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学会洗衣服的?还是不用学就自然会的?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实属不易:既要工作,又要陪孩子玩和学习,又得打理日常生活……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朋友的一条发文:孩子送去姥姥姥爷家了,家里好安静、好干净!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受,孩子在家鸡飞狗跳,孩子不在家岁月静好……

尤其是最近,全家人都不能出门,孩子又要释放无穷的精力,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用过的用品,总是随手一扔,满地满沙发满房子都是,想要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这是我去年某天拍的一张我家的照片,现在看着一地的乱糟糟的玩具,还是有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面对这种凌乱的状况,责骂教育不一定起效果,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件一件的代为归位又累又糟心。

如何才能让孩子自己学会收拾玩具、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是我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

这段时间我把家里的布置做了一些调整,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加以引导,感觉开心果在收纳方面的意识也慢慢建立起来了。有时候玩完玩具会她会说:我自己会归位。并且言语中有一种自豪感。自己画颜料的盘子笔,有时候也会主动去洗。

今天就跟来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小经验,为什么要教孩子收纳,以及如何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其实,让孩子养成收纳意识,不仅仅是为了良好洁净的生活习惯,对于孩子数学思维、分类思维,以及审美的发展也非常有帮助。

01收纳,不仅仅是收纳

①构建孩子精神的世界和审美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认为,0-6岁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吸收是不加选择的,孩子会用外在环境来构建内在的精神。家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精神发展场所。

当孩子生活在一个整洁有序、干净清爽、具有美感的家,这些美好就会自然而然地种植在孩子心里,然后慢慢生根发芽;而当环境杂乱无序,孩子的内在发展就会被阻碍,容易感觉受挫。

孩子最初的审美和秩序感,就来自于家庭环境。

②收纳中发展出的数学能力

收纳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

分类是在数学学习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思维能力。分类思想会在小学数学的对数的理解,对图形的理解,简单排列组合问题,运算策略的运用,统计数据,等许多问题中体现出重要作用。

收纳和整理就是一项特别有助于孩子发展分类思维活动的游戏。

有人觉得分类还不简单吗,不就是让孩子按照颜色,形状来分嘛?我的孩子早就会了。

但是,当我们把分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分类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当我们收纳整理一堆杂物,把他们按照什么属性分类,并且把他们合理地放进有限的空间,实际上非常考验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思维清晰和条理程度。

比如,给书分类,装进盒子里,会按照大小来分好呢?还是按照功能属性来分呢?这些都可以跟孩子讨论。

制定好分类规则,然后让孩子放进合适的盒子里,这就需要考验孩子的观察对比能力。

在不同的情景下,让孩子与我们一起收纳,潜移默化中再脑海中形成“分类思想”能够应用于解决不同问题,就不断上升到思维层面了。孩子的条理性,思维清晰度理解程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让女儿把不同形状的书放进不同的里

这种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实可以在运用到各种学习和生活的场景中,运用到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数学上。

会收纳和爱整洁的孩子,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主动意识。

习惯了自己收纳好自己的玩具和的孩子,更有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过分依赖他人。孩子的自主和自信意识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能够追求我想要的。”

02孩子不是天生会收纳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收纳整理的。

孩子的注意力比较短,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一会在这个玩具上,抬头看到另外一个玩具,马上就把手里的玩具丢掉了,去玩另外一个。

我经常观察我女儿,她喜欢手里拿个东西满屋跑,比如手里拿个小熊,跑到卧室,放在床上,然后又开始翻卧室的书,翻完书早就把小熊忘了,小熊就留在床上,书就放在床头柜,然后又跑到另外一个屋里玩别的。

所以孩子会把东西搞乱,并非是有意的,而是因为他们现在的认知能力,注意力水平都有限,需要父母的不断重复、引导,建立起来好的整理习惯,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开始上一所蒙特梭利的幼儿园,蒙氏幼儿园强调自由和规则并存,自由就是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但是规则也是有的,每次做完一项工作,就要把他们放到托盘里,放回置物架的原处,以供下一名小朋友继续使用。这个流程就是“归位“。

我女儿上了幼儿园几个月,老师说,她已经渐渐养成了归位的习惯。但是我发现她回家以后并没有归位的意识,还是会乱扔乱放。我跟老师交流了一下,发现问题可能在环境和家长身上。

一方面家里的环境设置跟学校不同,孩子自己归位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我们在家并没有刻意引导她也要归位。所以,学校跟家庭的规则和要求不同,孩子也在两个不同环境下自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家引导孩子生活习惯也非常主要。

要想孩子自己能收拾,首先要布置一个适合孩子自己收纳和整理的环境:

①符合孩子身高的收纳工具

我参照了蒙氏幼儿园的环境,给孩子摆放玩具的柜子是一个矮柜,宜家卡莱克,方便孩子自己取和放。等孩子大了还能立起来。

这个小抽屉架子里放的全部是做手工材料的工具,比如剪刀、胶水、打孔器,绒球,亮片,小木棍,羽毛等等。

孩子做手工时,可以随时取用自己想要的工具和材料。一共十个抽屉,容纳力MAX。价格比宜家的舒法特收纳柜便宜很多,才两百多。缺点就是不能放太重的东西。

做手工用的各种卡纸、彩纸、等收纳在这个透明抽屉盒子里,共有四层,可以按照纸的不同分类放置。

统一放在这个布袋子里面。

书架的下面几层都放孩子的书。分级读物和成系列的书收纳在这种纸盒和塑料盒子里,一目了然,不容易乱。

展示书架上放的是一些音乐类书籍和最近常看的书。

②给收纳柜贴照片/标签

在柜子的下面贴上相应玩具的照片。我发现开心果两岁多的时候,有时候拿了玩具,也知道要放回去,但是不记得自己在哪拿的了,只好随便乱放了。如果贴上照片,一目了然,孩子就更容易归位。

在收纳箱上贴上了开心果自己画的画:袜子、内裤、秋衣秋裤和外衣分别收纳在四个不同的小箱子中。这样她每次洗澡前都会自己脱下衣服,根据画的提示,再把脱下来的脏衣服分类收纳,脱衣服和分类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啦。

衣服要洗的时候也十分方便。从脏衣服开始分类,洗的时候直接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类可以一起洗的衣服就可以了。

开心果特别喜欢洗衣服,内衣会手洗,外衣会塞进。

她有一个自己的专门的洗衣机,操作简单方面,我教给她一次放半个瓶盖左右的洗衣液,以及如何操作洗衣机,现在她洗衣服已经十分熟练了。希望她能从小就对家务事有概念,不一定做的多好,但是能有意识的参与。

要想孩子不要把房间搞得太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放太多玩具在外面,否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每个玩具都玩不长,也曾加了收纳的难度。

我一般会放6-8个玩具在玩具矮柜上,剩下的都收入下面这样的收纳箱。每过一段时间,再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换一批新的。

这个收纳柜我买了好多,容量大,价格不贵,玩具和各种杂物都能放进去。盒子底部装有滑轮,搬运也不费力。而且透明的盒盖,查找东西十分方便。

对于孩子已经不玩的、破损的、不符合孩子年龄的玩具,可以先整理出来,然后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孩子确实没有兴趣了,就果断转赠他人或者丢弃吧,以免占用过多的空间。

对于低龄儿童,不需要直接问孩子,这个玩具还要不要了,因为他们多半会说,“要,全部都要……”

当我们布置好环境,制定好规则之后,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去收纳。

①家长爱收纳,孩子爱整洁

在收纳和整理这件事情上,我自己一开始做的也不好,经常乱丢乱放,然后就找不到了。自己都不爱收拾屋子,孩子更不可能养成整理的好习惯了。

当我眼看着屋子越来越乱,也开始反思,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

当我们学着去整理与收纳之时,天天看着我们成长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深受影响,学着去整理自己的玩具与物品。自我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

②明确规则,建立秩序感

三岁以后的孩子,语言能力、理解能力都增强了,注意力时间更长,也能更好的遵守规则。

这时候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在我们家,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以下规则:

每次只玩两个以内的玩具,如果想玩新的玩具,需要把这两个归为之后再拿新玩具。如果不归位,就不展开下一项新的活动。比如我经常和女儿一起做小蛋糕,在做之前,我都会和她一起把桌面地板上的玩具收好,再开始做蛋糕。

每晚八点和妈妈一起把所有玩具收拾好,小桌子擦一擦,桌椅板凳摆放好,然后再开始刷牙、洗脸、睡前读书等,建立固定流程。

如果不收拾,妈妈会把散落的玩具收走一周的时间。

睡前,把画满笔水的桌子擦一擦

有人说,规则会不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其实,没有任何人是可以完全自由的,规则和自由一定是并存的。

规则的建立,其实有助于孩子形成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让他感到世界是有章可循的,从而产生安全感,也为将来适应集体生活、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当孩子慢慢适应了这些规则和流程,也会从内心认同这种有秩序感的生活方式。

每次打扫卫生,整理收纳,我也会叫开心果一起。

把整理收纳变成一个游戏而不是任务,孩子更易于接受。

有时候我会跟开心果说,“来,我们让小玩具们都回家吧,他们累了,也要回他们自己的家睡觉啦。”

邀请孩子一起加入大人的活动,孩子总是欢喜的。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被重视和有能量。而如果换成命令式的语气:你快把你玩具收拾起来!不然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这样孩子情绪上肯定是抗拒的,即便这次听从了命令,下次也很难自发主动的去做这件事。

④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鼓励多于批评

制定好规则,布置好环境,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养成。

曾经有短时间,我也会因为开心果不收拾很心烦,火气蹭的一下就窜上来,忍不住要批评她。但是回头反思一下,她才三岁,还有很多时间,习惯要慢慢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总是把命令、催促、惩罚、威胁和收纳整理联系在一起,孩子肯定越来越不想收拾了。

后来,转变策略,从侧面鼓励她,比如我会借着他人之口夸她:

“今天老师又表扬你了,说你做完工作及时归位。”

“今天姥姥也说你,把小熊放进收纳篮里啦。”

事实证明,鼓励的效果是最好的。

每次鼓励完她,她总是会再刻意“表现”一阵子。

“妈妈,你看我又归位了。”

“你看我画完画,把这个画笔放回去了。”

鼓励就是不断强化他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推动剂。

这就是我的一些小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相信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规则和收纳方式,但是我们目标都是一致的,最终想要给孩子的是一个可以受益终身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

但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做为家长,多点耐心和观察,相信我们和孩子,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改变和成长。

本文经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授权发布,原标题:从天天吼娃,到孩子自觉自愿地完成功课,我都做了些什么?,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教育有责任培养儿童某些良好的习惯,其前提是,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好习惯”。

判断一种习惯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它是小习惯还是大习惯,是外部习惯还是内部习惯,是别人的习惯还是自己的习惯。

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依家长的要求,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按时按点坐到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心里却总是惦记着看电视或玩一个游戏,不时地走神,心里痛恨作业,但也不敢离开书桌。另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有时先玩游戏,有时先写作业;如果玩的时间太长,挤占了写作业时间,只好熬夜写作业,或某一天因为着急,把作业写得潦草。总的来说,不管怎样,都能正常完成作业,在学习和玩耍中不断调整自己,大体做到学习玩耍两不误,不用家长操心。

前者的这种“学习习惯”就是外部小习惯,同时也是别人的习惯。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这个习惯就立即消失;并且由于孩子自己的习惯没有形成,所以会出现失控现象,陷入糟糕的状态。后者表面上看,他的生活似乎不太有规律,有些乱,习惯不好,事实上他形成了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内部习惯,这个习惯使得他独立,对自己负责任,即使外部条件和环境有什么变化,也能基本适应,所以他养成的是大习惯。

最理想的当然是大习惯和小习惯吻合,事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努力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过大多数人也做不到让这二者完全吻合。

研究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史,他们并不是从小被要求形成什么“好习惯”,相反,他们都有宽容的父母,甚至成年后他们大多数在生活小事上是不拘小节的,但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直觉和判断力,对某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变通力强,懂得取舍,把力量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世上很少有做得面面俱到的人,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不一定能准确地记录家庭财务账,杰出的文学家可能做不了小学数学题。我们可以照着理想去培养孩子,但不能照着理想直接去硬性要求。

习惯对于一个人确实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正在着力培养的是孩子的什么习惯。曾有一位初中生的父亲给我写信,说他的儿子学习很好,爱阅读,缺点是太懒,不肯干家务。他其实只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干净,被子叠整齐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做父亲的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而孩子在学习之余完全有时间和能力去做这点事。但孩子要么不做,要么胡乱应付,为此父子间总是发生冲突。

我反问这位父亲,你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服务员吗?否则何必为此整天纠结?孩子的时间有限,学习之余本来已没有多少时间,还要阅读,还需要玩耍,他能把自己成长中的主要任务安排得当,就已经很好,何必要求他那样面面俱到呢?屋子凌乱一些,衣服由妈妈交给洗衣机来洗,让孩子有学习有娱乐有闲暇,轻松愉快地成长。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用得着担心他将来不会收拾屋子或不会洗衣服吗?

杜威指出,人们在对“习惯”的理解中有一种错误,“把习惯等同于机械的和外部的动作模式,而忽视智力的和道德的态度”。事实上“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在于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儿童不需要早早形成一种可识见、可总结的习惯,不要先制定出一个“习惯”的框子,然后强制孩子用行为去填充。儿童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导他的权威,疲于应付,他的能量无法聚集,且越来越不会动脑筋了。一个凡事都令家长满意的“听话”孩子,他习惯性的服从到头来也往往成为他人生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的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生命是一个宏大工程,精美的装饰只有在大构造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小习惯的价值必须依附大习惯的价值而存在。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在生活中,成年人确实显得比孩子聪明;可在天地间,比成年人更聪明的是自然。儿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灵,他是带着灵性而来的,要让他灵性不灭,就要遵循自然大法,不能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

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前四个字是培养者应有的心理基础,看不见却非常重要,决定行为的大方向;后四个字是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现:

一、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缠。

“养成”必须是件自然发生的事,许多好习惯往往不容易总结,甚至不会被意识到。家长在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为,对孩子体恤些、宽容些、信任些,允许他做得不好,不过分指导和控制,让他有机会慢慢练习和调整自己。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地发展,他其实就是在养成好习惯。他越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越是自然地生发在他身上,成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

教育家杜威在他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母亲三番五次地喊他回家,但他没有什么反应。别人问他是否听到了母亲的喊声,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啊,听到了,可是她并没有拼命地喊我啊!”由此可见,如果家长自己用有问题的习惯对待孩子,儿童也只能发展出有问题的习惯。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

第三、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

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成人的赞美,他从中体会到好习惯的乐趣,好习惯就开始成为他真正的一部分了。还比如前面提到的马虎问题,当孩子出现马虎时,给予宽容和理解,一笑了之,什么也不说,或最多简单地提醒一句,让他以后细心一些。当孩子表现认真细致时,表达出你的喜悦和欣赏;只有孩子内心没有压力,轻松面对学业,不为自己作业或考试中的小过失感到羞愧和恐惧,不为成绩的优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他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而凡主动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人克服低级错误、使思维和动作精细化和准确化的过程,失误才能转化为正面经验,精准度才能慢慢提高,马虎才会越来越少。

总之,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用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

如果孩子在学习或玩耍方面已形成了一种坏习惯,矫正的方法除了上面几种,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待。

时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以前做得不好,让孩子形成一个坏习惯,可现在如果我不管,他会变得更差。确实,如果孩子已养成一个坏习惯,家长如果不再管,事情似乎一下进入了更糟糕的状态。其实这是孩子在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秩序,他要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只能让情况暂时变得更乱些。

正像我们的屋子,如果开始为了表面的整齐,胡乱往柜子里塞东西,整齐的表面下其实是个烂摊子。到需要整理时,就得把柜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堆在床上、椅子上和地上,家里显得更乱了。只要不焦躁,一点点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归类,屋子终会变得内外井然有序。收拾好一间屋只需要几小时,最多几天,而孩子心理秩序的调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坏毛病也是病,必须假以时日慢慢修复。家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认识,用“忍耐”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调整,很可能忍不了几天就又要去唠叨或管控孩子,那么孩子的自我调整会立即中止,心态会陷入更差的地步,甚至会完全失去自我调整的力量。只有用不焦虑不蔑视的心态全然接纳,把信任还给孩子,他才会慢慢获得改善的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能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后,谁才是教育的胜出者。

四、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上,家长最有作为的办法是做个好示范,一直坚持,并且从不为此和孩子发生冲突。

以杜绝垃圾食品为例,有的家长自己不会给孩子买市场上售卖的垃圾食品,但遇到别人热情地给孩子递来的油炸、膨化或染色食品时,往往因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就让孩子接受了。有的是一家人自己意见不统一,奶奶给买了垃圾食品,妈妈不让吃,奶奶又背后偷偷给孩子吃。还有家长既往家里买垃圾食品,又不让孩子多吃,或自己吃而不让孩子吃。这些分裂行为都会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有可能激起他对垃圾食品的兴趣。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两者各自独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上取得进步,在生命与生命之间达成和谐。如果我们站在江边只是为了等一只船的到来,体会的往往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如果沏一壶茶摇一柄蒲扇,坐在江边欣赏那波光粼粼,看到的就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美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大法,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高宗旨。

}

念书的时候,总觉得考试题的各个选项都差不多,都挺对又好像都不对。

后来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是这样的考题。买这个还是买那个?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那些曾经困扰你的、让你心里发毛的小问题,今天,终于要有答案了。

1. 早上先刷牙还是先喝水?

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目前的建议是只要记得刷,先刷牙和先喝水都可以。

2.洗衣服用洗衣粉还是洗衣液?

从清洁能力来看,洗衣粉和洗衣液不相上下;而手洗时,洗衣液泡泡多、手感好,略占优势。

3. 鸡蛋用热水煮还是冷水煮?

热水煮得快但蛋壳容易裂,冷热水对营养没影响。

4. 晚上睡觉开窗还是关窗?

关窗睡,不会缺氧;开窗睡,不会变面瘫。

住低层的,关上吧,小心衣服被偷。

5. 身高随爸爸还是随妈妈?

7分天注定,3分靠打拼。

父母共同决定孩子约 70% 的身高,此外,饮食、睡眠、运动及心理,也会影响身高。

6. 洗脸用手还是用毛巾?

洗脸不是摩擦越大,洗得越干净,洗面奶的使用很重要。

可以用手打湿脸,然后用毛巾及时擦干,各司其职。

7. 刷牙用冷水还是热水?

合适的水温就是进了嘴里,不觉得刺激。太冷或太热,身体就不同意。

8. 西红柿生吃还是熟吃?

生吃维生素 C 多,但加热后只损失约 10%;做熟后番茄红素好吸收,但生吃也不是不吸收。

做熟当菜吃,生着当水果吃,完美。

9. 洗澡用香皂还是沐浴液

香皂去污能力略强,沐浴液用起来更舒服。两个都没毛病,你喜欢哪个最重要。

10. 穿鞋时,穿袜子还是不穿袜子?

只要不是那种基本露脚的凉鞋,还是建议穿袜子,保护脚不受外伤。

11. 洗完脸擦干还是自然风干?

风干的是脸还是草原牛肉?

洗完就要及时擦干,自然风干会让皮肤更干燥。

12. 米饭用热水煮还是冷水煮?

虽说煮饭时间越长,营养流失越大,但煮饭水从冷变热的几分钟里,营养损失很少,不用在意。

13. 睡觉向左好还是向右好?

平躺是最推荐的睡姿,特殊人群可以选择侧睡,比如孕妇、容易反酸的人等。

14. 刷牙前沾水还是不沾水?

沾水后泡沫更丰富,有助于清洁牙齿,不过一些美白、脱敏牙膏不建议沾水。

不吃东西好得快还是吃东西好得快?

尽量少食多餐,吃熟不吃生。吃了,才有力气继续拉。

16. 床垫选软的还是硬的?

太软太硬都不太好。好的床垫,一能全面支撑身体各部位;二能满足各种姿势;三是睡一觉起来,不会腰酸背痛。

17. 洗脸用热水还是冷水?

干性皮肤多用冷水,油性皮肤多用热水,敏感皮肤多用温水。

18. 蛋白好还是蛋黄好?

蛋白和蛋黄营养略有差别,但都不差,都可以吃。

19. 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还是不用盖?

按了冲水按钮,不就走了吗?

盖上冲,确实更安全;不盖上,问题也不大。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用手洗衣服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