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职业规划迷茫不清晰,该怎么办?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缺少执行力的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当然会很痛苦了!

我给好多年轻人做过类似的职业规划咨询,对工作不满意,想辞职又犹豫不决,然后时间就在这样的仿徨中流失。

下面,就这个话题,我们展开聊聊。我也说说个人的一些建议,分享给大家。

一、纠结“辞职不知道干嘛”是源于对职业规划的不清晰

会产生这样的困扰的职场人其实非常多,尤其是年轻人。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个人职业规划的不清晰。

从大学毕业到踏入社会,我们每个人需要经历一个职业锚的探索期,通常这个探索期是在三年内完成。

但很多年轻人读书时也没有想明白为了什么而读书、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学了这个专业以后适合做什么,于是到了工作以后,这样的迷茫和困扰会一直持续。

我个人的建议是,没有思考过职业规划的朋友,需要认真梳理下。

也就是选择和自己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个例子,我个人比较喜欢写作,那么我择业的方向或者说长期工作的方向就可以和写作有关联。可能的职业有行政文秘、人力资源、法律、党务、自媒体等等。

然后我也喜欢与人交往、打交道,那么上述这些职业里面,人力资源就是与人接触相对较多的一个。

这就像我把两个兴趣的圈子范围都画出来,然后选择交集的那一部分,就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了。

也就是选择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职业,这个与兴趣又有所不同,能力擅长的事情未必自己兴趣很大。举个例子,我擅长数学题,但我并不喜欢数学,可我依然可以靠着对数字的敏感去选择一份工作,比方说精算师等职业。

而且,有些人也是可以慢慢把一个擅长的事情培养成自己长期的兴趣的。

也就是选择和社会未来所需要的职业。举个例子,当下5G与人工智能发展很快,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与这两个行业有关的工作去做,站在风口上,你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该不该选择辞职,是综合考虑的决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陷入情绪旋涡

我遇到过一些来求助我的职场朋友,关于纠结该不该辞职这个问题,我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个共性:

也就是陷入了自己的情绪旋涡里,而缺乏对问题的综合分析,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记得当时有个求助者对我说:好难受,每天都想提辞职,但是又害怕辞职失业活不下去,所以吃不下睡不好,整个人都瘦了好多。

后来通过咨询,我发现他根本没有想过要怎么解决目前工作上的困难,一味地选择回避。

其实听他的描述,就是无法处理好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和领导、同事的矛盾没有化解。

所以,这样的问题,压根不是单一靠离职就可以解决的。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是任何单位都可能发生的,根源还在于自己的沟通技巧与情商修炼上。

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对他来说,专业上都可以胜任。所以我给了他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改善建议,一段时间的辅导后,他感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心情好了很多,没有再想辞职的想法了。

这个咨询案例,其实非常经典。

当你遇到了职场问题,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了,冷静下来分析下现状,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自己产生问题的根源,再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

辞职,虽然可以摆脱当下,但往往只能应急或者治标,无法对你自身的内在问题治本。

三、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应该选择辞职

并非所有的情形,你都要选择留守现在的公司,在某些因素下,你当然可以做出辞职的决定。

一直留在一个公司不跳槽的人,有不少人到后面也成了“温水煮青蛙”,慢慢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我个人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你可以考虑跳槽。

1、目前的公司及行业处于下滑期,明显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了

这个需要取决于你自己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公司的业务萎缩得很严重,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那么你有能力的话,是可以考虑跳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公司遥遥无期的等待中了。

2、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混乱,你无法继续正常工作

在有些公司,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激烈到影响你正常的工作开展,你被迫需要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无畏的内部斗争中,就好像是职场上的“慢性自杀”一般。如果这个风气短时间无法改变,那么你也可以考虑跳槽了。

3、这份工作已经到了瓶颈,你再努力也很难进步,或者当下的平台阻碍了你能力的发挥

当你个人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司的成长速度,即所谓的“小庙容不下你这条蛟龙”,你也可以寻求外面更好的机会,虽然你也不想轻易跳槽,但毕竟好机会来了也不要随便错过。

4、客观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

比如公司搬迁,你的生活上难以兼顾等,这些概率虽然不大,但遇到了也是一个大难题。

除了以上几点,当然还有其他情形。总之,你需要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和企业、岗位的发展状况综合来做出决定。

}

职业生涯规划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深远见地的利器,能有效避免学生在职业探索的路途中迷茫停滞、走弯路,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为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内在激励作用,激发其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数理学院开展了“职等你”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

49日晚,在西七1102教室,数理学院数学2104班召开了职业生涯的主题班会。参会人员有辅导员万吉老师、班导师宋莉莉老师、班导生蒲钰以及全体同学。主题班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MBTI职业性格小测试、职业生涯主题小游戏、个人职业设想与计划。

测试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实际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方便做一个职业选择初筛,找寻适合自己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生涯主题游戏“心愿叮咚超市”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认清个人职业选择中的各项重要因素,最后归纳出符合自己预期的职业种类和名称并初步勾勒出一份简历。

  “职等你”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旨在促进学生提升职业规划和销售自己的能力,驱散迷茫,唤醒内心力量。主题班会具有参与度更高、沟通更直接、反馈信息更多等优点的形式,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涉猎不同领域、探寻内心热爱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本次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通过MBTI这一职业性格测试得出的指导性建议、趣味游戏“心愿叮咚超市”,我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的职业性格,做出了一些就业偏向,对未来有了初步规划,非常期待了解更多的职业规划小知识!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对于任何职业,在不了解之前,先别急着说不感兴趣。其次别为自己是个凡人而感到愧疚,人生没有成功,只有顿挫和偶胜。给自己的压力别太大。同一天,过的高兴,就赚了,过的郁闷,就亏了,过的浑浑噩噩,就没了。人生应该多尝试一些新事物,希望我们都能不负此生。

本次职业生涯规划小活动,让我认识到提前进行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性格和可能适合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信息,提前做好规划,为了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而努力奋斗。

曾拼命追逐的大学梦,曾十年寒窗苦读,或许也是为了一份理想职业而拼搏。如今,梦已实现,面对未来的职业是否在迷茫呢?通过辅导员对我们的性格测试问答,我们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性格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更加清晰。老师的建议帮助了我们寻找那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安于当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

人行于长路之上,从来不是只有一方通行。没有人生来预见自己的未来,但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自己的努力可以渐渐拨开长路上的云雾,这是我所学习到的。我们常常困于选择,怕于选择。但当我们了解到自己以后,就应该做出选择哪怕是尝试。尝试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注定失败。心有所向,日复一日,必有精进。

}

又到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否稳得住?当前就业压力如何破?各项政

  又到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否稳得住?当前就业压力如何破?各项政策措施如何助力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哪些难点?

  记者近期采访了来自15所高校的52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15所高校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湖北、河南、山西等地;52名毕业生包括2名博士、24名硕士和26名本科生,专业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

  眼下,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始陆续离校。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引人关注:一是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历年来最多,达1076万人;二是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直接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在提高就业率,更难在满意度。“工作一般都能找到,难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是记者采访的50多名毕业生的共同感受。截至记者发稿,这52名毕业生中有30人已落实就业,12人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6人没有确定最终岗位,还有3人准备继续复习考研,1人已联系好出国留学。

  疫情影响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但没有动摇大学生就业信心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直观表现在就业方式变化上。线上招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托。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马筱珂开玩笑说:“线下招聘少了,互联网是我们找工作最大的依靠。”

  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录用笔试、面试等环节多数都调整到线上展开。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严秀春说,她参加了20多次招聘考试,全部都是在线笔试。

  在疫情防控情况下,线上考试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毕业生求职,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生褚雨桐反映,同学们参加线上考试时曾遇到软件出故障、汉字无法输入等状况,可能影响考试成绩。中国传媒大学高天说,为了保证笔试和面试时周围环境干净整洁,有的同学专门去宾馆订房间,额外增加一笔开销。有些高校不得不为此专门将会议室等场所改造成“直播间”,方便学生参加线上考试。

  受疫情影响,有些实习也改为线上。北京理工大学的黄博川被安排到一个县实习3个月。她说,“因为疫情原因没法去当地,在线上实习,主要是帮忙处理一些电子文件等。这样的实习与实地工作有很大不同”。

  疫情造成的出行不便,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周妮告诉记者,她有同学收到几个天津当地公司的通知,但要求应聘者参加线下笔试和面试。这位同学因为疫情滞留在山东老家,就无法参加这些招聘考试。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车路在一家企业进行入职前实习,但因为学校疫情管控,进出不便,只好在企业附近租房住。她说,“房租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疫情反复导致许多招聘考试时间推迟,尤其是公务员考试,让应届毕业生更加感觉就业难。首都经贸大学硕士毕业生孙嘉旋参加了几个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有的进入了面试名单,但迟迟没有组织面试,让她心里没底。进入7月份,各地陆续明确公务员招录考试时间,这份焦虑才有所缓解。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李畅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意愿》。她通过校园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72.25%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就业选择产生了影响(64.16%认为有一定影响,8.09%认为影响很大),仅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在认为产生影响的大学生中,80.8%的人更加注重工作稳定性,68%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产生担忧,但也有22.4%的大学生相信经过疫情,社会更加需要人才,大学生会更有优势。”

  李畅说,“这展现了大学生对就业选择认真深入的思考,并一直保有自信”。在调研采访中,记者时常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担当。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齐礼磊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国家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是我们就业最大的信心。有困难,迎着走,才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

  就业信息渠道丰富,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这些年,许多高校建立了完备的就业信息渠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持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老师会及时给学生们转发各类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宣讲会和推介会,帮助大学生与就业单位面对面相互了解;许多招聘类网站也会推出直接服务应届生就业的频道等。应届毕业生还会主动关注目标行业或单位的官方网站,获取招录信息,也能通过亲友等得到就业信息和具体帮助。

  尽管有如此丰富的信息渠道,但许多毕业生仍感到就业信息有效覆盖面不足。

  福建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生贺清想去上海与专业相符的外贸公司就业。她最初遇到的烦恼是学校提供的信息有限,因为学校是师范院校,教育类就业信息更多,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相对不足。这些年,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扩大,很多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综合,但就业信息与专业设置并不同步,无法满足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曲文雅是湖北经济学院硕士毕业生。她想回家乡河南就业,在搜集就业信息时遇到的是另一种烦恼: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大多在湖北,很少涉及河南。她说:“对我这种想去外地或回家乡就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信息中可选择的非常少,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或企业网站找信息、投简历。”这些年,各地方院校已打破地域限制,大都面向全国招生,但提供就业信息时存在地域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学校在搜集和推介就业信息时,依然以本地或者周边信息为主。不少学生都遇到过曲文雅的苦恼,记者采访的30名已确定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中,有21人是去学校所在地之外就业,他们大都遇到过在学校获取不到足够有效信息的问题。

  网络无边界。每到就业季,许多毕业生会到各个高校网站浏览就业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就业信息不全的欠缺。高天说,不同高校就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各有侧重。但他发现,有些高校就业信息网只对本校学生开放,就业信息不出“校门”,不允许外校学生共享。他说,就业信息不存在直接竞争,高校之间的信息如果能共享,会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就业信息是个性化信息需求,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要完全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本身很难做到。高校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但是覆盖面不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多起来、覆盖面广一些,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唐晓仪建议,如果设置地区专场和专业专场的就业双选会,就能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河南理工大学的王宇航则建议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将实习与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机会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实习,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产学结合。这些举措都能缓解就业信息不够的问题。

  职业规划不清晰放大就业困惑,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困惑,是不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共同感受。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李屹感慨,“困惑才是最大的就业障碍”。

  最直接表现是简历“一键海投”。记者采访的52名大学毕业生中,投简历最少的有十多份,最多的则达400份以上。大学生看到相关招聘信息就“海投”,一投就是上百份。

  迷茫背后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清晰。李屹说,应届毕业生大都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对目标行业认识不清晰,即使选定一个行业,也会面临行业细分、岗位职责不明确等困惑。高天说,很多人在找工作时还不知道究竟想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职业规划不清晰,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不少应届生毕业时,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思想准备不够。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李响告诉记者,本科生找工作是第一次经历碰壁,心理压力前所未有。她说,能考上大学证明学习成功。当这种成功感碰上求职困难,挫折感会被放大。华东政法大学的董城港在就业过程中体会到,大学生自我认知必须跟上成长的步伐。他说,从毕业到就业是学生单一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的转换。如果自我认知还停留在学生阶段,那么遇到困难就会焦虑。

  做好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准备,而这恰恰是一些高校教学所欠缺的内容。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邢一丹说,高校教师大都拥有丰富的求学经历和经验,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时轻车熟路,指导学生就业时却“先天不足”。学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作用和效果有待提高。有些同学甚至是通过电视剧情节来认识职场,其中理想化成分太多。高天说,大学职业教育过于理想化,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希望大学职业教育能告诉同学们,没有一份工作能够让人完全满意,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调适,在看似不那么完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来。

  不少大学生通过实习解决自身职业规划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洪剑儒曾在一家大型新闻网站实习,从事了3个月的舆情分析师工作。这段经历使他了解了舆情分析师这个新岗位,也为就业提供了新思路。福建师大硕士毕业生张文馨本科就读的是农业大学,硕士专业是国际商务。她在一家信息研究中心实习后,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感兴趣,更倾向于落地运营,因此求职时关注这个方向,最终在成都一家企业入职数据运营岗位。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生黄宸睿,曾在苏州一个车企实习1个月。他说:“实习让我认识这个行业,现在要入职的就是客车制造企业。”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学生时代实习的重要性,建议增加实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岗位实习,增强对各行业的了解。他们也盼望高校的专业教育能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明确就业方向,早日明晰职业规划。

  基层就业空间广阔,但大学生下基层途径单一

  “究竟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乡就业,这是像我这样从外地来大城市读书的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的问题。”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魏子琦说。

  基层就业空间广,到基层去是许多大学生的毕业选择。褚雨桐选择到一个中部省份的文旅部门工作。她说,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未来发展,适合自身专业且有发展空间的岗位才令人满意。华东政法大学何晨经过一番周折,告别上海回到广西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她说,“到基层就业,反哺家乡,是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方向”。

  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很强吸引力。广西姑娘唐晓仪今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一心想去杭州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后没有如愿,她选择在宁波余姚市一家企业就业。原先想从事研发类岗位,最后签约的却是检测工程师。尽管经历了这么多改变,她还是表示对工作比较满意,“选择浙江,是因为人才引进政策比较吸引我”。

  基层就业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到基层的重要动力,“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调生等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就业渠道单一、大学生对基层认识不足等因素迟滞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脚步。

  考试选拔是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同学说,目前去基层就业的渠道还是有些单一,如果能开辟更多途径,还是会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去基层的。云南姑娘严秀春从云南大理一个乡镇考入首都经贸大学,完成大学和研究生学业后,一心想要回家乡服务。但是由于考试等原因,她回老家就业的愿望不一定能实现,只好进入了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她说,如果有机会,还是更想回家乡发展。

  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是“90后”甚至“00后”,很多人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基层生活缺乏直观认识和亲身体验。华东政法大学刘世娇说:“我们这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优渥,大都没有直接接触过基层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有些人对基层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条件差、生活苦,不太想去基层就业。”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生陈知闲说,同学们考选调生的不少,但对基层了解的确实不多。大学生往往从媒体宣传中认识基层干部,而许多宣传报道侧重于“艰苦朴素”“无私奉献”这样的关键词,这就让少数同学对基层工作产生畏难、怕苦的情绪。

  大学生到基层后,有哪些明确的培养计划,如何得到思想上的关爱,生活条件怎么样,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关心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李薇说,“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措施在大学生中知晓度很高,但是以往通过这些措施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工作如何,遇到过什么困难,大学生们对此普遍了解很少。持续关注并介绍以往到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后续情况,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就业引导。

  基层天地广阔,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需要营造社会氛围。(经济日报记者魏永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规划迷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