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吗,我想和你唱学员去当学员

Hello!逮嘎好!我是刘小晴,性别,女。


很高兴老师约稿我,让我有机会大范围来炫耀一下(哈哈哈哈)自 己高冷的CMA学习经历及带来的成长。


不是学霸不是学渣,普普通资质的学生一枚,参加了双科四月份的考试,并且很幸运的通过了考试(重点,此处是谦虚,哈哈哈)。

个人觉得自己此阶段比较好,已经到了最好的年纪25+,,有一个不到世界末日就都在忙的老公。

不想分享过多的学习方式、方法,考经、考试注意事项等等,已经被无数学长学姐讲烂、写烂的天荒地老的事情,这些不是我的专长,而且不见得适合大家。

想分享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期间始末自我规划的感触,及中新的老师及同学给予的鼓励及帮助,看来这是一封表白的文章,哈哈哈。


认识CMA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在关注,恰逢从电子代工制造业某500强集团规划辞职,后很幸运的入职了珠宝行业某龙头公司,实现了跨行业的转型。

因为自身是做资金管理出身的,考虑到资金涉及业务很广泛,没有针对财务管理分析垂直、针对性的深刻了解。

然后关注到CMA的公众号,然后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订阅看推送(也是被自己的考察毅力吓一跳),看看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

在2016年9月的某个周五,毅然决然的报了CMA中新的课程,开始变成小华老师的迷妹(小华老师,你看的到吗?),开始了按照任务进行学习。

但,其实我的内心………是焦灼的

在报名交费后的那一刹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开始害怕会没有收获,开始焦虑会没有意义。

相信你也会与我一样,有同样的顾虑,期间我在知乎看到了很好的一句话,摘录过来(向原文作者致谢)。

【所谓农业经济的思维方式,就是“ 播种-可以收获-播更多的种-可以收更多的获 ”,类似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农业经济的核心是稳定的投入产出比率、依赖自然积累。

逻辑特性概括为:线性(只认一条路)+静态(蒙上眼)+预设结果(认定付出就有收获),就是一头俯首耕地的呆牛。

这样不行啊,妹子! 】

看完这几句简短的话,自己像被醍醐灌顶,像是被掀开了眼前的纱帘,像是一下子放开了自我。

人生的道理听了太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的农业经济思维啊,因为你认定付出就应该有收获,而且是很多。

其实,放开自己给自己的束缚吧。

试试又如何呐,勇敢一点,无所谓的,毕竟,风险无处不在的存在,人生就是要这样,不知收获是什么,才有意思。(我才不告诉你,我是从北方一个美丽的小岛,自驾来了深圳,一住就是两年多,哈哈哈哈哈)


※然后,坚定开始挑战双科

难忘的是李老师每次在我逛街的时候,准时call我,嗯,进度/学习感觉等等,其实她在后台都可以看的到的,哈哈哈哈。

这里特别的要感谢我的李班班,给了太多的陪伴与鼓励,没有经历过的你们,是感受不到这份感谢的。

学习的期间掺杂着工作项目的统筹,孩子的陪伴不想缺席,老公的约会不想耽误(星星眼)。所以,一样的,每晚都在挑灯,不鼓励晚睡,但我,一般也会晚期,周末固定一天在放松。节奏感啊,节奏感,节奏感(敲黑板,重点,考点啊,同学们)!

听课、做题、听不懂再听一次(约当产量,嗯,我记住你了)、做题、看书、疯狂的斯巴达、考试(提前一小时做完)


在看到邮件的那一个瞬间,我正去张家界玩,一早看到微信,点开邮箱的那一霎那,我开心了,点开第二封邮件,我叫了出来,因为双科通过了。

通过的心情此刻写起来云淡风轻,背后的苦辣咸不愿意示人,因为,我只记得自己发过的一个圈,是夜里两点半,做题做嗨了,无法晚安。


※最后,高冷的CMA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干货)

思维的开拓吧(业务为主导的运营思维)、姿势的转换吧(财务你到底能创造多少效益)、知识面的开拓吧(可不是只有账务报表那么片面)

说来也奇怪,我也说不好是CMA成就了我,还是什么?

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很透彻,哪里是阻碍的节点,什么方式最简单有效,对比方案还有什么的,信手拈来(本量利分析啊);

什么事情需要倾注更多的注意力,什么事情应该往后排,什么事情应该顺带一起帮其他部门顺手做了;

格局,格局开了(很空虚的词)。

高冷的CMA的魅力在哪里?--高冷

你听得懂不一定会做题,你会做题不一定做的对,你做的对不一定学会了,你学会了不一定会运用。

我最不希望的就是你们只考到证书了。---此话来自我的小安老师

希望你的前路充满荆棘与惊喜!

当你对自己没有拥有好的机会,没有被“破格”录取,没有成为大众焦点而感到失落和焦虑的时候,你要明白:

因为,你什么都没做,凭什么,什么都想要!

在这最好的时代,你准备好抬起脚、迈开腿了吗?你真的去争取过吗?

虽然我始终认为我遇上CMA的时间一切刚刚好,但是我还是想对后辈们真诚地建议,真正的开始始于你主动开始,有的人大学的时候遇到CMA,有的人毕业的时候约到CMA,有的人在职业的拐角处遇到CMA,无论何时,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丛“荆棘”给你的未来,不要逃走。

HR:你为什么学了CMA没有学CPA?

因为我的方向不是核算专家,现在公司财务很多都在推标准化、系统化,站在业务的角度,没有做不平的账务,没有跑不出的报表。

我自己的规划是更多的是切入前端业务,财务的姿态不应该只是后勤,更想为公司创造效益。

HR:你们XX公司,那么棒,为什么离开?

我:因为我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世界那么大,多经历荆棘与成长是我期待的。

聊了很多,当天Offer就也已经到手,下个周一,我又将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离开了大公司的怀抱,将去新公司经历野蛮成长,

要做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青岛科技大学,CMA校内就业班马上就要开班啦,现在火热预报名正在筹备中,预报名是免费的,但是报名之后正式报名的时候会有折扣噢。

}

  “你觉得现在的自己在哪里?”

  “不,你在我面前。”

  工作的好坏不在薪水高低,而是认同与否。

秒)我今年毕业于观光系,身旁朋友几乎都选择投入职场,但我决定先出国打工度假闯荡。家人很支持这个决定,认为年轻人多看世界不是坏事。但最近有件事困扰我。我从小就喜欢背着包包搭车四处冒险,知道打工度假的年龄限制在三十岁以前,大学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打算利用年轻时到世界各地体验生活。也就是说,未来的日子不会有正式工作经验。于是许多长辈及朋友都担心地说:“总不能就这样一直玩下去吧,打工度假只是一个体验,出去一两年就差不多了,不需要玩这么多年。而且等你回来都三十岁了,事业等于从头开始,更何况你又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或许家人说得没错,只会玩有什么用?但又觉得人生只有一次,错过这些日子,似乎有些可惜……Dear friend,你可以在旅行路上思考两个问题: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专业?人生经验是否等同工作经验?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专业?旅行好比一本书,会提供知识与经验,但如果不懂得运用,它就和空气一样虽重要,却不值钱。你可能会接着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那是因为缺少付出。许多人以为旅行仅是由外而内的过程,出去看文化、吃美食、认识人,接着把记忆与照片带回来。生活被打回原型后,回到原来的岗位,回家吃着冷掉的便当,回到房间压抑着想要逃离的心。旅行再久、再多、再远,也永远填不满心中的黑洞。这种过程很容易创造出物质欲望,有钱才能旅行、才能买房、才能生活,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只好不断向外抓。人生中的专长变成赚钱,变成占有,变成害怕放下一切的人。当你的旅行是由内而外,成为一种付出时,才会有非常惊人的收获。到海外帮人盖房子、喂小孩、搬东西,这种付出是肉体上的,真正能感动人的是精神上的,因此才会有旅人淬炼出文字、影像、音乐,创造出能改变世界的企业。这种旅行是付出,也是收获,正因为他们懂得运用旅行吸收到的经验,不断行动。收获后的果实,会自动告诉你该培养何种专业。当你真心付出专业时,会帮助你,也会帮助他人,甚至会帮助世界,这样的专业才值得拥有。而不是看到别人搞计算机赚钱,就想培养计算机专长;看到别人炒房赚钱,就想培养炒房专长。这样的专业只能增加口袋深度,无法获得生命厚度。除了要问自己该拥有什么专业,以及自己不该拥有什么,目前又已经拥有了多少?那些自以为专业的人,往往也是最厉害的骗子。人生经验是否等同工作经验?是的话,努力旅行体验人生,肯定会在工作经验上加分,接着从工作中获得人生乐趣;否则的话,你的人生就缺少趣味与启发,甚至会卡住,想不通除了拼了老命工作赚钱,还能获得什么,甚至可能因此厌恶工作上的付出,因为工作只会让你联想到剥夺与疲惫。一份工作的好坏,不是薪水高低,而是认同与否。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必然花在工作上,如果一直无法真心认同眼前的工作,又如何品尝自己的人生?

  喜欢全新的自己,不讨厌明天的自己。

秒)我今年大二升大三,读的是工业设计。我并非对校园失去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未来,对所念的科系。工业设计不像建筑师有执照可以考,任何一个非本科生只要灵光乍现就可以跨行当设计师。我开始怀疑继续待在这儿的理由,为了文凭,不得不继续苦读,这就是亚洲!这就是台湾!“毕业之后可能不会走设计这条路”,这个杂念经常出现在脑中。我学设计不是很有天分,也不是很努力,更不认识设计,甚至不知道念出来要干吗。如果有机会休学,也想要来场Gap Year(空档年)。翻了不少书,发现许多人提起勇气完成壮游后,不是成为作家就是自由工作者,也许是因为不习惯被工作绑住而选择这样的工作形态。然而一般人回国后,该用什么的心态重回职场,忍受一成不变的日子?Dear friend,你担心所学没执照,因此没竞争力,以为学设计仅需要天分,九十九分的努力不如一分天才能力,这两个原因让你产生质疑。你这么年轻就对未来彷徨,这是好事,代表你比别人更在乎自己的失落感。我认识不少朋友,读完研究生、甚至到博士才发现对所学没兴趣,最后碍于年纪只好将错就错,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放一旁,一股脑往前冲。他们都有人人称羡的学历与薪水,但不见得活得比别人自在,因为都活在遗憾之中。我问这群朋友,如果回到过去,还会作同样的决定吗?他们几乎同声说不,抱怨自己当时不够勇敢,没有勇气放下包袱,只能想尽办法说服自己活得很快乐,说服自己很爱眼前不满意的自己。你担心的执照、天分问题,只是害怕种子所结的果实,当你被这粒恶魔苹果砸到头,只会气得要把这棵树砍掉,不会像牛顿一样悟出真理。套一句电影《功夫》里的话:就算你杀了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是没有害怕,而是懂得处理害怕。看似很有天分的人,都经过长年累积下来的努力,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全都经过启蒙阶段,可能是因为认识一个有趣的老师、一个热血的朋友、一部感人的电影所启发,因此埋下努力的种子。他们所追求的梦,就是想办法让这粒果实开花。你当然可以去旅行,也可能被世界启发,但这是一体两面的世界,一半是太阳,一半是月亮;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一半是成功,一半是失败。也可能旅行回来后,更加不知所措。我直到旅行回来后才发现,做一件喜欢的事,有什么样的结果都不要紧,重点是曾经为自己努力过,对自己诚实,问心无愧,即使盖上棺材也能甘心瞑目,无所恨。旅行后,你会开始认识外面的世界,接着认识自己。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开心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人,需要的不是执照、竞争力、天分、背景,而是要有过人的勇气去选择所爱。如果一个人真的要有执照才有竞争力,那么只需要“勇气执照”。旅行结束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形态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全新的自己。如果没有好的心态,那些看似自由职业的工作者,也许比坐在办公室的职员还辛苦,整天担心明天的吃饭钱。你的害怕会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重点不是读书或工作,而是如何不再讨厌明天的自己。害怕与喜欢是两兄弟,认识害怕,就会认识喜欢。

  家庭、职场、社会都是不同的学校,我就是自己的老师。

秒)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机械系毕业的我,曾经一度责备自己,花了四年接受大学教育,毕业后不到几天时间,马上把所有教科书都丢了,把所学忘得一干二净。去社会工作所运用的知识与技能,还是高职时代残留下来的。可以说,我并没有在大学教育里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反倒被不少教授叮咛“价格”的重要。还记得大一新生面谈,系主任喋喋不休地说:“你们一定要努力读书考上机械所,才有好收入,如果没读到硕士,很难和人竞争。”毕业后,许多没考到研究所的同学都重新投入考研抗战。从来没有一位教授问过我们毕业后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读机械真的是兴趣吗?什么是机械?读机械可以改变世界吗?因为没有教授问过,同学当然更没机会一起在课堂上思考,一般人当然也不会主动思考这些问题,除非半路撞见某个贵人,愿意指点迷津,或某天坐在苹果树下突然被苹果砸到,否则可能一生都没机会思考。电影《三个傻瓜》里有幕在学校教室上课的场景,教授问同学:“什么是机械?”主角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机械,却被教授骂了一顿,只是因为回答了和教授认知不一样的答案。前阵子有位小学生在美术课上画了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却被臭骂一顿,还上了新闻,这直接反映教育的荒谬。或许真正该教育的是老师,并非学生。到底是学生,还是教授,又或者是学校出了问题?大家吵了半天,输家终究是学生。离开校园后,我们该如何教育自己?是向同事、主管,还是向长辈求教?假使他们不主动传授知识,又该怎么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身为学生就不要过于期待学校教育,如果是工作者就不要过于期待职场教育,懂得先把自己当学校,把自己当老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再开始把家庭、职场、社会当成不同的学校,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当完老师后,记得再重回学生身份,才不会被关在无知的象牙塔里。一个毫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为对的工作加班,甘之如饴。

秒)人世间痛苦的事,莫过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更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免费加班。——佚名某晚九点左右,我搭公交车行经金陵女中,看着成群的青涩女孩踏出校门,有个女孩手中拿着书本,读到忘我,差点被前方阶梯绊倒,让我替她捏把冷汗。大部分女孩的脸上挂满纯真,可以和同学打闹嬉笑,遇到父母来接送的,勉强能挤出笑容;少部分的人满脸疲态,有些甚至像个活僵尸,站在热闹的人群中动也不动,不发一语。用乐观的角度来解读,加班读书是件好事,长大进入社会反倒习惯,因为现今社会极少有不加班的工作。加班文化变成一种美德,搞得人人“日行一加”,不愿意加班的年轻人,变成罪恶滔天的犯人,经常被主管打入冷宫。职场上还天天上演后宫《甄嬛传》,看着同事互相嫉妒与暗算,原因只是没人想失宠。我先前两份工作,都是传统产业,公司和宫中体系相差不远,大家都是多了一条命根子的太监,想尽办法夺权、夺利,年轻人的善良与天真,只是前辈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完全不合时宜。第一份工作,主管告诉我:即使你业绩达标,每天该做的都完成,依然不能太早下班,还是要做样子给上面看。第二份工作,某天晚上六点多刚下班,接到主管来电,说其他同事还在加班,为什么你这么早离开?我被骂得像个猪头。有次下班手机不小心没电,隔天主管骂我:“下班关什么手机,越来越混了!”隔天马上跑去买一个移动电源,要让手机像小七,全年无休。主管对待员工,像是刚买回来的新车,能开到极限才是好车,最好能像跑车一样,飙到极速依然无声无息;想用一台奔腾摩托车的价格买到法拉利,也难怪上班族经常被开到缩缸。反正便宜,坏了再买新的。最近遇到不少朋友来信,说工作加班太频繁,没了生活质量,问我怎么办。他们不是不喜爱自己的工作,而是付出太多时间,情绪已超载,乱了手脚。旅行的确可以适度舒缓情绪,但不能铲除根源,最终还是要回到自身,作出改变,否则只是拖延问题。加班到底好不好?我不知道。但生活不开心,必然要作些调整。生活出了问题,肯定无法静下心享受工作与旅行,更不可能因此好好谈一段感情或陪伴家人,因为人生是一场两人三脚的游戏,要找到最适合的移动频率,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久。千万别把自身的加班压力,投射在亲人身上。为对的工作加班,甘之如饴;为不对的工作加班,悔之无及。幸福存在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中。——古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121—180)

  可以失业,不能失志。

秒)刚退伍那年,整整一年没做正经事,大言不惭地向外界说要寻找自我,跑去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华语师资认证、电影制片班,平常没事就窝图书馆看杂志。我喜欢文化产业,尝试把兴趣与工作结合,没钱时就跑去信息展打工,拉客卖计算机,还跑去跟拍电影,当了几个星期的美术组助理。一年后,一位机械系毕业生想要投入文化产业的实验宣告失败。接着我开始求职,过程更是精彩,因为喜欢阅读而跑去教科书出版社当业务员,做了一个月一本也没卖出去,愤而离开,接下来的电器行业务又只待了一天。失业的日子,天天上网投履历,反倒变成正职。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子信箱,祈求应征公司有所回应,但往往主动回应的都是保险业、房屋中介,不然就是一些奇怪的公司。当你努力上网想了解公司在做什么,这些奇怪的公司也努力不让求职者知道它们在干吗。和一堆怪公司来回周旋已经够折腾了,还要等着刚面试完的公司回应,并等待理想公司的面试通知,往往搞得身心俱疲。更惨的是,每天都要面对父母担忧的脸,即使再没良心,也会感到不安。内忧外患之下,自信心大受影响,负面能量如泉水般涌出,没了自信,没了自尊,只有自卑。当失业的时间轴拉长,负面情绪随之拉长,动荡幅度也越大。你可能会开始接受自己没能力、学历不好,甚至误以为长相比别人丑才失业,慢慢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更糟的是,明明就没有信心,却要装得信心满满四处面试。有次父母对我说:“外面职缺这么多,为何就不先安分点找个工作?”过年给阿嬷拜年,开口不是恭喜发财,却是:“你要不要去当邮差,或考个公务人员?”当时脑中闪过的第一个画面是电影《海角七号》中,阿嘉在台北砸吉他的画面。一个人的失业,变成整个家族最重要的大事,是全天下最无奈的事。我天天质疑自己,这样无谓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何要固执于找一份喜欢的工作?现在我才知道,不应该过于眷恋某个职缺或产业,而是要去思考眼前的工作是否能让自身价值极大化。以前总认为只有文化产业工作者才有创意与热情,深入了解后,发现许多文化产业工作者不一定拥有创意与生命力,有些人也只为了混口饭吃。难道不投入文化产业就不能拥有热情吗?我这样反问自己。借由阅读,我发现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同样有人充满活力与热情,他们不会被某个职位或身份所局限。如果可以重回二十五岁,让我重新求职,我不会再选择大公司或高收入的职位,而会思考什么样的位置可以让我付出最多?眼前的工作能不能让我更乐于付出自己?我应该关心如何付出更多,而不是担心怎样才有好收入。那些耳熟能详的成功者,都在努力找到对的位置。倘若你正在失业,请不要灰心,求职的不顺利并不表示人生失败。成功的人往往都比别人晚一步放弃,最重要的是他们都乐于付出。只要你愿意付出,每个工作都是好工作。

  喜欢生活,工作就有效率。

秒)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能则是做对的事。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天,哥哥突然问我:写一本书要多少时间?我说不一定,有时需要培养灵感,思考写作方向,他边叹气边摇头说,这样太没效率。我勉强说一年大约可以写两本,他的脑袋像计算机般开始运算。接着问我:写一本书可以赚多少钱?我说不一定,卖得好与不好不是作者单方面能控制的。他说如果一年两本书的收入没有超过前一份工作,投资报酬率就是失败,应该检讨该如何提高效率。哥哥是典型工程师背景出身,把实验室态度原封不动地带入生活中,字典首页就是纪律与效率。同样工程背景的我,切换他能听懂的科学语言,大约提出一些数字证据,解释一年收入能达到多少,他点点头,可能已达心中标准,最后接受写作这事可继续执行。要是以前,肯定起冲突,为何要追问一个不明确的事情,不能只支持就好吗?最后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虽然希望他人关心的是写作带来多少喜悦,但又无法以实际数字计算,总不能说,写作会带给我一百分的喜悦感,最后收入养不活自己,没人能接受这么任性的三十岁男孩吧?我必须承认,目前不知道一直写下去,能否把事情做对,达到效率。但自己确信绝对有效能,因为越写越开心,越喜欢这样的生活。如果把管理学运用在生活中,无法兼得效率与效能时,至少要先相信自己即将做对的事,即便被质疑,也不能动摇;接着从行动中学习,错了再修正,慢慢找出最佳效率。既没效率也没效能,肯定裹足不前,生活也随之倦怠。喜欢生活的人,工作通常很有效率;工作有效率的人,不一定很喜欢生活。效能这件事,不是别人说了算,只能问自己,该怎么找?往心里找就对了,如果做一件事会产生恋爱的感觉,就是对的事。就像陷入恋情的人,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追求对方,经常用错误的方式表达,变得笨手笨脚,完全没效率,但却非常有效能,满脑子都是对方,照个镜子也想到他。你爱对方,肯定是对,要否认他的存在也难,最终能不能追求成功,还是要靠效率。把对方喜欢的事做对做好,自然情投意合;不合,硬要做对,只能同床异梦。下一次,当你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之前,先问是否有效能,再谈效率!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美国政治家班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不用比别人多,但要比别人快乐。

秒)父母曾质疑我,不去外面工作又该如何培养专业能力?我不知如何开口,因为,整天待在计算机桌前写文字,算是一种专业吗?做一件事无法提供稳定收入,对父母而言只能算是一项兴趣。我习惯自嘲要适应一段没有薪水的空窗期,仿佛变成另一项专长。什么是专业?投入一件事,除了得到合理酬劳,还能乐于付出,这才叫专业。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一位银行行员很会处理行政,但又不讨厌这工作,这样算专业吗?正确一点来说这叫技能,还称不上专业。好比人人都会吃饭,但吃饭并不是一项专业,如果你可以通过享受吃饭的感觉,进而转化成一种文字或艺术作品,产生某种经济效益,并且乐于分享这股喜悦,那就算是专业。我曾经在印度孟买的维多利亚火车站,看见整排皮鞋匠在拼命抢客人,努力帮西装笔挺的上班族服务。某次我观察到有位十多岁的鞋匠被孤立在角落,只要他一上前招揽客人就会被其他同行围剿,他却没有因此放弃,趁同行在忙碌时偷偷拉客。我观察所有鞋匠服务完几乎都面无表情,甚至还没擦完眼前的客人,就急着拉其他客人,只有那位十多岁的鞋匠脸上充满喜悦,还会和客人谈天说地,有些人因此多给了小费。小鞋匠的收入不一定高于其他人,重要的是他得到更多金钱以外的东西,那就是快乐。他既善用自己的专业,提供客人服务又可以满足自己,未来可能因此开一间擦皮鞋店,或许成为跨国连锁企业。只要他愿意开发自己的专业能力,乐于付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不知道该如何获得专业?“不知道”也是另一种知道,最怕的是你自以为知道,却“不知道”。苏格拉底说:“智慧是来自于体悟自己的无知。”正因为你不知道、不懂,才更愿意放下身段,用谦虚的态度学习新知;那些自以为知道、比别人高一等的人,往往刚愎自用,导致减少求知的欲望。没有人生下来就莫名其妙会有专业能力,有些人通过父母的教育或是一个朋友、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音乐才发现。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掘专长的机会,只要勇于尝试,肯定能找到。刚开始不用顾忌太多,先去喜欢某种单纯的美好感受,比如看到某种动物、帮助某些人、做了某些事,去做会使你开心的事,问问周围朋友如何培养专业能力?如何利用专业做更多事?接下来,可能会因为有了某项专业,接着做更多事。例如,旅行本身不是一项专业,除非你能利用旅行得到某个想法,再套入商业运作模式获利,否则只是一个兴趣。寂寞星球出版社创办人喜欢旅行,再利用他在商学院学到的商业知识,两者结合后才能称为专业。你的勇于尝试可能会让A+B=Z,这个Z可能就是你的专业。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别害怕失败。人生没有失败,成功就不光荣了。所谓的专业不是赚得比别人多,而是做起来比别人快乐。

  真面目即使危险,至少是真实的。

秒)大人会鼓励你尝试,但不会希望你一直换工作。最近遇到一些年轻朋友来信,询问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现在我也经常思考。从他们的文字中,能感受出被社会的无形压力掐得喘不过气,可能来自父母、朋友、杂志媒体、网络。尤其当自己正在惊慌失措,看见身旁的朋友都活得开开心心,还会责备自己是不是有病,没事折磨自己做什么。不可否认,大家口口声声说希望找到适合的工作、适合的另一半、适合的生活方式。但如果你喜欢眼前的工作,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满足你,也会觉得不适合自己;如果你很爱眼前的另一半,但他没有足够的金钱满足你,或者喜欢眼前的生活,但没有足够的金钱,也还是会觉得不适合自己,因为根本活得没有安全感。即使全部拥有,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还是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大家把安全感依附在金钱之上,就像旅行,很多人会怕自己没钱所以迟迟无法出走。感情也不例外。男人怕没钱,所以不敢结婚;好笑的是,早一辈的穷男人,没钱还是敢娶,他们关心的是爱与不爱,不是婚礼场面大或小。年轻人根本不穷,因为年轻是最大的资产,但我们却认为没钱只会破产,其实真正会破产的是那些早已绝望的人。如果世界上每份工作收入一样,你还有办法判断一份工作的好与坏吗?还会关心工作适不适合自己吗?我们之所以害怕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承担失败的结果;因为怕年纪越来越大,没有钱无法成家;因为怕别人收入比自己高,自己像输家。因为太害怕,所以更焦虑。我不是成功的工作者,无法论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你。我也不是成功的旅行者,但旅行却教会我,无论一个地方有多危险,多恐怖,不去,永远不知道它的真面目;去了,即使真面目很危险,至少是真实的。工作也一样,你很害怕,因为工作是真实的,但如果什么都不做,不去改变,只能永远活在幻想的恐惧中。你该害怕的不是一份工作适不适合,而是敢不敢挑战眼前的邪恶规则。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转职前,先转脑袋。

秒)最近恰逢转职旺季,身旁朋友也正考虑要换新工作或离职旅行,理由不外乎:工作不感兴趣、工作时数太长、职场人际关系不合……我有点儿讶异竟然没有人抱怨薪水问题,因此让我感到好奇,似乎大家都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唯利是图。我也曾被推上人生二择一的残酷舞台,遇到正在烦恼的朋友,特别能感同身受。不少日子下来,看着许多人转职,与他们聊完后,所有人关心的都是“想找到一份感兴趣的工作”。我也试着把大家的经验整理起来,列出三点,希望大家找到全世界最有兴趣的工作。第一,想想小时候最喜欢做什么。我小时候喜欢冒险,好奇去渍油点火会燃烧吗?趁着家人出门,左拿去渍油,右拿打火机,跑到阳台实验成功后,燃烧的液体还不小心滴到楼下邻居的阳台上;好奇女生裙子底下藏了什么东西,拿着扫把偷掀女同学的裙子;好奇不读书的小孩会怎么样,所以从小不爱读书;但这些好奇心最后都会让我被家人打个半死。难怪有人说:“好奇心足以杀死人!”第二,自己羡慕什么。虽然不鼓励羡慕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羡慕是另一种渴望形式的表现,人都是借由渴望而改变,渴望钱、渴望美丽、渴望成功,渴望如同“改变”的助燃物质。我喜欢电影,它能带给我自由,尤其是看到主角做了一件自己不敢做的事,这种思维上的高潮,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电影《本杰明的奇幻旅程》,男主角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冒险,在恋爱,在探索,在旅行。电影故事往往是虚构的,但我羡慕主角,希望成为他,希望有天也能虚构自己的冒险人生故事。第三,会被什么样的工作吸引。当你正在做一件不求回报的事,这件事肯定重要,要用尽全力把握住。众所皆知的就是恋爱,当你爱上一个能吸引你的人,会迷了魂,会失了心,会无所谓,会愿意为爱情奋不顾身,不求任何回报。当你爱上一份工作,同样会产生恋爱感,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曾经因为喜欢阅读,向往老子在守藏史(图书馆)待上一辈子;因为喜欢人,而被业务工作吸引;因为喜欢创造,而被文字工作吸引;因为喜欢移动,而出门旅行。我因为好奇,因为羡慕自由,因为渴望创造,所以最后选择文字工作,希望在文字的堆栈中找到自己。你正打算转职吗?请先转个脑袋吧!

  用打不死的精神,创造理想工作。

秒)对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而言,在校园接受将近二十年的教育,如果说纯粹只为了追求知识,显得有点矫情。简单来说这几千个日子里,为的就是能顺利接上社会轨道,全心投入工作,用各种形式的付出换取一份合理报酬,再完美一点,最后能实践心中理想。受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专业分工的影响,工作职缺偏向业务、工程师、百货餐饮服务等。这些工作经常需要投入过量的时间,当一个人不愿意服从时,就会被冠上“草莓族”的称号。对于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后如果发现自己比较喜欢其他的职业类别,可能会缺少勇气转职,甚至不得其门而入,当然也包含收入上的因素。好比喜欢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人,经常有一餐没一餐,导致这些人常为了填饱肚子,被逼从事一个和自己兴趣毫无关联的工作。除非个性叛逆,能不断尝试、挑战各种不满意的工作,否则要找到一份能一辈子开心付出的工作,根本是天方夜谭。有一位朋友,为了找寻符合兴趣的工作,投入不少时间与勇气,不断探索理想工作。刚考上大学哲学系的他,很快就知道没兴趣,大二立刻转入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毕业后又发现不感兴趣,因此投入活动策展公司工作两年。有天意识到自己压抑不住对艺术的喜爱,马上离职寻觅相关工作,做不到一年,惊觉自己对艺术知识的不熟悉,二度离职跑到英国读艺术管理。回国后,为了发挥兴趣与所学,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工作,之后进入画廊工作。浸泡到艺廊管理的染缸里,因为过于透支处理人际关系,再次发现并非理想工作,三度离职后进入艺术杂志投入编译,收集世界上所有当代艺术信息,分享给朋友。最近听说又要换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对艺术而言,我是门外汉,我们每次相聚,聊的都是如何找到理想职业,分享彼此的喜悦,期待对方找到理想工作。我们就像被引进普悠玛号特快车,刚运来时无法进入狭窄的月台,经过不少时间敲打与检测,才开始顺利进站。社会从不鼓励年轻人一直换工作,但真的做了一份无法开心的工作,又该怎么办?到底要找理想工作,还是要找有理想情绪的工作呢?似乎人们也从不关心。总之,想投入理想工作,不能等待,只能创造,还要发挥打不死的精神才可以!

  为生活而买房,不为买房而生活。

  约有 5,070,000 项结果 (搜寻时间:0?25 秒)大多数人似乎从未思考过,房屋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要有一栋和邻居一样的房屋,所以终其一生,虽然没有必要,事实上都在痛苦想着。仿佛只因买不起皇冠,便开始埋怨起日子的艰苦了。——美国思想家梭罗(1817—1862) 我一直从未仔细思考拥有一间房子的重要性,可能这个问题过于庞大又复杂。每当想到要花一辈子的光阴工作,换取由一堆砖块砌成的石笼子才能换来栖身之所,运气不好还会债留子孙,就会莫名害怕,所以刻意回避心中恐惧。猜想有人会批评我:逃避、不在乎家人,结婚以后怎么办?我并非不想面对,而是思考真有必要为了住在都市丛林,辛苦工作一辈子吗?如果说人类住在屋里是为了一处温暖或舒服的地方,先有身体上的温暖,再有亲情上的温暖,我怀疑活在文明都市工作到半死不活的夫妻,下班回到美丽城堡,是否还有余力享受房子里的亲情温暖?有些朋友结了婚,有了孩子,拥有房子的人却微乎其微,大部分的人为高涨的房价感到无力,退而求其次的人只好到二线城市落脚,依然避免不了每天交通往返的折腾。职场上的疲倦、房贷压力、小孩的费用,双薪家庭的父母辛苦工作回到家,很少会有好脸色,更别说要感受亲情温暖,情绪不要着火就要偷笑了。我曾经到云南的香格里拉,看到村落中的藏人盖房子,好奇一问才知道,在那里盖屋,左右邻居与好友都会无偿协助。今天有人家要盖房子,邻居好友就一起去帮忙;哪天你家要盖房子,大家再一起过去帮忙。两层楼的房子盖上几年,是再正常不过的。这种同心协力盖出来的房子,更显人情味;反观都市大楼,像个冰冷的柜子,可能连邻居主人死了几天后,才知道出事。都市人不见得比乡村人更懂得享受住房乐趣。美国思想家梭罗在1845年离开都市,去乡下的瓦尔登湖过着自给自足的孤独生活长达两年,最后依然回到都市。他不反对都市,也不完全接受自然,而是选择结合自然与文化的田园生活。他的作品《论公民的不服从》甚至影响印度圣雄甘地去争取独立。梭罗说:在野蛮社会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钱窝银窝的住所,足以维持简陋的需要;可是,虽然狐狸有洞、飞鸟有巢、野人有“房屋”,但现代化的文明社会里,却有一半的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所。野人拥有自己的住所,因为搭盖起来花费不多,而文明人租屋而居,通常是因为拥有不起。文化虽然改进了房屋,却没能同等地改进居住在房屋里面的人。大部分的奢侈品和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可有可无,甚至可能会阻碍人类升华。活在一百六十年前的梭罗提出的问题至今依旧存在。也许有人会说,为了家庭的教育所以住在都市。但为了家庭,更不能住在都市,这样就没时间陪家人,只能陪都市丛林里的猴子玩耍。我们到底是为了生活而买房,还是为了买房而生活?最后大家只关心房子的价格,并不思考房子所带来的真正价值。现在的人类,已变成了他们自己工具的工具了。原先饥饿随意采食果实的人,如今穿上制服上班去;原先站在树下以求遮掩的人,如今变成了守屋人。我们不再为一宿而扎营,我们早已安顿在人间而仰望天上。——梭罗

  犯错不可怕,一再犯错才可怕。

秒)人一生中可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经常担心犯错。某日和一位大学学长碰面,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马上向他请教年轻人在职场上该如何成功,他毫不吝啬地分享亲身经历。他曾投入银行业,隶属企业融资部门,要自行开发客户,却碰到金融海啸,业界老板没人敢增资,可想而知新客户开发的困难度。当时他的一位同期伙伴,两人个性不同,使用不同的工作策略好提升业绩。他的伙伴担心在客户面前一问三不知,决定前三个月乖乖待在公司研读产品内容,先闭门造车,不要到时在客户面前出糗。学长虽然不熟悉产品内容,还是决定亲自到客户面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他认为趁早犯错才能借此从错误中学习。过了半年,学长虽然才成交两件案子,但已经磨得一身功夫,而他的伙伴处于最佳状态,一直没犯错,应该说根本不给自己机会犯错,显得越来越没信心,最后两人业绩天差地远。我顿时想起过去害怕犯错的模样,每天在职场战战兢兢,在公司面对主管怕犯错,在外面对客户怕犯错,在家面对自己也怕犯错,到头来才发现自己一直犯下同样的错。谈恋爱时,因为被某些女生拒绝,从此遇到同类型女生就担心,不敢大方告白,宁愿单恋也不要被拒绝。旅行时也不例外,有次在火车上被陌生人骗钱,从此就对陌生人没有好感,这样的防备心,其实也是在犯错,错失了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学长用认真的表情说:工作就是从错误中学习!但随着职位越高,犯错的频率要更小,当小职员可以犯一百个错,主管却经常不被允许犯错。为何有人升官像爬楼梯,有人却像爬树般困难?因为前者不会再重复前面九十九个错!在职场上,当你意识到自己错了,那么你还是对的;如果你继续犯错,那就错不可恕了。犯错这件事,到底是毒药还是良药?全看自己如何解读,如果一辈子都怕它,永远是毒药。我最信奉的是员工力量。我相信如果他们犯了错,应该让他们明白这并不会导致恶果。真正能够导致恶果的,是犯了错却竭力加以掩盖。如果员工不愿意犯错,他们永远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总是犯错误,你就应该让他们去为你的竞争对手工作。——花旗集团经营格言

  贫穷的体验,富裕的思维。

秒)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美国政治家班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有次收到有关部门来信,希望我向一群低收入户的年轻人分享旅行,给他们勇气追梦。起初犹豫,不知该不该鼓励经济状况不好的年轻人出走,这行为看似不负责任,又有些不道德。思考几天后,决定接下这份邀请,希望带给他们另一个世界的样貌与思维,而非盲目赞同旅行。如果他们不多培养富裕思维,可能会自认贫穷地度过一生。活动当天,学员介于十五岁至十八岁左右,大家看似疲倦,一问之下才知道,许多人早已在外打工,帮忙家里贴补家计。上台后的气氛,能感觉出百分之八十的学员对旅行的主题不抱太多兴趣,整个教室氛围比丧礼还凝重,台下很多人在玩手机,或者眼神放空。我试图挽回大家的专注力。中场休息后,我请工作人员发给学员一张世界地图。请他们在世界地图上圈出想要去的国家,思考怎么前往。我发现,有些人甚至连想要去的国家位于地图上的哪里都不知道,也有人以为搭飞机要花上好几捆钞票。从他们的热情互动中,不难看出好奇并想探索世界的心。有些人原本神情僵硬,脸上也渐渐展开笑容,旅行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可以打开每个人的纯真心房。我想让这群年轻人去喜欢一件事,认真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借由喜欢与行动,反观自己并不贫穷,真正贫穷的往往是那些不行动的人。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德,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我不想歌颂花小钱就可以出去旅行,因为一个乞丐拼了命出去,只会变成外来的乞丐。唯有先建立富裕思维,接纳贫穷也可以带来生命体验,改变自己,否则很难摆脱贫穷。不敢说自己有多富裕或多贫穷,至少喜欢现在的自己。如果不曾飞到远方经历真正的贫穷,或许现在只是一个不快乐的乞丐。有些朋友会问:为何有人明明没赚多少钱,却还是选择出去穷游?干吗折磨自己,不把钱存起来?我曾经听过一则故事,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有户住在阳明山附近的有钱人家,家中仅有一个独子,父亲利用小孩暑假期间,带着全家人到东南亚的贫穷国家旅行。因为他想要小孩子知道什么叫作“穷”,所以特别带他去落后的农村,要他亲身体验穷人的生活。他们在一个很穷的农家住了三天,看着农家的孩子负责喂养家畜,还要负责打扫牛棚里的粪便。傍晚时分,农村里的人都会到附近的小溪洗澡;因为全村只靠一台发电机,晚上必须停止休息,所以晚上九点以后没电没灯,所有人只能靠一盏小蜡烛,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聊天。当他们结束三天的穷困旅行后,爸爸问孩子:“你觉得这趟旅程如何?”孩子说:“很好啊,我觉得感触很深!”爸爸:“你终于见识到真正的穷人生活吧?”“是啊!”孩子点点头。“那你说说,到底看到了什么?”爸爸问。孩子说:“我终于见识到我们家到底有多穷了。”爸爸很惊讶地追问,孩子继续说:“我们只有一只狗,但是他们却有好几头高大的牛,那几只牛在他们小孩的指挥下,又听话,又懂事,当他们家的小孩真威风!”“我们家房子的庭院看似很大,但他们却有整个天地山头。”“我们只有一个游泳池,还要花钱请人打扫;但他们却有一整条没有尽头的溪流,他们还可以一群人每天玩水仗,我们家却只有我一个人游泳。”“还有,我们家的花园布置了一堆刺眼的灯饰;但他们却有满天耀眼的星星,他们每天晚上都可以一群人在门口聊天,可是我们家却没有人跟我聊天。”孩子这番结论,让那位富有的父亲无言以对。故事说完了,你现在还会觉得穷游是在折磨自己吗?我曾经遇到一位要徒步旅行的朋友,被家人反对,要求他把旅行的钱存下来买房子,双方因为家人的保守观念,经常起冲突。我告诉这位朋友,下次可以这么和家人说:“即使买了一间房子,也容不下一位旅人宽广的心。很多东西是花钱也得不到的,好比黑夜的星空、深山的虫鸣、山谷里的微风。”富有与贫穷,决不是用物质生活来判断的,是有爱、有朋友、有家庭、有健康,时时刻刻珍惜当下的自己,能怀抱乐观态度的人,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适度遗忘,才能珍惜所有。

秒)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佚名不可否认,活到三十岁这个年纪,依然不断想要拥有身上所没有的,可能是曾经从事业务工作,受社会荼毒太深,主管曾耳提面命教训我:“你要知道自己想拥有什么,身上缺少什么,应该要有人生愿景!”主管鼓励我要创造欲望,尤其是往上爬、赚钱的欲望,这正是一个菜鸟业务所缺乏的。当时我莫名难过,因为要在职场成功,没有这些欲望,就会被冠上不合格业务的帽子。环顾四周老前辈,不少人都是依循这样的职场公式而成功。在台湾,就像活在一个大型老鼠会,有人会教你如何巧妙运用人际关系,努力往金字塔顶层爬,灌输你不这样做就会失败,要我们活在创造成功欲望的循环中。几次演讲下来,发现有些听众喜欢被讲者鼓励,希望讲者告诉他旅行是一件热血又成功的行为。通常这样的方式,绝对不会冷场,也极受听众欢迎,仿佛电影《没问题先生》(Yes Man)的男主角听了一场激励大师的课程般,大家喜欢听一场超值的演讲。如果尚未让听众了解旅行的本质与价值,我只是“老鼠会主席”,把旅行包装成另一种追求欲望的商品,灌输大家“买了它,就会成功”的观念。等听众旅行完后一无所获,我甚至可以批评听众,说他们在旅行路上不够努力学习新知,才会造成这样的恶果。无论如何,我都站在绝对优势,理由就是我旅行过,还有一堆信众支持我。于是成功者导向的金字塔社会慢慢浮现,读书、工作、旅行、梦想,都只是换了一层美丽糖衣来包装幸福感,被迫伸手要,如果要不到,心中马上跑出一股声音:不读书就会不幸福,不工作就会不幸福,不旅行就会不幸福,没有梦想就会不幸福。很多人都以为工作是不断拥有,导致很多没工作的人不安;以为旅行是拥有,导致很多没去旅行的人不安;以为梦想是拥有,导致很多没有伟大梦想的人不安……全是因为别人有,而你没有,才会制造一堆不安。我认识不少年轻人,他们都在学习遗忘,让自己忘掉失败,忘掉难过,忘掉自己所没有的,之后心中才有更多空间放进成功,放进喜悦,放进自己所拥有的。有了这些力量后,才能不断努力,接着工作;才能不断出走,接着回家;才能伸出双手,接着拉起别人。适度的遗忘,忘掉烦恼,忘掉难过,忘掉欲望,说不定才能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

  有了当下,才算活着。

秒)过去一直去,未来一直来,能把握的只有这一个刹那。——作家泰迪石头似旅行,湖面如人生,我使劲抬了一块石头丢入宁静湖面,水波的涟漪超出预期,让我回来后不断思索许多问题。何谓生存,何谓生活,过去的我到底处在何种状态?如果这一年的旅行仅是让我从苦闷的日子中生存下来,接下来又该如何生活?何谓方向,何谓志向,过去的我到底处在何种状态?如果这一年的旅行仅是让我从不顾一切的前进中寻找方向,接下来的志向呢?何谓失败,何谓成功,过去的我到底处在何种状态?如果这一年的旅行仅是让我跌入失败的深渊,接下来又该如何寻找成功?我试图给旅行画下句点,但悟性不够且愚昧,几百天的日子下来,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找到一些线索……原来是我太执着于寻找“答案结果”,忘了最重要的“实践过程”。即使花了一辈子去定义何谓生存、生活、方向、志向、失败、成功,那又如何?还不是一样要过日子?整天待在房间着急,答案也不会凭空冒出。如何活在当下?有天,我搭上一辆公交车,没有乘客,没有拥挤,没有吵闹,专心看着窗外移动的景色,听着车厢内的宁静,开始懂得当一位称职的乘客;有天,一群朋友聊天,只有热闹,只有欢笑,只有分享,专心看着朋友的表情,听着故事中的感动,开始懂得当一位称职的朋友;有天,和哥哥一起用餐,有争吵,有不合,有愤怒,专心体会他的情绪,想着自己的缺点,开始知道自己是位不称职的弟弟;有天,坐在计算机前写字,有烦心,有害怕,还有焦躁,专心倾听恐惧,想着创作过程中的不安,开始知道自己是位不称职的创作者。有时,我是乘客,我是朋友,我是弟弟,我是创作者,我开始懂得把自身拉回现实,把每个角色调整好,做好当下的自己。我曾在印度遇见一位六十多岁的灵修老人,习惯盘腿坐在房门前静思。当时我对人生的不明确感到焦虑,又苦于找不出根源,有天我请教他原因。老人笑笑说:“因为你没活在当下。”我心想,都已经拼了命出来旅行,这样还不算活在当下?他接着问:“你觉得现在自己在哪里?”“在印度?”“不,你在我面前!”因为太过于哲学,当下不懂,直到最近才渐渐体会这句话的奥妙。以前不懂事,当学生时老想赚钱,赚钱后老想旅行,旅行后老想赚钱,一直没有在适当的时间扮演好应尽的角色。今天赚十元,心中却想着明天要赚一百元;今天放假,心中却想着明天的工作;今天做一件事,心中却想着还没完成的事。原来一直活在过去与未来,忘了活在当下。如果问我要如何活在当下?我想应该是,搭车时专心搭车,用餐时专心用餐,聊天时专心聊天,吵架时专心吵架,想哭时专心哭,想笑时专心笑,专心于眼前的事物。有了当下,才算活着。如果想成功,不要去想成功这件事,只要活在当下就是成功。

}

去过日本当研修生的前辈,我想问一下,你们3年真的挣了25万吗?去的时候要求什么学历,年龄,有多苦,一天工作时间,和有星期天吗?


分工作,我们的工作3年最低500万,和

30万左右,但是在日本的研修生不好过,每天都在忍耐,

休息,星期六算加班!想好了再来,在日本钱不是那么好挣的


来了之后肠子都悔青了,尽量不要研修出来啊,最廉价的劳动力。


挣得是多,但是连轴转的工作时间受得了吗?而且权力根本得不到保障,单打独斗而已,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在华日企,干满一段时间调往总部,这样出现诸如失踪、意外死亡、黑户的情况就会少得多


还有一个,有一个纪录片叫在日本的日子,那是个宣传片,励志故事是

的,但是要判断真伪,华裔导演拿了钱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怂恿中国人去日本打工,不然的话她拍这个有什么用呢?那帮

那样,注意,到那能够混得不错的都是有关系的或者有钱的,要是为了纯打工劝你别去,没有必要,那种国家的人恕我直言大部分是**,只适合扔海里喂鱼


看会社。。我们有 三年50W的,人家就是干得好。拿得下活。。怎么说呢三年挣得低于30W就算是很一般了。我们是山阳会社。干

组装之类的。。工资会相对高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和你唱学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