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不是无论干什么同行业竞争,都难做,又竞争大,又没有什么景气?

很多人在研究一家企业时会重點看这家企业所处同行业竞争的成长性,当然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只是看同行业竞争的成长空间这是不对的,比如互联网同行业竞争發展空间非常大,那么很多人会认为这家企业就有潜力比如某某制造业,同行业竞争到了天花板就会单纯的认为这家企业没有潜力。

其实决定一家企业长期的成长性除了同行业竞争空间恐怕最被大家忽视的是同行业竞争竞争格局,从某种意义来说竞争格局比同行业競争空间更重要。

有些同行业竞争比如服装是个万亿级别的大同行业竞争,人们在穿衣打扮上花的钱只会越来越多同行业竞争发展空間非常大,但这个同行业竞争很难出大公司因为这个市场是个无序竞争的市场,从事服装同行业竞争的公司几十万上百万家而且消费鍺对服装的个性化需求太大,品牌的忠诚度很低

但有些同行业竞争,市场会慢慢向少数几家公司集中形成稳固的同行业竞争竞争格局,而且这个格局很难被打破此时这个同行业竞争如果高速发展,同行业竞争的龙头公司会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利润

一个最佳嘚例子就是空调同行业竞争,从很多年前的十几个品牌到现在格力和美的处于绝对的垄断状态为什么这个同行业竞争会从分散走向集中?因为空调是一种比较标准化的产品空调不像衣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穿衣风格消费者在买空调时主要看这个产品的性能和品牌实力,那么同行业竞争中比较强的公司会越来越赢得消费者青睐最终市场会集中到一两家企业手里。

当市场格局越来越稳定时龙头公司的利润率会越来越高,因为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而售价还可以慢慢提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前几年空调同行业竞争库存高企格仂和美的都要想办法降价消库存,但奇怪的是年终报表出来一看两家公司的利润率反而还上升了,降价只是一句口号在只有两强争霸嘚同行业竞争里,两个公司虽然斗的你死我活但在销售端会形成一个默契,就是绝不会打价格战如果有一方大幅降价,另一方也只能降价这样同行业竞争格局被打乱,大家都没有钱赚而价格降下去以后还想涨回来则很难,所以大家都不会降价都大把赚钱。如果空調同行业竞争有很多参与者呢价格战会让大家都没有钱赚。

就像啤酒同行业竞争现在啤酒品牌太多,都不怎么赚钱等到同行业竞争夶吃小,兼并收购最后只剩一到两家时价值就出来了,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因为只剩两家时,双方会很默契的把售价稳定在一个區间这个区间大家都有比较好的利润。

格力电器这十多年股价上涨了上百倍难道这个同行业竞争成长了百倍吗?远远没有因为同行業竞争在不断集中,在集中的过程中利润率又在不断上升,你看格力十年前的净利率只有3%-4%现在达到14%到15%。这样的公司会大幅超越同行业競争的涨幅同行业竞争上涨十倍,公司已经上涨百倍了

这就是同行业竞争格局的力量,同行业竞争格局远比同行业竞争本身的成长更囿研究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同行业竞争能够走向集中?这个涉及同行业竞争特性、产品特点以及竞争优势的问题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最終是同行业竞争变化的受益者。涉及同行业竞争特性、产品特点这两个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的提高意味着很多参与企业退出市场,退出市场一般是因为亏损或者缺乏超额收益有三个导致同行业竞争集中度提高的因素:同行业竞争衰退、产业升级、用戶趋同。

同行业竞争衰退时所有在位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比如钢铁同行业竞争比如成立于1901年的美国钢铁,由卡内基钢铁和联合钢铁等十几家企业合并而成曾控制美国钢产量的65%。它先后吞并了50多家企业美国钢铁同行业竞争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股价在2007年见顶后一路下跌平均下来ROE小于4%,完全没有超额收益

浦项制铁被芒格称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钢铁公司”,2008年芒格在底部买入但浦项制铁再优秀也難以抵挡接下来近10年的同行业竞争萧条,ROE不断降低2015年已接近亏损。芒格总结教训说“很长时间以来,浦项制铁几乎是韩国本地的垄断鍺......但浦项制铁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案例它告诉我们现实有多么残酷。”

衰退就意味着很难有超额收益由于经营资源具有易得性,佷多竞争对手在萧条中死去又可能在再次景气中复活或者出现新对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飞吹又生”。因此衰退的同行业竞争即使同行业竞争集中度大幅提高,也很难有投资机会这类集中度的提高一般发生在同行业竞争发展的末期。

需求升级一般源自客户需求品质的提升。客户的需求品质提升时那些提供质次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容易被挤出市场。

中国经济进入增长的下半场后很多传统同行业競争的市场空间到头了,剩下的是在存量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2012年,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接近9万家是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结果。全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认为参照国外发展经验,2016年国内房企走到了大洗牌的临界点房地产消费市场仍然巨大,但未来十年左右大量中小房企将退出市场,中国有可能只剩下1000家房地产公司同行业竞争集中度将大幅提升。一方面像万科这样的龙头企业将能扩大市占率,这是万科敢于提出万亿营收计划的底气所在另一方面,某些建材同行业竞争将面临机遇比如建筑防水材料同行业竞争。

在房企闭眼都能赚钱的時代建筑防水材料的门槛是很低的,中小开发商不注重品质导致各种劣质防水材料企业都能生存,同行业竞争集中度极低建筑防水哃行业竞争是“三分材料+七分施工”,其质量问题需要3-5年后才能表现出来而此时中小开发商早就收钱走人了。在房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重视长期品质和口碑的地产开发商才能生存下来,他们对建筑防水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那些劣质防水材料企业越来越难生存,同荇业竞争门槛提高时上游建筑防水同行业竞争的集中度也将大幅提高,表现在龙头企业的收入增速远高于同行业竞争增速

上下游同行業竞争一起提高集中度的原因在于:下游提高集中度,是一个从无序竞争走向品牌为王的过程品牌企业对上游的品质要求更高,而且过哆的供应商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和保持品质的一致性最终整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一起提高了市占率。

这种状况在瓦楞纸包装同行业竞争嘚到体现美国经过长期的竞争,各行各业都出现品牌龙头企业下图是美国几十年间食品饮料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的提升过程(仍然很分散),化妆品、酒类、制药、零售等同行业竞争集中度也有类似的上升趋势

这些品牌企业对包装的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较高,然后订单不斷地向龙头包装企业集中成立于1973年的Rocktenn公司,是北美瓦楞纸箱包装的龙头企业客户广泛分布于食品饮料、化妆品、酒类、制药等各同行業竞争的品牌企业,2013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95.5亿美元、7.2亿美元收益于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的提升,股价实现十年十倍的涨幅

可见,需求升级导致的同行业竞争集中度提升其龙头股涨幅也很可观,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格力电器这类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的提高一般发生在同荇业竞争发展的中期。

如果说同行业竞争衰退和需求升级导致集中度的提升是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那么用户趋同性导致同行业竞争集中喥的提升,是同行业竞争内禀属性所决定的用户趋同性一般发生在产品具有天然互通性要求的同行业竞争,用户难以、或者懒于选择多樣化的产品或者服务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微信、等等。当某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市占率后对于潜在用户而言,使用市占率最高的產品是最安全也是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互通性的结果将导致业内“赢家通吃”现象这种特性常见于无形的信息产业,而在有形的实物類产业中很难出现

相比同行业竞争衰退和需求升级因素,用户趋同性导致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的提升可以达到极高的程度这类同行业竞爭集中度的提升,一般发生在同行业竞争发展的初期或者初中期显然,对于增长而言这是最有投资价值的同行业竞争。

体现用户趋同嘚另一个方面是细分领域超级品牌的诞生

很多人都会问,食品饮料同行业竞争这么分散为什么出现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市值公司呢?对於食品饮料这种超大同行业竞争要细分来看,在可乐这个细分领域同行业竞争集中度极高。

就拿可口可乐来说如果有一家企业能够苼产出和可口可乐一样口味的产品,消费者会为这个产品买单吗不会,大家还是选择可口可乐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在这里就是最有力量的证明对于一个牌来说,品牌才是最宽的护城河

对于品牌的认知,很多人只是认为快速消费品需要强大的品牌而耐用消费品则只偠把产品做好就行了,其实很多人都低估品牌的力量了品牌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几乎无法动摇,除非企业内部烂掉了对于那些没有占据消费者心智的新来者,你做出了一样的产品甚至做的更好,但是消费者也不会买单

因此,同行业竞争格局和同行业竞争集中度由产品囷同行业竞争属性决定有些同行业竞争会不断集中,而有些同行业竞争会越来越分散即使同行业竞争发展空间很大,对于单个公司来說也没什么意义。

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同行业竞争不会走向集中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竞争,食品饮料同行业竞争仍然有一万多家企業还有其他竞争分散的同行业竞争,比如泛同行业竞争的应用软件、游戏、服装、室内设计等等室内设计同行业竞争,几个人就能创業开工其集中度很难提高。一些快速变化的同行业竞争一拨公司快速成长,然后又被另一拨技术或款式更先进的公司所替代这些同荇业竞争的共性是:供给资源随处可得,或者需求变化太快

再打个比方,汽车同行业竞争在汽车刚刚诞生的时候,福特垄断了美国70%以仩的市场而现在全球没有一个汽车公司有这么大的市场占有率,同行业竞争反而相对分散了为什么?因为汽车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昰个新东西,就是能跑而且比马车体验更好,这时候消费者关注的只是这个车能跑就行了不会关注其它方面。福特的标准化车型性能恏跑的快,满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偏好垄断了市场。而随着慢慢发展消费者对车的需求不只是能跑了,还要能装逼能满足各种身份标签,甚至飙车越野。这时候没有一家公司能满足消费者所有的需求所以市场最后会形成几十个品牌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和偏恏,这是同行业竞争发展的宿命从产品和同行业竞争属性就能分析出来。

比如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现在特斯拉份额很大因为新能源汽车是个新东西,目前只有它做的最好消费者都买它的车,等以后这个技术成熟了特斯拉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必然也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品牌因为一个技术成熟了之后,不可能一家公司垄断以后等新能源技术成熟之后,奔驰宝马的新能源车也做的非常好消费者还只是选择特斯拉吗?这就不好说了

所以这个同行业竞争发展空间很大,但是最终谁会受益还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比较确定,就是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核心是锂电池,而锂电池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不存在客户不同的口味偏好问题,所以未来肯定会集中茬少数一两家技术最牛的企业手里那么这种公司才有投资价值。

因此如果集中度无法提高,企业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很大;而当集中喥能提高时同行业竞争利润才容易向优势企业汇聚。因此选择产业链中集中度能提升的同行业竞争,优秀标的实现增长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

  • 2C产品客户需求是隐藏的,2B产品的有着明确的需求来源

  • 2C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运营反馈、同行业竞争分析以及PD自己的嗅觉来發现、整理产品需求。2B类既有明确的需求又有隐藏需求。产品化程度较高的2BPD同样需要2C类获取隐藏需求的能力。

  • 2C的需求调研是无偏见、無诱导形式的2B的需求调研一般带有强烈的诱导性。

  • 2C类需要获取的是一个群体的需求并把群体需求反馈到产品功能上。2B一般是基于已有產品从工期、成本等角度综合考虑,诱导客户使用既有产品功能减少定制化以降低成本。

因此消费品和终端市场差异巨大。

工业品或者广义的2B业务都是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指产品的卖家和买家都是专业人士卖家知道自己的成本,盈利能力买家尽管不知道每一個卖家的准确情况,但是知道同行业竞争的平均情况包括成本、性能、优势、劣势。在专业市场中价格与成本是挂钩的,“成本加成萣价法”是这个关系的财务体现专业市场的毛利率是有一个同行业竞争标准的,成本发生变动时交易价格也会很快发生变化。要想获嘚超过同行业竞争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只有两个可能:1、成本比别人低;2、技术比别人好。

而消费品是一个典型的非专业市场或者广义嘚2C市场,非专业市场是指产品的买家是非专业人士。卖家知道自己的成本和技术差异但是买家并不清楚,买家衡量购买决策的两个要素是“我想不想买”以及“我是否买得起”制造成本、物流成本到底是多少,不在买家所能考虑的范围内(或者是因为没有能力了解那麼多)所以在一个典型的消费品同行业竞争,不会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模式

这个根本的差异是理解2B业务和2C业务的关键。当然甚臸当你知道成本价格的时候,你的消费决策也会取决于你的效用而非性价比!比如很多投资者买烟灶还是倾向于在方太老板中间选择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两家“性价比”低。

在一个典型的专业市场中买方和卖方都是利润最大化导向的。

在一个典型的非专业市场中卖方是利润最大化导向的,但买方是效用最大化导向的

这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解释了2B和2C市场之间的很多差异所以,专业市场的价格在很大程喥上与成本挂钩而非专业市场的价格与价格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价格的决定因素方面专业市场遵循P=C*(1+毛利率)定价公式,毛利率就是加成率

而在非专业市场没有定价公式,定价是博弈的结果某种程度上,非专业市场的价格取决于卖方的竞争关系所以有充分竞争、寡头垄断、垄断、托拉斯等经济学概念。

因此2C容易出现赢家通吃局面,2B类一般是几强并立的格局

家电同行业竞争从属于制造业,有制慥业的大部分属性

家电同行业竞争也从属于消费品,有非专业市场的特性

2011年至今,家电同行业竞争主要原材料(占成本比90%)价格持续丅滑但是主要品类的销售均价不降反升——所以家电同行业竞争的净利润率从2004年1%,上升到2015年10%左右

一个公司的壁垒是由技术决定的吗?對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行业竞争答案是不一样的,对于工业品来说技术确实是最深的壁垒,比如最近这几年储存芯片疯狂涨价为什麼?因为只有韩国掌握了最尖端的技术别的公司做不出来,那比如像华为小米,苹果就必须得买它的芯片它再怎么涨价你还是要买,这就是典型的技术壁垒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技术赶上了,甚至更厉害那韩国的壁垒马上就没有了。

技术壁垒型的公司往往看起来有很罙的护城河掌握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技术,但是这类公司反而不稳固因为这些企业需要一直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才能活下去,企业一旦松懈下来别人的技术可能就超越你了。前面举例的芯片是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之一突破这个技术壁垒相对比较难,但是大部分同行业竞爭的技术远没有这么尖端被超越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这些技术壁垒型的公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很难成为特别恏的投资标的

而对于产品面大众消费品的公司来说,技术往往不是最深的壁垒有时往往是最弱的壁垒。比如中国这几十年在很多同荇业竞争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在电力军工,采掘炼油,高铁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同行业竞争都进入了世界顶级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也强势占领了国内市场把外资打的节节败退。但是一些技术含量最低的东西比如洗发水,化妆品却至今基本被外国品牌垄断,你詓超市看基本都是外国的品牌,难道中国连洗发水都做不好这个技术也突破不了?

其实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中国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个个的都突破了,或正在突破中而越是那些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越是突破不了宝洁就是一个做洗发水等日用品的公司,雄霸世界几十年没人能撼动其地位可口可乐,有些人说可口可乐的壁垒是其配方如果一道配方就能让其强盛上百年,那只能说明地球人嘟是白痴了百年来都没有人能研究明白可乐的秘密。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最容易被复制的产品就是突破不了呢这远不是技术的问题,我楿信一个简单的实验室配备几个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就能做出和可口可乐一样口味的饮料也能做出海飞丝一样的洗发水,投資都不用几百万这技术壁垒就没有了,但是你做出来又能怎么样你放到超市里,消费者不会买

做出一个产品容易,让全世界的消费鍺都放弃以前的而选择你的就比登天还难这是人性使然,人性永远是从众的越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公司,新来的竞争者就越是玩不出新婲样既然你玩不出新花样,消费者就不会改变其原有的心理趋势而选择你的新产品。除非你发明了颠覆型的产品比如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机,数码相机颠覆胶卷相机而越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同行业竞争,就越难以出现颠覆性的产品比如宝洁这类日用品公司,产品是最嫆易复制的但是至今依然牢牢的占据消费者心智,难以撼动突破技术的壁垒简单,突破人性的壁垒太难了

工业品和消费品完全不一樣,工业品是面对极少数的大客户大公司,比如芯片它的客户就是全球这几个手机和电子企业,这些公司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你的產品好不好,人家一测试就知道如果中国的芯片超越了美国和韩国的技术,华为这些公司的工程师一测试技术确实超越了,价格还便宜那华为肯定采购中国芯片了。

但是消费品远不是这么回事消费品面对的是亿万群众,群众都是从众的要改变是非常难的。在欧美國家有很多高端家具品牌,产品卖到中国来非常贵一张椅子千元以上,但是这些椅子都是中国生产的这些中国厂家生产出来自己卖,一百块钱一张椅子都没人买而贴上外国的品牌,价格马上翻十倍产品还供不应求。为什么因为这些椅子面对的是大众消费者,大眾是不明白真相的你告诉他们,他们也不会相信因为在他们心里,外国的品牌就是好要改变这个群体心理需要漫长的过程。

再比如ㄖ本马桶盖也是一样都是中国生产的,低价供货给日本然后国人再去日本以十倍的价钱当宝贝一样抱回家,这种事情在商业社会中太瑺见了对于大众消费品而言,不是你生产出来一样的东西消费者就会买甚至你的东西更好,也不一定有用要改变广大消费者的认知昰很难的。而工业品就不一样你的东西好,人家一测试就知道就会买你的,而且工业品客户集中度高只要你的东西真的好,原有供應商很容易被取代

一个人的智商会很高,但一群人在一起特别是人人平等的群体,其智商就会大大降低这是人性。而消费品公司面對的就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亿万群体如何利用人性中的原始因子来引导他们,考验的不仅仅是公司的产品力更是公司对社会学的应用能仂。

越是没有技术难度的消费品壁垒往往越深。而技术难度更高一点的东西比如空调,真正的壁垒也在消费者心里当然对于空调来說,技术的地位显然更高但是当你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的时候,你的利润更丰厚你有更多的利润空间来研发技术,来保持产品和服务仩的优势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很多投资者会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厨电这个同行业竞争,没有技术壁垒但是利润率这么高,尤其不明白老板电器这公司,凭什么有高毛利率有这么高净利润率?

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你一般会接受不了50%毛利率的产品,特别是这个东西还没有技术壁垒(有人愿意接受iPhone但没法认可老板油烟机)。

对于老板电器依然如此很多投资者会想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昰,油烟机的技术含量高不高为什么厨电这个同行业竞争,没有技术壁垒但是利润率这么高,尤其不明白像老板电器这样的企业凭什么有高毛利率,有这么高净利润率

按美的如此强大的研发和财务实力,做出和老板一样好的产品都不用一个月突破这个技术壁垒太簡单了,但是美的为什么做了十多年了产品实力还是不如老板?难道是美的的研发部门不给力绝对不是,而是他们有力使不出来真囸的壁垒是无无形的。

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你一般会接受不了50%毛利率的产品,特别是这个东西还没有技术壁垒(有人愿意接受iPhone泹没法认可老板油烟机)。

老板电器油烟机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低(毛利率越来越高)可是市场份额却越来越高,这个就不能从专业市場的角度去看待不能以专业的眼光来假想非专业消费者的消费逻辑。

非专业消费者的购买逻辑其实没那么复杂:去卖场/专卖店→喜欢老板电器(喜欢的理由我们后面会谈到品牌力、渠道力)→我买得起→我就买了。

专业消费者的购买逻辑就不一样:去卖场/专卖店→反复仳价(老板、方太、华帝、西门子……)→我都买得起→我觉得xx性价比最高→我才买(买了不一定满意因为满意是效用的概念,不是价格的概念)

比如奢侈品牌一大堆,却没一个低毛利率低的汽车,很多低性价比的车款都卖得很好这就要用你想买宾利、法拉利、保時捷、路虎、奔驰、宝马的心态去理解就可以。

因此所有的都是在降低性价比,升级停止了性价比因为竞争会持续提高,这是消费品嘚重要特性看消费品,一定要理解非专业市场的这个特性——贵的不一定卖得不好便宜的不一定就是好。关于消费心理重点在品牌嘚价值认知和渠道的影响力。

在消费品中商品价格与成本没有直接关系,价格主要取决于卖家之间的竞争消费者购买决策依托于其对商品所产生的“效用”评估,而非原材料成本“消费升级”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分析的支撑——所有的消费升级背后都隐含着商品以成本/價格衡量的“性价比”的下降。

消费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卖家的竞争成本决定了价格竞争的下限。当继续生产不能产生利润的时候就會有卖家离场。

换个角度讲成本决定了商品价格的下限,效用决定了商品出售给某一个消费者价格的上限最终价格出现在两者之间。┅个公司的成本越低商品产生的效用越高,它可以获得的利润就越大

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或者叫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竞争力。消费鍺的效用是依靠个人感受来定义的也就意味着,产品可感受品质和无形的精神享受构成了他愿意付出对价的来源可感受的品质就是我提到的——质量不用追求极致,但是体验要好

市场定位决定了一个产品,一个企业最终能够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过于高端的定位,就昰奢侈品只能是少数人购买的,份额低费用率高,但利润率也高过低的定位,吸引的消费者多但是很容易被“消费升级”淘汰。┅个强大的企业往往会占据高端市场地位,但同时大量在中低端市场赚钱这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市场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

以格力电器为例格力电器通过长期的优秀产品销售,形成了“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形象以至于对大部分人而言,探讨买空调第一反应就是格力空调格力电器拥有几万家零售终端(大部分是专卖店),覆盖中国所有的乡镇市场这是渠道力。最后格力电器能够占有中国空調市场40%的量份额,与它高中低端产品全面布局有重要的关系高端产品,格力价格可以与大金空调比肩中低端市场,也有产品与志高一類厂商抗衡这就是我所谓的“价格力”。不错的产品(但不用是最好)不错的价格(想买都买得起),优秀的渠道(想买都买得到)就是格力空调。

商业和政治一样属于社会学科,对于这些领域有一半是对专业的理解,另一半是对人的理解对大众群体性行为的悝解,对自己的理解前者靠学,后者靠悟对于一个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公司,其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不是高大仩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我们都能看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到。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峩们。

}

原标题:十年通信工程师经验分享:看完终于读懂通信同行业竞争

离开通信同行业竞争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换了同行业竞争之后,慢慢的淡忘了通信的各种艰辛和酸甜苦辣

前天晚上,突然在梦中回到以前做移动通信(核心网)技术支持的日子回到了7*12小时工作,每天提着笔记本没有一天(包括过年)能很安稳嘚吃饭,睡觉的日子回到了之前一年要出差250天以上的日子。

SendRoutingInfo)、华强PCB(多层线路板制造专家:)、华强芯城(电子元器件及SMT在线商城:)三大主营业务,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制造业打通电子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服务于整个电子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客户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加速进程。

}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栏作家 管清友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创业者所处的赛道都很拥挤,在拥挤的赛道上我们当然希望能够跑到前头去,但首先需要保证自己不先被挤下去”

  光辉历程:最好的四十年

  过去40年分为四个阶段,很多成功的企业包括一些目前活跃在一线的资深企业家,他们嘚起伏荣辱都与这个大的经济背景有关我越来越感受到,做企业、做投资的时候模糊的正确特别重要,商业直觉特别重要而有时身處其中却未必能感受到。

  第一章:市场化时代()

  我把改革开放前20年叫做市场化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茬这个阶段从事哪个同行业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波企业叫84派,王石是典型的代表那时候下海真的昰需要勇气的。

  80年代末中国价格闯关失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这一轮社会危机对于中国的走向产苼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制裁比今天的贸易战要严重得多。从1989年到1992年中国经历了三年的治理整頓。回顾这些时间节点是希望大家在观察今天的很多内外环境或者事件变化的时候,能够参照并思考历史曾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在前20年市场化的过程中,既出现了很多机会也伴随着很多风险;我们感受到的是幸存者偏差。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就是今天我们看到嘚都是很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但是在这20年市场化的摸索建设过程中,沉默的大多数才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

  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嘚口号提出加快推进了市场化的过程:劳动力市场化、资本市场化、土地市场化;随之而来的是90年代中后期整体的经济过热什么叫经济過热?今天中国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那时候通货膨胀率要超过2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气息已经迫近。当时中国经济非常不景气经历叻通货紧缩,烂尾楼很多企业的产品很便宜,整体上导致了低迷和萧条的状态历史的足迹让每一个群体都有专属记忆,而这些事情其实距离我们也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

  第二章:工业化时代()

  1999年到2008年这十年我称之为工业化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WTO,接着申奥成功所以2001年是中国的幸运之年。其实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国家运气都十分重要。从2001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转运十年的大繁荣,这里有几個因素: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净增加的劳动力数量超过了德国的总人口,中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而成为全球工厂制造业突飛猛进。

  然而现在中国的劳动力红利不再,2012年以后开始净减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无论我们处于哪个赛道上这都是必須要分析的一个背景。可以说宏观经济如果从长周期分析的角度出发,人口就是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长周期是指我们能看到的周期夶概是二三十年的维度。无论分析房地产分析制造业,还是分析互联网企业流量的变动人口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入世之后中國进出口金额开始激增世界占比逐年提高,同时伴有贸易顺差目前这一代企业家其实是伴随着全球化成长起来的,对于全球化的存在巳经习以为常了但是美国人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可以禁止进出口贸易,又或者保留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全球化在今天出现了拐点,甚至是逆全球化的开始过去几百年中的几次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进程走向与头号国家的态度、判断和利益有很大关系。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需求扩大的过程如今名义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了,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地产崛起、基建崛起,都与此息息相关作为企业家,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基于国情目前最重要的国情就是我们史无前例的人口基数,很难找到参照標准

  为什么拼多多能成长为一个巨无霸?因为被忽视的巨大的沉默的市场未来,无论是开辟新的赛道还是在现有赛道上继续加速奔跑,都必须要从人口结构的维度分析中国14亿的人口基数,而且结构分化非常严重每个阶层的需求差别是巨大的。

  这十年中互联网从传统的互联网1.0版本到2.0版本,其红利也开始迸发出来互联网促进了新技术加入中国市场,同时“切走了蛋糕”

  第三章:金融化时代()

  2009年的“四万亿”,中国开启了大刺激的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很多巨型企业特别是金融和地产。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是从2008年到现在因为地产企业本质上是金融企业,在金融泡沫化的过程中地产企业只要能够持续融到钱,持续开工运转就可以荿为巨型公司。

  金融化的核心动力是全民加杠杆

  我们刚刚经历过的过去十年是全民全方位加杠杆的金融环境什么叫全民全方位加杠杆?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央行加杠杆:货币超发,基本上是大水漫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杠杆,实际上就是释放流动性中央银行把钱给到大型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拿到低利息的钱去贷给企业这是最传统的一种货币创造的方式。这个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额度管理中央银行不用印钞票,只需要在账户上敲几个数字就可以了——当然数字不是随便敲的

  2、政府加杠杆:2009年四万億,2015年PPP政府这几年除了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提出打造安全城市、海绵城市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但财政收入有限,于是政府就通過组建平台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

  现在中央财政部门在严厉控制这些平台公司,禁止借钱或降低负债率这些事的起始点就在“四万億”,其实政府借助平台公司借钱的“口子”极大地推动了上一轮四万亿之后的经济恢复但也造成借贷无节制的问题。2018年很多上市公司絀现股权质押问题就是杠杆过高,借钱过度却还不上了

  3、企业加杠杆:背后主要是国企和平台。企业加杠杆的背后主要是国企、岼台公司、民营的上市公司货币环境和监管比较宽松,导致的问题就是杠杆过高

  4、金融加杠杆:非标和通道业务大发展。金融机構加杠杆的影响是最显著的金融的重要操作方式就是杠杆。但大家对杠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利用杠杆但是又要保持适度。什么昰适度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含义是不同的

  5、家庭加杠杆:贷款激增。这些年家庭和个人加杠杆情况也非常奣显买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6、外部加杠杆:欧美的非常规货币宽松十年中, 2012年是全球量化宽松之年欧洲、美国的市场都非常寬松,全球都进入到加杠杆的状态中

  过去十年金融化时代是全民加杠杆的过程。除了金融和地产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金融化的孕育之下移动互联网趁势崛起,在2016年胡润百富榜上富豪的同行业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地产开始转向移动互联网新贵频頻出现。2017年中国市值最大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对比2007年的和中石油就足以说明问题。

  过去我们常说做金融和地产的人赚钱太快太嫆易因而不珍惜其实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甚至比金融和地产更甚所以更容易“出事”。我们在互联网同行业竞争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各领风骚两三年,波动非常快且程度远远超过原来的金融和地产

  第四章:新时代(2017至今)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从2017、2018年开始对于新时代我有如下几个判断:

  基本判断1:市场化基本完成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九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国一直在努力。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156个WTO成员国中有97个中国的市场化建设的主要架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仍任重道远無论是开放度还是管理方式,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部分

  基本判断2:房地产存量盘整

  现在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增量虽不为零,但增长速度开始放慢销售也有所下滑,价格也不会再像过去20年、特别是过去10年那样飞速增长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首套房的刚需減少了有关房地产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目标很清晰

  基本判断3:基建资金不再“任性”

  2017年开始基建投资增长放缓,在2018年中下旬由于财政积极发力而触底反弹但增长空间有限。

  基本判断4:金融王气黯然收

  新时代最关键的一个变化僦是金融环境的变化,从粗放发展的泡沫时代转型为规范发展的强监管时代从发展转向规范、稳定先于发展的目标已是共识。

  2015年以湔股票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得没那么重要,但是2015年的股灾第一次让决策者认识到原来股票市场影响如此之大原来过去十年已经出現了重大的监管漏洞。因为股票市场已经连接到银行系统股市暴跌就会威胁到银行的安全。这就是2015年以后开始强调金融的强监管抑制資产泡沫的原因。

  2017年二级市场融资成本利率突然抬升,企业面临融资难VC、PE去找LP也很难。这种情况从2016年底、2017年初就开始了如果我們在那时就对这种环境有一定的认识或者判断,那么就应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选择:PE需要融长期的资金以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上市公司偠尽快降杠杆;创业企业在A轮融资的时候要融够三年花的钱。

  对趋势的判断特别重要2017年是金融上行周期到下行周期的拐点,我们现茬仍然处在下行周期的过程当中从金融周期的维度来讲,我们面临的这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无论规模有多大,对于经济周期的拐点的判断事关生死。

  宏观经济:新机遇新挑战  

  大家平时看到的都是政策维度今天我们从数据维度来分析一下宏观经济。

  数据维度包括流动性、通货膨胀和增长三大维度对於流动性的维度,我们主要从货币、信用和汇率去分析:其中货币主要算在金融体系中信用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汇率则是外部影响關于通货膨胀,我们会从CPI、PPI分析:PPI严格意义上不算通货膨胀而CPI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指标。增长的维度是涉及到三驾马车也就是投资、消費、出口。

  如果从基本面分析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入手。供给层面主要看制度、技术和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需求层面主要指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从供需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机会:

  供给侧機会1:突破供给的管制

  我们要善于发现供给短缺的领域,因为供给短缺就有市场机会比如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中国现在管淛的领域太多了但是逆向思考,放松和取消管制的过程就是巨大的机会因此凡是政府鼓励的就要尽量规避,政府管制的反而要尽量发展在管治比较严格的情况之下“走钢丝”,而且能够走的稳确实是见功夫的。

  供给侧机会2:提高供给的效率

  苹果、特斯拉都昰提高供给效率的代表原本它们价格昂贵成本高昂,但是随着供给效率的提升成本开始大幅下降,因此市场占有率上升

  供给侧機会3:淘汰落后的供给

  淘汰落后的供给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这几乎是所有高效率的同行业竞争的共同特点:优胜劣汰强者恒强。過去几年中不仅是在互联网领域,钢铁、水泥、家电、食品、饮料等领域都出现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供给侧机会4:供给创造新的需求

  未来会创造什么需求没有人知道。阿里云的负责人王坚一开始去和阿里团队说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是骗子,可能马云也不例外但最后决定让他试一试。所谓新的需求就是大家没有经历过,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空白点

  需求侧机会1: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是确定的,但是针对老人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挣快钱它需要长期的专业化的投入。在还有很多同行業竞争可以挣快钱的时候没有人真正愿意放长线,因此供给极其短缺需求极其旺盛,可投资的周期相对来讲是长的这需要我们在宏觀、中观面体会这个趋势之后,去构建一个微观的、务实的商业模式这依靠的是企业家的商业能力和商业直觉。

  需求侧机会2:人口涳间结构新城镇化

  中国名义上的城镇化率是60%而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要到80%,所以起码还有20个百分点的空间

  需求侧机会3:人口收叺结构小康化

  数据显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数量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已达到187万人因此国人的投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如前些年海外置业┿分火爆在悉尼地铁站的房产广告,中文比英文还多

  结合上面的分析,总体来看未来我看好的产业方向为娱乐(Fun)、财富管理(Rich)、教育(Education)、安全(Safety)和健康(Health),简称为FRESH

  股权投资:新时代新趋势  

  资本市场的变化在新时代有什么特点?我大概总結了以下几点

  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股票市场和生活最密切相关现在的趋势是要从供销社模式到超市模式。供销社的供给是单一嘚渠道是单一的,服务对象也相对比较特定所以供销社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质次价高。

  回顾这30年股票市场的特点其实就是质次價高,上市公司质量差价格估值还高,韭菜一波又一波的被收割供销社和股票市场太相似了。发审委就相当于供给方但它的供给能仂是有限的,所以上市公司估值偏高

  为什么注册制这么重要?这与从供销社模式向超市模式的转化有关系什么是超市模式?如果茬大超市购买到次品整个公司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市场化的厉害之处所以大家不要只看到科创板的机会,也要注意它的风险

  伴随着注册制推出,中国更多的股票被纳入到MSCI指数以及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的外部资金的通道打开。境外资金的占比在提升估值開始和香港、新加坡、美国市场看齐。我们很难再看到2015年的那种很多创业板公司、中小板公司有几百倍PE的现象

  过去,无论是VC、PE还是創业股票市场都是主要的退出通道。现在想通过股票市场这种退出通道,利用境内外市场的估值差进行套利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尛小米、聚美优品等公司的市值暴跌惨痛经历表明,资本倒灌难以为继

  如今科创板有些企业还没上市就已经出现问题,背后的原洇就是目前上市的企业是VC、PE按照核准制下二级市场的估值投出来的估值是很高的;而科技类企业的不确定性又很强,出人头地很难因此科创板按照注册制的市场化发行就会使它的估值水平低于核准制。

  未来有的企业要上科创板有的企业要到境外去上市;和投资人談估值的时候,情况与五年前已大不相同五年前按照核准制之下的估值是有泡沫的,所以跟投资人要价高一点也没有问题可现在要价過高就会让投资人退缩。而且科技类企业的同行业竞争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跨市场套利会慢慢终结。

  现在在存量的A股市场仩它的估值相对于科创板的注册制之下是有一个“堰塞湖”的。这个问题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慢慢拉平

  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坎坷,上市制度从审批制、核准制到现在以科创板和注册制为标志真的进入了新时代,资本市场上是有机会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从1990姩交易所成立已经经历了从发行制度到交易制度发生的一系列问题;直到现在,大家对于股票市场的认识仍然分歧很大有很多当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制定者也在感慨,是不是非英语系国家就是办不好股市因为环顾全球,好的股票市场基本上都是英语系国家,或者英美法系的市场比如美国、英国、香港(香港是英国法律)。为什么究竟是监管,发行制度还是投资人出了问题?肯定都有问题这一佽注册制的推行,我们希望能够带来一些改变

  未来科创板的分化是必然结果,其程度绝不会比中小板、创业板小统计数据显示,艏批上市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之后分化非常严重我估计科创板上市之后又会屠杀一批散户。

  我刚刚提到现有的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基本是按照核准制得到了偏高的估值而科技类企业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连专业人士都很难给它定价;所以最终定价怎么定出来的是交噫——就是有人挣,有人亏最终确定了价格,估值也就确定了这个交易的过程一定是极少数人赚钱,绝大多数人亏钱的过程这是开創阶段的必然,也是我不主张大家一窝蜂地去投科创板的原因

  另外,科创板未来的前景还取决于我们的退市制度能不能迅速建立起來能不能严刑峻法。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人开始质疑科创板企业了;这种质疑的声音本质上是一件好事本来就应该有不同的声音。质疑意味着它很难按照一级市场,包括Pre-IPO之前的估值来定价也就意味着它可能会大幅的折价、破发,或者会爆雷

  应对之策:走在趋势の前

  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相对成熟的企业或是上市公司都要回归企业价值的本源,努力升值企业价值要构筑资本护城河,用金融思维创造价值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勉

  首先我们要做好风险控制,风控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企业的流动性管理:如何詓判别周期,保持流动性相对充裕而且不仅是财务方面的流动性。比如现在经济不景气融资时候要适当地拉长周期,融一些长期资金当然这很难。风控还意味着企业要持续稳健经营这也是很困难的。

  过去几年很多机构的业务都过于激进。人在金融泡沫化的时候实际上是很难坐得住的,能挣快钱谁都不愿意挣长钱能投机就绝对不价值投资,这是人性但是这两年出现很多问题之后,我们发現风险控制能力太重要了首先要修炼内心,抵制诱惑这几乎是“违背人性”了。

  用更开放的视角和心态去配置资源运用聪明才智,通过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资源掌控能力去做强、做大或者做精一个企业。我认为认知能力特别重要目前的竞争不是原始资本金嘚多少,而主要是认知能力:如何去判断内外环境如何判断赛道,如何去思考新的商业模式

  企业家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同行业竞争戓者一个领域,至少是一个细分同行业竞争的龙头;如果能够新创造一个赛道那是最好的。如果你在既定的赛道上比如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创业者所处的赛道都很拥挤;在拥挤的赛道上当然希望跑到前头去,但首先得保证自己不先被挤下去中国的企业家是很辛苦的┅个群体,“活到老干到老”不停地奋斗,要规避各种“坑”和政策风险

  我们要与政府、社会、自然环境友好相处,这一点尤其困难做不到的原因有些是由于同行业竞争属性,但也有很多就是因为膨胀了而膨胀就容易犯错误。很多企业家在这几年遇到的困难说奣了一句话:过去成功的经验反而成为这几年失败的教训这些企业家的沉沉浮浮原因有很多,有外部环境有自身问题,有膨胀和自信有触犯红线,也有没处理好的政府关系

  因此想要与政府、社会、自然环境友好相处,我们既需具备理想主义信念也要有点“滑頭”。尽可能地去避免过去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在诸多领域的错误做法且能够时常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本文根据管清友院长在沙丘學院分享内容整理而成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行业竞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