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上册生活中的平均拥有公开课评课稿

查看: 11171|回复: 1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4110主题精华84帖子
五上《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析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王立香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P38例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2、使学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3、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4、学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一、教学流程
师:看看它是谁?(课件展示从储钱罐、电视机的上面、前面、侧面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片。)
生1、2……:储钱罐的上面、电视机的侧面……
师:对,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各不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版书课题: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课桌上准备好的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侧面、上面……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形状角度一样吗?看到的形状一样吗?这些不同的形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让我们再仔细观察小药箱吧!
师:一次观察一个面,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
生1、2、3……:汇报(上面、下面、左面……)
师:不错!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老师也观察了小药箱的每个面,猜猜老师是从那个方向看到的?课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师:(根据课件图片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当你看到写有“小药箱”三个字的正面时会想到(&&)
生:(背面、后面、反面)
师:看到上面会想到(&&)
生:(底面、下面)
师:看到左面会想到(&&)
生:(右面)
师:在刚才的观察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生:我发现每两个相邻面共一条边(一条棱)。有这样的棱8条,这样的相邻面8组……。
师:你能一次观察三个面吗?
生:边观察边说“能”
师: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观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个面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这三个面共一点(顶点小药箱有8个顶点就有8组这样的相邻面。这一点连着三条棱,就有8组这样的三条棱……
师:大家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药箱的四个面吗?五个呢?六个呢?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填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个面。
师:小法官巧判断: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面。& & ( )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正方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球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 &( )
师:(小游戏)猜猜老师拿的可能是什么?(让学生看见老师手中拿的长方体的一个正方形面,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体,并说说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
师: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 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你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几个面?几个面看全了吗?
生1: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长方体盒子,我在里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见6个面。
生2:有3个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4110主题精华84帖子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空间与图形P38 “观察物体”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观察长方体小药箱,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中的物化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二度开发运用教材、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从观察单个立体图形(物体)到多个。体验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通过拚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者选择了只完成例1的学习。参考许多名师教学,他们都将例1、例2的教学安排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的设计是把观察单个立体图(物)和多个立体图(物)同时呈现,看似很有科学性,但从教材的运用和学生所得的角度看,这样处理教材学生所得浅显、容易,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虽然人人都获得了必需的数学,但没有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运用教材例1来传承知识、启迪心智上颇费苦心。分两个层面设计开发教材,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来完成设计目标。一层次面(基础层面,人人都必需学会的知识):通过观察单个长方体盒子,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二层次面(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教材发展个性学生。)观察长方体小药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生观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见长方体的两个面后,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摸进一步发现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邻的,每相邻的两个面共一条棱,所以十二条棱就有十二组这样的相邻面,而八个顶点就决定了有八组这样的三个相邻面。同时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他们的展示来教会一部分能接受的学生。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2、注重知识构建过程、呈现知识分层夯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师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教者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导下发现、在交流中发展。“观察物体”看似简单,如果设计不好就会出现散、乱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循序渐进、顺学而导,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定任务、明要求、指范围、导方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知识点。设计了分层观察:(1)初看(“从不同角度自由观察小药箱。注意:人动箱不动。你看到了小药箱的那些面呢!”让学生初步感知,看到多少说多少。)(2)按要求看,箱动人不动。首先让学生单独观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药箱,一个面一个面的观察,并在每个面上用一个字注明。如:看到上面就标个“上”字。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然后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在交流中掌握“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并运用课件完成P38的“辨认从那个方向看到的”填空,夯实该知识点;同时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进行面的相对性教学,再度开发运用了教材,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空白,为后面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推理奠定了必需的基础。再要求学生两个面两个面的看,三个面三个面的看,这一合作学习通过摆弄学具、相互补充、教师引导使学生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从而构建“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一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的知识点。(3)观察发现:通过一次看两个面、三个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一次看到的长方体的两个面之间、三个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撞击学生思维想像,让数学思维活跃,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基本任务,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接着,安排了“教科书P40 ①”、“小法官巧断案”两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 “观察推理”、 “猜一猜的小游戏”两题的练习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以及思维推理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落实,主导、主体地位明确
新课堂倡导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当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后,多数教师又忽视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要彰显学生个性。于是,放得太宽没了收揽,放得随意没了定位。在新方法物化到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管怎样的教学,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迷茫失去方向,掌握知识就凌乱少了方法。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看上去好像每个环节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定中获知。细琢磨,教者的设计思想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发现、获取必需的知识,掌握技能(体现主导)。而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又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完成学习目标(体现主体)。这样的主导、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导结合。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上的物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老师们能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在研究中积累,定会使现代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点击下载: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查看: 10422|回复: 2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4110主题精华84帖子
商的变化规律(四上)
济南市育贤第二小学 崔俊扬 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姚慧明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 &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4110主题精华84帖子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60& && && && && && &&&70=320
  3=& && && && && && && &7=
  342÷57=& && && && && && && &&&7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30 =8
  (240 ×4)÷(30 × ?)=8
   (240÷6)÷(30? 6&&)=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点击下载: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00积分804110主题精华84帖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点击下载: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X2当前位置: >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评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评课稿一
余向军老师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公开课听了后,深有体会,对我的教学有相当帮助,现在谈谈我的听课感想。
首先是余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因此余老师的课上得好,语言非常流畅,逻辑思维性强,环环相扣,节奏合理,通俗易懂。
其次是准备相当充分,教具齐全,量杯、水桶、橡皮泥、土豆、西红柿、鹅卵石等应有尽有。使学生在这些器具面前容易产生动手测试测量的欲望,在动手的过程中容易学到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再者,余老师注重循序渐进,注重新老知识承前启后的教学,一开始就复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沟通旧知与新知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余老师注重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自我思维,引导学生讨论方法,在层层递进的设计中,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体现了数学课特有的&味道&。
最后,能注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求证珊瑚石、大圆球的体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评课稿二
今天听完余老师的一节课,第一感受是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就应该要好好组织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因为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远比&知道&更重要。基本上,上数学实践活动课,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措施。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上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尤其是要动手操作,做实验的,学生会显得比较兴奋,所以场面有时难以调控。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探究的技能教给学生。比如成员之间如何分工、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我们有时还有必要把活动的顺序,活动的要求以课件的形式或用小黑板出示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探究学习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此外,还应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并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  
总之,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无异于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数学,增强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余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评课稿的文章内容,这是由安溪教师网收集,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以便下次访问!安溪教师网将会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精品教学资源!
对于本文我有话说
精彩安溪新闻推荐
本月热门文章《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_小学三年级上册评课稿_小学数学评课稿_数学吧
&|&&|&&|&&|&&|&&|&&|&&|&&|&
&&>>&&>>&&>>&正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今天听了阮玮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阮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具体表现在:
二、注重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阮玮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再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 从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大胆让学生选择不同形状的纸折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通过折四分之一,引导明确为什么纸的形状不同,而其中的一份都是四分之一。使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的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
四、一些建议
1、对于几分之一的意义,老师说的太多了,建议老师可以放手让多说,加深理解。
2、建议练习可以多一些,通过出示,加大巩固效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读了本文的人也阅读了: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上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