高校任教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有相关人士透露,他们行业内刚毕业的博士进企业,应届生的月薪平均14000 到 18000,私企或外企可能给到 20000,算上年终奖和绩效,年薪20万不成问题,如果进入大型民企多工作几年,年薪年终奖等待遇合计差不多40万左右。

既然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可观,高校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这背后,往往是除了薪资待遇以外“无形”的福利在增光添色。亦如近日一则高校招聘教师的公告引发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有评论认为,“高校用开出的高薪待遇,真正地诠释了‘诚聘’二字的含义。

其中待遇最高的A类博士将获得安家费140万元,B类博士将获得安家费105万元,C类博士将获得安家费90万元,D类博士将获得安家费75万元。这都无疑属于薪酬以外的附加福利。

以山东省聊城大学2021年人才招聘公告显示:20-60万引进青年博士,按照人才层次划分提供年薪30~300万不等,科研启动费理工类专业8-20万元,人文社科类专业6-16万元,租房补贴1000元/月(共补2年)

高校近几年招聘博士,以高额的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资金拓宽了人才选择的路径,有了校方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也让许多刚毕业的博士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待在自己熟悉了近10年的学术环境中。

除此之外,还有些福利在博士青年阶段看似“无关痛痒”,却在几年后发挥了大作用。

比如:解决子女户口及升学问题,孩子未来直升大学附属初高中,省了很多学区房和择校费的钱,这些是在私企工作多少年攒很多钱都得不到的机会;大部分高校会分配住房,减轻博士们的住房压力;工作进度和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大学教师拥有寒暑假,按项目自行调控科研时间等等。

选择高校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稳定性出发,进入高校,你将可以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条较为稳定的晋升路径,相较于“进入企业按照常规签订3年一期的劳动合同”,自己对未来发展更加有规划,减少了更多对未知的探索。

9年从本科到博导加速升级

博士毕业后,进入企业可能通过内推、面试等方式,以自荐、他荐等方式争取工作机会,而现在有些高校,早早就给学生准备好了有利于未来任教高校的培养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位刘兆远博士,他以快速升级之路,从2010年本科毕业到2019年当上博导,这都离不开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将近3年的“博士后激励计划”。

当刘兆远年就破格晋升副研究员并成为医学院最年轻博士生导师的小伙子,又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支持,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正通过前沿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和遗传学谱系示踪技术等,解决关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发育的若干前沿问题。

“博士后激励计划”打破国内通行的博士后2年在站期限,他们不仅可以获得20万至35万元年薪,出站留校工作后还有50万元住房补贴,后续职称聘任又可走“绿色通道”。

据悉,博士后在站期间按国家相关标准,国内每位博士后每年津贴为8万元左右,世界一流医学院的“博后”年薪则约为四五万美元。

凭借高校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无疑加速了博士成为高校教师的进程,从而节省了博士毕业后就业的时间成本。

博士群体中,一些人倾向于当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能是渴望延续自己的学术价值,继续在学术圈发光发热;又或者是觉得自己学术成绩一般,暂无工作经验不敢贸然踏入企业,选择一些普通高校,总归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再者是更喜欢走稳定发展道路的人,从高校的成长路径可以直观看到自己未来的成长方向等等缘由。

当然,“教师群体薪资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高校也在不断提升待遇条件,从多层面的补贴政策上力争缩小与企业待遇的差距,尽可能为选择进入高校任教的博士们,提供一个更为宽裕的科研及生活条件,最终达到让毕业的博士更倾向于主动选择高校的愿望,从而延续高知分子对一代又一代人才培养的能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为什么难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