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求解解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周长_百度知道
小学三年级数学求周长
提问者采纳
我说始看面积求死没求周简单度20度20剩竖着度标号106没标号两<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右边比10少底边(画虚线高度)6右边比6底边两相于10+6所周20+20+10+6+10+6=72
提问者评价
讲解仔细,感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20+10)×2+6×2=30×2+12=60+12=72米
答案是72移一下就行了
20+10+10+20+6+6=72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数学计算器在线使用
  一般人都认为系统中自带的计算机比较简单,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使用我们系统附件中的数学计算机,完全能够很好的进行专门的数学计算,现将方法告诉大家:
  首先通过开始菜单中的附件打开自带的计算器程序,然后打开“查看”菜单,选中“科学型”命令,这样你就会发现计算机窗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计算机特别针对数学计算方面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按钮。
相关新闻 & & &
& (02/12/:53)
& (01/04/:17)
& (01/09/:52)
& (12/23/:29)《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
cixiedu.ne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相关链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
http://jyj./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实验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教学单元,而代之以“解决问题”或“用数学”的称呼,并把它渗透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许多新的要求:(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中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更加关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于是,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了起来,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变得更加不会解答问题了。特别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问题:
  1、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面临模糊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时,不能准确地感知其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发现其中的问题,导致解决问题的障碍。
  2、从教师到学生惯于套用模式与类型,缺乏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面临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3、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在解决问题时程序错乱,东拼西凑,思维混乱。
  4、学生对解决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面对问题便会不自觉的出现畏难情绪、急燥情绪等,影响问题的解决。
  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随着解决问题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中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一部分学生感受到学习的
  成功与快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却在品味学习的失败与痛苦。而“解决问题”
  内容安排的跳跃性、它的“散”,让人捉摸不定,同时对新理程理念的偏差也让众
  课题组成员::励旭旦(执笔)、张华苗、张卓卿、张秀清、许建锋
  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度”的把握上出现不少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
  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通过研究,获得初步经验,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通过对传统应用题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的对比分析,找到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突出变化;收集整理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与困惑,并通过对比分析、理性思考,对当前的“解决问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模式;并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力求通过教学研究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4、广泛性原则
  5、评价激励原则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分析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突出变化
  1、编排体系上的变化。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在应用题教学体系的安排上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块为主线的编排,而是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教学时不再集中编排,不再人为分类,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
  2、信息呈现上的变化。从形式上看有纯图片的,有文字呈现的,有半图片、半文字呈现的;从内容上看,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学校生活方面的,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等;从结构上看,有的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则不完整;从信息的作用上看,呈现的信息对解决问题的有的有用,有的没用。因此需要学生全面观察、仔细识别、合理选用。
  3、教学过程的变化。新课程将应用题教学纳入一般“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应用”性。学习目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从重视结果到重视过程。
  4、教学目标上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二)收集整理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有了以上这些突出的变化,而我们的老师已习惯了老教材中应用题严谨的知识体系和清晰的编排脉络,并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教惯了老教材的教师、新接手新课程的老师们相当不习惯。通过与新教材任课教师的交流,我们对老师们在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了一定的了解,整理如下:
  困惑一
  新课程提倡情境教学,可随着情境创设的增多,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例如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到底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困惑二
  数量关系式是老师们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又一法宝,把数量关系教给学生后,很多题目套用数量关系式就可以解决。可如今这一法宝在新教材中找不到踪影,数量关系还要不要了?如果要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困惑三
  新教材“解决问题”从例题到习题变化较大,教学起来不好把握。有时例题是一种类型的题,习题是另一种类型的题,该怎样进行教学?
  困惑四
  在新教材中,一个例题里有两个知识点,而且都是重点:一个是解决计算的算理算法问题,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是偏重算理算法,还是偏重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困惑五
  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有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解答,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提炼怎样的解题策略?
  以上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无所适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问: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教?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教学都感到力不从心。
  (三)对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解决矛盾的焦点是找准新旧教材的结合点、切入点,一方面汲取老教材的精华,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把握数学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应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课题组的教师们群策群力、大胆尝试,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处理办法。
  1、既要重视创设情境,又要分析数量关系。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重视情境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呈现形式图文并茂。教学中,如何在活生生的场面与情境中,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法地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时,展示教材中“作业评比”的情境图时就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把这三个小以本班学生的名字来称呼。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本班学生评比栏中得红花的数目相比,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老教材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而新教材上的解决问题则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解题,只出现一两句关键的数量关系提示语。基本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的数学模型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基本的数量关系不是“教”与“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数量关系的问题。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积累必要的数量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较快地形成解题思路,学会解决问题。因此,应重视情境创设,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要并重。
  2、既要重视例题教学,又要加强习题教学。
  ①适当增加解决问题的训练量
  课题组从图文结合、文字叙述等解决问题教学的呈现方式出发,对新老教材进行了整理、分析。具体分析情况见下表:&&
表一:新旧教材2—5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呈现方式对比表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题量大大减少,有的甚至只有老教材的三分之一。而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分布在各单元教学中,往往例题到习题的结构变化较大,常常是例题一种题型,习题又出现其它题型。这样安排能促进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题计划,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但我们在教学时发现,减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练习,部分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好例题的同时,当新题目在习题中出现时,可以按例题来教。新题教完后,可适当增加模仿练习,巩固技能;同时要重视对新颖练习题的引导,并适当增加变式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策略、发展思维。
  ②适当增加文字形式应用题的练习
  从数据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传统教材应用题中基本是以文字形式来呈现的,而新教材中除四下年级外其余各年级图文式均超过文字式,有些甚至是几倍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解决问题并不是置身于具体情境当中,而是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对话中形成的纯文字的解决问题情境,为此我们认为可适当增加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
  3、分析教材,恰当处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轻重
  由于新课程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比如二下年级第一单元解决问题的例2:“一共做了54个面包,一部分人买了22个面包,另一部分人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面包?”要解决提出的问题,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先算“买走了几个面包?”列式8+22=30(个),再算“还剩几个面包?”列式54-30=24(个),列成综合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而小括号的意义、小括号的作用、小括号的使用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有了小括号,学生大脑中原有的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被打破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例2教学既要使学生学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又要让学生学会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时,如果教师不分重点,既讲小括号的意义,又讲带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提出的问题。试想,一节课中能扎扎实实地完成那么多的任务吗?学生能接受那么多的新知识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教学的结局是:下课铃声响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教师无奈地离开课堂。
  课题组认为,碰到解决问题与计算相结合的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如果是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练习,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理,如果以解决问题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绊脚石。
  4、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策略)
  新课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重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问题都讲全,把方法都教给学生,也只能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这就需要“策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如:画图整理、列表枚举、转化法、还原法、假设法等。这些方法是值得教师重视的策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广泛而有实效的。如果说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能会忘了教师所教的技巧性的公式、模型……但这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却会伴随他一生。
  (四)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一种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疏通建构→拓展延伸
  ↓&&&&&& ↓&&&&&&&& ↓&&&&&&& ↓
  学生活动&&&&& 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高
  下面以人教版三(下)“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该教学模式。
  1、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创设具有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新课开始,让学生对他们熟悉的食堂饭菜打分,浓厚的生活气息极大地调动了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为了选取一个有代表的分数,同学们从全班打分到抽样调查,然后教师将其中5人打的分数以统计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由于是全员参与,数据又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真实数据,所以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参与度极强。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的一个数能代表5个同学的总体意见呢?由于这一环节情境创设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探索、分析问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通过“移多补少”的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讨论求平均数的方法。
  3、疏通建构,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反思交流不同学生的探求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本环节先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接着引导分析平均数的特征,最后用事例深化平均数的意义。在学生解决了问题后,教师及时引领上升到数学层面上展开思维,更深刻地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平均数”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地发展。
  4、拓展延伸、反思提高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生能用“数学化”的方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一课中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练习:
  (1)平均数的基本练习,重点说解题思路;
  (2)变式练习为“选择题”,学生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算式并说理;
  (3)开放性练习。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五)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
  1、课堂即时评价
  2、作业作品评价
  3、书面考核
  教师可以根据这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状况和水平。我们在实践中将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同时结合学校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对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课内学习制定了参与章、表达章、思考章、合作章,分成三个学段制订出具体的争章达标要求。
表二:长河镇中心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章达标要求
章目& &&年级
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
五、六年级
参与章(分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喜欢数学学习活动。愿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喜欢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用心倾听的好习惯,并能正确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喜欢数学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有选择地接受,并能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表达章(分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具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愿意与同伴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讨论与质疑。
  具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述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结论,做到言之有理;初步学会评价自己、别人,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思考章(分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喜欢动脑思考,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喜欢动脑思考,能提出稍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独特。初步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思考问题灵活、深刻,能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合作章(分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在课堂上同桌之间能为解决数学问题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和信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在课堂合作小组内能为解决数学问题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和信息,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合作中能尊重他人的意见、保留自己的意见。
  能在课内或课外通过合作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组员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
  选章定标后,教师让学生自制“争章卡”,把章目、达标要求、争章措施等写在争章卡上,并把争章卡放在成长记录袋中保存。制定了争章目标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把总目标逐项分解细化和再具体化,贯彻到争章活动中去,让学生围绕着阶段目标开展争章活动并于期末阶段进行数学“解决问题”章考核。实践证明借助争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题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对当前的“解决问题”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构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自主意识得到培养;通过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广大教师也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三名教师成为中学高级教师;一名教师成为慈溪市第五届“名师”;二名教师成为慈溪市第五届小学数学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慈溪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 2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有多篇实验论文在市级以上发表、交流;本课题还为我校其它学科的学习评价改革起好了示范带头作用。
  六、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本课题的研究还处在逐步成熟和完善阶段,有的只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上。因此,还有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但这不是形式上的会利用策略解决问题,更不是将策略作为附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额外任务,而要把“为什么要运用这个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我该怎样运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策略”“比这个策略更上位、更本质的是哪一个数学思想(例如“列表”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替换”实则是转化的思想)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意义上真正建构起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等。
  【参考文献】
  1、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月出版。
  2、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黄伟星:《解决问题教学要做好五个“并重”》,广西,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7月版
  4、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
开展宪法日宣传活动
开展消防月活动
开展体质测试活动
庆祝建国65周年
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哆嗒数学网-最专业的数学问答-在线数学解答
在两个'$'之间输入LaTeX代码可以输入公式。
公式加载完成前,可能会显示很多乱码,请耐心等待。如果等待时间超过1分钟,请刷新页面再试。
17 小时前 |
21 小时前 |
(16,749 分)
(16,749 分)
(16,749 分)
(16,749 分)
(16,749 分)
查看更多请点击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问题求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