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未来说的是要做一件怎样的事?

如果有一天你迷茫了,请坚持做三件事,你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很难有人一生都风平浪静,我们在人生中,总是避免不了陷入困境或遭遇挫折。

总的来看,人生路途中有风雨也会有彩虹,但我们也都会有迷茫的时光。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面对复杂的社会以及曾经自己的远大理想,会时常陷入迷茫,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甚至就算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也会常常遭受生活的重击,似乎每个人都有过陷入迷茫的经历。

人类的本能便存在有对未知的恐惧。

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就是不了解未来所要经历与面临的会是什么。

迷茫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比犯错还要多,即使我们犯了错也有改正的机会,错误带给我们的只是一时的困扰。

而如果你不幸陷入迷茫中,并且难以自拔,时间一长,你很有可能改变了未来的人生走向。

如何找到对的方向呢?在我们迷茫时又该如何应对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认识你自己,看清现实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人认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拥有智慧,避免灾难。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刻在骨吸纳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应的一个石柱上写着另一句箴言“毋过”。

译为:凡事勿过度。这两句名言象征着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

如果一个人对自我有更多的认识,那么他对未来的发展将会看得更加清晰。

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讲,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自我认知包含对自我的观察与评价,许多人常常过于自卑或自负,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因而在与现实生活碰撞中,他们往往会因为遭遇挫折而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看清现实也十分重要,许多人把现实情况想象的十分简单,常常未对现实进行评判就盲目行动,所以时常遭遇挫折。

而另一些人,把现实情况想象得过于困难,他们夸大了现实中的危险,所以不敢开始行动,放任好的机会白白溜走。

二、理性思考,分析可行性

一些学者通过对过往的战争研究发现,那些在战场中惊慌失措、胆小如鼠、不敢正面面对敌人的士兵死亡率更高。而那些英勇、骄猛冲在最前线的士兵往往更有可能存活。

所以美国著名将领麦克阿瑟认为: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有活着的权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处于慌乱与恐惧之中,他的判断能力与理解能力会较平常低出许多,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却又致命的决策。

这告诉我们,越慌乱的情境下,我们必须越冷静沉着,只有拥有一颗清醒的头脑才能去面临糟糕的现状。

所以在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时,需要理性思考,进一步分析事件与决定的可行性,避免自己被慌乱、焦虑情绪带着走,从而一错再错。

哲学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并且事物的矛盾也有主次之分。

只有解决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困难的关键点,依次攻破次要矛盾,最终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被困于困境中的人们,需要看清事物矛盾的本质。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学习所带来的能量不可估量。

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多种多样的知识可以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曾说:“学不可以已。”人一旦停止学习,就基本上停止了进步。学习是一个我们为自己充电的过程,只有将电量蓄得足够多,才能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如果你每天读十分钟书,在20年后,你会与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的确如此,只要我们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都会与旁人拉开足够的差距。

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更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学习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也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地接受现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会感到自己的强大,未来也会更加明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

最近,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自己已经工作3年了,几乎天天都在加班,身边的同事们有的升职了,有的加薪了,唯独自己没有啥变化,甚至连新员工工资都比他高了。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在日剧《我到点下班》中,剧中的三谷就是一个典型工作狂,她提倡一种魔鬼般的工作模式:"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付出10倍的努力"。尽管她已经如此拼命了,却并没有换来升职加薪,而是被人评价为"她唯一能跟别人炫耀的,就是全勤奖了"。

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有些人为了完成工作,减少了吃饭时间、推掉了陪伴家人朋友的时间,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尽量压缩。他们很忙碌,希望通过拼命的努力改变命运,但事实上,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任务、压缩休息时间并不能达到目标。

正如于宙在演讲时所说:"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真正要做的不是加班,而是拒绝无效努力,拒绝假忙、空忙、瞎忙,采用高效能工作方式,合理的利用时间、能量、注意力。

1.通过三目标法,找出一段时间中最重要的工作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

无论是对于自身长远发展,还是对于公司来说,做"做正确的事"远高于"正确地做事"。

那么,如何找到正确的事呢?

在《结果导向的敏感时间管理》中提到了一种方法,也就是"三目标法":一天开始前,列出一天打算完成的3个任务;一周开始,列出一周打算完成的3个任务。

具体的操作方法很简单:

1.用笔和纸或者用手机将今天打算完成的所有任务都写下来,这些这些任务记录下来。

2.询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这一天只能完成3项任务,你会做哪个?哪项任务对于你的长远发展和公司发展更有价值?在同样的时间里,如果这项任务的收益要多于其他任务,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完成此项。比如,作为一名编辑,最应该完成的是撰写文章,而不是去花园里浇花。

其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二八定律,也就是说,80%的工作结果由20%的工作导致,最重要的就是抓住这20%的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要懂得抓重点"。

在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增加效率了。

2.与其延长工作时间,不如给限制时间

大部分人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认为导致自己完不成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时间太短了,于是不断的挤压吃饭、睡觉的时间,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时间。

但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被TED大会誉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效的人之一"的克里斯·贝利被,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第一周花90个小时工作,第二周只给自己20个小时,看看这样做到底会发生什么。

结果让克里斯·贝利非常意外,一周工作90个小时,只比一周工作20小时,多完成了一点点工作任务。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原本以为延长工作时间就可以有用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事情,但是结果却并非如此。

克里斯·贝利得出结论:"当你延长工作时间时,你就会失去紧迫感,在完成工作时,投入的能量和注意力就会减少,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其实,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早就道出了这个道理:只要还有时间,工作会自动扩展以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限定工作时间是非常好的办法,它会帮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投入更多的能量与注意力。比如,在撰写文章时,你可以规定自己在两小时内完成,这样远比于要求自己"一天写完一篇文章"要高效得多。

3.充分的利用生理黄金时间,让你事半功倍

生理黄金时间是指脑力运转最高效、生产力最强的时间,这个概念由美国作家萨姆·卡彭特在《用系统来工作》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发现,每个人在一天中,都会出现一个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如果能善用这段时间,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大部分人应该听说过另一个概念:早起的时间工作最高效。这其实就是因为,当我们刚醒来时,大脑中的前额皮层最活跃,这部分区域主要们的思维活动。所以,即便早上刚起来身体还没有舒展开,但也可以考虑在早上开始工作。

当然,但其实,每个人的黄金生理时间都不同。比如有的人就是夜猫子,越到晚上越兴奋,他们的生理黄金时间就不是早上,而是移到了晚上,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创意性的工作移到晚上了。

那么,怎样找到我们的生理黄金时间呢?

在著名的时间管理著作《天天25小时:你拥有的时间远比你认为的多》一书中,提到了写时间日志的方法,作者劳拉·万德坎姆表示:"坚持记录时间日志,可以助你了解自己的时间安排。"

具体怎么写时间日志呢?

我们可以模仿时间管理高手柳比歇夫的做法,把工作的时间、工作任务、工作效率评分记录下来。

比如,柳比歇夫在鉴定袋蛾时,不仅写上了时间,并且在后面的括号中写上了对这次工作效率的评价。

我们也可以模仿这种做法,通过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找到自己的生理黄金时间,利能量最充沛的时间去完成最复杂的任务,当能量下降时,我们则调整工作节奏,匹配对应的工作任务。

作者萨姆·卡彭特甚至表示:"如果我错过或浪费了一天的6小时生理黄金时间,等于浪费了一整天的最高创造力配额"。

1.精简次要任务,减少能量消耗

投入次要任务的时间越少,也就意味着投入重要任务的时间和能量越多。精简次要任务可以为高回报任务获得更多的空间,让你有足够的时间,从容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另外,精简次要任务还可以让你思维清晰、内心平和,获得更好的想法,更快完成工作任务。

那么,如何精简次要任务呢?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限制完成这些工作的时间和关注这工作的次数。

比如说,作为一名编辑,主要的任务是撰写文章,次要任务是排版、发布文章、关注阅读量和转发情况。如果想要精简次要任务,就可以压缩排版、发布文章的时间,以此来逼迫自己提高效率;另外,在关注阅读量方面,并不需要几分钟关注一次,那样太耗费注意力和能量,完全可以等到中午吃饭或者下班前再去查看。

2.定制任务清单,清空大脑,释放更多能量

在戴维·艾伦的《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一书中,他指出:"人们的大脑适合思想,而不是适合存储思想。"

如果把人体比作电脑的话,大脑就是人们的CPU,CPU被占得越满,CPU的处理速度也就越慢。正如戴维·艾伦所说:"任何只存在于大脑中的'将要、可以、应该'完成的任务,每时每刻都会带来不合理的、无法分解的压力。"

所以,想要让大脑保持清醒,我们需要准备一张纸,把所有的任务都写下来,让任务具体化。当任务被写出来后,大脑的空间也就得到了释放,你会感觉非常的轻松与愉悦,思路也特别的清晰,这时候大脑就会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任务。

同时,列出清单不仅可以帮助大脑思考,而且可以让我们了解任务进展,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3.阶段性的调整目标,让能量匹配价值追求

无论是多么聪明的人,想要每时每刻保持清醒,目标明确的推进工作几乎都是不可能的。高效能人士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高效能人士会经常进行任务调整,逐步推荐每项任务。

那么,怎样做出调整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列出任务清单后,问自己几个问题: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中,我是否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上周的工作记录,有哪些任务需要增减或者删除?

比如,作为一名运营工作者,工作计划上可能会写上:发布文章、寻找素材、和大V进行沟通合作、拉广告合作等等。对于运营来说,寻找优质素材显然是长期的工作重点,但是最近工作正在筹备一个新活动,那么本周则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大V合作和广告合作上。另外,通过上周的记录发现,在与客户解释某个概念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那么本周就应该思考该如何调整。

三、对专注力进行"刻意练习",提升专注力的使用率

李小龙说:"真正成功的其实只是一般人,但他具有激光般的专注力。"

想要提高工作效能,不仅要提高时间运用率和能量分配的能量,专注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我们醒着的时候,只有53%的时间专注于眼前之物。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专注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升的。

那么,具体怎样操作呢?

1.记录思维漫游状态,找回注意力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修·基林斯沃斯和丹尼尔·示尔伯特的研究发现,我们醒着的时间,至少有47%的时间是处于漫游状态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处于走神状态的。

很多人之所以工作效率低,其实就是在原本该集中精力工作时,大脑却处于思维漫游状态中。大脑投入工作的注意力越低,那么完成工作的时间也就越长,效率也就越低。1小时的高效投入产出,甚至远高于3-4小时漫游工作产出。

所以,想要提升工作效率,必须了解大脑什么时候在漫游状态,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方法仍然很简单,当你发现大脑正在漫游时,拿出一张白纸来,做个简单的记录就行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记录一下思维漫游到了哪里或者当下脑子正在想什么,然后继续完成工作。

比如,当你撰写文章时,手机突然响了一下,你的大脑立刻产生了"是谁给我发了信息过来"的想法,这时候,你就可以拿出本子写下"手机响了,我想看手机"的想法,然后继续工作,而不是立刻掏出手机玩个不停。

当我们开始做记录时,实际上大脑已经意识到思想开始漫游了,大脑会立刻启动纠正机制,帮助我们把注意力拉回来。帮助我们高效的工作。

2.使用20秒定律,保护注意力

根据Basex XML数据库的统计,办公室职员在一整天的工作中,受到干扰和用来恢复的时间要占到28%。美加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注意力研究也发现"办公室职员几乎每11分钟就要被干扰一次",更可怕的是,每次从干扰的状态中恢复过来,需要花费25分钟。

显然,干扰我们的主要对象不是身边的同事,而是群聊信息和各种软件提醒。那么,怎样避免被他们干扰呢?

积极心理学专家肖思·埃科尔建议我们使用20秒定律,只需要付出20秒的时间,就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工作时,花20秒不到的时间把手机开到静音状态;当你想要看书却忍不住玩手机时,花20秒把手机关机;当你想要减肥却忍不住吃零食时,花20秒时间把零食扔到衣柜顶上...

当你把这些干扰源都移除时,你会感觉自己的边缘系统似乎不那么激动了,甚至效能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少了诱惑,你的大脑变得没那么兴奋了。但是,如果你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这样做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完成更多、更重要的工作。

3.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充分利用注意力

哲学家塞内卡说:"哪里都去等于哪里都不去"。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多项工作,以此来提高效率,那显然是想错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伊尔·奥菲通过研究发现,人们无非在同一时间处理好两件事情,而且,习惯在同一时间在两件事情上切换的的人,比偶尔在两件事情切换的人工作效率更低。

伊尔·奥菲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习惯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人有何优势,但是我们找不到。"是的,尽管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任务,可以让我们大脑更兴奋,让身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但是从结果来看,他们并不能提升工作效能。

那么,正确的做法也就显而易见了,也就是一镒只做一件事情了。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习惯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情的人来说,这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他们总是忍不住想要给"大脑找到点刺激"。

如何破解这种惯性呢?方法是给自己设定一个20分钟闹钟,并规定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只做这一件事情。是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茄工作法。

当你经常进行专注力锻炼时,大脑控制思维漫游,不断把注意力拉回来的能力就能会得到增强,也就是说,你的专注力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在《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我们正确地运用高效能方法时,我们会发现,实现高效能是获得快乐的秘诀之一,获得快乐也是实现高效能的秘诀之一。"

痛苦的忙碌,不是工作的捷径;聪明的忙,有选择的忙,才是上升的出路。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在于做了多少事情,不在于加了多少班,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正确的事、做了多少有价值的事。

在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的人看到自己迟迟不加薪,便埋怨领导不公,职场太黑暗,却从不反省自己的做事方式,这样的人,即便再加班几十年,也不过是徒劳。

聪明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懂得反思,如果你工作多年,却还未涨薪,一定要小心!少做一点无效努力,别瞎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