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长凸起小圆形包起了这种圆形鼓包是什么啊,求解

有这么一件玩具,相信很多读者小时候都玩过,如果实在没玩过,那可能也在走街串巷的小货郎的手里见到过,这件玩具就是拨浪鼓。说起拨浪鼓,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玩具。但你知道嘛?这种小鼓的来头可是非常不小,它的最早的图像,甚至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的青铜器上!一、拨浪鼓大名为“鼗”,很古老!很古老!“拨浪鼓”“货郎鼓”是我们现在对它的一般称呼,但先秦时期它有个高端大气的名字“鼗”(tao陶),或者也写成“鞀”和“鞉”,先秦常有异体字的啦,大家理解一下。一看这仨生僻字儿里,要么有“兆”“召”,要么有“鼓”“革”,就知道这是个和鼓、和皮革有关的东西。我们遍注群经的郑玄郑大师就说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周礼注疏·春官·小师》注)。但是,鼗鼓可不是汉代才有的东西,相传鼗鼓是上古帝王——帝喾,在平息共工之乱时创制的(宋代高承《事物纪原·鼗》引《吕氏春秋》和《通历》云),大致就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要5000年之久。不过木头、皮革难以保存,至今也没有发现先秦鼗鼓的实物遗存。二、两汉时期鼗鼓是乐器,画像石里很常见还好汉代人热爱乐舞百戏,还把乐舞百戏图雕刻在了画像石上,让我们得以看到2000年前的鼗鼓及其演奏图像,没错,就像下面这样:西汉乐舞百戏图(河南唐河电厂出土)画面中一组四个乐师,其中三个左手持排箫,右手持鼗鼓,边吹排箫边转动鼗鼓,另一个乐师比较模糊,可能在吹埙。这就是汉代比较普遍的鼗鼓演奏形式,更高级一点的可能还会配合有鸣钟、鼓瑟、吹竽和击鼓等。可见两汉时期,鼗鼓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娱乐性的乐器。山西扶风任家村出土青铜鼎三、商周青铜器上的鼗鼓我们努力再往回穿越1000年,来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鼗鼓可还不是世俗化、大众娱乐性的乐器,而是用于各类重要典礼仪式的礼器,而且鼗鼓的最早形象也确实被铭刻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之上。而且有着典雅庄重的形象,这才是鼗鼓的高光时刻!早年间的学者看到这类铭文,猜测其是上古礼器或者上古时期可摇动的乐器,观察这些铭文拓片,就可以发现其主体部分都与鼗鼓,也就是拨浪鼓极其相似,他们都有细长的手柄,有圆形的鼓面,鼓面两侧都有下垂的小珠,仿佛转动手柄就能发出声响,这些铭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拨浪鼓形态。四、礼乐的象征和一族之族徽商周青铜器上的非常象形的短铭被称为“族徽”或“族氏铭文”,是商周时期人群使用的族徽,是其家族或者国族的标识。以拨浪鼓也就是鼗鼓形态为族徽家族可以被称为“鼗族”,鼗族的青铜器有65件之多。青铜觯[zhì]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安阳殷墟小屯西北1号墓出土了5件鼗族器,铭文显示鼗族可能担任过类似后世“司马”一类的武官。而且鼗作为鼓类,最初确实应用于军事。冷兵器时代“师之耳目,在吾鼓旗,进退从之”(《左传·成公二年》),战争中的鼓声就是指挥部队前进、冲锋和拼杀的信号,也是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取得胜利的强心剂,所谓“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即是此意。而鼗鼓可以一手握持,摇动即可发出铿锵激越之声,要比一般固定在一个位置,两手敲击的鼓时效性、便捷性强。安阳殷墟小屯西北1号墓出土簋(Gui)及其铭文拓片先秦文献中,鼗鼓更多用于庙堂祭祀和册命典礼,而鼗族也可能是当时的一个乐师家族。商周人祭祀天地、祖先时都必须有鼗鼓演奏乐曲,“猗与那与,置我鼗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诗经·商颂·那》),“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尚书·皋陶谟》),还有更详细的鼗鼓分类,冬至那天在圜丘上祭天神要用“雷鼗”,夏至那天在泽中的方丘上祭祀大地要用“灵鼗”,在宗庙祭祀先祖要用“路鼗”,是时候请出郑玄郑大师了:所谓“雷鼗”“灵鼗”“路鼗”就是有8面,6面和4面的鼗鼓(《周礼·大司乐》注)。这……8面、6面的鼗鼓是什么样子?直到我看到了它们,我猜这俩可能就是有6面的“灵鼗”和有4面的“路鼗”吧?除了祭祀天地祖先,周天子的册命使者也会手执鼗鼓,宣布天子的命令,赐给伯、子、男乐器,册封给他们人民、疆土和权利,并且以鼗鼓的演奏来激励受封者积极拱卫王室,建立功业(《礼记·王制》);周代高级贵族举行射礼时,也要特别说明鼗鼓陈列放置的区域(《仪礼·大射仪》);周代宫廷有专门培训鼗鼓演奏者的乐官“小师”,也有专门负责演奏的乐师“瞽蒙、眡瞭”,而且演奏鼗鼓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播鼗”(《周礼·春官》)。可见鼗鼓是先秦礼乐制度中的不可或缺的礼器。而且《论语·微子》中有“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的句子,以包含“播鼗武”在内的诸多乐师四散各地来比喻王室的衰微,礼乐制度的崩坏,也可见鼗鼓是礼乐制度的象征,而商周的鼗族以鼗鼓为族徽,标志的也是家族的执掌和荣耀。现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的宰虎角及其铭文商周时期的鼗族确实也担任过执礼册命的史官类官职,现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的宰虎角是商末少有的长铭青铜器,铭文中说在庚申日,担任“宰”这个职官的一个叫虎的人跟从商王到了管地,商王赏赐他五朋贝,他用这些赏赐为他的父亲“父丁”做了这件角。在这件角的“鋬”下,也就是把儿的下面,有“鼗册”的族徽,在原有的拨浪鼓形态的族徽上附加职官名称“册”标记了家族的执掌。鼗族的“宰虎”能够亲自跟随商王出行,还受到商王的赏赐,可见其商末的显赫和荣宠。但现在我们所见的鼗族青铜器分散的出土于陕西、甘肃、辽宁、湖北的周代贵族墓葬中,仅有少量集中出土在安阳殷墟,可见商代显赫的鼗族在周代已经没落,他们的青铜器可能遭到周人贵族瓜分,这个以拨浪鼓为族徽的鼗族也失落不闻,而今唯有其族器陈列在博物馆之中诉说着遥远时代里的故事了。文史君说鼗鼓,经历了先秦礼器到两汉世俗乐器,再到唐宋以后儿童玩具、叫卖工具的转变,这种转变伴随的是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历史的演进和百姓生活方式的转型。商末的鼗族以拨浪鼓的形态为族徽,彰显了身份地位和家族执掌,周代鼗族急剧衰落,消失在历史的烟霭之中。参考文献文中铭文拓片均截图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本),青铜器图片截图自“殷周金文及青铜器资料库”,画像石拓片截图自《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其他照片来自网络。高晋南:《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民俗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浩然文史·16号雨丁博士)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上长凸起小圆形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