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的是不是怪病?

连日来,有媒体微博上的一条求助信息引发关注。求助者自称患有怪病,脸和嘴唇发肿,近两年来看遍了武汉、北京的多家医院,都没能确诊。眼下,她病情更严重了,吃饭都困难,希望大家来帮帮她,看得的是什么“怪病”。

记者联系上发帖者——小琴(化名)。正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复诊的小琴脸蛋和嘴唇肿胀,脸部皮肤粗糙。仅看面部,小琴像个胖姑娘,但她身材苗条,手脚细长,体重不足50公斤。

“都是怪病惹的祸!”小琴黯然流泪。

小琴得病前容颜靓丽(前图),如今,已看不出当初的模样(后图)

22岁的小琴,松滋市八宝镇人,患病前在广东东莞一家台资饭店收银管账。不幸在2011年初悄然降临,小琴发现右脸和下唇微微发肿,口腔内还有溃疡。

在附近小诊所打了消炎针,一直不见好。到当地一家公立医院,走马灯似的看了内科、甲状腺科、口腔科等多个科室,还是没有结果。

发病初期,小琴的面部只是看起来像略微发胖,不疼不痒。但脸部时肿时消,始终是小琴的一块心病。老板带她看中医,没想到,吃了中药后脸更肿了。去年9月,小琴辞职,踏上漫漫求医路。

她先后在荆州中心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看过皮肤科、口腔科、免疫科、血液科,做过血液、过敏源等各种检查,甚至曾在同济医院住院做淋巴活检,结果显示正常。

小琴的病情牵动家人的神经。在北京打工的堂哥建议她到北京大医院看看。在北京一家著名医院,凌晨4点排队也没挂上专家号,求医心切的小琴只得花800元从号贩子手上买号。

在北京,第一次有了诊断结果:面部肉芽肿。医生建议,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然而,服药3个多月,小琴的脸部不仅没消肿反而肿得更厉害。

“严重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小琴说,最近感觉病越来越重了:脸绷着感觉很不舒服,说话、吃饭都受影响,舌头上还长了一个瘤子。

在母亲的陪同下,她再次到武汉求医。核磁共振检查的结果显示,小琴的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病变,医生称其可能患上了“木村病”,这是一种罕见的、病因未明的疾病,全世界也只有300余例。

服用激素效果不好,武汉有专家建议去肿瘤科放疗治疗,但效果不能肯定。小琴咨询北京专家,对方也不推荐放疗。

小琴的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为她看病辗转各地,已花去7万余元。小琴再次陷入迷茫:“我到底该怎么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说起慈禧太后,现如今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是帝制时期为数不多持久当政的女性。慈禧当权时期,对内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而对外慈禧号称垂帘听政,但在她眼中皇帝只不过是个摆设,两代帝王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

作为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以自身的绝对权威,使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得以续命数十年。

当然除了政治上的独裁外,在私生活上,慈禧晚年也相当糜烂,甚至和女皇武则天不相上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大兴土木,花费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

庚子事变后,在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收敛,最终使晚清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可以说,作为一位高高在上的女性权者,她的私生活是现代人特别关心和津津乐道的,其中在她46岁时就曾因为得了一场怪病而闹得天下沸沸扬扬!

据《清史稿·慈禧传》记载: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

也就是说,自从被选秀入宫后,慈禧太后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短短七年之内一跃成为咸丰帝最宠爱的妃子。后来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加之当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其心力憔悴,最终咸丰帝常让其代笔批阅奏章,而自此慈禧便开始接触到皇权的威严!

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帝仓皇携众嫔妃逃往热河避难,次年则悲愤中离世。临终前咸丰帝托孤八大臣辅政,然而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官员革职 。为此

《清史稿·慈禧传》记载:“谕曰:‘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自是,内外章奏,两太后览讫,王大臣拟旨,翌日进呈。”

在慈禧掌权期间,可谓是把大清的江山败的是干干净净,让中国辉煌的历史写上了100多年的屈辱。她从“辛酉政变”到逝世,总揽同治、光绪两朝军政大权长达47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女人。期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终其一生,慈禧太后为权而生,为权而死,而嗜权如命慈禧最终也因日夜操劳病倒了,据《清史稿》记载道:“六年(1880年),太后不豫,上命(光绪)诸督抚荐医治疾。”

原来在光绪六年,46岁的慈禧太后突然得了一场怪病,不仅浑身不适,懒散犯困,而且茶饭不思,恶心呕吐,尽管御膳房的御厨们使出浑身的解数,变着花样为太后备膳,却总也吊不起慈禧太后的食欲,好几位御厨为此都挨了板子。后来经御医诊断得出慈禧为操劳国事、焦忧过度,以致肝火太旺、伤及脾胃,开出了一些调理类的方子让其服用。

然而,经过数日,慈禧的病情非但未见转好,反每况愈下,常是夜难成寐、进食尽吐,搞得形容枯槁、面色萎黄,连基本的朝见都难以维持。

慈禧太后患疾,这可是天字一号的病人。光绪皇帝听说皇额娘凤体欠安,且多日不见好转,颇为孝顺的光绪帝就颁下密诏,暗令各省举荐名医进宫为皇太后诊治。按理说,清廷寻访天下名医,本应该将慈禧太后的病情公之于众,才能更好地找到隐藏民间的名医。那么为何光绪帝会暗访各省举荐名医呢?原来不是不想公布慈禧的病情,而是真的说不出口!

对于慈禧太后的病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乏力嗜睡等特征,这些分明都是女性怀孕症状,加之自古掌权的女子皆有绯闻(吕雉与审食其、武则天与张氏兄弟等),清廷为维护慈禧太后的声誉,自然不能将病情公布于众!

而各省督抚、要臣接谕后,无论是出于为臣之责还是另有他因,自然都高度重视。后来,举荐为慈禧诊治的名医不在少数,但都不能诊出慈禧太后的病情。

正在光绪帝一愁莫的时候,直隶总督李鸿章举荐了一位无锡名医薛福辰前来为慈禧太后诊治。

对于李鸿章为何举荐薛福辰,如今已经无法考究,但这位薛福辰确实是位名医,据史料记载,薛福辰自幼聪慧过人,7岁即能试作文章。成年后又自习医书,历时五六载,精通诸家医书,成为当地有名医师。

得知消息的光绪帝立即下了一道圣旨,派钦差八百里加急送到无锡西漳寺头,召薛福辰火速进京为皇太后诊治。而这薛福辰不仅医术高明,为人更是精明过人。他心里很清楚,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早已驾崩,太后怎么也不会有喜啊!于是,他看到慈禧太后的病情斟酌再三,突然他想到了

《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

原来慈禧得的怪病名叫血蛊,是由瘀血内停,因循日久所致的鼓胀证。

最终,薛福辰所诊脉象,虽亦以血蛊论之,而用药却皆疏通补养之品,故能奏效,大为前去会诊的曲阳知县汪守正及常州孟河马培之等名医惊服。后来,薛福辰因医术高明滞留宫廷两年多,直到慈禧病体痊愈方才回家。

据《清史稿·慈禧传》记载:“八年(1882年),疾愈。孝贞皇后(慈安太后)既崩,太后独当国。”

因血蛊病症引起腹胀,形似怀孕,民间联想丰富,于是,以讹传讹,薛福辰为慈禧打胎的传说不胫而走,以致成为流传至今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民间谣言薛福辰为慈禧太后配了一服打胎药,让慈禧服下,太后瘀血已下,薛福辰当即放出宫。随后薛福辰怕慈禧因丑事外露报复,果断回无锡老家假装已死亡,叫家里大办丧事才逃过大内侍卫的追杀。

而据说无锡谚语“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出典就在这里。

最后我们要说,46岁的慈禧所得这一场怪病,不是不能治,而为了维护其名誉是真的说不出口!可谣言毕竟不可信,在慈禧病体痊愈,薛因治病有功,加赏头品顶带,调补直隶通永道。

是年除夕,慈禧亲书“福”宇和“职业修明”匾额以赐。同时赐紫蟒袍、玉钩带一副,又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可见慈禧太后对其恩宠过甚。

而在直隶任内,薛福辰严缉捕,重海防,济民困,政绩卓著,没多久就升迁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光绪十五年夏疏请退职,同年七月逝世,享年57岁。据说,得知消息的慈禧很是伤心,特地御赐白银500两治丧,以示感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得了怪病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