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梦想希望ol就是我希望我很富翁用英语怎么翻译

多维教程英语翻译上册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多维教程英语翻译上册
一:旅行通用语1 数十年来,法兰西语言研究院一直捍卫着法语的尊严。几年前,由于法国人对英语词汇的入侵非常敏 感,该机构颁布了净化法语的法律,其内容甚至涉及专业术语。就拿波音 747 (Boeing747)来说吧,现在 法国人必须用法语词 gros-porteur;表示出租的 leasing 也变成 了 credit-bail。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触及 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国总统希拉克很可能会继续加 大力度, 直至连英特网 internet 和字节流(信息组)byte stream 之类的词也找到相应的法语 新词。哎,真不知未来的法语会变成什么样。 2 不幸的是(或许并非不幸),英语没有受到如此的保护。在美国,随处可见严重偏离英国标准英语的美 式英语。“honour”普遍被写成“honor”,“night”也变成了“nite”。许多词意广为人知的英式英语单词被赋予 新的解释,交流也变得有些困难。比如说,汽车的行李箱 “boot”变成了“trunk”(一个在英国指代树干的 单词);引擎盖“bonnet”变成了“hood”(英式英语中的风帽);老式婴儿尿布“nappy”变成了“diaper”(英式英语 中的菱格花纹织物);婴儿小外套“matineejacket”也变成了“vest”(英国的内衣汗衫)。显而易见,两国英语 曾同出一源,而如今却将两国彼此隔离。当然了,按美国人的观点,是英国人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 3 实际使用中,甚至还有更糟的英语呢!只要你在外国旅游并注意一下菜单、海报、旅店、甚至当地日常 生活中的英语,就可以证明过去的标准用语在这些地方已变得不伦不类,让我 详例如下: 4 旅行作家波洛菲利浦曾不惜笔墨地渲染自己的几番经历,我觉得该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下。他提及某 份荷兰的灯泡目录,上面对用户承诺有“a speedy execution’――快速处死(毫无疑问,想表达的应是“送货 及时”)。此外,东柏林的一个衣帽间告示要求客人“please hang yourself here”――请在这儿吊死自己(本 想说的是“将衣帽挂在这儿”)。只希望没人会真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5 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多年周游世界时的亲身经历。例如,奥斯坦德的一家精品店正在宣扬其货品立意新 颖,却用了“revolting new ideas”,即“令人作呕的立意”。孟买的几家糕饼屋也鼓吹自己是“No.1 loafers”, 目口头号游手好闲者,可是其本意是要宣称自己的糕饼全市第一。 6 我并不知道基督教影响如此之广,直到我在香港看到一位牙医的宣传:“我们由最新的循道宗信徒拔 牙”,这儿的“Methodists”(循道宗信徒)显然应改为“methods”,即“方法”。 7 恐怕没人能确定这些误用实际上是体现了英语的普及还是仅仅反映了局限于地方的习惯用法。但可以 确定的是,海法医学会绝对应该阻止其会员挂这样的铜招牌:“妇女及其它疾病的专家”。 8 看来旅店对多语种告示颇为青睐,希望它们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现代化设施。没有它们,旅店就 会显得沉闷而缺乏效率。然而,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中,这条电梯告示只会令毫无防范的房客更愿意 爬楼梯:“使用电梯时,请按要去楼层的按钮。若更多人进入电梯,请分别按各自要去楼层的按钮。电梯 会按楼层的字母顺序,依次送客。没复位的按钮显示着接收到的要去楼层的指令”。伊斯坦布尔的一则旅 店告示则没这么复杂:“想要客房服务 时,请开门喊叫‘客房服务’”。至少那儿的客人不用对付也许经常 失灵的电子设备。 9 在土耳其,人们对于“直言不讳”的喜爱在一个已远近闻名的安卡拉导游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游册 这样招揽顾客:“来我们餐馆吧,你会在欧洲救护车中享用中东风味美食”(显然这儿的救护车“ambulance” 应为氛围“ambience”)。而另一家瑞士餐馆的菜单也同样吸引人:“我们的葡萄酒绝人他念”。(“our wines leave nothing to hope for'’一语双关,可本意显然是“我们的葡萄酒美味绝伦”)。 10 在东欧,奥匈帝国时期的老牌大旅馆从未放弃过礼节。一则旅馆房间告示上写着“诚邀尊贵的客人在 12 点到 14 点之间占客房女服务员的便宜”(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mbermaids)。然而,这可能造成意外的 交通阻塞。最近的一次莫斯科画展也未必能让偶尔光顾者欣然前往,根据其告示,“画展将展出俄罗斯艺 术家的 300 幅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已被处死了”。 11 曼谷一家洗衣房的广告词邀请来访的顾客“留下你的衣服,尽情享受吧!”就像是鼓励人们在这座远东 娱乐首府干些出格之事。 12 罗马也有类似的邀请,一家洗衣房广而告之:“女士们,留下你们的衣服,尽情享受这个下午吧!” 13 若在欧洲的夜总会看到用多种语言撰写的广告,游客们也不应吃惊。在德国,人们对马略卡舞极为痴 迷, 以至于慕尼黑的一家夜总会直接借用了帕尔马的一则三语告示, 只是内容 令人骇异。 告示上印着“舞 会”的西班牙语&Baile! Baile! Baile!”,德语“Tanz! Tanz! Tanz!”, 还有那所谓的英语“Balls! Balls! Balls!&。1 (只可惜他们没考虑到 Balls 还有另一层意思:男 性生殖器官。)还好,我们也因此躲过了学跳这种上流 巴伐利亚人的舞蹈。 14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黑森林区的德国人。众所周知,他们谨慎、守礼,但好像也不需要写这样的告示 呀: “黑森林宿营地严禁不同性别的人,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 共居一顶帐篷内, 除非他们已为此目的结婚。 ” 15 我还听说一则波洛菲利浦声称真实的告示, 成功地吸引了许多原本并无他意的游客。 那是在奥地利, 他发现一家旅店的房间告示写着:“若需要服务,请抚摸女仆两下,洗衣工三下。”(其实此处的“stroke”应 为“打铃”之意。) 16 毫无疑问,由于刻意进取的企业家大量涌现,不加防范的英语会有越来越多的版本。不过,在我看来, 与其为了保持英语所谓的纯洁性而让不明智的立法将其扼杀,还不如任其发展成世界各国的通用语。二 谎言与真理1 什么是真理?或反之,什么又是谎言?对这两个问题,古往今来各国众多的哲学家、教育者及宗教领袖 的答案各不相同,而在北美及欧洲的作家圈中却存在着两点共识:第一,撒 谎应当是一种故意行为。 换言之,如果你的话与事实相背,而你自己却没意识到,那就不 算撒谎。第二,其实每个人都撒谎, 而且是频繁地撒谎。但这种共识到此为止。 2 有些人比较极端,他们认为撒谎总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应尽量设法避免撒谎。其理由是撒谎既伤害了 别人,也伤害了撒谎者自己。如果撒过一次谎,第二次就变得容易了。长此以往,撒谎者不仅会丧失自 尊,而且也不再相信别人。在他们看来,别人和自己一样常常撒 谎。对一个社会来说,若撒谎成了家 常便饭,信任也就无从谈起。而缺乏信任,就不会有合作。此外,谎言还会剥夺人们某些重要的选择权, 比如如何消费,如何择业,或是选择何种医疗方案。 3 与此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尽管有些谎言有害,但是许多别的谎言却无害。不仅如此,它们甚至是社 会安定的必要因素。为了顾及他人的感觉,增进人际关系,我们会本着不伤害 别人的原则而撒些无害的谎言。老板的笑话以前早听过,说得也很蹩脚,但我们仍会开怀大笑。朋友说 些无趣的私事,我们却假装很感兴趣。碰上涉及个人隐私而且与其无关的问 题,我们会编个谎话搪塞 过去。有时为了保护他人的名誉甚至生命,我们同样会撒谎。往 大里说,政府也会为国家安全而撒谎。 4 每个人似乎都有某种标准来界定可以接受的谎言与恶意的谎言,这个标准显然因人而异,也因文化而 异。在成长过程中,你有时会痛苦地发现,人们对诚实的定义不尽相同。家庭和文化也许教导你:撒谎 者终将自食苦果。但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你会发现他们往往并 不吃亏。实际上,撒谎者似乎比诚实 者往往更飞黄腾达。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你怎么办 呢?相形之下,你的道德信仰似乎不堪一击,而且 显得很愚蠢,你自己也可能开始提出质 疑。面对这样的现实仍坚守诚信需要非凡的力量和勇气。 5 划分谎言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6 善意的小谎言: 我们认为这类谎言无害, 在社交中也为人接受, 其目的通常是保护撒谎者或听者的情感。 其中大多数被认为是社交谎言,比如某些致歉和辩解:“我想给你打电话,但总占线”,“开玩笑吧,根本 看不出你重了一磅”。然而,还有些人认为逃避商业交易中的责任也可以成为撒谎的理由:“到家后我才发 现这是坏的,所以我想退货,请把钱还我。” 7 有时,这类“小谎言”也会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史蒂芬尼埃里克森的书 中就有一个例子:一位士兵在战争中阵亡,其上司――一位美军中土却出自好意地谎称他“在战斗中失踪 了”。于是,军方每月都给其家属寄一笔钱。可中士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谎言却令阵亡者一家始终在希 望与失望间苦苦挣扎,他们眼巴巴地盼信,电话铃和门铃总会让他们一跃而起。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在悲 痛过后接受失去父亲或丈夫的现 实,士兵的妻子再也没有结婚。在这个例子中,哪一个更糟?谎言还是 真话?那位中士有权对他们这样做吗? 8 当我们称假话为“善意小谎言”时,我们真正的意图是告诉别人:撒谎情有可原。政界就有许多这类谎 言,个人会对政府撒谎,政府官员也会对公众撒谎,他们都认为那是一种英雄行为。但显而易见,某些 人的“善意谎言”对他人来说则是“恶意的谎言”,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类谎言: 9 恶意的谎言:这类谎言的目的是故意伤害听者或第三方,自己由此获利。撒这种谎的人有不诚实的销 售员、机械师、维修工;有不忠的妻子或丈夫;有为了离家干些让父母知道会 发疯的事而说谎的少年;2 还有乞求家里人给钱买毒品的瘾君子。恶意撒谎者会为了自己的 名誉而损害他人名誉,为了自己的前 途而去破坏同事的晋升机会。 10 隐瞒事实:有些人认为谎言不光涉及说出的话,还涉及故意不说出的话。你想卖的车很耗油,但买 主没问这方面的事,那厶隐瞒这个事实算不算撒谎呢?在美国,人们最爱在个人收入报税单上撒这种谎。 在政府看来,隐瞒个人收入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一旦发现会给予 严厉惩罚。但如果隐瞒真相算撒谎, 历史书就是头号大骗子。一直以来,美国的大部分历 史课本都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描述成一位纯粹的 英雄、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对他的阴暗 面却只字不提。此外,尽管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及美国黑人在 科学技术、发明与发现、 文学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其它领域有重大贡献,孩子们的教科书中过去对他们 的名字却少有 提及。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撒谎。虽然如今的历史课本还不尽如人意,但至少对他们还是 提 到了一些。 11 虚假的承诺:这类谎言由诺言组成,只是承诺人在信誓旦旦时就没打算守信。它们的有些是出于社交 目的,也没什么危害,但有些却会伤害那些较真的人,比如有人会说“我保证再也不干这种事了”,但结果 却没做到。广告商和政治家们也会承诺“两周内减肥 50 磅”或是“相信我,不会再增加新的税收。”这类虚 假的诺言令他们的同行背上了许多骂名。可能每个人都同意食言是撒谎行为,但若真地有心守信却因故 食言又怎么办呢?比如说一位记 者,他承诺不泄露消息来源,但却因此承受了报社或法律的压力,他该 怎么办?在信守诺 言这一点上他该做到什么程度呢?若没能守诺,能算不诚实吗? 12 自我欺骗:这类谎言最可悲,它妨碍人们在必要时改变自己。比如人们常说:“我知道昨天自己喝多 了/吃多了/钱花多了,但没关系,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克制自己。”一方面是正常的梦想和抱负,另一方面 是自我欺骗,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所以在划分时要格外小心。对年轻人来说,成为公司的头面人物, 赢得诺贝尔奖,以及获取名利,都是普遍的梦想,但这些是自我欺骗,还是纯粹的人类的本能呢?他们是 在对自己撒谎吗?其实在很多时候, 他们确实相信自己能达成心愿,因为看到别人确实梦想成真了。当 然,我们不应对自己太 苛求,但若是对自身毛病视而不见,就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了。 13. 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对于撒谎和诚实有不同的定义。一种文化可能给别的文化扣上“大骗子”、“不 值得信任’或“不敢面对现实”的大帽子。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一种文化看重实事求是,哪 怕事实会伤人感情也不加隐瞒;另一种文化则对别人的情感更加敏感,考虑得也更多。每种文化都坚信 自己的价值观正确,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说服别的文化改弦易辙,这一点倒是不折不扣的真理。三 X 一代――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事业 1 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与过去大不一样,他们通常被称为“x 一代”或“生育低谷时期出 生的人”,但这 群新一代年轻人真有那么不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 又将对我们及社会习俗产生 什么影响呢? 当前潮流: 2 二十年前,老板们从不愁没有足够的优秀员工,候选的人材就象一盒纸巾,总是源源不绝。但 18 年 ()的婴儿潮过后是 11 年的生育低谷。出生率从巅峰时期的 25.3%o 跌至 14.6%o,这就意味着 初级人才库缩至二十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最小值。1991 年,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兰德在小说中将生 育低谷诞生的这群人祢为“x 一代”。他们大多二十来岁,知道相对来说,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多,自认为在 劳工市场上很容易推销自己。他们觉得选择工作可以慢慢来,自己完全能找到薪酬最好的职位。 3 与前人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比以前任何一代人看电视更多,因而也目睹了更多的暴力和谋杀。此外, 波斯湾战争、犯罪升级。骚乱、艾滋病、核威胁、污染,诸多的负面事件形成 了他们消极的世界观。 4 这代人的父母很看重经济上的成功,他们节制生育,必要时会中断妊娠。x 一代的父母中有 40%离 异,许多孩子都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由此引起的情感波动和内心冲突有助于他们形成家庭观和世界观, 这一切似乎也促成了他们消极的价值观。 5 许多年轻人认为,他们的经济前景黯淡,在赚钱方面,自己是没法赶上父母或相父母的。他们明白, 即使是怀揣一两个大学文凭,年轻人的平均收入也会比上一代人少很多,许多人都觉得拥有满意的工作 和薪酬的希望非常渺茫。3 6 由于父辈离婚率高,自己又是挂钥匙儿童,x 一代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代,他们也是日托 中心的首批常客。在家里,他们习惯于从 MTV、高科技、电玩游戏及电脑中寻求慰藉,小小年纪就已经 相当独立。许多人不得不快点长大,或肩负家庭重担,或打工贴补家用。所有这一切都造就了 x 一代思 想自由、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7 x 一代的许多人都怨恨父母很少在家陪子女,他们常说,等自己成了家一定不会这样。 8 像前辈人那样对工作尽忠职守的情况已不复存在。x 一代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祖父母辛苦一生,但换来 的只有退休时的纪念金表和微薄退休金,即便奉献了 3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也还是在保安的监督下 整理东西走人。他们的父母在公司同样忠心耿耿,可回报却是裁员和解雇。 9 年轻人觉得没什么稳定的工作可言,如果没得到老板长期雇用的承诺,他们不会心无旁骛地尽力工 作。他们很难相信,令他们抱怨不休的工作,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老板们却会每周干上至少 60 小时。他们 坚信,工作之余还应享受生活。 10 在择业方面,x 一代的人更有耐心。或许是想保留选择权吧,他们认为工作都是暂时的,谈不上什么 终生事业,他们时刻准备着通过跳槽来提升自身处境,只要有一点待遇更好的苗头,他们就会立刻辞掉 现有的工作。 11 这代人好像干什么都比父母晚得多,他们大学毕业晚,在家呆得更长,结婚也更迟。许多人离家出 走,但往往又会回来,有时还不止一次,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生活费用高,而且许多人又因求学欠下了 大笔学生贷款。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迫不及待地离家自立,x 一代 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想的是多多 攒钱,这样独立后能过得好一点。也可能是因为童年时 代太孤独了,有些人常希望晚些自立。 12 许多 x 一代人的父母一大早就忙着准备上班,晚上回来已累得没劲和子女交流。x 一代人的班级经常 人满为患,可以说他们很少受到重视,因此一旦长大成人,他们就会在一切场合,经常是在工作单位, 争取得到别人的关注。 13 不知是由于电视的影响,还是由于失职、内疚的父母或相父母的溺爱,x 一代已逐渐开始期望不劳而 获,他们渴望即时的满足,一种瞬间完满的感觉。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肥皂剧,他们经常希望自己 的世界比比皆是那些相貌出众、衣着入时的人,他们既有金钱又 有名望,还不用辛苦工作。 14 在这代人中,刚高中毕业就有望靠初级技能谋得高薪的人并不少见,许多人看不起麦当劳等快餐连 锁店的微薄工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刚开始就有一份有权又有油水的高薪工作。至于一步一个脚印 地向上发展,他们可没那份耐性。 15 与此同时,x 一代人也认为体验生活比挣钱更重要,工作成瘾等于失去生活,因此,他们的人生观 和实际需求是彼此矛盾的。 未来趋势: 16 x 一代似乎也有许多积极的动向,在很多方面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17 再过 10 年或 12 年,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第一代人都将退休,再也不会对下一代有任何阻碍。在政治、 艺术、文化、教育、传媒及商业领域,x 一代会开始全面接班。由于痛恨玩弄权术、崇尚快捷果断,x 一 代应该会带来一个更为高效的运作时期。 18 X 一代的人不赞成父母工作时间太长,他们发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有所改进,他们会花更 多的时间与孩子亲近,营造更加稳定的家庭生活。由于许多人都在个性成熟后晚婚,离婚率最终也会开 始降低。 ’ 19 将来,若 x 一代的人成为单位领导,他们将制定更短的工作时间,以便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闲去陪伴 家人、休息放松。至于生产率,因为有高科技的帮助,并不会下降。此外,由于 x 一代的人鄙视行政管 理部门的官僚作风,讲求办事的高效率,生产率还会有所上升。如果工作单位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没有 改进,x 一代的人会另谋高就或自己创建更为人性化 的工作氛围。 20 X 一代的许多人思想自由、注重个性。他们喜欢独立工作,是担当顾问的最佳人选,这一点已被他 们诸多的独自创业经历所证明。 21 在推进革新方面,工作单位会逐渐依靠 X 一代锐意进取的精神。他们会创立各种制度,允许单位里 的“企业家’在企业内部创办小企业。企业总部的财力支持会让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研究创造新产品, 而企业外部的 x 一代企业家则与这些“内部企业家”携手创办合资企业。4 22 如今,x 一代已开始借助高科技创建网上企业,在以后的市场上将成为主要驱动力。他们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因特网带来的费用低、起动快等优势。而能够在瞬息间向千家万户传递新信息、推广新产品是 迅速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23 一代的发展与前人截然不同,前人进步的动力也与这代新人大不一样,不过,在很多方面将会越变越 好。或许年轻人确实与以前不一样了,但如果我们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就会有许多收获,而未来的世 界也会因此更加美好。四:成功1 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从中西部来到纽约寻求发迹, 他梦想以美国人特有的方式成为百万富翁, 于是, 他就在华尔街上碰运气。他勤勉而精明,有时又不得不狡诈,他综合世界各地商人的经商之道,用非法 的电子手段收购其他公司。他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如此成功:他 赚了 1200 万美元。 2 起初,这位年轻人认为一切进展顺利,在他显然已赚到 1200 万美元时,他忙问妻子,“难道不是很了 不起吗?” 3 “算不了什么,”妻子说,“你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4 “这怎么可能呢?”年轻人说,“我成了富翁。我们生活在崇拜富翁的时代:报纸上经常刊登富翁与影星、 小说名家以及服装设计大师的合影;盗用公司钱财的大富豪们的鼎鼎大名连中小学生都人人皆知;而发 了横财的房地产骗子们的头像经常出现在印刷精美的杂志的 封面上。” 5 “可你不会,”妻子说,“你还是无名小辈。” 6 “可我有 1200 万元,”年轻人说。 7 “有 1200 万的人多着呢,”妻子回答,“他们也一样默默无闻。” 8 “我可以用钱铺路,使我们成为重要的慈善舞会委员会的成员,”年轻人说,“然后,报纸就会在专栏中 报道我们。” 9 “甭自我欺骗了,”妻子说,“重要的委员会里真正的富翁多的是。我们钱这么少最终只能举办晚宴舞会 之类的小型活动,给美国银屑病基金会捐点小钱。” 10 “可我在纽约第五大街上拥有一套公寓房,它价值 200 万美元,”年轻人说。 11 “说实话,200 万美元一套的公寓房一毛钱可以买一打,”妻子说。 12 “我还拥有一辆加长型豪华轿车,”年轻人说,“它长达 21.5 英尺。” 13 “没哪个名人乘坐过你的车,”妻子说,“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以及服装设计大师卡尔文克 莱恩听都 没听说过,你是小人物一个。” 14 年轻人沉默了片刻,最后问妻子,“我让你失望了吗?” 15 “你当然令我失望,”她回答说,“当初你向我求婚时,说自己将来定会有番作为。我哪里知 道你还 是个无名之辈?” 16 年轻人一时显得很沮丧,然后,他挺了挺胸,清了清嗓子,说,“我会引人瞩目的。我要买下一支职 业橄榄球队,并在公共场合与教练争吵。名人们也会与我一起坐在主人席位上观看重大比赛。” 17 “1200 万不可能买到一支职业橄榄球队,”妻子说,“买下这样的球队要花一大笔钱。” 18 “那么我就买断一种杂志,并自封为主专栏作家,”年轻人说,“这样每周我的专栏旁就会刊登一幅比 我真人要好看得多的小照片,拥有职业橄榄球队的人就会邀我坐在主人席位上观看重大比赛。” 19 “1200 万只能买到商家每周免费发给消费者的广告小册子,这丁点儿钱根本买不了真正的杂志。” 20 “你就这样称我们拥有的 1200 万?”年轻人问,“它只是一点点小钱?” 21 “它算不上一大笔钱,”妻子回答,“我能对你说什么呢?” 22 “这可不公平,”年轻人说,“我出身贫寒,却赚了 1200 万。我连做梦也没想到会如此成功。” 23 “你采用非法电子手段收购其他公司的交易可能也不公平,”妻子说,“如今人们看重的不是公平,他 们看重的是金钱。’ 24 “那么我要赚更多的钱,”年轻人说,“我要回到华尔街上去,赚个 5000 万。” 25 然而,年轻人还没来得及赚 5000 万,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人就来逮捕了他,指称他犯了知情人用电子 手段非法收购其他公司罪。5 26 年轻人被戴上手铐,从他办公室里被带走了。下午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一幅他离开审讯室时的照片, 照片中的他极力用那件价值 850 美元的意大利名牌大衣遮住脸。第二天的晨报上刊登了一篇篇幅很长的 文章,把他作为华尔街上新型商人的代表。文中说,这类商人也 许因为出身卑微,最终成了贪婪的牺 牲品。朋友和同事都躲着他。 27 有妻子对他一如既往,她尽量往好处想。“对一个只有 1200 万美元的人来说,你够出名的了,”她对他 说。五:女人、男人与金钱 女人、1 啊哈,金钱!也许只有它像性一样使两性生活复杂化,当女人的收入高于丈夫时,生活就真的变得复杂 了。即使是最开明的男士也会感到妻子挣的钱比他多是个威胁,就连关系最 融洽的夫妻也认为,如果 妻子的工资高于丈夫,他们就得格外努力去维系这种和谐的幸福 生活。 2 带回家大笔工资收入的妇女人数的比例大得惊人,而且这类女性并非只是单身妈妈。伊利莎白多尔、 卡蒂库里克以及伊利莎白女王的收入都高于自己的配偶。劳工部的统计表明,有 29%的职业女性――共 1,020 万妻子挣的钱比丈夫多。自 1988 年以来,这个数字 已增长了近 35%。在较高收入的女性中,这 个比例还要高得多。最近,一项卡塔利斯特调 查表明,在《财富》杂志上排名前 1000 位公司的 460 名 女性经理中,有 3/4 的已婚女性收入高于丈夫。一般来说,女性的工资只是做同样工作的男性的工资的 66%,为什么还会出 现这些女性收入较高的情况呢?原因有好几个:她们受的教育比以前好;全职工作 的女性 比以前多;还有,强调机会均等的法律扫除了女性在工作中原有的许多障碍。 3 尽管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越来越多,夫妻双方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家庭经济地位的转变,但是,他们经 常发现双方难以坦诚地谈论这个问题。朱安吉欧是加州沙尼维尔市阿博软件 公司信息服务部主管,随 着她在公司职务的晋升,她丈夫似乎很自豪,也很支持,尤其是 在公共场合。“但是他心里很不好受,” 她现在对人说。他们夫妻关系出现了裂痕,但是对 问题的根源避而不谈。“我当时怕提这事,”吉欧说, “因为我不想讲些让他没面子的话。”现 在两人离婚了,吉欧终于说出自己的那段经历。她发现周围的 女同胞都在默默努力,试图 保持那份她已经失去的平衡。“我们是一个沉默的女性团体,”她说。妻子 挣钱多,丈夫闭 口不提,是因为他们害怕其他男人会笑话自己,而妻子本人闭口不提,是因为她们不 想让 丈夫或自己难堪。“假如我们成功了,社会就会认为我们应该与一个同样成功的人有关系,” 吉 欧说,“如果不是这样,别人就觉得不正常。” 4 费城一位精神病方面的管理人员说,她第一次带回家一大笔工资时,她做推销员的丈夫把它全拿去了, 以确保他仍掌管着家庭的财政大权。 随着她的事业蒸蒸日上, 他开始侮辱她。 “他不得不贬低我的工作, ” 她说,“他会说我愚蠢,或者骂我懒惰。”后来他开始打她―― 他们刚结婚那阵子他打过她。她原以为, 通过心理咨询,他的毛病已经改掉了。“他想要我 对他唯命是从,”她说。她搬了出去,并起诉要求离 婚。 5 家庭富裕,发生暴力的情况相对要少些。但是研究表明,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丈夫挣的钱比妻子少得 多,他们都有可能做出暴力上的反应。波士顿的一位心理学家朗莱温特与人合著了《重建男性》一书, 他说,各个社会经济阶层中有心理障碍的男性越来越多,他在 给他们做心理咨询,这些丈夫难以正确 对待妻子的成功,“他们常在感情上和肉体上虐待妻 子,”他说。还有些丈夫用较隐秘的方式――经常 酗酒或搞婚外恋以报复妻子。莱温特说, 要是自己的妻子挣钱比他多,他会毫不介意,可就连他这样 的人也承认,他很难做出诸如 搬家之类的牺牲来进一步成就妻子的事业。“这很难办到,”他说,“我也 得接受心理治疗。” 6 令收入高,事业成功的单身女性伤心的是,要是让意中人知道自己的工资收入,爱情可以毁于一旦。 但是,这类关系的破裂也不能全怪罪男人。安金格拉斯在加州奥瑞德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拥有资产 3200 万美元的计算机咨询公司,她曾经说希望男友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成功,可是他们听到这话都吓跑了。“我 穿着名牌时装,”她说,“我开着美洲虎豪华轿车, 我经常拿男友的车与我的车相比,我不会与开着廉 价的吉欧车的男子约会。”她颇费一番周 折才找到男朋友,但她认为自己的择友方法很管用,相处了八 年的男友的收入还不及她的 1/4,她却对他很满意。“他其他方面的品格令我倾倒,”她说。此外,他开 的是豪华的阿库 拉轿车。6 7 心理学家朱迪司华勒斯坦与人合著了《美满姻缘》 ,她说自己的研究表明,在夫妻关系中,如果一方 的自尊主要来源于自己的职业或收入,那么他或她很可能难以适应家庭经济 地位的转变。为帮助高收 入女性顺利适应角色转换,华勒斯坦建议她们首先要选择好伴侣。 除此之外,她还给她们提供更实际 的帮助,这帮助听起来很像是治疗专家给传统家庭中的 丈夫所作的建议,不同的是,女性得反复实践 ――比大多数男性实践的次数要多得多。 8 华勒斯坦认为,高收入的女性首先必须对男人的情感高度敏感,如果她的职业需要丈夫做出牺牲,她 得说,“我很崇拜你,可怎样才能弥补你为我做出的牺牲呢?”其次,她有必要 在家里或公共场合肯定他 的支持,好让他感到,没有他的帮助,她不可能成功。华勒斯坦 最后建议,夫妻争吵时,妻子绝不能 漫天撒钱,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富有,一定要以公正而 现实的态度来解决争端。 9 小心翼翼地遵循这些建议,然后爱上一位靠得住的男士,虽然这样的女性未必能找到幸福,但是她们 至少有获得幸福的机遇。吉姆坎贝尔说,1978 年他与伊利莎白麦凯结婚时, “我们设想等双双拿到工商 管理硕士学位后,再干些待遇优厚的活儿。”1981 年儿子亚历克斯出生后,他们原先的计划改变了,麦凯 在华尔街的职位迅速晋升,并且热爱自己的工作,而坎贝尔因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辞职改行做推销员, 好让自己在家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工作。后来,麦凯又晋升为西蒙舒斯特公司采购光驱的主管,坎贝尔 与朋友在纽约的布里尔克利夫庄院开了一个纪念品商店,妻子的高收入使他们有条件买一套漂亮的房子 并送 儿子上私立学校。让坎贝尔自豪的是,儿子与自己关系很亲近。“我很幸福,”他对人说,因 为 生活比他原来期盼的要好。 10 妻子麦凯经常出差,丈夫与孩子关系亲密,她既感激又有点儿妒忌。她说,他们收入不等带来的最 大麻烦体现在干家务上的分歧,尽管夫妻俩很久以前雇人做诸如打扫卫生和洗涤衣物之类的活儿,但现 在对是否有钱请人做粉刷房子之类的重活争执不休。“周末是我的休息时间,”麦凯说,“而吉姆星期六已 上了半天班,我不愿意要他回家后再做家务。” 11 南希和弗兰克迪凯几年前就解决这个争端了,他们的经验是,降低标准、雇个人做家务,问题就这 么解决算了。南希是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学院的医学副教授、美国医学协会董事会主席,虽然她挣的钱比 丈夫弗兰克多,但是他可能名气更大:美国得州人对橄榄球最为疯狂,而他则是该州一所高中的橄榄球 教练。南希说,她有时很内疚,因为弗兰克为了她的 工作以及他们的家庭(他们有三个孩子),放弃了本 来要搬家才能成就自己事业的机会。 12 可是弗兰克说自己工作上作出的牺牲所带来的遗憾都从妻子南希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了加倍的补偿, 比如说,他带的橄榄球队有了一个极棒的理疗师,而妻子的成功使他享有让多数教练都很羡慕的那份自 由――假如校董事会成员的儿子不适合打球,他就让他们“坐冷 板凳”。弗兰克同时也承认,在得州大 男子气十足的氛围中,他有时也感到孤独无助,因为 男人们总是问他:“你怎么能让她到处乱跑呢?”不 过,他又说,南希能够得心应手地让迪 凯夫妇看上去与传统夫妻没什么两样。 13 现在,夫妻双方要保住面子更容易了。可是所有的迹象表明,经济的发展变化会使更多受过更好教 育的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因此,将会有更多的妻子收入高于丈夫,这 是不可避免的。男女双方总有一天会心安理得地对待越来越多的女 性收入较高的现实。六:企业的灵魂1 “在商界闯荡,我们往往‘工于心计’,因而彼此感情疏远,我们只有在某个方面心灵相通,达成共识, 才会相互交往。”缅因汤姆公司的老板汤姆查佩尔说。 2 他刚写完《企业的灵魂》一书,此书的副标题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他的经营理念,即“经营要兼顾利润和 社会效益”。 3 尽管今天看来这个观点富有创意,但是美国历史上有段时期,人们曾将利润与社会效益紧密相连。或 许,如果我们再回头按此理念经营,企业的发展就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4 然而,鉴于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按此理念经商可能性不大。但是,查佩尔经营理念的精神实质的确 会对你有益,就像对他本人有益一样。 5 1970 年,汤姆查佩尔和妻子凯特从朋友处筹得 5000 美元,在缅因州肯尼巴克创办了缅因汤姆公司, 如今这家公司拥有大约 75 名员工,已经成为天然罐装食品的主要生产商,为美国及力口拿大的 7000 家7 保健食品商店供货,其产品还在大约 20000 家食品杂货店和药店销售。 6 汤姆在哈佛神学院刚拿到神学硕士学位。现在,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希望能为经商的伦理标准树立 一个典范。 7 在他攻读学位期间,在哈佛神学院对岸的哈佛商学院里,老师正教导学生们要“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 经营”,这与“经营要兼顾利润和社会效益”是否属于同一概念? 8 “可以说是,”汤姆说,“因为我们讲的就是将心比心。消费者也非常希望与他们打交道的商家能对他们 公平相待并给予尊重,要是消费者与商家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基于同样的价值取向就能相互交往,彼 此沟通。” 9 共有什么价值观呢? “维护人的尊严、尊重社会利益、注重环保以及保护动物与自然界的一切,这些在 商业界确立的价值观听起来和当初大批涌现的、具有环保意识的现代消费者确立的价值观没什么两样。” 10 他的生意伙伴,也是他的妻子,同样重视这些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们,这一点至关重要。 “凯特和我配合默契,有时我感到她就在我身边。但是,60 年代中期要是你对人说:‘你和妻子为何不共 同经商?’别人会认为这种想法太怪。” 11 “那个年代,妻子是不该介入丈夫的事业的。可凯特很有天赋,她对中草药知之甚多,我把她这方面 的知识转换成生产产品的创意,我们的合作非常成功。” 12 “她和我都有种责任感,感到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要求公平待人,还要能激励人,使 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发现新事物,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满腔热忱、自觉自愿。” 13 凯特一家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市经营丝绸业,他们用丝绸工厂赚来的钱帮助建设城镇、学校及图 书馆。“她家族传统使我们能够与自己所在的社区分享我们的成功。”现在凯特更是有意钻研艺术,在公司 她只是担当次要的角色。“不过,公司还有一支年轻的职业管理队伍。” 14 汤姆和凯特有五个孩子。“毫无疑问,孩子们对经商都感兴趣。不过,重要的是,他们首先要完全了 解自己,然后才能经商。” 15 要是问汤姆,他办公司 20 年最欣赏什么,他也同样会告诉你他成功的秘诀以及他在自己新书中所提 供的独到见解。“你每时每刻的创意比生产产品更重要。你的理想就是把头脑中想象的产品――用天然食 品原料成份加工的个人保健食品――生产出来。这种产品与其他产品功效相同,不过,它不含任何别的 成份。” 16 “要是你发现,你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影响更大,其他公司纷纷改变经营模式,效仿你的做 法,这时,你就知道自己干得很出色,与众不同。” 17 汤姆一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说,“我认为大多数企业家追求的社会效益超过经济效益,而我最开心 的事是看到我们的企业所生产的重大影响。” 18 “我们企业的产品质量优异、功效显著。此外,我们所有的员工,者隋独到之处,即让消费者知道, 我们来自缅因州,我们热爱大自然,我们相互尊重,我们生产的产品以价值取胜,这与我们潜在的消费 者的价倡体系密切结合。起初,我羞于将企业的特色体现在产品上,可是,我现在发觉,你就是应该积 极努力地在产品中体现自己的特色。” 19 “曾经有一段时间,小本经营的零售商们担心,大型连锁店商品打折出售会给他们带来价格竞争压力。 我认为,零售商们继续经营下去的诀窍就在于有特色,即为顾客提供‘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 之类的亲身体验。设想一家小书店、小保健食品店或小美食店吧,这些商店可以充分体现店主的个性, 顾客进去为的就是那份独特的体验。我认为舍弃这种特色,成为千篇一律的低价位零售商是不明智的。” 20 “因此,我们能够在‘价值世界’中竞争,办法之一就是满怀激情、富有创意地宣传好、运用好我们现有 的条件与特色。” 21 “我学会的另一件事就是,在商界谈做善事并不是什厶可耻的事。我们是人类,我们以为有某种力量 比我们人类更强大。我们还以为当我们参与行善时,也期盼其力量作用巨大。” 22 他是否在建议商家应该和顾客及供货商大谈宗教? 23 “不是这样的。”汤姆说,“但是,我们可以说行善是一种力量,我们可以参与其中。有了它,我们会 群策群力更富有创意。比如说,在我们新一轮的广告大战中,我们不仅让消费者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 天然牙膏质量更好;我们还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公司,我们信奉什么。我们对他们说,本公司捐出 10%8 的利润,员工还抽出 5%的上班时间参力口义务劳动。因此,我们传达信息的内容变了。” 24 汤姆注意到,杰伊利诺在最近的长篇演讲中提到了那些做法,并且,这种手法对销售产生了很好的 效果。不过,汤姆说:“我们公司与那无关。不过在我看来,那是善人做善事的结果。” 25 这是他在神学院学习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我们没必要一心想着赚钱。可以说,企业的目的是为了 赚钱,同时也是为了特意保护、培育和支持我们在生活中看重的东西――诸如保护大自然、尊重他人、 为社会做点贡献等等。为多种目的而经营意味着为这些目的分配资源,而这些目的是相辅相成的。”汤姆 认为,如果你综合两者,“既有点爱心又讲点效率”,你就能够做到这点。“商家不可能在尊重消费者及社 会利益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这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方式。” 26 “我们相信,你会想出某种经营策略,处理好尊重自然、消费者及社会利益与价格、质量及服务等竞 争所带来的压力之间的关系。” 27 “这种从东方哲学中汲取灵感而确立的经营策略就是我所说的‘综合两种相反的目标,走中庸之路。’” 这种理念在他的企业中得到广泛而具体的实施。 28 首先体现在该公司制定的经营宗旨中:“本公司 70 到 80 名员工,花了很长时间,在公司的经营理念 上达成共识。这些价值观决定我们的思维导向,并有助于我们作出选择。我们要求供货商对此加以研究 并考虑:‘这对我们双方一起做生意有何影响?’” 29 汤姆注意到,基于这些成文的价值观,该公司的全体生产人员与一位牙膏管主供货商达成了共识。现 在,牙膏管不再用昂贵的皱纹硬纸板箱包装运输,而都是用可回收和可再次使用的包装材料运输。这样 既减少了经营成本,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损害。七:人孰无过1 现在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至少一次遭遇计算机出错的亲身经历:银行通知的存贷余额突然从 379 美元飞 涨至数百万美元;呼吁给那些名字听起来稀奇古怪的人进行慈善捐助的信件一次次寄往你的住址;百货 大楼开出错误的账单;公用事业公司书面通知他们将切断一切服务,等等。如果你设法与其联系并进行 投诉, 那么你即刻会收到从同一电脑打印出的充满愧疚的答复信函: “电脑出错, 我们正在修复你的账目。 ” 2 这些意外事故纯粹是无意识的过错,人们认为好电脑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错。如果出了差错,那一 定是人为的错误,如手指按错、乱碰键盘、按钮卡壳或是敲错键盘。最佳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脑是不会 出错的。 3 我一直在思忖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毕竟,电脑的本质是人脑的延伸,但仍具有人性的特征,或者说具 有超人类的特征。一台好电脑思路清晰、敏捷,足以让你在对弈时败北,一些电脑甚至经过编程后可写 出晦涩难懂的诗句。人类可以做到的事情电脑都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到更多。 4 电脑自身是否具备意识仍不得而知,而且这一点也很难考证。当你走进为这些庞大的机器而建造的大 厅驻足聆听时,不难想象出从远处传来的微弱的噪音是思维的声音,卷盘翻转着,它们貌似野兽在转动 着眼珠,力图集中精力,吞下信息…但是真正的思维和梦想便是另一回事了。 5 另一方面,每一条信息里都有一种无意识的相当于我们人脑的东西存在的证据随处可见。作为人脑的 延伸,其构造同样具有出错的特性,自发、无法控制、各种可能性都有。 6 出错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扎根于人脑之中,像根瘤一样维持着脑组织。假如不从犯错中有所收获, 我们也许无法做成任何有用的事。我们考虑事情时需在正误之间作出选择,而且错误的选择通常同正确 的选择一样多。我们的生活之路就是这样,注定会犯错误。 7 正如我们自己所说,我们通过“尝试→出错”,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教训。为什么总是要那么说?为什么不 说“尝试→正确”或者“尝试→成功”呢?这句老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 8 一个好的实验室,如同一家好银行、公司或政府机构一样,也得像电脑一样运行。几乎每件事都得做 到循规蹈矩、完美无缺,所有的数字累加起来需达到预计的数目,就这样日复一日。如果有那么幸运的 一天,在一个幸运的实验室里,有人犯了一个错误:缓冲存储器坏了,一个空白表格被填写内容,读数 中的小数点点错,温室降温 1.5 度,鼠标出了故障或者是当天的实验报告数据错误,无论什么原因,当结 果出来时,显然有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于是,新的探索行动便开始了。 9 数据错读不是重大错误,反而打开了探索之门,关键是下一步。如果调研者能意识到:“即使错了,也9 得弄个明白。”那么,就会有这样或那样新的发现。我们需要的就是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求进步。 10 新的思路、新的音乐类型,即将面世之前总会有争论。当有理智的双方在一起争辩、高谈阔论时,都 能友好地理解这一点:一方正确,另一方错误。事情迟早会得到解决,但如果没有双方的争辩,就根本 不会有进展。人们会犯错误的倾向正是希望之所在,越过了大量的信息后轻易得出错误结论的能力恰恰 体现了人类的最高天资。 11 这也可能是人类独具的天分,它或许就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其他的生物似乎不具备在日常生活中总 是犯错的 DNA 成分,当然也就不能有意识地采取错误的行动。 12 当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我们人类思维最活跃并尽量作出最佳选择。有时会有 10 种,甚至 20 种不 同的方法可供选择,其中只有一种方法是对的,其余注定都是错误的。然而正是这种大量的可选择性使 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高度考虑事情,这个过程可称为探索而且建立在人类的易犯错误性的基础之上。 如果人类的大脑只有一个中心,只能在要做出正确的决定时才有反应,而不是像一团乱麻似的把不同的、 糊涂的、轻信的神经元组织在一起,这些神经网络会使我们的思路好像一会儿进入绝路,一会儿跳到树 上,一会儿又掉进死胡同,然后又飞入一片蓝天,兜着错误的圈子,在拐弯处徘徊,那么,我们只会待 在原地、静止不动。 13 低等动物不具有这种非凡的自由, 他们大都绝对不会犯错误。 就其好的一面来说, 猫是从不犯错误的, 我从未见过一只笨拙的或者犯荒唐错误的猫;狗时而会有过失,偶尔犯些可爱的小错误,但这也是模仿 主人时学到的;鱼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组织中的单个细胞都是无思想意识的机器,工作情况十全十美, 像蜜蜂一样绝对缺乏人类特征。 14 当我们依靠更为复杂的电脑安排日常事务时, 应该牢记高等动物是会犯错误的。 我主张让电脑有思想, 自行其事。如果我们学会这么做,当计算机工作时,我们视而不见、退居一旁,那么人类及计算机的未 来可能会前途无量。一台普通的好电脑瞬间便能算出我们任何人用计算尺毕生才能得出的结论,想一想 我们能从这几乎无限精确而现在又如此容易掌握的机器计算错误中有何收获,我们便能开始解决一些最 棘手的问题。譬如说,既然我们事实上已经成为地球村,那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着手规划社会生活?作为 一种可行的假设,我们不妨认为能做到这点的所有正确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前进中所需要的就是 一系列错误的选择,这比我们眼下能想出的错误路线的单子要长得多,也有趣得多。事实上,我们需要 一份无限长的单子,当它被打印出来时,我们需要电脑自行工作并随机地选择下一步骤。如果这是一个 足够大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便会吃惊地发现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新水平线上,又准备前进了。八:扔掉钥匙1 拘禁一名罪犯,社会将免受其逍遥法外时会犯的罪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千真万确的。 2 拘禁两名罪犯,并将关押时限延至两倍,犯罪必然会相应减少这么多么?不一定。 3 对犯人犯罪能力的限制,即犯罪学家称之的无行为能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对美国在过去二十年 对犯罪采取“强硬”措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重大转变是采用强制性最短刑期、增加死刑判决、引入 “三重罪”法,甚至在少数地方又用镣铐将囚犯拴在一起。 4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犯罪学家争辩说,这种逻辑是有缺陷的。研究者们认为囚禁确实避免了一些犯罪, 但问题是作用有多大,囚禁对犯罪何时毫无功效?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 5 使争论白热化的一个持极端观点的人是普林斯顿大学和布鲁金斯学院的政治科学家小约翰.J.狄卢里 奥。在最近三年里,作为主张对重罪犯人进行更严厉的监狱管制的支持者,他直抒己见,是那些想在犯 罪问题上表现严肃的政治家的宠儿。 6 “是的,狱中服刑的人数已经增力口了两倍,”他说,“的确,费用翻了一番,但这并非说明不该加大力 度。” 7 大部分刑法学者,对狄卢里奥先生的看法用最为保守的话来说是,表示反对。 8 位于伯克莱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弗兰克林且津灵说:“监狱里关满犯人易如反掌,但如果他们 不是真正需要关押的危害极大的犯人,就令人不安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然实验 9 美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监禁对防止犯罪的效果的大规模自然实验,迄今,结果仍不明确。 10 针对 20 世纪 60 年代犯罪率的陡增,政治领导人倾向于对犯罪采取更严厉的制裁。从 70 年代中期以10 来,各州都已经通过了某种强制性最短刑期法。在过去的 20 年中,监禁率是以往的三倍,从过去的每 10 万人中有 110 个囚犯增至约 350 个,如今约有 150 万男女囚犯在经历铁窗生涯。 11 与同期相比,犯罪率较为稳定。联邦司法统计局调查了许多家庭以确定犯罪受害人的人数,根据得到 的数据分析,各类犯罪受害人数都有所下降:1973 年略高于 3500 万人,1992 年则略低于这个数目。全 国犯罪数据的另一主要来源,即联邦调查局对上报到警察局的犯罪汇编显示:尽管某些犯罪的比率保持 稳定,但总体上犯罪有所上升。例如,从 70 年代中期以来,每年的谋杀犯罪率保持在每 10 万人中有 8 到 10 人。 12 刑法专家们和政策制定者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了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一些人认为犯罪率保持稳定(或降 低,取决于信息的来源)至少部分原因归功于监禁的增加。例如,在 1991 年的《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 司法统计局的一位资深统计学家帕特里克.A.兰根计算出, 相对 1973 年而言, 1989 年强奸罪减少 6 万 6000 起,抢劫罪减少 32 万 3000 起,侵犯人身罪减少 38 万起,盗窃罪减少 330 万起。 13 “倘若一半甚至四分之一的减少是由于监禁率的上升,”他写到:“那么,监狱就对犯罪的大规模减少 起到作用。” 14 然而,犯罪的减少与监禁的增加肯定是不成比例的。专家们倒是认为递减规律在起作用:随着被法官 宣判坐牢的人越来越多,同样比例的犯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常肇事的犯人。并且,大部分犯罪学家认 为监禁率的陡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犯有轻微的贩卖、吸食毒品罪行者的增加。专家们认为,给他们更多 更长的刑期对阻止毒品交易无济于事,因为似乎大街上总是有其他人取而代之。 15 专家们对待犯罪率和监禁率方面的数据如同泼出的茶叶渣, 这一事实多少说明分析犯罪和惩罚的相互 关系是很困难的,没有多少研究者对这一任务感兴趣。 16 一位在卡内基梅隆的犯罪学家丹尼尔纳金, 正在着手写有关监禁对犯罪有何效果的研究评论。 他说: “当你研究犯罪率和囚犯人数之间的关系时,很难分辨其因果。鉴于这次调查研究的规模,这个问题尚未 得到充分研究。”“十分有趣的一个谜团” 17 然而,他们也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两种犯罪中主要是青少年犯罪降低,而加州增加的被监禁(理论 上的能力被剥夺)的人,大部分是成年人。“年龄模式是个有趣的谜”,津灵先生说。 18 研究者们确实非常了解肇事者的犯罪年龄,一般来说,他们很可能在将近 20 岁或 20 岁出头参与犯罪 活动。等他们到 35 岁时,大部分人几乎不再犯罪。由于这一原因,许多学者争辩说,判刑期限长作为限 制犯人能力的方式收效甚微。 19 麦克尔汤利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法学教授,他认为这一点尤其能说明最近突然出台的一系列“三重 罪’法,当某人被指控第三重罪时,他一般都是 30 或 35 岁左右了,若按诸如此类的许多法律,将他终身 监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20 但是大部分刑法学家认为,在政治家们和平民大众中普遍明显存在一种看法,即将更多犯人关押期限 更长将相应减少犯罪,然而对囚禁的研究并未提供实在可信的证据。犯罪学家们作为一个群体在政治观 点上有所左倾,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对于许多罪犯来说,坐牢付出的代价太昂贵也没必要,纯属惩罚过 火了。“他们每天都在亲身经历” 21 狄卢里奥先生指责刑法领域里存在的大量的偏见,他争辩说,许多犯罪学家对犯人利益的关心超过了 对受害者利益的关心。他指出他认为有一种文学倾向,就是对一些非暴力犯罪的轻描淡写。 22 “你无法对美国人民说这不是个问题,”他说,“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亲身体验。” 23 许多其他的犯罪学家指责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以及最近几年所有的政治家们都对犯罪问题采取的强硬 立场。他们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大量的证据说明,继续将越来越多的毒品犯人送进监狱的政策收效甚微, 但这种政策仍在持续。 24 伯克莱的津灵先生说:“如果有什么做法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就非常乐意认为它是有效的。”九:论黑人和中产阶级1 黑人中产阶级总是通过白人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良好形象和下层黑人的不好形象来界定它的阶级标 志。这一点可追溯到奴隶制度的建立,当时,做仆人的黑人奴隶一方面效仿他们服侍的白人,一方面又 自恃比那些在田间务农的奴隶高一等。 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老资产阶级想与下等阶层脱离的愿望(即“我11 们”与“他们”的区别)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当时,种族标志突然同样需要包括黑人下等阶层。这种阶 级和种族的双重束缚的尴尬处境,让人不仅已经看到,而且感触更深,我仍对那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 就像夹在阶级和种族需求中的重婚者一样左右为难,感受到紧张和莫名其妙的不忠实感。 2 虽然我父亲出身贫寒,但他踏实苦干、努力工作、自我牺牲(他喜爱的字眼)而且完全认同殷实的中产阶 级的价值观――主要是努力工作、家庭生活、财产所有权和给子女提供教育(所有四个孩子都有高等教育 的学位),获得了中产阶级的地位。在他的脑海中,这些价值观与其说是价值,不如说是自然法则。能够 体现这些价值观的人就会在他的阶层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不好的形象主要是他用在后面的那些黑人,因 为他们“不思进取”。 3 我家没人记得“山姆”是怎么回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不好的形象便集中到一个叫“山姆”的虚构 人物上,从我们让他做的各种服侍的事情开始,很快就发展到方方面面。在我们家代代相传的是,他要 么是个骗子,要么是个傻瓜,但总是具有一系列狡诈的缺点,鲜明地揭示了我们不应具有的反面形象。 论及牺牲:“山姆从不考虑将来,他只顾现在,否则他根本不会在意”;论及工作:“山姆不太喜欢工作”; 论及孩子:“山姆喜欢要孩子却不愿抚养他们”;论及金钱:“山姆吃光喝光花光”;论及忠诚:“山姆得要 两三个女人”;论及衣服:“山姆特别喜欢抢眼的衣服,他喜欢关注别人的服饰,也喜欢被人关注”。诸如 此类,山姆这一文学人物在阶级标志方面相当于一个反面教材。 4 我认为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山姆的缺点是下等阶层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山姆只是黑人形象的一种自我定 义的方式,并不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准确性。我们黑人从来没有想过,山姆很像白人种族主义者所描述 的那种黑人,或者可能是我们种族自我仇视心态的体现。他只是与我们表示的进取心形成鲜明的反差, 如果自我仇视也是一种动力因素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是仇视下等阶层黑人,而是我们不愿 成为下等阶层的黑人。 5 再者,且不说爱和恨,一个根本的事实是:我的中产阶级的标志就是摆脱一切下等阶层黑人的生活形 象,相应地认同各地中产阶级共有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些价值观使我清楚地知道:要做一个既有个性 又负责任的公民;要理解你的生活质量会基本反映出你本人努力的程度;要懂得每个人的责任感是自由 的基础,命运所带来的限制(无论命运对你是公平或不公平)不是被动等待、听天由命的借口。 6 无论我是否能实现这些价值观,我知道我能接受这些价值观是一生训练有素的结果。我也知道自己和 所有种族的中产阶级一样,都得到了这种训练,并且很难将其摆脱,就像我无法摆脱自己的种族一样。 是否这一切的开始都是因为黑人中产阶级效仿白人中产阶级,这已不再重要。对于生来就受这些价值观 制约的中产阶级黑人来说,其含义就如同他的肤色一样永恒不变。 7 可能人们会争辩说,鉴于 60 年代种族对抗中取得的进步,当时黑人中产阶级感受到的不舒服和伤害是 值得付出的代价,但是当时可能容忍的现在已经不能容忍了。虽然美国社会的变化已经使之不合时宜, 可是源于 60 年代种族差异的巨大牢固的阴影仍然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种族差异可能更为淡化,惩 罚异己的力量很可能也已消失,但是它却仍让黑人中产阶级处在双重束缚中。因此,我认为这不仅妨碍 了他们自身的进步,甚至还妨碍了整个黑人群体的进步。 8 受害者都是黑人的这种认识促成人们感到个别人的进步几乎完全取决于整体的进步,因此,他不仅忽 视了自身的能力,而且也忽视了个人努力和个人进步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黑人比过去任何时候机遇都多 的今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那些重新施加的限制同社会最近刚刚开始摈弃的限制一样具有相同 的制约和影响。 9 正是 60 年代强调反对种族主义要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才使得受害者必定都是黑人。但在 80 年代及其 以后,当种族进步只会通过大量个人的进步而取得时,这一种族标志便会事与愿违地成为阻碍我们的力 量。努力工作、接受教育、个人的进取心、家庭生活稳定、拥有资产――这些一直都是少数民族在美国 取得进展的手段。不考虑过去或现在所受到的迫害,这些取得进步的“原则”也绝对适用于美国黑人,毫无 例外。我们需要的种族标志是通过让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责任感而充满活力。 10 一直让我气恼的是听到某些黑人问题的公断人宣称中产阶级黑人应该“回头”帮帮那些没有他们幸运 的黑人――好像中产阶级地位不是靠自己努力赢得的,而是从根本上说很被动的情况,其中人们需要大 量的理应是高尚的贵族行为来打发自己的时间。我自己认为,黑人中产阶级的形象是从已经开动的列车 上伸出手将那些没票的黑人拉上车。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情感――但若能让他们明白关于努力和牺牲的12 一整套道理和做法,让他们想何时买票就何时买,岂不更明智么?我认为这是黑人中产阶级成员真正可提 供给其他黑人的。他们的例子不仅证明了这种可能性,也在方法上提供了借鉴。但是他们只有从黑人标 志中解脱出来才能成为榜样, 因为黑人标志把他们标得“仅仅稍微”黑些, 使得他们的榜样不大可信。 确实, 这种黑人标志将他们困在一种双重束缚中而不能自拔。 11 要超越这种受害者的黑人标志,我们必须学会作出困难的但又关键的区分:我们必须尽一切手段抵制 的真正的受害和与受害者的地位息息相关的感觉。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将继续更多地与自己抗争,而 不是为许多人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才赢得的新的机遇而抗争。十:如何战胜忧郁症1 科学的进步已提供了这一引起人们兴趣的趣闻: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十天中有三天感到无聊或心情极差, 但有千分之五的人总是心情很好,这不免让人心烦,更背运的是这种乐天派中的一个就在你隔壁的办公 室上班。比尔很快活,比尔很健谈,事实上,比尔让你心烦,而且总是越来越让你心烦。如果这位快乐 先生在一个该死的上午友好地拍拍你的背,并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工作时,他一准会被打肿嘴巴。 2 只是最近你连打人嘴巴的力气都没有了。要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就很费劲,比尔和其他每一个人都让 你思维无法集中,头痛和睡眠不足使得情况更糟,周末也不见好转,过去令人很有兴致的高尔夫球现在 已变得无用且异常乏味,工作氛围、家庭氛围都糟糕透顶,让人难以忍受。 3 怎么办呢?训斥一下员工叫他们知道谁是老板?关上办公室的门、希望没人注意到你无所事事?跳上飞 机, 到各地的办事处转转, 以此回避一段时间?一个令人吃惊的快乐想法一闪而过: “或许这种痛苦会结束, 假如飞机机翼掉了而且…”。 4 危险信号,危险信号!朋友,听起来你好像不是一般的心情不好或筋疲力尽,你很可能是在经受一种非 常常见的疾病的煎熬:严重的忧郁症。因为它会伪装成十几种不同的病症――包括背痛、胃部不适、焦 虑――因为它经常被当成一般的情绪不佳而被忽视,所以实际上,抑郁症比包括你的家庭医生在内的大 部分人所意识到的更常见。游手好闲者和笨手笨脚的人并不一定是患严重抑郁症的人,阿伯拉罕林肯、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和温斯顿丘吉尔也患有抑郁症。 哈佛大学培养的精神病学家杰弗里林恩斯伯乐在波 士顿附近开业,专门治疗患有抑郁症的高级管理人员,他说:“往往是那些最有雄心壮志、最有创意和最 自觉努力的人容易患忧郁症。” 5 坏消息:忧郁症可能是一种可怕甚至致命的疾病。它会破坏人们的事业和婚姻,或者,正如克林顿总 统的律师朋友小文森特福斯特一样,最终导致自杀。 6 好消息:忧郁症是最容易治疗的情感疾病之一。多亏各种现行有效的治疗方法,80%以上的忧郁症患 者都能康复,大部分都在几周之内。关于心理治疗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医生们的处理比以往要好得多。 他们也可自由使用新一代的抗忧郁症药物,这些药物几乎没有体重增加之类的副作用,而且如果服用过 量,也比以前的药物更为安全。事实上,这些新的抗忧郁症药效果良好,以至于一些精神健康专家担心 正常人可能会使用它们来完善个性,正如当前一本关于抗忧郁症的畅销书《倾听蒲罗扎克》中所描述的 那样。 7 忧郁症发病率怎样?估计数字不一,但迹象表明,大约有 15%的美国人――十个男人中有一个,五个 女人中有一个――通常在 40 岁之前的某一段时间里会患有严重的忧郁症。无论在什么时候,大约有 3% 的男士和(很可能是更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大脑化学反应的微妙差异)6%的女士会有沮丧感。研究表明,忧 郁症发病率在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出生的人中一直急剧地上升,生育高峰和低峰时期出生的人患忧郁症 的可能性是在世纪之交出生的人的 3 至 6 倍。增加的原因并不清楚,但这在年青人中并不仅仅是更能意 识到忧郁和更愿意承认它。一些专家从理论上说明后代人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更可能失望;其他 人则将此归咎于家庭不如以前稳定。 8 忧郁症表现形式不同。 例如, 狂躁性忧郁的特征是情绪由极度兴奋变得极度沮丧,大约有 1%的人―― 男女相当――受到这种疾病的折磨,它的一个变体叫做慢性轻度躁狂,它更可能侵袭智商高的人,而不 是一般人。轻度躁狂者可能会在数年里都表现出精力充沛、创造力不凡、具有能综合看上去琐碎的信息 的才华,然而,一旦情况变化(这经常发生),他就突然会在 70%的时间变为沮丧,其余大多数时间会变得 狂躁,斯伯乐说他所治疗的一半高级管理人员都是已经患上忧郁症的轻度躁狂病人。13 9 公司的动荡不口经济不景气也会增加忧郁症患者。与快节奏的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至少根据精神病 医生提供的趣闻,更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都在寻求帮助。针对公司类型的忧郁症的几次调查中 的一次证明了这一趋势,大约四年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咨询了一千八百多名经理和工程师,他们基 本上都是四十几岁的白人男性,他们在当时正处于动荡中的西屋电器公司上班。位于斯托尼布鲁克的美 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埃文琳布罗米特主持了此次调查。她祢其结果“令人吃惊”。布罗米特发 现被调查者中有 23%的人经历过一次非常的忧郁;在这 23%的人中,几乎有 l/lO 的人在前一年中一直很 沮丧。“过去所有的文献都说忧郁症在穷人和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中更普遍,”她说,“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10 科学家们愈发认为,忧郁患者发病的原因通常是生化问题,有些像糖尿病,是由大脑中化学物质的不 平衡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往往是,但并不总是,由生活中的压力而引起的――肯定是指个人损失,但有 时甚至也可能是晋升、生子或建立新家庭等喜事引起。忧郁症的趋势不是虚弱或自我放纵,而是家族性 的,确实,它很可能具有遗传特性。一个忧郁症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患忧郁症的可能性是 一个无此亲戚关系的人的四倍,其双胞胎患忧郁症的风险则高达十倍。十一: 十一:日本的挑战1 我进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不久,便飞往日本,出席一系列会议,与三菱汽车公司的高层人物会晤。早在 1971 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就已购买了三菱公司 15%的股份,并决定进口他们的一些优质小轿车,推出 道奇牌及克莱斯勒牌,此后我们便成为生意伙伴。 2 会谈在圣城京都举行,有一次会场休息,我和三菱公司精力充沛的主席富雄久保先生出去走走。我们 穿过该市幽静的神殿和庙宇街时,我问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当初该公司为何要将自己的大型发动机厂建 在这块宁静而具有乡村气息的土地上。 3 久保爽朗地笑了笑,说:“事实上,我们京都发动机厂原是日本主要的飞机制造厂,我们二战时期的轰 炸机就是在这儿制造的。” 4 “可为何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呢?”我又问。 5 “原因是这样的,”他回答说,“你知道,二战前,贵国总统罗斯福及夫人曾来京都度假,并且爱上了这 座城市。二战开始时,总统先生下令不准轰炸京都。我们的军事情报人员获悉这道命令后,政府立即决 定在这个安全已有保障的地方建造飞机制造厂。” 6 我听了这个故事,只是摇了摇头。“看来在爱情和战争面前,一切都很公正。” 7 久保赞同地点了点头。“换成贵国,你们当时会怎么做?”他说,“我们日本人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让我 不解的是,贵国政府为何并不总是这样做?” 8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们正和日本进行另一场大战,这次不是军事大战,对此我们应当感到欣 慰,这场冲突是一场贸易大战。但是我国政府却不愿正视这场战争的实质,因而我们很可能会走向失败。 9 应该清楚:同日本人的这场经济大战将决定我国的前途命运。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顽强的对手,要是各 方面条件旗鼓相当,我们与他们打个平手就会很幸运了。 10 然而,各方面条件并不相当,战场的地势高低有别,可是它对日本却非常有利。因而,我们没法放开 手脚与他们一比输赢,难怪这场战争我们要输了! 11 首先,日本工业不是孤军作战。政府通过通商产业省(简称 MITI)全力扶持它,因而,它与政府之间关 系密切。MITI 的职责是确立对国家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产业,并帮助他们解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2 在美国的观察家看来,MITI 里似乎都是些没事找事而又昏庸无能的官僚。事实并非如此,在日本, 政府机关的工作吸引了许多最优秀最富有智慧的年轻人,要是你还清楚经产省和财务省是日本政府最富 盛名的部门,你就会对 MITI 所吸引来的人才有所了解。MITI 曾犯过一些典型的错误,但总的来说,它 对日本工业的影响极为巨大。 13 二战后,日本开始重建时,政府选定汽车、钢材、化学品、造船及机械制造作为支柱产业。换句话说, 日本的经济并非由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来决定的。现在,日本不像俄罗斯那样完全是计划经济,日本经 济远非如此。但是,日本确实有一整套精心选定的目标和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可以让政府和工业联手, 来实现国家的宏观目标。 14 因此,日本的汽车业一直受到层层保护:政府提供贷款、加速折旧、资助研发、保护其不受进口产品14 影响以及禁止外国投资。由于政府和产业的共同努力,日本的汽车生产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的 10 万辆 增加到现在的 1100 万辆。 15 但是,不管政府曾如何扶持,日本的制造商们还是值得我们尊重与钦佩的。他们证明自己是精明的规 划者与工程师,他们并不是在办公室里逍遥自在、养尊处优的人。 16 相反,管理人员、股东、政府、银行家、供应商以及工人都齐心协力,他们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设计 出世界一流的产品。日本因资源短缺实行高燃油税的能源政策,他们从中得到启示,设计并制造了节油 汽车。毫无疑问,这也为日本应付 1973 年阿以战争以及 1980 年伊朗国王匆忙弃位而带来的石油危机做 好了准备。 17 曰本的另一优势在于它的税率在世界上所有工业国家中是最低的。 日本可以承担如此低税率的一个原 因是它在国防上无需太多开支,自从二战结束以来,我们美国一直替他们承受着这个负担。日本投降后, 我们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家伙,听着,停止制造武器,你们可以看到这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后果。但不用 担心,我们可以替你们保卫国家。我们希望你们开始改做一些美妙的和平的玩意儿――譬如汽车。我们 甚至可以教你们如何造汽车,底特律的人们会帮你们的。” 18 而我们也确实帮了忙。在此过程中,我们创造了一头怪兽。现在它已大约 35 岁了,羽翼丰满,身强 力壮,正在美国的汽车市场上横冲直撞。如果我们不加以制止,他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乱冲乱杀。 19 日本的国防开支每年人均仅 80 美元,而美国是它的 10 倍之多,我们如何与这样一个国家竞争呢?正 当我们忙于两国国防时,日本人却在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资研究开发新产品呢。 20 日本还有一大优势――日元人为地贬值。日本人对货币的驾驭能力足以让人折服,银行与产业暗地里 联手使日元贬值,其目的是让他们出口产品的价格自始至终对西方市场具有吸引力。 21 遗憾的是,我们很难证明日元贬值是人为造成的。我每每在华盛顿抱怨日元人为贬值时,政府总要我 拿出实证。日本人到底是如何操纵曰元的,没人能准确无误地道破其中的奥妙。 22 我也一无所知。在东京、伦敦或苏黎土,没有哪个大使馆来帮我找到答案。好在美国财政部有 12 万 6 千名员工,让他们揣摩去吧! 23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走路像鸭子,叫声也像鸭子,那它就很可能就是只鸭子。当美国银行的优惠利率 从 10%涨到 22%,然后又跌到 10%时――而在此波动过程中,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直锁定在 240:1―― 你会发现东京存在一些劣行。 24 至少日元被低估了 15%。这听起来似乎不多,但是一辆新丰田轿车就有一千多美元的成本优势,我 们底特律的人到底该如何与之竞争? 25 不论什么时候提及这个话题,日本人总会说,这不是因为日元太疲软,而是因为美元太坚挺。这样的 指责肯定有点道理,而我们最近的财政政策也未能帮助改变这种局面。里根政府只得接受对他们的某些 责备,因为它制定的银根紧缩与高利率的政策已经使美元对外资的吸引力过大了。 26 我最担心的事情之一是,10 年后,克莱斯勒公司经营极其有方,每辆轿车的利润率将会增加 1000 美 元,而那时日元突然大幅度贬值,这就会将我们曾艰苦努力才创造出来的优势一笔勾销。 27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该是我国政府课下把日本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来,并要其解释清楚自己行为 举止的时候了。他的理由已经没法再让人信服,他的行为正扰乱我们的经济秩序。我们应该给日本人 90 天时间,让他们向我们解释日元贬值的原因以及他们对此作何打算。十二: 十二:论友谊1 在美国,很少有人终生呆在一个地方。我们从小镇来到城市,又从城市迁往郊区;上高中在一个州, 上大学又到另一个州;另觅更好的工作时也会换个地方;养儿育女在这儿,安度晚年在那儿。每换一个 地方,我们总会结交新朋友,他们将成为我们新生活的一部分。 2 在我们许多人看来,夏天是交朋结友的特别季节。如今,有数百万的美国人出国度假,他们并不只为 看风景(有些地方未必全然陌生), 他们还希望能结识新朋友。 当然, 没人指望在假日旅行中缔结深厚友谊, 但交个朋友肯定还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每个国家的人都珍视友谊。 3 情况确实如此。但是当不同国度的人走到一起时,交往障碍并不是缺少对友谊的珍视,而是对友谊内 涵及缔造方式的不同期望。在那些美国人最可能去的欧洲国家,友谊全然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它与家15 庭生活有着特殊联系。在法国、德国或英国,友谊通常有着更具体的要求,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4 可是当我们用到“朋友”一词时,所指的是许多种人际关系:可能是出门在外刚认识几个星期的人;也 可能是一位亲密的工作伙伴;可能是儿时玩伴;也可能是知己密友;他们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对美 国人而言,这些关系之间有着本质差异,因而友谊也有深有浅,有长有短。但对欧洲人来说,他们看到 的是表面行为,所以对这些差异并不清楚。 5 欧洲人发现,既便是相交不久的一般朋友,也能在美国人家中随意进出无需太多礼节,通常也不要求 有多少人际责任。他们可能是子女朋友的父母、在邻居家小住的宾客、某委员会的成员、或是外地甚至 外国来的生意伙伴。如果欧洲人在美国家庭做客,会觉得没什么宾主之分,气氛非常轻松,不论长幼, 彼此之间大多直呼其名。 6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朋友呢? 7 既便是单纯的翻译也不太容易,对此法国人自有他们的解释:“在法国,如果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 友’或‘这是我的朋友’,前者同我就没有后者同我那样亲密,但不管是谁,如果需要更多的介绍,关系就 更加疏远。” 8 与许多欧洲人一样,法国人认为朋友一般是同一性别,而且从根本上说,友谊是男人之间的事。对“女 人之间不会成为朋友”这一说法,法国妇女嗤之以鼻。但她们也承认,女性的友谊是“另一回事儿”。许多 法国人都不相信有异性友谊。此外还有种交情是群体当中的――长期在一起工作的男女关系密切,他们 互相支持信任,颇有好感。他们称彼此为“copains”――在英语中相当于“朋友”,但更准确的意思是“伙伴” 或“哥们儿”。在法国人看来,这不叫友谊,尽管同事之间很可能就是朋友关系。 9 对法国人而言,友谊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方应对另一方的心智、脾气及爱好了如指掌,朋友应该能 挖掘出你的美德,和他在一起,你显得精神焕发,友谊也将得到升华。你的政治见解会更有深度,欣赏 戏剧演出更加到位,品尝美酒佳肴更加有滋有味,观赏体育比赛也会更加兴致勃勃。 10 法国人的友谊还呈现一种分工的格局。你可能和一位朋友下了 30 年象棋却不知他的政治立场,或者 是和他长谈政治也那么长时间但对其个人生活却一无所知。可以说,每个朋友都填充着你生活中不同的 空白,他们并不会影响到你的家庭生活。你不会指望朋友晚上去陪伴你的子女或耳背的老祖母,这些主 要是亲戚们的职责,也是要认真履行和必须履行的职责。通常来说,男性朋友会在咖啡店相聚;重在交 流思想的朋友会多人聚在一起夜谈;打工族则会选个远离家庭的小酒馆喝酒聊天。这些友谊不受婚姻影 响,也不须将妻子牵扯在内。 11 过去在法国,几乎只有知识女性才能享有这种友谊。由于大多数妇女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她们最好的 女性朋友往往是少女时代的闺中密友。这种特殊友谊的基础是法国人最推崇的东西――它来自于思想、 来自于世界观的投合或有关某个生活领域的真切感悟。 12 友谊推崇的是个性张扬,而有些强调绝对忠诚及奉献的关系则不然,比如二战期间巴黎的首批反抗组 织就是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光推移。那些小团体的成员之间息息相关, 甚至开始称自己为“家庭”。每个成员都对其余人负有完全的责任,那模式就像有亲缘关系一样。即使在今 天,这种纽带仍能超越阶级和个人利益,牢牢地将那些秘密小团体的幸存者结合在一起, 13 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 那儿的友谊是更纯粹的情感联系。 少男少女们互有好感, 情意绵绵。 他们散步、 交谈,其目的未必是磨砺智慧。他们更看重交流梦想与希望,分担忧愁与恐惧。面对学校与家庭,他们 筑起共同的防线,并一起探索彼此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家里,能延续一生的最紧密的是兄弟姐妹之间 的关系;走出家门,人们仍在同性密友中寻找贴心的“姐妹”和忠诚的“兄弟”。顺理成章地,德国人常将朋 友带回家中,孩子们会称他们父母的朋友“叔叔”或“阿姨”。法国式的友谊以观点投合为基础,但尖锐的争 论和异议在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而在德国,由于友谊的基础是情投意合,任何触及双方要害的深刻分 歧都被认为是悲剧,就像亲缘纽带一样,人们认为友谊纽带具有绝对的凝聚力。来到美国的德国年轻人 很难与当地人建立这样的友谊,因为在我们看来,友谊是暂时的关系,随着人们搬迁居所、变换工作、 结婚或志趣改变,友谊的深浅也随之改变。 14 英国人的友谊又是另一种模式。它产生于共同的经历,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又各有不同:可能是 当学生时兴趣相同;也可能是在军队里一起服役;可能是一起在国外执行一项使命;也可能是在同一所 农舍避难。不管是何种经历,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有合拍之感。这有时发生在男人之间;有时发生在女人16 之间;有时是两对夫妻之间;有时是三个人之间。他们或一起散步,或共同戏耍,或一起讲故事,或为 同一个既令人厌烦又要求苛刻的委员会工作。他们都怀着平和的心态,共同迎接平淡的日子或者危急时 刻。那些拥有英国朋友的美国人是这样评论的:即便多年后重聚,“友情毫不褪色”。久别重逢的朋友就像 是一对舞伴,当乐队暂停后重新奏乐时又翩翩起舞。英国式友谊产生于家庭之外,朋友不会像在德国那 样与家庭紧密相关,也不会像在法国那样与你的家庭全然不沾边。如果英国式的友谊破裂,原因未必是 情感或观点上不可弥补的裂痕,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判断错误。朋友间严重误解彼此的思想、情感或行为, 一旦不再合拍,友谊也就戛然而止了。 15 那么, 什么是友谊呢?在这么多风格迥异的友谊(当然也包括我们美国人的友谊)中, 每一种友谊都对应 着某种生活方式。那么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呢?有一点共识是:友谊不同于亲情,友谊是自由选择的产物。 既选择别人,也被别人选择。正因为这样,不管共识的基础是什么,朋友都会给对方一种特殊的感觉。 朋友间必定是平等的,他们能够彼此包容,既有奉献,也有索取。有了这些共性的东西,不同社会之间 才可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而美国人凭着自己特有的对不同类型关系的包容性,即便在异国他乡,也能交 上称心如意的新朋友。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