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骨骼的形成过程?

第1篇:课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

一、展示挂图,导入激趣。

1、出示挂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看到图中的黄河象骨骼化石,你有什么印象?(高大、完整)

3、通过预习,你对黄河象有哪些了解?(可以是搜集资料所得)

4、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

二、自主学习,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篇课文,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不管怎样读,读后要有收获。

2、指名轮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自选学习方法,按法自学。

⑴你们想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学法:对照提问自学、给自己提问题学、按顺序一段一段学、找出感兴趣的段落学)

⑵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

⑶交流学习收获,小记者采访。

①老师当记者,采访学生的学习情况:请问刚才你是怎样学习的?有什么收获?

②学生参与,2-3个小记者分别采访不同的小组。

⑷小结,投影出示:“”

由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5、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或补充。

三、回归整体,练习复述。

1、自由读课文: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这一次要比刚开始时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

2、提出复述要求:自选叙述顺序、自选表达方式和伙伴,但不论采用怎样的叙述顺序,总要表现出一定的条理*。

3、学生练习复述,然后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可引导学生从获得的知识和提高的能力两方面去谈)

五、置作业,拓宽视野。

搜集记载动物或植物化石的文字图片,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19、黄河象

陈列化石————假想来历————挖掘来历

气候环境喝水失足变成化石

第2篇:课文《黄河象》教学设计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感受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密),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3、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1、重点感受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及目的。

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感受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谨),渗透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式。

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一、交流、反馈预习情况

二、学习第1自然段,重点品悟化石“完整”的特点,理解写作方法及目的

1、默读思考、交流: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黄河象骨骼化石特别完整?

2、删句比较,思考:第1句和第4句已经把这具骨架不仅高大而且完整的特点写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写中间两句?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3、探究:高大和完整都是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写它的“完整”?

【本环节紧紧抓住黄河象骨骼化石最独有的特点——完整,围绕从哪些语句感受完整,用什么方法表现完整,为什么着力写完整?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懂内容、理解写法、揣摩写作意图,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三、评价科学家的假想,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合理、推理的严谨

1、自读,对科学家的假想做出简要评价。

2、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培养欣赏、评价能力更是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做出评价,调动起学生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假想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和批判*。】

四、与《奇异的琥珀》比较异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在读法和写法上有所提高。

1、比同,归纳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2、比异,明确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顺序上的不同

通过比同,我们对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比异,又知道了作者安排顺序的目的,知道了这些,对你今后的阅读、写作及认识等有什么启发?

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做出推断。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从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我们可以

第3篇:《黄河象》的教学设计范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当时天气情况的词句。

2、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从它的样子来看,科学家可以推想出什么?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故事吗?

1、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解决问题1。同桌合作,把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讲一讲,体会作者推理的合理*。

2、指导朗读第8段,解决问题2,重点理解科学家推想的依据。

3、课文先介绍化石的样子,再推想来历,最后写发掘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叙的好词,指导学生按顺序、倒序重新叙述课文。

1、完成自我检测一,体会作者推想的科学*、合理*。

2、找出文中推想的内容(第段至第段),理解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

想一想:如果黄河象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3、再读第8段,同桌合作完成自我检测二。

汇报完成情况,老师总结重点:课文内容推想、想象的依据及其科学*、合理*。

请按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化石样子(顺序)

化石样子→发掘过程→来历假想(倒叙)来复述课文

1、黄河象有骨骼变成化石,科学家假想这是前发生的事。

2、黄河象陷入淤泥,科学家想象这是一条、向东南流去的小河。

3、、、、写出假想的天气很热。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沙土中有一段()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画出描述大象化石姿势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4)作者根据()想象出大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根据()推想它死后没有被动过。这样的推想具有()*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骼包括骨和关节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