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招弟的扮演者一志愿选择校后不想上弟二志愿可以录取吗

我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10月30日下午4时30分,忻州市第十一中学召开党的群
我校举行“五四红旗团支部”评选大会
为了贯彻团市委下发的《关于评选2013年度“优秀共青团员”、
忻州市第十一中学举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
3月18日下午,本校全体教职工在八楼会议室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
将“雷锋精神”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我校举行“学雷锋”活动暨“学雷锋基地”揭牌仪式
将“雷锋精神”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
——我校举行“学雷锋”活动
我校协同市消防支队、忻府区消防大队进行消防宣教活动
上午9:50我校协同市消防支队、忻府区
忻州十一中团委举行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1月15日下午,学校八楼会议室,团歌嘹亮,团旗飘扬,忻州十一中
忻州十一中团委举办第三期团建理论培训班开班仪式
日,共青团忻州市第十一中学委员会在学校大会议
我校举行2014元旦文艺晚会
12月30日晚,我校2014年元旦文艺晚会在风雨操场拉开序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学生良好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眼、入脑、入心。5月6日上午,我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月9日,我校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布置,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全校教职员工参加会议,党支部书记杜润生主持会议。下午4:30分,会议在学校八楼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书记杜润生对学校推进德师风建设作了重要
5月9日,我校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布置,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会,全校教职员工参加会议,党支部书记杜润生主持会议。下午4:30分,会议在学校八楼会议室召开。党支部书记杜润生对学校推进德师风建设作了重要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忻州市第十一中学(和平西街初中)于日正式开工建设,经过两年来的紧张施工,学校现已建成完工。新建的忻州市第十一中学(和平西街初中)占地
外表初看国画,要欣赏的不是画面如此简单,还要看一下几项是否精美。画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
哭,是悲哀的表现,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有一种特例:即人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却是令亲人们最高兴的事,也是人第一次向世界以哭的方式宣布一生的开始。十二年前,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却没有哭,医生用
地震应急教育片
网校荣誉:县级最佳
网校版本:中级版
季度排名:1902
网校积分:23223
季度积分:1636
运营天数:1994
总访问量:876339
本周访问:385
今日访问:103
注册职工:2
注册教师:97
注册学生:374
注册家长:26
文章数量:683
图片数量:113
视频数量:11
资源数量:709
暂无查询!
十一中内网
网校通行证招弟想读书
来源:羊城晚报
  家有儿女  □崔立  早晨5点。天还是漆黑一片时,招弟就起了床,先洗衣服,水有点凉。招弟放入水中的手,放了进去,又缩了回来。咬咬牙,又放了进去。洗完衣服,就是煮饭了,还炒了两盘菜。看看时间,差不多都过七点了,就去喊爷爷奶奶起来,又喊弟弟小龙起床。  招弟9岁了,该是上学的岁数了。但招弟上不了学,她要留下来照顾弟弟小龙,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  爸妈不在家。都在千里之外的繁华都市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甚至,一年就不回来了。回来要花钱,赚钱不容易。而且,逢年过节人又多,票不好买,平时又舍不得停下来。  爸妈说,招弟,等弟弟上了学,你再上学吧,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照顾不了你弟弟。  招弟很懂事地点头,说,爸妈,我知道。  弟弟小龙6岁了。从小龙3岁的时候,爸妈就离开了家。那时6岁的招弟,就开始学着照顾弟弟了。譬如洗衣服,一开始招弟的小手,怎么也拧不干衣服上的水,甚至有些衣服,沾满了水就显得有些沉重,怎么拿也拿不起来。招弟的一张小脸就涨得通红,用尽全身的气力去把衣服拿起来。还有煮饭、烧菜。煮饭还好,只要把米洗好,倒进锅里放进水即可。唯一麻烦的是,烧饭的灶台有点高了,必须搬一张小凳子。招弟小心翼翼地站在凳子上,两只小手用力把米倒进锅,然后再合上。再是洗菜、烧菜,是最难的。油炸开的时候,招弟躲闪不及,小手就被烫出许多小红泡泡,有盈盈的泪珠在眼中打着转。招弟咬咬牙,狠狠地擦拭了一把,脸上带着无比的倔强与坚强。
(0)(0)(0)(0)相关搜索:..户口背后的那些人生故事
本帖最后由 剑胆凝心 于
10:43 编辑
& & 带您走近带着岁月烙印的家庭和人物,倾听与户口有关的故事;这些时代印记正随着新户籍制度的出台逐渐走向历史
& & &&1958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农”与“非农”二元格局确立。日,新的户籍改革意见推出,将建立统一的城乡户口,“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
   相隔56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于是,一些带着岁月烙印的家庭和人物,走进了本报记者的眼中;而这些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也都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故事里,他们身上扛着大包小包,挤在火车硬座车厢里几天几夜进城务工,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他们受尽白眼和轻蔑,却只能低三下四,为了几个可怜的工钱而折腰,那时候,他们有着统一的名字,“农民工”;
   故事里,他们在简陋的土炕上,燃起油灯通宵苦读,为了考上一所大学,一举实现“鲤鱼跃龙门”,他们宁可抛下双亲也要进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归宿,哪怕和城市里并不相爱的人结合……他们期盼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有着统一的梦想,“农转非”;
   故事里,他们逐渐看到了希望,他们放下了胸中的大石,不再忧心忡忡为自己的未来焦虑,担心老无所养;不再强忍病痛的折磨,担心花费太多而不敢迈进医院……因为有了“新农合”“新农保”,生活从此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当时光坚定地走进2014年,我们发现,这些烙印着岁月的生活元素,正在逐渐走向历史。新的户籍制度的出台,终究将打碎这些名词的根本依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从此不会再有区分。很多人都把这次改革视为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我们多么希望从此刻起,伴随整个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上述这种源自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城乡户籍之间的权益待遇区别,逐渐瓦解、消失。这无疑是一个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漫长过程。
   为了等待这份“公平”,有些人付出了太多,等待了太久,经历了或沉重或感慨的“户口故事”,但我们终于看到了——崭新的政策,冲破了制度的栏栅,给了人民更加自由迁徙的脚步,
   同时更解开了心灵的桎梏,放飞了每个人心中久藏的梦想。
附录:“农”与“非农”区别取消你怎么看?
近几年来,国家明显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步伐,2014年7月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之于众,此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先行一步。它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意味着,以后再也没有“农民工”“暂住证”等词语,它们将被丢进历史垃圾箱……意见一出,受到了大家的广泛热议。
取消农与非农,是全民公平的体现,我双手赞成
■网友:沧海人生
我是农民出身,对于城乡二元制,我是很反感的。刚进城市的那几年,一说到农村,大家的印象就是落后封建,如果被人说是“村儿里的”,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考上了大学,也分配了工作,现在是非农户口,在城市里也买了房子,但对“农民”落后的印象依然存在。即便现在的农村发展得不错,但是“农村人”几个字像是落后标签一样,总是抹不掉消极印象。对于农民和农村,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农村人朴实,对人热情。我们不应该以此让人有了高低之别,户籍改革后,没有了“农户”之说,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尊重,这是全民公平的体现,我双手赞成,特别希望这个政策早点落实下来!
除了读书方便,非农没啥优势啊希望各地的教育资源能平衡
■网友:良心良性
要是30年以前,我一定会特别希望自己成为非农户口,但是,现在,农村的物质条件好了,各项保障都有了,在农村生活也不差,当农户也挺好的。如果转了城镇户口,可能在一些城市上学有便利条件,除此之外,也没啥优势。所以,在取消农户与城镇户口的同时,我更希望教育资源的分配也能均衡一下,要不然,大家都往好学校挤,上个学该有多难啊!
一样地生活着我希望摘掉“农民”的帽子
■网友:逝去的流年
现在不少人,都觉得农户好。但是,不是每个农户都有地,不是有地的都富有,地下藏有“金子”——煤炭的才富有。我是个嫁到农村的人,户口也上到了农村,农户不一定就非得种地,主要是上一辈的人都没地可种,基本就租出去或者卖出去了,我们家也没啥地了,唯一的好处就是出租的地,每年按人头可以分几百块钱,算是没粮食可收的补贴,自家门前有个几分菜园子,仅此而已。我们也不涉及到拆迁,没有补偿款。所以,对于这个“农民”的帽子而言,我是很愿意摘,和城里人一样,都当“居民”!
上大学,转了城镇户口可是没找到工作,农村福利也没了
■网友:你非我非他非
我是2000年后毕业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户籍迁到了学校,从农户转变为了非农。毕业之后,户口就在人才市场,这几年,工作都不好找,我回了本村后,村里也不管工作,啥福利也没了,谁要我迁移了户口呢?哎,现在的我一无所有,只得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在我看来,如果真能给每一个人基本的物质保障,无论是农户也好,非农也罢,都是无所谓的。
没有了“农”和“非农”同命不同价也就不存在了
■网友:天大地天娘最大
农户和非农户,不同的身份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差别也是蛮大的,比如交通事故的赔偿。因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水平不一样,人们的平均收入也不一样,城市人的平均工资高,赔偿时,基数会高一些,赔偿的标准会高一些。农村人则相反,赔偿会低。同样是一个生命,却因为身份的差异,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赔偿后果。这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如果能取消农户和非农的双轨户籍制度,所有的公民都是一样的,这样,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再有赔偿,就不会不同价啦!
取消农业户口对城市人没什么影响
■省城杨女士
我是1997年上中专时,把户口从农村老家转到太原的,我老公和我是同一个地方的,但他没把户口转出来。我们一起在太原生活了十多年,从没觉得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有啥区别,尤其是这几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小。以前,他羡慕我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现在他在村里上了新农合新农保,交的钱少,报销高,我还羡慕他呢。我觉得取消农业户口,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觉得这事儿和我没关系。
婆婆担心土地被国家收回我告她,别怕地总得有人种
■晋中张女士
婆婆家在农村,上个礼拜听说国家要取消农业户口,她立马给老公打来电话,问万一取消了农业户口,国家把地也收回去咋办?我告诉她,别想太多,首先这政策还没在咱山西实施呢,就算是实施了,土地总得有人种吧。国家不可能放着咱这些有经验的农民不用,让城里人回来种地吧,所以,放心吧!到时候再说吧,就算有了变动,也不是咱一家子的事情,全国那么多农民呢,大家一起呗!
只是换了一种叫法近几年里,不会有大的改变
■忻州李先生
我觉得从目前来看,取消农业户口,统一成“居民户口”,只是换了一种称谓,城里人有工作,农村人有地;城里人的医疗养老保险和农村的新农合新农保,执行标准不同。这些政策,在短期内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width:100%">
户口故事·购粮吃粮
城市人排队买粮,农村人挣工分吃粮
粮食拴住了腿,粮票封住了嘴
关键词 粮票
一种购粮凭证
工分 参加生产劳动的报酬分数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无法生存。
   这些情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才得到好转。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工分是特定社会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词汇。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上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会计记录社员上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得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
单玉秀66岁
单女士是阳泉市粮食局的一名退休职工。她在粮食局上班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粮站开票卖粮。
   单女士今年66岁,上世纪60年代末下乡返城后,1971年被分配进了阳泉市粮食局,直到1997年退休。关于粮票,她说自己有很多话说,她家里到现在还收藏着100多张粮票,有全国的,有山西的,有的面值3市斤,有的面值5市斤。
   8月7日上午,记者在单女士家中见到了她。知道记者的来意后,她把所有的粮票都找了出来,分类摆放好,一边摆还一边叹息,她说这些粮票其实是无意中留下的,当时她攒了很多都藏在枕头里,粮票统一作废的时候,原本能换不少油呢,可她把它们给忘了,现在只能当成留念。小孙子们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它们的用途,还能给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城里没有自由市场,买东西都得用购物券才行,买粮也得用粮票,除了粮食外,买油,买肉,买布都得有相应的油票肉票,连买火柴都有火柴票。家里人口少的还好,人口多的家庭,供应粮根本不够吃,要算计着过日子。
   我记得粮食是每个月每个人按职业、年龄规定供应的,比如儿童按年龄段不同,有8斤的有12斤的;没有工作的市民每月28斤;轻体力劳动者是每人35斤;重体力劳动者38斤……除了这些,供应粮还分粗粮、细粮,也是有比例的,划分得很细。每家都有一个粮食本,到粮站买粮时必须带着,本本上记得特别清楚,这个月家里买了几斤白面,几斤玉米面,还能买几斤。
   最早的时候,这个月的供应粮没有买完,下个月1号就会作废。我记得有几年,每个月1号,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同一个人,他们家有9个孩子,供应粮不够吃,不到月底就没粮了,还得靠亲戚接济,要不就买高价粮,所以他们是最积极的。两口子一个人撑口袋,一个人拿粮本,买了粗粮买细粮,一家子11个人的口粮一次就要全买回去。两个人根本拿不了,必须用自行车推着,有时候还叫大儿子来帮忙,每次看见他们推着大小各种口袋的粮食离开,心里都挺难受,不容易啊!
   现在想想,幸好自己当时在粮站工作,家里人在吃粮上没受过啥罪,反倒是沾了不少光。
   那时候,人们只有出差的时候才需要兑换粮票,还得单位开了证明,上面写清楚某某人几月几日到某某地几天,我们看了证明再给他粮票。如果是省内出差,就换山西省粮票,全国还有全国通用的粮票,全国粮票特吃香,而且每个粮站都是限量的,所以我们手里还有点小“特权”,再加上我们知道哪种面好,所以周围的街坊邻居都紧着“巴结”。
   当时的农村没有粮票,农民种地是为了挣工分,吃粮也是生产队给统一发,出趟门很不容易,总不能走到哪里都背着粮食吧。所以,农村的亲戚们几乎很少到城市里走动,怕给别人增加负担。但我在粮站工作,家里人又少,小叔子他们偶尔从村里过来,也够吃。倒是城里的亲戚,尤其是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亲戚,来阳泉的时候都会带点儿全国粮票给我们。
   我最早上班的那个粮站紧挨着医院,大夫们经常出差,都要换全国粮票,对我可好了。有时候家里人去看个病,还能优先一下。当年在粮站工作的人都快赶上现在的明星了,大马路上转一圈,总能被人认出来,就好像脑门儿写着“粮站的”三个字儿一样!就是现在,我回到上班的粮站那边,还有人认识我呢!
   不过,改革开放以后,粮站就没那么吃香了,因为粮食供应放开了,大家在哪里也能买到粮。粮站为了生存也改革了,我还卖过油条,蒸过包子馒头。
   也不知道是不是在粮站上班给影响的,我现在落下个毛病,特别喜欢囤东西,估计是那年月,生怕东西缺了的缘故。我们家油不能少于一桶,米面少于三分之二就一定要再买一袋,连买菜我都是至少买两天的。前几天看天气预报要下雨,我一次就买了三四天的菜。
生活在城市却填不饱肚子最怕家里来客人
太原王女士
我家在清徐县城里,也算是市民,所以在六七十年代也吃供应粮。当时我爸一个月挣60块钱,要养八口人,负担很重,他的工资买了粮就剩得不多了,其他的东西不敢买,肉票经常送邻居,因为我们买不起,又觉得作废了可惜。
   即使如此,家里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因为爸爸挣钱最辛苦,家里的细粮基本上都是给他和最小的弟弟吃,我们和妈妈只吃粗粮。我记得每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我妈都会给他开个小灶,煮点白面拌汤。点了香油和葱花的拌汤味道超香,我们兄妹几个只要闻到味儿就从被窝里钻出来,一排小脑袋齐刷刷看着爸爸,直往肚里咽唾沫。其实我爸每次只喝一点点面汤,剩下的一勺一勺喂给我们吃,白天听话的还能奖励多吃一口。
   那时候,亲戚们似乎很少来往,都知道供应粮有限。但总还是免不了有些走动的,我那时十几岁,最怕家里来亲戚,因为我妈总把最好的都给亲戚吃,然后是我爸和我们,她自己就捞锅底,喝刷锅水,我是心疼她。但其实,那会儿家家情况都差不多,亲戚们也知道,都特别自觉,有一回包头的表亲到家里住了几天,还专门托人从包头带了粮食过来。
   我小时候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市民有啥好的,肚子总是半饱。
一样挣工分一样靠劳动吃饭
运城 曹先生
其实城里人吃供应粮的时候,我们农村人也不是想像中的有口粮地,生活的有多好。因为那时候土地都是集体所有的,家里的劳动力都得出力下地干活挣工分。地里的收成全部要上交到生产队,再由生产队里统一分配,为了不在月底饿肚子,每天每家吃多少粮都是算好的。当时很多人家里都有秤,做饭的时候,米面都是称过以后才下锅。
   我妈说我两三岁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吃的,但为了我们她和我爸每天都得下地干活,我就被她用根布条拴在床上,一个人待一上午,哭完了睡,睡醒了哭,拉尿都在床上,饿得厉害就抓自己的屎往嘴里塞。
   那时候农民的收入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每个月统一分配的粮食,还有一部分是年底的分红,也就是挣工分换下的钱。但是,那个年代,一个村里估计只有40%的家庭能分到钱,大部分都是欠生产队钱的,因为孩子多,张嘴吃饭的人多,干活的少。像我们家,兄弟姐妹9个,年龄差得都不多,我妈要照顾我们,主要劳动力就我爸一个人。
   我记得有一年年底,生产队的人用铁皮卷的大筒子喊,“各家各户拿上小戳戳(印章)到队里领钱了!”我高兴得抓起我爸的戳戳就奔到队里,排了好久才轮到了我。结果人家一看名字,一把把我的戳戳扔到地上,说领啥钱,你们家还欠队里钱呢!气得我回家哭了好久。
   包皮面听说过吗?现在只能在饭店里吃上,也是那时候特有的东西,家里来了客人,不好意思给吃红面,就在外面包一层白面,为了好看。
   这一切,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土地生产责任制,每家都分了土地以后,才发生了改变。好像日子一下就好起来了,只要不是灾年,就不会饿肚子,而且地里的粮食只留一点就够吃了,70%的都卖了钱,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再也没吃过包皮面,连红面也没吃过。
width:100%">
户口故事·知青返城
5岁插队到农村
嫁给一个男人当了一辈子农民
关键词 知青返城
1979年,知青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返城
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在中国,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有很多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200万至1800万之间。197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知青问题的“六条”精神后,大量知青通过各种途径返城,但仍有很多人留在农村,做了农民。
晋城 谢秀萍59岁
谢秀萍出生在太原,15岁时离开家,下乡到阳城的一个小村子,从此就定居在了那里。
   谢秀萍永远忘不了日,那是她离开家下乡的日子。出发那天,学校的操场上挂满了彩旗,热闹极了,有敲锣的,还有打鼓的,欢送的场面非常隆重。可在她眼里,那天的天又灰又冷,让人绝望。
   当时,她穿着母亲在临行前一晚特意给她缝补结实的棉袄,拎着父亲炒的五罐头瓶咸菜肉丁,含着不舍的泪踏上了离家的大货车。挤在货车里,看着一路追着车跑的父母,一直强忍的泪水哗地一下子就下来了……
   下乡锻炼的日子,比我想得还要苦,还要难。那一年,我只有15岁,初中还没毕业,又瘦又小,从前在家里也没受过啥罪,更别说干重活了。
   每天天刚亮,我们就得扛着锄头下田整修土地。刚到村里,正赶上冬天最冷的时候,土地被冻得硬邦邦,我的力气小,一锄头锄下去震得手直发麻。一上午忙活下来,手指头冻得又红又肿,一点知觉也没有,好不容易盼到中午吃饭,可大清早出门时就揣在怀里捂着的馒头早就冻成了冰疙瘩,都没处下口。
   当时,大队安排我和另外一名女知青住在一间简陋的知青房。晚上睡觉,我们俩就挤在张单人床上,窄得连身都翻不开,一觉睡起来,浑身又酸又疼。我记得还没睡几天,床板子就塌了,把我俩吓了个够呛。
   对老耿有印象,就是那回他帮我们修理床铺。临走时,他皱着眉头摸了摸我们那床薄得硌人的褥子,啥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他就给我们抱来一床厚褥子。当时也没啥想法,就是觉得感激。褥子给我们了,老耿每天就睡在床板上了。
   老耿就是这个村的,比我大六岁,他家就在我们知青房隔壁。因为住得近,平日里他总帮我们挑挑水、劈劈柴。可能是看我年纪最小,又常哭鼻子,他常常主动帮我干农活、挣工分。不过那时候,我年纪小,啥也不懂,就是打心眼里感激他,觉得他像大哥哥。
   对他动了心,是有一回我们上山干活,走着走着,我就跟大家走散了,还把脚崴了,我拼命地喊着救命,可除了自己的回声啥也听不见,眼看着天色越来越黑,我怕得直掉眼泪……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隐隐约约看到一束微弱的光亮,耳边是老耿一声声焦急的喊声。原来,他发现我没回知青房,担心我和大家走失了出危险,饭也没顾上吃就独自上山来找我了。那一夜,他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三个多小时把我背回了家,趴在他背上,我心里觉得特别踏实、温暖,就这样我认定了他。
   过了两三年,我们就结婚了。婚后没两年,返城的政策下来了,我们村的知青也陆陆续续回城了。有好多和我一样结了婚的知青,为了能回太原,一狠心一跺脚把婚给离了。说实话,当时我真有点不知道该咋办,是老耿主动对我说,我们还没孩子,如果我想回城里,他就和我离,一定不拖累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离不开他了。他的那句话,反倒坚定了我要和他过一辈子的决心。
   婚后的日子还是很困难的,可老耿对我一如既往得好,啥也舍不得让我干,从来不让我下地里干农活,有好吃的都先给我吃。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朴实,不懂浪漫,过生日更是奢侈的。可每年我生日,老耿总想方设法给我点惊喜,有蝴蝶发卡,有笔记本……有一回,他送了我一条裙子。老耿总说,我是城里来的姑娘,父母娇惯着长大,现在我跟了他,他不能让我受制。而当时老耿自己脚上的那双棉鞋已经穿了好几年,布满了补丁。捧着那条裙子,我哇的一下就扑到他怀里哭了。日子是苦,可我心里比蜜还甜。
   后来,我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出生。还好,他们都挺争气,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是城里人了。
   老耿常常问我,后不后悔嫁给他当一辈子的农民。说实话,每回回娘家,看着以前的同学们有的进了工厂,有的进了学校,每个月有固定工资拿,不用风吹日晒,皮肤又白又水灵,我说不羡慕是假的。每次从娘家回阳城,看着父母那不舍的眼神,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可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们的日子过得虽然苦,可这么多年了,老耿还是像以前一样,把我当个宝贝似的捧在手心里。
   嫁给他,这辈子我值了。
为了能回到城里我抛弃了山杏
太原牛建国
虽然过去四十多年,可一想起山杏,我的心里就充满愧疚。这些年,我的心没有一天安生过。
   1971年,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到高平附近的一个小村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山杏,她是房东的女儿。第一回见她时,她才只有17岁。山杏喜欢听我吹口琴,很多个夜晚,她都托着下巴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我,听我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山杏是我唯一的慰藉。
   1976年夏天,我和山杏到公社办了结婚登记。当时的想法是反正也回不去了,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多少能有个照应。更何况,我是真的爱山杏。可生产队的日子真的太苦,苦得让人一天也不想待下去。在城里,国家每个月给分配食用油,可食用油对村里人来说太奢侈了,一年都吃不上几回。肉就更是稀罕物件了,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当时,做梦我都想回城里去,这也是每个知青心里的一个梦。
   当返城的消息传来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回去。由于山杏的户口无法迁回城里,离婚是我唯一的办法。当时,我太年轻,我竟然还暗自庆幸,幸亏我和山杏还没有孩子,省去了不少麻烦。当我向山杏提出离婚时,她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儿地抹着眼泪。
   很快我就和山杏办了离婚,顺利回到城里,并且被分配到工厂工作。后来,偶尔也能听说一些山杏的消息。她改嫁了,可过得并不幸福,才四十出头就走了。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想我一定不会做那样的混账事。
那年头城里人比农村人高一等
阳泉刘铁柱
二十多年前,我跟着二叔从盂县老家来太原做装修。那一年,我18岁,从没出过远门,最远的只到过我们镇。一进城,我就彻底傻眼了,城里真好,城里人的日子过得可真舒坦!不过,那时候,总觉得城里人特别牛气,高我们一等。
   刚从乡下来太原时,我总闹不清为啥城里人见了我总皱着眉头、捏着鼻子躲着走。直到那一次,我听见我干装修的那家大姐指着我对她女儿说,我的身上臭烘烘的,有一股猪圈味儿,让她女儿躲我远点,小心我身上的跳蚤跳到她女儿的身上。当时,我就站在不远处,听得真真切切,她们娘儿俩的那些话就像针似的,一下下刺进我心里。
   唉,更让人火大的是刚来头一年的年底,我和一起干装修的几个小兄弟赚了点钱,大家伙商量着去大饭店吃顿好的,开开眼界。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被好几家大饭店的保安挡在了门外头,当时心里真是甭提多憋屈了。溜达了一中午,好不容易有家让我们进去吃饭了,可我们刚进去,脚还没站稳呢,饭店里头的所有人都用特别那个啥的眼神瞅着我们,好像我们是怪物似的。被人瞧不起的滋味,真的不好受啊!
   受欺负更是难免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有一次,我坐的那趟公交车上有个女的丢了手机,全车二十多个人都将矛头指向了我,大家都嚷嚷着要搜我的身,像是要把我给生吃了一样。说真的,我真委屈呀,都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难道城里人就真的高我们一等?难道我们村里来的脑门上刻着“小偷”俩字?
width:100%">
户口故事·农转非
为了能成为国营煤矿的正式工
砸了三千八买了一个城镇户口
关键词 农转非
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农,指农业。非,指非农业生产。人事系统农转非工作,是帮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在贫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的职工和乡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解决户口困难的工作。其目的是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艰苦岗位工作,稳定基层职工队伍,为边远贫困地区、艰苦行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人事系统农转非工作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农转非,指乡镇公务员、工勤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事业单位艰苦岗位人员农转非及按系统开展的各种专项农转非。另外一种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家属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家属农转非。
晋中 张俊43岁
张俊今年43岁,自由职业。他从小的梦想,就是离开那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村庄。
   张俊,出生于晋中市一个偏远小山村。从记事起,他的母亲就总是围着屋后山上的几块地转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一刻是轻松的。
   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看着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张俊就在想,总有一天,他一定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村子,离开祖祖辈辈依托的土地,去过另外一种生活,一种不依附于土地的生活。
   16岁,我上到初二就没再读书。主要是我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供我读书也不容易,反正考不上高中,上学反倒是浪费了家里的一份劳动力,还不如多帮帮母亲的忙呢。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知道我不想上学时,她也没有多说,更没有苦口婆心地劝阻。就这样,我从学校脱离出来,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儿。
   每天顶着日头挑水,拿着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地刨地,从地这头儿到那头儿,虽然以前也帮家里干过农活儿。但是,当有一天,我真正开始倚仗这片土地,真正要经营它时,却发现无边无尽的土地,好像永远也耕不完。额头上不停地冒汗,手里长满了老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儿。
   那会儿,找对象,姑娘们都想找个城里的,因为不用种地,可以离开村里,过上好生活。其实,对于农民这个身份,我并没有太多的埋怨,但是,我不想一辈子都靠土地混日子。我家比较穷,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穷,光靠种地,生活很难翻身,我怕我讨不到媳妇。村里有出息的人,有的考上了中专,分配了工作,有的是县里有招工指标,当了城里的工人,吃了皇粮。而我,种地能种出金子来吗?
   于是,我离开家,去了临近的县城打工,打了一个月的零工,挣了不到5元钱。第二个月,老板说不想再雇人了。紧接着,我便没了着落,不知道该去哪儿,但不管去哪儿,我都不想回村里。
   我家兄妹七个,我是最小的。所以,哥哥姐姐们一直比较照顾我,姐姐们陆续都嫁了,也都是在村里,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自顾自都够呛,更不用说照顾娘家人了。两个哥哥,还没有结婚,母亲就很担心,我们兄弟仨都打了光棍可咋办……
   四个姐姐中,大姐结婚最晚,她最终嫁给了邻村的一户人家。之后,跟着姐夫全家,搬到了吕梁的一个村里,投奔那里的一个亲戚。最初,他们也挺艰难的,后来,姐夫通过努力,被一家国营煤矿招工,成了一名工人,姐夫随之转为城镇户口。后来,矿上照顾家属,有了指标之后,又帮姐姐转了非农户口,这样一来,他们都成了吃供应粮的城镇户口。不能说衣食无忧吧,起码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有了城镇户口,再招工就有了优先权,农村户口,想成为一名正式工人,是很困难的。姐夫是个例外,人家念过高中,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是数一数二的,那才会被招工,我这初中还没毕业的人,咋能招上呢?
   我也想像姐夫一样,当个正式工。最开始,我通过姐夫的介绍,在煤矿做起了临时工,打扫院子,当下井工人,搬砖、扛石头,啥活儿也干。虽然,这段时间,矿区都在招人,但是,因为我是农业户口,没有招工的资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成为正式工。“现在能买户口,要不买一个吧?”有一天,大姐跑来告诉我说,只要花3800元,就能有一个城镇户口,有了非农户口,我就能成为国营煤矿的正式工人!太好了,我要变成吃财政的人,变成父母嘴里所说的“国家人员”了!当时,心里特别激动,哈哈,这样,我就不会讨不着媳妇儿啦!
   可是,3800元啊,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我一个月才挣60块钱,那可是我五年多的工资啊!虽然,这个代价有些大,但我一想到如果没有城镇户口,我可能一辈子要做农民,以土地为生,还不如抓住机会,来个咸鱼大翻身,变成城镇户口,虽然付出的是五年的辛苦,换来的却是一辈子的保障!
   最终,我拿到城镇户口,成了国营煤矿的正式工。
   1989年6月份的那一天,阳光特别好,我从矿区办公楼走出来,心情倍儿棒。那年,单位第一次给我缴纳了养老保险,正式工该有的一切福利也会接踵而至。因为转了非农,这辈子算是稳当了,心里踏实了!
农村学生考上大学鲤鱼跃了龙门
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城市,村里人的世界我不懂。上了师范以后,第一次接触到的村里人,是我的同学小妮。开学之后,当得知我是县城长大的,对方一脸羡慕的表情,说:“当城里人真好!”咋好呢,她说城里人吃得好,穿得好,平常还有休息日,她特想做个城里人。为了这一天,她从小就很努力,在那个工作包分配的年代,她想有个体面的工作,想在城里生活,过不一样的人生!
   17岁那年,小妮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太行中等师范学院,也成了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拿着邮寄回来的录取通知书,按照里面的资料要求,她在村里大队开了户籍证明,之后,便拿着相关资料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就开启了她全新的人生之旅。上学期间,学校给我们免费发放粮票,吃饭不用花钱,她说可以省下一笔开支,家里人可高兴了。
   完成了3年学业后,当她再次拿到户籍证明时,上面显示,她已经成了 “城镇居民”,那一刻,她高兴地都想跳起来,城市户口在那个年代是很吃香的,她觉得自己是鲤鱼跃了龙门,成功了!当时,转城镇户口是有指标的,一般人都轮不上,而像她这样,通过考大学转了户籍的,全乡当时也就两个人。毕业后,小妮先是在当地乡镇教了一年书,因为表现突出,很快被调到了城里。最终,如愿以偿地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现在见了我,她还是会说:“当城里人真好!”
当兵改变命运转为城市人
晋中毕海盛
当兵,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可是件光荣的事儿,不是谁都有资格当的,不仅身体素质要符合要求,还有对文化水平的要求,至少是初中毕业以上。当了兵,就有机会安排就业,就能走出小山村,这可是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啊。
   1983年,我18岁,正好高中毕业,本来还在发愁找工作,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那年,正好部队来征兵,于是我便报了名。
   我们乡里有十几个村子,一共只征了6个兵,我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体检、政治考察等,我和同村的另外一个人,一起到了部队,走上了军旅生涯。
   按照规定,当兵3年之后,义务兵生涯结束,就可以复员回家。但是,我在部队很努力,很积极,希望可以成为一名志愿兵,留在部队。义务兵的期限是13年,到时候,就会安排转业,这样,我的未来就有着落了。重要的是,工作落定,我就可以成为城市户口,不用返回到村里。在部队,我是一名司机,在那个年代,汽车很少,当司机也是一个很吃香的工作。也许是这样,我也算有技术,最终如愿成了一名志愿兵,在部队待了11年之后,我顺利转业,成了晋中市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工,有事业编制,最终在榆次市安家落户。后来,顺利娶妻生子,在这座城市过上了幸福安稳的日子!
width:100%">
户口故事·住房
羡慕城里人有暖气和抽水马桶
卖了村里的宅子住进城里的“笼子”
关键词 住房保障
广义上指宅基地、福利分房、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村民在集体划分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市民则分类解决:高收入者面向市场购买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者购买“二限房”;最低收入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从具体国情出发,目前还有不少住房问题。例如,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拆迁造成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居住地远离核心市区,“有了房却坐不起车”的问题;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城中村”问题;老工业基地等社会失业率较高、住房改善速度明显滞后地区的住房保障问题等。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新增城市人口规模庞大,各种住房问题还会更加突出,由此将给政府承担住房保障责任带来巨大的压力。
吕梁 李先生60岁
李先生今年60岁,好不容易从农村到了城市,现在又怀念起了农村的院子。
   日,对于吕梁地区的李先生一家,真是一个好日子,这一天,他们一家四口从吕梁农村,搬进了榆次市,住进了一个136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房间是三室两厅两卫,南北通透,卧室全部朝阳。而且,房子的地理位置很好,在市区中心,离中心商业区距离很近,走路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市中心逛街购物,生活很便利。
   按照吕梁当地习俗,搬了新家,就要“暖房”,表示庆贺。这一天,新家门口贴上了鲜红的对联,还在家里贴了喜字,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新家坐坐,吃饭聊天,庆祝李先生一家乔迁之喜。能住在城市,能在城市生活,这曾经是他们的一个梦,现在终于实现了……
   我家兄弟两个,我是老二。妻子在镇里开了一间服装店,自己经营,我在当地一个公家单位供职。
   有一回,妻子进货回来后,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嫂嫂家,真不赖呢!”原来,哥哥嫂嫂在省城买了房,三室两厅,她去进货的时候,顺便跟着嫂子去新家看了看。回来以后,她就对城市里的楼房充满了向往。
   住在城里可好了!不用去拉煤生炉子;刷锅洗碗,就在一个池子里,不用一桶一桶往外倒泔水;上厕所,也不用跑到院子里;冬天更好,不用自己烧锅炉,不像在村里,大半夜的,还得起来添煤加炭,一天下来,指甲里都是黑,怎么都洗不干净……
   妻子一股脑儿地说了很多住在城里的好处,听得我心里也痒痒了,要不我们也在城里买套房?可是,哪儿有那么多钱啊!我犹豫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大半辈子了,咱不能没点儿追求吧?我也想像别人一样能在城市里体体面面地生活呢。”妻子说,劳累了大半辈子,这是她的一个心愿,希望可以完成。至于,买房的钱,她说是不是可以把旧房子卖了,换购一套城里的房?
   卖房?!一听这俩字,我都惊呆了。
   我们现在的房子也是很不赖啊,一大片院子,快有一亩地的面积了。南北西三面都盖了一排房子,西房是厨房,南房是卧室和客厅,北方是储物间,挨着储物间的,是厕所,为了好看,我们的厕所,还专门铺了瓷砖呢,也很干净呢。偌大的院子,打个羽毛球啥的,都不成问题。而且,院子里还有一片菜地,能种点儿花花草草,种点葱蒜,还栽了一棵葡萄树,一到了夏天,我们就在葡萄架底下乘凉,可舒服啦!
   真的要放弃这一切吗?我有点儿舍不得。而且妻子的店在镇上开着,我们住城里,她的店怎么办,那可是她的一片心血啊。“没关系,我可以在这儿继续开店嘛。服装店原本就是个套间,原来放货物的仓库,可以隔出一间来住人,我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妻子说,逢年过节了,回城里的家住一段时间,心里会觉得挺幸福的。
   考虑再三,觉得她说得也有道理。我们的年纪越来越大,烧锅炉这种苦力活儿,总有一天会干不动,两个女儿将来都会出嫁。如果住到城里,生活设施方便,自己住得舒心,也让女儿们少了牵挂。另外,在城里买了房,女儿也可以跟着去那儿上学,我可以一边在那儿养病,一边照顾女儿,不也挺好?
   最终,我们把房子、院子、连带家具,全都卖了。卖掉的房款20万元,又在市里买了这套136平方米的大房子,连带装修等等,一共又花了17万。
   住进来,也觉得挺好的,干啥都挺方便。孩子们也很高兴,觉得总算洋气了一回。可是,日子久了,还是觉得原来的家好,不用爬上爬下地走楼梯,妻子现在也不做买卖了,因为患有类风湿病,腿脚不好,回了家,还得费劲儿地爬楼梯,即便是住在二楼,上下楼一次,都特费劲儿。原来,想吃啥菜,我们都能在院里种,现在,干啥都是去超市买,买回来的菜都不如自家种得好吃,不如自家种得放心……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住了12年后,我开始想念乡下的老院子,想念院子里的那棵葡萄树,想念乡下亲朋相聚的美好……经常做梦,还会回到乡下的那座房子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
   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身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像圈在牢笼的小鸟,没那么自由了。
挤在城里那几十平米里不如回老家,有块敞亮的地
太原郝先生
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一家老小常年挤在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屋子里,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其这样,倒不如回到村里,过着一亩三分地的踏实日子,虽然听起来,生活在城里比较风光,但是,起码在村里的老家,还能有个敞亮的住所。
   在火车站附近一个酒店洗衣房里,有一个姓龚的阿姨,十几年了,一直在省城打工,洗衣房就是她的家。白天晚上在洗衣房上班,吃饭啥的也都在那里。龚大姐有一双儿女,儿子大专毕业之后,在省城一家公司做销售,一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只够养活他自己。女儿还算争气,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学习优异,每次都拿一等奖学金。
   全家人在太原生活了十几年,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买一套房子,至少要十几万,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是不可能实现的。平日里,夫妻俩吃住都在小小的洗衣房里,那里,勉强能放下一张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型洗衣设备,可以当床。儿女们回来了,家里住不下,就在附近的城中村租了一间矮小的平房,就是容身之所。眼瞅着儿子也该谈婚论嫁了,可是,他们在城里买不起房,小伙儿长得挺精干,可是,一旦姑娘去过他家,小伙儿的恋爱基本就会告吹。最近,老家有人给他说了个对象,可是,结婚的房子都是个问题,总不能在洗衣房迎娶新娘吧,所以,他们打算回村里,那里,起码还有一个敞亮的院子,可以安排一场体面的婚礼……
愿意在城市里买房不愿放弃农村户口和土地
吕梁边女士
以前的人,挤破了头地往城市走,但是,现在的我们可不这么想,即便是能在城市买得起住房,也不愿意把户口落到城市。
   3年前,我花50多万,在城里买了房子,一家四口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去年,儿子升一年级,按照规定,划片入学的话,儿子应该上离家较近的一所学校,但是没有户口,只能是在城边的一所小学。
   我们来城里买房,看重的是这里的教育资源,这里的生活便利,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来长大了,见识也会广。可是,不论怎样,城市再好,我们也不愿意迁移户口。
   要知道,现在农户的待遇是很不错的。每年过年过节,村里都会给我们发福利,一口人一袋米或者是一桶油,而且,我们现在也有了新农合,一年交几十块钱,就可以享受相关的医疗保险,并且我们也有养老保险,一年也就几百块钱。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地!前几年,村里征地的时候,一口人可以分7万元,后来整村拆迁,要把旧房拆除,又给了村里每人24万。这样的待遇,只针对本村农户,即使是本村城镇户口,他们虽然也有补偿款,但是会比我们正常的农户少好几万呢。我们一家四口,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现在,我们村的人都整体迁移到了新村,统一住着小二楼。
   虽然,在城里买了房,但是,户口依旧在村里,感觉在这里才有归属感。我和丈夫在城里做买卖,没有工作单位,一旦迁移了户口,变成城镇人,医保和养老保险该去哪儿交,怎么交,人生地不熟的,总觉得不像在村里,有个依靠,觉得踏实。
width:100%">
户口故事·农民工
2003年“农村”没有影响我的命运进城上学打工当老板这一切,都和户口无关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一种对80后、90后农村劳动力的称呼“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则是指80后、90后的农村劳动力,也称第二代农民工,这批人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他们与以往的劳动力有所不同,受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土地都不是很熟悉。同时,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
   新生代农民工的目光主要投向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技术性行业,赚钱糊口已经不是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必将成为各地的城镇居民,他们已经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骨干力量。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的80后、90后的关切。
临汾 马彬耀27岁
马彬耀从2003年开始,就在太原打拼,现在,他通过努力,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当起了老板。
   马彬耀,27岁,已婚,孩子一岁,山西临汾洪洞县提村人。初中毕业后考入太原一所中专,2003年中专没毕业,他就背着家人辍了学。开始自己打工,带着工人搞施工。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现在在太原有一家工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了停车场、楼宇对讲、监控、五金、体育场馆、保温材料等等。
   在太原暂时没有买房,因为他要计划好孩子将来在哪所学校上学,再买附近的学区房,有车。在同龄人里,他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说起户口问题,他说自己从来没觉得农村和城市户口有什么差别,他们一家三口的户口都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户口,他更在乎自己在这座城市拥有什么——朋友、人脉、资源、可支配的金钱……
   其实现在的人们对城乡户口的差别,关注得很少。我现在唯一考虑和户口有关的问题,是我家孩子将来上学的事儿,不过等我公司再稳定些,选好孩子上哪所小学以后,就在学校附近买房,把户口迁过来就行。再不行,就多花钱当借读生,我努力赚钱就行,所以没啥问题。
   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农村户口,农村人的身份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反倒是我户口曾经转到过太原,又被自己转回去了。路是自己选的,走好就行,城不城市无所谓。
   初中毕业后,我考到太原的一所中专,学计算机专业,但是,我不喜欢学校的氛围,觉得理论的东西没啥用。三年级的时候,亲戚认识了一家软件公司,让我利用业余时间去那里学习,我就瞒着家里人悄悄辍了学,全职进了公司。
   干了三个月以后,由于我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缺乏,导致我无法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只好辞职回了老家临汾,在亲戚的公司里打工。
   2009年,我自己开了家电脑公司,挣了些钱,但是2010年,又捣腾煤炭古董字画把钱赔光了。2011年,我来了太原,一切从头开始。虽然没本钱,但我也不想给人打工,就给一个朋友揽监控设备施工的活儿。我懂些理论,雇个会干活儿的人,再去劳动市场找两个体力工人,只要有活儿来,四个人就去干,那段时间,我就是个真正的农民工,白天在工地上埋头苦干,晚上再换身行头出来见人。慢慢地,我摸索出了门道,当年年末我自己就注册了一家公司,专接工程方面的活儿。
   经历了这么多,我觉得自己农村人的身份,没啥!只有一件事儿,让我意识到自己和城市人的不同。
   2011年我来太原以后,认识了一个女孩,她是从山东一个县城来太原打工的,比我小三岁,和我感情很好。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家里就开始催了。
   那年我24岁,村里和我差不多大的后生都结婚了,有的连孩子都有了。我是家里的长子,表弟表妹都结了婚,姥姥姥爷年纪大了,就盼着早点看我成家。在农村,老人们常说“成家立业”,要先成家再立业。
   谁知道,女朋友家里知道我的情况后,坚决不同意我俩继续在一起。他们希望女儿找个太原本地人,因为找个本地人,一结婚就啥都有了,而我这个农村人,又是事业刚起步,没房、没车、没工作。
   于是,我们两个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分手。我还记得那天是号,当天晚上,我就买了回老家的火车票。
   日,当我再次回到太原时,我牵着现在老婆的手。老婆是我们老家的,很简单很朴实,没有太多的要求。而且我们都是农村的,谁也不用嫌弃谁,只要一起过好日子就行了。现在儿子一岁多,会走会跑会叫妈妈,特别可爱,我们一家三口户口都在老家村里,但我们住在城市里,没觉得和邻居有什么不同。听说,国家要取消农业户口了,以后再也没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了,我觉得这个政策,对我没什么影响。
   我不介意别人问我是哪儿的,我就是农村人,没啥不好意思说的,城市户口照样有人买不起车,养不起媳妇,还不一定有我过得好呢!
现在更看重学历和能力是不是农村人并不重要
太原 赵女士
我做零售业十多年了,因为这行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经常要招人。刚开始招人的时候,我总觉得城市人素质高,普遍受教育程度也高,所以偏重招城市的人。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才发现,农村的孩子更适合我。农村孩子在这座城市没有安全感,如果我公司可以提供食宿,工资也稳定的话,还是农村的孩子待得久。而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基本有保障,和父母住在一起,没吃了回家找妈,没钱了可以找爸,对于工作,他们要求更高,不仅钱不能少,也不能太苦,不能看脸色。尤其是这几年,年轻人更不愿意吃苦,干几天就走了,流动性很大,农村来的孩子相对稳定,但家里条件好的农村孩子也一样,干不长。
   所以,我现在招人,学历是第一关,至少大学毕业,多上几年学的人还是不一样。其次就是能力,如果是财务人员,我愿意招本地的,放心,七大姑大八姨地打听打听,总能探个差不多。业务人员就要农村来的,待得久点。其实,总换人对公司发展不好,对个人发展也不好。
好不容易找了工作却因为是农户转不了正
我老家在大同的农村,户口也一直在村里,六年前到太原打工。说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命不好,我先是在一家餐馆里给人炒菜,因为我的菜炒得好吃,还有客人专门来店里,点名要吃我的菜。谁知道才干了一年,餐馆老板卷钱跑路了。后来,我又找了一家饭店,没有当厨师,做了管理,没多久城市改造修路,饭店又被拆了。饭店老板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重新开业,转行了,我就又一次失了业。
   那之后,我还当过保安,卖过保险,送过货,换了好几份工作。又专门空出来半年的时间学了车本,最后才找到现在这个单位,在车队里给人家开车。这家单位是一个事业单位下属的企业,同事们素质都挺高,而且领导也很平易近人,没架子,虽然我是司机,但也从没有指使我干这干那。所以,我很喜欢这里,想在这个单位长期干下去。
   去年,单位正好有一批指标,给我们同一批招进来的临时工转正,当时我高兴极了。谁知道,合同里有一条,说只给城市户口的人转正,农业户口不给转,这是什么规定?为什么会这样?唉!
width:100%">
户口故事·医疗养老
2010年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后这个唇腭裂女孩不是“怪物”了
关键词 新农合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新农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因为户口的关系,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与养老保险体系,以城乡为界,存在巨大的不同。
   为了缓解农民看病难,老无所养的境地,国家制定了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些制度都是21世纪后建立的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社会保障制度。《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的意见》又前进了一大步,将把进城落户的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合并已先期迈出第一步。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长治 许爱珍45岁
许女士一家以种地为生,生活较为贫困。女儿患有先天性唇腭裂,想给女儿治病,但因为经济问题,一直没有手术,直到有了新农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1999年6月,许爱珍的女儿海霞出生了。可当县医院的大夫将女儿抱到她面前时,她傻眼了,眼前那个小“怪物”吓得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大夫告诉她,她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唇腭裂。
   唇腭裂不仅严重影响面部美观,还因口和鼻腔相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育,可能会招致上呼吸道感染,并引发中耳炎。唇腭裂是可以治疗的,但是需要手术,而且应该尽量在2岁前完成修复手术。
   许爱珍全家都是农民,女儿海霞上头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里的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上哪儿筹钱给这娃做手术?别人家的孩子出生,都是欢天喜地的,可他们家却咋也高兴不起来……
   海霞的唇腭裂二期修复手术非常成功,从今往后,我们海霞再也不是大家口中的“怪物”了。
   海霞的腭裂非常严重,属于三度,整个上腭全部都裂开了。她刚出生时,就没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吃奶。我们急,海霞更急,吃不上奶,她常常饿得哇哇直哭,看着她那可怜样儿,我心里刀割似的难受,唉,这是做了啥孽呀!
   日子越往后更难,还没出百天,海霞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高烧了三回。我和海霞爹急得团团转,家里仅有的那点钱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刚出百天没几天,海霞的烧刚退,我上外头解手,回来后就发现海霞不见了。我疯了似的到处找。晌午,海霞爹红着眼睛闷声不响地从外头回来了,他说,他把海霞悄悄丢在了村外的小树林里。鞋也顾不上穿,我一路哭,一路疯了似的往村外的小树林跑。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呀,日子再难,也得咬牙往下挨。
   海霞留了下来,并且一天天地长大,可我们的日子更难了。我们像做贼似的把海霞藏着掖着,就怕她出门被邻居们指指点点。偶尔带海霞出趟门,总有孩子围着她喊“怪物”,“怪物”这两个字一下下重重地捶着我的心。别的女娃娃都爱捧着镜子照,可自海霞懂事后,她就不怎么敢照镜子,每回照镜子,她都被自己的怪模样吓得哇哇大哭,那哭声揪得我的心一阵阵的疼。
   海霞不仅外貌上有缺陷,由于唇腭裂,她发音全用鼻音,完全不会用嘴唇用力,一直五六岁时,她都没办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说话,只会咿咿呀呀地吼,更别提去学校念书了。海霞是个好娃娃,很乖也很懂事,可自打她懂事后,我和她爹就没怎么见过她脸上的笑容。说真的,我不止一次想过,那次把她从小树林里抱回来,是不是害了她……
   我们想给孩子做手术,可唇腭裂得做系列手术。大夫说,想要海霞和正常人一样,得做好几次修补手术,至少需要两三万。我们家原本就不富裕,温饱都发愁,平时有个感冒发烧也是能扛就扛,能拖就拖,药都舍不得买,就更别提这天价治疗费了,这不是要人的命吗?没办法,海霞的病就只能一直那么拖着。
   我们家的情况,村里人都知道。2010年,陈村长专程来家里告诉我,我们农村人也有自己的医疗保险了,今后可以像城里人一样,看病、买药都能报销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真有这样的好事?当时我正给海霞爹纳鞋底,我扔下手中的针线就跟着村长往村委会跑。
   海霞是我们村第一个参加新农保的。多亏国家的政策好呀,政府给我们负担了一大部分参保费,摊到个人头上,每年只要交50块钱,不管看啥病,都能给报销医疗费的55%!
   参保半年后,我们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9200元钱,来到了长治市里的医院给娃做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半个月后,海霞出院了,虽然拆线后,她的上嘴唇上多了两条蜈蚣一样的黑线,但我家海霞再也不是豁豁嘴了,今后出门再也不用被人指指点点了,站在病房里,我和海霞爹抱头痛哭。
   后来,经过修复,海霞上嘴唇上的两条“黑蜈蚣”也没了。现在海霞可爱照镜子了,没事就瞅着镜子里的自己傻笑。可惜由于手术动得太晚了,已经15岁的海霞说话还是不利索。如果我们农民能早点有医疗保险,海霞能早点动这个手术,那该多好。
丽梅美滋滋地说我们的茅子现在也是香的
丽梅是我爱人老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她在我们家做保姆,差不多有十来年了。十多年前,她们村闹旱灾,庄稼地里一点收成都没有,眼瞅着日子就熬不下去了,实在没啥法子了,她和她男人一人拎着个小包袱来城里讨生活。
   刚来那阵,丽梅总和我说,她打心眼里羡慕城里人。羡慕城里人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羡慕城里人五十多岁就能退休不用干活,还能赚钱,羡慕城里人不用扛着锄头在田里头风吹日晒,羡慕城里人打针输液都能报销,羡慕城里人住在干净敞亮的小楼房里,羡慕城里人的屋里头有香喷喷的茅厕……
   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当时不是很理解丽梅的羡慕,直到有一次和爱人回了趟老家才明白了。那时候,乡下人和城里人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压根没法比,生活很是辛苦。
   可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觉得乡下人的日子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差,这一点,从丽梅身上就能看得到。现在,丽梅看病也有地儿报销了。前几年,她做了个胆结石手术,手术花的钱,新农合给报销了一多半。就在同一年,我婆婆也做了个小手术。她虽然是城里人,可由于没工作,就没地给报销,所有手术费全由她自己负担,总共花了七八千呢。
   丽梅说,他们夫妻俩每年都往新农保交500块钱,等将来我们干不动活了,国家也会给钱养他们。不仅看病能报销,有了这“退休工资”,村里人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了。前阵子,回老家,我们还特意去丽梅家转了转,她拉着我就往屋里的厕所跑,还美滋滋地说:“我们家的茅子现在也是香喷喷的了!”
以后再也不用为了儿子当“超生游击队”了
长治 郝女士
我家在沁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在我们农村,儿子是个宝儿,女儿是根草儿。我妈一连生了七个娃,可惜都是草儿,没一个带把儿的宝。城里人听了会觉得好笑,我们姐妹七个的名字都和那个尚未出生的“弟弟”有关,引弟、想弟、跟弟、领弟、来弟、盼弟、招弟,可怎么想怎么盼,也没把弟弟给盼来。
   村里人不能和人家城里人比,我们是手停口停,你今年不下地干活,明年地里就没收成,地里没收成就得饿肚皮。
   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拼了命似的想生儿子,女人哪总归是要嫁人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是人家婆家的人,还是男人力气大,能种地养活爹娘,养儿是为了防老。
   不过,现在我们村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农村人也有养老保险了,我们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国家给补贴一部分钱,每个月只需要交8块多钱,老了之后国家每年就给补贴900块,保险上得时间越久,数额越大,将来老了保障就越大。以前养儿能防老,现在保险也能养老了。
width:100%">
户口故事:【历史回眸】
公安部公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对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社会变动”(社会身份)等事项的管制办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等级制度的指示》的发布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户口登记的统计时间为每年一次。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出台,集中体现了该时期户口迁移的两个“严加限制”基本精神,即: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
1984年10月
《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城市暂住人口管理制度走向健全,同年9月,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
颁布的《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标志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通知规定,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width:100%">
一个户口本引发的命案
  在“打团伙、破小案,增加群众安全感”夏季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中,尧都区公安局刑警一中队紧紧围绕群众的关注和期盼,集中优势警力,锲而不舍破案件,7月29日,经过连续10余天的艰苦作战,成功破获“7·18”伤害致死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易某某、易某栋。
  7月18日10时许,该局刑警一中队接到110指令:尧都区金殿镇坛地村一处民房附近发现一具男尸,请速前往处置。接警后,一中队、技术中队民警火速赶赴案发地,同时展开现场勘验和调查走访。技术民警感到疑惑,初步检验死者体表没有明显的体外伤,他怎么会离奇地死在民房附近?排查结果显示:死者孟某,男,28岁,尧都区金殿镇伍级村人,与金殿镇坛地村易某是夫妻关系。同时,有目击者向走访民警反映:7月17日下午5时许,孟某在坛地村街道上被其岳父易某某等人持木棒追打。
  7月18日,办案民警传唤易某某及其儿子易某栋、女儿易某到刑警队接受调查。然而,易某栋在听闻妹夫孟某死亡的消息后畏罪潜逃。易氏父女交代,7月17日下午,女婿孟某来到岳父家向妻子易某要户口本,在没有得到户口本的情况下,孟某气急辱骂家人。一家人竟然遭到女婿的上门辱骂,这让易氏父子十分气愤,易某栋持木棒追打孟某,孟某被打后慌忙逃走。技术中队民警经过进一步尸检,确认孟某左肾挫裂伤致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办案民警立即对易某某采取强制措施,同时安排民警抓捕易某栋。
  盛夏的尧都大地,酷热难耐。在临汾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办案民警深入案发地一带,全面展开对在逃嫌疑人易某栋的搜捕,缜密摸排其行踪动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余天的侦查,民警掌握到嫌疑人易某栋藏匿在姑射山仙洞沟附近,7月29日下午3时许,经过紧张的布控,成功将易某栋抓获归案。
  经讯问,易氏父子二人对殴打孟某的事实供认不讳。嫌疑人交代,易某与丈夫孟某因家庭矛盾分居一年多了,正闹着要离婚,易某暂住在娘家。7月17日下午,孟某来到岳父家中,向易某要户口本,在没有得到户口本的情况下与妻子发生了争吵,家人出来劝说时,孟某继而辱骂家人,之后,不堪被辱的易某栋持木棒撵打孟某,孟某被打后逃向坛地村。没想到孟某跑到金殿村坛地村附近时,因伤重倒在一处民房边死亡。
  目前,涉案犯罪嫌疑人易某某、易某栋被尧都区公安局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审理中。(通讯员 田哲斌)
width:100%">
.cn/n//c27553.html
& & 导语: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连日来,户籍制度改革牵动无数人的心,因为它带来的将不仅是城市和农村称谓上的变革,更预示着变革背后,人们的命运可能由之发生的改变。户籍制度改革能为人们带来哪些改变?城乡差别差别如何缩小?
width:100%">
户口就是人间沧桑变化的见证
width:100%">
户口就是人间沧桑变化的见证
& &&&崭新的政策,冲破了制度的栏栅,给了人民更加自由迁徙的脚步,同时更解开了心灵的桎梏,放飞了每个人心中久藏的梦想。
width:100%">
新规旧规没接好,存个户口遇烦恼,这边说按新规办,那边却说没收到
跑了十趟,办不出一纸证明(民生调查)
本报记者 胡雅婷
《 人民日报 》( 日& &13 版)
  核心阅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李清(化名)要在留学生服务中心办理户口暂存,因毕业证书遗失需提供毕业证明书。办理过程当中遭遇新旧规定衔接“空窗”:留服中心表示已有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规要求;学校却说新规虽然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但没有以文件形式下发,无法依此办理。就这样,李清奔走两个部门10趟依旧无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李清(化名)最近遇到一件郁闷事。
  李清即将出国留学,想把户口暂时存放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简称留服)集体户口名下。办理户口暂存需要提供毕业证原件,可不久前小李的毕业证丢了。
  根据教育部1988年出台相关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关于高等学校处理遗失毕业证书的办法》),毕业证遗失不能补办,只能开具证明,证明和毕业证具有同等效力。
  李清回学校开好了毕业证明书,本以为可以顺利办户口了,没想到却是一通折腾。
  据李清介绍,留服工作人员告诉他,今年5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学历证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学厅函[2014]14号),对于毕业证明书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注明“因证书遗失,特补此证,以兹证明”相关字样,还要校长签名、编号等。通知已在教育部官网挂出来了,李清现有的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通知的要求。
  那按照新通知办理一下新的毕业证明书不就可以了?
  但李清说,学校告诉他,通知是下发给省区市教委的,目前学校还没有收到这个文件,确实在操作细节上不太清楚,没法按照新的通知办。
  户口办理就这样卡壳了。
  二马一错蹬,事儿就卡壳了
  日前,记者随着李清一起,来到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暗访。
  留服工作人员表示,必须按照新通知办理毕业证明书,才能办户口暂存。值班的张老师说:“这不是说以人为本,我们就能克服阻力帮到你,而是这个东西太讲原则了,我们见不到上级要求的这个东西(按照新通知办理的毕业证明书),肯定不行。”
  “那我再帮你问问领导。”当着李清的面,张老师与集体户口办公室齐处长通了电话,然后转告李清:“(齐处长)明确答复,不能办。他说上周你就已经来找过,我建议你们不要就一件事情以这个频率触及。”
  而在学校这边,为何不能按照新通知办理,也有自己的说法。北航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处雷处长说:“我们确实没有收到教育部的通知。(通知)抬头写的是各个省份的教委,可能文件就在北京市教委,还没下发到学校。”雷处长说,因为涉及学校公章、校长签名,得见到红头文件,得备案。“要是收不到上面正规的通知,就只按网上公布的办,那也不太合适。”
  “涉及编号问题、网上电子标注问题,怎么弄都还不清楚。”负责具体操作的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处何老师补充说。
  学校和留服都各有各的道理,能不能协商解决一下呢?
  北航的何老师表示,愿意和留服沟通解决这个事情。何老师拨通了留服的客服电话,根据自动语音提示等了七八分钟,最后无人接听,电话还是断了。再拨过去,也是一样的情况。“想和他们沟通找不到人。”
  那能不能问问市教委,通知什么时候下发?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雷处长表示不好这么问。
  在留服这边,李清问值班的张老师,能否给学校留一个能够打通的电话,让学校和这边沟通一下。张老师拒绝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给这个电话吗?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接电话,而是你这个电话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来说或是对他们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他们接了电话,说了一堆车轱辘话,还是于事无补。”
  那留服是否可以和学校直接沟通一下?“我们没有那个义务,也没有那个权限。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必须得我们告诉他们这个政策必须执行。”张老师说。
  调查发现,确有高校没收到通知
  北航为难之处在于,通知没有下发到高校。这一情况属实吗?其他学校也没收到吗?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对于通知是否由北京市教委下发到各个高校,教育部没有回复。记者致电北京市教委,教委表示该通知已经下发到高校,宣教处相关负责人回应:“文件的流转有个过程,到了学校是不是到了相关处室,这个就不知道了。”
  在暗访中,记者多次与北航雷处长确认,无论是学校还是相关处室,确实都没收到通知。
  李清办理毕业证明书期间,记者又向另外两所北京高校了解情况,两所高校均表示,没有收到下发的通知。
  没收到通知,不能按通知办理,这样的情况在教育部那里似乎通不过。教育部表示:《通知》主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属性为“主动公开”,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可查询。自文件发布之日起,原学历证明书与文件要求不一致的,应按文件要求规范和统一。文件的发布日期是5月5日,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学校应该立即执行。
  此外,关于李清遇到困难如何求助,教育部有没有相关部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育部也没有给出回应。
  当事人感慨,办个手续太费劲
  中国政法大学刘飞教授表示:“因为这个是通知,既然要求高校具体操作,就该下发到高校。你不能说通知张三办一个事情,先告诉李四,让李四转给张三,结果还没转到,就让张三自己去查自己照做。”通知和规章不同,如果是公开发布的规章,无须通知到每个主体,大家都要照章执行,通知就应该下发到每一个执行主体。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太高表示,教育部发布的这个通知所标注的抬头是各个省区市的教委,而且也只发文至上述单位,文件中也没有明确提出由教委及时下发到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必须要求见到红头文件才能执行有一定道理。
  不过王太高也表示,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相关部委的政策信息。
  截至记者发稿时,北航已经依照网上通知,为李清办理了一份毕业证明书。
  不过新通知中要求的网上标注、编号等问题学校表示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大热的天,我总共跑了5趟留服,5趟学校,怎么办个手续就这么费劲?文件到底去哪儿了?”李清感慨,“还不知道这个依葫芦画瓢的证明书能不能让我办好户口。”
width:100%">
新规旧规没接好,存个户口遇烦恼,这边说按新规办,那边却说没收到
跑了十趟,办不出一纸证明(民生调查)
本报记者 胡雅婷
《 人民日报 》( 日& &13 版)
  核心阅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李清(化名)要在留学生服务中心办理户口暂存,因毕业证书遗失需提供毕业证明书。办理过程当中遭遇新旧规定衔接“空窗”:留服中心表示已有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规要求;学校却说新规虽然出现在教育部网站,但没有以文件形式下发,无法依此办理。就这样,李清奔走两个部门10趟依旧无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李清(化名)最近遇到一件郁闷事。
  李清即将出国留学,想把户口暂时存放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简称留服)集体户口名下。办理户口暂存需要提供毕业证原件,可不久前小李的毕业证丢了。
  根据教育部1988年出台相关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关于高等学校处理遗失毕业证书的办法》),毕业证遗失不能补办,只能开具证明,证明和毕业证具有同等效力。
  李清回学校开好了毕业证明书,本以为可以顺利办户口了,没想到却是一通折腾。
  据李清介绍,留服工作人员告诉他,今年5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学历证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学厅函[2014]14号),对于毕业证明书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注明“因证书遗失,特补此证,以兹证明”相关字样,还要校长签名、编号等。通知已在教育部官网挂出来了,李清现有的毕业证明书不符合新通知的要求。
  那按照新通知办理一下新的毕业证明书不就可以了?
  但李清说,学校告诉他,通知是下发给省区市教委的,目前学校还没有收到这个文件,确实在操作细节上不太清楚,没法按照新的通知办。
  户口办理就这样卡壳了。
  二马一错蹬,事儿就卡壳了
  日前,记者随着李清一起,来到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暗访。
  留服工作人员表示,必须按照新通知办理毕业证明书,才能办户口暂存。值班的张老师说:“这不是说以人为本,我们就能克服阻力帮到你,而是这个东西太讲原则了,我们见不到上级要求的这个东西(按照新通知办理的毕业证明书),肯定不行。”
  “那我再帮你问问领导。”当着李清的面,张老师与集体户口办公室齐处长通了电话,然后转告李清:“(齐处长)明确答复,不能办。他说上周你就已经来找过,我建议你们不要就一件事情以这个频率触及。”
  而在学校这边,为何不能按照新通知办理,也有自己的说法。北航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处雷处长说:“我们确实没有收到教育部的通知。(通知)抬头写的是各个省份的教委,可能文件就在北京市教委,还没下发到学校。”雷处长说,因为涉及学校公章、校长签名,得见到红头文件,得备案。“要是收不到上面正规的通知,就只按网上公布的办,那也不太合适。”
  “涉及编号问题、网上电子标注问题,怎么弄都还不清楚。”负责具体操作的研究生院综合管理处何老师补充说。
  学校和留服都各有各的道理,能不能协商解决一下呢?
  北航的何老师表示,愿意和留服沟通解决这个事情。何老师拨通了留服的客服电话,根据自动语音提示等了七八分钟,最后无人接听,电话还是断了。再拨过去,也是一样的情况。“想和他们沟通找不到人。”
  那能不能问问市教委,通知什么时候下发?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雷处长表示不好这么问。
  在留服这边,李清问值班的张老师,能否给学校留一个能够打通的电话,让学校和这边沟通一下。张老师拒绝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给这个电话吗?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接电话,而是你这个电话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来说或是对他们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他们接了电话,说了一堆车轱辘话,还是于事无补。”
  那留服是否可以和学校直接沟通一下?“我们没有那个义务,也没有那个权限。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必须得我们告诉他们这个政策必须执行。”张老师说。
  调查发现,确有高校没收到通知
  北航为难之处在于,通知没有下发到高校。这一情况属实吗?其他学校也没收到吗?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对于通知是否由北京市教委下发到各个高校,教育部没有回复。记者致电北京市教委,教委表示该通知已经下发到高校,宣教处相关负责人回应:“文件的流转有个过程,到了学校是不是到了相关处室,这个就不知道了。”
  在暗访中,记者多次与北航雷处长确认,无论是学校还是相关处室,确实都没收到通知。
  李清办理毕业证明书期间,记者又向另外两所北京高校了解情况,两所高校均表示,没有收到下发的通知。
  没收到通知,不能按通知办理,这样的情况在教育部那里似乎通不过。教育部表示:《通知》主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属性为“主动公开”,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可查询。自文件发布之日起,原学历证明书与文件要求不一致的,应按文件要求规范和统一。文件的发布日期是5月5日,按照教育部的说法,学校应该立即执行。
  此外,关于李清遇到困难如何求助,教育部有没有相关部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育部也没有给出回应。
  当事人感慨,办个手续太费劲
  中国政法大学刘飞教授表示:“因为这个是通知,既然要求高校具体操作,就该下发到高校。你不能说通知张三办一个事情,先告诉李四,让李四转给张三,结果还没转到,就让张三自己去查自己照做。”通知和规章不同,如果是公开发布的规章,无须通知到每个主体,大家都要照章执行,通知就应该下发到每一个执行主体。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太高表示,教育部发布的这个通知所标注的抬头是各个省区市的教委,而且也只发文至上述单位,文件中也没有明确提出由教委及时下发到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必须要求见到红头文件才能执行有一定道理。
  不过王太高也表示,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及时关注相关部委的政策信息。
  截至记者发稿时,北航已经依照网上通知,为李清办理了一份毕业证明书。
  不过新通知中要求的网上标注、编号等问题学校表示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大热的天,我总共跑了5趟留服,5趟学校,怎么办个手续就这么费劲?文件到底去哪儿了?”李清感慨,“还不知道这个依葫芦画瓢的证明书能不能让我办好户口。”
width: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招弟的扮演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