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班的优势是什么,除了就业有保障,还有其他优势嘛?

湖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第十三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基于职教集团背景下的高职“543+N”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排桩支护施工教学实施设计

现代学徒制“455”带教模式

大型国企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建设研究——以中建五局为例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中建五局河南公司党管干部实践为例

新时期优化建筑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策略探析与思考——以某建筑央企四量一体实践路径为例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思政五育融合实现路径研究

高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现状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分析

施工现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互联网+ ” 培训模式探究

长沙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

STW理论视野下的现代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浅论以战略为导向的社会成熟人才综合积分评价体系——以中建五局为例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处、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兄弟省市住房城乡建设厅人教(科技)处、本省住建厅及相关厅局

送:各市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部分兄弟省市建设教育(人力资源)协会(培训中心)、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各团体会员

}

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直接突破了高等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既有模式,企业与院校处于同等地位,共同开展育人工作,协作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培训。此双主体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全方位影响,着力强化积极性影响,消除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企业与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作用,全方位优化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设置科学可行的企业准入制度,才可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校企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来源于产学合作模式,秉承了产学合作与以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其中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共为教育实施主体,此模式可追溯到19世纪德国具备学徒制性质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且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中实现了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与高等教育相互融合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状况,开始尝试改变参与者角色定位,演变为高等教育主体,发展为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就业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双主体,可促使学生基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相贯穿的企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對接,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

2 双主体育人机制分析

双主体育人机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性是将企业引进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校企合作,以专业教育与就业为人才培养共同主体,合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开展教学工作。为实现双主体育人目标,需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实现形式各式各样,例如,政府积极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厂中校与校中厂模式、校企订单班模式等,不同模式形式各不相一,但是核心都在于校企合作。由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不论是CBE、TAFE、双元制,只要是已获得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是以院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培训为主体。

为实现双主体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院校与企业双主体的积极性十分关键,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即壁炉现象,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过热、企业过冷;合作局限于为企业培养毕业生、学生顶岗实习、共同构建实训基地等相对浅显的层面,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推动专业建设等深层合作相对欠缺,从而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整体效果。国内许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但是多数研究依旧停留于理论层面,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科学可行性较差,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壁炉现象根源在于院校与企业目标存在个体差异,院校为公益性办学机构,而企业属于经营性机构,主张效益最大化。通过构建育人机制,促使校企合作宏观层面具有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以及管理协调,微观层面方便贯彻落实。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运行模式

就高等教育特性,适度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此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构建企业积极参与的院校办学机制,由不同维度着眼,建立双主体育人模式,从而强化企业与院校优势资源结构的均衡性。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运行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4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策略

4.1.1 树立新型培训理念

企业采取新型就业培训模式,基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为企业发展推动力,促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实现长远稳定发展。为使得企业树立积极正向的就业培训理念,政府部门可定期安排企业进入院校实地考察分析,同时还应强化企业日常走访,面向企业宣传合作办学的优势特性,全方位举办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以助于企业充分了解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

4.1.2 创新合作培训内容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需求,创新双主体合作培训内容。企业需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与院校协商制定双主体合作育人长期规划,详细化培训内容,助于院校顺利编制合作培训专项教材,科学设置特色课程,促使院校就企业需求类型人才细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此外,企业还可安排资深员工进驻院校参与实践教学,以深化校企双方交互。

4.1.3 发挥企业思政教育功能

所谓企业思政教育主要包含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院校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与人文精神培养层面发挥着潜藏的教育性作用,但是却缺乏培养职业文化与逻辑。而基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工作与生活等鲜明行业性、职业性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团队合作、敬业奉献、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素质具备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在潜移默化下深层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与习惯,逐步转换学生职业认知与行为,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以此内化为学生职业操守与道德,进而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推动学生成长为职业人。

4.1.4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制度

既有企业就业培训通常只面向不同岗位与级别员工,但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背景下,企业可帮助院校培训学生,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良好就业能力。而学生就业培训经费层面,企业应与院校制定合理的分摊比例。就业培训规划层面,企业则应与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无缝衔接。就业培训奖励层面,企业应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培养的重视,可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签订聘用协议,以调動学生实践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4.1.5 合理设置调整企业准入门槛

企业面向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基于企业运营科学合理、合法合规,企业文化正向积极,企业员工诚实敬业等优势教育资源的,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精神相对匮乏,部分企业员工职业素质有待提升,甚至少数企业将毕业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对于这样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随便安置学生,不仅无法锻炼学生职业技术与能力,还无法面向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功效。所以,政府应面向收纳毕业实习生的企业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与资质要求,构建准入制度,由制度加强规范,促使企业真正意义上承担高等教育就业培训主体责任。

4.2.1 基于就业设置专业

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时,应始终以社会需求为首,以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教育目标,正确处理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真正意义上做到产学无缝衔接,以实现企业与院校双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需收集一些企业专家建议,去充分挖掘企业所需人才,并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工作任务,构建基于工作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定期安排院校负责人进入企业进行专项专业调查,与企业专家、学生深入讨论分析,基于职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企业需求,适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促使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可通过专业示范构建,带动专业群与其他专业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加快进程,促进课程建设与创新,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

4.2.2 创新思政课程教学

第一,重新构建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院校思政教育应以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强化学生对于职业道德与企业身份的认可,在教学内容设置层面,则应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与理念,突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教育。第二,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其不仅可彻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师生交互与学生德性的内化,使得专业教育教学高度关注学生需求与兴趣,实时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从而防止思政教育演变为空洞的说教。第三,建立校企多元考评机制。以丰富的思政教育考评内容,将考核评估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习与毕业实习工作整个过程,并促使更多主体切实参与于考核评估,进而更加全方位、真实地评估学生整体思政素质。

4.2.3 构建思政教育有效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的思想教育工作机制与队伍建设,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首先,高校设置基于党政领导的思政教育委员会,以统筹思政教育工作。其次,企业进一步健全经理负责机制,充分发挥工会与党团组织优势作用,逐渐构建企业思政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基于此,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积极交互与协作,构建高校教职工、企业员工、学生党员干部集成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以生成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机制。

4.2.4 强化校企于思政教育层面的配合

院校与企业在思政教育层面具备天然性的交互性,可切实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无法突破的障碍,即社会实践,以此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政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优势,但是实践机会与平台相对匮乏,而企业具备各式各样的行动与践行机遇与平台,但是理论指引与整合比较匮乏。所以,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下,企业介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理论性学习的空洞感,促使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得以贯彻落实。高校学生可将思政理论学习成果与企业实际工作、社会现实形式有机结合,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思想领悟。学生基于就业实习中的自我体验与深刻感悟,在教师与师傅双重正向引导下,可于实践行动中逐步摒弃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境界。

5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构建

5.1 构建权力均衡、利益共享的法律规范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属于治理性创新变革,在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深层合作时,须严格遵循依法办学、治校的整体原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签署院校、企业、政府三者间互信共赢的合作契约,构建相对稳定的合作组织体系,以实现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导向的双主体育人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模式,须严格遵守权力均衡与利益共享等原则,校企之间的地位不均衡极易影响育人效果,对此可构建新型双主体育人制度、运行规范、决策机制等,以促使双方权利相平衡,从而保证双主体育人组织稳定性。而双方共同获益是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由经济学角度来看,校企都属于自利类型,所以合作的利益分配中需对双方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得到满足进行充分考虑。此两点原则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专业教育与就业双主体的基础,同时也是调动企业合作主动性与积极性、转变外部参与为主体参与的主要途径。

5.2 构建校企为主、多方协同的办学联动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开展,不仅需以法律法规为载体,还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作用。高等教育跨界性与人才培养公益性,促使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创新改革试点工作需以政府主导作用与资源投入为辅助,尤其是办学经费与配套政策等各个方面的供给,例如,学生就业实习成本分摊与补偿,地方政府应采取补贴与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适度减轻校企合作育人的资金压力。

以构建院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就业为主体,政府促进与行业指导为辅助的多方联动合作机制,可促进政府、企业、院校等多社会主体共同构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政府规范、监控、扶持等各项职能,以激发企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支持院校进行育人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新局面,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创新道路。

5.3 构建校企耦合、利益协调的运行保障机制

院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双方合作时,各种矛盾关系怎样均衡,突发问题怎样解决,利益冲突怎样协调,都是校企合作有序推进与持续的关键要求。基于合作理事会等平台,依赖于校企雙方机构人员构建多层问题联络、协调、解决集成化体系,建立基于专业教育与就业一体化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校企耦合、利益协调保障机制,以此有效解决以上相关难题。首先,深化双主体育人院校与教育集团等合作育人平台载体构建,扩展校企合作领域与层次,基于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合作培养、一体化育人等多种模式,构成院校育人机制与企业就业机制的耦合作用,扩展校企合作的利益共性。其次,专项设置合作事务协调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沟通问题、协商冲突、分配利益等任务,此外还可引进政府部门与行业专家进入协调机构,以此为做好校企利益分配与矛盾协调工作奠定基础,致力于建立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

【1】于永军,王国明,李光远,等.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机制的探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5):3-5.

【2】马小洪,宣雯娟.以校企合作践行校企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4):86-87.

【3】于彭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动力机制持续性研究[J].知识经济,2020(9):160-161.

【4】黄兴海.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17-20.

【5】刘清,杜丽萍,陈志平.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0):229-231.

【6】孙干.应用型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2):43-46.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企合作毕业后必须到企业工作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