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现在每天服用药物,控制着?

有些患者为什么吃不同的抗抑郁药物前后情绪改善会不一样呢,我想这个问题还得从主流的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神经递质学和从不同抗抑郁药的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上来解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神经递质。我们知道,人脑中有几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两个脑细胞之间,有一个间隙。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使命是载着信息,跨越间隙,像邮差一样把信息传递下去,这个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

5-HT又叫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其功能是维持情绪稳定,比如别人对你发脾气,你心态很好,不容易生气。当5-羟色胺浓度偏低时,则会情绪变得敏感容易多愁善感,遇到悲伤的事情就过度忧郁,遇到担心的事情,就过度焦虑,遇到害怕的事情就过度恐惧,以及负性认知自我评价过低。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时表现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嗜睡、记忆力注意力变差,脑子变动,手脚变笨。多巴胺传递快乐,多巴胺不足时,变现为快感减弱,兴趣减弱,动机减弱,语言运动抑制,懒得说话,不想动,懒得做事。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就会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因此抑郁症说所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迟钝,其原因就是,缺乏5-羟色胺会“多想”,消极和焦虑,缺乏多巴胺快感减弱、变懒,不想说不想动,缺乏去甲肾上腺素疲劳和变笨,抑郁症患者一般同时存在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迟钝这三种情况。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绝大多数是以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为靶标研制而成,主要有:

1、通过增加突触间隙处5-HT浓度来达到抗抑郁目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常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斯西酞普兰等;

2、通过提高5-羟色胺和去肾上腺素的浓度来发生抗抑郁作用的5-羟色胺去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常用的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3、通过同时提高DA、NE和5-HT含量来起到抗焦虑、抑郁作用的复合制剂氟哌噻吨美丽曲辛等。

通过上面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功能的了解,我们清楚的知道不同机理的药物治疗后提高的神经递质的种类不一样,其用药前后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单纯提升5-HT的SSRI类药物,只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稳定情绪,但对于情感表达无改善,常表现为木讷、呆滞,不好不坏甚至感觉有点麻木不仁。SNRI类药物在SSRI类药物的基础上提升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在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稳定情绪的基础上了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精力,但由于不能提升多巴胺也不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动力和情感。

目前只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同时提高DA、NE和5-HT。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小剂量的氟哌噻吨和小剂量的美利曲辛的合击,两种成分相互协同能同时提高三种递质的含量,因此相比SSRI和SNRI类药物起效更快3-5天即可起效,同时两种成分副作用相互拮抗安全性更高。由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增加突触间隙DA含量,在治疗焦虑抑郁症状、稳定情绪提升精力的同时,还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感表达(如快乐、兴趣、原动力等),恢复社会功能。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轻中度焦虑抑郁的患者喜欢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的原因。

抗抑郁药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来综合考虑,也可以结合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来联合用药,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我们终将赶走黑狗。

}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强,有些心理素质比较低的人,因为抗压能力差,导致出现精神分裂,每当家庭中出现精神分裂的病人的时候,不但给本人带来严重的影响,不能工作不能生活,关键是还得整个家庭带来很大的麻烦,那么精神分裂症怎么治能好呢?其实目前治疗主要是采用药物,但治疗的时间比较长。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病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为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措施,亦十分重要。一般在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慢性阶段,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能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40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精神症状的缓解率和精神病患者的出院率。有作者统计近100项(AF Lehman,1998)双盲对照,发现抗精神病药物能对50%~80%左右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明显疗效,而对照安慰剂仅5%~45%左右。

(2)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①继续治疗:在急性期精神症状业已得到控制后,宜继续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持续1个月左右,以期使病情获得进一步缓解。然后逐渐减量进行维持治疗。

②维持治疗:旨在减少复发或症状波动而再住院。现有的双盲研究资料表明药物维持治疗对预防本病的复发十分重要。Kane总结了21篇1970~1986年发表的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有关研究,证明采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对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十分有价值。最近有一大宗临床观察,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的第1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复发率20%~25%,服安慰剂者为55%。另有报道维持治疗3年观察,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组在预防复发上较安慰剂组高2~3倍。长效制剂的疗效和口服制剂无差异。间断治疗一出现症状就加药的效果,不如连续药物治疗。

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在症状缓解后不少于2年。如病人系复发,维持治疗的时间要求更长一些。这一阶段的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减量,以减至最小剂量而能维持良好的恢复状态为标准。一般在3~6个月后逐渐减至治疗量的1/2,如病情稳定,可继续减量,减至治疗量的1/4或1/5。如病人为第2次发作,药物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即使用较低剂量维持,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剂量,可避免复发。

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采取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疗程一般比较长,多数不少于两年,如果家庭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话,最好将其送到专业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另外精神疗法也很重要,作为家属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当然,耐心也是必要的。

}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需要一定疗程的,虽然症状控制了,但仍然需要服药来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但有时医生这般苦口婆心的解释反而会被家属或者患者误认为是医生别有用心,因为在他们看来症状没了即病好了,为什么还需要吃药呢?

“症状控制了,是病好了”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家属在患者症状控制后,就自认为他们病好了,认为少吃一次或漏服一次药物是没关系的,对患者服药监管的警惕性明显降低,这是导致精神疾病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像我们曾在《精分患者妄想、幻觉症状缓解,为何不愿与父母多交流?》一文中也有所提及,部分家属见患者妄想、幻觉等阳性症状缓解了认为患者病好了,把如社交退缩、意志缺乏、逃避、自发性缺失、快感缺乏、言语贫乏和行为迟钝等阴性症状误认为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种看似正常的现象背后正潜伏着危险的信号。相关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最终的功能结局和预后多取决于阴性症状。

“我没有病,为什么要吃药?”

也有部分患者听到患者说自己没有病,就心软放纵患者不吃药,结果病情复发加重,甚至转变为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其实,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我没有病,为什么要吃药?”,这种症状是缺乏自知力的表现。

自知力是一个精神科的术语,表示一个病人对自己疾病认识的能力。急性期或者恢复不全的病人往往存在着缺乏自知力的问题,而一个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能认识到自己有病,以前哪些行为和想法、感受是疾病的表现,是疾病恢复良好的表现。

患者自认为的“病好了”,并不是真的好了,反而很大程度上是他真的病了,特别是以前肯好好吃药的患者,突然说自己没病不肯吃了,那么这很可能是复发的表现,赶紧送医院吧。

症状得到了控制,为什么还不能停药呢?

事实上,精神疾病是一组慢性、复杂的难治性疾病,治疗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不能因为症状得到稳定控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药量,在通过多项的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停药2年内的复发率大于90%,并且精神疾病每复发一次,都会给患者大脑造成更大的损伤。

所以精神疾病患者切记不可擅自减少服药量或者停药,如果有需求,应咨询主诊医生,并将最近的病情进展告知主诊医生,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如果患者已经发展成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基本无效的情况下,推荐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微创手术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微创手术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通过神经调控的方式调节患者大脑边缘系统情感环路中异常的神经核团和递质分泌,从而控制多样化、复杂的精神症状,对暴躁易怒、无故伤人毁物、幻觉妄想等症状效果明显,还能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自主配合治疗。

术后患者重新恢复正常人的本性和情感,精神症状得到控制或消除,同时能与周围人群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且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清楚,并逐渐回归到正常人的社会生活,完成学习、工作等基本的社会功能。

由于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采用的是微创技术,因此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伤口不易感染且恢复快,另外手术远离大脑重要的功能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不会给患者造成其他影响。对于大量服用药物的患者,术后能提高患者药物敏感度,逐渐减少服药量直至停药,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大量服用药物而带来副作用的影响。

总而言之,精神疾病的治疗,不可凭着自己的心情想治就治,病情如果发展得较为严重,患者甚至会完全丧失社会能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一旦确诊精神疾病,应严谨对待,谨遵医嘱对症科学治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