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腰骨痛治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谢谢了。

医生您好:我曾于前年从床上摔下,脊椎骨撞到铁床,因为未及时治疗,后来无论是擦药酒,还是喷云南白药,或者是涂越南三宝,都无法治愈。去年年底,我去医院照了X线,但是显示没有骨折或者骨节增生,医生告诉我是摔伤地方的肉痛。我稍微松了口气。可是到现在背仍然痛,一到天转冷的时候,还会引起咳嗽。请问医生,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该怎么办才好呢?答者:taxueyingchun 医苑职称:无 (1:04:20)您没明确受伤的位置;一般神经在胸椎压迫有气短但不会导致咳嗽。看看气管或者肺是否有疾病.受伤的关节可能有错位;建议你打牵引.或者用精盐.米醋.开水做热敷;如果是简单的骨膜发炎7天后可明显见效果;吃药效果都不太理想.医生您的意思是我的咳嗽可能是因为气管或者肺有疾病才导致的对吧?我最近有明显的气短,呼吸的时候感觉胸闷,不知是不是由背部引起的?受伤的地方是背部中间的那骨头,跟胸部相对的那个位置。这个受伤的关节如果是错位,那是不是就是骨折呀?您建议我用精盐,米醋,开水做热敷,是将精盐和米醋拌在开水里吗?一天要几次,一次大概要多长时间呢?盼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关节与骨病外科

针对上述提问,推荐就医问药相关内容,希望帮助您更好解决问题

什么是骨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行性关节病、骨质增生、骨关节病,是中老年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本病的患病率和年龄、性别、民族以及地理因素有关。如45岁以下女性患病率仅2%,而65岁以上达68%。55岁以下男女骨性关节炎关节分布相同,而高龄男性髋关节受累多于女性,手骨性关节炎则以女性多见。

  • 擅长:1、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类风湿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 擅长: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性关节炎、骨骼畸

疗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

疗效:治疗急性期或慢性期骨关节炎和...

}

善用药者,当用其长而避其短。

疗效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朱良春)

1、一枝黄花:辛苦、凉。清热解毒、疏风达表(凉而能散)。是外感热病及感染性疾病初起较为理想的一味药物。疏风清热效在于桑菊、银翘之上。治风热流感。

通督升阳,解项背挛急:苍耳子加葛根。

祛风解毒,透窍发汗,治风热流感:苍耳子加一枝黄花。

一味苍耳子疗湿盛濡泄。风药治泄,风能胜湿。

两药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可拔邪外出,发散诸热。合用有抗病毒之功,可广泛用于病毒性感冒、腮腺炎、乙肝等病。

散风泄热:为时行温病之要药。(1)疗风热痰火之喉痹咽肿、风疹搔痒、结核瘰疬。与玄参、大贝伍用,对喉风、痄腮、瘰疬有佳效。(2)升降散对风热型荨麻疹有佳效。(3)伍用蝉衣治风热型伤风感冒。(4)对风热壅遏而痘疹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达之。(5)表里和解丹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6)治风热哮喘。

解毒定惊:疗小儿惊痫夜啼。解热定痉丸:僵蚕、全蝎、飞朱砂、轻粉、青蒿虫。

化痰软坚:化顽痰,治痼疾痰瘀,善消息肉(加乌梅)。研粉吞服,可降血糖。

体气轻虚而性微凉,擅解外感风热,并有定惊解痉作用,为温病初起之要药。

“轻清灵透,为治血病圣药”。“阴中之清阳即达,裹缬(xie)之秽浊自消”。主疗一切风热之证。

“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辛散苦降,而能宣散肺胃之痰热;性滑利,而善通大便。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最宜。(咽痒咳嗽、咳痰不爽-滑痰)

此品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宜炒香捣碎使用。

润肺利肺,降肺气之逆而治咳嗽。

体滑通便而治痢。“自大便以泄寒火之凝结”。

能升能降。(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

小量(3-10)则升,大量(20-30)则降。

“于顽土中疏理滞气”,肝气郁结,用于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

使用眼目:舌上白苔垢腻。

(章次公:柴胡具解热、祛瘀、泄下三大作用。)

清热解毒:肺痈要药。病毒性肺炎。

利尿消肿:治湿热带下,伍用土茯苓。

(交泰丸,燮xie理阴阳,交通心肾治失眠。)

10、延胡索配徐长卿:治顽固性失眠。

益气润燥、宁神除烦:甘麦大枣汤,重用小麦30-60。

缓急镇咳:阵咳、痉咳,咳而心痛。

12、太子参配合欢皮:调肝解郁,畅通心脉。

13、石菖蒲:涤痰开窍。

“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

祛热宣窍法:治痰热神昏,至宝丹加犀角、连翘、川贝、石菖蒲。

菖阳泻心汤:治痰浊蒙蔽、神识昏迷、胸膈痞塞。菖蒲、黄芩、半夏、黄连、紫苏、厚朴、竹茹、枇杷叶、芦根。

孔圣枕头中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安神益智、宁心化痰治健忘。

定志小丸《千金方》:人参、茯苓、菖蒲、远志。治心气不足而兼痰浊者。

宁志安眠:夏枯草伍半夏(可再伍用交泰丸)。

止血宁络:“夏枯草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对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出血有明显疗效。

清肝火、散郁结:治痰核瘰疬。

降逆止咳:纳于小青龙汤方中一助麻桂解表;一助姜夏化饮;一伍五味子酸敛,一开一合调肺之宣降。

利水消肿:温少阴之经而行水气。

宣痹止痛:并治头痛、牙痛。

治实火口疮:黄连3份、细辛1份。

散结化瘀,治肺结核之低热。

大剂量使用驱逐停潴于胸胁之饮邪。

17、葶苈子:泄肺除饮而定喘。

利尿:紫菀配黄连、甘草治血尿、尿道涩痛。(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为痰火所壅,则治节不行,水道不通。)

通大便:肺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利,大肠失于传导。

凡清金润肺、消痰降气药,皆具通利二便之功。

搜剔停痰伏饮,治渗出性胸膜炎。

20、白芨:性黏而敛。

治痰热型梅核气。(小柴胡合升降散合小陷胸汤化裁)

治支气管炎咳嗽-射干麻黄汤。

苦参治痢疾有卓效,苦参配木香(3:1)。

肠伤寒菌检阳性,用苦参香连丸(苦参木香黄连)。

治快速型心律失常及异位搏动。需要大剂量15-20。

治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

23、生栀子:治胰腺炎有特效。

24、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萎缩性胃炎从瘀治)。

25、甘松:温中醒脾、解郁安神。

26、黄芪配莪术:益气活血、化瘀生新。(治疗消化系统属气虚瘀阻之器质性病变)

27、苍术:升清气,除癖pi囊(胃下垂)。

清热燥湿、升散郁火疗肝经湿热之带下。

清胃消瘀疗胃脘瘀热疼痛。(章次公:小建中汤加蒲公英治胃溃疡)

消痈散结而解郁,擅治乳痈。

30、莱菔子:下气消痰。

31、马齿苋xian: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菌痢、肠炎、热淋、带下、乳痈等。

鲜马齿苋、鲜蒲公英:二鲜汤。

32、生大黄:利胆消石、延缓衰老、定乱至治。

33、八月札:理气通淋。

祛风湿、补肝肾,治痿、痹。(桑枝多用于四肢、桑寄生多用于腰腿)

清利湿热,胃气虚者也可用。

凉肝定风,入肝经血分。(川楝子入肝经气分)

36、鲤鱼:消水、安胎。

回乳:炒麦芽120g。

38、庵-子配楮chu实子:消鼓胀腹水。

39、女贞子:降压减肥、清热蠲痹、扶正升白、润肠通便。

40、藏红花:活血利胆,0.5-1g泡茶饮,治肝硬化长期残留小黄疸。

治风湿痹痛、湿热痿证、带下。

祛浊分清,治尿浊、泌尿系感染。(萆薢分清饮: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42、黄芪配地龙:(补阳还五汤简化方)

益气开瘀、利尿消肿、降低血压,治慢性肾炎。

43、刘寄奴:治瘀阻溺癃。(黄芪配刘寄奴益气化瘀利尿)

44、白槿花:泄化下焦瘀浊。

45、路蜂房:疗带下清稀、阳痿、久咳(止咳化痰)。

46、仙灵脾:燮理阴阳、补肾壮阳。

47、楮实子:利水而不伤阴(补阴妙品)

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

护膜治胃,消化性溃疡、出血。

抗痨散结,治肺痨、瘰疬。

49、肉苁蓉:甘温平补。

51、天南星:用量10-60。

透骨走络、涤痰化瘀、善止骨痛。

治痛风30g(威灵仙、土茯苓、萆薢)

走窜通利治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石症。

利气道、蠲痰积治哮喘。

止呃逆(威灵仙、白芨、蜂蜜)。

治淋巴结肿大、乳腺炎、腮腺炎。

53、豨莶草:解毒活血。

治类风湿关节炎(豨莶草100、当归30)

治黄疸型肝炎(豨莶草、刘寄奴)。

54、土茯苓:治湿浊头痛、痛风。

55、片姜黄配海桐皮:行气活血、通络定痛。

姜黄横行肢节,行气活血,蠲痹通络,是治疗肩臂痹痛之要药。

海桐皮止痛、消肿、散瘀。

 56、木瓜:酸收而宣通。

升清降浊疗泄利(寒热虚实皆宜)

58、川乌、草乌:生用治痹效佳。

搜风定痛,以生草乌力锐效捷。

草乌:《神农本草经》“除寒湿痹”、《别录》主“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药性论》“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达病所”、《本草述》“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足以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

59、羌活:走窜、走表,祛风寒、化湿、通利关节,善治上肢及头面诸疾。

羌活发散力强,善走气分,疗头面、上肢风寒湿邪。

独活发散力弱,善走血分,疗下肢痹痛。

羌活、白芷,风以胜湿,治湿胜泄泻。

62、肿节风:清热解毒、祛风散瘀疗痹症。小剂量(15)扶正,大剂量(30)散结化瘀。

63、白附子(小白附子),黄花乌头的块根:

性燥而升,乃风药中之阳草,引药势上行,故善治面瘫、头风、破伤风。

散头面风痛要药-牵正散、三生丸、玉真散。

治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室性期前收缩。

64、路路通:性通利,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治胸腹胀满、气逆疼痛。

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治肾、输尿管结石绞痛-台乌药30、金钱草90。

治浑身胀痛-香附散(香附、台乌药)

治肾虚尿频-缩泉丸,又治肺寒清涕。

久治不愈之胃脘痛:台乌药加百合。

肾积水:台乌药、泽泻。

肝硬化腹水:台乌药30、制鳖甲30。

66、六轴子:苦温有毒。

长于定痛,治痹症剧痛。

镇咳,五子定咳汤:六轴子、天竹子、苏子、黄荆子、车前子。(久咳痰少)

善治头痛,以前额、眉棱骨为主者。顽固性偏头痛、腰麻、硬膜外麻后头痛用30g。

消囊散肿:关节积液、卵巢囊肿,重用30克。

疏风通络、疏利关节,治关节拘挛疼痛。

提高免疫力,松节30、红枣7枚。

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稀者。

消除慢性肾炎蛋白尿,松节30、黄芪60(久用、渐加量)

升高红白细胞、血小板:松节30、鸡血藤30、牛角腮30、仙鹤草30、补骨脂15。

治阴虚型糖尿病。30g。

与蒲黄相伍(失笑散),治恶露不行、脘胁刺痛、死血腹痛甚验。

“五灵脂能人血分以行营气,能降浊气而和阴阳,它的多种作用即可据此引伸和参悟。”

章次公先生曾创制“灵丑散”(五灵脂、黑丑等份为末,每服3~6克),对痢疾、泄泻初起,胃肠积滞未消者,屡奏佳效,是为善用五灵脂者。
 凡痰瘀交阻、宿食不消、浊气胰塞,而致腹痛撑胀,此药悉可选用,往往可奏浊气下趋,阴阳调和,胀消痛定之效。

朱老还以之治疗肺胀(肺气肿),取得佳效。本病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由于肺脏膨胀,先贤根据症状推理而定名为“肺胀”,是十分确切的;同时在治疗上有“皱肺法”,创制“皱肺丸”治疗本病,具有良效。《百一选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均载有皱肺丸,治久嗽、喘咳、痰红,其中《普济方》之皱肺丸,明确指出:“治咳嗽肺胀,动则短气”,是完全符合肺气肿的证治的。该丸由五灵脂60克,柏子仁15克,胡桃8枚(去壳)组成,共研成膏,滴水为丸,如小豆大,甘草汤过口,每服15粒,1日2次。有祛瘀化痰、敛肺纳肾之功,对肺气肿之轻者有较好的疗效。

72、夜交藤:催眠止痒

在诸多安神药中,以夜交藤催眠作用最佳。盖阳入阴则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经血分,功擅引阳入阴故也。此品善于养血,故用于血虚所致的,最为适宜。因其性平和,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亦可作为佐使药用之。唯其用量宜大,少则不效。朱老处方一般恒用30克,重症失眠则用至60克,每每应手。

夜交藤又有活血、通经、止痒之功。《从新》谓其“行,通血脉”,《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上常以之老人身痒,盖高年阴血多虚,血虚生风故痒,夜交藤有养血活血之功,洵为当选之佳品。内服常配生地、红花、徐长卿、银花藤、丹皮等。沐浴时用夜交藤200克煎汤擦身,其效尤佳。

73、黄明胶:止血养血、消瘀散痈

黄明胶为黄牛皮所熬之胶,又称牛胶、水胶、明胶。

《千金方》用干胶(即黄明胶)为末,酒和之,温服,治虚劳尿精;《》用其久咳不愈,吐血咯血;《肘后方》则用以治疗妊娠下血不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妊妇胎动血下”。《本草汇言》更说它是“止诸般失血之药”,“与阿胶仿佛通用,但其性平补”,更“宜于虚热者”。《医林纂要》亦谓黄明胶“补肺清金,滋阴养血”。

黄明胶还有一些特殊功用,则为阿胶所不及者:①治风湿疼痛:黄明胶烊化,人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白芷、冰片、赤芍末、姜汁适量,搅拌至匀,作膏药贴痛处。也可只用黄明胶、姜汁二味作膏药用,1日1换。对疼痛、麻木均有较好疗效。②治跌打损伤:用黄明胶焙烤后研末,温黄酒送下,成人每次服12克,1日2次。③治疮疖初起:用黄明胶烊化,和入食醋,敷于患处,疮疖初起,即可消散。如此观之,黄明胶又有活血散痈之功矣。

74、仙鹤草:能行能止

 仙鹤草为止血要药,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性疾患。

此药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长。

仙鹤草昧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中有本品“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的记载,《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均可为证。《百草镜》治乳痈初起,即用仙鹤草30克酒煎,并云“初起者消,成脓者溃”。《闽东本草》用仙鹤草治痈疽结毒,亦可证本品之活血作用。盖乳痈与痈疽结毒,皆因邪毒结聚、气血壅遏所效,设其无活血之功。何能消之溃之?因此,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止血而不留瘀,瘀血去则新血生,故为血证要药焉。

仙鹤草别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此品治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有强壮之功。单用本品,治疗气血虚弱之眩晕,有一定效果,即从其强壮作用引伸而来,朱老常以仙鹤草配黄芪、大枣为基本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其效颇佳。曾治一气虚紫癜患者,用仙鹤草、黄芪各30克,大枣15枚,服20剂而紫癜即消失。证属阴虚者则去黄芪,酌加生地、白芍、杞子、龟板、旱莲草,疗效历历可稽。

治慢性痢疾与结肠炎又拟有“仙桔汤”(仙鹤草15~30克,桔梗6克,乌梅炭、广木香、甘草各4.5克,白槿花、炒白术、白芍各9.克,炒槟榔1.2克)。方中仙鹤草,取其活血排脓、止泻之功,故用之多验。

仙鹤草尚有强心作用,叶橘泉先生著《现代实用中药》一书,曾提及之。

77、泽泻:利大小便、轻身减肥

其用量若大于30克(汤剂),亦可通大便。

重用泽泻单纯性肥胖、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及原发性症。

对高脂血症及单纯性肥胖、脂肪肝曾拟一方,名“降脂减肥汤”(制苍术、黄芪、泽泻、淫羊藿、苡仁、冬瓜皮、冬瓜仁、干荷叶、草决明、丹参、半夏、山楂、枳壳)水煎服,或改作丸剂亦可。

善治美尼尔氏病眩晕泽泻50g。

78、牵牛子泻水逐痰,消积通便

牵牛子,又名丑牛、二丑(黑、白丑),其性苦寒沉降,用治喘满肿胀、食滞痰结、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有良效。

(1)肺炎:痰热壅肺,胸高气促,面赤,痰鸣,鼻煽,便闭。指纹色紫,舌红,苔黄。朱老常用牵牛子配大黄、黄芩、桑白皮、连翘、鱼腥草、僵蚕、瓜蒌等,服后大便畅通(约泻下3~4次),喘促痰鸣即平。盖牵牛子苦寒滑利、逐痰泻水之功甚著,合大黄、黄芩等.清热解毒,化痰通腑,用之得当,往往可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

(2)水肿腹水:牵牛子既善利大便,又能利小便。其作用较大戟、芫花、甘遂略弱,但相对副作用亦较轻,较之寻常利水药如五皮饮以及茯苓、泽泻、猪苓、木通为强。所以张子和说:“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溢,非杯杓可取。”《儒门事亲》禹功散(黑牵牛头末、茴香、姜汁)、导水丸(大黄、黑牵牛、黄芩、滑石)、神芎丸(即导水丸加黄连、薄荷、川芎),三方皆用牵牛,是真识牵牛者也。以上三方,皆朱老赏用之方(上述肺炎案牵牛配大黄、黄芩即取导水丸意),用于胸水、腹水、水肿体实、病实者,屡奏佳效。

(3)便秘腹胀:牵牛子气味雄烈,有破气散壅、通利三焦的作用,故亦常用于积滞、腹胀腹痛、便闭或泻下不爽之症。章次公先生曾拟“灵丑散”一方(黑牵牛、五灵脂等分研末,每服3~6克,日2次),朱老用之多年,其效甚佳。此方亦用于痢疾少腹胀硬或坠痛,排便不爽,常以牵牛子、五灵脂与大黄、槟榔、薤白、白槿花、苦参、石榴皮、川楝子、香连丸等相伍而用。

(4)老年癃闭:老年癃闭,多由前列腺肥大引起,其症排尿困难、涓滴难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伴见面白眈、乏力、神怯、腰酸、膝软。朱老对此证常用东垣天真丹加减。此方原注甚简略,仅“治下焦阳虚”数字,细绎其立方之意,乃以巴戟、肉桂、葫芦巴、破故纸(即补骨脂)、杜仲调补肾命,佐以牵牛子、琥珀、革薜通利水道;沉香、茴香疏理气机,俾气行则水行,用此治疗老年前列腺肥大所致之癃闭,以及肾炎之水肿,甚为合拍,堪称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良方。不过东垣在论及牵牛子时,却误以牵牛为辛热之药,后世虽明达如张路玉者亦沿袭其说。又以牵牛有黑白之异,前人或谓黑者其力较白者为胜,或谓白者入肺,专于上焦气分除其湿热,黑者其性兼入右肾,能于下焦通其遏郁,其实二者功用一致,不必强为区分。又,牵牛子入药,以人丸散为宜,每次用量1~1.5克,入汤剂则其效大减,每剂用量6~15克。此药不可久用,体虚者及孕妇忌用之。

79、马鞭草祛瘀消积、清热解毒功奇

马鞭草味苦辛,性微寒,人肝、脾、膀胱经,具有活血、通经、利水、截疟、消积、治痢、清热解毒等多种功能。

《千金方》有马鞭草鲜品治疟的记载。民间截疟一般取鲜草一握(干品30~60克)作煎剂于疟作前二小时服下。

因它有很好的活血作用,可于跌仆损伤之症;又能通经,凡瘀阻冲任、经汛不行者.可与益母草、生山楂、丹参、泽兰、牛膝之属相伍应用。

根据其人肝、脾及活血消癞、利水退肿双重作用,似吻合于肝硬化腹水“瘀结化水”之病机,故凡此病癌块癖积、水湿蕴阻、腹大如箕之实证,可以选用。体虚者可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消补兼行,往往既可见尿量增多,腹水渐消,又可见血活瘀行、癌块软缩之效。

它擅消积化滞,治泻治痢,《医方摘要》以其与茶叶相伍,痢疾,确有妙思,二味均能清肠,均含鞣质,通中寓塞,凡痢泻早期,证属湿热者咸宜。

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外症痈肿、喉痹等。《卫生易筒方》治乳痈肿痛,以其与生姜加酒捣汁服。实践证明,凡乳痈初起,服此方盖被取汗,可建消散之功,此乃解毒、散结、消瘀多种综合作用使然。若乳痈行将化脓或脓已成,则无效。

夏秋间之暑湿流注,可重用本品配合金银花、连翘、僵蚕、白芥子、土贝母、木香等,对杜绝流窜、降低高热有效。

79、黄药子降火消瘤、止咳止血
《本草纲目》对其功用有八个字的说明:“凉血降火,消瘿解毒”,颇为扼要。朱老指出:解毒,是指黄药子“主诸恶肿疮瘘:一喉痹、蛇犬咬毒”(《开宝本草》)的作用;消瘿,是指其对甲状腺肿瘤有消散之功;降火,是指其可用于“心肺热疾”(《大明本草》);凉血则指其清热止血的功效。

朱老经验:黄药子确为甲状腺肿瘤、甲亢卓效药。苏颂谓有关记载见孙思邈《千金月令》,用黄药子酒治瘿,“时时饮一杯,不令绝酒气”。在服药过程中,“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颈细也”,并谓刘禹锡《传信方》“亦著其效”。说明早在唐代便用它治疗甲状腺瘤(可能也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朱老临床常用黄药子为主药,配夏枯草、生半夏、僵蚕、橘络、海藻、昆布、牡蛎、青陈皮、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土茯苓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品,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约需2~3个月,多可恢复正常。但对甲亢患者,不可用海藻、昆布、海带之类含碘多的药物,因为碘虽可暂时抑制甲状腙激素的释放,使甲亢症状减轻,但当这种抑制作用减退或消失,甲状腺激素大量合成或释放,可致使病情反复并加重,缠绵难愈。更重要的是,甲亢病人虽多合并甲状腺肿大,但其病机多为阴虚阳亢,或气郁化火,与单纯性甲状腙肿不同,故甲亢虽以黄药子为主药,必伍以大剂滋阴降火药,如生地、玄参、麦冬、黄连、丹皮、夏枯草、牡蛎(此药不含碘,故仍可用),再加赤白芍、桃仁、红花、浙贝、僵蚕、香附、蒺藜、珍珠母等活血化瘀、理气舒郁之品,始克奏功。
黄药子有凉血止血之功,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诸血证,可单味用,也可配伍凉血止血药如侧柏叶、旱莲草、小蓟等同用。亦可用治咳嗽,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朱老指出:上述功用,主要在于黄药子凉血降火之力,如用以治疗甲亢、甲状腺肿大及肿瘤,是因为其病乃阴虚阳亢或气郁化火,平其火热则其肿自消,不同于海藻、昆布、牡蛎辈之咸寒、软坚、散结;用以治疗咳喘,亦必因热而肺失清肃者,不同于贝母、杏仁、瓜蒌之止咳化痰。至若血证,若非血热妄行,黄药子亦不可轻投也。黄药子药性平和,可蒸而食之,如杜甫《同谷七歌》:“黄独元苗山雪盛”注:“黄独状如芋子,肉白皮黄可蒸食,”可证。朱老在长期使用黄药子的实践中亦未发现其毒副作用。

半夏是可以生用的,而且用生半夏止呕,疗效优于法半夏。

生半夏久煮,则生者变熟,何害之有!传统的半夏加工方法,先用清水浸泡十数日,先后加白矾、石灰、再泡,不唯费时费功,而且久经浸泡,其镇吐之有效成分大量散失,药效势必大减,用于轻病,尚可有效,用于重病,则难以建功。

妊娠恶阻,其呕吐剧烈者,较为棘手。朱老治妊娠恶阻,恶心呕吐不止,胸闷不舒,不能进食者,常用生半夏为主药,配茯苓、生姜、赭石、陈皮、旋覆花、决明子,作汤剂,煎成后每用少量频服。若脾虚者,去决明子,加焦白术、砂仁健脾助运;胃热者,加芦根、黄连清胃泄热,疗效卓著。

用生半夏人汤剂需注意煎法,一般用单昧先煎30分钟,至口尝无辣麻感后:再下余药。若与生姜同捣,然后入煎效更好。

半夏古有动胎、坠胎之说,大约始于金代张元素,但仲景《金匮要略》治妊娠呕吐不止,即用干姜人参半夏丸。后世方书《干金要方》、《外台秘要》,妇科专书如《妇人良方》、《女科准绳》治妊娠呕吐亦皆用半夏,可见其动胎、坠胎之说不能成立。

 半夏所治之呕,多为水湿、痰饮,阻于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所致。以其为主药,偏寒加生姜、吴萸;偏热加黄芩、黄连,亦为处理之常规。

以其味辛,辛者能散,生者其辛味足,故下气散结其功尤擅。朱老尝以生半夏为主的煎剂。治疗心下痞,即自觉胃脘部如有物堵塞,而按之无物,且无疼痛的症状,即取其下气散结之长。又如幽门梗阻,其病既因梗阻使食物通过有碍而呕吐反胃,又因物不得下,停聚为湿为痰,正因为半夏能燥湿化痰,又能下气散结,故用之有效。

《素问‘厥论》日:“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千,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姜、白芍、厚朴、生姜,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随症制宜,泛应曲当,张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然而朱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朱老拙,《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止血作用。清吴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且无局部感染现象。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朱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惟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
《本经》称半夏主“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朱老认为,半夏所主之寒热,当出现“心下坚”(《本经》之见症),始为恰当,非漫指一切寒热而言。从《本经》之义引伸,凡寒热不解,如出现心下坚满,或气逆不降,或胸脘痞闷,均为选用半夏之指征。盖此类证候,无非浊气不降,阴阳不交所致。半夏味辛,能开结降逆,交通阴阳,和解寒热,故可治之。由于半夏有和解寒热作用,前人恒用治疟疾,痰浊甚者尤验,如《通俗》除疟胜金丹即用之。曩年朱老以生半夏为主药的绝疟丸(验方)治各种疟疾,不论久暂,均奏显效(处方:生半夏、炮干姜各150克,绿矾、五谷虫各6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2克,酌减,需于疟发前四五小时以开水送下)。每日疟及间日疟恒一服即愈,其重者需再服始止。朱老,凡寒热往来,休作无时,痰浊内阻之热性病,用之常收意外之效。
 朱老运用半夏治不寐,是受到《灵枢·邪客篇》用半夏汤治“目不瞑”的启示。凡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此汤诚有佳效,是其有交通阴阳之功的明验。后世医家演绎经旨,治不寐用半夏汤化裁,因而奏效者不知凡几,如《秘旨》载一不寐,心肾兼补之药遍尝无效,后诊其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各10克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则《秘旨》此方之适应证,当是郁火内扰、阳不交阴之候也。朱老盛赞此方配伍之佳,并谓:“若加珍珠母30克人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并可引用之治疗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
(4)消肿散结  痰之为病,变幻甚多,倘留着于皮里膜外,则结为痰核,其状如瘤如栗,皮色不变,多无疼痛感,或微觉酸麻。半夏长于化痰破坚,消肿散结,故为治疗痰核之要药。朱老经验,凡痰核症之顽缠者,恒非生半夏不为功。盖生者性味浑全,药效始宏。至于生用之毒性问题,先生认为,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多年来,朱老治疗痰核,以生半夏为主药,因证制方,奏效迅捷。如软坚消核选加海藻、昆布、生牡蛎、夏枯草等;化痰通络选加白芥子、大贝母、僵蚕等;活血消肿选加当归、丹参、紫背天葵等;补益气阴选加太子参、川百合、十大功劳叶等。
82、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该品味辛以散,能化痰浊,消郁结,凡因痰(痰气、痰火、痰瘀、痰浊)所致的病证,皆可用之。

其性寒,对脾胃虚弱者需慎用。

以生津止渴见长,热病伤津,责之肺胃,而花粉人肺胃经,清热生津,两擅其长,宜乎其效。杂病中也有以口渴为主诉者,或嗜食肥甘厚味、或烟酒过量、或肝郁化火,伤及肺胃之津者,常以天花粉配玄参、麦冬、生甘草,或作汤剂,或作药茶代饮料,取效甚捷。诚如前人所说:“瓜蒌根纯阴,解烦渴,行津液,心中枯涸者,非此不能除。”

化热痰,《本经逢原》说它“降膈上热痰”,燥热伤肺,痰粘稠、不易咯出,口渴,面赤,舌红,脉细数者,可用天花粉配瓜蒌仁皮、光杏仁、川贝母、桑白皮、生甘草、鱼腥草(需用20~30克)、枇杷叶。

清暑解毒妙品,用于痱子(夏季皮炎)、疮疖(暑疖)湿疹,兼见口渴、心烦、尿短赤者,内服常与银花、连翘、淡竹叶、滑石、生甘草、蒲公英、绿豆衣配伍。外用可单用天花粉或配半量滑石粉,少许冰片,研极细末作皮肤撒布剂。

糖尿病亦常重用天花粉(30克),可以缓解三多(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的症状,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有玉液汤(黄芪、山药、天花粉、知母:葛根、五味子、鸡内金),可资参考。

天花粉治疮痈亦有卓效,《大明本草》说天花粉“消肿毒、乳痈、发背、痔漏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仆损瘀血”。著名的仙方活命汤(银花、防风、白芷、当归、天花粉、陈皮、赤芍、甘草、浙贝母、山甲珠、皂角刺、乳香、没药)即用它,此方有“是疮不是疮,仙方活命汤”之誉,而且不限于皮肤疮疡,对内痈(如肠痈即急性阑尾炎)及深部脓肿也极有效。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在该方方解中还专门提到天花粉在其中的作用,他指出:“痈肿之处,必有伏阳”,花粉既有清热泻火之用,又有消瘀排脓之长,故十分合拍。

84、十大功劳善清虚热,补而不腻
功劳叶多用于肺肾阴虚之骨蒸劳热(包括结核病潮热),朱老经验,功劳叶配地骨皮、蓓草、女贞子、北沙参、天冬、麦冬、黄精、百合、川贝母、桃仁等,不惟对肺结核潮热有显著退热之效,且可止咳、止血,促进病灶钙化,增强患者体质。对诸多慢性病过程中出现的低热、烦热,审是阴虚火旺者,常与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之品配合,收效亦佳。当然,阴虚之证非朝夕可复,因此治疗上常须时日,功劳叶长服、久服,亦无伤胃之弊,不少患者用后反能增进食欲。一般用量以10~15克为宜。

功劳叶和黄连、黄柏、黄芩不同之点,在于其兼有一定滋养作用;和天冬、麦冬、地黄等滋阴药不同之点,在于其补乃是清补而非腻补,故绝不会滋腻助邪。在这一点上,其作用又近于女贞子,但和女贞子不同者又在于它还有清热退蒸之长。

85、枸杞子治肝病齿衄、阴虚胃痛

 枸杞子甘平,滑润多脂,为滋肾养肝、益精生津之妙品。

其止血作用,方书记载甚少,仅《本草述》提及“诸见血证,咳嗽血”。朱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此品具有止血之功,对慢性肝病所见牙齿出血尤为适合,每日用30克煎汤代茶,连服数日,齿衄常获控制,临床症状亦随之改善。朱老常谓:“血证病因,千头万绪,约言之,缘阴阳不相维系,若阴虚阳搏,宜损阳和阴;若阳离阴走,宜扶阳固阴。但肝肾精血交损所致之失血,非偏寒偏热所宜,枸杞则为当选之佳品。”不仅齿衄,举凡鼻出血、咯血、崩漏等症见精血内夺、肝不藏血者,在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枸杞,可以提高疗效。

枸杞子不仅入肝、肾二经,《要药分剂》指出,还兼入肺、胃二经,同时,王好古说它:“主心病嗌干、心痛。”此处之心痛,多指胃痛而言,这是枸杞子治胃痛之滥觞。
因为本品善于滋肾补肝,润肺养胃,所以对胃阴不足或肝气横逆犯胃之胃痛,用之有益。朱老对溃疡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见口干、苔少舌红,脉弦细者,均加重枸杞子之用量,恒收佳效。有时单用本品,每次10克,嚼服或烘干研末吞服,1日2次,食前服,对萎缩性胃炎亦有佳效。

86、白薇轻清虚火、透泄血热
白薇味苦成,性寒,人肺、胃、肾经。其有清虚火、除血热等多种作用,为治疗阴虚内热,肺热咯血,大出血后虚烦血厥.热淋、血淋之要药,并可治风温灼热多眠、温疟等。

最早用白薇的方剂见于《金匮要略》,该书“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之“竹皮大丸”(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有“安中益气”之功,方中即用此药。尤在泾对此方颇有中肯的分析:“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人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日安中益气。”此方殆用白薇治疗血虚烦乱,以其能利阴气,清血热也。后世“白薇汤”,擅治妇人“郁冒血厥”,方由白薇、当归、人参、甘草组成,其用白薇至为精当,盖血虚则阳热上冒,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以致职。方中人参益气,当归养血,以补不足,尤堪咸寒之白薇,清热安中而抑阳亢,斯郁冒可除,血厥可愈。

自薇不仅可用于杂病,亦可用治热病,盖以其在清热中寓有透解之意。《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葳蕤汤”(玉竹、生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甘草、红枣),为治疗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而致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之良方,方用玉竹、炙草、红枣滋养营阴,以益汗源;葱、豉、薄荷达表透邪;白薇轻清凉解,确属轻灵有效。白薇能入血分,按照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层次,用药或表或清之次第,凡病在卫气阶段,似不宜早用。经验所及,用白薇的着眼点有:①肺热较重。白薇能清肺金,凡以肺热咳嗽(特别是久咳)或咳嗽痰中带血为主症者可以用之。②热病后余热未清可以用之。③阴虚外感证早期亦可用,但必与养阴、透解之药同用。

朱老擅治痹证,无论是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凡属热证或寒热错杂证,见低热缠绵、午后较甚,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来较数者,每于辨证论治方中,加用自薇、秦艽、津草,其退热较速,痹痛亦随之缓解。夏秋间湿热为患者多,有运用苦泄、辛开、淡渗、芳化诸法后,诸恙均退,惟后期低热缠绵,周身困倦,纳谷不香,示湿热伤阴,余邪留恋,朱老每取白薇、石斛、豆卷同用,对于摒退低热,促进消化功能之恢复,有所助益。
白薇“疗伤中淋露”,《本草经疏》释日:“《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热,血热则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和而前症自瘳矣。”此药能人冲任,以清血海伏热,故对月经先期及漏下等症,凡属胞宫伏热者,均可酌用,近代名医程门雪先生治不明原因之发热,用白薇与鹿角相伍;配伍巧妙。从白薇人冲任,鹿角通督脉,二味并用,能燮理阴阳的角度来理解,觉得别有悟境。朱老治低热证,腰酸肢楚,头晕神疲,妇女可见月经不调,带下频仍,属肾虚为主者,恒以白薇与生地、巴戟天同用,随症加用不同的药物,其意亦在于燮理阴阳。而对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当戕敛虚火,平调阴阳,从调理冲任着手,以白薇、白芍、牡蛎、仙灵脾、女贞子、盐水炒知柏等,组合成方,多能收较佳之效。

87、桑椹子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桑椹子色紫红,老熟则黑,入肝肾二经,性味甘酸而寒,为滋补肝肾、养阴熄风之要药。

朱老指出:举凡肝肾阴虚所致之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老人精亏血少之耳鸣、怔忡、不寐、腰酸脚弱、便秘,悉为妙品。诚如《本草经疏》说:“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入药水浸洗净晒干用,汤剂一般用量以15~30克为宜,脾虚泄泻者忌之。鲜者可作水果食用。

配人中白,治牙痛、口疮。

治脉管炎,下肢麻木、冷痛、漫肿,大剂量30-40。

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记载的少量方药之中,即有茜草一味:“帝日: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日: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日: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这里的芦茹,即茜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茹芦”。

茜草苦寒,入肝经,药用其根部。此药既能行血,又能止血,故有“血见愁”之别名。前人经验,多谓炒炭止血,生用行血。朱老指出:茜草生用亦有显著止血的作用,不必炒炭,唯止血当用小剂量(常用6克左右);行血则须大剂量(20~30克)耳。

 茜草止血,范围较广,无论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量多、子宫出血,凡因血热妄行引起,量多色鲜,舌红脉数者,皆可投以茜草,而收迅捷止血之效。常配伍生地黄、大黄、白芍、炒丹皮、炒栀子、侧柏叶同用。

茜草本可行血,配合大黄等应用,尤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妙。

晚清张锡纯氏善用茜草,其妇科方中有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妇女赤白带下,所谓赤带,即子宫的少量出血)和固冲汤(黄芪、白术、龙骨、牡蛎、山萸肉、白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茜草,治妇女血崩、宫血)

 茜草行血,其效最著者为妇女血滞经闭,单用此味30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1日1剂,2次分服,一般数剂即可收通经之效。月经困难,经水中夹有血块,腹疠痛者,也可使用。亦可配伍当归、川芎(佛手散)、桃仁、赤芍、益母草、泽兰、香附、延胡、青木香、茯苓、威灵仙、丹参,用于血瘀气滞之痛经。

另有胁痛一症,胁肋属肝,有气分、血分之别,初病在经在气,久则入络入血,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称为“肝着”。以“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为其特征,主以旋覆花汤。此方三味药,旋覆花、青葱之外,尚有新绛,新绛即绯帛,为纺织品,而染之成绯者,即茜草之根汁,故茜草又名“倩染”、“绯草”。对于此方证,历来注家多有疑义。《医宗金鉴》以为方证不符,丹波元简、陆渊雷等亦谓方证不合。但叶天士治肝着,常用此方,谓“肝着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并指出“此际不可用辛香刚燥,……新绛一方,乃络方耳”,药用新绛配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归须、泽兰之类。可证《金鉴》之说不确。而新绛一药,自清以后即废用,茜草入络行血,瘀去则络脉宣通,故可取效于久病胁痛者,朱老认为“新绛”之作用,乃在茜草,不妨选用茜草可也。

 茜草尚可利水,用于水肿、黄疸等疾,《千金》治风水.即有“活其血气”之说,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曾论及“血不利则为水”,可惜历来注家多泥于字面,在妇女经水问题上做文章。朱老认为:仲景之精神乃在于阐发瘀血导致水肿,临证对于水肿之仅用通行利水剂无效者,常改从血瘀治疗,选用茜草合益母草、鬼箭羽、丹参、泽兰、牛膝、车前、猪苓、茯苓皮、桂枝等,每收捷效。茜草、益母草、泽兰辈,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故用于血瘀水肿证,非常合拍。

味辛微苦,性微寒,人心、肝二经,长于活血祛瘀,为妇女经事不调、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其子名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主治略同,尤擅解郁平肝、活血祛风之长。至于两者区别,李东垣谓“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朱老则认为:“二味活血祛瘀之功近似,若论利水,则益母草为胜。”

《本经》早有“瘾疹痒,可作浴汤”的记载,内服之功亦相近似。朱老认为:“益母草的消风止痒作用,全在其能人血行血。盖血活风自散也。”风疹之疾,初起当侧重宣肺,盖肺主皮毛,肺气开,风气去,痒遂止耳。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顽固者瘩病硬结难消,令人奇痒难忍,甚或心烦不寐。此时当宗“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旨,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采用养营、活血、清风之品,方可奏功。朱老恒以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至30克),伍人益母草、紫草、红花、白鲜皮、白蒺藜、徐长卿等,奏效较捷。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平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品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克,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克、杜仲12克、桑寄生20克、甘草5克。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各12克,钩藤20克,生牡蛎30克;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大生地各15克。

 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必须大剂量。曾验证:若每日用30~45克时,利尿作用尚不明显,用至60~120克时(儿童酌减),始见佳效。鉴于其具有活血、利水之双重作用,故对于水、血同病,或血瘀水阻所致之肿胀,堪称的对之佳品。应用概况是:①用于肝硬化腹水:此症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乃气血水相因为患,其病位在肝,恒多“瘀积化水”之候。朱老治疗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之鼓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恒以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加入辨证方药中,常可减缓胀势,消退腹水。 ②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系外感风邪水湿,或疮疡湿毒内攻等,致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而成。益母草除能利水外,尚可清热解毒,《新修本草》载:“能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不失为治疗急性肾炎之要药。常用处方:益母草90克。泽兰叶、白槿花各15克,生甘草5克。风邪未罢,肺气不宣加生麻黄5克;内热较甚加生大黄5克、生黄柏10克;气血虚弱加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至于慢性肾炎,则要从久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以致气化不行,水湿潴留着眼,补肾、活血兼进,藉以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脏血流量和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常在组方时选加益母草。 用于其他原因之水肿。临床可见一种浮肿,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一般肿势不剧,以面部和下肢较为明显,常伴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等症状。朱老认为,此种浮肿基因于气血亏虚,肝脾失和。盖气虚则鼓荡无力,血涩运迟,络脉瘀滞,以致水湿留着。故此类浮肿,乃虚中夹瘀之候也。朱老习用生黄芪(30克)与益母草(60克)相伍,以扶正气、化瘀滞、行水湿。配合茯苓、白术健脾,当归、自芍养肝;天仙藤、木瓜舒筋化湿,收效较著。

紫石英甘温,人心、肝经,有降逆气、暖子宫、镇心安神之功。

早在《金匮要略》中,即载有“风引汤”(紫石英、寒水石、石膏、滑石、白石脂、赤石脂、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以“除热瘫痫”,方中即用紫石英,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扩大了此药的应用范围。

治宫寒: 一般说来,石药之性偏于燥,而紫石英温润,此点颇堪注意。质重而润,又能深入血分,故可通奇脉,为温养奇经、镇逆安冲之要药。早在《本经》即记载其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治宫寒不孕之作用,为历代医家所赞许,可见经得起实践之检验。朱老治宫寒不孕证,亦喜用此药,多以其配合仙灵脾、鹿角霜、淡苁蓉、沙苑子等,随症辅以其他药物,有较佳效果。

治胃痛: 冲脉为血海,起于胞中,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若寒客胞中,则冲气因之上逆。逆于胃,则脘痛嗳气;逆于肺,则喘逆迫促。冲脉隶于阳明,若胃气虚馁,冲气更易上干。朱老经验,胃痛之因冲气上千者,多见于血虚夹寒之患者,其见症为面色萎黄或少华,脘嘈心悸,胃痛阵作,嗳气频仍,亦有见脐下动悸者,舌淡苔薄,脉弦细。若从肝气犯胃论治,往往乏效,盖理气之品,多易伤津耗液故也。常用六君子汤,以山药易白术,加当归、紫石英、川楝子、小茴香、沉香,每应手收效。其所以以山药易白术者,盖因自术升脾阳,不利于冲气平降之故。山药既可健脾,又能养胃安中,用之较为合理。

疗喘逆: 紫石英功擅降冲纳气,故为治疗喘逆之要药。一般而论,咳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但见症往往虚实夹杂,呈现咳喘痰多,动则喘促尤甚,气短乏力,心悸不宁等见症,则宜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肺脾肾三脏并调,可用苏子、杏仁、旋覆花下气豁痰;党参、山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紫石英、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执此法而化裁之,每可获效。对于肺肾两虚,咳喘乏力,或喘而易汗之虚喘,应梦散(人参、胡桃肉)不失为对症之良方,而朱老用此方,恒伍人紫石英,或再加紫河车之填补,自较原方疗效为优。

治心悸:紫石英能镇心安神,所以常用于心悸怔忡之候。昔张文仲治“虚劳惊悸”,用“紫石英五两,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细细服,或煮粥食”。是单用此药而收效者。此药常用于阳虚之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黄芪、紫石英,是朱老治疗心阳虚之心悸常用方。若心之气阴两虚,呈现舌红苔少,夜寐不宁,心动过速,脉细数而弱者,则予益气养阴宁心方中加用之,以收安奠心君之效。药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生地、枸杞子、炙甘草、柏子仁、紫石英等。

治崩漏: 崩漏之成因甚多,然则冲任不固,乃是共性,络伤血溢,取药固摄下元,调理冲任,以堵缝隙,实为要着。震灵丹(禹余粮、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五灵脂)是治疗崩漏下血量多,或纯下瘀血,以致头目昏晕、四肢厥冷之良方。观其方义,是在堵截中寓有化瘀,深得通塞互用之理,凡崩漏数日未已,漏下夹有瘀块,可仿震灵丹之意,取紫石英、赤石脂、乌贼骨收摄冲任,丹参、茜草养血化瘀,川断、杜仲补益肾气。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历验不爽。

94、五倍子敛肺涩肠、解毒医疮

五倍子为角倍蚜寄生在盐肤木上所形成之虫瘿,性平,味酸咸涩,无毒,人肺、胃、大肠三经。效广用宏,其效能可概括为①敛肺止咳;②涩肠止泻;③固络止血;④止汗固精;⑤收提脱坠;⑥解毒医疮。既可内服,又能外敷。因其收敛作用较强,故凡新起之咳嗽、痢疾或便秘者,则不宜使用。

(1)肺虚久咳   久咳不已,肺气虚散,需补敛兼施,宜五倍、五味并用。朱老盛赞丹溪所言:“五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乃善用五倍子之经验之谈。此等久咳,朱老认为多属慢性支气管炎而体质偏虚者,新感暴咳不宜也。

(2)各种出血     本品含有丰富之鞣质,能加速血凝而达到止血之效,内服外敷均可。对于鼻出血、牙宣、咯血、吐血、崩漏、便血、尿血,无实火者,均可内服或外敷。一般单用五倍子或伍以半量之枯矾,共研细末,米粉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10~20粒,米汤送下,一日二三次,食后服,有良好的止血之效。鼻出血、牙宣可取末外搽。

(3)慢性泻痢      泻痢初起,属实、属热,宜清、宜导;而久泻久痢,则宜止、宜敛。五倍子其性不仅收敛,且有抗菌作用,故于慢性泻痢甚合。《本草纲目》以之治泄痢之附方,即有六首之多,其中脾泄久痢方,配伍精当,l临床应用,颇收佳效。对于非特异性结肠炎,亦有一定效果。

(4)宫颈糜烂      主症为带下绵绵,甚则腥臭,多见于慢性子宫颈炎患者,宫颈呈糜烂状,如以五倍子、枯矾等分为末,取消毒纱布一块,蘸药末贴塞于宫颈部,每日换药1次,有消炎止带、收敛生肌之功,奏效较速。

95、菟丝子: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治闭经:宣通百脉,温运阳和。

治黄带:菟丝子善入奇经,竣补任脉,固束带脉。

96、阿魏消积破癜、内服外治咸宜

 阿魏系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树脂干燥而成,味苦辛:性温,有特异之臭气。早在唐代,阿魏即开始用于临床,如《唐本草》载:“阿魏,味辛平,无毒,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癞积,下恶气”(《千金翼方》所载与此相同)。宋、明以降,更以之作为心腹冷痛、痞积、腹胀、疟疾、痢疾要药。如《济生方》“阿魏丸”,即以阿魏(醋化开)、木香、槟榔、胡椒为丸,生姜皮煎汤送下,治气积、肉积、脘腹胀满作疼,或引胁肋疼痛,或痛连背膂,不思饮食。另一同名方以阿魏(酒浸化)配官桂、炮莪术、炒麦芽、炒神曲、青皮、莱菔子、巴豆霜,主治略同。分析二方,皆以阿魏为主药,配合理气、温通、散结之品,以奏消积破癌之功。而《痧胀玉衡》所载一方,由阿魏、延胡索、苏木、五灵脂、天仙子、莪术、陈皮、枳实、三棱、厚朴、槟榔、姜黄、芍药、降香、沉香、香附、莱菔子、砂仁组成,治食积壅阻痧毒,气滞血凝,疼痛难忍,头面黑色,手足俱肿,胸腹胀满之症,其用阿魏,殆在于“下恶气”。

 朱老所用之“阿魏丸”,系近人聂云台氏所拟。方用:阿魏30克,水飞雄黄10克,黄蜡60克。制法:先将黄蜡烊化,加入阿魏及雄黄粉搅匀,然后放人石臼中捣极融,捻为丸,如梧子大,成人每服3~5粒,幼儿l~2粒(切碎吞),1日2次,食前开水送下。对于腹部胀气、冷痛、伤食、顽固性泄泻经年累月不瘥(包括肠结核)、急慢性痢疾(包括阿米巴痢)、小儿疳积膨胀或腹有肿块,以及肠寄生虫等症,均可应用。疫病流行期间,每晨服1~2粒,有预防感染之作用。如伤面食者用面汤下;伤肉食者用山楂汤下;伤于瓜果者用丁香汤下;痢疾、泄泻用木香、黄连汤下;疟疾用草果(去壳)、乌梅汤下,其效更佳。

朱老指出:“大凡阿魏所治之病,为有形之积滞,虽其味甚劣,但不损胃气。对胃肠积滞所致之恙,其效尤捷。”缪仲淳(体草经疏》认为:“辛则走而不守,温则通而能行”,可谓一语破的。能知此义,则用阿魏之道.思过半矣。对病久气虚而兼积滞者,使用阿魏丸,应与四君子汤、异功散一类顾护脾胃之方配合应用,消补兼行。类此配伍者,有《张氏医通》“阿魏麝香散”(阿魏、肉桂、麝香、人参、白术、神曲、水红花子)为先例。

 阿魏既可内服,又可外治,对痞块癌瘕,当内服外治结合,以提高疗效,内服以阿魏为主药,配合白术、白芥子、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红花、丹参等,为丸缓消之。另以阿魏、山甲珠、三棱、莪术、生川草乌、蜣螂、芦荟、血竭、官桂、乳香、没药、木鳖子、雄黄等熬膏(用黄丹收膏),用时加冰片、麝香少许,贴于患处,止痛、消瘢之力甚著。朱老经验,此膏外贴,治腹部瘕块(包括肝脾肿大、良性肿块),确有殊功,一般连续使用2~4周,可以奏效。朱老对肠炎腹痛泄泻,或消化不良,便溏者,均取阿魏一粒如黄豆大,切碎,置脐上,以暖脐膏一张贴之,颇为奏效。 

徐长卿辛温无毒,《本经》称其主“疫疾、邪恶气、温疟”,有辟秽作用,故古人用其辟瘟疫。

《肘后方》载其能治“注车注船”之候:“凡人登车船烦闷头痛欲吐者,宜用徐长卿、石长生、车前子、车下李根皮各等分,捣碎以布囊系半合于衣带上,则免此患。”今人用此品煎服治登山呕吐、晕车晕船,即受其启迪。由此推勘本品有镇静作用。归纳后世的实践,本品的主要作用还有:理气镇痛,用于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解毒消肿,治疗毒蛇咬伤;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不已。朱老运用此品,配伍他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兹介绍如下:

(1)徐长卿配白鲜皮祛风止痒, 瘾疹(又称风疹块)一症,多系风热搏于营分所致,严重者瘩痈遍体,瘙痒不已。辨证治疗,以消风止痒为大法。久发不已者,恒需参用和络消瘀之品;若卫气已虚,又当益气固卫。徐长卿不仅能祛风,又能镇静止痒,故为治此症之佳品。临床实践证明,本品有抗过敏作用,既可人煎剂,又可作外洗剂。内服常与白鲜皮为伍,加用于辨证论治之方药中。外治常用徐长卿、白鲜皮、苍耳草、蛇床子各30克,煎成后俟温时熏洗之,止痒效果较为明显。婴儿湿疹多起于6个月之后,严重者由周身及于面部,瘙痒难熬,搔破后脂水淋漓,此症顽缠,不易速愈。朱老拟一方:徐长卿、生地黄各12克,赤芍9克,紫草、炒枳壳各5克,白鲜皮、焦山楂各10克。随症加减,收效较著。

(2)徐长卿配姜黄宣痹定痛, 痹痛一症,多因风、寒、湿、热邪之侵袭,着于经脉所致。尽管其见症各异,施治有温凉之殊,而宣通痹着实为要务。根据朱老之经验,徐长卿与姜黄相伍,行气活血,有利于痹着之宣通,有明显的驱邪镇通作用。风湿痹痛,加用虎杖、鹿衔草等,有较好的疗效。至于顽痹,因病邪深伏经隧,急切难解,应以益肾蠲痹为主,在对症方药中加用徐长卿,可以缓解疼痛之苦。

 (3)徐长卿配乌梅治不服水土之泄泻, 腹泻多因脾胃运化不健,水谷不分,并人大肠所致,故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亦有因不服水土而致泄泻者。对此,朱老喜用徐长卿配乌梅,伍以补脾药治之,以调整机体的适应性,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尽快改善临床症状。

98、七叶一枝花又名蚤休、重楼、草河车,为百合科七叶一枝花及同属阔瓣蚤休、金线重楼、毛脉蚤休等的根茎,其味苦微辛、性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后世本草书根据这些记载和实际运用经验,总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主治热毒疮疡等。

七叶一枝花尚有通便作用,此点鲜为人知,近贤章次公先生指出:“蚤休所以能定惊厥,无非通便而已。”这一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值得珍视。正因为其能清热、解毒、通便,故用于热病所致之风动惊厥有效,以热去则风熄惊平故也。有些本草书记载,本品一茎直上,有风不动,无风反摇,故有定风作用。从直观推理,而不是从药物固有的性能作解,不可从。 热甚所致之“惊痫”、“摇头弄舌”、“癫疾”(癫疾,泛指头部疾病),均为七叶一枝花所主。其治“热气在腹中”,即证明其清里热之作用。近贤恽铁樵先生制“一粒金丹”,用治小儿多种热病有良效,此方即七叶一枝花一味也。

朱老常用本品10~15克配伍银花、连翘、射干、牛蒡子、薄荷、大青叶、蒲公英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等,每获捷效。

又据近代研究,七叶一枝花尚有止咳平喘之功,故呼吸道感染者,用之尤为适宜。至于疔疮、痈疡及急性阑尾炎初起未化脓者,朱老经验,常配伍紫花地丁、赤芍、白芷、天花粉、金银花、连翘等内服,另用七叶一枝花研末,醋调后,敷患处(阑尾炎患者加芒硝,敷于回盲部),其效亦佳。李时珍《本草纲目》蚤休条下引民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着,一似手拈拿。”即言其效。

}

B组:松香720 g(用量为A组药粉的1,5倍),樟脑夏天用144 g(占松香用量的20%)、冬天用158 g(占松香用量的22%),凡士林43 g(占松香用量的6%),远红外陶瓷粉72 g(占松香用量的10%),“新我”氮酮29 mL(占松香用量的4%)。
上述A组药物研为细粉,过80目~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密封备用。松香压成粗粉入铁锅或电热锅内,文火加热至完全熔化,加入樟脑、凡士林搅拌使其完全熔化后加入混合均匀
的A组药粉,最后依次加入远红外陶瓷粉、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制成每帖40 g的五虎痹症膏,装袋密封,阴凉处保存。
颈椎病20人,治愈12人,好转6人,无效2人。
肩周炎19人,治愈12人,好转5人,无效2人。
腰椎病23人,治愈7人,好转14人,无效2人。
骨性28人,治愈18人,好转8人,无效2人。
跟骨骨质增生38人,治愈34人,好转3人,无效1人。
网球肘20人,治愈14人,好转3人,无效3人。
软组织损伤40人,治愈32人,好转7人,无效1人。
①用药期间可与牵引、针灸、按摩方法同治。
② 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河南省滑县焦虎乡小马村红飞卫生所杨红飞
生川乌10,生草乌10,蝎子,10,蜈蚣,10,乳香10,没药10,红花10,血竭10,穿山甲10,透骨草10.
香油4两,桐油3两,棉子油3两,黄丹4两,将香油、桐油、棉子油倒入锅内,加热至 40-80度后,将生川乌、生草乌、蝎子、蜈蚣、红花、山甲、透骨草倒入油内煎熬,待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较黄色为度,油温约在200-250度左右时,离火降温过滤。然后将药油复入锅,先小火后大火不停的搅动。此过程是熬制膏药的一个关键,因熬油适中与否决定膏药的质量。如油熬的不到火候则膏药质量较松,贴着后,受热流动不能固着患部,如熬油大过,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药质硬,贴着力小,易于脱落或成废品,熬油恰到好处的标志是滴水成珠。滴水成珠后,立即将锅离火,等油降至200-250度左右时,下黄丹不停的搅动,一般约为5-10分钟。下丹后约3-5分钟做老嫩试验,到位后离火降温,然后将乳香、没药、血竭,细粉下锅搅匀。然后将膏药倾入备好冷水中,浸泡3-7天,每日换水1-2次去火毒。
在制作时也可将去火毒的膏药块放入锅内加热熔化。搅拌均匀,然后掺入细料搅匀,即可进行摊贴和收藏。
3.主治范围、手术扭挫伤后遗症及劳损外伤。风寒湿邪侵袭引发的颈、肩、腰、腿、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骨伤病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
生川草乌各50g、全虫30g、蜈蚣30g、乳香、没药各45g,红花45g、血竭30g、炮山甲45g、透骨草60g,基质1200g。
制法:将上药研粉入基质成膏备用。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细辛10g,徐长卿20g,生川乌10g,木瓜20g,透骨草20g,红花15g,乳香10g,土元10g,栀子10g,灵仙10g,生大黄5g,赤芍15g,红藤10g,冰片5g,麻油240g,松香120g。
将麻油加温至40-80度时,入松香煎熬至滴水成珠后,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入乳香熔化后离火降温70度时,将药末倒入锅入搅拌,约温降至40度时加冰片。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应骨质增生、腰突症、股骨头坏死、肩周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将上药研粉入基质成膏备用。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研细粉入基质1000g,收膏备用。
治疗颈椎、胸椎、腰椎、足跟、膝关节、手指等处骨质增生,
此膏敷用2次后,局部疼痛可基本消除,但仍需多敷1次,以巩固疗效。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颈椎病膏药(活血镇痛膏)
A、生川乌60g,生草乌60g,细辛40g,白芥子40g,花椒40g,炮山甲40g,沉香40g,乳香50g,没药50g,磁石50g。
研细粉入基质中,收膏备用。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研细粉入基质中,收膏备用。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A、生南星100g, 土鳖虫50g, 生半夏100g, 生马钱子50g, 制乳没、阿魏、肉桂、炮辛各30g。
B、当归、独活、生川乌、生草乌、制白附子、千年见、川牛膝各50g,
共研细末,加黑膏药(基质)3500g,烊化后摊膏(15 ×15cm),7天换药一次。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A.生马钱子60g 、生川乌75g、生草乌60g、生南星60g、生半夏60g、古月30g、净全虫30g、肉桂3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洋金花45g、甘遂30g、土虫50g、血蝎30g、生乳香45g、生没药45g、三七粉30g、炮山甲30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45g、冰片15g、扑尔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共计875g,(扑尔敏、炎痛喜康不计量)
B.蟾酥25g、乌蛇60g、桂枝90g、桑枝90g、生麻黄60g、防乙30g、秦艽45g、生桃仁60g(捣碎)、红花45g、防风45g、苍术30g、鸡血藤90g、当归60g、白芷60g、羌独活各45g、急性子60g(捣碎)、苏木50g 、广龙45g、威灵仙60g、片姜黄50g、牛夕50g、木瓜45g、生香附60g、川芎45g、灵脂60g、透骨草75g、三棱60g、文术60g、穿山龙90g、姜60g、鹿含草60g、寻骨风60,计1879g(稠膏干燥后约50g)。
C.松香540g、樟脑338g(夏天);462g(冬天)、仙石粉308g、凡士林92.4g、丁香油385毫升(冬天)、氮酮6毫升、薄荷46g。
(1)、A组药中生马钱子至炎痛喜康分别压细粉过80-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备用。
(2)、B组药乌蛇至寻骨风水煎二次,二次药液混合入蟾酥(捣碎)浓缩成6:1左右稠膏。稠膏低温干燥压成细粉加入1组药粉中,反复过筛,使其混合均匀,密封备用。
(3)、松香压粗粉入桶内,文火加热(或水浴加热)至完全熔化,入凡士林溶化后药粉搅拌均匀,入仙石粉搅拌均匀,加入樟脑搅拌使其完全熔化,最后加入丁香油和氮酮搅拌均匀。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40g的松樟灵仙膏100贴。
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急性扭挫伤。
松樟灵仙膏是以松香、仙石粉为基质原料的白膏药。贴前先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塑料薄膜,直接贴于患处,贴敷后要用手按片刻。
1、贴后如皮肤发痒或出现小红疹,乃系药力渗入病灶刺激皮肤所致。发痒严重者,可将膏药暂时揭去,用热毛巾轻拂,切勿用手抓搔,待痒止疹消后再贴。
2、皮肤有开放创口或各种皮肤病者,请勿贴用。
4、放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生栀子90g,白芷30g,生半夏、生草乌、细辛、制乳没、红花、当归尾各9g。
共研细末,入基质成膏。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生南星50g,生半夏50g,甘遂30g,土虫50g,蛴螬30g,七叶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三七粉30g,没药各45g,血竭30g,肉桂30g,细辛45g,冰片20g,樟脑50g,麝香1.0g(可不用),炮山甲45g,蜈蚣30g,全虫30g,生延胡60g,郁金60g,扑尔敏片100片,炎痛喜康片150片。
上列诸药要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
B:乌蛇60g,灵仙90g,麻黄60g,桂枝90g,鸡血腾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姜黄50g,生地50g,羌活40g,大活40g,秦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50g,苍术3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枳壳40g,牛夕5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申姜60g,山奈60g,干姜120g,苏木60g,桑枝60g,川山龙60g。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过滤,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70度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骨仙膏120贴。做好的膏药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急性扭挫伤,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A:生马钱子60g,生草川乌各50g,蜈蚣30g,全虫30g,肉桂30g,生南星50g,生旱半夏50g,粉甘遂30g,洋金花5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土虫50g,血竭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炮山甲45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50g,樟脑45g,冰片20g,麝香1g,扑尔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氮酮32毫升。(扑尔敏、炎痛喜康、氮酮不计量)
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共896g。
B:乌蛇60g,威灵仙90g,麻黄 60g,桂枝90g,鸡血藤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姜黄50g,生地50g,羌活40g,独活40g,蓁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6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米壳4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含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干姜120g。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约70度在不断搅拦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灵仙膏100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急性扭挫伤,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
北京民间特效膏药培训班。

伸筋草、威灵仙、独活、海桐皮、鸡血藤、骨碎补、 海风藤、木瓜、 牛膝、 杜仲、 当归、乳香、 没药、羌活各50克,血竭50克。
放入芝麻油3000克内浸泡7天后炸枯滤去渣,再熬致滴水成珠时将樟丹1300克(严格掌握樟丹用量记住量大容易变硬量小很稀粘不住)慢慢倒入,不断搅匀成膏,再将血竭50克碾为细末,加入膏中掺匀备用。治疗时将膏药花开,均匀摊于膏布上,贴与增生与突出部位,6天换药一次,一个月一个疗程,连续用两个疗程。
一般情况下有效率在百分之95以上, 舒经活络, 散寒通痹 ,活血通络。
颈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为中老年常见病,主要症状为颈腰及肢体麻木疼痛,每于劳累及受寒加重。本方中伸筋草威灵仙 独活海桐皮 木瓜海风藤 鸡血藤舒筋活络散寒止痛;骨碎补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牛膝 当归 乳香 没药血竭活血通络 并能直达病所。 此方为大众草药。经济实惠效果好 。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宋氏膏药
当归、赤芍、陈皮、麻黄、白介子、山莓、姜半夏炙乳香、炙没药、生甲片各12克、川断9克、苏木、白芷、肉桂、姜蚕、广木香、透骨草各7克、生南星、朴硝、商陆根各21克、生大黄27克、麻油1000克、樟丹400克。
用传统膏药制作方法制成膏药外贴。
贴敷后30分钟即可止痛见效,疗效显著。
专治颈肩腰腿痛的外用药方
生川乌、生草乌、川芎、当归、红花、杜仲、续断、桑寄生、威灵仙、伸筋草、桂枝、秦艽、独活、苍术、鸡血藤各30克、细辛、生马钱子各20克。
碾为粉用醋浸湿敷,或浸酒外搽。
这是河南中医学院周教授的一个外用药方,效果特别好。

专治颈肩腰腿痛的神奇外敷药方
威灵仙、透骨草、南星、川乌、草乌、细辛、马钱子、洋金花、蛇床子各200克、乳香、没药各150克、白芥子800克、共为细粉。
每次取适量用凉水拌成糊状外敷一小时,有热感正常。3天用一次。

等属风寒湿的均可治疗,一次见效。
生川草乌10g生半夏10g没药12g乳香10g儿茶12g炙马钱子15g 透骨草15g  伸筋草15g 三七6g 麻黄15g
用法共为末陈米醋调缚外加红外线照射。
腰椎增生,颈椎增生,骨刺,跌打损伤,风寒湿痛引起的疼痛不止。

先取B组药物捣碎混匀,放入瓷杯或瓷碗内,置于热水中加热溶化,即成膏基,然后加入A组药粉充分搅匀,冷却至65-75℃时,最后加入C组药物,搅匀后即可进行摊膏,制成膏药外敷。
能有效迅速地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减轻或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并减少了复发机会。

蔓荆子、刘寄奴、红花、防风、木香、透骨草、生甘草、独活、白芷、没药、牛蒡子、川断、姜活、生盐各60克。
将以上药打成细碎粉,加上生盐掺匀放在碗里蒸热,趁热用布包住烫患处,凉了贴在患处,每天早晚一次,一剂分2-4贴,等干了就可以拿下来。可反复蒸用,三四天一剂药,用两三剂就能痊愈了。生盐就是没有加工过的盐,那种腌制咸菜的。
我几年前得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得很难受,行走约十多分钟就要蹲下来,看了很多医生都不能根治,后来以前的同事给我这个药方,说用了就好,我用两剂腰就不痛也能正常行走。
生川乌、生草乌各10、马前子12、三七20、甲珠6、海马10、木香10。
研为细末,醋调敷患处,2天1换。急性期,慢性期均要配合使用本外用方。
本秘方是中医世家杨氏(当代传人杨恩梅)家传15代的专治腰椎间盘突出的特效秘验方,今献出,望能为更多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造福。
海马10克、川山甲、地龙、鳖甲、人参、三七、细辛、龙骨各6克、血竭、樟脑、没药、朱砂、牛膝、熟地、莪术、全蝎、蜈蚣、马钱子、麦冬各2克。
按比例配药粉碎,过100目筛,搅匀。每次取60g为一付药,用蜂蜜调成糊状,贴于腰部病变患处。每付药贴3天,八付为一疗程。一般不需配合服用其它药物。
滋肝补肾、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收敛固涩。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0例(中医外治杂志)
治疗腰突外敷方(一名老中医临床应用过三十年的验方)
四生散(生草乌 生川乌各9克生南星 生半夏各15克,研未)30 克 、 小驳骨(接骨木) 、
骨碎补,乌梅、玄参、红花、细辛,全蝎各10克 、樟脑15克、 当归20 克、水蛭提取液200克(药店有售)。
将药研粉,每天取30克,用10毫升水蛭提取液和山西陈醋调匀外敷,每天一次。10天一疗程。治疗腰突效果显著,特别是腰突引起下肢麻痹,更加有效。外敷方法直达病灶,副作用小,如有有过敏的,可增加扑尔敏,减少过敏现象。
生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干红辣椒各等量。
粉成细末,用酒调和,外敷患处,用保鲜膜包住,每次1小时即可,也可做成膏药,或者配合蜡疗,泥疗等使用。
这是岳家草堂的常用方,是在传统九分散里加上辣椒,是我们诊所用过多年的常用效方,效果非常好。不要觉得配方简单就忽视它。对症状明显的,一次基本上就见效。

活血膏治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
血竭、川芎各30克 、乳香、 没药、 地鳖虫、急性子、玄胡、地龙、 儿茶、天花粉、 白芨、 明矾、 生半夏、生川乌、 生草乌、生南星各20克、肉桂、公丁香各15克、川椒10克、 樟脑、 冰片各5克。
研粉,与蜂蜜调成糊状,置纱布上敷患处,绷带固定,3—5日换一次。
治疗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证,效果极好。
三七15克、红花、桂枝、川乌、草乌、牛膝,马钱子,当归、鸡血藤、透骨草各10 克,盐750克。
将诸药研末,和盐一起炒热后装入布袋,选择肩髑、肩贞、曲池、外关等穴位或部位外敷,温度以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敷20~30分钟,5日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 2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有通络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作用,对肩周炎有较好疗效。

生川乌80克 生草乌40克 羌活20克 独活20克 五加皮30克 青风藤30克
防风30克 威灵仙30克 苍术20克 蛇床子20克 麻黄30克 小茴20克 肉桂10
当归20克 赤芍30克 木瓜30克 苏木30克 川芎30克 白芷30克 乳没60克
丁香15克 高良姜10克 冰片.15克 樟脑30克
细料:乳没60克 丁香15克 肉桂10克 高良姜10克 冰片15克 樟脑30克研细末。
用麻油1750克浸泡春秋5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哭去渣,加入黄丹,滴水成珠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用时烘化贴于患处。
跌打损伤 闪腰岔气 脘腹冷痛。 寒湿带下 积聚痞块。
生地31克 全当归31克 桂枝31克 麻黄31克 白芷31克 甘草31克 苍术31克
枳壳10克 五加皮10克 莪术10克 桃仁10克 山柰10克 川乌10克 草乌10克
乌药10克 制首乌10克 三棱10克 细辛10克 柴胡10克 防风10克 牙皂10克
川芎10克 刘寄奴10克 灵仙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0克 小茴10克 香附10克
荆芥10克 青风藤10克 藁本10克 续断10克 独活10克 连翘10克 天雄250克
细料:肉桂31克 麝香1克 广木香10克 冰片12克 樟脑10克 乳没20克
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5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 1000
克滴水成珠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用时烘化贴于患处。将上药研极细末,搅入膏内,
用时先将膏药在火上烘溶贴于患处。
风湿风寒 劳伤瘫痪 积聚痞块 流注瘰疬 寒湿脚气 鹤膝酸痛 
遗精等。
孕妇, 皮损, 非寒湿者禁用。
当归31克 川芎31克 千年健31克 桑白皮31克 五加皮31克 苍术31克 川乌31
川乌31克 杜仲31克 血藤31克 高良姜31克 白芨31克 天麻31克 生姜166克
桑寄生31克 刘寄奴31克 狗脊31克 僵蚕31克 附片31克 续断31克 艾叶31克
地枫皮31克 麻黄41克 独活31克 桂皮41克 马钱子41克 乌药31克
苍耳子62克 大葱166克 血竭5克
细料:生半夏31克 肉桂31克 白胡椒20克 血竭20克 儿茶20克 乳没82克
将上药用麻油25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
丹 125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用时烘化贴于患处。
风湿风寒 四肢麻木 肢体疼痛
孕妇, 皮损及非寒湿症禁用。

当归50克 川芎20克 白芨30克 赤芍30克 大黄40克 苍术30克 血藤30克
郁金20克 高良姜30克 刘寄奴30克 五加皮30克 青木香30克 羌活30克
黄柏30克 血竭30克 血竭30克 姜黄30克 寄生30克 三棱30克 莪术30克
红花20克 桃仁20克 川牛膝30克 玄胡30克 秦艽30克 防风30克 白鲜皮30克
细料:制自然铜30克 乳没80克 血竭20克 儿茶20克 冰片10克 樟脑10克
将上药用麻油25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 125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用时烘化贴于患处
生川乌80克 生草乌80克 细辛80克 白芷80克 威灵仙80克 栀子80克
细料:辣椒20克 干姜10克 甘松10克 丁香20克 肉桂20克 樟脑40克 冰片5克
将上药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入黄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扭伤挫伤 风湿骨痛 腰酸背痛。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
生地20克 苍术20克 枳壳20克莪术20克 桃仁20克 山柰20克五加皮20克
当归20克 川乌20克 陈皮20克 乌药20克 三棱20克 大黄20克 制首乌20克
草乌20克 柴胡20克 南星20克 香附20克 荆芥20克 白芷20克 海风藤20克
藁本20克 续断20克 独活20克 麻黄20克 甘松20克 连翘20克 高良姜20克
川芎20克 附子20克 小茴20克 细辛20克 肉桂15克 木香15克 血余炭20克
乳没40克 冰片20克 樟脑20克
细料:丁香15克 肉桂15克 樟脑20克 冰片20克 高良姜20克 乳没40克 细辛20克
将上药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
丹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上药研细末后加入膏药内。
生川乌50克 生草乌50克 细辛25克 高良姜15克 老姜25克
细料:肉桂25克 丁香15克 白胡椒10克 樟脑10克 研细末。
将上药用麻油1000克浸泡,春秋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500
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寒湿冷气凝于四肢关节;小腹两侧,腰部冷痛

甘松50克 血余炭100克
细料:山柰30克 乳没50克 樟脑50克 冰片10克
将上药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一切扭伤疼痛 风湿关节痛。

生川乌30克 生草乌30克 肉桂30克 干姜30克 白芷20克 生南星20克
细料:樟脑50克 丁香20克 研细末。
将上药用麻油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克滴
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寒痹劳伤型腰腿疼痛。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 行滞镇痛

马钱子100克 麻黄300克 自然铜30克 枣皮30克 防风30克 桂枝30克
木瓜30克 牛膝30克 甘草30克 羌活30克 独活20克 千年健30克
杜仲30克 血余炭50克
细料:生乳没200克 血竭50克 田七10克 樟脑50克研细末。
将上药用麻油2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风寒湿痹 筋脉不舒 四肢麻木 腰疼腿疼 跌打损伤 瘀血着痛(风湿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 颈椎病 肩周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
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

杜仲15克 牛膝15克 狗脊50克 寄生50克 土鳖15克 鸡血藤50克 苁蓉15克
川乌50克 草乌50克 续断15克 党参30克 黄芪30克 当归30克 玄胡30克
威灵仙30克 枸杞15克 南星50克 赤芍30克 马钱子50克 血余炭150克
细料:干姜10克 白芷15克 细辛15克 丁香15克 肉桂15克 樟脑50克 乳没50克
将上药用麻油4000克浸泡春秋7日夏4日冬10日,用武火熬开,文火熬枯去渣,加入黄丹
1000克滴水成珠半冷却后加入下药细末搅匀摊于纸上。
腰肌劳损,腰部酸痛,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各类腰痛。

干姜30蜈蚣25穿山甲25白僵蚕25威灵仙25肉苁蓉25熟地黄25青风藤25丹参20蟾酥20黄芪30
将上面药物研为粉末,掺入膏药基质中。
蜂毒20干姜25肉桂20附子30骨碎补25五灵脂20急性子15
将上面药物研为粉末,掺入膏药基质中。


地骨皮15无名异15乳香20没药20生附子15生南星15生半夏15防风15生川乌15
将上面药物研为粉末,掺入膏药基质中。
膝关节滑膜炎,滑囊炎各关节部位的滑膜炎均有特效。
A马钱子40木鳖子40槐枝60桑枝60透骨草40藤黄40苏木40白附子30骨碎补40姜黄40独活40川牛膝30
B生川乌30生草乌30生南星30水蛭60细辛30阿魏30肉桂30白芥子30制乳香30
A组药材在油中炸枯,加入黄丹熬成膏药,再把B组细粉加入膏药,最后摊膏药时再加入C组药粉。

白佛寺颐养斋上百年的老膏药(虎方)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鸡血藤60克 川芎35克 赤芍35克
灵仙40克 当归30克 牛膝35克 葛根30克 苍术20克
防风20克 防已20克 秦艽30克 骨碎补35克 狗脊35克
萆薢20克 干姜30克 黄芪40克 生首乌40克 川断35克
龟板20克 桃仁30克 木瓜30克 米壳25克 伸筋草35克
透骨草40克 红花30克 麻黄40克 杜仲30克 五加皮20克
桂枝60克 苏叶20克 白芍35克 川乌35克 草乌35克
半夏35克 马钱子40克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蜈蚣20克
全虫20克 炮山甲30克 乌蛇40克 地龙20克 血竭20克
木香20克 丁香20克 白芥子20克 元胡30克 阿魏40克
细辛30克 肉桂20克 三七20克 儿茶20克 薄荷冰60克
第一个方法:全部的中草药粉碎后,用窗纱过筛备用。剩的粗药约小半斤入香油文火炸半小时,去掉药渣后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细药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黄丹小火一个方向搅30分钟,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脑薄荷冰再搅10分钟。离火后凉一会就可以摊膏药了。按45克一贴能出100贴膏药,1贴贴5天,好像是贴5次是一疗程,绝大部分都是两疗程贴好的。
第二个方法:*点后的草药粉碎成药粉备用。*点前的草药水熬三次,把三次的药液合并再熬到剩一斤左右的浓缩液,也就是我们说的清膏。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药粉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黄丹小火一个方向搅30分钟,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脑薄荷冰再搅10分钟就行了。
曹州白佛寺颐养斋的老膏药,一百几十年四五代了,它的整个家族几十人都干这行,在山东、河北、东三省及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膏药店。白佛寺老膏药熬工比较独到,疗效传得神乎其奇神,99%的颈肩腰腿痛患者都是两三疗程治愈。
白佛寺颐养斋上百年的老膏药(龙方)
马钱子35克 甘遂20克 苍术20克 姜黄30克 干姜25克
骨碎补20克 元胡20克 威灵仙35克 防风20克 鸡血藤35克
蓖麻子20克 伸筋草20克 胡椒20克 菖蒲30克 鹿含草20克
川芎30克 羌活30克 独活30克 大黄30克 桃仁20克
红花25克 透骨草20克 半夏25克 川乌30克 草乌30克
乳香30克 没药30克 *全蝎20克 蚯蚓30克 白花蛇30克
土鳖30克 水蛭20克 蜈蚣20克 血竭20克 肉桂20克
芒硝30克 雄黄30克 阿魏30克 细辛20克 冰片15克
薄荷冰45克 樟脑60克
第一个方法:全部的中草药粉碎后,用窗纱过筛备用。剩的粗药约小半斤入香油文火炸半小时,去掉药渣后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细药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黄丹小火一个方向搅30分钟,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脑薄荷冰再搅10分钟。离火后凉一会就可以摊膏药了。按45克一贴能出100贴膏药,1贴贴5天,好像是贴5次是一疗程,绝大部分都是两疗程贴好的。
第二个方法:*点后的草药粉碎成药粉备用。*点前的草药水熬三次,把三次的药液合并再熬到剩一斤左右的浓缩液,也就是我们说的清膏。加入松香煮沸至完全融化,再加入粉碎的药粉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黄丹小火一个方向搅30分钟,最后再加入冰片樟脑薄荷冰再搅10分钟就行了。
曹州白佛寺颐养斋的老膏药,一百几十年四五代了,它的整个家族几十人都干这行,在山东、河北、东三省及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膏药店。白佛寺老膏药熬工比较独到,疗效传得神乎其奇神,99%的颈肩腰腿痛患者都是两三疗程治愈。

治腰椎间盘突出的好膏药
生地,苍术,枳壳,五加皮,莪术,桃仁,山奈,当归,川乌,陈皮,乌药,三棱,大黄,首乌,草乌,柴胡,防风,牙皂,刘寄奴,川芎,官桂,羌活,威灵仙,赤芍,天南星,香附,荆芥,白芷,海风藤,藁苯,续断,高良姜,独活,麻黄,甘松,连翘,肉桂,附子,木香,血余,茴香乳香,没药,细辛各9克.狗胫骨一对,最好要后腿的.
麝香,冰片,樟脑,阿魏各9克.做为细料,临用时下或膏药去完火毒后下.
纯香油4斤,黄丹按油熬好后1:0.5的比例下.
这是我从一部老书上找的自己又加了几味药,试了几次,效果显著.临用时加点云南白药粉,疗效更好.为止
可适当加点扑尔片研碎.
祖传腰椎间盘突出膏药 
马钱子30钱   清风藤30钱   玄参30钱   桑枝30钱   白芷30钱   当归身30钱  肉桂28.6钱   赤勺30钱   大黄30钱   土木鳖36.5钱   乳香28钱  没药28钱   柳枝30钱    川乌30钱   草乌30钱   头发灰20钱   麝香0.5钱   血竭6钱    广丹600钱   麻油800钱 
除广丹,麝香,血竭外,药煎枯去渣,再入广丹熬搅匀成膏,再入麝香,血竭.最后摊于布料上.
治疗各种创伤,对腰突症有奇效
此方是我祖上自清末传至今的秘方,已传五代,今将其公开
将上药研细粉,每次取20克,加适量醋和热水外敷40----80分钟,脚跟1-2小时,不可久敷,久敷会起水泡,每星期外敷1-2次.
对风湿、骨质增生,类风湿
,风寒疼痛有特效.
A组:全蝎50 僵蚕20 白附子20 蜈蚣9条 生马钱子9 冰片3 樟脑6 麝香1
B组:当归,白术,奈凡各20 羌活,防风,白芷,川穹,独活各10 白芍,茯苓各15 黄芪30,炙甘草5 乌梢蛇15 白花蛇2条
A组加工成120目细粉,B组加水煎1小时两遍,浓缩成流浸膏,加入黑膏药基质4080克,搅拌均匀即可!制成5克/贴
敷于主穴:听宫,下关,翳风,配穴:颊车,太阳,大椎.
山萸肉60杜仲30淫羊藿50蜈蚣50土鳖虫50牛膝30全蝎50马钱子60水蛭50附子60苍耳子60麝香1冰片50当归40黄芪白芍40天南星50穿山甲50虻虫50甘草50蛴螬50
除麝香,冰片,其余药物用麻油榨取,按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制作。
马钱子20麻黄16杜仲16制草乌14制没药14薏苡仁24当归24苍术24白芍30熟地黄30生地黄30红花36黄芪20忍冬藤20麝香0.02
将中草药放入5千克麻油中,将药炸枯,按传统黑膏药的制作方法制作。
月桂氮酮百分之三,丙二醇百分之六
将上述中药研粉,加入4千克基质中。
癌症疼痛和各种风湿痹症疼痛。
114例非癌性疼痛患者,在使用"921'期间均停用其他所有镇痛药。结果全部有效,起效时间最快的5min,最慢的45

目~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备用。
取600W~800W电炉一个,电炉上放置一铁架,铁架上置一铝锅或电热锅,锅底离电炉3 cm~5 cm。将树脂200 g放入锅内,加温至60 ℃~80 ℃,待其软化(成稠厚状) ,保温10 min,再
升温至100 ℃~110 ℃,不断搅拌,直至成为稀薄液体;再将松香、蜂蜡加入稀薄液体内,并不断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将远红外陶瓷粉过筛后,逐渐(少量分次)加入锅内,并不断搅拌;待基质充分混合后,加入混合均匀的药粉,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新我氮酮,完全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5 g的中风偏瘫膏90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阴凉处保存。待制作完成的膏药自然熟成3d,即可应用。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和督脉的穴位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的穴位。贴敷前先用生姜片或姜汁涂擦穴位处皮肤,然后剪去膏药的四个角,揭去药面上的离形纸,无
需烘烤,直接贴于曲池、合谷、外关、尺泽、手三里、环跳、殷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昆仑等穴位上。贴敷后用手按压片刻。每次可贴8个~10个穴位,每次持续贴敷24 h,隔日1次。可重复揭贴使用,洗浴时揭下,之后擦干穴位处皮肤可再贴上,每贴膏药可反复使用3次~5次。6周~8周为1疗程。贴后如皮肤发痒或出现小红疹,乃系药力渗入腧穴刺激皮肤所致,切勿用手抓搔,待皮肤恢复正常后,可继续贴用。皮肤有开放创口或患有各种者,不宜贴用。贴用本膏药的同时,应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伸筋草50g,稀莶草50g,威灵仙50g,独活50g,海桐皮50g,鸡血藤50g,骨碎补
上药人麻油3000g内浸泡7日后炸枯滤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将樟丹1300g慢慢倒人,不断搅匀成膏,再将血竭50g,研为细末,加入膏中掺匀备用。治疗时将膏药化开,均匀摊于膏药布上,贴于增生或突出部位,6天换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贴用1~2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颈腰部及肢体酸麻胀痛感觉全部消失,活动自如;显效:颈腰部及肢体酸麻胀痛症状大部消失,活动比较灵活;有效:上述症状均有减轻。
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痊愈95例,显效31例,有效10例。

海桐皮6桑白皮6大腹皮6陈皮6五加皮10透骨草10威灵仙10制乳香5制没药5
煎水熏洗患足,每次30分钟。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现代名中医绝技,张建华常用方剂。

伸筋草30透骨草30昆布30海藻30苏木20制乳香20制没药20木瓜20桂枝20川穹20五加皮20牛膝20防风20
水2000毫升煎,泡30分钟。
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现代名中医绝技,吕建元常用方剂。

艾叶20海桐皮30肉桂15制川乌20制草乌20透骨草30红花15牛膝20黄柏20冰片15三棱20莪术20
煎水洗患足,每日一次。
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现代名中医绝技,丁小安

怀牛膝20木瓜20紫苏叶15透骨草20制川乌15制草乌15桑枝20食醋200毫升(后加)
骨刺型加威灵仙20海藻20昆布20
损伤型加刘寄奴15红花10
痹症型加忍冬藤20麻黄10桂枝10
煎水洗患足,一日两次。
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
现代名中医绝技,钱忠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骶部疼痛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