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的发展,广州市黄时电子公司能够带来哪些贡献呢?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40年沧桑巨变中深圳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如今,深圳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成员。在新的征程中,深圳将如何带领大湾区实现创新升级,继续领跑?

8月30日,正值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第1个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天,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主办,大中华国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环球经贸广场协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暨人类的奇迹城市”深圳地产40年盛典活动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得到了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的特别支持,深圳市潮汕商会、深圳市潮汕青年会战略合作。

中国房地产报社总经理、中房同创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单大伟,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王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西社团总会主席、深圳市潮汕商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荣誉会长、毅德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王再兴,深圳市潮汕商会荣誉会长、大中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万科南方区域事业集团合伙人、副总经理潘樟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世联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深圳市城市更新开发企业协会创会会长、广东安云更新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耿延良,中国房地产报社副社长肖勇,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合作发展部副部长王明星,大中华国际集团副主席黄大卫,大中华国际集团副总裁张涛,恒裕集团董事长龚海鹏,天健地产集团董事长揭选松,海岸集团董事总经理田磊,卓越集团助理总裁胡伟平,绿景集团独立董事、深圳振兴陕西促进会会长郭兆斌,半岛城邦董事长廖小梅,中集产城总经理张一平,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德思勤集团董事长龙固新,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中国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同致行董事长王波,众厦地产董事长郭澍楠,尊地股份执行总裁梁波,华堂古镇古村投资管理创始人彭远才,百思勤投资董事长袁昆等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及国内优秀媒体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2020榜单”及“深圳地产40年40人40品牌”也在会上揭晓。

单大伟: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成为房地产业重塑价值的机会高地

 会上,中国房地产报社总经理、中房同创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单大伟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成为加速转型、房地产业重塑价值的机会高地。

“今天,我们将这场房地产界的盛典放在深圳举办是因为:深圳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城市,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40年来,这座城市诞生了中国数个‘第一’,成就了一大批伟大的企业。”单大伟表示,深圳更是孵化和成就了我国最早一批的房地产企业,并且在中国房地产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部粤系房企沉浮录,半部中国房地产风云史,如今的深圳,依然是中国品牌房企的大本营。”单大伟说。

陈淮:“房住不炒”最重要内涵是“让所有人住进房子,让房子都有人住”

 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主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陈淮分享了对于“房住不炒”的思考和感悟。

陈淮将“房住不炒”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让所有人都住进房子,不管是穷人、富人,是买房还是租房,让人们都住进房子;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用来空置的;二是让所有的房子都住进人。有的人买了五六套房子用于出租,也是满足房子是给人住的,也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充分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同时,陈淮也认为,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充分发展是“房住不炒”多主体供给的表现方式之一。“二手房市场是实现资源再分配、再配置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以及租赁市场的低成本、高效率可以让有限的城市资源得到更高效率地利用。”

陈劲松: 重新定义一个城市是这个城市未来最大的希望和红利,没有之一

世联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感叹深圳40年弹指一挥间,展望未来十年,包括深圳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处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历史时刻。

陈劲松从三个层面解释了这句话:

一是要对湾区地缘再定义,这是一个历史责任。陈劲松认为要思考整个湾区未来到底是谁?什么叫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什么叫先锋城市?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地摆在了“行到水穷处”的深圳所有地产人面前。“重新定义一个城市是这个城市未来最大的希望和红利,没有之一。

二是整个大湾区发展严重不均衡。不均衡到深圳挤的不得了,珠海大街上连车都没有,包括房价差异也很大,不均衡也是大湾区红利。

三是深圳已经走到再创新边缘。在陈劲松看来,国内大循环中深圳处于创新重心区域,国际大循环中深圳处于交会点,这就更应该重新定义城市。“只有边缘和交会,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一片新局面诞生,当然我们要努力。”

倪鹏飞:深圳未来要延续奇迹有三重挑战:周期律、开放环境、房地产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发言中称,过去40年深圳创造了引领中国城市集体崛起的奇迹,但未来想要延续这种奇迹,深圳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是自身周期律挑战。倪鹏飞表示,在家庭、企业、城市乃至国家之间,很多没有跳出兴衰周期律。深圳过去面临的问题是硬件不行,现在硬件水平上来了,但面临软件因素下降的危险。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会不会利益固化,会不会骄傲自满,会不会安逸奢华,能不能继续锐意改革,能不能继续开拓进取,能不能继续艰苦奋斗。

第二是开放环境挑战。“目前的国际环境正从互补转变到竞争,从友好转变为‘敌对’,大湾区发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倪鹏飞说道,“开放是双向问题,不是一厢情愿的问题。对深圳来说,引领中国继续保持开放姿态是一个重大挑战。”

第三是房地产问题挑战。“无论是深圳还是全国,房地产行业始终在一定时期内充当城市发展引擎作用,房价一定程度的上升也倒逼城市进行转型升级。现在无论深圳还是全国都面临挤出消费、挤出制造、挤压创新、挤压外引的挑战。”倪鹏飞如此表示。

王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跃,复合型地产焕发新机

 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王韶在会上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好、颜值高、实力强,是改革开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整体战略规划将为复合型地产带来机遇。

据介绍,近五年,大湾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0%,高于全国的0.5%,而且当地人口结构年轻,增长数量较大,为未来大湾区产业和消费升级带来了持续性的人口红利。经过多年发展,城轨和地铁已经让大湾区形成一张网式的公交体系,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经突破了之前的边界意识,便于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为住房新需求带来强大动力。

因此,在王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战略规划给房地产带来的机遇不仅仅在于住宅开发,还在于复合型业态:“去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为2.17万美元,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会使得休闲经济焕发生机,对休闲地产、文旅地产、泛乡村地产带来机遇;与此同时,大湾区的一体化战略规划将为工业地产、物流地产带来机遇。”

王再兴:“潮二代”会超过“潮一代” 在深圳拼出更广阔天地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湾区和国际大都市,非常来之不易。”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江西社团总会会长、毅德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王再兴说。

王再兴表示,深圳的奇迹体现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市场化和多样化。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有着来自全世界、全国的人口,因为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才有了深圳的强劲动力。

王再兴感慨,潮汕人不仅为深圳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也为世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认为,老一代潮商企业家靠的是胆大、敢闯、敢拼成就了一番事业。改革开放40年之后,一批有着高学历的新一代潮商——“潮二代”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不仅是深圳潮商的未来,也会是深圳的未来。“他们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们的一代,会在深圳拼搏出更广阔的天地来。”

黄世再:深圳奇迹靠的是政府开路和企业家精神

“我见证了深圳的发展。”深圳市潮汕商会荣誉会长、大中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说道。

黄世再表示,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深圳还是一个洼地。深圳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靠的是前有国家和政府给深圳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后有众多企业家积极参与建设与推进。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如果没有地产行业,城市很难发展。”黄世再希望,未来的40年进入了新时代,这要求企业积极变革和转型,发展科技和金融。

耿延良:城市更新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主要抓手

 出席会议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开发企业协会创会会长、广东安云更新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耿延良回顾了深圳城市更新历史。他称,深圳将近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包括三个方面:存量土地的盘活;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的供应;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布局。

“对存量土地的开发,深圳走在全国的前列。”耿延良表示,深圳城市规划体系非常完善。“深圳的城市更新历程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经验和示范。”他说,第一,城市更新对深圳意味着粗放式的旧城改造升级到规范性的改造,为深圳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提供了发展空间,更吸引了人才,聚集了资金,成为了动力源泉。第二,深圳城市更新对于中国未来城市更新有借鉴意义。最重要的是集体土地的盘活和利用,目前很多集体土地有效的利用以及潜力挖掘都在探索阶段,深圳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典型的样板。

对于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耿延良预判:一是城市更新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城市更新将来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要抓手。二是央企、国企合作将成为常态,不管是央企还是国企的混改,未来的合作一定会成为常态。三是专项化的城市更新公司才有市场机会。四是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成为城市更新行业的常态。

 进入高峰对话环节,中国房地产报社副社长肖勇、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东大学合作发展部副部长王明星、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中集产城总经理张一平、华堂古镇古村投资管理CEO彭远才等嘉宾共同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话题。

肖勇在对话中表示,关于产业地产如何进行数字化运营和管理是最关键的。

刘爱明则预判,粤港澳湾区在全球一定是竞争力最强的湾区,未来可期。

王明星认为,未来大湾区在技术层面的战略方向是创新、协同和共享。

在张一平看来,目前房企面临两大课题:一是如何提升行业质量,二是怎么样把产业留下来。

彭远才认为,要将大湾区打造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需要践行六大关键词。一是“城市更新”;二是“乡村振兴”;三是“全域旅游”;四是“健康中国”;五是“精准扶贫”;六是“全民公益”。

众厦地产董事长郭澍楠、大中华国际集团副总裁张涛、深圳市百思勤投资有限公司 袁昆、房圈中国创始人阿宽则聊起了罗湖的崛起。

袁昆谈到,“想要找回罗湖的居住价值首先需要时间,另外,空间规划和区域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在郭澍楠看来罗湖区域的功能要重新定位,一个叫欢乐城,一个是都市性的文旅产业。“罗湖要用新的奋斗者的心态融入到这个时代,与深圳腾飞发展同呼吸、共成长。”

张涛表示,罗湖会通过城市更新重新回到“C位”,对罗湖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阿宽认为罗湖区政府对它的定位是文化产业和消费之都,等这些产业完善后,罗湖区面貌也会不一样。“深圳在40年前是从罗湖出发的,现在在进行一个超级规模旧改,产业完善了,旧改完成了,我相信罗湖会再度辉煌。”

来到大会尾声,“粤港澳大湾区2020榜单”及“深圳地产40年40人40品牌”得以揭晓,《40+ 深圳地产印迹》新书编撰工作也在会上启动。同时,在大会上,主办方还对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40年的优秀企业、人物、项目进行了表彰,碧桂园、恒大、华夏幸福等获得殊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会揭晓了深圳40年两个特别的奖项:深圳地产40年特别贡献奖:深圳城中村以及颁发给所有深圳人的“深圳地产40年杰出人物”奖。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站在新起点上,回眸百年征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始终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蓬勃力量。而今,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一种爱国叫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有一种青春叫闻令而动、担当重任。从冲锋救死扶伤到积极复工复产,从防控疫情一线到脱贫攻坚战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广州的青年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谱写一曲又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蔡健文,18岁,抗疫志愿者

  防控中贡献青春力量

蔡健文:身为青年志愿者,我要守护我的家园。

  蔡健文是一名来自广州从化的“00后”,目前在一所职业学校上学。担任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的他,平时总是积极组织同学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志愿活动。

  由于开学时间延迟,蔡健文参与了从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身为青年志愿者,我要守护我的家园。”一开始,蔡健文的父母都有点担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蔡健文做好防疫措施,每次出门都戴上口罩,携带消毒酒精和手套。

  疫情期间,蔡健文每周一到周五在家上网课,逢周末就搭公交车到旺城西社区、中田社区、新城社区等社区开展疫情排查和路口体温检测等工作。除此,他还协助其他志愿者用电脑录入资料,一天内就整理好300户资料。“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奋斗在抗疫一线,但能为抗击疫情工作尽到一份微薄的力量,也觉得很光荣。”蔡健文说。

  有时候值岗,遇到一些对测体温工作不理解的市民,蔡健文也会进行劝导,“有时候我们年轻人说的话挺奏效的,经过劝说后,大多数市民都可以理解,也配合我们工作。”

  蔡健文还常常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宣传防疫知识,有时阅读到感人的抗疫故事也会分享给同龄人。如今,看到防疫工作得到市民的支持与理解,出门戴口罩成为一种习惯,有些市民进出社区都会主动伸出手来测体温,蔡健文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他认为能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共青团员与青年志愿者的责任和担当。

  何嘉怡,26岁,社区工作人员

  筑牢社区安全防护网

何嘉怡:我们终于成长为保护者,可以去保护别人。

  在人们响应号召居家隔离时,有一群人却每日奔忙在每家每户之间,不辞辛劳只为筑牢社区居民的安全防护网。他们就是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90后”女孩何嘉怡正是其中一员。

  1994年出生的何嘉怡于去年来到新福港社区,负责党建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正在老家湛江的何嘉怡于大年初五就提前回到广州,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新福港社区只有十来个工作人员,而光是鼎峰小区就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还有飞晟文汇、锐丰、奥园广场3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每个综合体就有上千个档口商铺,管控难度极大,落在每个工作人员身上的任务量可想而知有多重。

  复工以来,何嘉怡的周末就“消失”了。她负责锐丰中心的排查工作,除了和社区民警、医生组成“三人小组”上门登记外,她还和物业一起组成监督关爱三人小组,对居家隔离的人员提供服务和关爱。久而久之,何嘉怡的手机号也变成居民的“求助热线”,帮助老人、小孩办理穗康码,开具健康证明……面对层出不穷的请求,她总是细心解决。

  “2003年遭遇‘非典’的时候,我还是小学生,我们‘90后’是‘被保护者’。”何嘉怡回忆,那时她每天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为市民的健康奔波忙碌,十分敬佩。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自己却从“被保护者”转变成“保护者”的身份。

  何嘉怡感慨,“我的工作没有一线医护人员那么危险,但在社区一线切实地保证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我感到非常自豪。”

  朱海秀,22岁,援鄂护士

  在病房就是白衣战士

朱海秀:在武汉的59天战“疫”经历,让我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除夕之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MICU护士朱海秀响应号召,驰援武汉汉口医院呼吸病区,负责护理新冠肺炎重症病人。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2岁的朱海秀和同事们通力合作,全力救助病人。为了安慰愁眉不展的病人肖爷爷,她曾讲河南家乡话来耍宝逗趣;在央视新闻的追访中,她坦率表示“不想哭,护目镜哭花了就没法做事了”,朴素的话语感动了无数国人。

  “脱下防护服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站在隔离病房里就是一名坚强的白衣战士。”这名党龄仅3年的年轻共产党员,作为武汉战‘疫’前线年轻一代的代表,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学习强国等近200家媒体报道。

  “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朱海秀说,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对我们青年医护人员最大的肯定。

  从武汉归来,朱海秀回到了熟悉又忙碌的内科ICU。生活回到正常轨道,却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对待病人还是对待同事,她都比同龄人多了一些的成熟和淡然。在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奉献一片爱心。

  4月27日晚,在广州日报抖音号“我的广东胃 吃心向湖北”助力湖北公益直播首秀上,朱海秀吐露心声:“在武汉的59天战‘疫’经历虽然很艰苦,每天面对生死抢救,对心理的挑战很大。但这也是让人快速成长的59天,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学会与病人共情,向前辈和同事们学习如何做一名心系患者的好护士,也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力量。”

  曹皇亮,32岁,护理组长

曹皇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事,坚持下去,守好广州这个阵地。

  曹皇亮,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一区的护理组长,也是该院第一个进入隔离病区的护士。这个32岁的小伙脸上总是笑容暖暖,外号“一针哥”,再难扎的患者,到他这儿来保管叫你“一针见血”。为此,他还获评广州日报“健康有约”“2018仁心妙手护士”。

  谈及疫情,曹皇亮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成长了,从最初的迷茫担心,到现在的淡定从容,大家更团结、更坚强,也更有担当”。这支平均年龄仅为29岁的护理团队,在曹皇亮的带领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之前,我们一直都有参与埃博拉、寨卡、尼帕等各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这次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

  “担心是有的。”曹皇亮坦言,1月20日,市八医院收治第一例确诊病例,当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病毒不太了解,看到不断增长的病例数,难免有些迷茫,“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病例还要增长多少,接下来要面临什么,什么时候可以控制住……大家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手头的事,坚持下去,守好广州这个阵地。”

  2月中旬,隔离一区的医护们心理压力大到了极点。“危重患者都在我们病区,作为护理组长,除了心理压力,还有技术压力,因为很多病人要插管,要上ECMO,我的带教压力很大。”一些年轻的女护士每天上班前都要哭一场,擦干眼泪就去干活。此时曹皇亮只能默默整理好情绪,再去安慰、鼓励同事。“我虽然也担心,但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给队员们信心。”

  “让我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坚持下来了,而且都得到了飞速的成长。因为这次疫情,我们这个团队更团结、更坚强,也更有担当,每个人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叶丽诗,22岁,大四毕业生

  相信梦想不会太遥远

叶丽诗: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这个五一假期,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大四毕业生叶丽诗没有外出,毕业论文即将定稿,她还在为最后的修改冲刺。对她而言,现阶段最大的事情就是修改毕业论文和找工作。

  叶丽诗回想,在疫情早期,她比较担忧,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她也慢慢放下心来。“早些时候,我看到陌生人给医护人员送防疫物资后默默离开的新闻,都会热泪盈眶。”叶丽诗说,疫情期间,由于无法出去,她只好力所能及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捐钱,帮朋友在家拍摄公益宣传视频向医护人员致敬等。

  叶丽诗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这离梦想最近的时期,遇到推迟返校、招聘暂缓等变故,我既满怀希望又心怀忐忑,但追梦的步伐从未停止,利用宅家时间,我将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密切关注留意求职招聘信息。”

  今年,“云就业”“云招聘”“云求职”等就业形式成为主流,叶丽诗亦投身其中。这些天,除了修改论文,她还在看招聘试讲视频、语文书籍等,为将来考教师编制做好准备。“我小学时遇到了很好的老师,那时候就在心里种下了当小学老师的‘种子’,后来考大学就选择了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上学期,我去黄埔区的一所小学实习,发现孩子们有很多奇思妙想,自己也特别喜欢和小朋友相处。”叶丽诗说,她觉得小学阶段遇到好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叶丽诗感触颇深。她始终相信,人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叶丽诗说,现在全社会都复工复产了,很多学校也已经开学了。“我们要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势而进,要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实现求职就业,投身国家建设。”

  许嘉韵,29岁,高三班主任

许嘉韵:作为青年教师,我要站出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学生点亮前进路上的明灯。

  今年,是许嘉韵连续担任高三班主任的第二年。10年前,她是一名高三考生,如今,她是高三孩子追梦路上的“引路人”。在广州四中“家园文化”的熏陶下,许嘉韵老师从一名四中学子,成长为一名四中教师。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全体高三教师时刻牢记育人使命,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的岗位。许嘉韵老师就是这支平凡教师队伍中的一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高三备考变得格外不平凡,让她的高考十周年变得有意义。她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自己的本心,明白教育的意义与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线上教学到复学返校,许嘉韵始终如一助力高考复习备考。因为疫情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精心备课、全心授课、细心跟进、耐心辅导,这是在疫情期间,许嘉韵每天不断重复的教学环节。教学地点改变,教学形式调整,可是她的教育初心不改,教学热情不减。

  线上教学期间,许嘉韵不断探索适合新学情的教学模式,实现跨时空互动教学,落实学生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复学返校后,大到分AB班安排班级事务,小到每天为学生测量体温、处理作业收发、跟进用餐情况、确保课室卫生,她都妥善安排,为班上的高三学子们保驾护航,为高考备考扫清障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有高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她忙碌的身影。“当老师是我从小的理想,如今我算是实现了人生理想,所以特别珍惜。在教育道路上,我的初心就是培育好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现在,在国家最需要、学生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青年教师,我要站出来,坚定信念,担当责任,练强本领,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帮助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点亮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许嘉韵说。

  许嘉韵期待着,在两个多月后,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实现梦想的喜悦。

  黄家俊,25岁,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中展现青年担当

黄家俊:真情投入扶贫工作,要敢于较真,凡事亲力亲为,真正熟悉每户贫困户情况。

  2019年5月,1995年出生的黄家俊成了黄埔区驻阳山县最年轻的第一书记。当时,同科室的同事因故不能按计划驻村扶贫,这个担子便落到了进黄埔区人民法院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黄家俊肩上。他没有因年轻而退缩,而是将其看作一次学习磨炼的好机会,以满腔热情投身到扶贫工作中。

  隔江村位于粤北山区,是黎埠镇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距离广州近三个小时车程。到村工作之前,镇村领导收到黄家俊的档案,都惊讶于这位“第一书记”的年纪。可黄家俊恰恰认为,青年人要敢于担当。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作为一个青年人要带着真情投入扶贫工作,工作要敢于较真,凡事要亲力亲为,真正熟悉每户贫困户情况,解决贫困户生活困难。”而他也是如此践行的。

  黄家俊从小生长在城镇,对乡村环境并不熟悉,是日复一日的入户走访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一年前刚到隔江村时,黄家俊还听不懂阳山土话,而如今他已经可以脱离翻译和村民顺畅交流。

  在村调研中,黄家俊发现隔江村上谷自然村原有的两条机耕路因道路狭窄,对附近村民的会车通行和生产劳作造成很大影响。黄家俊与帮扶单位联络,修建4个会车避让岛,结束了村民出行受阻的状况。

  2019年9月,隔江村构树种植基地正值施肥除草之际,急需人工。黄家俊与项目公司联络,提出让村里有劳力贫困户参加基地除草务工,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增收。

  在黄家俊和帮扶单位等各方努力下,隔江村的脱贫成效显著。截至目前,隔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213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隔江村也已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回顾一年的驻村生活,黄家俊觉得自己收获颇丰。他说,农村工作十分繁杂,基层日常事务千头万绪,既要抓住主要任务,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又要尽最大努力协助推进村里各方面发展建设。因此,扶贫工作是磨炼青年人能力的一次“大考”,而青年也应该在扶贫工作中展现担当。

  陈天宇,24岁,特色小镇民宿管家

  从闯入者变成建设者

陈天宇:我有一个15年计划,建设民宿和特色小镇是我的事业。

  墨绿的凤凰山,碧绿的流溪河,青绿的稻田,一栋栋粉墙黛瓦的民宿,一个青年管家在房前屋后忙活着,将7栋楼、31个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就是陈天宇,一名“95后”。

  两年前,陈天宇加入稻喜湾温泉民宿小镇(原米社民宿),第一次来到了广州从化米埗村,“这里山环水绕的自然风景一下子吸引了我。”在城市待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陈天宇在这山水之间,找回了自己的童年。

  2016年,米埗开始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成立了全省首家以民宿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高端民宿经济,如今民宿经济在小镇内发展得如火如荼,以稻喜湾温泉民宿小镇为代表的民宿群更是成了网红景点。

  初来村里,陈天宇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想过要投身文旅行业,“走一步算一步”,他当时带着父母来参观自己工作的地方,父母也不理解,“他们觉得漂亮是漂亮,但是更适合退休人士,而不是我这样的年轻人。”

  “现在我觉得已经在这里生了根,我有一个15年计划,建设民宿和特色小镇是我的事业。”坐在那一大片青绿的稻田前,陈天宇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关于民宿,关于稻田小火车,关于特色小镇建设……

  而这中间的转折点是什么呢?在陈天宇看来,这是一步步促成的,比如刚开始进民宿做店小二,和村里的阿姨搭档,你来招呼客人,我来修理电灯……两个人合力搞好一栋民宿。比如刚进村的他和民宿都仿佛一个闯入者,而现在村民见面常常关心民宿的生意,甚至村里餐馆的老板主动推荐客人来住,在朋友圈转发民宿的宣传。陈天宇觉得他如今已经融入了这“第二故乡”,“不能说每家每户,但是我找个蹭饭的人家从来不是问题。”

  来到村子的第三年,看着村子由一个原始的农村变成网红乡村,“以前我是闯入者,现在我是建设的一分子”,陈天宇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骄傲,为自己的工作骄傲,也为自己作为一名青年人,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而骄傲。

  袁倩鹏,32岁,在穗香港创业者

  港澳青年共享湾区机会

袁倩鹏:香港青年可以在大湾区建设中找到很多机遇。

  1988年12月出生的袁倩鹏自幼在香港长大,当他2008年从香港来广州的暨南大学就读时,香港的同学对他的决定表示诧异。不过袁倩鹏还是在内地读完大学后留在广州创业。如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的太太来自佛山。“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还不够,他们需要自己来感受一下,才能明白大湾区有很多机会。”他说。

  袁倩鹏的经历也正能说明一个事实:在广州创业的港澳青年是能获得很多支持的。他从大二开始就为港澳学生服务,帮助他们在大湾区就业和创业,此后还负责筹建“内地港澳青年学生之家”的项目公司。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组织一些活动总需要订购轻食糕点,这种需求触发了他内心的创业行动。

  袁倩鹏的妈妈在香港美心集团等公司从事点心研发制作20余年,耳濡目染下,他也掌握了制作点心的技巧。因为妈妈一直希望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点心店,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愿望难以实现。袁倩鹏便与伙伴成立了广州番禺区麻麻良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麻麻良品此后参加了番禺区的“青蓝计划”,顺利拿到入围奖获得一笔启动资金。袁倩鹏便在番禺石碁镇租下店铺进行实体经营。“我们采取预订制,明天想吃,必须今天下单,今天想吃是不提供的。”袁倩鹏说。

  袁倩鹏一直保留着香港青年的那种拼劲,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努力摸索新的点心制作方法,也不断寻找穗港澳共通的文化元素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如今他的订单已经不局限于番禺,也有很多广佛的客人。

  现在袁倩鹏把父母也接到广州,一家人守着这间点心店,日子过得充实、有目标有方向。他说自己是来自草根阶层的香港年轻人,他的感受也相对更加真实。“这里居住条件更宽敞,生活成本也不高。香港青年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机遇。”他说。

  吴青军,35岁,海外青年学者

  在海外发出中国声音

吴青军:我们年轻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我们海外青年学子而言,这样的感受更强烈。”身在智利的青年学者吴青军说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远在智利的吴青军心系祖国,他想尽办法向国内相关机构捐钱捐物,并辗转智利、秘鲁、西班牙、英国,帮忙采购防疫物资。“当时我把智利的50多个防护物资供应商的电话都打了,很多商家断货,把能买的都买了”……就这样,在吴青军的多方筹措下,先后有6000多套防护服和20多万只口罩发回国内。

  此外,吴青军还积极在当地的主流媒体发声,让当地的老百姓更了解中国的战“疫”历程。他坦言,疫情期间,面对一些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他选择在智利《金融日报》发表文章,一一进行反驳,坚定为祖国发声。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新冠肺炎疫情的确对中国经济产生短期影响,但通过高效的政府效率和经济运行模式的恢复,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肯定能够逐步恢复活力。

  如今,中国疫情态势逐渐向好,他说,当听到家人说这个五一可以出游,自己觉得特别激动。“中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将防控做到这种程度,真的很不可思议,甚至不少智利的老百姓也说中国是最安全的。”而如今吴青军再一次为防疫物资而奔波,是将国内的物资转运到智利,“这一次,国内为我们海外华人华侨筹集了不少防疫物资,母校暨南大学也寄出物资送到拉美的友好学校。”吴青军坦言,作为一名海外的青年学者,他鼓励更多海外青年,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发声。“我们年轻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黄远,34岁,医药科研人员

  科普防护急患者所急

黄远:积极探索研发新的药品,努力做好药、做放心药。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市面上板蓝根颗粒、口炎清颗粒等防疫药物供应吃紧。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黄远博士立刻担起“医药青年”重责,守护人民健康。

  作为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黄远主要负责白云山板蓝根颗粒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在得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缺乏大量防疫药品后,黄远博士立刻联系相关药企,于1月30日召集各单位将板蓝根颗粒、口炎清颗粒等抗疫中药送至医院;随后,黄远博士又紧急联系广州医药集团进行防疫物资调运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月4日,黄远博士再次和集团下属企业一起为南方医院捐赠大批防疫物资。

  春节期间,黄远博士一方面忙碌于防疫物资调运、将中成药亲自送到医护人员手里,一方面则在线上开展直播,向广大群众科普疫情防治的方法。2月11日,黄远博士兑现了“一天两播”的承诺,向大家介绍复工时期如何做好疫情防护。

  黄远还放弃了春节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畏艰险、真情奉献,尽自己所能阻击疫情,这是一位“医药青年”面对患难所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

  黄远说道:“作为一名‘医药青年’,更应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用汗水、用热血和钢铁般的意志,去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同祖国一起奋进。作为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将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积极探索研发新的药品,努力做好药、做放心药,为保障全民健康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冯骏骅,24岁,带货主播

  跨界做主播不断成长

冯骏骅:每一位青年在各自领域奋进,就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的时候,广州友谊环市东商店人事培训专员冯骏骅刚完成1小时的直播彩排,为五一小长假的直播首秀做最后准备。作为一名人事培训专员,疫情之下万物皆直播,冯骏骅抱着好奇与学习的心态,迅速转型成了一名带货主播。

  “不做不知道,实际上直播的学问很多,场地、设备、文案,一开始的紧张、忐忑谁都避免不了。只有做足前期准备,预判各种状况,直播过程中才不会‘掉链子’。”冯骏骅告诉记者,无论是给员工做培训,还是给观众做直播,都需要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同时,作为销售主播,还需要对商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此,冯骏骅主动抽出时间,向一线营销员“取经”。

  “直播带货此前已兴起,此次疫情相当于‘催化剂’,疫后人们看直播购物将更普遍。因此,广州友谊也加快了‘社交+直播’的营销模式创新,并提供了鼓励青年员工创新和突破的平台,而我也希望通过更多尝试和历练,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对于直播领域的新挑战,冯骏骅抱着一颗平常心大胆尝试。“遇到困难就去解决,通过一次次复盘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有进步!”

  作为广州本地人,冯骏骅生于斯长于斯,见证着广州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紧跟这座城市的脚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发挥青年应有的光和热。“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青年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每一位青年在各自领域奋进,就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她说。(广州文明网综合 广州日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国睿工业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