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离职后天天接受父母得了焦虑症可以辞职吗情绪工作也没找到,你会跟他说不能让父母一直养他,这两个说法有关系吗?

很多人都知道“焦虑症”或是“焦虑情绪”这些词,却很难去共情饱受这些问题困扰的人,常常会劝他们:“放轻松”、“不要这么紧张,不要小题大做”、“担心什么,乐观一点,事情总是会好的”。但是这些出于善意的解劝,却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有反效果。那么,饱受焦虑情绪困扰的人,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感觉呢?1. 有时候很难把焦虑的感觉和身体不适分开来。当一个人正在经历强烈的情绪时,躯体上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受到焦虑情绪折磨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胸闷,头晕,想拉肚子。有些人会误认为是自己得了什么病,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来,更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和担心(疑病症),害怕自己得的是大病,或是什么罕见的症候,随时都有可能死去。2. 在没有证据证明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劝慰和鼓励会让情况更糟焦虑的人通常习惯于采取悲观消极的态度来进行自我保护:他们通常不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抱有太多成功的希望,也不会觉得“意外”的成功令人惊喜。他们喜欢预测自己的失败,却也同样需要承受失败所带来的沮丧情绪。但是由于他们深信“希望越小,失望越小”,所以在事情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的时候,和乐观积极地人在一起,或是受到劝慰和鼓励,对于焦虑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出于善意去劝说他们的人可能会碰上一鼻子的灰,产生“狗咬吕洞宾”“好心没好报”的误解,因此离他/她而去,使得饱受焦虑情绪折磨的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3. 等待别人帮忙解决事情的过程是非常难过和绝望的当一件事情的解决,需要多人或是团队合作的时候,等待别人完成的他们的部分,对于焦虑的人来说是非常煎熬的。这并不是说焦虑的人自己能够力求完美,把事情完成得很好,相反的,他们本身很可能有严重的拖延行为,但是等待别人的未知结果令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接下来要面临的是什么,这种未知感会令他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甚至会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选择或行为,只为尽快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4.无谓地去纠缠一些细节问题。焦虑的人常常会被一些小事所困扰,他们觉得这些事情的完成顺序、步骤、方式没有100%的如他们所愿,因此也就不够“稳妥”。所以他们倾向于做类似文件备份、预先计划、预后计划,并要求其他的人也按照他/她的节奏做事。固然做事谨慎一些是好的,但是焦虑的人常常会惹人厌烦,因为他们可能会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不尊重或是打乱他人做事的习惯与节奏,因此也难以与他人相处或合作。5. 常常因为情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焦虑的人同时需要解决多件事情,他们很有可能会无法专注地去完成其中任何一件。做着A的时候想着B, 所以又去做B, 但是做着B的时候又同时担心着C和A,于是又犹豫着是不是要把B放下,先去做C或A。结果很可能是,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被大大地拉长了,因为很多时间都被浪费在了犹豫、反复、情绪压力下的拖延、以及任务转换间的状态调整上了。如果发现自己的焦虑情绪已经严重到影响工作生活或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时候,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文/红树林小编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拥有100+海内外心理咨询师,2006年成立,15年来,已为300,000+人次提供了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
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官网&预约方式:}

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被规划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什么角色?
马东:我觉得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
我觉得不可被规划,
我觉得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
我父亲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
我觉得没有一件能够实现,
他没有规划的东西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
到最后因为遗传的力量是巨大的,
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我又干上这行,
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被规划的。
人的一生很漫长,比我们预期寿命要漫长很多,
所以在今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去奢谈长远的规划,
我觉得都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
让他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这个更重要。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小孩都够聪明,
因为刚才那位教授在视频里面讲到,
他说人的大脑神经的关联和人与人的接触相关。
毫无疑问,
古代的人能够活动的范围
比如在150公里范围之内,
终其一生,能接触的人只有大概三五百人。
而今天我们通过通讯和其他各种手段,
能够接触到的人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一个小孩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面这么聪明,
而他又有更加漫长的一生,
有什么东西可以被规划,
或者规划是不是徒劳的?
我不知道,但是我只觉得还不如不规划。
俞敏洪: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
我觉得最好的表达方式
应该是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其实我们也非常喜欢你父亲,
你父亲给你创造了
一个非常宽松的自由成长的环境。
即使他对你更高的规划尽管没有成功,
但是他给你提供的成长环境是非常成功的,
他自己本身对于生活、
生命的信心和乐观在你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个人认为,
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不是一种规划,
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里边,
你给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
中国古代的时候,
为了训练一种小丑
把孩子出生以后放到一个罐子里面,
就让他在罐子里面长,长成一个团,
再把罐子打碎以后他跳出来,
从此以后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
然后到处的表演。
那我觉得很多中国家长
其实是非常残忍的把孩子塞到了一个罐子里面,
按照家长的要求来成长。
这反映了中国家长的心态,
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
规划你的未来,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
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诉我们的孩子,
你要听我的。
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以自由,
根据他自己的成长要素来发展他空间,
让他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爱好,
其实比什么都要更加重要。
马东:“我这是为你好”,成了很多父母的借口
俞老师刚才提到一个点:
家长总是有一个心态,就是我是为你好。
《奇葩说》也有一期话题叫做“我这是为你好”。
其实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或者老师对学生,
或者老板对员工,
总之是上位对下位的一种特别直接的思维模式,
我这是为你好,但这是真的吗?
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借口,
但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因素到底是为你好,
还是因为我体现了为你好,
才能够让我自己满足成为我自己好?
我觉得更多是后者,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
我团队平均年龄25岁,我特别警惕这一点,
每一个小朋友在公司里边
都可以跟我撕的很厉害,我每天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跟大家说你的经验是对他好,
这句话反正我自己不信。
02
我们说要给孩子宽松的空间,有些家长的理解可能说宽松的空间难道就是我不管了吗,他爱干嘛干嘛吗?作为一个家长,我该给孩子自由的度在哪儿?
马东:接受不意味着无边界
我觉得核心的东西是接受。
即便是孩子、同事、晚辈、朋友,
其实他所要的全部都是你能够接受,
无论他做什么,你都首先是接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边界不是主观的,
不是我想让你怎么样,而边界是客观的。
比如说我们要一起开会,大家不要迟到,
迟到的人发微信红包,
这件事情不是我要求你做的,
既然咱们定了规矩,就大家都接受这种规矩。
你被惩罚,即便是一个孩子,
因为犯了错被惩罚,如果我是家长我也很难受,
但我一定跟他说,那没办法,
因为这是规矩,我也不愿意这样惩罚你,
但是规矩是第三方的东西,咱们两个都接受。
但是你的沮丧,因为被惩罚的挫败感,
和你对此表现出的愤怒
或者所有的东西的反应我都接受。
我觉得接受是家长与孩子,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一个连接点。
当然这特别考验家长,
就是你到底能不能够做到从心里面接受这件事。
俞敏洪:父母最应该做的3件事
给孩子成长空间,
也并不意味着家长什么都不做了。
我觉得家长有几件事情特别重要:
第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
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
不是去告诉孩子你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
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
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
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
如果家长通情达理,
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
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
第二个是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到底怎么做。
我觉得首先家长必须做到位,能够以身示范。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
那小孩才两岁多,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
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
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
“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
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
这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再重新返回去,
大声喊:“谢谢叔叔!”
这个就是行为规范。
你告诉他这种小事,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
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
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
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
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
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
其实很多小事会变成大事。
第三个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
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
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
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
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
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
有存在感。
家长不要去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
那个不如别人。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
但是不要强化,
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
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
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
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
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03
俞老师说过,如果孩子不成功的话,那你父母做再大的事业也是很失败的。但是,我们怎么界定孩子或者下一代是成功的?
马东:我父亲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我没有界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我们平时会谈论很多成功的条件、边界,
大众媒体会说各种成功学,这个没办法,
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东西
去衡量自己在社会上相对位置和价值。
但是这些在我心里不重要。
我父亲其实不像俞校长所说的
他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怎么样很成功,
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
我希望你是一个普通人。
其实,
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跟我们的愿望其实不相干。
所以与其你给孩子设定那么多
你自己心里的成功标准,
不如你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
其实,孩子就是跟家长一模一样,你是什么样,
他就什么样。
你谢谢送外卖的,他就会谢谢,
你的生活里面不给别人添麻烦,
他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我们现在去日本旅游会发现,
日本人有一个非常非常值得学习的传统,
就是在他们的骨子里面有一种精神
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永远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
我在地铁里要不要打电话?
我在街上要不要吃东西?
我会不会因为我吃了东西不好看
给别人造成不舒服的感受?
当然可能他们过于紧致、闭塞和谨小慎微了,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中国人其实不会有,
但不意味着那些东西不应该被我们学习。
如果一个家长,
一个成年人在家里面、公司里面,
永远把这些东西散发出来,就是不论大事小事,
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觉得你的孩子
在你身边就一定会变成这样的人,
他变成这样的人,他今后的生活,
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就会是成功的。
我觉得成功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
孩子内心的平和,他最终的愉悦,
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兴趣,
他很松驰,这些在我心里面才是成功的。
俞敏洪:成功,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喜欢的人
成功在我心目中比较简单。
第一是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
不是说你变成大富翁,也不是变成大官,
而是说有自己觉得能够接受的,
最好是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
比如,巴菲特自己赚了那么多的钱,
他的儿子背着吉他一天到晚在全世界浪荡,
他很快乐,我觉得这目的就达到了。
巴菲特也说了从来不干涉他的儿子,
我的钱跟你没关系,这就是很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
中国的父母焦虑在什么地方,
焦虑在我们培养孩子上名牌大学也好,
都是希望孩子的生存条件好一点。
但他忘了孩子的生存条件好与不好,
其实跟他自己的爱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个人哪怕赚了很多钱,
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
给你很多钱,你也不一定愿意干。
如果说你拿的钱少一点,
但是自己很喜欢这件事情,我觉得也很好,
钱的多少跟个人的工作好坏没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说人生一辈子两个喜欢做到了就好,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特别重要。我们常常是工作找的不好,
结果找的人也是自己不喜欢的,
或者喜欢的是错的,比如男人喜欢女人的美貌,
女人喜欢男人的家庭背景,最后结了婚才发现,
完蛋了,这个其实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第二个标准我觉得是有能感受到快乐、
幸福的能力。
或者说积极阳光的心态,
哪怕天天扫垃圾也开心的不得了,
我在加拿大马路上看到的垃圾工人,
就一边开着垃圾车过去,一边哼着歌,
拖着垃圾筒走的时候,
还跳着欢乐的舞蹈那种感觉,
我觉得这个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
我觉得人的生存并不那么复杂,
我们中国人就是一天到晚想要出人头地,
所以把生存搞得复杂化了很多。
马东:最可怕的是我们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我举一个例子,我母亲今年76岁了,
她在家里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关灯,
不管哪个屋的灯亮了她就要关掉。
我说:妈,这个灯是节能灯,
就是你一开一关其实并不省电,
还会损耗灯的寿命。
你看它亮着其实是非常低耗电的,
反而是节约的。
我妈说,好,我懂了。然后又关上了。
她是没有办法的,
因为她成长的年代电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节约用电是她童年的烙印,
因为她生长在没有电的环境下面,
她成长的过程当中电就是最珍贵的,
所以今天你告诉她,她道理全明白的时候,
她改变不了自己过去积累下来的行为。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
成长的环境都依然没有摆脱贫乏的烙印,
这是我们成长的环境,
贫乏的烙印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变得贪婪更多,
需求更多。
即便你今天所得已经完全超出了你的所需,
你依然无法停止,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其实都像我妈一样,
道理我们全懂,
但是我们还是无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们不必说因为我们今天说明白了这件事,
我们就能改变。
我们不一定要改变,但是一定要提醒自己,
我们的孩子成长的环境跟我们不一样,
他不必如此,我们对于世界,对于索取,
对于成功,对于财富的那些需求,
跟他的不一样。
只要能记住这一点,
可能就会对孩子更多的松驰,
让他自己去形成他的人格,
而不把我们内心因成长过程当中
所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身上,
我觉得那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东西。
04
马东老师说贫困贫乏会在我们心里留下烙印,比如我们习惯了囤集东西,在教育孩子上,就表现在爸爸妈妈特别拼命给孩子赚钱,或者给孩子囤集各种能力,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这是家长的焦虑。我们的焦虑会影响孩子,他长着长着也开始像当年的大人一样,开始跟同伴竞争比较,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怎么办?
马东:孩子的两种教育要趁早
我其实没有很好的办法,
但是我觉得孩子有几个教育,
是尽早要去干涉的。
第一是财富教育,财富教育不是钱的教育,
而是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然后尽早让孩子明白:
在你成长过程当中有多少是我作为父母的义务,
一定要给你的,有多少是我义务之外的需求,
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个是生命教育,说极端一点,
可以叫死亡教育。
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生老病死这件事情,
让他更早的接触和理解,
我觉得对他是有好处的。
其实“比较”这个心理,是很难被克服的,
但我觉得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种说法,
以前男人会说你戴什么表,开什么车,
住什么房,
但是今天更多的炫耀方式是我在读什么书,
我在上什么班,我在受什么样的教育。
因为这种教育本身也很昂贵,
但是当你去跟别人说我在读什么书,
在自己身上做这种投资的时候,
虽然也是一种比较,但我觉得至少是有进步的,
这是很好的比较。
俞敏洪:我们的问题在于全民焦虑
其实美国孩子的压力也很大,
但更多的体现在精英阶层中间,
前两天我还跟美国两个教授聊天,
他说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
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
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
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
但是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
其实是比中国还要竞争得厉害,
他们竞争的目标就是要上哈佛、耶鲁、
斯坦福这样美国的强校。
我知道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同学
因为受不了这个压力,最后就跳楼、跳湖等等,
其实学生是从高中就开始跳,
所以很多高中把栏杆一直装到6楼,
像大监狱一样,不让你往下跳。
美国这样的情况也不少。
我女儿在美国读的大学里,
那里卧轨的、跳河的、跳楼的每年也有。
在美国大学压力也很大,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咱们中国的毛病是什么呢?
是全民压力和焦虑,
最普通的老百姓
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
大家都互相比。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心很重的民族,
我们成人也天天比,看谁挣的钱比我更多,
谁买的房子比我更大,谁买的车比更好。
我们让孩子们成绩好这件事情,
其实是父母想要面子的一个表现,
跟他想要一辆好车开着感觉是一样的。
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们,
孩子们倒过来就互相进行比较,
比较之后孩子压力就会很大,
不光是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的好不好,
还要比自己学习成绩到底好不好。
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这就要看父母什么反应了,
如果父母进一步的反应是:
“你就必须成绩给我弄好,你不能给我丢面子”,那这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说,
不管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家,还是成绩不如人家,
都不能决定你未来终生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
你终生的命运、
幸福是建立在什么什么东西之上的,
这话是我老给我的孩子说的话,
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一些压力。
父母能做到的,
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
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
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也不容易做到。
05
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能够静水深流的影响孩子未来?
马东:父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中国人有孝道,
有对老人的、对孩子的
各种各样的约定俗成的传统,
但是把自己过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在你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
你会多大程度上给他添麻烦?
今天你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
会多大程度上希望他回报给你?
你今天是不是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
我全部身家都捆在你身上,我今后就指着你了?
这些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其一生的,
这种压力是潜移默化的,
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反思,
当然未必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俞敏洪: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
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责任
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
就涉及到父母的脾气,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
所以我觉得其实家庭教育说起来,
好像表面看上去也不是什么大话题,
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的问题至少我个人感觉到,
大部分出问题的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出问题,
后来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在父母身上,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新东方要办家庭教育的初衷。
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
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真的是这样。
所以我希望我们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
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
我觉得那就好了。
作者:本文转自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新东方家庭教育致力于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我们一起学习,做更好的父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中国8成家长存在“心理问题”,父母有这5种心态,教不出优秀孩子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父母要想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就要有健康的心态——题记前几天在微博看到这样一个话题:“教育部拟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结果,很多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光检查孩子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孩子的抑郁症问题他们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究根结底还是父母的问题在重视孩子心理问题的同时,父母的心理问题也不应该被忽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有毒父母”是由法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提出的就是指一些有负面情绪的父母,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控制孩子从而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嫁接到孩子身上,给孩子的人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也显示:“近8成的父母不仅不懂的照顾孩子的心理,还往往因其本身的心理缺陷,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几乎每1000个家庭里就有260个患有焦虑症的家长,而他们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患有心理疾病,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育人先育己,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起来父母的这5种心态尤其要不得,特别是第一种01以爱之名操控孩子最近热播的《女心理师》其中一个单元,就讲了一个企图控制女儿的母亲这位妈妈从小就喜欢操控女儿的一切不仅逼着女儿学习钢琴,就连女儿的衣服、发型都要听她的安排结果女儿在她的控制之下,一直过的非常压抑成年后, 当她继续打着爱的名义插手女儿的生活时,却引来了女儿激烈的反抗歇斯底里的女儿不仅砸了钢琴,还故意去烫了头发,穿上了妈妈不认可的吊带面对女儿的反抗,这位母亲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直接将女儿锁进了房间,还口口声声说“你是我养的,你就得听我的”她完全不顾女儿已经崩溃的情绪,直到最后女儿因为抑郁症而开始自残,自杀这位妈妈才意识到:女儿根本不想成为自己要她成为的那种人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一种心理,认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给的,那么自己就有权利支配他总喜欢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孩子做他不情愿的事情通过对孩子的操控,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却忘了真正的爱,首先是尊重,是成全、是放手,而不是极端的控制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的花园里种满了荆棘学会让他自己选择种玫瑰还是向日葵,或者其他,这才是父母该有的样子02以爱之名勒索孩子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一位爸爸为了让孩子认错,居然拿着木条抽打自己还不停的念叨着“都是我不好,我的错”他的儿子显然吓坏了,一个劲儿的哭着说:“爸爸我知道错了”没想到这个父亲却说:“你错就是我错,要不是我没教好你,你会这么做吗?”孩子见状,赶紧保证,我再也不会了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毛骨悚然,这种通过“自我惩罚”,让孩子产生内疚从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其实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有两种:一种就是孩子从此变得消极懦弱,什么都不敢尝试习惯事事顺从和讨好父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完全的失去自我另一种,则可能会引起叛逆,让孩子变得越发的冷漠自私父母这种喜欢利用内疚心理勒索孩子的行为,也说明他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的人往往很没有安全感,喜欢通过自虐,来寻找存在感一旦得逞,他们通常会变得变本加厉而孩子长期处在被勒索,被动内疚的状态下,很可能就会被毁了一生的幸福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通过3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内疚心理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恐惧悲伤等情绪都要严重”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正确的爱孩子,千万不要打着爱的名义情感绑架自己的孩子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真爱里没有愧疚,只有轻松自在”03以爱之名抱怨孩子《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中一位叫轩轩的男孩子,他的妈妈非常的负能量,动不动就对轩轩说“都是因为你,我好痛苦啊”“你快走开,看见你我就头疼”正是因为妈妈的这种负能量,轩轩变得格外的自卑敏感,胆小懦弱发育也比其他孩子要迟缓的多许多父母都喜欢甩锅,好像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因为有了孩子经常在孩子面前宣泄自己的负能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缺乏安全感,敏感自卑我的一个朋友给我说从小他妈妈就喜欢向他抱怨,经常对他宣泄对生活的不满,久而久之,我的这个朋友自我认知就特别低,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一切都很差劲而她妈妈之所以满身负能量,恰恰是因为他的姥姥,从小喜欢对他妈妈宣泄负能量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在垃圾桶里养孩子天天向孩子倒垃圾,孩子难免会以为自己就是“垃圾”04以爱之名绑架孩子在一次演讲中,讲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结果大部分妈妈的梦想都是和孩子有关于是演讲者就告诉她们,其实这些梦想,你们自己努力一下或许就会实现为什么非要寄托在孩子身上呢,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梦想其中一位反驳说:“我要是有那个能力实现,就不会希望孩子去实现它了”自己没有能力实现,却要求孩子必须实现?许多父母,都喜欢在孩子身上找补自己的人生缺憾,用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一身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买点,所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的目的都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圆回来这样的父母,间接的将孩子当作是一个完美的“超我”却忽视了,父母和孩子原本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孩子并不能代替父母,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自我《儿童发展心理学》显示:大部分孩子在1岁左右的就有了“自我”的萌芽从那时候起,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的中心了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活出自己的人生,才是父母做应该做的事情05以爱之名窥视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孩子也一样作为父母,不能总是打着爱的名义,肆意的践踏和侵犯孩子的隐私错误的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有什么是我不能知道的?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人权节目《朋友请听好》中,一个高中生,写信给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不要在自己的房间安装监控,希望他们能够尊重自己的隐私结果这对父母非但没有认错,还表示我们完全是为了你好,之所以安监控是监督你学习的妈妈更是认为自己夫妇已经很民主了,提前通知了儿子,并没有偷偷摸摸的窥视孩子光明正大的侵犯隐私就不是侵犯了吗?很显然,这个妈妈在偷换概念,而这样做的效果,其实并不好父母过度的侵犯孩子的隐私,往往只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在《老师请回答》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经常偷偷的看女儿的手机有一天终于东窗事发,至此,女儿学也不上了,在家常常对她也大呼小叫的你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为人父母,要明白,养孩子不是养傀儡,处处监视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06好好爱自己,才能正确的爱孩子李玫瑾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很多事情,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多半是父母出现了问题教养孩子之前,先治愈父母父母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切记,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爱自己,才能好好的爱别人父母也是一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了焦虑症可以辞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