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胆囊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公园里,经常一起跳舞的刘阿姨和王阿姨一碰面就寒暄:“王姐,郑姐怎么没来跳舞啊?”

“嗐,你没听说吗?她得了癌症!好像是肠子里长了个肉疙瘩,当时她没当回事儿,结果一直拉肚子、便血,才到医院检查,结果就被查出是肠癌。”

“啊?真是吓人!我上周体检也查出胆囊上长了息肉,会不会也变成癌症啊?我得赶紧去瞧瞧。”

“你赶快去瞧,都说这息肉是癌症的敲门砖,一不留神就会坏事儿。我过几天也得做个体检去。”

在体检中查出息肉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有人胆战心惊,认为息肉是癌症“敲门砖”,心急火燎地找到医生要求切除;也有些人不当回事儿,查出息肉后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坏习惯,结果却让息肉发展成了癌症。

那么,体检查出息肉,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呢?哪些部位的息肉最危险呢?今天小艾就详细给大家讲讲。


一、人为什么会长息肉?

息肉,指的是人体部位表面的一类肿块,现代医学里将人体黏膜表面长出原本没有的异常肿块命名为息肉。临床上,通常会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加个“定位前缀”,比如:声带息肉、胃息肉,如果同一部位息肉超过2个,则叫做多发性息肉。此外,息肉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也有炎症性、增生性、腺瘤、错构瘤、其它肿瘤等区别。

息肉的生长主要受到基因遗传、炎症反应、激素水平等3大因素的影响,当人体组织局部黏膜长期受到基因突变、炎性刺激或激素影响时,就会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在黏膜表面形成肿块。如子宫内膜组织增生和雌激素水平有关,直肠组织的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增生,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通常由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导致,。

二、哪个部位的息肉最危险?

临床治疗中,腺瘤和胃肠道息肉发病率最高,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黏膜包裹的组织都有可能发生息肉,比如:鼻腔、肠胃、声带、子宫、膀胱等等,那么,哪个部位的息肉最危险?是否任何部位长了息肉都要切除?切除后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小艾以常见的5种息肉为例,给大家具体。

鼻息肉多是由于鼻腔黏膜长期发生炎性反应引起的组织水肿,导致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鼻塞、头晕头痛、面部不适、流脓涕、嗅觉消退甚至缺失等症状。

那么,鼻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耳鼻喉科汪湘勇主任解释,大多数鼻息肉是长期炎症的结果,属于良性病变,不必过分担心,不过极少数情况下也有恶变的可能。

此外,鼻息肉若治疗不及时,可能越长越大,直至填满整个鼻腔,最终导致鼻子变形,鼻背变宽,形成“蛙鼻”。而鼻息肉还可能导致鼻塞、鼻分泌物增多,也会影响鼻炎、鼻窦炎等疾病的治疗。因此,发现鼻息肉后,一般建议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一般是由胆囊壁向内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胆固醇代谢障碍和长期慢性炎症,也和情绪不良、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等有一定的联系。临床发病率为1%-9%,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极少数有消化不良和腹部疼痛(胆绞痛)的表现。

胆囊息肉患者有80%都属于胆固醇性息肉,其息肉往往偏小,生长缓慢,属于良性息肉。医学界认为胆固醇性息肉癌变风险极低,几乎不会癌变。相反,罕见的腺瘤性息肉却存在癌变风险,由于其生长迅速,但是病灶不大,早期胆囊癌难以诊断。

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赵平主任表示,若胆囊息肉单发最大直径达到1厘米、短期生长迅速最大直径达到1厘米、合并慢性胆囊炎等,符合这3种情况之一就要立即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而息肉若直径小于1厘米,说明癌变风险较低,定期检查即可,一般6个月一次。

胃息肉的发生主要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遗传因素等有关,和长期服用抑酸药物、吸烟酗酒等也有一定联系。患者有时没有明显症状,有时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严重时却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胃息肉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癌变风险较低,大致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性息肉等,需要定期体检,做好监测,无需特殊处理。但是肿瘤性息肉,如家族性息肉综合征、腺瘤等具有一定癌变风险,需要手术切除。

胃息肉病理性质的判断必须经由活检,对有癌变倾向和癌变证据的息肉有多种方法处理,小息肉可用电凝治疗、活检钳钳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处理,大的息肉可在内镜下用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等处理,如果息肉大到普通方法难以处理,就要求助于外科手术了。


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和非腺瘤性,其中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等非腺瘤性都属于良性息肉,几乎没有癌变风险。数据显示,腺瘤性息肉发病率占肠息肉总体的50%-67%,其癌变风险也相当高,要警惕。

医学研究发现,肠息肉一旦达到1厘米,癌变风险10%,达到2厘米癌变风险增至50%。还有广积息肉,和一般息肉不同,它是沿着黏膜表面横着生长的,危险性同样高,要积极考虑手术。

健康人士如果第一次检查无肠息肉,往后3-5年做一次检查,如果发现了没有癌变风险的肠息肉1年1查即可,但是有癌变风险的肠息肉切除后要注意了。医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外结直肠腺瘤术后3-5年复发率高达20-50%,国内1年复发率也达到38.1%,2年复发率飙升至78.2%,由此可见,肠息肉复发率之高,术后定期体检防复发也是一定不能省!

宫颈息肉通常因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内分泌紊乱而起,患者会有白带异常、下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有阴道口肿块脱出的情况。

宫颈息肉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良性的,临床统计发现,其癌变几率不足1%,如果息肉本身没有引起任何异常症状,只需定期体检,进行监测即可,如果息肉太大引起了上述几种异常症状,可以通过微创手术稍微处理并且做病理检查。

注意,若符合备孕时期出现宫颈息肉、息肉外观异常或超出3厘米、严重出血这三种情况之一,都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息肉。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大部分息肉都是良性的,即使是腺瘤性息肉,演变为癌症也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之久,但有种息肉的癌变率却几乎为百分百,即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也是医学界公认的癌前病变,其特征为多发、多形、高癌变率。其中,胃息肉和肠息肉最常见,若不及时治疗,中年以后几乎100%的病例会发展为胃癌或结肠癌。

因此,四川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胃癌病区主任赵平教授提醒,家族有消化道癌症病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警惕息肉,发现后及时切除,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三、不用切的息肉,日常也要注意护理

息肉毕竟是人体长出的异常赘物,虽然从病理性质来说是良性的,但是其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体出现了不可控的异常,要及时调理身体,查明病因。不用切的息肉也要和医生沟通好定期体检的周期,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护理,将疾病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此外,如果有家族癌症遗传经历的,要进行筛查体检,身体有炎症的要消除体内炎症,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很多患者在将有癌变风险的息肉切除后,掉以轻心,导致息肉恶变、癌症复发的情况令人遗憾。希望大家能够提高重视,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十多年单发胆囊息肉,现为7*8.5mm,希望保胆取息治疗,求好医院好医生。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没有特别治疗,定期复查。

保胆取息的好医院好医生推荐,最好厦门。

苏旭医生团队与患者的交流

问诊中医生回复仅供参考,正式建议及处置方案需见诊疗建议

个人认为保胆取息肉是不正确的。应该做微创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的黄金标准

苏大夫,我的顾虑是很多人都说,胆囊切除了会增加罹患肠道肿瘤的几率,所以我想选择保胆。

事实上我们科室今年收治了好几例保胆手术后1年内出现胆囊癌的患者

苏大夫,这个当然是比较极端的情况,而且跟保胆本身有必然关系吗?保胆术中活检即可决定胆囊的去留。胆囊还是太重要了。

标准手术方式就是胆囊切除术、这不是凭空来的结论、有很多的经验教训、才得来的结论

擅长:擅长血管外科、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治。如血管外科的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瘤、脉管炎、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形成、淋巴水肿等;肝外科的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包虫病等;胆道外科的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炎、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肿瘤、胆道狭窄等;胰腺外科的急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其他方面如甲状腺肿瘤、胃溃疡、胃癌、大肠癌等。擅长血管疑难疾病的手术治疗和腔内(支架)治疗。擅长血管外科技术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在各种手术时能充分利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重视肝癌的规范治疗、综合治疗,积极并较早开展了肝癌的局部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无水酒精注射等。对抢救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胆管炎等外科危重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问题描述:B超胆囊轮廓较清,囊壁无明显增厚,内壁粗糙,壁上见多个小的乳头状突起,大小约2MM至5MM,呈中等较均匀回声,部份有蒂,后方无声影,囊内透声好,肝内外胆管不扩张。医生建议:不用处理,当这事不存在,但我有思想包袱,是不是像主治医生说的不用手术?没有恶变的可能吗?请指点,谢谢!

病情分析:分析您所述的症状,胆囊息肉一般超过一厘米,才考虑手术。您的情况建议半年左右复查一次,同时注意1、饮食要清淡一点,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禁忌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品及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2.保持心情的舒畅,保证良好的睡眠,适当体育锻炼,慢跑,练瑜伽,打太极拳等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askSGX8T:非常谢谢您的回答,我想再确认一下,以后每隔半年都要复查一次吗?现在是不是不用药物治疗,我在网上看到胆囊息肉有些有癌变的可能,我有点紧张,为确保万无一失有必要手术治疗不?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息肉多个最佳治疗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