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基层医师晋升正副高需要什么条件?

  • 因为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 各地区采用简称我国历史上很普遍。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简称也在不断变化。这里有历史习惯称谓(如晋鲁冀等),也有很大成分是约定俗成(如京、津等)。山东简称鲁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固定下来的,50年代的地理书已采用。山东为什么简称鲁,主要是历史习惯使然。自然也与春秋时的鲁国、孔子不无关系。
  •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山东被莒 齐 鲁三国划分,莒国被灭的早
  • 因为在编简称的时侯"鲁"字是编辑认识的最后一个字了。
  • 有一个情况,鲁国国君是公爵,齐国国君是候爵,鲁国爵位高.
  • 山东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核心地域,就象四川叫蜀一样的道理
  • 战国时鲁国在山东,而鲁国出了个圣人--孔子,所以鲁文化远远胜于齐国,山东人以孔子而自豪,因此山东简称鲁.
  • 中华文明发源在黄河,山东在黄河的入海处,是古代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又是鱼米之乡,“鱼”+“日”=“鲁”。
     
  • 因为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 确实,春秋时期的鲁国比齐国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后来的山东人就以鲁来简称山东了。
  • 你既然读了《东周列国志》,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理解。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姬姓(周天子姓)。齐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
    鲁国是周礼的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
    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虽然齐国的国力比较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 
  • 鲁国是春秋时的文化中心,孔子也是鲁人啊,看过春秋的史书吗?都是在公元年后面标一个鲁国的时间,如“鲁禧公元年”之类的。
  •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姬姓(周天子姓)。齐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
    鲁国是周礼的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
    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在春秋时期鲁国也是众多诸侯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 山东境内在春秋时主要有齐鲁两国封在此地,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同姓姬),齐国则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格局更高,故用鲁指代山东.
  • 这是一种习惯拉!  没有什么原因!  大家都这样叫就渐渐成了规矩! 齐鲁大地啊!  我爱你! 嘿嘿!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啊!!
  • 呵呵,你不会以为是因为鲁智深的关系才会这样命名的吧?
  • 山东在周封齐,鲁两国,齐为吕尚(姜子牙),鲁为周公(姬旦,即武王之弟),鲁的政治地位比齐高,周时,各种祭祀什么的,很多在鲁国,鲁基本成了礼仪的中心,古代以礼治天下,因而山东称鲁不称齐。
  • 因为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
即将评上正高级职称的姜言邦正在给小学生们上课

  今年的教师节是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奎聚小学教师姜言邦的第29个教师节,更是他人生中过得最愉快的一个教师节,因为姜言邦即将获得正高级教师职称,享受相当于大学教授的待遇 ,这将是全省乃至全国首次有小学教师评上正高级职称。

  包括姜言邦在内,潍坊共有 17名中小学及中职教师通过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评审,将评上正高级教师职称,而姜言邦是其中唯一一位小学教师。教师职称是目前中国教师级别的主要识别标志,直接与每个教师所享受的待遇挂钩,职称不仅代表一种资格,更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潍坊教师职称改革已临近尾声,这意味着已实施20多年的教师职称旧有体系将被打破,而山东省正计划推行潍坊教师职称改革经验和做法。在不久的将来,青岛中小学也有望像潍坊一样,产生一批头顶“教授”职称的老师。

  相信职称,但不崇拜职称

  ―一名小学老师讲述28年职称晋升路

  9月8日下午,当记者赶到潍坊昌邑见到姜言邦老师时,这位已经48岁的小学数学教师,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奎聚当地举办的教师节文艺汇演,采访就是从观众席上开始,姜言邦笑言:“我这么多年的从教生涯几乎就是一个职称晋升史,尽管有不少老师觉得教师职称制度不好,但我还是觉得,在现有环境下职称是个‘好东西’,有利于对老师这个队伍进行合理导向,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6年后初识“职称”

  弹指一挥间,姜言邦在三尺讲台上已经站了28个春秋。1982年,刚从昌邑师范毕业的他,进入如今名叫昌邑第一实验小学的学校教书,当时这位刚满20岁的老师每月能领70元钱工资。“那时还没有职称分级,老师们都是按事业单位标准来领工资。小学老师相对低些,我的几个同学去了企业,一个月能领两三百块钱。”姜言邦介绍说,当时小学老师奇缺,他不仅教过数学、语文,还给学生们教过体育,往往是这边语文课刚下,就要跑到操场上带孩子们跑步。

  时间一晃过去了6年,姜言邦第一次从学校领导那里听说了关于“职称”的介绍,全校老师都觉得新鲜。职称的出现,也直接改善了小学教师待遇,经过工龄和学历认定,姜言邦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相当于初级职称,工资也从每月70元涨到了每月100多元。

  提了副高,月薪两千

  记者了解到,教师职称评定从一开始评定标准就是工作年限和学历,职称评定中存在论资排辈的倾向。姜言邦虽然资历浅,但他还是想在教师行业中干出点“名堂”来,不仅经常熬夜到12点多才睡觉,在省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还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节假日几乎不休。由于是中专毕业,学历层次限制了职称晋级,姜言邦还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本科进修班,拿到了本科学历。

  姜言邦凭借突出业绩获得了潍坊优秀教师称号,于1993年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相当于中级职称,每月的工资也涨到了1000多元,“30岁出头能获得这样的职称在我们这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在2000年,姜言邦又再次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高职称,“我获得过‘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等荣誉,再加上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这才有了破格晋升的机会”。这次职称提升后,姜言邦工资涨到了每月2000多元,他觉得这次职称“真到顶了”。

  将成首位“小学教授”

  不过,2009年的一天,姜言邦得知,我国决定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试点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根据潍坊正高级教师职称评比办法,要想评上正高级职称,必须符合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5年以上等条件,共计有18项被细化的涉及教学业绩、业务、教研等内容,可谓严之又严。不过,姜言邦觉得自己“够格”了,随即进行了个人申请。经过层层筛选,姜言邦的名字最终被报送至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最终,潍坊报送的39名老师有17人符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条件,作为其中唯一一位小学教师,姜言邦顺利入选,目前正在等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核批准。这就意味着,姜言邦将成为全国首位正高级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将与大学教授等同。

  “我并不崇拜职称,但职称改革却可以对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产生深远影响,小学老师教的知识虽然浅显,但授课对象却是刚步入学堂的孩子,老师们付出的精力和汗水也不亚于中学老师。”姜言邦说。如今,姜言邦还担任奎聚街办中心学校教研室主任,负责众多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但职称再高,他还是不肯放下教鞭,新学期里还要继续给六年级的小学生教数学课。

  谁站一线,谁就优先评级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接受本报专访

  潍坊是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全国瞩目,潍坊教育局局长张国华无疑是对此次职称教育改革最具发言权的人之一。9月8日,记者对张国华局长进行了专访,这也是他首次针对教师职称改革接受采访。

  非教学人员难再参评

  “在改革前,潍坊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由市人事部门评审,中级职称一部分由市教育部门评审,一部分由县区市人事部门评审,评审时主要靠审阅材料,这样就有很大弊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权得不到体现,好老师有可能获不了高级别职称。”张国华介绍说,在改革之后,职称评聘的自主权还给了学校和教师,评聘过程变成了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

  “我们规定评审方案完全由学校来确定,且必须经学校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教职工赞成率低于85%就不能实行,而且评审过程要层层公示。”张国华说,以前很多学校工人甚至其他工作人员都可以评职称,但现在不可能了,因为学校里多数一线教师肯定不会同意非教学人员参评。

  当过班主任才能晋升

  教师职称改革带来的第二个变化就是,把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历作为晋升中、高级教师职称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今教育环境比较复杂、学生越来越难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而这次改革就扭转了这种局面。

  不仅是老师争当班主任,这次改革还促使很多教职工争上教学一线,主动争取教师岗位。“原先不少老师到了45岁后就不想上课了,因为高级职称评上后就没什么压力,可以考虑退居二线了。但现在不行了,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都向教学一线倾斜,老师要想不断提升,就必须是在教学岗位上,而且必须有教学业绩,这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张国华说。

  职称改革带来的另一个个改变就是基本杜绝托人情、找关系的事情发生。因为学校的评聘方案、程序全部都是公开的,评不上找谁也没用,这可以最大限度保护优秀教师。

  评级不“歧视”小学老师

  张国华还表示,此次改革将原来割裂的教师职称系列打通,把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并实现了贯通,这其实是充分尊重教师工作规律。

  “我认为小学教师承担的重任、面对的教育复杂程度一点不比高中教师轻,但以前的职称晋升和待遇却不一样,所以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给了小学教师本来应有的晋升机会,不再在职称上对小学教师进行歧视,这样就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小学教育领域,为教师在城乡之间、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间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机制保障。”在张国华看来,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小学老师与大学老师的作用应当一视同仁。原来的中学老师肯定不愿去当小学老师的,但通过职称改革 ,能把教师流动的渠道打通,增强中小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牵动青岛7万多教师的“薪和心”

  青岛市中小学共有在职教师7万余人,是全市最为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作为关系到每一名教师切身利益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历来都是全市广大教师关注热点。

  目前,按照省里的规定,青岛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序列是分开的,其中,中学教师的职称最高到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高职称,小学教师的职称最高到小学高级教师,相当于中级职称,只有很优秀的教师才能破格。

  职称的差距,决定着相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工资待遇、认同感方面都会因此而产生差距。青岛一中历史老师李芳,已经有27年的教龄,曾经获得过青岛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但在这众多荣誉背后,却是她已经13年没有变过的副高职称。

  “我现在是中学高级教师,副高5级,在青岛高中老师里面职称已经‘ 到顶’了,我在1997年就评上副高职称了,要是能够评上正高职称,那真是了却多年心愿。”李芳表示,她并不指望职称能够带来多少的工资增长,更为看重的是职称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用青岛一中副校长邢桂范的话来说,职称牵动着教师们的“薪和心”,既关乎薪水待遇,又与职业尊严相联系,“老师们都很关注潍坊那边教师职称改革,让中小学老师能够参评正高级职称,我认为很有利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还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省教育部门已经计划推广潍坊教师职称改革经验和做法,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划,在中小学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以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和地位。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单俊楠

  刚开始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小学老师都到副高职称了,难道还能升到正高吗?这个念头一出现在我脑袋里 ,我当时还自嘲说这不现实,可事实却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没有想到这次改革力度会这么大。

  ――即将成为全国首位正高级小学教师的潍坊昌邑奎聚小学教师姜言邦

  我认为小学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的复杂程度,一点儿不比高中教师轻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给了小学教师本来就应有的机会 ,不再在职称上对小学教师进行歧视,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小学教育领域,为教师在城乡之间、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张国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晋升正高级职称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