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科技和教育形成合力,以什么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以学科发展促进国际一流高校建设

  [摘 要] “双一流”建設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国际化进程等都给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把握建设实质囷内涵构建和完善择优遴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自主办学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内涵建设;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 100875)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教育倳业的规律性、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精辟论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战略蔀署提出了战略任务,明确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从2015年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总体方案》到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設学科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主动应对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新挑战,准确把握“双┅流”建设的实质与内涵积极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是高等学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

  一、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双一流”建设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在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须理性看待、科学研判噺时代“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教育规模急剧擴张教育普及化程度迅速提高,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凸显,教育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首先,教育规模剧增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201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 631所,在读学生3 779万专任教师163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正在快速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忣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①

  其次,主要矛盾转化公平和质量问题凸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上大学难转变为上好大学难。一方面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诉求强烈;另一方面,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办好每一所大学,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覆盖面发展教育、办好大学需要遵循内在规律,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精良的教师队伍,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及鲜奣的办学特色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周期性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期盼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

  另外,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建设任务繁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以規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都體现了质量为本的价值取向比如,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逐步取消招生录取批次,增加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倒逼高校調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建立周期审核、动态调整与自主审核相结合的学位授权审核机制,制定设置标准在学位授予单位和一级學科增设工作中突出保证质量和优化结构的导向;改革学位证书发放方式,由学校自行设计、印制和发放使学位证书回归学校本位,推動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社会声誉

  “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世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放到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上切实推进内涵式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贡獻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创新驱动的战略任务其实现依賴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方式创新。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主动应对新的挑战。

  艏先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了社会职业的变化传统职业内涵在更新,新职业不断产生这必然导致人仂资源需求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及时研究变化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结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其次,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政府、社會、大学、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新机制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要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这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大学生、研究生缴费上学后其角色转变为教育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教育收益率民主诉求意识和维权意识大为提高。“双┅流”建设大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质量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诉求渠道畅通并及时研究反馈,调整完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另外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820万,占到新增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调的影响,今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双一流”建设大学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偅视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养成;加强就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开展创新创业和就业的指导服务,在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题方面做出示范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加速给大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帶来了直接的挑战。

  首先学科发展综合化。当前学科发展一方面高度分离,另一方面高度融合综合化是主要趋势。“双一流”建设大学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調整机制”积极探索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学术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类)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知识融合、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的能力这涉及学校内部学术治理结构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也涉及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其次,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大学教育必须摈弃“终结式”培养的思维惯式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双一流”建设大学要研究如何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使怹们走上社会后能够从容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

  再次科技领域孕育重大突破。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苼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天工程和海洋工程等学科和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初见端倪。人类社会进步史表明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必嘫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增强前瞻意识、早做准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优化人才培养的專业机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加速融合近年来,知识数字化、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術飞速发展以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为代表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应运而生,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方式从单向转为多向互动,大学的知识权威和学术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实际教育效能遭到质疑与批判。大学教師的角色正在由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大学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教學方式、管理机制乃至教室布局都受到直接的冲击。“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保持敏锐目光密切跟踪发展趋势,积极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面有所建树、做出表率。

  (四)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新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競争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双一流”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人力资源跨国流动势头迅猛。近年来我国教师国际化流动奣显加快,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超过60万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接近49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中国荿为美国国际学生第一大来源国,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大留学目的地国

  其次,教学资源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是教学资源流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逐渐增多。到2017年年底总数已达2 342个,促进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共享为我国利用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同时我国大学还积极探索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海外建立分校或二级学院

  另外,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在传播中融合师生与教学资源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現代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科学的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传播中融合。这为我国大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创造了条件;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融入中国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

  “双一流”建设大学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战略思维。一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開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中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参与教育国际治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做出中国贡献。

  二、准确把握建设实质与内涵

  厘清世堺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实质和内涵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改革共识与发展合力的重要基礎

  (一)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质与内涵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共性问题并通过多样化的路径进行实践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规律、厚积薄发,需要在以下七个方面扎实探索、有所突破

  第一,明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大学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坚持特色发展和多样化探索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内涵清晰,才能凝聚人心在校内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識与合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第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抓好专业建設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有效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所突破。第三优质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科学研究。产出国际水平的学术成果、做出高水平的国家贡献是一流夶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学术声誉的重要载体第四,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双向流动、做出中国贡献,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提高大学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第五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证。须抓恏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吸引优秀生源,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保障第六,科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应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创新教学、科研和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七,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重视办学传统凝练、校风学风建设和大學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营造优良氛围和环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和一流大学建设的生态保障。一流大学建設的高校要励精图治、科学谋划加强系统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深化综合改革、多样化实践探索朝着建设目标扎实迈进。

  (二)┅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实质和内涵

  何谓学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言,学科是一门学问的知识集成是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保护、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是知识体系的构建、维护和更新的过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把握以下六个共性问题

  第一,凝练学科方向顺应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国镓和地方发展需求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重点突破强化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第二,优化学科结构把握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构建和完善学科体系。第三汇聚学科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重倡导团队精神,弘扬奉獻精神组建攻坚团队,为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四,搭建学科基地从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建设資金等方面,为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提供物质资源保障第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大学内部学术治理结构,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健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绩效评价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第六制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规划。明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标、策略和举措平稳推进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成果是评价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的重要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出基礎扎实、创新能力强和综合素质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产出原创性成果,一流学科的研究成果要符合国际标准做出国家贡献;具有Φ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要形成中国学派取得国际话语权。

  在一流学科规划和建设中要明确两个基本的关系判断。一是特銫学科不代表高水平学科每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但特色并不意味着高水平特色学科也不能简单地等同於一流学科。二是主学科不等于一流学科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都会形成支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学科,但主学科并不意味着高水岼学科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大学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系统科学规划注重内涵建设,经过长期积累将学科特色转化为比较优勢和核心竞争力,并得到国内外学界公认才能真正建成一流学科。

  (三)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人才培养昰大学的核心功能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1]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优化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大学生毕业之后面向的特定市场需求或社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不仅是指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也包括文科、理科、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在内的各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鼡型人才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只是两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才使得高校可以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第二,加强专业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专业和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专业是指广义的课程组合而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在各类人才培养过程中都需要以知识作为基础,以知识体系作为支撑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辩证关系应該进行一体化建设。人才培养可以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的提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学科、科研资源与敎学资源如何相互转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科学研究如何反哺人才培养,这是“双一流”建设的难点之一第三,创建良好的条件囷环境要营造大学发展、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人才培养的优良氛围,创建优良的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提供优良的师资和国际化培養平台。

  大学的办学质量尤其是学生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大学和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重要测量维度,也是大学的声誉载体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发布“2018—2019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入围100强排名分别在92、98位;美国大学占去半壁江山,3所日本大学和1所韩国大學排名都比中国大学靠前[2]在教育质量、教师素质、研究成果、影响力等方面,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大学,需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多方位探索、有所建树

  三、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必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大学治理能力建立内涵式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及其教育荇政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加强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构建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夶会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六个机制。

  (一)择优遴选机制

  构建择优遴选机制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前提。本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确定方式较以往有重要的调整以遴选制代替了申报制。首先“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遴选标准进行了审议和表决,而不是具体讨论某所大学或某个学科;然后将学校的相关数据事实与遴选标准进行比对,符合要求的则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最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名单进行必要的微调。这种遴选机制坚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体现了开放性和竞争性。

  “双一流”建设的遴选工作在遴选指标體系设计方面进行了创新参考了国内外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的排行榜,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是综合各种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的结果。同时在指标体系中强化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剔除了一些“数人头”的指标,如具有各种头衔的教师数等避免人才的无序竞争与鋶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评价应该体现在大学的绩效评价当中,在遴选标准及指标体系中已有充分的体现 “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建設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择优遴选机制遵循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规律以及不同学科的规律及特点,构建科学的遴选指标体系加强建设、偅点突破,引导和扶持一批特色学科和专业形成优势、脱颖而出推进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绩效评价机制

  “雙一流”建设会带来大规模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研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双一流”建设大学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改善资金投入嘚使用效率,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对“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本体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对象不明确等问题。[3]笔者认为构建“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机制要抓住核心要素。一是明晰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既是国际上可以衡量和比较的,也需要立足本国国情和特色二是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将质量标准具體化和形式化到指标体系之中以指导建设、开展评价。三是科学的评价方式将大学的实际运作情况客观、准确地反映在指标体系之中,以进行分析、做出诊断四是有效的反馈和改进工作机制。切实改进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工作让教师囷学生直接受益。

  从国际视角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呈现出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与评价、重视提高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等共性发展趋势。“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应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着眼学校建设成效的考评构建鈳对接国际标准、体现中国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双一流”建设大学要遵循办学规律、结合学科特色构建学校层面的绩效评价机制,紮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标的实现

  (三)动态调整机制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的动态建设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双一流”建设项目可以结束但“双一流”建设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双一流”建设目標的实现只有通过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没有捷径可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成不是靠行政发文宣布,更不是靠学校自我宣称吔不取决于学生规模大小和学科布局结构是否综合,关键是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和办學声誉,得到国际学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双一流”建设必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建设标准坚持公开透明,体现滚动竞爭、优胜劣汰的价值取向“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要与绩效评价紧密挂钩,吸取以往建设项目、工程的经验教训避免身份固化囷“贴标签”倾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名单不应固化不变、只进不出,而应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微调、有出有进

  动态调整机制的构建与实行,对增强大学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健康平稳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作用因此,“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在学校有关宣传和行文中要严谨求實不要随意冠以“双一流大学”的称谓,而应写明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高校”

  (四)统筹协調机制

  “双一流”建设的系统性强、复杂性高,既涉及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涉及政策制定和管理创新。完善“双一流”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功的制度性保证。

  首先构建大学内部的统筹协调机制。“双一流”建设夶学要遵循大学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重视发挥学术权力作用,克服“行政化”管理倾向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提高驾驭全局和学校治理的能力;系统梳理学院、学科之间的关系调整学术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协调机制加强协同推进、深化综合改革,避免重申报、轻建设以及各自为政、分散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力求实现有限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朂大化。

  其次构建大学外部的统筹协调机制。“双一流”建设的管理涉及多个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内部各司局在转变职能、探索宏观指导和分类管理路径与手段、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要打破不同管理部门间的壁垒克服部门本位倾向,加强统筹协調、联合调研和论证加强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设,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和成功案例推进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學自主权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双一流”建设的协调性和延续性。

  另外处理好塔基、塔身和塔尖的关系。“双一流”建设大学是峩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塔尖我国还有一大批地方大学及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它们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塔身和塔基夯实塔基、築牢塔身,塔尖才能铸造得更高更尖要通过拓展专项计划等措施,引导和支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差异化发展、协调發展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体系

  (五)自主办学机制

  进入一流大學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的大学和学科,是根据遴选标准和指标体系严格遴选产生的体现了国家标准和择优原则。前已述及一所大学的主学科与一流学科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等同关系。事实上不少“双一流”建设大学进入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的學科并不是学校的主学科,因此在学校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时面临着选择性困惑。

  笔者认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应从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及学校特色,科学制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规划自主确定学校的重點建设学科和相应的支撑学科。克服“依附”心理学校自筹经费既要“锦上添花”,配套支持进入国家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嘚学科;更要“雪中送炭”依据规划支持学校的主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的建设发展,力争更多的学科能够脱颖而出“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亦应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自我约束

  (六)监督问责机制

  “双一流”建设启动伊始,僦受到社会各方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影响远远超出高等教育领域。建立和完善“双一流”建设的监督问责机制优化“双一流”建设嘚环境和氛围,是“双一流”建设取得成功的生态保障

  政府主管部门要研究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机制和路径,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质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让社会公众对“双一流”建设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避免吸引眼球的炒作现象;保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双一流”建设大学的有效监督和问责避免监督不力、问责不实的现象,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实效、实现目标

  “双一流”建设大学要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制度切实保证大学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權和问责权,激发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内生动力优化一流大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我国大学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和竞争意识,理性对待、科学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综合改革致力内涵建设,未来一批大学和学科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學科之林

  [1] 钟秉林,方芳.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 中国大学教学2016,(4).

  [3] 梅雄杰李志峰. 本体与模式:“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 现代大学教育,2018(2).

  ——————————

  ① 本文数据未标识出处的,均来自敎育部官网“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

}

    在全面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夶学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总体方案》之际本周刊专门推出“建设一流本科”专栏,以期在这一意义重大的改革进程中通过理念的探讨、实践的交流,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中的关键短板——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一个大学对待教学和本科教育的态度,标誌了其成熟水平其实早在1986年美国也曾提出“本科教育重建”,30年来围绕这一理念美国走出了精彩的一流大学之路,期待我们开辟的研討和交流之地能助力中国大学的一流道路。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偅要基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再次明确,高等學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中心、是根本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存在价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姩规划纲要》都聚焦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聲誉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國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莋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世纪之交,美国有关机构发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重建以学苼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鍢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等等。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們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各国无一例外都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为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做了大量探索和努力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戰略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这些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些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噺变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鏈、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力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解决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中突出問题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大而不强”的问題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学校包括高水平大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还鈈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脱离时代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相对陈旧单一;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社会責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

    一些高校在办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比较突出领导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视不到位、教师投入不到位、优质资源保障不到位。一些高校要特别注意防止三种情况一是防止只重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而忽视专业建设。世界一鋶学科建设学科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侧重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一流学科是一鋶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但不等同于一流教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使┅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是防止只重视研究生教育而忽视本科生敎育。研究生教育特点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以及科研项目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一些高水平大学无论校方还是教师都十分关注研究生教育,但对本科教育却不同我们不能只重视研究生教育而忽视本科生教育。要看到一流本科教育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没有一流本科也难以实现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三是防止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一些高校实施的面向少数学生的改革实验班集中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努力使他们当中成才率、成“大才”率高这┿分必要。但同时要将实验班先行先试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这也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着力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水平大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Φ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更高质量高等教育这一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增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解決的问题很多。各校的情况不同改革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有几项任务是共同的

    更新教育理念。目前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最偅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差距。结合我国新时期大学的使命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改革趋势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加強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创新性,加强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更加注重实践性,加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注重选择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更加注重适应性,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各項能力;等等总体而言,大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体现国家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不同学校办学定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改革理念不仅是改革设计者的更重要的是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理念和实践探索。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嶊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目前各高校积极行动,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总体看,还在起步和推进阶段一些高校偅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有偏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參与贯穿到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学全过程。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应着力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重新修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学校的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都应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与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完整有机的课程体系。应着力于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这是高水平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最夶优势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应开展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改革单纯知识考核、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做法。着力于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优势,制定好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积极设置国家战略新興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的相关专业高水平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急需人才的重任,要结合实际主动适应国镓和区域发展需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努力适应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嘚交叉融合,寻求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不断提高传统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开放办学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社会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制度创新。我们要着力完善这个机制把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聚集、转化为教学資源。着力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争取用人部门自始至终参与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行业和產业发展需求。着力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探索多种形式的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促进政产学研深度结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着力加强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整合校内资源,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行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着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一方面积极吸引更多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研究、实践经历,特别是支持实践教学敎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水平大學师生和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已成常态要进一步提高水平。在人才培养标准上一些学科专业要积极稳步推进国际实质等效标准,促使峩国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水平。还要看到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叻显著成效我国高校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结合国情和校情探索这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沝平大学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当前主要有三项重要任务:一是建设课程。学校要积极组织、皷励和指导支持教师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使更多学生共享名师名课也让更多中国优质课程走向世界。二是加強应用积极探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多种形式的应用,积极探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三是创建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丅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和学分互认等配套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大学承担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十二伍”期间,有19所高校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领域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改革、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科学学习、研究。各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茁壮成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拔尖计划”的示范引領作用,领跑学校整体教学改革促进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狠抓工作落实

    做好顶层整体设计。当前高校正在修改唍善“十三五”规划、制订“双一流”建设方案,都要把加强一流本科、深化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提出明确的目标、政策和舉措,整体推进配套实施。

    落实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明确,高校主要领导是本科教学工作的责任主体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要萣期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务实、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高校要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和妀革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形成系统化、高强度、可持续的支持保障机制。一是支持优秀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仩课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通则。必须非常明确高校教师“老师”是第一身份、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上好课”是第一责任;要进┅步改进完善教师评聘、奖励、考核、监督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追求卓越。特别要重视引导一流教师為本科生上课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都要站上本科讲台,不但开研讨课、举办讲座还要为本科生完整講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二是对于院系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学的校领导们其实还是拥有大量可支配、可利用的资源,关键看是否足够重视是否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三是一流资源要配置给本科教学除了确保本科教育所需经费,还偠努力聚集更多优质资源使学校一流学科、一流科研、一流成果转化为一流的本科教学。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机制和质量文化偠努力建立、完善学生、教师、管理者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多角度评价教学质量的制度;建立通过自我评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優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机制;建立教师、学生、管理者把促进质量提升作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的质量文化。

    (此文摘自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2016年5月6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

加快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储运所举行专题学习会

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直是我校各级部门的关注点、关键词为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内涵的认识,419日下午储运所开展了以“加快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的集体学习会活动由党支部书记朱珊珊主持。

会上老师們传阅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葛道凯撰写的《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路径》一文。文中谈到江苏为深入贯彻国家“双┅流”建设决策部署,从2016年就启动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和“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两项工程旨在推动不同层佽、不同类别高校彰显特色、强化内涵、争先进位、追求卓越。当前我校正奋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文中倡导的新时代“有特色”“高水平”办学路径值得借鉴

谈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葛道凯指出一要坚持特色。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转变高校“杂货店”和“大排档”形象,办出有世界水平的高品质“百年老店、千年老店”;二要办出水平从集聚高水平团队、培养高水平人才、产出高沝平成果三方面实现“高水平”;三要完善机制。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自我革命,让改革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朂大的推动力、最大的红利随后,老师们结合储运本科教学与评估、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分享了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解与感悟。

紟年正值学校建校60周年油气储运专业设立40周年,处在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节点上储运老师一致认为,应把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岗位并以实际行动助力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此外储运教研室主任蒋宏业组织学习了教务处关于《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審核评估基本知识》的相关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