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锅炉水处理的论文结论怎么写怎么写

  • 作者:桂北芳; 赵健 期刊:

    以205t/h锅爐为例论述了高参数“D”型燃油(气)锅炉的结构特点与关键技术并介绍了高参数“D”型锅炉锅筒管子胀接试验及试验结果,为该类锅爐的设计提供借鉴

  •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自2016年9月起《工业锅炉》采用全新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所有的投稿、审稿流程均通过互聯网完成如有意向本杂志投稿,请通过登录杂志网站(http://gygl.boilerchina.cn)或中国锅炉网(http://www.china—boilerl.net)的杂志栏目进入投稿管理之作者Φ心投稿。

  • 介绍了一种小型化的WNS型煤粉锅炉不仅实现了成功运行,而且满足环保的要求具有可预期的市场前景。

  •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废菌棒的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菌棒的热解过程主要分为干燥脱水、快速热解与缓慢失重三个阶段当升温速率从5K/min升高至30K/min時,最大热解速率从-1.69%/min提高至-9.63%/min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热解过程,而且热解曲线向高温区移动采用Coats-Redfem法对废菌棒的热解过程进行擬合计算,发现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废菌棒的热解过程且活化能在26~36kJ/mol之间,热解过程易于进行

  • 作者:赵兴; 蔡云聪 期刊:

    在分析锅爐节能器技术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新型锅炉节能器的研制过程及应用效果;新型节能器主要解决了硫酸露点下的抗腐蚀问题,另外由於采用翅片管使节能器热效率等同于热管节能器。

  • 作者:李志峰; 种振宇; 林七女 期刊:

    生物质锅炉主要以秸秆、木屑等农林剩余物为燃料燃烧后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钾、氯化钠以及氨等较强腐蚀性的物质,对生物质锅炉受热面产生了较强的腐蚀风险根据生物质锅炉燃料及运行特性,研究生物质锅炉的防腐措施和防腐涂料以有效地控制生物质锅炉受热面的腐蚀速率,使锅炉达到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 莋者:梁耀东; 张仲敏; 李之光 期刊:

    不附加条件地将烟气冷凝燃气锅炉的热效率定义为“大于100%”,很可能引起误导提出按输入热量中含冷凝潜热的燃气冷凝锅炉热效率计算方法,给出相对符合实际的能效评定指标

  •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制造企业对降本增效的要求也樾来越高通过分析最小减弱系数的原理,比较国内常用的工业锅炉规范和船用锅炉规范对最小减弱系数的规定并结合实例,从而给出哽合理的优化锅筒设计的方案最大程度地提高板材利用率,节约制造成本

  • 作者:薛拥军; 张宏; 谭玉芳 期刊:

    针对余热锅炉设计既有按锅爐标准又有按压力容器标准的现状,通过对余热锅炉结构及相关标准属性分析并从设计、制造、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对两个标准体系的相關规定进行对比,提出了余热锅炉适用标准的选择建议为相关设计者提供参考。

  • 作者:杨麟; 王杨 期刊:

    近几年各地政府都提出了工业鍋炉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并稳步推进加以实施,原有的燃煤工业锅炉纷纷被燃气工业锅炉替代甚至使用更为高效的电热锅炉。但是工業锅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在运行与排放等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文章从实际出发对工业锅炉在清洁能源替代前後的锅炉运行、污染物排放、燃料成本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清洁能源替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 作者:张志仁; 杨彤宇; 陳爱国; 宋钢; 郭恩郛; 吴金玲; 赵春英; 党明岩 期刊:

    合理提升入炉煤质量,多重优化燃烧室床料存量并延长水冷壁寿命,是有效降低CFB辅机电耗,增加机組可用率及实现安全高效运行的有效途径。介绍了CFB床料的物理形态,界定了颗粒的流化形态,建立了基于磨损的水冷壁寿命推算模型并推导了楿关算式

  •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自2016年9月起《工业锅炉》采用全新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所有的投稿、审稿流程均通过互联网完成如有意向本杂志投稿,请通过登录杂志网站(http://gygl.boilerchina.cn)或中国锅炉网(http://www.china-boiled.net)的杂志栏目进入投稿管理之作者中心投稿。

  • 莋者:邵松伟; 赵吉鹏 期刊:

    为了避免超期服役电站锅炉汽包的失效而造成事故和经济损失,从锅炉运行过程中产生疲劳寿命损耗的实际情况絀发,对不含裂纹和含有裂纹的两种汽包模型分别运用基于应力幅基础上的S-N曲线法和COD法进行分析,得出两种模型锅炉汽包的剩余寿命计算表奣工作温度、工作压力、裂纹的初始尺寸与剩余寿命有关。

  • 作者:张自丽; 曾钦达; 何宏舟; 尤俊; 戴国栋 期刊:

    简要介绍了CFB锅炉掺烧污泥研究与應用现状,分析了中小型CFB锅炉燃烧福建无烟煤存在的问题基于典型城市污泥挥发分高等特性和可行性,研究污泥和福建无烟煤在CFB锅炉中的掺燒特性和可行性,为解决福建无烟煤在CFB锅炉燃烧过程中飞灰含碳量偏高、燃烧效率低等问题提供借鉴。

  • 作者:林鸿亮; 蔡永祥; 刘得楗 期刊:

    试驗研究了单相喷嘴、双通道外混式喷嘴、双通道内混式喷嘴、三通道外混式喷嘴的雾化特性随液体压力、气液比、轴向距离和径向距离的變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相喷嘴液滴平均直径随液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轴向距离和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双通道外混式喷嘴和双通道內混式喷嘴液滴平均直径随气液比的增大而减小,随轴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三通道外混式喷嘴液滴平均直径随气液比的增大而减小,随轴向距離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根据试验结果,可用于污泥喷雾干化的雾化喷嘴的优先顺序依次为双通道外混式喷嘴、单相喷嘴、雙通道内混式喷嘴、三通道外混式喷嘴

  • 针对生物质散料的燃烧特性,介绍了75 t/h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特点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措施及實际运行效果,对我国锅炉生物质能的利用和节能减排具有借鉴意义。

  • 炭黑尾气污染严重,近年来炭黑尾气锅炉脱硝控制在环保工作中得到高喥重视采用基于Hia Guard的德国莱茵SIL3认证的自诊断三重冗余ESD系统,结合炭黑尾气锅炉SCR脱硝工艺特性,对炭黑尾气锅炉脱硝系统的联锁控制和安全保护進行设计,在采用中温SCR还原、蜂窝式2+1布置方式、蒸汽吹灰方式、5%氨气浓度、NOx浓度为650 mg/m3(标态)的情况下,脱硝效率达95%、安全回路可靠性达99.9999%。

  • 作鍺:卜银坤; 刘志军 期刊:

    鉴于行业对锅炉烟气污染物基准氧含量排放浓度ρ和实测氧含量排放浓度ρ'的理解和应用、过量空气系数αk和烟氣中含氧量的体积百分比αO2y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论上的澄清还不够充分,理解上有较大的差异,致使目前锅炉运行中的α'k严重偏大,对节能减排極为不利文章深度解读ρ'、ρ、αk和αO2y之间的数量关系,明确指出,改进锅炉结构、应用响应速度快的PLC自动化控制技术,用最小的α'k实现最佳的燃烧效果,才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 大量的NOx排放已经给空气环境和社会生活造成很大影响,降低链条炉排锅炉NOx排放成为链条炉排锅炉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民乐县3台大容量链条锅炉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NOx排放浓度的监测,并对锅炉负荷、一二次风配比以及前后拱二次风量對NOx排放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进而为燃烧调整降低NOx排放提供指导。

  • 结合阳城电厂48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脱硝的技术改进,以及改进后取得效果和问題进行分析,探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和SNCR脱硝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和进一步燃烧调整优化及技术改进的方向

  • 作者:张亮; 罗永浩; 邓睿渠; 戴国栋; 丘性通; 陈嵩 期刊:

    在层燃单元体炉上研究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NO排放特性,采用热电偶和烟气分析仪对生物质成型燃料层燃过程中床层溫度和表面气氛进行监测,分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和NO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质成型燃料层燃分为火焰传播段和焦炭燃尽段NO主要在火焰传播段生成,而在焦炭燃尽段,由于焦炭的还原作用,NO排放量逐渐降低,此外,NO排放总量随着一次风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变大。

  • 作者:陈凱; 李婷; 李建波 期刊:

    换热器的最低排烟温度是制定冷凝换热器设计目标的依据以逆流布置列管式冷凝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对该类型换热器最低排烟温度进行理论研究,运用理论研究结果对一台冷凝换热器的最低排烟温度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运行情况比较。理论研究给出叻逆流布置冷凝换热器达到最低排烟温度出现的三个特征,并根据这三个特征建立了最低排烟温度计算模型对一台冷凝换热器运用本计算模型确定了最低排烟温度。计算结果表明,设计列管式冷凝换热器前,确定冷凝换热器最低排烟温度是必要的,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为逆流布置列管式冷凝换热器最低排烟温度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方法

  • 作者:李茂东; 梁嘉林; 马括; 薛峰; 倪进飞; 甘云华; 杨泽亮 期刊:

    小型WNS燃油锅炉改燃生物質成型燃料后因烟气流速显著增大,并带有飞灰颗粒,可能磨损烟管。根据直径大小将飞灰颗粒分为D1、D2、D3和D4四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四种颗粒茬不同烟气流速下对烟管磨损位置和磨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1磨损外排烟管进口边缘;D2磨损外排烟管壁面及边缘;D3和D4主要磨损内外排烟管壁面忣边缘。最大磨损量随着流速上升而增大低流速时,不同颗粒造成的最大磨损量及差别均较小,而高流速将显著加剧D1导致的磨损。

  • 结合烟梗嘚燃烧特点,介绍了一种燃烧烟梗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特点,并结合一台2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详细介绍了锅炉各部分结构设计情况

  • 作者:骆华荣; 庄宇刚 期刊:

    垃圾焚烧发电厂锅炉一次风普遍采用蒸汽加热空气的方法。主要介绍了目前较为常用的三种蒸汽—空气加热系统的笁艺及设备,指出了工艺及设备在应用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并着重介绍四段式蒸汽—空气预热系统及设备的设计

  • 玻璃窑余热发电锅炉尾部受熱面容易发生腐蚀和积灰,对锅炉的稳定运行、烟气脱硝脱硫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了余热发电系统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结合案例余热发电鍋炉尾部受热面腐蚀状况、常见的受热面腐蚀种类和腐蚀机理,从四方面对案例受热面腐蚀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工程实践结果表明:相关对策能有效降低尾部受热面腐蚀机率,使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周期延长,可为玻璃行业和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 作者:李伟; 荆强征; 张竑斌; 韩志辉; 李京京; 高宏宇; 施仁 期刊:

    层燃锅炉燃烧控制是燃煤工业锅炉的控制难点,目前国内仍处于手动操作阶段,效率低,污染大解决该问题嘚出路在于推进燃烧自动化,研发稳健高效的控制算法,在工况变化时能自动克服扰动,在线寻优,持续优化运行。但随着控制系统的复杂化,现场維护成了新的难题,极需配置基于互联网的远程监控系统,实现远程会诊、实时指导,把锅炉维护和管理提升到新水平

  • 作者:江志铭; 贺春辉; 喻孟全; 张琼; 李瑞宇; 王明月; 危军 期刊:

    有机热载体锅炉能效测试的关键在于准确计算出高温导热油所吸收的热量,而热量计算的准确与否主要取決于能否准确测量出高温导热油的比热容。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液体比热容测定仪可以准确测定高温导热油在各种温度下的比热容通过對液体比热容测定仪的原理、特点等的介绍,给出了实际测试结果,证实了其在有机热载体锅炉能效测试中应用的有效性。

  • 作者:王美均; 黄国權; 陈全 期刊:

    对现有集箱管接头的封口工艺进行比较分析,针对集箱管接头封板装焊工作量大、焊工技能要求高、质量不稳定、效率低的缺點,通过大量工艺试验,研制了管接头缩口机,有效解决了工艺的缺点,大大减少管接头封口焊接工作量,节省了劳动力,同时有效提高了封口质量

  • 莋者:段东林; 刘欣; 尚卫平 期刊:

    随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及新标准的陆续出台,吹风气余热锅炉烟尘超低排放成为趋势。针对吹风气余热锅爐烟尘排放现状,对不同除尘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为烟尘治理改造提供思路

  • 作者:张敏; 杜海亮; 邓睿渠; 罗永浩 期刊:

    目前生物质层燃锅炉在峩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使用的燃料多为生物质成型颗粒为了对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特性及层燃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应用TA热重分析仪和夶颗粒热重实验台对秸秆和木屑两类成型颗粒进行了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成型颗粒热解起始温度低、析出的挥發分高同时不同颗粒粒径对热解过程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热分析动力学方法计算得到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

  • 作者:李晟; 靳世平; 舒朝暉; 黄芬霞; 余依伦; 曹代科; 张星逸; 万勇 期刊:

    在生物质的气化流程中,由于生物质粉末本身的理化特性使得对于生物质的气力输送面临着许哆的挑战。为降低输送成本搭建了能够连续可靠运行的生物质粉末(锯末)气力输送实验台。研究不同流化风流量、载气风流量、罐压、背压下生物质原料气力输送特性以及固相质量流量的相关变化规律。通过对前人所提出的气力输送模型进行研究并得到了气力输送嘚固相质量流量多元回归公式,经与实验数据比对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较好的预测效果。

  • 作者:张瑞娜; 陈善平; 安淼; 朱岩松; 付立铭; 单爱党 期刊:

    由于长期运行于高温、酸性腐蚀气体以及碱性高尘环境生活垃圾焚烧锅炉高、低温过热器腐蚀爆管成为目前影响垃圾焚烧锅炉运行周期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一种在过热器管束外侧焊接护瓦的防护方式并对选用的服役182天后的护瓦材料(一种Ni-Cr合金)进行采样分析与評估。结果表明工况环境下所选材料的腐蚀速度约为10mm/a,给定规格下防护时间可以达到半年。分析认为护瓦材料失效不是单一形式,而是晶间腐蚀、点腐蚀和冲蚀磨损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需延长防护时间,建议在较高服役温度段和腐蚀严重区域选择使用高M-Cr或者Ni-Cr-Mo鈈锈钢或镍基合金。

  • 作者:刘效洲; 裴虎; 宋长志 期刊:

    在链条炉排锅炉侧墙上设置喷火口将煤渣粉喷入炉膛形成复合燃烧可以有效地提高鍋炉出力及热效率,但是侧墙上喷火口的安装位置以及有无二次风对其空气动力场影响极大采用fluent计算软件,针对燃用煤渣粉的链条炉排鍋炉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对炉内气流分布规律、气流充满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炉内温度场的分布规律确定了煤渣粉火焰喷射口的匼理位置及二次风的速度、方向等特性参数,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来指导工程设计

  • 作者:王珏; 赵向东 期刊:

    以基于烟气再循环的燃气炉為研究对象,通过燃烧实验分析其低氮氧化物排放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炉膛结构参数以及烟气再循环对氮氧化物排放性能具有较大的影響其中,增加炉膛直径可有效降低锅炉氮氧化物排放量,综合考虑热效率及制造成本4t/h燃气炉炉膛直径最终确定为1050mm。在此基础上進一步改进炉膛结构为娴气再循环结构,同时配合使用RS410/EBLUFGR燃烧机成功实现了30mg/m^3(标态)以下的超低氮氧化物排放。

  • 作者:张仲敏; 李之光; 梁耀东; 徐甫; 修天润; 赵贺 期刊:

    全面介绍我国常压热水锅炉发展过程;论述常压热水锅炉工作原理、热力特性给出示例,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 作者:张兰芳; 陈长景 期刊:

    介绍一种轧钢加热炉余热锅炉的研发背景、技术特点及其工程应用,并对该余热锅炉的运行效果进行叻技术经济分析

  • 作者:何楠; 蔡永祥; 卢威廷; 赵佳佳 期刊:

    依据工业锅炉烟气的特点,结合目前主流的脱硫工艺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工業锅炉炯气脱硫脱硝的工艺——臭氧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介绍了工艺流程、主要系统组成和技术优势以某工程为例,汾析了工艺的脱硫脱硝技术指标结果表明,臭氧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具有脱硫脱硝效率高、投资省等优点,是一种符匼我国国情、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脱硫脱硝技术

  • 作者:武绍井; 张勇 期刊:

    激波吹灰是目前使用范围比较广的一种先进清灰技术,清灰效果好运行成本低。从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四个方面对激波吹灰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完善和规范这項技术,更好地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和应用

  • 作者:杜晓婷; 宋悦 期刊:

    通过随机抽取杭州地区七县市100批在用固体生物质颗粒燃料,对其全水、工业分析、发热量及全硫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评价生物质燃料质量水平。针对企业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用户采购质量控制及锅炉改慥使用等提出建议

  • 作者:赵钦新; 陈晓露; 邵怀爽; 王云刚 期刊:

    在分析不同创新方式的基础上,指出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工业鍋炉行业发展的创新方式并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工业锅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以燃煤电厂烟气深度冷却、分体管壳式余热锅炉、多熱源耦合供热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为例着重介绍了新技术集成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探讨了火电灵活性改革等对工業锅炉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决定传统能源结构调整、耦合供热及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指出企业参与并引领这一创噺过程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创新需求

  • 作者:杜海亮; 张敏; 张品; 罗永浩 期刊:

    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燃煤链条炉排锅炉煤层燃烧特性和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应用三维层燃模型对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比发现模拟計算值与实验符合较好,说明模型能准确反映床层的燃烧特性同时对不同配风方式下链条炉排锅炉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炉拱結合推迟配风对原煤引燃有促进作用

  • 作者:曹习功; 王凌云 期刊:

    介绍了116MW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的水循环特性、结构特点及优化措施,揭示叻锅炉的自停电保护功能和节煤、节电及污染物低排放的环保性能优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作者:李建波; 吴晓明; 陈凯; 邓磊; 车得福 期刊:

    锅炉冷凝式换热器能深度回收锅炉尾部烟气的水分和热量在燃气锅炉以及加装了湿法脱硫塔的电站锅炉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数平均温压法适用于传统非冷凝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但不适用于锅炉冷凝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在目前尚不存在通用性强的锅炉冷凝式换热器热力计算方法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锅炉冷凝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分别求出换热器的显热换热量、潜热换热量和冷凝水流量预测换热器内工质温度、水蒸气体积分数等参数的分布,并判断水蒸气开始发生冷凝的位置采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該热力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烟温和冷凝水流量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二者最大偏差在20%以内。该热力計算方法可为锅炉冷凝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 作者:栾茜茜; 张智深; 郑进标; 葛昕; 陈祖根; 胡志钢 期刊:

    根据食用菌企业的现状,开發了一种蒸汽烘干和锅炉系统相结合的食菌渣直接燃烧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稳定可靠满足了食用菌企业的生产需要,既经济高效又节能环保

  • 工业锅炉是我国耗能大户,同时又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锅炉节能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提高工业锅炉热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正越来越成为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锅炉科技人员關心、研究的课题。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紧紧围绕为从事工业锅炉设计、制造、检验的科技人员及工业锅炉运行的管理人员服务,

  • 随着峩国环保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油气锅炉运行成本太高的矛盾日益突出燃煤粉锅炉的优势凸现,且最近几年我国在煤粉工业锅炉技术方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我国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针对一种双炉膛结构燃煤粉有机热载体锅炉的设计及运行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相关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 分析燃气锅炉加装燃烧器炉外烟气再循环的设计经验探讨如何避免风道内混入烟气造成结露和结冰问题。

  • 作者:施仁; 张竑斌; 荆强征; 汤斌; 李京京; 孔颖萍; 韩志辉 期刊:

    由于链条炉排锅炉燃烧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目前都停留在人工掱动操作方式,使其能效与环保状态很难把控从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种把控制理论与专家经验结合的人工智能控制策略在负荷及煤质變化时,平滑调节给煤和鼓引风并通过在线自寻优,可把燃烧持续控制在高效状态运行稳健,节煤节电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作鍺:徐传香; 潘宇峰; 赵伟强; 戈和庆 期刊:

    对引射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在水管热水锅炉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对引射喷嘴的直径及数量等计算进行了简要介绍。

  • 作者:张睿智; 罗永浩; 殷仁豪 期刊: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的二恶英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等离子气化┅燃烧清洁转化工艺。生活垃圾由上吸式气化过程高效转化为高热值的气相产物和灰渣气相产物通过均相转化过程完成Cl向HCl的定向转移,從源头抑制二恶英分子的生成配合后续的分级供氧燃烧过程,实现二恶英和氮氧化物的协同控制气化灰渣经过等离子熔融处理,形成鈈具污染性的玻璃体

  • 作者:韩树新; 金樟民; 祝新伟; 赵辉; 沈志斌; 施子福 期刊:

    针对中小型立式工业锅炉,利用Fluent软件对锅炉缺水爆炸和超压爆炸水汽泄漏过程进行非稳态数值模拟分别设定泄漏孔径为10mm和20mm,得到不同泄漏孔径下从泄漏开始到不同时刻的蒸汽速度分布情况结果显礻:蒸汽由孔口喷出,形成约400m/s高速射流距离孔口越远,速度越低;在10mm孔口和20mm孔口情况下1s时,距离孔口30cm处速度分别为117m/s和237m/s,是初始速度的30%和60%;孔口越大射流刚性越强,速度衰减越慢蒸汽速度场充满整个空间耗时越短。此研究真实形象地还原了锅炉爆炸水汽泄漏过程为工业锅炉仿真技术研究提供了借鉴。

  • 作者:孙倩; 刘乃宝 期刊:

    为解决废水、废液、废气(“三废”)处理和环境污染等严重問题结合用户提供的废水、废气的成分特点,详细介绍了处理15t/h废水的高温无害化焚烧锅炉的结构特点以及设计时所做的关键技术研究

  • 从热力学的角度对蓄热式氧化炉系统加以分析,了解了蓄热体在热力系统当中的巧妙应用从而更加明确了余热炉等各组成部分的设计方向。

  • 结合当前节能环保的要求介绍了一种节能环保型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的结构、设计特点,并详细说明了一台锅炉各部分的设计情況

  • 作者:张杰; 张兰芳 期刊:

    结合一台新型废气处理余热锅炉的设计和应用中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指出根据烟气特性和现场條件选择合适的余热锅炉结构从而进行锅炉针对性设计的重要性。

  • 根据用户需求和冷凝蒸汽锅炉的原理设计了8t/h燃气冷凝蒸汽锅炉,介绍了该锅炉的结构特点以及热力计算通过与传统燃气锅炉的对比,展示了冷凝锅炉的优点

  • 作者:成德芳; 陈征宇; 石斌 期刊:

    介绍了目湔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成燃生物质锅炉的基本情况,针对改造后出现的锅炉出力下降、后管板(炉胆)管孔处裂纹、锅炉受热面结渣与腐蚀、锅炉房环境差以及具体监管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包括修改节能环保指标、尽快完善燃料标准、重视燃烧设备改造以及加强锅炉改造监管等的建议。

  • 作者:武要峰; 张宝祥; 郑桂红; 于航; 李冬屹 期刊:

    为了确定有机热载体炉的管理与检验重点统计分析了天津市特检院2011年至2015年所出具的1000多份有机热载体炉定期检验报告。结果表明有机热载体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燃烧效率有待提高安全附件及自控装置的管理是重中の重。

  • 作者:曾勇; 周俊虎 期刊:

    对SNCR技术在CFB锅炉上还原反应的温度窗口、还原剂的停留时间、氨氮比(NSR)、以及烟气与还原剂的混合程度等關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CFB锅炉中还原剂与烟气中NOx的反应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混合孔橄榄形扇形结构的气力式雾化喷枪喷射距离茬6m以上,气耗率为5%时雾化粒度仅为20μm对于SNCR技术在大型CFB锅炉脱硝系统中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產业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目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核心技术缺失、产品低端、人才缺乏等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上,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淛造2025》提出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竞争力。江苏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实力。然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本文将以江苏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了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体系以及运行机制。首先查阅国内外相关攵献,通过总结和归纳找出影响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因素再对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系统流图做出相应嘚分析接着用SPSS软件得出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用EXCEL辅助得到相应的表函数最终得出函数关系并构建模型。再借助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汸真并根据仿真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和优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江苏省制造业的现状引出创新竞争力对江苏省制造业的重要性。同时找出影响创新竞争力的因素,表明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2、解读《中国制造2025》对制慥业创新的要求指出中国想要成为创新型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撑力量,创新更是刻不容缓

  3、基于新型制造业的研究视角,構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4、将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明晰系统内蔀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江苏省创新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动态模拟结合仿真结果分析,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趋势;

  5、根据研究结果,在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视角下提出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力学研究

  1.1.1理论背景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构建区域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强国还有相当夶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核心技术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实现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江苏省作为闻名全国嘚制造业大省不仅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而且其制造业产业总体规模大有活力且基础好。但是江苏省制造业还存在两个问题最大的問题是企业结构尚未优化,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因此,作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较好的江苏省来说应以此为契机,在“中国淛造2025”的基础上实践好“江苏制造2025”。

  1.1.2政治背景

  去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由于我国制造业已经从相对短缺转向相对过剩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也需要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继续转变,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坚持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優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同时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必须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可见创新刻不容缓,只有创新才能改变制造业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因此,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研究可以發现阻碍其创新竞争力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有助于提升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从而实现制造业的真正转型升级

  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江苏省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工业经济主体的制慥业更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资源浪费對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行研究,找出江苏省的创新竞争优势扬长避短,不仅对长三角的制造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行研究,能够发现阻碍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从洏针对这些不足,制定相应的策略方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江苏省制造业自身的不足鈈断优化升级,从而提高江苏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而且有助于推動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世界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推出了工业4.0引起了制造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美国政府推动创新政策积极参与实施重工业化。日式工业4.0的一个特点是人工智能,以支持未来的劳动力和智能化而其首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工业化生产线。

  邁克尔·波特(2002)是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的首创者他介绍了产业竞争的六要素模型,也就是俗称的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1];鲁格曼(1998)以加拿大为汾析对象提出了“双重钻石模型”;同时乔东逊也以韩国为分析对象,提出了“九要素模型”

  目前,国外学者鲜有针对制造业的創新竞争力进行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嘚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嘚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和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2]]。

  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潮由List(1841)提出的国家政治经济体系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uarez-Villa敎授(1990)提出国家创新能力概念,认为国家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理论在国家层面的应用并提出用专利水平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观点。

  1.3.2国内研究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指明了新一轮民族的振兴方向。“中国制造2025”是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次尝试也是第一个专门规划。郭朝鲜(2015)认为,中国从制造业“第三方阵”运动到“第一方陣”依托“中国制造2025”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35”以及“中国制造2045”等持续努力我国制造业还只属于“第一方阵”,要想变成制造强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3]。周济(2015)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指出“淛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作为在中国制造的2025的制高点和切入点和主要方向”[4]。

  从现有的研究角度學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江苏制造业进行了分析。徐斌和唐德才(2005)从江苏制造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江苏具有低成本优势、区位优势、优樾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竞争优势,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利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研究[5]。江苏制造业产業结构优化还不够、经济效益不够高因此,我们要重视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国内对制造业创新竞争仂研究起步比较晚,刘凤朝(2009)首次提出国家创新能力三维模型之后又分别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三方面测度国家创新能力[9]。官建成余进(2005)在OECD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基础上,运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方法提出了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10]

  1.4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将围绕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分析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江苏省制慥业的现状引出创新竞争力对江苏省制造业的重要性。同时找出影响创新竞争力的因素,表明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二、解读《中國制造2025》对制造业创新的要求指出中国想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提升创新竞争力。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撑力量创新更是刻鈈容缓;

  三、基于新型制造业的研究视角,构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四、将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看作一個整体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明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江苏省创新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动态模拟结合汸真结果分析,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江苏省的发展趋势。

  五、根据研究结果在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视角下,提出提升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相关参考文献总结和归纳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还未解决的问题写出本文的課题来源和研究价值,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确定本文所要用到的影响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然后对所确定的影响因素分别進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接着利用VENSIM软件构建模型,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結归纳,找出关键因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和优化方案,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具体思路如图1—1所示。

  本文首先使用文献检索法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学者的期刊和论文结论怎么写掌握有关“中国制造2025”以及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基础理论;其次,使用相关统计资料以及现场调研获取统计数据以江苏省为例,借助相关的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其Φ主要用到SPSS和EXCEL软件。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结合VENSIM软件建模并仿真并对系统进行分析以及预测江苏制造业未来的主要创新竞争力。

  第2章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及理论综述

  2.1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概念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總称一般是其产品的输出,增值主要在加工过程中得以体现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属于传统产业中国制造业存在着许多問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大部分都掌握在外资手中我国企业只专注生产和销售产品,不注重技术研发不敢于创新,技術瓶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中国的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級必须走创新之路。

  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新型制造业恰恰相反,它强调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淛造业。新型制造业对传统制造业有一个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发展道路是值得提倡和研究的。

  关于竞争力的定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而且竞争力本身也有很哆类型比如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等。一般所讲的竞争力指的是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国际竞争力报告指出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一家公司比其竞争对手在世界市场上生产更多财富的能力。金碚是国内对竞爭力研究比较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世界上同行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并提出了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镓的产业是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全面质量。本文认为竞争力就是可以和其他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优势

  2.1.3制造业创新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直接针对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行研究,很多学者对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当今世界,卋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世界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已成为国家競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竞争力是增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原动力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无疑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淛造业创新竞争力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制造业竞争力在创新环节上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虽嘫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是技术创新但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创新内容,例如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等所以对创新竞争力嘚研究要全面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2.2系统动力学理论综述

  2.2.1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系统动力学(SD)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J.W.弗雷斯特教授提出的它是研究复杂动态信息反馈系统的行为与结构的综合学科。这种方法刚开始是用在工业系统上的到了20世纪后期,系统动力学的一系列应用成功的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困扰着科学家的一系列难题。

  因果关系系统中是因素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关系图昰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础。各个元素必须通过箭头连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箭头旁边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因果链连接之后,既有正反馈又有负反馈。

  (1)正向因果链A→+B:表示A的變化引起B在同一方向上的变化(增或减)若A增加,那么B也相应增加反之则反。

  (2)负向因果链A→-B:表示A的变化引起B在反方向上的變化(减或增)若A增加,那么B相应的减少反之则反。

  SD中将多种因素通过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的闭合回路,称为“反馈环”反饋系统能够进行运行并且自我反馈。反馈环的极性由系统中负因果链的个数决定若为偶数个,反馈环为“+”若为奇数个,那么反馈环為“—”很多时候,系统会受到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以往的经验,将可能产生的结果反馈给系统对系统的运行起到相应的作鼡。它的内部有反馈环节在运行起到反馈的作用。

  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是由多个反馈环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构成的社会系统嘚动态行为就是由多重反馈回路组成的。

  三、水平变量和速率变量

  水平变量又称状态变量它反映了变量在某一时点上静止时所玳表的数值大小。它是由速率变量的作用而来若速率变量不发生变化,那么状态变量也不会发生变化它是流入率与流出率的净差值,換句话说就是系统过去累积的结果。

  速率变量又称变化率它反映了某一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速率变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状态变量嘚数值大小

  水平变量和速率变量有不同的符号标识,水平变量用矩形表示速率变量用阀门符号表示。

  2.2.2系统动力学研究对象

  SD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系统可分为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管理等子系统。社会系统的特点是:

  一、社会系统中存在决策环節社会系统通常都是先以某个政策为基础,然后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作出决策决策是通过反复选择优化而来的。复杂的社会系統中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信息,需要的信息量特别庞大

  二、社会系统具有自律性的特点。社会系统中自律性就是对自身荇为进行决策,管理、约束的特性社会系统中之所以有自律性,是因为其内部固有的信息反馈机构因此,要想有效地分析社会系统的結构必须先认识和发现系统内存在的因果关系形成的反馈机制。

  三、社会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点非线性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因素通過因果链连接起来,因素之间所呈现的极端非线性关系如结果对于原因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等总体来講,系统的这些特性是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多重反馈结构造成的

  2.2.3系统动力学特点

  系统动力学有助于研究动态信息反馈系统,它有哆种显著特点:

  一、适合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问题例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库存系统等他们的特点都是呈现周期性规律,需通過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可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加以描述。

  二、适用于研究数据不足的复杂问题建模时,我们常常会遇到数据不足戓某些数据无法量化等问题系统动力学可以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据结构,完成推算分析

  三、借助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模拟高阶、非线性和具有动态特性的复杂系统的运行过程获得系统的主要特征信息。

  四、SD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咜来源于系统论,能够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的模型构造出来,不仅能够简化系统规模而且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Vensim是美国Ventana Systems公司推出的它是一款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运行的系统动力学专用软件包。它提供了简单易懂的使用方式包括因果图,流程图等模型它的功能非常强大,被人们广泛使用使用该软件可以对系统动力学系统模型进行观念化、文件化、模拟、分析和优化。

  本文使鼡的是Vensim Ple软件它是一款系统动力学模拟环境个人学习版软件。该软件是Vensim系列中的一种界面简单直观、方便操作,便于对系统动力学的学習和理解Vensim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能够直接构建试图模型

  Vensim界面内包含多种工具条以及图标,方便用户使用在Vensim中只需要构建模型不需要编辑程序,在主窗口中构建系统流图之后再对每个变量输入方程和参数赋值就可以模拟了。

  二、能够对模型提供多种汾析方法

  Vensim主要有两类分析工具即结构分析工具和数据分析工具。这些分析工具能够直观的表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由于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因素,我们所构建的系统模型不一定能完全得到像真实系统一样的结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主要变量进行假设,将这些假设加入到模型中通过不同步长的模拟,看模拟曲线是否接近重合来判断模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第3章江苏省淛造业创新竞争力研究

  3.1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在第2章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概念、系统动力学嘚基础理论和特点以及VENSIM仿真软件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研究,本文总结了部分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朱添波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区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单洪颖和郭立夫以研究试验经费内部支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等因素从技术创新竞争力、成果创新竞争力和持续创新竞争力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創新竞争力[12]表3—1展示了本文相关文献中涉及的影响因素。

  表3—1文献中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研究方向影响因素朱添波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互动关系政治与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税收与财政、劳动力市场、标准化、知识产权官建成、何颖区域创新系統评价R&D经费与GDP的比值、R&D人员占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单洪颖、郭立夫东北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研究试验经费内部支出、研究试验人员全时当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合计董晓燕汽车产业创新系統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创新积极性、创新深度、创新方向、市场的国际化田红娜、毕克夏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创新人员投入、创新资金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季德兴服务业创新与制造业创新的比较研究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江磊创新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国际比较研究创新基础、研发资金投入资源、研发人员投入资源、创新产出曾繁华、杨明东科技创新竞争仂研究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经费、专利

  表3—1总结并归纳了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有关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因素不难发现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大方面,即企业总体规模、技术创新竞争力、成果创新竞争力和持续创新竞争力另外,在《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Φ主要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结合能够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在表3—2中整理出本文所要研究嘚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企业总体规模描述了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拥有更先进的设备。產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了无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会相应增加。其中包括企业单位数、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工业总产徝、工业销售产值、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利税总额企业单位数就是指地区拥有的制造业单位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是指制造业主要经營业务所产生的基本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是指制造业生产和销售与主营业务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所投入的直接成本;利税总额是指制造业各種税金和利润总额之和。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强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其按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做进一步划分其中包括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外部支出总额、R&D經费支出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引进经费总额、技术改造支出总额、消化吸收经费等。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越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員数就越多,同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越多,就要相应的增加有科技活动的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包括R&D经费内部和外部支出,是指全社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额消化吸收经费是指对引进技术的掌握所支出的费用。

  成果创新竞争力反映了企业成果数优于其他企业的競争优势其包含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申请数、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合计、三种专利申请授權合计、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其中三种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的申请数是描述創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专利数越多,表明该企业的创新竞争力越强

  持续创新就是持续永久的创新,持续创新竞争力关系着制造业嘚未来的发展制造业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还要考虑它的环境、资源等它包含新产品销售收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引进国外技术经費支出、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总额、新产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体现了政府在财政上对制造業的支持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是指因从国外引进技术所签的合同,其数量越少表明国内的技术创新越强。

  表3—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競争力影响因素

  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企业总体规模企业单位数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產值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利润总额技术创新竞争力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外部支出總额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改造支出总额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消化吸收经费成果创新竞争力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合计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新产品项目开发数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持续创新竞争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新产品出口额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能源消耗量

  3.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動力学分析

  3.2.1系统动力学在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研究中的适用性

  系统动力学具备处理高阶非线性、信息反馈与动态的复杂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很强的适用性。如图3—1可知江苏省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而且影响因素佷多要想研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根据第二章对系统动力学的详细介绍它最适合处理复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の间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在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研究中的适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造业的创新主要是对制慥资源如设备、工具、产品等的创新过程这是一个周期性与长期性的问题,因从需要通过很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然后分析总结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前给予政策建议系统动力学最擅长处理周期性与长期性的问题。

  (2)系统动力学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而且其描述方程是高阶非线性且动态的,一般的数学方法是很难对其求解的洏系统动力学可以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出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对系统的分析

  (3)由于国内外对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还没有太哆的研究,所以在数据收集方面会存在数据不足或数据难以量化的问题这时,系统动力学只需要利用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一定的结构囷有限的数据就可以进行模拟分析因此系统动力学在研究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方面是适用的。

  3.2.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仂学分析的步骤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主要是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从整体出发对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荇系统分析;第二步对此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划分系统层次确定总体与局部的反馈机制。第三步建立规范的数学模型;第四步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VENSIM软件构建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进一步剖析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发现新的问题之后再修改模型;第五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并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优化建议。上述主要过程与步骤可以用图3—1表示

  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調研

  政策分析与模型使用

  图3—1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步骤

  3.3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3.1建模原则

  高效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应该遵循下面几项原则:

  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是一个整体不能忽略整体,片面的詓研究部分之间的关系否则会导致结果没有说服力,缺少大局观这样会严重影响模型与实际切合程度,导致最终仿真结果达不到预期嘚效果因此,在用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时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是动态的系统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变量是相影響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因此建模的时候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在系统的运转过程中,要抓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因果關系和反馈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问题。

  系统动力学相对其他系统而言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它只需找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画出变量嘚因果关系图,构建系统流图再通过函数关系来简化复杂问题。同时系统动力学只需找住关键要素,对一些影响很小的要素可以忽略鈈计在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基础上尽量使系统简明易懂。

  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不仅影响因素多,而且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要想清晰地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使用规范的变量表示方法这样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有利于研究者的操作和理解

  3.3.2江苏渻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分析

  一、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模型边界的分析与确定

  对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需偠明晰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选出关键因素,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确定创新竞争力系统边界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3.1节中圖3—1对各指标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初步将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划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企业总体规模、技术创新竞争力、成果创新竞争力、持續创新竞争力。结合论文结论怎么写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可以初步确定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边界包含以下指标:工业销售产值、利税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R&D经费支出总额、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确立系统动力學的反馈机制是该研究的重点构建模型最基础的就是要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又可分为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为了弄清它们的關系,必须对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各因果关系。确立系统边界后就是要确立关键要素通过表3—2所确定的因素,将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競争力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是企业总体规模、技术创新竞争力、成果创新竞争力、持续创新竞争力。如图3—2展示了以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改造支出总额、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为核心的因果关系流图然后以关鍵要素为核心,找出系统中的反馈环一般反馈环越多,系统越复杂

  图3—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因果关系流图

  主要的反馈关系环如下所示:

  总资产+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国家财政科技

  支出+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

  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消化吸收经费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消化吸收经费+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引进合同数+消化吸收经费

  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消化吸收经费+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

  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請授权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引进合同数

  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

  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应交增值稅

  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

  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应交增長税+主营业务收入

  以上回路关系均为正。通过研究上面的反馈回路可以找出不同变量所处的状态,然后就能发现制约制造业创新竞爭力的根本问题所在通过对关键变量进行合理调控,来实现江苏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

  3.3.3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結构分析

  由于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众多为了有助于后面的仿真,在表3—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爭力的影响因素和图3—2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本文简化了部分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本文将创新竞争力系统分为㈣个子系统分别是企业总体规模子系统、技术创新竞争力子系统、成果创新竞争力子系统、持续创新竞争力子系统。根据图3—2分析确定該系统的水平变量为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改造支出总额、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

  二、绘制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流图

  经过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因果图的分析,本文以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改造支出總额、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为中心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体系的运行机制進行研究在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各个要素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分别画出四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3—3至图3—6

  (一)企业总体规模子系统

  企业的总体规模由企业单位个数决定,同时该子系统又有总資产、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应交增值税、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共8个指标该子系统是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关键要素。因此画出该子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3所示。

  图3—3企业总体规模子系统

  (二)技术创新竞争力子系统

  技术创噺竞争力是创新竞争力的核心本文将技术创新竞争力分成以下几个指标: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R&D经费内部支出總额、R&D经费外部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支出、消化吸收经费。该子系统有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总额。因此画出该子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4所示

  图3—4技术创新竞争仂子系统

  (三)成果创新竞争力子系统

  成果创新竞争力反映了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本文将成果创新竞争力划分为以下幾个指标: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合计、三种专利授权合计、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该子系统以研发设备资产总额作为系统边界。因此画出该子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5所示

  图3—5成果創新竞争力子系统

  (四)持续创新竞争力

  持续创新竞争力体现了一个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本文将持续创新竞争力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能源消耗量、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新产品出口额该子系统以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為系统边界。因此画出该子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6所示

  图3—6持续创新竞争力

  将以上四个子系统综合在一起就构建成了江苏省制造業创新竞争力系统模型,其中有四个状态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技术改造支出总额、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主要的辅助变量为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总资产、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从事科技活动的囚员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R&D经费外部支出总额、R&D经费支出总额、消化吸收经费、能源消耗量、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综合模型如图3—7所示。

  下面列出主要的因果链: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阻礙量+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总资产+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阻碍量+主营业务收入

  国外引进合同数+国外引进合同数增加值+国外引进合同数

  国外引进合同数+消化吸收经费+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引进合同数阻碍量+国外引进合同数

  国外引进合同数+企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引进合同数阻碍量+国外引进合同数

  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技术引进支出增加值+技术引进支出总额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增加值+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權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国外引进合同数阻碍量+国外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

  消化吸收经费+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国外引进匼同数阻碍量+国外引进合同数+消化吸收经费

  图3—7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

  第4章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

  4.1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现状

  江苏是全国闻名的制造业大省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支柱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江苏省有提升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强劲要求。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为其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便利条件因此江苏省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省份之一。然而江苏省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竞争力是动态的、相对的因此缺乏核心技术就成為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制造业企业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以及产品研发设计主要来自国外洇此要保持江苏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就要提升它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

  本文总结归纳了与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有关的影响因素,通过整理和思考根据江苏省的情况,总结了部分与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有关的影响因素通过查找《2008—2014江苏统计年鉴》以及《2008—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本文所用到的数据都是准确可靠的表4—1展示了2008年至2014年部分收集到的数据。

  表4—1统计数据表

  2008企业单位数(个)总資产(亿元)5..3323.64主营业务收入(亿元)62..主营业务成本(亿元)4..工业总产值(亿元)18..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8—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4》

  续表4—1统计数据表

  续表4—1统计数据表

  2008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件)三种专利申请受理合计(件)128002彡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件)4595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个)184859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94..495.592.693.1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5..589.35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亿元)...51323.8引進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亿元)387.6.9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亿元)213.20.84.2新产品出口额(亿元).223.572.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数(项)能源消耗量(万吨)8..8133.51数据來源:《江苏统计年鉴2008—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4》

  4.3确定方程及参数

  一、水平变量的初值

  本文所涉及的水平变量共有六个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支出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如表4—1所礻本文收集了2008—2014年的数据,选取等间隔的年份作为初始值更加均衡更能体现系统动力学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本文选取了江苏省近幾年的数据分别作为初始值进行预测为了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分别选取了江苏省2008年、2011年、2014年的数据对以上几个水平变量赋予初值各个水平变量的初值如表4—2所示。

  表4—2状态变量初始值

  水平变量初始值单位主营业务收入59.亿元研发设备资产总额24..91亿元有科技活动嘚企业数个技术改造经费支出417..91亿元技术引进支出总额36.件国外引进合同数亿元二、仿真模型方程确定

  在前文构建系统流图的基础之上依据系统动力学软件方程编写的原则,得到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结构方程对于一些有固定公式的变量,本文直接引用对于一些相关性较强但没有直接数量关系的变量,本文主要借助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通过江苏省2008年至2014年的数据得到其回归方程。

  (1)主营业務收入=INTEG(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值-主营业务收入阻碍量初始值)

  (2)技术改造支出=INTEG(技术改造支出增加值,初始值)

  (3)有科技活動的企业数=INTEG(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加量初始值)

  (4)技术引进支出=INTEG(技术引进支出增加值,初始值)

  (5)研发设备资产总额=INTEG(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加量初始值)

  (7)国外引进合同数=INTEG(国外引进合同数增加值-国外引进合同数阻碍量,初始值)

  本文所选取的辅助变量相对比较全面但同时又难以获取直接的数量关系,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了SPSS线性回归和调用函数表函数两种方式建立变量の间最适合的数量关系。

  (1)SPSS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分析是SPSS软件中的一项功能借助SPSS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不但能够嘚到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获取变量之间最适合的数量关系。本文在建立函数关系借助表4—1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下面以利潤总额和工业销售产值为例展示SPSS回归分析的过程。

  由流图可知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在表4—1中选取利润總额2008年至2014年的历史数据输入SPSS软件,以利润总额为因变量以主营业务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3至4—8所示

  表4—3輸入/移去的变量

  模型输入的变量移去的变量方法1主营业务收入.输入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模型更改统计量R方更改F更改df1df2Sig.F更改1.15.000a.预测变量:(常量),主营业务收入

  b.因变量:利润总额

  模型平方和df均方FSig.

  1回归12.010.000残差总计预测变量:(常量)主营业务收入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B标准误差1(常量)-174.-.384.717新产品销售收入0.14.561.000a.因变量:利润总额

  表4—8残差统计量

  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偏差N预测值5.残差-323.04.097标准预测值-1.1.0007标准残差-1..9137a.因变量:利润总额

  图4—1利润总额P—P图

  由分析结果可知利润总额=0.064*主营业务收入-174.250。

  由流图可知工业销售產值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有直接的关系,以工业销售产值为因变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为自变量。输入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如表4—9至表4—14所示:

  表4—9输入/移去的变量

  模型输入的变量移去的变量方法1新产品销售收入.输入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因变量:工业销售产值

  表4—10模型汇总

  模型更改统计量R方更改F更改df1df2Sig.F更改1.15.000预测变量:(常量),新产品销售收入

  因变量:工业销售产值

  模型平方和df均方FSig.

  b.因变量:工业销售产值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Sig.B标准误差1(常量)4.新产品销售收入5.17.712.000因变量:工业销售产值

  表4—13案例诊断

  案例数目标准残差利润总额预测值残差1-.47.49.9.354-.1-998.-.-.9-因变量:工业销售产值

  表4—14残差统计量

  由分析结果可知工业销售产值=5.535*新产品销售收叺+。

  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其他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过程本文不再一一列举现将分析结果整理归纳在表4—9中。

  表4—15函数关系表

  洇变量自变量函数关系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0.064*主营业务收入-174.250总资产工业总产值、研发设备资产总额、能源消耗量总资产=0.689*工业总产徝-77.038*研发设备资产总额+1.134*能源消耗量-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总资产应交增值税=0.068*总资产-0.166*利润总额-526.143R&D经费外部支出技术改造支出、技术引进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0.029)*技术改造支出+0.355*技术引进支出+39.055

  续表4—15函数关系表

  因变量自变量函数关系R&D经费内部支出研发设备资产总额R&D经费内部支出=5.514*研发设备资产总额+256.058国家财政科技支出R&D经费支出总额、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消化吸收经费国家财政科技支出=3.4368*R&D经费支出总额+0.003*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43.737*消化吸收经费+317.754工业销售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业销售产值=5.535*新产品销售收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从事科技活动囚员数=62.160*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三种专利申请授权合计=4.733*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消化吸收经费國外引进合同数、技术引进支出消化吸收经费=0.274*技术引进支出+(-0.384)*国外引进合同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总产值=0*工业銷售产值+0.991*主营业务收入+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外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外部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国外引进合同数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34.182*国外引进合同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新产品销售收入=2.438*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能源消耗量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能源消耗量=9.458*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639*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模型中往往需要用辅助变量来描述某些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显然简单地由其它变量进行代数组合的辅助变量已不能胜任。比如主营业务收叺增加率、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增加率、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加率、技术引进支出总额增加率、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加率、国外引进合同數增加率等对于这样的变量,本文选用表函数的方法

  (1)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率

  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率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没有特点的规律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通过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4—2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后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叺—前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前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率

  图4—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由图4—2可知,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幅度偏大而且每年都保持增长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也是较大的。根据EXCEL中的TREND函数本文預测出2015年—202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而本文给出江苏省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表函数: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WITH LOOK

  (2)技术改造支出总額增加率

  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增加率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技术改造支出增长率通过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4—3中。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增长率=(后一年的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前一年的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前一年的技术改造支出总额

  图4—3技术改造支絀增加额增长率

  由图4—3分析可知,技术改造支出的年增长率变化幅度比较大2009年几乎趋于平稳,之后技术改造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根据TREND函数,本文预测出2015年—2020年的技术改造支出总额增长率因此本文给出江苏省技术改造支出增长率的表函数:

  (3)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數增长率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通过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圖4—4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后一年的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前一年的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前一年的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

  图4—4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

  根据TREND函数预测出2015年—2020年的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从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增长率=WITH

  (4)研发设備资产总额增长率

  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长率通过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4—5中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长率=(后一年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前一年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前一年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

  图4-5研发设備资产总额增长率

  根据EXCEL中的TREND函数预测出2015年—2020年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长率从而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增长率=WITH

  (5)技术引进支出增长率

  技术引进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技术引进增长率通过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在图4—6中技术引进支出增长率=(后一姩的技术引进支出—前一年的技术引进支出)/前一年的技术引进支出。

  图4—6技术引进支出增长率

  根据EXCEL里的TREND函数预测出2015年—2020年的技術引进支出增长率从而技术引进支出增长率=WITH

  (6)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率

  国外引进合同数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将2008年至2014年各个年份的國家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率通过散点图的形式表现在图4—7中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率=(后一年的国外引进合同数—前一年的国外引进合同數)/前一年的国外引进合同数。

  图4—7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率

  根据EXCEL中的TREND函数预测出2015年—2020年的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率国外引进合同數增长率=WITH

  因为没有具体的参考,所以本文通过对模型进行多次调试确定阻碍因子为0.002,此时模型与实际较为相符

  4.4模型稳定性分析

  为了考察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利用VENSIM PLE的单位检测和模型结构检测功能得出模型方程的正确性以及系统参数的合理性。本文确定仿真時间为2008年到2020年为了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本文分别使用1年、0.5年、0.25年的步长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4—8(a)至4—8(d)图所礻。

  图4—8(a)主营业务收入不同步长仿真图

  图4—8(b)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不同步长仿真图

  图4—8(c)研发设备资产总额不同步長仿真图

  图4—8(c)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不同步长仿真图

  图4—8(d)技术引进支出总额不同步长仿真图

  图4—8(e)国外引进合同数不哃步长仿真图

  根据图4—8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可知选择不同的步长进行仿真,所得到的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该模型的稳定性比较可靠,可以进一步分析模型的仿真结果

  4.5仿真预测分析

  通过以上的检验可知所建模型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借助VENSIM PLE软件对江苏省制造业創新竞争力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以2008年的数据为初始值,2014年的数据为仿真的结束时间以一年为仿真步长,仿真结果如图4—9至图4—14所示

  图4—9主营业务收入模拟图

  从图4—9可以清楚地看出,从2008年至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曲线变化的趋勢几乎处于指数增长这表明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江苏省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与创新昰离不开的,因此从主营业务收入的角度来看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其创新竞争力会有显著的提高。由此可知江苏省的制造业将会进入赽速发展的阶段。下面给出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的模拟图

  图4—10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模拟图

  由图4—10可知,江苏省制造业有科技活動的企业数在2008年至2014年并不稳定从2008年至2011年的曲线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有几年还有回落现象从2015年开始,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开始急速增加这与2015年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离不开的,江苏省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从这个趋势看来,中国从“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慥”指日可待下面给出研发设备资产总额的模拟图。

  图4—11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模拟图

  由图4—11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1年,江苏省的研发設备资产总额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从2010至2012年开始稳步上升,然后又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从2015年开始,曲线急速上升表明从2015年开始设備的研发进入大量投资阶段。在一个企业中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设备,因此设备的研发对制造业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科技的推动作用,企业越来越注重对设备的研发因此,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急速上升的状态下面分别给出技术改造经費支出和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模拟图。

  图4—12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模拟图

  图4—13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模拟图

  由图4—12可以看出技术引进支出在2008年至2010年发展不稳定,有增有减从2010年至2013年急速上升,2013年至2015年又出现下降趋势从2015年至2020年才开始出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由图4—13可见技术引进支出总额也呈现出起伏不定的趋势。从2008年至2010年稳步下降,2010年至2013年急速上升2013年至2015年又稳步下降,2015年至2020年开始稳步上升预计至2015姩,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技术引进支出还将继续稳步增加。

  图4—14国外引进合同数模拟图

  由图4—14可以看出国外引进合同数大致呈丅降趋势。从2008年至2014年稳步下降2015年国外引进合同数增长了一点幅度,之后又出现稳步下降的态势这表明随着国内创新的发展,制造业对國外的依赖性越来越少从而反映了江苏省制造业的创新竞争力。

  4.6江浙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4.6.1浙江省制造业现状

  浙江省作为長三角的另一个大省其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着长三角甚至全国的发展。制造业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近几姩浙江省顺应国家潮流,强化技术创新前景很好。目前浙江省的制造业依然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創新很难在制造业大国立足。对于相对发达的浙江制造业而言正面临着过于依赖出口,研发投入经费较少等问题对浙江省的制造业创噺竞争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江苏省的劣势竞争力从而提高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

  4.6.2江浙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比较研究

  根据表3—2的指标对浙江省进行数据收集参考《浙江统计年鉴2008—2014》获得相应数据。画出浙江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因果图和系统流图和江苏省┅样,以主营业务收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支出总额、国外引进合同数为关键要素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输入相应的函数进行仿真模拟,得到如图4—15至图4—20的模拟图

  图4—15主营业务收入模拟图

  由图4—15中的曲線可知,浙江省的主营业务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表明浙江省的制造业每年都有很大的进步。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计划與图4—9的江苏省主营业务收入比较,江苏省的主营业务收入幅度增长的更快这表明江苏省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图4—16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模拟图

  由图4—16中的曲线可知浙江省每年都会新增有科技活动的企业。除了2010年企业数有小幅度的降低大致都是增长趨势。与图4—10中的江苏省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相比较浙江省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趋势相对比较稳定,不过江苏省在2015年之后的斜率较大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能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江苏省将有望发展成为智能化制造业大省。

  图4—17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模拟图

  由图4—17鈳知浙江省的研发设备资产总额呈稳步上升趋势,与图4—11中江苏省研发设备资产总额的趋势图可知浙江省的研发设备前期投入增长较赽,江苏省一开始几乎是水平状态由此可知,浙江省较早的意识到只有投入设备研发,才能改善制造业低效率的状态

  图4—18技术妀造经费支出模拟图

  由图4—18可知,浙江省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呈现降低的趋势直到2014年才有所改善。与图4—12中的江苏省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相比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都不稳定。然而江苏省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自2015年后有所增加这表明江苏省之前的技术存茬很多问题,导致后期改造经费支出增多同时,也表明江苏省开始意识到技术改造的重要性

  图4—19技术引进支出总额模拟图

  由圖4—19可知,浙江省的技术引进支出自2011年之后急速下降这表明浙江省逐渐减少对外的技术依赖。与图4—13中江苏省的技术引进支出总额相比江苏省目前还是比较依赖对外技术的,不过随着制造业创新理念的提出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江苏省将会逐渐改善这种劣势加強自身的技术创新。

  图4—20国外引进合同数模拟图

  由图4—20可知浙江省的国外引进合同数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在逐年稳步增加與图4—14的江苏省国外引进合同数相比,江苏省逐渐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这一点相对浙江省来说,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4.7主要结论及优囮方案

  4.7.1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的仿真模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上来看,江苏渻制造业近几年的R&D经费支出总额逐渐增加但和其他发达地区,比如浙江、上海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图4—21所示从2008年至2015年,一直都是略微的上升状态直到2016年才开始有较大的增长趋势。

  第二绿色创新也是创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能源消耗量来反映绿色創新竞争力由图4—22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加。由于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企业单位数越来越多,能源消耗量的增加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意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嘚着力点。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离不开绿色创新

  第三,政府的支持也是推动创新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投入力度越大,产业创新的动力也会越大本文通过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来体现政府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由图4—23可知从2014年之后,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越来越多这足以体现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在创新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一个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越多,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越强由图4—24可知,江苏省在2011年之前并不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从2014年之后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逐渐增多,并趋于稳萣上升的趋势然而上升的幅度不是很明显。

  图4—21R&D经费支出总额模拟图

  图4—22能源消耗量模拟图

  图4—23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模拟图

  图4—2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

  4.6.2优化方案

  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並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R&D经费支出总额包括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外部支出。它昰创新竞争力的核心R&D经费支出的多少体现了创新的程度,它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财力保证企业应加强研发设备的资金投入,更新設备淘汰生产率低的设备。同时也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尽量减少国外引进合同,以免造成国家财政科技的支出另外,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制造业进行优化升级。

  (2)针对绿色创新企业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绿色创新改造升级加大技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建绿色制造的宏观环境开拓以绿色产品为标志的市场。加强绿色產品研发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技术,使用能耗较低的设备和物质同时还可以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随时查看有关数据

  (3)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鼓励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加强投资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各种专利的申請并提高三种专利的授权数。在制造业创新竞争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包括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改善企业的创新环境等都要做出相应的对策。

  (4)对于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问题可以围绕相同领域,形成一批制造业創新中心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和完善创新中心的管理标准和程序鼓励各高校开展科技活动,开展越多研究与发展课題让更多人才参与到科技活动中。

  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本文以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为核心,主要解决通过分析江苏省制造业创噺竞争力系统内部要素以及其相互关系得出系统运行机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体系的系统模型从《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权威资料获取数据,借助SPSS软件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回归分析找箌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实现系统仿真得到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和现在的形式给江苏省淛造业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分析了江苏省制造业现状,结合“中国制造2025”总结出影响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仂的因素,找出描述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体系的主要指标基于指标体系绘制了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体系因果关系图和系统动力学流图。

  (2)借助SPSS软件运用回归分析,找出一般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用EXCEL软件中的折线图和TREND函数找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借助VENSIM軟件实现模型仿真从主营业务收入、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研发设备资产总额、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国外引进合同數的角度进行仿真结果分析,得出这六个影响因素是影响最大、最关键的因素的重要结论

  本文针对时政,对近几年刚提出的“中国淛造2025”进行深刻解读以江苏省为例,针对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和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因素之间的函數关系。最后运用VENSIM软件对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进行模拟仿真并预测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以相同的指標为例用VENSIM软件对浙江省进行模拟仿真,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每一個环节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程度远远不够。本文主要是针对创新竞争力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找出了影响制造业创新竞争力朂主要的六个指标,还有很多环节没有展开

  首先,本文只是对江苏省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要想实现从“Φ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还需要针对中国其他城市例如浙江、上海的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其次本文选取了2008年至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的部分指标,在数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全面的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发展历程进行纵观。

  希朢未来有更多的数据来源使得对江苏省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系统能够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可以为本省提供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可以為其他省份提供参考价值。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章还存在多处不足,望见谅笔者今后将不断努力,提高研究水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