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语接龙500条经典素读声音文件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整理版]小学生经典诵读题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整理版]小学生经典诵读题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载]《育灵童版&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32CD(wma音频)
育灵童版MP3下载地址:
仅供学习交流
育灵童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
由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编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权威精品版现已上市。《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是专为0-13岁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而设计的,其主旨就是要让每个孩子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使其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目的!&
《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由32张CD和22本书组成,内容含括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具永恒生命力,同时又比较适合儿童诵读的篇目。标准的中英文配乐朗诵长达30多个小时,售价仅为460元。本套产品适用于0-13岁的儿童,采用大字拼音版式,非常有利于儿童诵读......
[详细介绍]&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0-1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每位有责任感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和种类繁杂的儿童教育读物,家长们经常感到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效呢?
育灵童推广的儿童经典诵读活动表明,在儿童0-13岁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让其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记忆一些永恒的经典作品,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诵读经典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由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制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育灵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其主旨就是要让儿童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使其天赋与潜能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开启智慧、学习语言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儿童日益变得善良聪慧、知书达理和乐观坚定。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假如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要指引给孩子一条河!让我们从现在起,让孩子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二、 产 品 内 容
《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由32张CD和22本书组成,内容包含了中国和西方人类文明史上的最经典的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文化经典之经、史、子、集卷:
《论语》(上下2册)、《孟子(选)》、《大学 中庸 》、《诗经(选)》、《左传(选)》
史部: 《史记(选)》
子部:《老子》、《庄子(选)》、《孙子兵法》
集部:《唐诗选》、《宋词选》、《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
蒙学读物:《笠翁对韵》、《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百家姓》
西方文化经典之诗歌、散文、戏剧、演讲辞、儿童文学篇
《经典诗歌精选》
莎士比亚《Sonnets十四行诗》、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聂鲁达《Ode To The
Sea致大海》等
《经典散文精选》
柏拉图《The Apology of Socrates 苏格拉底的辩护》、培根《Of Studies论读书》、海伦?凯勒《Three
Days to See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经典戏剧精选》
克利斯朵夫.马洛《Doctor Faustus 浮士德》、莎士比亚《Hamlet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等
《著名演讲辞精选》
托马斯.杰弗逊《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独立宣言》、林肯《The Gettysburg
Address by Abraham Lincoln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等
《儿童文学精选》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Fairy Tales (Excerpt)安徒生童话选》、《Aesop’s
Fables(Excerpt)伊索寓言选》、《Nursery
Rhymes(Excerpt)儿歌选》等
三、产 品 特 色
1、教材编审严谨权威
《儿童经典诵读—中西文化经典套装》由北京育灵童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联合编订,数十位来自北师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人类文明史上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取影响最大、最具永恒生命力,同时又比较适合儿童诵读的篇目。大到内容的选定、版本的遴选、小到每一个汉字的注音,全部环节都由专家、学者秉着认真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编订完成。(编委人员详细介绍)
2、中英文朗诵标准规范
本套产品的中英文朗诵者都是当代朗诵艺术名家,其中,中文由方明、雅坤、虹云、张家声、林如、瞿弦和、傅成励、王雪纯等著名朗诵艺术家联袂组合,艺术家们凭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杰出的朗诵造诣尽展经典风采。朗诵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或活泼、温馨、婉约曲折,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经典的内容和语言艺术合而为一时令人愉悦的至美境界。
英文经典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思(IELTS)中国区主考官Nicholas Krippendorf与美国著名作家Darlene
Lee朗诵。朗诵者本身对经典深厚的理解,再加上纯正、标准的美式发音为这些不朽的篇章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朗诵人员详细介绍)
3、配乐完美和谐
本套产品中所有的朗诵配乐均出自名家之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著名音乐编辑们根据经典的内容和内在情感的起伏来选配不同的背景音乐,或急缓或轻重,或铿锵有力或若有若无,当背景音乐徐徐响起之时,你可以感受到筝的神韵、古琴的深沉、编钟的浑厚…..当你仔细聆听本套配乐CD时,实际上也是在经历一次不同寻常的音乐之旅。
4、图书编排科学合理
本产品的配套图书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大字拼音的特色版式,其编排设计科学合理,辅以幽雅色调的搭配,印刷精美,让儿童能够轻松阅读。原文不加注释,便于儿童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经典的气韵和美感,使儿童在经典作品中自由徜徉,流连忘返。
5、配套光盘制作精良
本套产品的CD从前期的录音到后期合成制作均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录制部负责完成,每一个环节都极其严谨,可谓精益求精。前期采用数码录音,后期制作合成通过专业处理,音质优美、纯正。本套CD的录音曲目按照图书内容严格合理的分段,为了方便读者在CD盘中检索文件,在每个CD音轨开始的地方,图书上都用标号标出,如“③-15”表示第3张盘的第15个节目。光盘采用规范化、高标准制作,可在CD、VCD、DVD机、电脑上播放,不仅可用于教学、欣赏,更可作为珍贵的文学有声读物加以珍藏。
在家庭中进行儿童经典诵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孩子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环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第二,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下来。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来进行。
第三, 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第四,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尽管一路读下去。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儿童经典诵读的方法
1、 “人人是老师 处处是教室”
“小朋友!跟我(它)念!”——导读的六字真言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家长在没有压力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是一种在唱游中学习的方式。3、每日诵读20-30分钟.在家里由家长带领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所以以时间短,多反复为佳)。
3、儿童的背诵速度,将在三个星期后明显加快,因此可采取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页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诵读的先后顺序由家长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近现代经典诗歌朗诵朗读mp3集锦 音频下载
中国近现代经典诗歌朗诵朗读mp3集锦(音频)
简介:中国近现代诗歌朗诵mp3音频包,含83个mp3文件,收录了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李金发、林徽因、俞平伯、郑愁予、朱湘、臧克家、闻一多、艾青、徐志摩、闻一多、顾城、北岛、海子、舒婷、席慕蓉、余光中、毛泽东等几十位诗人的主要诗歌作品,音质清晰,类型丰富,本站吐血推荐。&上传者:sunnysea
相关素材:
&&&简介:维也纳中国书法音乐会:《梁祝&化蝶》,一场书法、音乐及文学的盛宴,李玉刚男声、女声演唱,给予你强烈的视听震撼!&上传者:yongxin&「下载次数:1204」
&&&简介:维也纳中国书法音乐会:《沁园春&雪》,一场书法、音乐及文学的盛宴,给予你强烈的视听震撼!&上传者:yongxin&「下载次数:1369」
&&&简介:维也纳中国书法音乐会:大江东去,一场书法、音乐及文学的盛宴,给予你强烈的视听震撼!&上传者:yongxin&「下载次数:980」
&&&简介:2014中国成语大会年度总决赛,毕淑敏担任嘉宾,唐蕊获总冠军。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集成,蕴含着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锤炼保留的价值观念,是汉语中最浓缩精妙的表意资源,本节目拉升了年轻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和兴趣,带动了青年人热心传统文化的风潮。火爆全国的综艺节目,学习中国成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上传者:yongxin&「下载次数:2500」
&&&简介:原电视创作,有民俗风情故事,有各地的美食挑战你的味蕾。为错过看电视的观众送上饕餮之宴 上传者:cxz744&「下载次数:1386」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电子书,重点介绍诗歌(词)发展脉络,并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人及其作品作了详细介绍,适用于高中生自学,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资料。&上传者:sansiliu&「下载次数:1392」
&&&简介: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爱你中国,声音优美雄壮,学生演讲可以找到感觉&上传者:pydftz&「下载次数:9096」
&&&简介:少年中国说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朗读课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也可作为班会内容。 上传者:wjzsndy&「下载次数:3079」
&&&简介:内含成语典故,干支五行、朝代公元对照表、中国历代公文体制、汉语拼音方案等知识,知识积累,熟悉传统文化,每天必读.
&上传者:lysh2014&「下载次数:1867」
&&&简介: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下),录自央视综合频道,mp4格式高清视频,适合在课堂上播放,2013年度感动中国获奖人物分别是黄旭华、胡佩兰、方俊明、龚全珍、沈克泉、沈昌健、刘盛兰、段爱平、格桑德吉、陈俊贵、姚厚芝等人。以及一个感动中国2013年度致敬群体--“敢上九天揽月”的中国航天人。视频详细介绍了获奖者的感人事迹,观者感言等,颁奖词及推选理由文字版见:/news/68572.htm
上传者:fqk123&「下载次数:2733」
&&&简介: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上),录自央视综合频道,敬一丹和白岩松主持,mp4格式高清视频,十大获奖人物分别是黄旭华、胡佩兰、方俊明、龚全珍、沈克泉、沈昌健、刘盛兰、段爱平、格桑德吉、陈俊贵、姚厚芝等人。以及一个感动中国2013年度致敬群体--“敢上九天揽月”的中国航天人。获奖者事迹及颁奖词、推选理由文字版详见:/news/68572.htm
上传者:fqk123&「下载次数:2384」
&&&简介:《中国谜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一档集文化、益智、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电视竞猜节目,目的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猜谜语、出谜语”这种文化活动在中国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2014年元宵节增添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举办首届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上传者:wangqingcun&「下载次数:3376」
&&&简介:周立波对当前教育的评价,对我们教育很大.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节目中又谈到中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他分析了当前教育,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能快乐的成长,这里有教育制度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什么“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一看我们的孩子现在都趴在起跑线上了,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都不快乐,家长们让孩子以百米冲刺完成马拉松长跑,我们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为什么非要孩子优秀?为什么你不优秀,一定要让孩子优秀呢?我的感觉是快乐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基本不快乐。&上传者:xiajinhui&「下载次数:956」
&&&简介:余光中作品《乡愁》、《乡愁四韵》、《小时候》、《舟子的悲歌》、《中国结》朗诵音频资料,由陈铎朗诵。&上传者:hkp1968&「下载次数:1473」
&&&简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完整视频,计104分钟,15位顶尖级选手巅峰对决。杭外“男神”刘浥尘将“式微”错写成“势微”被淘汰,赵杉佳雯在书写“马驮子”时失手,于是陆佳蕾和于加敏戏剧性地顺利进入冠亚军之战。两人在最后的巅峰对决中,旗鼓相当,先后经过五轮的激烈比拼。于加敏因错将“佯嗔”写成了“佯瞋”,最终输给了陆佳蕾。视频为mp4高清,文字稿下载地址见:/news/67529.htm&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2715」
&&&简介:日晚8点,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之夜,广西队集体进军总决赛,本视频为总决赛第一轮,所考汉字有“噘嘴、船坞、冷飕飕、招赘、哂笑、讪笑、抽抽噎噎、噤若寒蝉、韬略、偏袒、棒槌、缜密、殚精竭虑、打烊、豆豉”,除带病上场的杭外钟天逸遗憾止步“讪笑”外,其余选手顺利进入第二轮。&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2006」
&&&简介:日晚8点,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视频第二轮,本轮所考汉字有“丘壑、骅骝、蝇营狗苟、箴言、抓阄、罗敷、镂空、弹劾、撺掇、懵懂、蹒跚、赵匡胤、幢幢、帆樯”,第二轮所有选手顺利过关,进入第三轮。 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1330」
&&&简介:日晚8点,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视频第三轮,广西队赵立澳被一个“愣葱(误为聪)”击倒,安徽队沈沁源惜败于“周穷恤匮”,“当时也想过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匮乏的匮,前面三个字都写对了,最后一个写错了,很遗憾。”沈沁源在赛后说。湖南队廖宇轩错将“捍蔽”写成“撼蔽”,遗憾止步总决赛。 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1132」
&&&简介:日晚8点,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视频,第四轮中,广西队唯一的一位男选手王自然被“识荆(误为今)”拉下了马,接着,张心语止步于“溪(误为稀、异)刻”,梁钰婷被“何汾(误为棼)门下”拒于门外,幸好廖乙霖果断写对“公廨”才不致全军覆没,而杭外队于加敏在最后一秒写出“倚徙”,河南队安婧源写出“鸱吻”,令评论员和观众大赞神人。&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1087」
&&&简介:日晚8点,扣人心弦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夜圆满落幕,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陆佳蕾和于加敏分别夺得本次大赛的全国冠亚军。昨晚的总决赛在15名顶尖选手中以车轮战的形式展开冠军角逐,选手只要写错一个字就被淘汰,本段视频为现场第五轮,广西队仅存的选手廖乙霖因为“斗(多了个草头)箕”而出局,而一度受到热捧的杭外“男神”刘浥尘,将“式微”错写成“势微”被淘汰,令主持人大感意外,唏嘘不已。&上传者:hujian&「下载次数:1257」
上一篇:下一篇:经典素读【转载】
&&&&&&&&&&
经典素读【转载】
十余年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
此文根据搜集的陈琴老师关于经典素读谈话内容整理所成,仅供个人学习用。
一、关于素读
1、什么是“素读”?
(1)、“素读的定义
&&&“素读”——即用对同一文字内容清晰而高频地进行不做任何理解地重复朗读。即: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要求一字一句地读清楚,读出意义停顿的节奏来,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
(2)“素读”的三个层次:
&&&&浅层“素读”、中层“素读”和深层“素读”。在浅层“素读”状态下,用的是左脑,脑波为β波(频率在14—30HZ),注意力比较分散,所读的内容形成的是3—7天的短期记忆;当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后,会从浅层“素读”进入中层“素读”状态,这时左脑进入休息,而右脑开始工作,所以日本人也把这种阅读叫“右脑阅读”,右脑的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这时脑波为α波(频率在8—13HZ之间),所形成的记忆是30天左右的长期记忆,当注意力集中到某种极限,制心一处,“不做分别想”,忘掉时间,忘掉自我,忘掉一切,就进入了深层“素读”状态,这时左右脑都进入休息,古人称之为“息脑”,而位于左右脑之间的间脑开始工作了,间脑又称“祖先脑”或“人类的心灵”或“慧根”,因此古人把这种状态叫做“般若直观”或“心灵阅读”。这个时候脑波为宇宙波(频率为7.5HZ,因其与宇宙的震荡频率相同而得名),这个频率就是胎儿在母体中的生命频率状态,所以这个时候的学习就如同复归于“胎教”的状态,所读的东西全盘吸收,深深地印入到生命之中,内化为精神、外化为气质,终生不忘,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深层“素读”相当于一种“后天的胎教”。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在出生后,间脑就成为一个几乎不被使用的器官,而使得“右脑—间脑”之间的神经网络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而“心灵阅读”的过程却深度而全面地刺激了“右脑—间脑”神经网络,从而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使孩子长了连接慧根的“那根脑筋”,这样的孩子大脑发育质量明显高于“没长那根脑筋”的孩子,甚至可以这样说,“素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记忆经典,而是用经典来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建立与“慧根”之间强健的神经通路。
“素读”的三个次第依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而依次深入,越是集中,大脑的能量越大,用右脑远远大于用左脑,用心灵(即慧根)远远大于用脑,今人所谓“智慧等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古人所谓“因定生慧”,诚哉斯言!
2、素读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思考能力和刨造性的基础在于记忆,通过不求理解的“素读”和死记硬背,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精通、感悟、累积起大量基础知识,并转化为“质”。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爱民、善良、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加之在思维方面的开示和训练,具备这样人生始基的孩子,在上面可以自由地建筑起人生思想和智慧的大厦。一旦笃定人生方向,他们会以无比的精诚和精进,用百年人生后面的八十年时间,去成就自己,回报社会。诚如《中庸》所云:“诚者,自成也”。
&&&&世界上深谙“素读”奥秘的莫过于犹太民族,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民族却拥有3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与犹太民族一个保持了3000多年的教育传统密切相关:那就是每个犹太人的孩子自一岁半起就开始“素读”《旧约》: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其著作《天才满世界》一书中写道:“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在小的时候全都受过“”素读”的教育(主要是用汉语“素读”中国的《论语》);
比尔·盖茨在7岁的时候也曾“素读”了三万多单词的《马太福音》。
让孩子在13岁前潜心“素读”,夫唯不争,磨砺大器,13岁后,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素读”经典的必要性&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这正是教育的本质。
&2、经典作品为什么要用“素读”的方法?
&&&&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读经典》的序言中对“经典作品”作了十四条定义,每一条都注释得非常精准。比如,第三条是这样定义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这样解释:“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她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经典,有种子的力量!
&&我们一生所读的文字中,哪些能把美好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里呢?哪些是值得读者一生玩味、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文字呢?哪些是具有“护身符”功能的书呢?只有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是我们精神世界的种子,只有把种子深植心田才会有生根发芽茁壮的可能,否则,再好的经典“种子”都只能是燕过无痕、行云流水般逝去,不可能有被我们“重新发现”的机会。因此,经典作品只有经过“素读”,装进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想忘都不能忘的内容才有功效,一般的读,作用不大。
&&&3、素读经典的益处
(1)、传承经典的义务
&&&&朱自清先生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股脑儿反对读经,走极端,弃之如敝履,造成文化的断层,这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这却是‘五四’运动未曾解决好的问题。”(见《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
&&&&今天我们不能不审慎地思考这个问题,“经”原来是文明的结晶,杂文生命根底的道理,不读经,中国人的理性架空了,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名族,总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为世人所尊重。
&&&&&足见,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接受本国经典的训练是必须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
(2)、给读书留一片干净的天空
&&&&我们提倡素读。首先,素读的学生是没有压力的。据王财贵估计,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光是朗读文字,跟读一年之后,约可认得三千字;两年后,可有一般大学生的国文程度;三年者等同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程度,至于全然展现成果,约得学习十年之后才能检视。
&&&&另外,素读是没有任何人将杂质参与其中的,这是说带领学生读经典的老师是不给学生讲解的,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不求甚解”的教学不能教好学生,然而,在读经典这一领域,这种所谓的“不求甚解”恰好正是“素读”的魅力所在,经典的意义是博大精深的,老师对其讲解,很容易误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片面化,会妨碍将来可能有的丰富而深刻的体会。
&&&&我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接受国学素读经典的教育了,儿童经过正确的引导,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熟读背诵历史上的智慧精华——经典(论孟学庸、老子、庄子、顾问、唐诗……),那就可能再生命中渐渐产生影响力,等到长大,理解力增进了,他十五岁会懂一些,二十岁会再多懂一些,三十岁懂的又不一样了……随着人生经历的增长,对经典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伴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传统智慧将有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源头活水。
(3)、“素读”经典与中国优秀人才的缘分
&&&&“素读”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人才有过怎样的影响呢?远的不说,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相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
&&&&私塾里走出来的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
&&&&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南怀瑾讲演录》)
&&&&在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才心中,早在他们“素读”的时候就已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智慧的种子。
(4)、“素读”经典开发智力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一书里讲述了一件事。他说:“1991年3月1日,我在竹村建一先生的宴会上遇到了创业家井深先生。我向他请教‘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他回答说: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啊。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原来,“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不难理解,倘若坚持“素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脑子肯定会更聪明。
(5)、“素读”经典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者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不明确,对自己未来很迷茫。我们可以从价值观的方向来探索一种解决孩子普遍“网虫”化的问题。
&&&&素读经典可以让孩子学习先贤圣者的正确思想,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会向先贤靠齐,较之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信息时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更能抵抗住诱惑。同样地,这样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控力,在接触网络的时候,能把握好这个“度”,不会偏离太远,也无需家长担心。
(6)、“素读”经典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单从识字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掌握2400个常用字就可自行阅读。可是,我们现在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让学生学完2500多个汉字,按六年的语文课时计算,平均每天识字才一个多点,这在任何一个语系的学习里都是不可能有学习成就的。最可惜的是,六年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培养期已经错过了,再补就为时已晚了。而古代私塾的“素读”,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那时选用的教材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韵文或诗词,每个汉字都是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童在大量的诵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知了文字的音、形、义,无须独立识字。经口诵心唯的训练,一两年时间就可以认识大量的汉字。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条件。比如一篇《千字文》不用一个月学生就可背得滚瓜烂熟,文中只有6个字是重复使用过一次的。也就是说,不用一个月背熟它,基本能认990多个汉字,而四字一词的《千字文》每一句都是有具体意境可帮助记忆的,背熟了终生难忘。
&&&&另一方面,汉语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础,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母系血缘,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不能舍弃。
(7)、“素读”经典是最好的积累方式
&&&丰厚的思想和文化积累是孩子们日后成长的基础。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而“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虽然当今的学生已经被要求要大量阅读了,但是我们在这里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概念: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更以背诵为目的。
&&&&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成果。得下一番切实的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朱自清全集·第二卷》)
&&&&我们通常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的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知道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然而,正如钱伯诚先生所言,对经典的学习现在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见朱自清《经典常谈》)
&&&&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或蜻蜓点水似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素读”训练。
&&&&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们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很大,阅读的书籍也不少,可是,真要动笔写点小文,就犯难了,原因就是只进行了阅读的积累,没有进行“素读”的积累。
&&&&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是背,是&“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了大量的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个透,被视为“兵卫”的辞采章句早已烂熟于心,可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并且,这样的“酵母”素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格雷厄姆·格林在《消失的童年与其他散文》中告诫人们:“从人生的前14年所读的书中,我们获得的激励与启示,如今从书中所获得的,怎么能与之相比呢!”印证了前人对“幼学如漆”的知见。有人问日本著名的作词家左藤八郎为什么总能写出好诗,他回答:“因为我从小就记得很多诗,到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有五千首左右,知道大概意思的有五万首吧。……如果没有它们,我就写不出好诗。”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取舍态度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
&&&&“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而此外再引导孩子每天阅读5000字左右的文选,一学年就是9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六年就是500万字以上的阅读量。这还是最低的估算。我们可以想象,如此“素读”之后,我们的人文素养、处事待人、品性修为都将有着巨大的变化。
“素读”跟我们今天的读法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课堂上盛行的读法:
&&&&&&其一,对所读内容的要求上没有确指性,太随意。
&&&&&&课文后面所附录的要求是“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或背诵下来”,这样的指令对于学生来讲仅仅是提供了偷懒的依据而已。要是把这样的训练当作家庭作业,结果是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一是只读两三遍,二是只选择字数最少的段落来读。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成绩中下的学生通常之选开头、结尾或中间的过渡段。这种看似尊重学生的做法,其实是放任学生的惰性。
&&&&&&而古人强调的是要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采词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因而我们看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功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豪成文,而现在的一个大学本科生连写一首打油诗都很困难。
&&&&&&其二,今天的读法,把方法当作目的,把训练过程当作结果,最后是没有获得读的成果。
&&&&&&叶圣陶先生说“你把一个孩子关在房间里,听他读书,如果你听到孩子是在读书,你是不对的;如果你听到他在用书本说话,那就对了。”读书,其实就是说话。练习说话的过程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其三,旧时私塾里的诵读本都是文字兼美的典范文献,就文字功夫而言,就是超越一般读者的常规语言的。
&&&&&&这就是对于提高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具有极好的示范作用。美国的学者莫提默&J&爱德斯和查尔斯&范多伦在他们合作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强调:“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不就是在说“素读”吗?真正的阅读绝对不是只读跟自己的理解水平相当的文字,必须具有智力挑战的坡度,那么要深植我们记忆深处的文字,就更应该是那种值得我们一辈子“玩味”的文字了。
&&&&&&其四,混淆了“朗读&朗诵&素读”的概念,使读的方式跟目标分离开来,人为地拔高难度,使读变得艰难起来。
&&&&&&最明显的是把“朗读”和“朗诵”混为一谈。朱自清在《诵读》一文中也指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日常的教学多用“朗读”——就是开口读,大声读,而“朗读”是舞台要求较高的艺术表现。我们总是对学生作“朗诵”的要求,就会令很多学生怕开口读书。古人的做法就简单多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名词术语,就是要求学生开口读——琅琅上口,在这里理解明朗而清脆的声音子口中传出。目的是为了准确无误的记住诵读的内容。
&&&&总而言之,古人追求的是记诵量,并且要求完整地整篇记诵,而不是断章取义、掐头去尾地记几句零散的、无序的句子。因此,他们不必在诵读的方式上费大力气,而是在记忆上下功夫。
&&&&&我们现在提倡大量阅读,可是却不敢提大量记诵,大量诵读。翻阅千万卷,却没有读破半本书,结果依然是胸无半点墨。所以,我们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概念:阅读跟“素读”不可等量齐观。阅读的积累和“素读”的积累量是不一样的。“素读”积累便以背诵为目的。
五、小语的怪象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一些名师探索经典“素读”的缘起呢?
&&&&&第一,现在的小语教学普遍推崇“重讲解、轻诵读”,重理解,轻记诵;重解说,轻自读。课堂行为;大多数老师教给学生的是“重题型训练、轻文字濡染”的习得策略。从语言的习得规律来看,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今天面对的批评,其实从上个世纪初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及时修正语文的教学之道。
&&&&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所有困窘都是被一个瓶颈所限,那就是读得太少,积累太少。积累太少。这似乎在讲一句废话——因为人人都知道。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却一直没能从“讲读”课文的模式中破茧而出。课堂上,我们被“培养兴趣”的光环笼罩着,教师讲得唾沫横飞,最后总结时你会发现能令学生表现出所谓听的热情,其内容基本是低级趣味或没有多少储存价值的信息;而讲得过于透彻深刻的内容又常常令学生昏昏欲睡。低效的课堂是怎么造成的?就是老师讲得过多,学生阅读得太少造成的。上个世纪的那一代语文教育专家如夏丏尊、朱自清、蒋伯潜、叶圣陶等等都批评过这种极其低效的教学方法,可惜,我们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忠告。
&&&&现在的孩子六岁入学,今后的六年都属于从摹仿口头语言转向摹仿书面语言的黄金期,属于储备语言的最佳年龄。小学生最大的优势不是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是记忆力。就算在入学前没有得到过记忆开发的孩子,通过六年的训练,也可以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第二,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
一周是七八节语文课,加起来也就四五个小时而已。老师如果要把每篇课文按照自己的解读深入讲解,常常是不够时间的。因此,一学期中,学生连课本中的五六十篇课文都没有读熟,却做了几百道练习题。大量练习题放在课后去做,课后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后补或延续。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几乎是一句空话。新课标规定的最低阅读量,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我身边就有不少老师一个学期没有给学生留下一次课外阅读的作业,有些孩子六年毕业了,一本稍微有价值的课外书都没有读过,有些连《格林通话》《安徒生童话》这样的书都没有读完过。如果不是我亲自调查证实的事实,我怎么也不相信这种事发生在大城市的学生身上。
&&&&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只有通过阅读得以提高。所以,我十分推崇崔姆·吉利斯的《朗读手册》,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父母和老师读的书。我向不少人介绍过这本书,其目的是希望人们记住崔姆·吉利斯的忠告:“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它们……大家所面临的任务是,让下一代的孩子深信,随身带书比带枪收获更多。”&所以,谁把我们孩子的阅读时间占用了,谁就是残害少年的罪人!这是我一贯的观点。
&&&&第三,语文教学的中小衔接中的许多关键的问题从来没有处理好。
比如:读写的本末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整个小语教学中,读写的目标好像只凭字数篇幅来确定其难易程度。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陷入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中,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从人的语言习得规律而言,除了个别天才,没有几个人在十岁以下能做到仅凭读过几篇课文就能写出好文章来的;而在十岁之前的作文基本上是没有办法仅凭教师的指导就可以提高的。因此,小学的中低年段最好不要强制性地写作文,对揠苗助长的作文教学我不赞同;对那些到考试时要么临渴掘井地进行强化训练,要么让学生背诵作文应考的行为我更是深恶痛绝。倘若有足够的阅读量和文字储备量,还怕孩子不会写那张试卷上的作文吗?《大学》开篇告诉我们穷通事理的方法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为什么我们没有走上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我们对语言习得的“先后”“终始”“本末”都没弄明白。一说读就要写,一说写就要成为能刊发的作品。这是强人所难。
&&&&第四,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多媒体的滥用,评价手段的僵化等等,甚至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一些令人心忧的现象。
&&&&所以,我们要为学生开设“素读”经典的课堂。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一生里都能切实地体会到,因为我们是他们的语文启蒙老师而不会有遗憾。
&&六、小学生是否适宜读经典?
首先,经典的魅力是不容质疑的。只是,小学生到底是不是适宜读经典好像一直有争议。
&&&&语文课不该侧重看一个教师是怎么教的,而要看他(她)到底教了什么给学生。内容比形式重要。
中国两千多年的私塾教学史已经给予了肯定的答案。从孔子时代开始,我们的前辈就已经把“文字”的质量看得很高。《学记》中记载,对学生的考查是:“一年可离经辨志”。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1、倘若不是从童蒙时代就开始经典训练,中国历史上怎可能出现那么多文化巨擘呢?
&&&&2、不学诗,无以言。不读经典,何来华章纷呈?
&&&&帕斯卡耳在他的《思想录》里说:“人是思想的苇草。如果没有了思想,人就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思想以什么为载体?只有语言!难怪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功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惟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
&&&&因此,我们的先贤把立言跟立德、立功视为人世的三不朽。
&&&&为什么那篇捍卫母语的《最后一课》曾超越国界、令所有读过它的人潸然泪下?为什么余光中的《哀中文之式微》会令所有的中国人伤痛?因为,正如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的宣言:语言是存在之居所。语言是人类的最后家园。
世界文明古国所产生的原发性文字中,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据说,在字母语言的国度里,人们经常读不懂100多年前的文字,相比而言,我们应当庆幸能凭一个普通人的学养就可翻阅两千多年前留下的典籍。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一直都为所有的后代子孙敞开着大门。
3、不止中国,任何一个优秀的民族都很注重用经典作品对儿童的启智教育,像大家熟悉的犹太民族,迄今为止,从没有间断过在幼儿时期就开始经典诵读的训练。
&&&&中国人不读经典的理念主要缘于新文化运动后的一代文化巨子们的激愤,像鲁迅就提出“中国古书,叶叶害人。”直至文革对经典的彻底否定,结果是我们以牺牲几代人的文化素养为代价。朱竞在05年8月出版的《汉语的危机》中讲述了一个事例,说这本书出版的前夕,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往往是辞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病句、标点符号误用等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译文水平不够,那么以母语走笔的原生态作品又是如何呢?当下一些作家语言的低劣。》......一个目前国内无几能敌的大作家,写出来的文字都是这般模样,连起码的汉语常识都不具备,更遑论别的作品了。不读经典,其结果是大多数中国人缺少诗性品格,连表达爱的语言都没有了,只能辞穷到“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境地,古诗篇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境界如今的文字怎能及得上?听听那夸张得让人柔肠寸断的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这音律,这节奏,这意境,一读,就令人忍不住一唱三叹。
&&&&所以,读不读经典不该再是我们争论的话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探求如何开展经典训练的课程更合适。如果我们不在少年时代读,什么时候才开始读?几十年的母语教学之路,回头看看,小学不读,中学蜻蜓点水似的读,大学就读不动,成人几乎不会再去读。结果,不是我们抛弃了经典,而是经典抛弃了整个民族。
&&&&七、学生“素读”经典作品,怎样开展?学生不理解怎么办?
有不少老师或学校也在尝试“读经”活动。但是,大多数老师觉得跟现行的教学评价有冲突,考试是以教材为本的。老师们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的。因此认为:经典只可适当接触一下,不适宜大量诵读,许多老师提倡广读就够了。
&&&&第一、‘素读’经典”不与传统意义上的“读经”相混淆。我们所提倡“素读”的经典并非传统称谓中的《诗》《书》《易》《礼》《春秋》十三经……之类的“经”,这类佶屈聱牙的作品属于专业阅读,不适宜全选入做童蒙期的蒙学读本。我们理解的“经典”是一个大经典概念,跟卡尔维诺的十四条定义相一致。这类作品,已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被认定为全人类精神的基础食粮。
&&&&&以此为准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世说新语》《古文观止》是经典;
《圣经故事》《希腊神话》《拉·封丹语言》《荷马史诗》是经典;
《山海经》《西游记》《三国演义》《史记》是经典;
《雾都孤儿》《爱的教育》《汤姆·索耶历险记》《骑鹅旅行记》《格列佛游记》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是经典;
《爱莲说》《陋室铭》《正气歌》《春江花月夜》《古诗十九首》是经典;
《吉檀迦利》《沙与沫》是经典;
李白、杜甫、唐诗宋词是经典;
狄金森、艾略特是经典;
鲁迅是经典,爱默生也是经典……当然,适合孩子们的经典还有绘本,还有童谣,还有明清时期盛行的蒙学读本,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
&&第二,重朗读,重记忆。
&&&&小学阶段,应以“素读”经典作为积累文字的主要手段,因为广泛阅读并不能代替“素读“经典的功效。正如著名作家、人民日报社副社长梁衡先生所言:“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将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他总结的读写心得是:“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记诵不足造成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读十部诗集不如背诵三百首诗词。三百首虽然少,可是你背下了就是你的了;而那十部诗集,你读过了就还给别人了。”
清代著名的学者张潮有一本小册子,叫《幽梦影》,里面有关读书的体会很多。他的其中一个观点是:“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能,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看看这几个浅显的字,揭示了一个语文教学规律:藏——看——读——用——记
&&&&我们平时都说学以致用是最难的,可是,张潮却认为,记诵是最难的。古人的书到今生读已迟,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都是对少儿时期记诵量太少,内存不够的感叹。
因此,学生六年的小学语文学习整体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
总的指导思想是:先厚积,先输入;后薄发,后输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模式、评价标准、读写教学的顺序等等需全都打破以往的常规,进入一种与常态教学完全不同的状况。把精力放在学生的积累上,采取的策略:
&&&1、未识字,先读书。“素读”多,讲解少。——培养开口读的兴趣
&&&&每一届的新生第一天入学,教给他们一首叶圣陶的打油诗: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天靠地靠爹娘,不算是好汉!
&&&&我给它添了两句:
&&&&谁说我小怕困难,咱来比比看!
&&&&2、&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读书。只要开口,书就怕了你。为了让孩子们敢于开口读书,除了从书本里找生动有趣的儿歌之外,我还经常根据他们的行为方式编童谣或顺口溜:
口要读给耳朵听。
一遍一遍又一遍,
耳到、眼到、心也到,
开口读,真奇妙,
老师不教我也知道。
哈哈,妈妈夸我记性好!
如写字歌:
拿起笔来坐端正,
一拳一尺加一寸。
头正肩平双脚稳,
字字争取得满分。
&&&&3、天天念,有排队歌,礼貌歌,值日歌等等,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出现多了,当诵读本进入他们的视线时,就容易被接受了。读书,只要能做到让孩子开口,就不存在困难了。
第三,重文字,重经典。
面对浩瀚的文字,年光限身的我们不可能穷尽一切读本,何况处于出版业空前繁荣的今天,我们只能把目光聚焦于最优秀的作品上。一生中“吞下”几本最精粹的书籍,以不变应万变,以期将来精一以博十之需,这是最经济而有奇效的读书法。
&&&&给学生定的“素读”内容大致这样安排:有韵文和短小的诗词开始,渐次推进到各种典籍。
1、一、二年级——
以诵读韵文、童谣、小令和绝句为主,200首左右的古诗词,100来首儿歌和童谣是不成问题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这个时段背诵的。还背了《声律启蒙》的上卷。对联是不能错过的好文字。
有一次,有几位老师还是教语文的,听过我上的对联课后,对我说:“陈老师,我今天终于弄懂了什么是上联什么是下联了。”你看看,如果你把《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让孩子背下来,不能完全背,就背诵几十段,对联的基本知识也能无师自通了。那都是多好的文字啊: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鳌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锋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94个字一段,典雅的文字,妙曼的音律,集历史、地理、天文和论理于一体,单从文字而言,这样的语言读多了,就不会让大量的汉字躺在字典里沉睡了。我们现在的字库在渐渐变小啊。以前我不知道,因为很少写文章,最近这一两年才知道,电脑里常敲不出我要的字。更好笑的是,有一次有个杂志社的编辑硬要把我用的词改了,说是怕大多数读者不懂。他这一说,我自己就脸热了,真感觉到了自己很酸似的。其实,语文老师有一份保护文字的责任啊。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中,只有汉字还活着啊。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富的文字,现在能常用的还不及十分之一。我们的语言贫乏到一用动词就是“搞”,课堂里表扬的字眼就只有:“好”和“棒”。所以,这些明清时期的鸿儒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蒙学读本,应该打开来让孩子们诵读。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是我汉语独具的歌吟特质,而那些顿挫有致、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诗文才是最美的语言。
&&&&最近出版的丁慈矿编的《小学对课》也很不错。你听: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你要觉得《声律启蒙》有难度,这样的文字应该教给孩子们呀。很多老师总认为要先让孩子逐个汉字学会才能读书,其实,读书可以看作是教孩子说话。未识字,也可以先读书。读多了,识字量自然也够了。
2、三、四年级——
安排背诵《大学》《中庸》和《&论语&精选三十课》,继续背诵《声律启蒙》,150首诗词,《诫子书》《陋室铭》《爱莲说》以及各种优秀的翻译诗歌,比如泰戈尔、纪伯伦、艾略特、狄金森等等的诗文。
3、五、六年级——
背诵《老子》和孟子选篇,诗词的背诵推至排律、长令。像《春江花月夜》《卖炭翁》《卖油翁》《木兰诗》等等都是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可以背诵下来的。泰戈尔、纪伯伦、艾略特等国外的名家诗篇或哲理散文都要背诵一些。
&&&第四,“素读”靠课内,阅读靠课外。
1、诵读的功课最好在学校完成,集体诵读对孩子有加持力,更易于记诵。
当学校取消早读课后,依然坚持每天7点40分左右回到课室带孩子们早读,全班100%的家长支持孩子回来跟老师一起早读。不能那么早的,十分钟也可以。每天坚持有二十分钟的早读时间,背诵50到100字左右的文字,你算算,六年是什么概念?四行绝句才28个字,每天坚持一首,有计划地复习,一个学期随便都可记诵100首,就算一年记下100首,六年就是五六百首,三百首已经让人不会作诗也会吟了,何况600首?也不必非有个硬定的量,达不到平均量的也没关系,读过、背过总比空空如也要强得多。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允许差别的存在。
&&&&“素读”的文字,不需要老师的详细讲解。对着注解,了解大意就够了。有些文字只可等到顿悟时才会闪现灵光。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外婆逼着我背诵《增广贤文》,开篇的“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贤增广,多见多问。”我总也弄不懂&“诲汝谆谆”是什么意思。直到高中再读《论语》读到“诲汝知之乎”才若有所悟——原来这就是出处啊。有些文字只可意会,不可破译言传。比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任你如何解释都不可能有原文的韵致和力道,背下来就够了。
&&&2、“素读”之外重广博,“素读”与广泛的阅读同时并进。
一年级开始,该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
除了推荐书籍之外,还规定了每学期的必读书目。每周设有一节阅读课。每个学期,所有的孩子所读过的课外书,我都跟家长一起做好表格记录下来。各种奖励措施都侧重于阅读。因此,一年级之后,班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自觉读书的热情。前不久有日本的行为心理学家发表论点:一种好的行为只要用28天的持续训练就基本可以成为习惯了。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还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吗?我从二年级开始就把孩子每天的阅读量记录下来。这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鼓励和鞭策。从实践经验来讲,没有任何作业比只读书只背诵更受孩子们欢迎的啦。现在的孩子最怕的作业就是动笔写,读书是最没有负担的作业。之所以不能令孩子们爱上阅读,是因为别的作业太多,没时间给他们读。
&&&&现在看来,在整个小学阶段,让孩子们背诵十万左右的文字是完全能做到的。每天按100字来算,一个学期只按90天计,一学年按180天的量,六年就是十几万字。想想,让孩子带着这十几万具有特殊能量的“种子”升入中学,还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吗?
&&&八、操作中,如何处理“素读”内容与现行教材的关系的?
&&&&只要我们抛弃一些固有的所谓优质课评价标准,操作起来就容易了。比如,许多评课标准都有“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学法研究”“自主发言”等等的目标设限。我一直觉得现在小学语文的优质课评价标准比较适于用在中学,小学的课堂应该以“读”占第一位,以记诵为主。有些语文课为了适应这样的评课标准,就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把语文课上成“演讲课”“辩论课”,像中学或大学的课堂一样。我现在是不上这样的课,当然,我也没什么机会参加上这样的优质课(笑)。我有一个优势,就是学校领导交给我一个班,很放心我自己去把关。反正考试成绩又不差,也就没什么歧义了。我知道有些老师总是在领导们的监控下工作,这是不能伸展自如的事实。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要自己想办法破茧而出。
&&&具体策略:
&&&第一,课文是范例,积累靠经典&。技巧在课内,容量在课外。
&&&&不少老师很疑惑孩子们怎么能背诵这么多内容,以为是对课后的加重。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已经够我们用了。当然,要巧用。
&&&&长期以来,我们太倚重那本语文书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被演绎得过于淋漓尽致。我认为再好的讲解都比上孩子的朗读,让他把整本语文书背下来的时间远不如你讲解的时间多。我的好朋友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通常只用两个星期时间就上完了语文课本内容。我的语文课也是不按常规出牌,通常在每节课前会安排“素读”的内容,一首诗或一段话。有的课文几乎就是读,比赛读,把整篇课文背下来就够了。读书!我们把讲废话的时间用来给孩子读书,不是变废为宝了吗?
&&&&没有时间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总是比实际所需要多得多,而有些要求往往过度。比如,我们特别注重“阅读分析”,注重“品词品句”,研究每个句子的写法和精当,就是不让学生去读熟背诵。许多老师在低年段就开始教学生“研究”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那个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忘记面对的是一班识字未足千、读文还不顺的孩子。每个年段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
&&&&整个小学阶段,只有读,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硬道理。一节课连让学生熟读课文都做不到,有何意义?做那么多“深挖洞”的功夫,还不如把学生丢进语言的海洋里涵泳。当然,到了高年级,我也会讲,讲课文涉及到的知识点,要提醒学生注意。我的讲常常也是直奔主题,只讲语言文字的技巧,比如经常考的特殊句式,直接诠释作者行文走笔的精妙处,比如过渡句,构段方式等等,不重复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有的完全是出于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而讲。目的是节约时间,大量诵读,大量自主阅读。
&&&&第二、先读书,后作文。阅读提前,写作押后。
&&&&儿童期的语言习得有两个目标,一是现世当下的目标,以利于生活的交流;另一个目标是为储备,为将来“生活在别处”而做准备。从学习的终极关怀而言,后者更重要。现在的阅读是为今后中学甚至未来的人生服务的。
&&&&中低年段以阅读为主,不主张规范似写作。从一到四年级,学生每天的作业就是以阅读、“采蜜”——摘抄为主。对写作,可以随意地写写心里话。我基本是读而不大改,欣赏而不过度纠正。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学生的起步作文通常不堪一改,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文字运用能力都极其有限;二是改得过度,很大程度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热情。孩子只是在运用语言,而不是创作。只改病句、错字就行了。我固执地认为,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靠硬教,作文是教不会的,是自己读书多了就无师自通的。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教师每天埋头批改作业,对自身的发展也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时间读书,自然不可能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学生。
&&&&从二年级起,要求家长配合,每天的阅读量要登记,我在家长会上说,语文不需要补课,也别去参加作文补习班,你只负责每天听十分钟孩子朗读他自己选的文章,然后监督他阅读200字以上的文章就行了。对那些语言感悟差点的孩子,就只要求朗读200字以上的文字,阅读的量可降低。
&&&&四年多来,根据家长的统计,我班的学生背诵了八万多字,全班44个孩子有35个读破了100本课外书,有近20个孩子读了300本以上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摘录。在五年级上期之前,我几乎没有教过作文,却有十几个孩子的文章先后在各种少儿刊物上发表。到这个学期,我让孩子们每天写一篇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培养他们诚实为文的品质。全班连最差的孩子也能写出感人的心里话。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吗?有了前面的铺垫,把作文的微格指导放在五年级下期来教,就不会很费力了。有的老师担心不作精心指导,考试时学生就不会写作文,其实,读了那么多书之后,不能马上穷通是事实,但是,对付每个学期的检测还成问题吗?所以,即使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的学生也还在读课外书,他们是没有考试的压力的。
&&&&就应付考试这个话题,我想还有一招,就是每个单元要做一张练习卷,各种题型熟悉一下还是有必要的。我对家长也是这样说,不要养成一种为考试而读书的心理,但学会应付考试是必要的。
&&&九、怎样让孩子沉浸“素读”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引用了奥维尔·普瑞斯特科的一句话:“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她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我想老师理应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明的引领者。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学生。古人说:“人师难求”,对小学生而言,老师是至关重要的。老师本身的读书精神也会感染她的学生。像书痴一样的读书态度对学生是最好的教育。
&&&&&1、经常给家长写信,会向他们“推销”“素读”产品。
&&&&几年下来,确实令不少人发现了改变。班上有个姓雷的女孩,她爸爸就跟着她一起把《大学》《中庸》背熟了,等我们背诵《老子》时,他也跟着背。一个姓张的男孩的妈妈在我致家长信的回执中写到:“您是我认识的所有老师中情感最为细腻,思考最为全面,行为目标最为明确,心境最为清秀明亮,工作最为负责的一个。德铭德每一个进步(包括我和我先生的醒悟)都离不开您德影响。谢谢您,恩师!”我读到她括号里的文字很激动。记得十年前当初我尝试开设“素读”课时,有家长极力反对,说是火箭都上天了,你还让孩子们读那些老古董的文章,不是搞封建吗?
&&&&2、一次次家长会上宣扬我的理念,从十年前的尝试到现在全面推广,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而终有所得。今年刚好是我十年前尝试经典入课堂的第一届学生高考,年前收到那个班的一位家长从英国发来长长的信息——
&&&&你虽然是女儿的老师,可是,我和我的先生都把你视为今生难得的知己。你是我们最亲近的妹妹。你对女儿的启蒙一直影响到她如今,她说话的语气,她运用文字的风格,她对古典诗词的钟情,她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她选择去英国留学,都是因为你的影响。我们给了她生命,而你给了她精神。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你在每一次家长会上的发言,记得你反复叮嘱:“不要把孩子当作你的私有财产,你们要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没有经过书籍的濡染永远不会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一个人只为财富活着是远远不够的,你真正需要的幸福是心灵的超然……”这些话改变了我们多少已经是显而易见的……
————日来自于英国留学的徐紫祺妈妈的短信(他父母年前去英国看望女儿,要在那而陪女儿,三个月才回来。)
经典文字有特殊药效。1988年,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与会代表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声明,人类要想在21世界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寻找智慧。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发烧了。因为按许多人的推想,21世纪科技发达,物质上的满足会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闲、思考、尚礼而获得精神满足。
但是,事实并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是空前的烦躁和慌乱。我们终于到了老子言及的那个时代:“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现在各国的原子弹据说只要投掷十分之一就可以让地球从此消失,而很多城市的汽车要按单双号才能行驶了。石油已经接近枯竭了。
而现在许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火热,经史子集的抢购,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都是一件好事。
一部分人能觉悟总是好事。这个学期开学第一天,我们背诵了海明威的《真正的高贵》,孩子们都在日记中谈了自己的感想,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带回去的这篇文章,也跟着孩子把它背诵了下来。我班有个姓金的孩子,是三年级转学来的。他妈妈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她说她跟儿子比赛背诵了这篇文章,对自己的震撼也很大,在公司的高层员工会议上宣读了这篇文章。她还要求全体员工捧读《老子》和《论语》。她3月8号在全国的行会上发言,也引用了这段话中的句子:“在一个奢侈浪费的年代,但愿我能令使人明白,人类真正的需求是多么稀少。不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醒悟,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班上还有个姓陈的男孩,他父亲是大学里的副教授,说自己以前也读了不少书,但是自从跟儿子一起来诵读这些经典美文之后,才发现真正需要的东西竟然都在小学的课堂里。我就笑他:“你这是对小学课堂和小学老师有偏见啊!”他说“不对呀,我现在对很多人都说,小学阶段很重要的。现在的小学老师补不同于我们那时候啦,都很博学的!”
&&&&这才是觉悟!觉悟从重视小学课堂开始,从重视小学老师开始。英雄从来出生低!跟你一起要饭被狗撵出门的那个人一觉悟成皇帝了,跟你一起托钵的人二十一天后在菩提树下一觉悟就成佛了。朱元璋,释迦牟尼不就是现身说法的范例吗?在一个信息和知识都可以平等获得的时代,重要的不是门第的高低,是我们觉悟的心。佛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老师们总认为有关教育大事跟自己没关系,自己只是个工作人员而已,其实,每个人手里都隐藏着一个创造奇迹的魔术球,它的名字叫“担当”。有担当之心的人才会行走无疆。
经典的好处就是能开拓我们生命的格局,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心境澄澈,把目光投向远方。教师是肩负使命的特殊职业,教师肩负着一项重责就是传承文化。
佛教有“衣钵托人”之法则,“衣钵”是什么?是讨饭的那个碗吗?如果我们手中的那个钵仅仅是讨饭的碗,那么,我们读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自然就会把老子的境界看低了:一个以智慧烛照万代的人最后在我们眼里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我们自然难以看到孔子呐喊的“正道”究竟在何方。
我们的许多大企业家到韩国和日本去向他们的名业家学习管理经验,结果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大段大段地引用我们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而更可笑的是,我们的那些精英们还有许多不知人家引用的出处。我们有幸生于儒道佛并行的国度,“儒”是什么?人之所需为“儒”;“道”是什么?脑袋认可的路为“道”,佛的中文意思就是“觉悟”。一个没有境界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所需;一个丧失思考力的人,自然不能觉也无所悟,这样的人脚下不会有自己的路,只能重蹈到他人的覆辙。
《尚书·兑命》中说在:“念终始典于学。”所有的成就都来源于学习。中国的第一本有关教学的专论《学记》有一句经典:“教学相长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跟着学生一起成长。&&&
中国人读不懂自己典籍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至少应该先在我们的老师中结束了。
我们要把经典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终有一天,会发芽会茁壮。
经典,是我们孩子的隐形翅膀,当时机来临,必能凌空翱翔。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优秀作文3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