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存蒸包子技术培训

杨贵与红旗渠
杨贵与红旗渠&&&&&&&&&&&&&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建渠历史,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付出很大代价,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建设为什么要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动工?是出于林县人民盼水心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强烈愿望,是尽快使林县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来林县工作前,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带领工作组在林县帮助工作,作过缺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月份调林县任县委书记后,对山区建设作了多次调查。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县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作了社会的主人后,迫切要求在经济上再来个翻身。可是林县缺水仍象过去的“三座大山”一样压的连气都喘不过来,还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没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无穷的灾难。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一个区三五万人,只有三五眼活水井。东姚镇方圆几十里靠的就是东姚村的南大井,合顺厂、白象井等几眼活水井。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水井。一到干旱年头,井旁的人和水桶排成了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一天才担上一担水。长年累月,石头井口被麻绳磨出道道深沟。因为取水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伤人亡命事故。全县每年远道取水误工约300万个。群众说“吃水如吃油”。有人说这个话过分,我说没油吃日子能过,没水吃,一天都不行。有一首民谣叫人心酸:“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合涧小寨“荒年碑”记述清光绪三年闹旱灾的悲惨情景,碑文曰:“……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入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的500年间,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形成人吃人的有5次。在调查中,我们曾从统计资料中获悉,1942年旱灾非常严重,夏秋两季都没收成,加上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军抢掠,广大群众扒树叶、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后来竟然吃起白甘土。这一年,全县外出逃荒一万多户,饿死1650多人。民国初,任村桑耳庄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不小心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羞愧地回屋悬梁自尽了。采桑狐王洞村王老二,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婆婆说了几句,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后来王老二含悲搬家到桃园村就水吃,从此该村王姓断绝。原康西南山村民,一到旱年,就携儿带女,到淅河畔的头道河村就水居住。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牛岭山村因为缺水,本村闺女嫁到山下,别村闺女不上山,当时全村40岁以下的未婚“光棍汉"有30多个。张大郊村王白丑73岁没有娶上媳妇,自己找了个12岁的死姑娘,告人说,待他死后和她合葬。因此,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手脸、洗衣服,多有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洗手脸。我们下乡时亲眼看到,不少村庄群众赶着毛驴驮上带盖的大水桶,跑十多里路取水,赶毛驴的人还要再挑一担水。在这种悲惨的情况下,山区群众幻想得到老天的恩赐,就省吃俭用,捐资集财,到处修建龙王庙,烧香叩头,祈天求神降雨水,结果想水盼水千万年,一朝一代都过去了,干旱缺水仍象一把刀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取不下来。缺水造成的种种苦难,也是后来林县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修建红旗渠的思想内涵。
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事实使人落泪。我和县委的同志再也不忍心林县人民长期受缺水之苦,不忍心因缺水不能在经济上摆脱贫困。在调查研究时,我曾一一察看了林县历史上的水利设施,合涧乡还保留着一条明代谢公渠,即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了一条小型渠道,只有一尺宽,将泉水引出山外,解决了18个村庄群众吃水,被称为“谢公渠”,为他建了“谢公祠”,还载入历代县志。我在县委中讲了县志有关这条渠的记载后,大家很受启发,都说:“在那样的社会制度和生产落后的情况下,还能办点造福于民的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想,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县委成员大多数是林县人,都有缺水苦难的遭遇,所以大家对解决林县干旱缺水有着一致的共识。于是我们组织群众先后兴建了英雄渠和南谷洞、要子街、弓上三大水库等工程,但一遇长时间的大旱,渠库干涸,仍然摆脱不了缺水的威胁。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只好出境引漳河水。出县境引水无疑困难是很大的,加上当时正处在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是等条件好了再修渠引水,还是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劈山修渠引水,这确实是摆在县委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县委经过反复讨论,深入基层同广大群众座谈商量,统一了认识。大家说战争年代为争取解放置生命而不顾,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也应只争朝夕不考虑个人安危,早动一日工,早引水,就能早得利,得大利。同时也认真分析了动工兴建引漳入林的有利条件:人民群众引水的内在要求,符合民意;组织群众引水,改变林县贫困面貌,符合党中央的指示;建国前后,特别是合作化以来兴建大大小小水利工程取得的经验,是进行这场大打水仗的组织基础;林县人民勤俭办社,经济上的积累是进行引漳入林的物质基础;党的正确领导,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是取得引漳入林的根本保证。关键是县委一班人敢不敢率领群众出征。我当时曾想:从实际出发搞水利,符合党的政策,创造性的搞建设,符合党和毛泽东主席的一贯教导,等上级表态,单靠上级物质上的支持,不考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困难,那不是共产党人应有态度。县委绝大多数同志是这样想的,我们就决定办引漳入林工程。大家共同抱着一个决心,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只有引来了水,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在林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首先做好“水"字这篇大文章,打一场彻底摆脱缺水、逃水荒、不能生存的翻身仗,从兴水斗争中,寻找加快山区建设的新途径。
&&&&&&&&&&&&&&&&&&&&&&&&&
火热的年代
苦熬还是苦干?只要让人民群众懂得苦熬是没有尽头的,苦干是暂时的,只有苦干才能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从而更大限度焕发出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极高的聪明才智。
1959年冬季,红旗渠测量时,工程技术人员冒着冰天雪地,爬山涉水,饥了啃口干粮,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立了大功。民工们一下子涌到山西3万人,哪有那么多民房可住,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白天干一天,晚上被子潮得不能贴身。在帐棚里睡,半夜醒来,一睁眼,看到满天星,原来席棚顶早被风刮跑了。渠首大坝截流时,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结成人墙,抗拒激流,使截流成功。征服石子山,放炮后,孵石直往下淌,那真是“猴子不敢上,飞禽也难沾”,东岗公社发动群众上山割来马荆条,编成几道防护墙,沿山开沟拦住滚石,顽强施工。强攻红石崭,这里仰天壁立万仞,低头万丈深渊,滚滚漳河,红旗渠就要从齐整整如刀切的山崭上通过。东岗公社组织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石质坚硬,打一锤,钢钎在石头上蹦一蹦,半天打不了一尺深。就是凭着这种韧劲,先打成小炮眼,再炮里套炮,打成12个直径1米多,18米深,能装药一千公斤的连环炮,一齐爆发,半架山应声而倒,这才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来渠基。?鹉崖是红旗渠要通过的又一天险。放炮以后的行鸟鹉崖,呲牙裂嘴,刮风下雨,石块坠落,日,城关公社谷堆寺工地因山石坍塌,当场砸死9名民工,3名民工重残,有的才20多岁。城关公社社长、分指挥部指挥史炳福向我汇报时失声痛哭,我也哭了。后来组织?鹉崖大会战,总指挥部的干部上工地把手表都放在家里,他们说这是唯一值钱的“遗产”,准备应付一切不测事件,将生死置之度外。青年洞开凿时,缺粮少菜,大家忍着饥饿苦干,青年们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大家研究创造了“三角炮”等爆破新技术,改进了放炮时间和排烟办法,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的1961年7月底把青年洞凿通。
引水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凿通了,红旗渠总干渠和露水河西支浊河在白家庄发生了交叉矛盾,怎么办?渠水洪水谁给谁让路?指挥部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设计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桥时,拱胎和路架需要大量木料,在当时困难情况下,技术人员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节省了大量木料,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夺丰渡槽全长350余米,高14米,50个孔眼,要过3个流量的水,所锻的石头,块块精雕细刻,修得那么样的漂亮,都称赞是一件巨大的工艺品。没有吊装设备,就用游杆当“吊车”上石料,克服种种困难建成。&&开凿近4公里长的曙光洞,开始用两头对打的方法进展很慢,后在渠线上打了34个竖井,扩大了工作面,战胜了流沙、漏水、排烟、塌方冒顶等困难,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红旗渠上最长的隧洞。
修建红旗渠改造大自然的人民战争造就了一代英雄,一个英雄前面走,众多英雄跟上来。&
红旗渠工地是个大学校,更是一个大战场。建渠十年,培养造就了领导骨干、工程师、技术员、铁木石各类工匠、烧石灰、造炸药、水泥及除险放炮能手等&7747人,不仅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建成,还组建了一个民工工程团,参加了国&&防工程建设。在改造大自然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位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河南原阳县人,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1958年修南谷洞水库,负责设计,不知疲倦,解决了很多工程技术难题。小伙子长得很英俊,高个子,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因当时饥饿,他去外边跑测量,中午吃饭,一两白面的小包子吃27个,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明知有危险,为了民工安全施工,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查看,不幸洞顶坍塌,两个人光荣牺牲,当时吴祖太27岁。李改云(女)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山石劈下,她推开别人,自己左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安全开路,而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农民技术员路银,转战英雄渠和红旗渠工地,忠诚老实,施工中一丝不苟,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工程,拼死拼活,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完成。凿洞能手王师存,在曙光洞里被塌方堵在洞内,一片漆黑,空气稀薄,死神步步逼近,他们拼命挖出豁口,让同伴先出去,自己才脱了险。放炮能手常根虎,胆大心细,每天象壁虎一样,腰系绳索,下崭飞崖点炮,那里出现未响的瞎炮,他都一马当先去排除。副县长马有金,在水利工地任指挥时间较长,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三过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那一个人没有母子情呢?他跪在灵前痛哭地说:“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我说,他为人民立了一功,是林县人民的好儿子。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为了把水引进村里,明知自己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还要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坚持进洞工,在生命弥留之际,还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再三叮咛:“凿通……隧洞……,引水……入村……”。他的女儿魏秀花,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女继父业,夜以继日地在隧洞里战斗,因施工罐车发生故障,光荣牺牲,年仅23岁。还有韩用娣、郭秋英、张买江等青年后起之秀。这些英雄们的闪光品质,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使我们的水利建设队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领导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及时总结教训和经验,保证红旗渠建设工程顺利进展。
红旗渠动工之初,由于干这么大的工程缺乏经验,也造成了一些失误。但是,由于县委、各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都在第一线和群众一起参加修渠,就能够做到有经验及时推广,有问题及时纠正。日晚,县委召开“引漳入林”全县广播动员大会,第二天,农历正月十五,千军万马出征奔赴工地。往山西走都是小道,开不过汽车,修渠先修路,人进路成。从坟头岭(分水岭)到渠首70公里的太行山腰,上了3万余人,摆开“长蛇阵”。这么多人上了山,到渠上看人又很少,搞了不到一个月,由于技术上顾不过来,有的渠线开高了,有的错把渠底当渠顶崩了,到处挖得象“鸡窝坑”一样。加上政治思想工作跟不上,少数人对引漳入林工程意义认识不足,施工中遇到一些困难,就牢骚满腹。消极怠工,干扰生产,说什么:“这么大的工程靠人力一锤一钎挖掘,到驴年马月也完不成。”有的说:“现在生活这么苦,还劈山修渠,不如趁早收摊。”县委认为这都是前进中发生的一些新问题。于是,县委开了个“盘阳会议”,改全线铺开的“长蛇阵”施工方法,为缩短战线,分段突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干一段,成一段,通水一段,让群众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强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可尽快减轻平顺县沿渠村庄群众的负担。因此决定调兵遣将,全体人马很快集中山西境内20公里,到8月30日,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这一段渠通水了,县委组织全县农村大队支书以上干部,分批前来参观,大家劲头足了:“千年盼,万年想的漳河水,真的能流过来,到了县境门口,咋能让水再白白泄入漳河流走?”群众是最现实的,大家看到水来了,欢欣鼓舞,建渠积极性如火山崩发。以后各期工程都采用建成一段渠,放一段水,“以水促渠”,整体推进施工的领导方法。再比如以渠带路问题,当时县里强调挖渠凿洞出碴,要利用石碴垫路,出碴不见碴,渠成路成。如一干渠边的沿渠公路、卢寨岭下边的公路、县城往桃园的路,都是用建渠挖出的石碴垫成的,既便利了交通,又可以少占地,一举多得。如果领导不在第一线,这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对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杨贵与红旗渠
杨贵与红旗渠&&&&&&&&&&&&&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建渠历史,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付出很大代价,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建设为什么要在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动工?是出于林县人民盼水心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强烈愿望,是尽快使林县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来林县工作前,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带领工作组在林县帮助工作,作过缺水问题的调查研究。月份调林县任县委书记后,对山区建设作了多次调查。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县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作了社会的主人后,迫切要求在经济上再来个翻身。可是林县缺水仍象过去的“三座大山”一样压的连气都喘不过来,还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没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无穷的灾难。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一个区三五万人,只有三五眼活水井。东姚镇方圆几十里靠的就是东姚村的南大井,合顺厂、白象井等几眼活水井。茶店附近靠的是茶店、辛店水井。一到干旱年头,井旁的人和水桶排成了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一天才担上一担水。长年累月,石头井口被麻绳磨出道道深沟。因为取水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伤人亡命事故。全县每年远道取水误工约300万个。群众说“吃水如吃油”。有人说这个话过分,我说没油吃日子能过,没水吃,一天都不行。有一首民谣叫人心酸:“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合涧小寨“荒年碑”记述清光绪三年闹旱灾的悲惨情景,碑文曰:“……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入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的500年间,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形成人吃人的有5次。在调查中,我们曾从统计资料中获悉,1942年旱灾非常严重,夏秋两季都没收成,加上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军抢掠,广大群众扒树叶、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后来竟然吃起白甘土。这一年,全县外出逃荒一万多户,饿死1650多人。民国初,任村桑耳庄村桑林茂,大年除夕爬上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等了一天才担回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到村边去接,不小心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羞愧地回屋悬梁自尽了。采桑狐王洞村王老二,媳妇洗衣服用水多了,婆婆说了几句,媳妇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后来王老二含悲搬家到桃园村就水吃,从此该村王姓断绝。原康西南山村民,一到旱年,就携儿带女,到淅河畔的头道河村就水居住。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任村牛岭山村因为缺水,本村闺女嫁到山下,别村闺女不上山,当时全村40岁以下的未婚“光棍汉"有30多个。张大郊村王白丑73岁没有娶上媳妇,自己找了个12岁的死姑娘,告人说,待他死后和她合葬。因此,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手脸、洗衣服,多有过年过节、走亲戚时才洗手脸。我们下乡时亲眼看到,不少村庄群众赶着毛驴驮上带盖的大水桶,跑十多里路取水,赶毛驴的人还要再挑一担水。在这种悲惨的情况下,山区群众幻想得到老天的恩赐,就省吃俭用,捐资集财,到处修建龙王庙,烧香叩头,祈天求神降雨水,结果想水盼水千万年,一朝一代都过去了,干旱缺水仍象一把刀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取不下来。缺水造成的种种苦难,也是后来林县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修建红旗渠的思想内涵。
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事实使人落泪。我和县委的同志再也不忍心林县人民长期受缺水之苦,不忍心因缺水不能在经济上摆脱贫困。在调查研究时,我曾一一察看了林县历史上的水利设施,合涧乡还保留着一条明代谢公渠,即明代万历年间知县谢思聪动员老百姓从洪山寺修了一条小型渠道,只有一尺宽,将泉水引出山外,解决了18个村庄群众吃水,被称为“谢公渠”,为他建了“谢公祠”,还载入历代县志。我在县委中讲了县志有关这条渠的记载后,大家很受启发,都说:“在那样的社会制度和生产落后的情况下,还能办点造福于民的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想,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县委成员大多数是林县人,都有缺水苦难的遭遇,所以大家对解决林县干旱缺水有着一致的共识。于是我们组织群众先后兴建了英雄渠和南谷洞、要子街、弓上三大水库等工程,但一遇长时间的大旱,渠库干涸,仍然摆脱不了缺水的威胁。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只好出境引漳河水。出县境引水无疑困难是很大的,加上当时正处在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是等条件好了再修渠引水,还是迎难而上创造条件劈山修渠引水,这确实是摆在县委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县委经过反复讨论,深入基层同广大群众座谈商量,统一了认识。大家说战争年代为争取解放置生命而不顾,和平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也应只争朝夕不考虑个人安危,早动一日工,早引水,就能早得利,得大利。同时也认真分析了动工兴建引漳入林的有利条件:人民群众引水的内在要求,符合民意;组织群众引水,改变林县贫困面貌,符合党中央的指示;建国前后,特别是合作化以来兴建大大小小水利工程取得的经验,是进行这场大打水仗的组织基础;林县人民勤俭办社,经济上的积累是进行引漳入林的物质基础;党的正确领导,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是取得引漳入林的根本保证。关键是县委一班人敢不敢率领群众出征。我当时曾想:从实际出发搞水利,符合党的政策,创造性的搞建设,符合党和毛泽东主席的一贯教导,等上级表态,单靠上级物质上的支持,不考虑群众的最大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困难,那不是共产党人应有态度。县委绝大多数同志是这样想的,我们就决定办引漳入林工程。大家共同抱着一个决心,冒点风险也要干引漳入林工程,只有引来了水,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在林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首先做好“水"字这篇大文章,打一场彻底摆脱缺水、逃水荒、不能生存的翻身仗,从兴水斗争中,寻找加快山区建设的新途径。
&&&&&&&&&&&&&&&&&&&&&&&&&
火热的年代
苦熬还是苦干?只要让人民群众懂得苦熬是没有尽头的,苦干是暂时的,只有苦干才能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从而更大限度焕发出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极高的聪明才智。
1959年冬季,红旗渠测量时,工程技术人员冒着冰天雪地,爬山涉水,饥了啃口干粮,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立了大功。民工们一下子涌到山西3万人,哪有那么多民房可住,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白天干一天,晚上被子潮得不能贴身。在帐棚里睡,半夜醒来,一睁眼,看到满天星,原来席棚顶早被风刮跑了。渠首大坝截流时,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结成人墙,抗拒激流,使截流成功。征服石子山,放炮后,孵石直往下淌,那真是“猴子不敢上,飞禽也难沾”,东岗公社发动群众上山割来马荆条,编成几道防护墙,沿山开沟拦住滚石,顽强施工。强攻红石崭,这里仰天壁立万仞,低头万丈深渊,滚滚漳河,红旗渠就要从齐整整如刀切的山崭上通过。东岗公社组织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石质坚硬,打一锤,钢钎在石头上蹦一蹦,半天打不了一尺深。就是凭着这种韧劲,先打成小炮眼,再炮里套炮,打成12个直径1米多,18米深,能装药一千公斤的连环炮,一齐爆发,半架山应声而倒,这才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来渠基。?鹉崖是红旗渠要通过的又一天险。放炮以后的行鸟鹉崖,呲牙裂嘴,刮风下雨,石块坠落,日,城关公社谷堆寺工地因山石坍塌,当场砸死9名民工,3名民工重残,有的才20多岁。城关公社社长、分指挥部指挥史炳福向我汇报时失声痛哭,我也哭了。后来组织?鹉崖大会战,总指挥部的干部上工地把手表都放在家里,他们说这是唯一值钱的“遗产”,准备应付一切不测事件,将生死置之度外。青年洞开凿时,缺粮少菜,大家忍着饥饿苦干,青年们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大家研究创造了“三角炮”等爆破新技术,改进了放炮时间和排烟办法,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干了一年零五个月,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的1961年7月底把青年洞凿通。
引水的咽喉工程青年洞凿通了,红旗渠总干渠和露水河西支浊河在白家庄发生了交叉矛盾,怎么办?渠水洪水谁给谁让路?指挥部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设计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桥时,拱胎和路架需要大量木料,在当时困难情况下,技术人员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节省了大量木料,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夺丰渡槽全长350余米,高14米,50个孔眼,要过3个流量的水,所锻的石头,块块精雕细刻,修得那么样的漂亮,都称赞是一件巨大的工艺品。没有吊装设备,就用游杆当“吊车”上石料,克服种种困难建成。&&开凿近4公里长的曙光洞,开始用两头对打的方法进展很慢,后在渠线上打了34个竖井,扩大了工作面,战胜了流沙、漏水、排烟、塌方冒顶等困难,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红旗渠上最长的隧洞。
修建红旗渠改造大自然的人民战争造就了一代英雄,一个英雄前面走,众多英雄跟上来。&
红旗渠工地是个大学校,更是一个大战场。建渠十年,培养造就了领导骨干、工程师、技术员、铁木石各类工匠、烧石灰、造炸药、水泥及除险放炮能手等&7747人,不仅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建成,还组建了一个民工工程团,参加了国&&防工程建设。在改造大自然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位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河南原阳县人,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黄河水利专科学校。1958年修南谷洞水库,负责设计,不知疲倦,解决了很多工程技术难题。小伙子长得很英俊,高个子,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因当时饥饿,他去外边跑测量,中午吃饭,一两白面的小包子吃27个,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当王家庄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他明知有危险,为了民工安全施工,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查看,不幸洞顶坍塌,两个人光荣牺牲,当时吴祖太27岁。李改云(女)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山石劈下,她推开别人,自己左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安全开路,而自己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农民技术员路银,转战英雄渠和红旗渠工地,忠诚老实,施工中一丝不苟,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工程,拼死拼活,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完成。凿洞能手王师存,在曙光洞里被塌方堵在洞内,一片漆黑,空气稀薄,死神步步逼近,他们拼命挖出豁口,让同伴先出去,自己才脱了险。放炮能手常根虎,胆大心细,每天象壁虎一样,腰系绳索,下崭飞崖点炮,那里出现未响的瞎炮,他都一马当先去排除。副县长马有金,在水利工地任指挥时间较长,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三过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示县委回家送葬。那一个人没有母子情呢?他跪在灵前痛哭地说:“娘,我不是你的好儿子,没有为娘尽孝。”我说,他为人民立了一功,是林县人民的好儿子。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为了把水引进村里,明知自己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还要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坚持进洞工,在生命弥留之际,还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再三叮咛:“凿通……隧洞……,引水……入村……”。他的女儿魏秀花,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女继父业,夜以继日地在隧洞里战斗,因施工罐车发生故障,光荣牺牲,年仅23岁。还有韩用娣、郭秋英、张买江等青年后起之秀。这些英雄们的闪光品质,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使我们的水利建设队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领导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及时总结教训和经验,保证红旗渠建设工程顺利进展。
红旗渠动工之初,由于干这么大的工程缺乏经验,也造成了一些失误。但是,由于县委、各公社党委的领导同志都在第一线和群众一起参加修渠,就能够做到有经验及时推广,有问题及时纠正。日晚,县委召开“引漳入林”全县广播动员大会,第二天,农历正月十五,千军万马出征奔赴工地。往山西走都是小道,开不过汽车,修渠先修路,人进路成。从坟头岭(分水岭)到渠首70公里的太行山腰,上了3万余人,摆开“长蛇阵”。这么多人上了山,到渠上看人又很少,搞了不到一个月,由于技术上顾不过来,有的渠线开高了,有的错把渠底当渠顶崩了,到处挖得象“鸡窝坑”一样。加上政治思想工作跟不上,少数人对引漳入林工程意义认识不足,施工中遇到一些困难,就牢骚满腹。消极怠工,干扰生产,说什么:“这么大的工程靠人力一锤一钎挖掘,到驴年马月也完不成。”有的说:“现在生活这么苦,还劈山修渠,不如趁早收摊。”县委认为这都是前进中发生的一些新问题。于是,县委开了个“盘阳会议”,改全线铺开的“长蛇阵”施工方法,为缩短战线,分段突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干一段,成一段,通水一段,让群众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强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可尽快减轻平顺县沿渠村庄群众的负担。因此决定调兵遣将,全体人马很快集中山西境内20公里,到8月30日,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这一段渠通水了,县委组织全县农村大队支书以上干部,分批前来参观,大家劲头足了:“千年盼,万年想的漳河水,真的能流过来,到了县境门口,咋能让水再白白泄入漳河流走?”群众是最现实的,大家看到水来了,欢欣鼓舞,建渠积极性如火山崩发。以后各期工程都采用建成一段渠,放一段水,“以水促渠”,整体推进施工的领导方法。再比如以渠带路问题,当时县里强调挖渠凿洞出碴,要利用石碴垫路,出碴不见碴,渠成路成。如一干渠边的沿渠公路、卢寨岭下边的公路、县城往桃园的路,都是用建渠挖出的石碴垫成的,既便利了交通,又可以少占地,一举多得。如果领导不在第一线,这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对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子技术包子制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