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要拼,健康要稳,如何做到二者兼备?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职业道德讲义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的综合。

三层含义:1、一个社会的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

2、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偏私与公正等作为标准来调整人民之间的行为的。

3、道德不是由专门的机构制定和强制实施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

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调节的。

(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1)道德和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

2、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

(1)在调节范围上,道德适用范围广,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

(2)在调节主体上,法律代表国家意志,通过司法部门强制执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和人们的良心来指导。

(3)在调节方式上,法律具有强制性、滞后性,道德则具有自觉性、事前性

(三)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善恶判断,表明自己态度和价值倾向的活动。(如善恶、是非、荣辱、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假评价)道德评价的特点:扩散性和持久性。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建立良好声誉要持久,而毁掉它却在一瞬间。

(一)职业: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所从事的承担特定社会责任,具有某种专门业务活动、相对稳定的工作。是责任、权利和利益的有机统一。

三层含义:1、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

2、通过职业劳动是自己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二)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它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它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共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个性: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教师必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医生必须救死扶伤,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等。

(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1、职业理想:即人们对职业活动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

2、职业态度: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态度和心理倾向。

3、职业义务: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对他人、社会应尽的职业责任。

4、职业纪律:在岗位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条例等职业行为规范。

5、职业良心:在职业义务中所形成的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活动。

6、职业荣誉:社会对从业者职业道德活动的价值所作出的褒奖和肯定,及从业者在主观认识上对自己职业道德活动的一种自尊、自爱的荣辱意向。

7、职业作风: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风范。

2、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社会功用

一、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

(一)导向功能:指职业道德具有引导职业活动方向的作用

(二)规范功能:指职业道德具有促进职业活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效用

(三)整合功能:指企业通过职业道德核心理念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调节,起到凝聚人心、协调统一的效用。

(四)激励功能:指职业道德能够激发从业人员产生内在动力的效用。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一)有利于调整职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水平,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有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我国职业道德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包含了职业道德的萌芽

2、奴隶社会,是职业道德的形成时期

3、封建社会,产生许多新职业,职业道德有了新的行业要求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开始建立

(二)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

1、公忠为国的社会责任感

2、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

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拼搏精神

4、以礼待人的和谐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5、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6、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价值取向

二、国外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及主要内容

(一)国外职业道德历史发展

(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精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要做到遇事要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