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低吴楚时代城眼空无物、&~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毛主席称赞白崇禧的话,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毛主席称赞白崇禧的话,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白崇禧这个人,白崇禧之才智军事才能有“小诸葛”之称,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人们都知叶挺的“铁军”国民革命第四军骁勇善战,却不知有比“铁军”更厉害的“刚军”白崇禧的国民革命第七军战无不胜,为中国结束军阀割据立赫赫战功。抗战八年,白崇禧提出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指导思想,指挥武汉会战;指挥桂南会战。亲率昆仑关大战大胜,保卫了大西南,阻断了日军企图在昆仑关开辟第二战场。抗战初期唯一的“台儿庄大捷”也是白崇禧和李宗仁的杰作,大长了中国军民士气,重挫日军嚣张气焰。白崇禧所属的桂系部队当时的军事家史迪威也曾经评论:“桂系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日本二战的历史学家曾说:“桂系军队是是中国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在当时可谓是国民党“杂牌军中的王牌军”。就连我军进行解放战争的时候也是避其锋芒,先易后难。对于和林的才能相比,早在四平会战已分出胜负,林败走苏联,后来在渡江战役优势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也没能敢到白的主力部队。白崇禧是一代战神,他生逢乱世,战功显赫,却因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终是历史无名!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解释〗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出处〗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一无所见
〖故事〗元朝时期,诗人萨都刺来到南京畅游,他见到这六朝古都,十分高兴,登上城楼看四方,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即兴填词《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白崇禧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毛泽东评白崇禧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_白崇禧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27贴子:
毛泽东评白崇禧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收藏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评白崇禧  、白崇禧的新桂系军阀起家时,总共只有4000人马。然而很快击败了盘踞在广西的旧桂系,年轻的前敌指挥官白崇禧就表现出多谋善断、指挥有方。  桂系旧军阀视新桂系为眼中钉,想乘新桂系立足未稳之机,就地将之绞杀。  1925年1 月30日中午,倾巢而出,白崇禧率先锋刚到广西,就碰上主力邓瑞征、邓佑文的两师约10000人左右,而白崇禧只有200多人,外加地方军400多人,总共600余人。  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白崇禧双拳难敌四手,被围攻,乱军之中白崇禧险些被俘,只得逃进城内,闭门坚守。当时白崇禧初出茅庐,并未拿白崇禧当回事,并没有,只是屯兵城下。  白崇禧坐困愁城,望着围城大军,思忖只要敌人一发动攻城,立成齑粉,不如乘敌不备,主动出击,或可有一线生机。于是白崇禧在埋锅造饭的时候,募集城内百余名敢死队,鸣枪呐喊,杀向敌营。沈军不明就里,阵脚大乱,立刻拔营后退10余里。  不久,主力赶到,两下夹击,将沈部赶回柳州城。白崇禧又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部分兵力柳州,而主力向东秘密进发,直奔的老巢桂林。到桂林城下30里的时候,沈鸿英才接到探报,促不及防,率残部三、四千匆忙北撤,逃入山区,希图再举。  白崇禧见清剿困难,就设计将从山中诱出加以歼灭。于是命人广布谣言,说自己的部队马上要与滇军开展,大军即行南撤,同时派精兵埋伏出山的必经之路。  不知是计,立刻下山,企图跟踪追击。只听一声号炮,白崇禧早已伏下的三路精兵一齐杀了出来,将围在核心,一通砍杀。沈军闻风丧胆,死伤枕藉,沈鸿英忙指挥部队往山里撤,适逢天降大雨,山洪爆发,两江河水骤涨,浮桥被洪水冲断,沈军无路可逃,溃兵多为白崇禧所擒。  只身逃到香港,感慨道:“我沈鸿英纵横十余年,带兵数万,横行挂、湘、赣、粤四省,谁亦我何,不料今日竞败于几个排长出身的小子之手!”  此役,白崇禧指挥如神,善于用计,尤其是那场暴雨来的及时,恰如白崇禧能掐会算一般,因此得名“小诸葛”,声名远播;新桂系也成了广西的霸主,并发展成中国军阀中举足轻重的一派。  北伐期间,白崇禧任总司令部参谋长,指挥才能得到进一步展露。  之役,北洋军以三倍兵力进行猛烈进攻,总司令亲自统领的军队都被击败,失守,南昌被围。白崇禧急率由广西子弟组成的第7军救援,一举击溃孙传芳先头部队两个师。在双方兵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白崇禧出奇制胜,集中兵力攻击德安,断绝南浔线,先收复九江,再解南昌之围。双方肉搏三天三夜,最后孙传芳不敌,官兵两万余人被俘,取得北伐以来的第一次大捷,第7军得名“钢军”,与号称“铁军”的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着白崇禧挥师向东追击,扫荡浙江,断绝宁沪线交通,在共产党的配合下收复上海,再次击退反攻,歼灭孙传芳部6万余人,取得北伐第二次大捷。然后乘势攻占保定、石家庄、北京,在滦东战场把张作霖、张宗昌两部打得大败而逃,占领了山海关。从此,长城以南,已无敌踪。  上海的淞沪会战,桂系部队的精锐,被誉为钢军的第7军在廖磊率领下,只参战一周,牺牲人数竟达上万,6个旅长3死两伤,足见白崇禧的桂军勇猛凶悍。  月间,、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地区,围歼了日军第10师团、歼敌2万余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第一个胜利。当时武汉行都举行10万人*,并用卡车载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此外,白崇禧还参与指挥了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还指挥了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的桂南战役,两度收复战略要地昆仑关,歼敌万余人,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  武汉会战后,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变投敌,日本也想利用蒋、桂之间矛盾,制定“山工作”计划。乘机拉拢白崇禧,只要不再和日军作战,日军将“极力避免破坏广西的各项建设,并保护一般民众之生命”,表示要将南宁战役中阵亡的国军将士合葬于南宁中山公园郑重供养,但、白崇禧断然拒绝。  白崇禧的军事指挥才能,后来主要用于与共产党的军队作战。   日,命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万人,一举渡过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8月7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1楼 19:49&|
  军史上记载,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样能直接威胁南京,以解延安之围。  刘伯承乃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在北伐时期就有“军神”的美誉,此时又被国民党视为“共军第一号悍将”。刘、邓大军南进,蒋介石腹心受迫,思忖再三,唯有“小诸葛”白崇禧能与之相敌。  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接见了白崇禧。  “刘、邓的中原部队已进入大别山区了,锋芒直指南京。健生,你在抗战时曾指挥过长江北岸军事,现在请你在九江设立国防部长指挥所,保卫南京。”  这是白崇禧任国防部长一年多来,蒋介石第一次授其指挥权,而且对手又是极难缠的刘、邓,他硬着头皮也要斗上一斗!  日,国防部长白崇禧在九江设立国防部长指挥所,自兼指挥所主任。集中15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及海军、空军部队,大举围剿大别山,其中包括极善山地作战、战斗力较强的桂系主力7军、整48师等精锐部队。  作为保定军校的高才生,白崇禧知道,共产党的首府陕北延安此刻正遭国民党重兵围攻,日子十分不好过。毛泽东指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在战略上应该说是一步妙棋;但在战役和战术上,却犯了兵家的大忌讳。  不要后方依托,不靠根据地接济,向敌后远距离大规模出击,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看来,都是异常大胆的一着险棋,稍有不慎,全军覆没是非常可能的,即使不完全失败,部队被打散或损兵大半被迫退回的可能性也很大。  白崇禧也知道,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基本没有时间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  确实,劳师袭远,脱开晋冀鲁豫的根据地去作战,刘、邓情有不得已之处。  鲁西南战役发起后,毛泽东因刘邓部队久攻羊山集不下,为确保已取得的战略主动权,致电刘、邓等人“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这与刘、邓原来主张内线作战,尔后有依托地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挺进的设想,非常矛盾。  但接到中央密电后,刘、邓二话没说,立即按毛泽东的战略要求改变部署,取消部队的休整,提前于8月7日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一贯用兵谨慎的刘伯承事后承认:“我军南下大别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我们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一切考虑,都必须服从这一战略全局。”  白崇禧掐指算来,国军在鲁西南战役中虽遭刘、邓重创,但刘、邓自身伤亡也比较严重;在苦战的28天中,也损失了1万3千人,而且得不到休整和补充,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  白崇禧看着挂在墙上的大别山区的地形图,不禁暗暗得意。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山脉重叠绵亘,茨蔓杂生,崇岭深谷,人烟稀少。与陕北、山东相比,不适合刘、邓擅长的运动战。大别山内山路崎岖,刘、邓部队的大炮、辎重都要靠人背肩扛,非常不利于运动;因此在进入大别山不久,刘、邓就命令部队丢掉大炮等重武器。而大别山外的国军却可以利用交通便利的特点,调集兵力并积极寻机与*主力决战。  白崇禧让作战处长找出了前一段时间的作战标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发觉刘、邓部队在前不久的9月间,曾三次企图围歼自己的58师、85师的意图,后来都因运动速度缓慢,没有形成合围。只是在一个月前,在张家店和高山铺打了两仗,国军部分被歼,这说明刘、邓所擅长的运动作战,在大别山区受到明显的遏制。  白崇禧决定不在给刘、邓部队更多的战机,采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紧密配合的“总体战”,依靠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大别山周围对国民党有利的交通条件,集中兵力,分进合击,消灭刘、邓。  对付已进入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白崇禧最经常说的一段话就是: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这句话后来传到了延安的毛泽东耳朵里,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以后的文章中还引用过这举话。  白崇禧确实对清剿共产党军队既有经验,也有股狠劲。1932年,对广西右江红军发动“围剿”,强迫驱逐西山周围的群众,不许带一粒粮一根火柴上山,企图饿死、困死红军。更收买叛徒韦昂,暗杀了红军领导人韦拔群。  红军长征的湘江之战,白崇禧指挥桂系军队,夹击红军,战士们的鲜血把江水都染红了。  毛泽东原来设想,刘、邓大军大别山区落脚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因为过去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都先后在大别山建立过根据地,  可在延安毛泽东却想象不到,此刻的刘、邓面临着多大的困难。  无论天时还是地利,似乎都不在刘、邓这一边。  大别山位于淮河以南,地理上属于南方。刘、邓部队除上层指挥员外,中下层指战员基本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的自然环境很不适应。当时战士就说“米越吃越大,路越走越小”。吃惯了小米,改吃大米,加上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粮食自给不足,穷苦人家自己都吃不上饭,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国民党军粘的又紧,双方几乎天天有接触,战士们常常是一天要走上百里,还要饿着肚子打仗。当时不但部队缺粮,就是刘、邓首长和野司机关也是经常断粮。  大别山区水田居多,到处是田塍小路,北方战士很不习惯,车、炮全仍掉了仍解决不了行军问题。加之南方多雨,北方带去的布鞋经不住水泡,穿不几天就烂透了,战士穿不惯草鞋,脚上经常磨得流脓淌血,又需连续行军作战,苦不堪言。  另外,南方地区蚊子多,毒蛇多,部队没有蚊帐,不少人被蛇咬伤或患上疟疾,又没有药治,为此病死的不在个别。由于不服水土,腹泻、疥疮也是对指战员的一大肉体折磨。  就连共产党过去依仗的“人和”——发动群众,似乎在大别山区也收效不大。  刘、邓所部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共产党军队转移撤走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当地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实行了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各级民团组织。  另外,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在大别山附近长期驻扎,经营20多年,上到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娶的媳妇都是当地的,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发动群众的策略很难奏效。  特别是地主、乡保长和革命叛徒指挥的被称作“小保队”的保安队,更是一支死心塌地的反革命武装,他们不但熟悉当地风俗民情,且熟悉我军的一整套游击战术,比起国民党正规军来,更难对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深受其苦,掉队的伤员和留下来的伤员往往被其以残酷的手段加以杀害,部队行军还要带着伤员,自然影响机动速度。  白崇禧的计策果然毒辣,国民党军队和当地民团找不到刘、邓大军的主力,就找伤病员,一旦发现就用残忍的手段将其杀害,以此来打击解放军的士气。弹药奇缺,过去靠打胜仗来补充兵员和武器的方法不灵光了,国民党军猬缩在一起,解放军吃不掉。粮食补给也发生了困难,战士中不断有人开小差逃跑。  1947年12月,刘、邓部队被迫进行分兵,留下的3个纵队6个旅在*、李先念指挥下采取以旅为单位的分散活动方式,与白崇禧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过起了紧张的游击生活。刘伯承则率一部北渡淮河,向国民党围攻圈外实施再展开,创建新根据地,调动敌人。  后来据战史资料披露,刘邓大军先后进入大别山的兵力在14万人以上,而到1947年11月底,已降为万人,除去转为军区武装的两万余人,部队已减员3万,其中被俘8000人。等到了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时,全部野战军只剩下56654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人员1万多人,部队此时已降为不足7万人。  比较解放战争的全局:从1947年7月开始战略反攻到1948年6月的半年内,解放军野战部队总数由103万增加到149万,增长了45%以上;而刘、邓野战军却由反攻前的27万降为不足15万。  几组数字的比照,一方面说明刘、邓大军为全局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刘、邓指挥全军靠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自觉性,以及不避艰险、无私无畏的精神,终于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也说明,白崇禧在占尽了天时、地利的基础上,还是显示出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  日,刘、邓根据大别山敌人兵力强大,大别山斗争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而让3个主力纵队困守于此与国民党转山头、打游击、拼消耗的做法于战局发展无多大意义的实际,向中央建议转出大别山。中央军委很快同意了刘邓关于主力转出大别山的建议,2月7日复电刘、邓,指示他们撤到淮河以北。  1948年2月,邓小平奉中央军委之命率部转出大别山,欢迎人群见到的出山部队“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乱发蓬散,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叫花子。”  而作为全军统帅的邓小平,也是“衣着陈旧,又黑又瘦,唯两只眼睛仍炯炯有神。”  刘、邓最终突出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延安也失而复得。国民党尽管取得了战役和战术上的局部胜利,但在战略全局上,却棋输一招。  1948年10月底,东北廖耀湘兵团已被解放军消灭,辽沈战役的胜败已定,蒋介石不顾反对,又匆匆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非要“再试最后一次”不可。  白崇禧在汉口华中“剿总”总司令部里,一筹莫展。  设在汉口三元里华中“剿总”总部,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有一小门通到白崇禧的私邸,这里以前曾是日军华中统帅的公馆。表面上看,白崇禧能指挥的部队,有黄维、宋希濂、张轸、张淦4个主力兵团,可实际上只有张淦兵团的第7军、第46军和第48军才是桂系的基本力量。  白崇禧一向反对在徐州与解放军决战,曾规劝过蒋介石。解放军刚取得郑州、济南战役的胜利,士气正旺,必欲将国民党军所剩精华一鼓成擒。他认为,必须将兵力撤回部署在蚌埠一带,利用交通线短捷,调动补给灵便,以内线作战姿态击破*,全力守住长江,才能避免国民党彻底失败的命运。  无奈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去。  蒋介石为了把白崇禧的华中部队调防到徐州,曾打算让白崇禧任华东剿匪总司令,可又怕桂系力量由此坐大,将原本属于华中总部范围内的苏、皖单独划出,另成立华东剿匪总部,由心腹将领刘峙指挥作战。 
2楼 19:50&|
 阵前移帅,素为兵家所忌。况且刘峙的为人,也深为白崇禧所不齿。  刘峙是蒋介石的亲信,愚蠢贪婪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攻打吴佩孚军队驻守的武昌城,刘峙捏造情况,谎报战功,几乎将叶挺的独立团送入绝境,叶挺当时就气愤地说:“刘峙这样做,不仅有假造军情之罪,而且有陷害同志之咎。”  抗战时期,刘峙就被人讥为“长腿将军”。“七·七事变”后,刘峙身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负责防守平汉路沿线。不久,日军沿平汉路大举进犯,刘峙未遇强敌,不战而退,从防地保定一路南逃,遭日机和炮火狂轰滥炸,军需物资和作战工事尽被炸毁。刘峙率残部再次往南狂,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等重地相继失陷,刘峙“长腿将军”之名不胫而走。  更有甚者,刘峙甚至险些将白崇禧的座机击落。蒋介石决定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刘峙为了让街面肃静,竟然发假的空袭警报,却忘记通知防空部队。白崇禧的座机先到,被自己防空部队的高射射击。白崇禧以为是日寇已经占领开封,急命座机掉头高飞,同时用密码与地面联络。这时刘峙才想起尚未通知防空部队。  此刻,刘峙任徐州“剿总”司令,也颇遭人非议。有人说:“徐州乃南京的北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 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白崇禧曾命人收集徐州周围的情况,其中在山东临城的一张传单引起了他的注意,上以解放军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的口气说:“国民党在徐州,来过三个大将,前年来的叫薛岳,打了败仗撤掉了。去年来了顾祝同,庸碌又无能,我们把他赶走了。今年来的叫刘峙,也是有名的大笨猪,我们要想生活过得好,就要勇敢上前打进徐州去杀猪!” 白崇禧觉得,传单上的话虽然粗俗,但却也贴近事实。刘峙在徐州的命运绝不会像薛岳和顾祝同,结局只会更惨。  蒋介石重用刘峙这样的蠢材,战局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白崇禧最后还是面谒蒋介石,以自己能力有限,且战区辽阔,不便兼任为由,坚辞不就。  后来,蒋介石又让陈诚来指挥,陈诚称病;再让宋希濂来指挥,但宋希濂感到徐州的几个兵团都是蒋的嫡系,平日里飞扬跋扈很难指挥,也请蒋介石另选他人。最后蒋介石只得把正在东北葫芦岛的杜聿明紧急调回徐州。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了徐蚌会战的战场,果然兵败被擒。  果然,淮海战役后期,刘峙因指挥无能而被蒋介石撤销了职。  白崇禧虽未就徐州之职,却也为解徐州之围出了力,指挥华中总部的黄维、张淦的两个兵团合围刘伯承南下的部队,可惜刘伯承机警异常,看见情势不对,下令迅速退却,一日夜北退两百华里,从容逸去。  老蒋想把华中总部的精锐派往徐州,白崇禧实在不愿意把仅存的一点力量就这样消耗掉,只是派手下的黄埔系军队去增援。果然不出所料,黄维兵团不久就被解放军包围歼灭,而留守华中的桂系主力却丝毫未损。  如果白崇禧当时放弃华中防地,亲率桂系精锐赴徐州参与淮海战役,中国历史是不是就可以改写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的对手是高超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艺术的毛泽东,是“论兵新孙吴”的刘伯承,是果断决策、精心谋划的“百胜将”粟裕。  而他的上级和同僚,则是犹豫不决,朝令夕改的官僚政客,如被歼灭的邱清泉所说,是混蛋的国防部,糊涂的老头子;两相对比,焉能不败?  1948年8月初,国民党中原会战的失败,蒋介石主持召开“三年来戡乱检讨会”。  何应钦作军事形势报告,承认两年多来兵员损失300余万,武器弹药也损失不计其数。  有人说:“共产党在江西时,只有那样一点力量,打了10年都解决不了。现在他们发展成为这样大的力量,我们遭到如此重大损失,这个仗还怎么再打下去?”  蒋介石把两年来军事失利的原因归咎于前方各将领贪污腐化、贪生怕死、指挥无能,而对于统帅部在指挥上的失误则虚晃一枪,不做检讨。  白崇禧心想:你指挥作战连一个交警大队,一个步兵营也要干涉,弄得前方将领束手束脚,动弹不得。亏你还在日本学过军事,甭说是步兵指挥官,说你是步枪指挥官也未必合格。打胜功全归他,打败了仗全推的干干净净。  轮到白崇禧在大会上发言,他直言不讳地说:  “宜川一战,胡宗南的刘戡部5个师全部被歼。洛阳一战,邱行湘被俘;豫东一战,区寿年兵团的6个师和黄百韬兵团一部9万余人全部损失;老襄樊一战,康泽被俘,战略要城襄阳丢失。抗战后剿共开始的时候,我们实力以5:1的绝对优势超过*。何以不到两年,战略上的主动就从政府方面转到*手中?”  接着,白崇禧又提出6条“戡乱”建议,其中有一条是专门对着蒋介石来的。他愤愤地说:“统帅部应尊重各级指挥系统的权力,上级不能超级指挥,下级不应越级报告与请求!”  全场掌声大作,热烈拥护。蒋介石微笑着,也拍了两下手,回到官邸就大骂白崇禧“居心叵测”。  会议期间,郭汝瑰把一本共产党东北野战军印的《目前的战略问题》附在文件后面呈递给蒋介石。蒋介石不知道这本小册子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的节选本,阅过感到“很高明”,遂批上“印发”二字,作为大会学习材料。  与会者中有人读过毛泽东的那两本书,翻开发给的《目前的战略问题》,目瞪口呆,惊愕地窃语:“简直成了毛泽东主义的学习大会了。”  白崇禧对毛泽东的一些重要军事著作也是颇有研究。  太原失守后, 白崇禧在重庆期间,曾研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以其科学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准确的预测而闻名于世。《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日战争爆发只有10个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议论纷纷,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且,他预测这场战争必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来的战争实际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白崇禧还借鉴毛泽东关于游击战思想,主持编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鉴于武器装备敌强我弱,以正规战与敌硬拼难以持久,白崇禧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作战指导思想,曾作为军事学校研讨游击战的教本,他所确定的6条对日军作战的指导原则,后来便成为各战区作战的根据。  相反,白崇禧对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才能却并不如何看得重。  四平战役,白崇禧奉命督战,民主联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大踏步地后撤。白崇禧指挥国民党美械部队一路狂追,从四平到长春、吉林。白崇禧的如意算盘是一鼓作气追到佳木斯和满洲里,即使不将林彪擒获,也可将其逐出东北,赶往苏联。  不料忽接蒋介石来电,命令白崇禧停止追击,且规定部队不准渡过辽河。蒋介石的理由是:据情报反映,长春驻有6000余穿便服的苏联红军,怕与其发生军事冲突。白崇禧本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杜聿明却拿出蒋介石的手令。  白崇禧不服,乘飞机回南京当面向蒋介石陈辞,蒋介石仍然以怕引起与苏联红军的军事冲突为由,禁止追击。白崇禧则认为,林彪所部全线溃退,已无斗志,即使有6000苏联红军,也不足为惧。况且,按照双方的协定,苏联红军早就该撤回国了。如果继续追击成功,只留下少数部队驻防,腾出来的5个美械机械化师就可以入关作战,在华北跟共产党决战。  不久,蒋介石与白崇禧一起到长春视察,白崇禧再次建议向北满出击,蒋介石仍是不置可否,只是要白崇禧早日回国防部当他的国防部长——东北的军事交由杜聿明指挥  
3楼 19:55&|
事后,当白崇禧百思不解的时候,李宗仁点拨了他:  “如果你把林彪部队歼灭了,那桂系影响不就更大,桂系势力不就深入东北了吗?”  徐蚌会战开始前,白崇禧曾经提出“守江必守淮”的策略。他向蒋介石提出:首先,中原只能设一战区,以利于集中兵力,机动使用。其次,华中“剿总”应设在蚌埠,以利于紧靠南京,取得补给。最后,也是重要的是,要采取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使中原国民党军运动于江淮河流山谷之间,完成守淮守江的任务。  但蒋介石一条也没采纳,在徐州设立了另一个由刘峙主持的华东‘剿总’,华中剿总也没有设在蚌埠,而是设在了汉口,只能指挥长江上游军事。  白崇禧对国民党人心尽失感受颇多。在晚年的*中,他曾经谈到一件往事:1949年他任华中剿总司令,视察江防工事时发现,工事里搓麻将的比比皆是,且以长官居多,罚不胜罚,于是叹道:  “人心散了,空有工事何用!”  果然,“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精心构筑的防线一触即溃,土崩瓦解。  蒋介石将中原国民党军分割使用,是白崇禧最为反对的。等到锦州失陷,蒋介石又想请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的中原大军的时候,白崇禧对整个战役布势已经无能为力了。  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宋希濂抵汉口去见白崇禧,说蒋也要他的部队东调驰援黄维。白崇禧陈说利害:此次作战之弊在于没有集中优势兵力,蒋介石将兵力平均摆在点线上,兵力愈分则愈弱,战线越拉就越长,使*有机可乘,攻其弱点,易于集中兵力聚而歼之。黄维此去对战局毫无裨益,而自身反不免于被歼的命运。  白崇禧的预言都得到应验。  杜聿明在突围途中破围于永城地区,蒋介石命令机械化装备的杜聿明“死守待援”,白崇禧认为这是错误的作战指导,并讥之为“螳螂战术”,因为螳螂虽大,一旦被蚂蚁困住就寸步难移,那只有等死而已。  蒋介石仍不死心,要把华中白崇禧的部队继续东调,白崇禧坚决拒绝,不惜以辞职为要挟。  甭说蒋介石调不动,就连李宗仁也很难调动白崇禧的手下。  国民党新桂系存续的25年里,白崇禧一直是桂系的核心人物。白崇禧又喜欢揽权,有时甚至李宗仁要委派一名少校官佐,也须得白崇禧同意,否则不能落实。北伐和抗战中,白崇禧分别出任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及副参谋总长,他利用职权,极力帮助桂军扩充;在可能的条件下,无论军需补给,还是兵力使用,较之其他地方部队,均优先照顾。  1948年4月,李宗仁当上副总统,但没有蒋介石的准许,李宗仁不得离南京半步;1949年4月,国共北平和谈期间,*方面出于关心李宗仁安全,建议李宗仁调动驻防安徽的桂军一师进入南京护卫。不料李宗仁气急败坏地回答:  “调来干吗?调来守住南京,还不是瓮中之鳖!”  少顷,又愤愤不平地说:“就说要调来吧,我也不能作主。”  桂军主力第7军、第48军、第46军,皆由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统领,除白之外的任何人,都调遣不动。  林彪在东北吃过白崇禧的小亏,一直耿耿于怀。虽然林彪在渡江之后,连马都不能骑了,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打仗,但军人的好胜心仍然使他放不下白崇禧。  跟林彪做搭档的四野政委罗荣桓,对桂系军队有过形象的评价。  “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的,很难抓住。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小诸葛在,*其奈我何’的狂言。从湖北的武胜关到湖南的武陵山脉恐怕主要是同两广部队作战,部队要有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内有底,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四野分兵东、西、中三路,追击白崇禧。林彪亲率中路的6个军19个师。  49军的军长钟伟号称“中国的巴顿”,他遵照林彪“要敢于奔袭作战”的指示,率部急速追击,成了中路军的箭头。  白崇禧恨林彪欺人太甚,竟敢以久战之师孤军深入。他对部下说:“极度自信,这是林彪的老毛病了。他以为有陈明仁的手下带路就万无一失,也太小看我能征惯战的八桂子弟了!”  白崇禧决定在青树坪设伏,因林彪入毂。  青树坪在距湖南湘乡西南140里的群山之中,扼守湘中通往湘南的咽喉之地。白崇禧一面命湘乡的部队做溃退状引诱*轻兵冒进,一面命已经退守湘桂边境的的张淦率桂军第三兵团星夜北上,在青树坪设下埋伏,专等林彪上钩。  “对付林彪,就是三个字:快、猛、狠。当年在四平制服林彪凭的就石这三个字!” 白崇禧对前线指挥——桂军名将张淦说道。  钟伟的49军不知有诈,贸然闯入桂军的埋伏圈。此时,49军离中路军主力已经有近两天的路程。  冲入青树坪的49军146师,被桂军精锐第7军和第48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钟伟指挥146师临阵不乱,就地组织防御。  青树坪之战空前惨烈。桂军的冲锋一个波次连着一个波次,钟伟杀红了眼。  关于青树坪战役的说法很多,其中一则比较离奇的说法就是:钟伟拿着手枪,逼着他的顶头上司陈伯钧司令员,不准他下撤退命令。这段记载并无正史出处,演义的成分居多,倒也能说明钟伟的好战性格。  最终49军遭到了比较重的伤亡,但却没有撤退。白崇禧没有更多的基干部队能给钟伟一个致命打击。战斗以白崇禧小胜告终,青树坪成了白崇禧军事生涯中最后一个战果。  在1949年国民党军风雨飘摇、一溃千里的情况下,冷静并敢于抓住机会进行果断反击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只白崇禧一人而已。  但此战役却暴露了白崇禧的主力位置,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战役的局势已经逆转,坚定了他死守湘桂门户的决心。  白崇禧下令集结所有主力于衡阳、保庆两地之间待命,准备与林彪一决雌雄。  这下正中林彪下怀。  远在数千里之外,坐镇北京的毛泽东,也意识到此时正是歼灭白崇禧的天赐良机!  日,毛泽东亲笔手书给第四野战军林彪、邓子恢、萧克和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张际春、李达,下达《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追歼白崇禧部》的命令。  林邓萧,并告刘张李:  判断白崇禧准备和我作战之地点,不外湘南、广西、云南三地,而以广西的可能性为最大。但你们第一步应准备在湘南即衡州以南和他作战,第二步准备在广西作战,第三步在云南作战。白部退至湘南以后便只有十万人左右了。  和白部作战方法,无论在什么地方,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因为白匪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决不会和我作战。因此,你们应准备把白匪的十万人引至广西桂林、南宁、柳州等处而歼灭之。  歼灭白匪应规定我军的确实兵力,我们提议为八个军,以陈赓部三个军、四野五个军组成。此八个军须以深入广西、云南全歼白匪为目的,不和其他兵力相混。陈赓之另一个军在湘南境内可以参加作战,但不入广西,准备由郴州直出贵阳,以占领贵州为目标。  次日,毛泽东惟恐*轻敌,又致电西南前线,补充数点:  基于白匪本钱小,极机灵,非至万不得已决不会和我决战之判断;基于四野之总任务在于经营华中及华南六个省,二野之任务在于经营西南四个省,以及进军之粮食、道路等项情况,我们认为你们各部应作如下之处置。  陈赓率四兵团三个军担任深入广西寻歼桂系之南路军,由广州经肇庆向广西南部前进,协同由郴州、永州入桂之北路军,寻歼桂系于广西境内。  四野主力除留置河南的一个军,留置湖北的重炮部队,留置赣北的一个军,留置湘西、湘北、湘中的三个军以外,以五个军组成深入广西寻歼白匪的北路军,利用湘桂铁路南进,协同陈赓歼灭桂系于广西境内。  上述这种部署是不为白匪的临时伪装布阵所欺骗,采取完全主动的部署,使白匪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不管他愿意同我们打也好,不愿意同我们打也好,近撤也好,远撤也好,总之,他是处于被动,我则完全处于主动,最后迫使他不得不和我们在广西境内作战。估计桂系是不肯轻易放弃广西逃入云南的,因为云南卢汉拒其入境,云南还有我们的强大游击部队,至少桂系要留下一部在广西,而以另一部逃入云南,那时我则以陈赓三个军配以你们的曾泽生军(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军),就可以在云南境内歼灭之。  在国民党军内部,白崇禧看不起蒋介石,也看不起很多同级或职务比他高的,但惟独对职务比他低的两个人情有独钟。  白崇禧在武汉时曾对其麾下说,具有大将之才者,一为张淦,一为胡琏。  胡琏是黄埔军校四期生。1943年5月的鄂西战役中,身为师长的胡琏率部孤军奋战,浴血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终于固守住险关石牌,从此声名大震。  1948年12月,黄维的12兵团为救在徐州战场被围的杜聿明部队,而被解放军诱入口袋,包围于安徽蒙城的双堆集。兵团副司令胡琏本来因父亲病丧请假在外,奉蒋介石之命,乘坐小飞机回到阵中,与黄维一同指挥作战。在突围前,黄维和胡琏都身带大量安眠药,准备突围不遂就自杀。结果黄维被俘,胡琏虽然乘一辆战车乘隙突围而出,背部已多处中弹。住进上海虹口天主堂医院,从其背部取出了32粒弹片。  白崇禧对胡琏素来极为赏识,听说胡琏住院,特别从华中剿总驻地武汉给胡写了一封亲笔信,许胡琏为兵团司令官,负责拨补装备3个军。  胡琏一贯追随蒋介石,看了白崇禧的亲笔信后,当即投到火炉中,并表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黄埔子弟,岂能朝秦暮楚!”  蒋介石获知,益发欣赏胡琏,拈笔手令国防部,任命胡琏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官。当时,各地反征兵、反征粮的浪潮此起彼伏,征兵困难重重,唯独胡琏如期在四月底如数征齐3个军9个师。  白崇禧想胡琏兵团去阻挡解放军南下,蒋介石却密令胡琏从江西直退至广东潮汕地区,以保存实力。后来,胡琏的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重挫登岛的解放军,很是风光。  张淦本是桂系的一员大将,以能征惯战而著称,当了18年中将兵团司令官,最后却当了俘虏。  说起张淦被俘,也颇令白崇禧哭笑不得。  那是1949年“粤桂边战役”,身为第三兵团司令官的张淦率部退到广西博白城内,将兵团指挥机关安在图书馆,城内只有一个特务营,一个炮兵营,总共两千多人。张淦以为离他最近的解放军都在90公里以上,三两天之内到不了,可以放心睡大觉。  谁知解放军星夜兼程,夜袭博白。解放军43军128师379团的一个副连长用了只用5块银圆,就买通张淦的一个通信兵,用火箭筒炸开院门,将张淦从床下拖了出来。
4楼 19:57&|
  对张淦兵团的覆灭,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慨叹道:"数十年来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第7军及第四集团军旧部至此可以说是片甲不存。"  抗战期间,国共合作,中共代表团的军事组常到国民党的军训班中去讲课,宣传游击战争。周恩来与国民党的军事将领交往较多。白崇禧很佩服周恩来的恢宏气魄、渊博学识、军事才略和政治工作经验。而周恩来也很欣赏白崇禧的主战立场和指挥才能。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之前,专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津浦战场的作战方针。周恩来建议:津浦线南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淮河流域的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徐州以北则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到徐州后,协助李宗仁指挥时基本上采纳了这个方针,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但在政治上,周恩来一眼就看出了白崇禧的弱点。  1965年迎接李宗仁从海外回国时, 禧有过中肯的评价:  “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相信这个评价代表了中共领袖们的共同意见。  说白崇禧政治上低能,主要表现在他对时局的认识不清上。  1929年初,白崇禧在率部击溃“直鲁联军”后,在北平大谈天下大势时说:“自古以来统一中国只有自北而南才能成功。”言外之意,大有随时准备自北而南向蒋介石统治的江浙进军之势。  日,身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利用当时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形势,发出致蒋介石电,提出“恢复和平谈判”以解决时局的主张,逼蒋下台,抬高桂系地位。25日,在白崇禧指导下,湖北省参议会通过致蒋介石电,指出“如战祸继续蔓延,不立谋改弦更张之道,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要蒋介石“循政治解决之常轨,觅取途径,恢复和谈”。蒋介石无法,只好以李宗仁继任“代总统”。  毛泽东看穿了白崇禧的伎俩,在日的一次对外谈话中,讥笑道:“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年1月1日开始搬起的一块名叫‘和平攻势’的石头,原想用来打击中国人民的,现在是打在他们自己的脚上了。或者说得正确些,是把国民党自己从头到脚都打烂了。”  日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等人为和谈代表,到北平与共产党谈判。白崇禧在和谈代表团北上时,曾商定一项“划江分治”的方案,提出全国都将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领导之下,但人民解放军不必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由国民党军驻防,两军“就地停战”,“划江而治”。  这个方案理所当然地被共产党拒绝了。  *当时参加了*和谈代表团,是位列周恩来、林伯渠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专门负责军事问题的谈判。他以“平津前线司令员”身份警告国民党:“对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实现和平的任何反动势力,我们只好用天津方式来解决!”。  4月20日,最后签字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  白崇禧的政治短视,还体现在与蒋介石的关系上。  对此,李宗仁有过中肯的评价:“健生(白崇禧字健生)的作法过于天真率直,他还指望同蒋介石合作。蒋介石对人毫无诚意,唯知玩弄权术,当他要利用你时,不惜称兄道弟,饮血为盟。一旦兽尽狗烹,就要置人于死地。”  淞沪会战,蒋介石要亲自到上海前沿阵地去视察。因日军掌握了制空权,白崇禧建议蒋介石乘英国大使的轿车去。但英国大使的车还是遭到日军飞机的袭击,幸亏蒋未在其中。戴笠事后甚至怀疑白崇禧想借日本人之手除掉蒋介石。  在作战指挥的很多问题上,白崇禧与蒋介石都意见相左。  这些,蒋介石自然都耿耿于怀。  桂系中,李宗仁宽厚仁慈,稳健踏实,颇有长者风范;白崇禧足智多谋,号称“小诸葛”,用兵如神,有将帅之才,使桂系始终在国民党各派系中独树一帜,从而敢与蒋介石对抗多年。但是,在最后关头,白崇禧却上了蒋介石的船。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后,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悄悄回到广州,劝李宗仁、白崇禧起义。李宗仁试探白崇禧,要他起义。但白崇禧反劝李宗仁去台湾,李宗仁气的大骂“乌龟王八蛋才去台湾!”  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还需要利用白崇禧对李宗仁进行牵制,故于12月10日派专使到海南请白崇禧去台北“归队”,并许愿去台后“自有重用”,暗示蒋有意让他出任“行政院长”一职。还给白崇禧捎去数万两金砖,说是发清华中部队的军费,以示恩惠。  白崇禧遂于12月30日乘专机赴台,从此落入蒋的严密控制之下,成为蒋的“电钮”。每当李宗仁对蒋介石有所批评、揭露时,他都要奉命“驳斥”。  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逝世,据说是因心脏病。  去世的前一天,与其热恋的护士张小姐在白府留宿。而发现白崇禧遗体时,张小姐已不知去向,唯见白崇禧尸体周身发绿,留有死前痛苦地挣扎的痕迹,颇有可疑。  精明一世的“小诸葛”白崇禧,就这样谜一般地离开了人世。  白崇禧小传  白崇禧,字健生,民国时期军事家,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日生于广西临桂(今桂林)。回族。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年任桂军连长、营长、统领。1923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提出先攻陆荣廷后击沈鸿英之策得手,于1925年结束旧桂系军阀对广西的统治,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1926年3月两广统一,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任参谋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1927年1月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3月兼任上海警备司令,积极参与策划和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扩张了桂系势力。蒋桂战争中失败后逃往越南。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参加反蒋军第1方面军,出兵湖南被击败。1932年4月任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民团司令,提出并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得李宗仁支持,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12月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三、第四、第九战区对日军作战。1939年底至翌年初指挥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攻坚战的胜利。  1945年10月晋陆军一级上将。1946年5月任国防部部长,积极执行蒋介石反人民的内战政策。1948年5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总司令。在国民党大势已去情况下,1949年初仍主张与共产党划江而治。4月任华中军政长官,指挥20余万兵力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华中南,所部在解放军发动的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中被歼。9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2月由海南岛去台湾。日,在台北逝世。
5楼 19:59&|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白崇禧“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低吴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