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难道就是职场的鸡肋吗?


很多30岁以上的女性客户,在咨询过程中谈到朋友时感叹:

“我现在的朋友越来越少,想找个聊的来的人都找不到!”眼中充满了无奈。

“周围的女同事都喜欢聊家长里短,我不喜欢聊,于是我被孤立起来了。”

一位客户说到这里,神情黯然,并留下了眼泪。

我理解她们的无奈和黯然, 因为我们都有同样的困扰。

对于女性来说,一个闺蜜,一个好朋友,一个聊得来的人是有多么重要。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朋友圈在不断地缩减。

而这个减少,有主动,也有被动。


如果你是大龄未婚,会主动放弃一些已婚的女性朋友。

如果这些已婚朋友见面就聊孩子和老公,你感觉你们之间永远有第三者和第四者。

对于未婚人士,更喜欢和未婚朋友沟通,感觉彼此之间更有话题。但很多人渐渐步入婚姻,可以约见面,可以一起出去玩的也越来越少。

如果你是已婚人士,进入婚姻,又有了孩子,你每天非常忙碌。因此你也不得不放弃和闺蜜的见面,同学的聚会。

而时间长了,你发现你周围除了和你一样处境的妈妈群外,已经找不到昔日谈得来的朋友的身影了。

一位在家全职十多年的妈妈,平时一到周末就忙着带孩子去补课,周一到周五自己倒是有时间,但是朋友们都上班,渐渐的没有了圈子,只能和小区里的妈妈们混在一起。

但她内心是非常难受的,这些妈妈谈论的东西自己并不喜欢,但是如果连她们都拒绝的话,自己只能一个人在家,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全职妈妈的朋友圈减少的速度快于其他女性。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女性,你可能也偏向于与职场中工作的朋友保持联系,就是互相抱怨,也是对等的。如果找全职妈妈,你也许觉得对方并不能理解你的心境。

而如果你想在30岁后,或者40岁之后,去找一个有想法,可以倾听彼此心声的朋友,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多数的中国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非常忙,不是忙着孩子就是拼着事业,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很少了,留给朋友的时间就更少了。

如果你还是一个有思想,追求精神层面的,喜欢谈论成长的喜悦和苦恼,那可以找的人就更少了。

很多微信群的女性喜欢诉说自己生活的琐事,一开始很纳闷为什么在微信群里说给陌生人听,后来有人说这样更安全,而且熟人估计也不喜欢听。

另外就是各种微商信息,很多女性把微信群当成自己发广告的地方。

多数女性都在焦虑着孩子的教育,整天都为孩子的事操碎了心。如果一个妈妈整天沉迷于追宫廷剧,刷手机,看八卦,爸爸沉迷于饭桌和游戏,那凭什么又指望孩子爱学习呢,言传身教最重要啊!

中年女性也正在经历着精神危机。

这个精神危机,是在自我觉醒的路上,希望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希望获得更多精神滋养。

这个精神危机,在中小城市的女性上表现的比大城市明显。女性的需求多元化,而在中小城市精神生活很单调,大城市各种活动比较丰富,总是能找到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情,满足精神需求也相对容易。

但我也同样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谈论更深话题的人也越来越少。

当我一步步在生命探索的领域里前行,迷茫时,我不知道该向谁说;当我喜悦时,也不知道分享给谁可以理解。

渐渐以前的朋友圈越来越远,反而和咨询客户更在同频上——不是所有的客户,更多是追求自我成长的客户。

另外就是和咨询师同行,我们对话的频率更多能保持一致,因为我们都开启了自我探索的大门。

既然找不到可以谈论自我成长,可以谈谈精神层面的场域,那我就自己创造一个。

于是我就在2018年初邀请客户做了年底聚会,果真能量很高,大家谈得很开心。

然后今年6月份我建立了南丁班,帮助女性职业成长和发展,但凡来参加的都是有些追求的。

8月份我们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举行了线下见面会,也是谈得开心,畅快。

我们在这里不谈家长里短,我们谈成长,谈职业,谈挑战,谈做真实的自己。

这个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如果你找不到到一个高层次的对话对象,那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女性,给别人以滋养。不求别人,求自己。

虽然我还是希望在更高的层次上有女性朋友可以沟通,但没有遇到我也就释然了。毕竟我们目前的文化中产生这样的女性非常不容易——60后,70后的女性还背负着传统,80到85间还在传统和现代徘徊,倒是85后和90后有趣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咨询的一个在英国留学的90后姑娘,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当新一代女性成长起来,精神饱满的女性也会越来越多。


前几天一位外地客户J来上海面谈。她本来是安排她给咨询团其他咨询师的,但她特别给我发一段话坚持请我给她咨询:

······我一直关注您的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很喜欢您!您很阳光,自信,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这样明确······

于是我们有缘在上海咨询室见面。

在咨询中,J说特别希望有高人来指点,说到这里,她流泪了。

“什么是你心目中的高人?”我问。

“一个有着更高境界的,在思想上可以引领的。”她给了自己的诠释。

我又看到一个追求自我成长的姑娘在艰难地寻找着榜样力量。

中国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开悟。”这概括了成长的过程。

总结起来就是:要知道的多,要看的多,要沟通交流思想碰撞的多,要有自己的悟性和思考。如果你前面的什么都没有做,就等着名师开悟有点难。当你前面都做到了,后面遇到智慧长者的机会可能会大大增加。

而J毕业后在一个二线城市工作7年多,之前阅读的少,也很少旅行,性格比较内向,可沟通,碰撞的人较少,就是每次换工作都是被动。

如果J 把前面的步骤都走了,她可能发现自己并不渴望去寻找榜样激励自己,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榜样了。

我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条特别的路,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走的路。

“你也可以成为那样的女性,不一定需要外求,她就在你心里!”我对J说。

每个女性都可以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女性,当你的丰富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

做内心充盈的自己,能遇到充盈的他人是我的幸运;没有遇到,我则成为他人的幸运!

职业规划案例分享:空间狭窄,女性职业该何去何从?

职业规划案例分享:31岁硕士女:我的国企“鸡肋”工作该弃还是留?

职场二宝妈,孩子事业一肩挑

已婚已育的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全职妈妈,如何重返职场?

王虹老师职业规划咨询团


王虹老师职业规划咨询团咨询师

中国职业规划师、资深职业规划咨询导师

职业规划案例督导班督导老师

王虹老师具有12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经验,在人才测评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积累。作为国内职业规划的先行者,2010年开始从事个案咨询,在近8年的职业咨询中累计咨询近千个案,具有丰富的职业咨询实战经验。

王虹老师在从事职业规划咨询的过程中,不断勇敢地探索,对心理学,原生家庭以及个人成长、亲密关系都有深入研究,咨询功底深厚,对职业问题的剖析全面而深入。咨询尤其擅长职场中高端人士、各类女性群体、留学生、海外华人,客户遍及中国各个省份以及中国香港,英国,美国,新西兰。

王虹老师至今已经旅行16国,跨越5大洲,并在2013年11月遵循自己的“Aha Moment”参加了18个月海外志愿者fight with poverty 项目,在美国工作1年,在非洲马拉维工作6个月,成为在美参加此项目的第一位中国人。这段经历让她对跨文化理解更深入,个人视野更加开放。

自2016年3月成为独立职业规划师以来,成为市场上通过自有平台年咨询收入超过40万的独立职业规划师,并写出具有影响力的咨询案例分享个职场解析类原创文章近百篇,在2017年9月开设职业规划实战案例督导班,培养实战型职业规划师,在2017年10月建立大型女性职业成长公益平台,帮助女性提升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了解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

(知乎,喜马拉雅,新浪微博,头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本帖最后由 李文秀 于 18:51 编辑

漫漫职场路,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从底层小妹混到管理中高层

除了要越过猪队友,躲过宫心计

少不得那硬邦邦亮闪闪的实力

不是所有人都有名牌大学简历加持

但是,据说有一些技能证书就是能让人迅速发光发亮

面试时的强力敲门砖,升职时的必备小法宝

现在各种技能证书多到眼花花,想提升自己又怕花时间踩大坑

一起扒一扒哪些证书含金量爆表

哪些又是费钱费时间的鸡肋大坑?

别藏着你兜里那些或褒或贬的技能证书

动动手指分享你各种证书经历

只要你来,小编的分分就会大力送送送哦



}

当下,很多职场人不过35岁而已,就已面临被“踢出”的危险。

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不得不被迫裁员、减薪,甚至“鼓励”员工另谋出路。其中,35岁一直被视作“职业拐点”期,不仅公务员招考年龄要求35岁以下,许多企业招聘的门槛也限定在35岁。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与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密不可分。职场人自以为“35而已,离退休还有30年”,却已被部分行业的职场和社会舆论边缘化了。

从两年前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热点新闻,到《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自媒体热文,再到近期关于腾讯“继去年开始砍掉高龄GM中层后,开始认真劝退高龄员工,互联网不需要35岁+!”的社交媒体消息……都给社会各界一个暗示:如果一个职场人在35岁前不能上升到一定的层级,职业生涯就没有希望了。正所谓“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看起来中年职场人的境遇甚是凄凉。

职场人该怎么把职场路越走越宽?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际,有哪些职业发展方向还可以享受“越老越值钱”的职业红利?

《中外管理》就此话题专访了职业规划&教育管理顾问、中道普惠总裁于洋,道出了出人意料的职场事实。

为什么“人到中年”,路越走越窄?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相当一部分职场人的路越走越窄?于洋做了这样的总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随意选择,二是缺乏耐心,三是思维僵化。”

第一,随意选择,没有长期规划。先从择业来看,许多人的择业是随意的。于洋在面试候选人时,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选择那家公司?有的说是因为朋友推荐,有的是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还有是因为这个行业收入高、公司办公环境好。可以说大多数职场人只看短期利益,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更没有考虑机会成本。这为自己人到中年时的职业困境埋下了伏笔。

第二,没有耐心,缺乏长期思维。很多职场人无论是在什么岗位,都比较缺乏耐心,缺乏长期思维。“这个社会很浮躁,人们都希望很快看到结果,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普遍感到焦虑或急躁。结果,很多职场人在反反复复的纠结中,错过了本来在职场中可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机会。”于洋分析道。

第三,思维僵化,给自己设限。职场人一定会喊冤:这哪儿是我们自我设限,分别是外界在给我们一刀切,如果到了35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岗位,就没有希望了。“很多人想到的职业发展路线,第一条就是‘向上看’,做到主管后,想升为经理、总监、副总……但不要忘记,其实还有‘向内看’和‘向外看’这两条常见的职业发展通道。”于洋进一步解释道。

别忘了两条宽广的职业发展路线

第二条职业发展路线,是“向内看”。如果你是在某一条技术领域有专长,那么可以走专业路线,成为专家。比如:虽然程序员容易成为“清理对象”,但这类职场人可以通过原有技术优势,转型成为机器学习、语音技术、图像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这些更专业细分的领域,是“越专业越值钱的”,和是否人到中年没有关系。

第三条职业路线,是“向外看”。即: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匹配其他岗位、公司,甚至行业,实现横向的扩展。

比如:一位程序员如果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很强,那么完全可以成为该技术领域方面的培训专家或者咨询顾问;如果他有创业的激情,还可以加入创业公司,以技术入股成为技术合伙人。

因此,如果一个职场人已经掌握了的专业技术、技能,并能够把它们运用到其他相关领域,那么起码还有两条宽广的职业路线。

职业机会是越来越多,而非越来越少!

除了让职业路线越走越宽的思维变革之外,在数字化时代,还有职业领域可以享受越老越值钱的红利吗?

于洋肯定地表示:“越老越值钱的职业不但会有,甚至可能会越来越多!”

据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就业前景报告》,人工智能将在多个行业中代替人类,到2022年,全球将有7500万个工作岗位不复存在。但同时,也将因机器而创造出了1.33亿个就业岗位。“其中,新的可以让职场人‘滚雪球’式发展的职业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依赖于社交、创造力、感知操作能力等不能被人工智能编码的职业。”

调查显示,人工智能将迅速取代会计、客户管理、初级技术工人、邮政快递、秘书、司机等行业的劳动者,而销售、营销和客户服等需要“人际技能”的工作将会增加。人工智能会使大量具有可编码、可重复性的“推石头型”职业快速贬值。

但同时,教师、内外科医生、计算机系统分析师、制造业一线主管、律师、软件应用开发工程师、护士、保姆、理发师、美容师等职业,却可以有越来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于洋总结道。

中年职场人“堆雪球式”发展的职业大盘点

那么,对于技能相对单一的中年职场人来说,有没有越老越值钱的职业方向呢?

“有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万元美金社会’,‘怕死、爱美、孤独’的消费趋势,创造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滚雪球型’职业。比如:心理咨询、家庭理疗师、宠物医生、美甲美睫师、衣橱整理师……”于洋详细介绍了这些职业趋势和现状。

第一,“怕死型”需求。这里存在着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职业风口。凡是涉及到社区养老、上门看护、陪伴、病后康复等这些医疗服务需求的职业,增速会非常快。我国14亿人口中,需要这类服务的人口有1亿之多。但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具有康复医学专业资格的人总共才约4万人。

因此,“专业医生、康复医师、护士之类职业,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的职业。”于洋表示。

第二,“爱美型”需求。这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中国“美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万多亿人民币,每年还在快速递增。比如:私人教练平均月收入1万-3万;专业美甲师,比如河狸家的美甲师从业1-2年,月收入便能达到近万元;“TONY老师”(美发师的俗称)只要干过四五年,如果去业内连锁品牌店应聘的话,收入最起码能翻一番。

于洋还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个男学员曾是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因为喜欢收纳和整理,就去学习了这类课程,后来干脆辞职创办了一家专业的私人衣橱整理服务公司,收入不错且非常自由。而在这个职业跨越中,他始终在放大自己的特长,比原先项目运营、传播推广、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用在了新领域里。

“我们原来认为不起眼的行业,正因为踩准了爱美的职业风口,从业者的收入甚至堪比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在不断产生‘堆雪球’效应,越老越值钱。”于洋表示。

第三,“孤独型”需求。这是精神需求型职业风口。正所谓越文明越孤独。甚至,有人说“孤独是大城市的标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单身人口约有2.45亿,有13.6%的劳动者从事着高压力职业,这些人的精神需求都在逐年放大。 

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收费为300-1000元/小时。约八成心理咨询师能达到月薪过万。5000小时以上经验的咨询师,月薪可达2万-3万元。

“孤独型”需求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因为孤独而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人养宠物数量已接近1亿只,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级别。而催生的职业,比如:目前宠物驯导师职业收费为元/小时,一般一次是两小时;再比如:目前持兽医资格证,并且从事该行业的人非常少,职业缺口巨大。

于洋补充道:“除了以上这些,教育类、建筑工程类职业也都是‘堆雪球式’‘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延长“职业寿命”的两个关键思维

那么,对没有以上职场技能的中年人来讲,延长职业生命要靠什么?

“主要有两点,第一,通过多维竞争胜出;第二,要有变量思维。”于洋总结道。

什么是多维竞争?于洋解释道,就拿新职业“网络营销师”举例,你想做到李佳琦、薇娅那样的顶尖水平其实非常难。但如果你能在行业内做到七八十分,就已经可以远超很多人了。这时,你就可以去拓展一些新的维度,培养新的能力,并且是可以服务于你之前已经达到80分领域的维度,这样就形成了组合竞争优势,职业寿命也更持久。

“当你的职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就要发展一些相关技能,靠组合优势延伸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于洋表示。

什么是变量思维?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其实都是一个不断寻找新竞争力的过程。职场人要通过变量思维让自己持续地成长,重新选择竞争对手和赛道。

例如:很多新媒体公司会有一些能写出10万+文章的编辑。但如果只是比拼写文章的量,那么想胜出会非常难。可如果有人愿意主动转型,去做新媒体培训,教其他编辑写出10万+的文章,这种变量思维就拓宽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如果进一步寻找新的变量,可以通过自己在社群中的影响力做自媒体,慢慢形成自己的流量和话语权,那么又胜出了。“职场人永远要有变量思维,竞争力才能可持续。”于洋强调。

以往,很多人看重平台对个人的成就。可以说,职业发展与平台的高度息息相关。

“但是,随着不确定时代的到来,产业周期、行业周期并不稳定,甚至不少行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能够支撑职业稳定的土壤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职场人要抓住自己内心比较确定的优势,要明确你真正的铁饭碗就是个人能力、专业化的生存技能。”要在不确定时代让拥有长期的职业寿命,职场人要做好的四个方面。

首先,要始终“投资自己”。为了自己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甚至有时要放弃短期利益。

举例来说,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学习?是否经常上一些培训课程?有没有系统的持续成长规划呢?

其次,要树立长期思维。要有定力和坚持,要有自己的节奏,坚持在一个核心领域进行持续地投入,做时间的朋友。

再次,要学会借势。借什么势,又如何借?于洋强调了要借的四个势——借大城市之势,借快速发展的行业之势,借数一数二的公司之势,以及借优秀老板之势。

“在做具体的职业选择时,你需要把这四个势考虑进去。否则,即使再努力,也可能受限于城市、行业、公司和老板,而影响你的职业发展空间。”

最后,要学会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你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成长,时刻把自己当成产品来打造。如果有这种思维,你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想到“这对我的个人品牌是加分还是减分”?相信你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会收获不同的职业寿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0多岁安于现状还是跳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