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曹杨中学第四中学校友有认识徐蕴岚的吗?

当前位置: ///
侨生校友再回母校
& & 1月18日下午,我校迎来了20多名侨生校友。这些校友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曹杨中学学习生活,重回母校的他们在阔别已久的校园里畅叙友情,共谋母校发展。
踏入校园,侨生校友们就在杨琳校长、许晓芳副校长、郑崎峰副校长和章珣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承载着曹杨60年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曹杨校史馆。校史馆中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奖项、每一段文字等都印刻着侨生校友们曾经的故事,令参观校史馆的侨生校友们回首往事,津津乐道。
随后,侨生校友们齐聚我校一号报告厅,由杨琳校长主持开展了曹杨中学侨生校友联谊活动。杨琳校长向在座的侨生校友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感谢各位侨生校友对学校发展的关心,表示曹杨学子始终传承和发扬侨生校友时代就已经形成的&赤子文化&。接着,侨生校友们通过《上海市曹杨中学环境特色学校介绍》视频对我校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过程中校友们纷纷发言,表达了对学校的感恩之情,也寄语了对学校的深深厚望。我对曹杨中学的回忆与思考(自问自答)首届初
发布者:caoyang  发布日期:
我对曹杨中学的回忆与思考(自问自答)首届初中1959届高三(5)班&&&龚炤祥,班主任&张孝景
1.为何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正文?是否有点故弄玄虚?
校庆盛典在即,作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校友,一旦打开六十年前的记忆闸门,母校的陈年往事便如滚滚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一发不可收拾。可落笔时却遗憾地发现,由于岁月的无情磨损,许多留存的记忆已散落成残缺不全的碎片,虽因年深日久而具备了&文物&价值,却未必兼有审美情趣,写时难免沉闷,读来更感乏味。思之再三,觉得只有通过自我设置的提问,方可将这一堆似无关联的记忆片段筛选,梳理,串联起来,从而整合成篇,增加点可读性,减少些&吐槽&率。好在本家龚锦标老师在征文通知中慷慨宣告&体裁,字数不限&,倒为本人的这一无奈之举提供了最权威的政策依据,何况这种提问与当下的流行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倒也颇为契合,只不过我把主角元芳置换成一个&40后&的老头罢了。
2.你是处于什么样的机缘成为母校首届学员的?
1953年初,我即将从上海陆家宅小学毕业,适逢离家不足一公里的瞿家廊正大举兴建曹杨中学,这是继全国第一座工人住宅区&&曹杨新村竣工后,又一条轰动本地的重大新闻,工程的每项进展成了街谈巷议的持续热门话题,不时牵动着我的神经。好奇心曾驱使我前往工地一探究竟,尽管围墙遮住了大部分视线,但那开阔的操场和精致的校舍却是显而易见令我惊羡而震撼,一打听学校于当年9月开张,这天时地利的机缘,可谓千载难逢,仿佛是为我天造地设一般,不消说,曹杨中学变成了我报考时的唯一选择。
3.这么说来,你的入学过程特别顺利?
恰恰相反,报名、录取、报到这三个环节均非一蹴而就,要说&一波三折&未免夸张,说成&一波三曲&(插曲的曲),倒也名副其实。
先是报名前传来消息,曹杨中学主要招收曹杨新村的子弟,新村以外者须出身工人或干部家庭并出具单位证明方有资格报考,须知&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和&唯成分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本乃金科玉律,却如一瓢冰水将我的求学热情顿即浇灭。因为当时父亲在曹杨路开了一家商店,虽未雇店员,但这个小业主的身份属于剥削阶级范畴,与光荣的工人阶级相去万里,性同水火,看来是报考无门了,多亏父亲在绝望之际,挖空心思想出一条&曲线救亡&的应对之策,给在公安部工作的我的大姐寄了封&鸡毛信&,要她向单位领导陈情出具证明,而大姐也很快照办从北京寄来公函,才算解救了燃眉之急。
考试那天,父亲骑车带我前往苏州河边光复西路的一所小学,由于位置偏僻,兜了不少弯路,幸好在考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刚奔进教室落座。
始料未及的是录取过程也会像赶路应考一样,直到最终时刻才落定,差点名落孙山。发榜那天我们来到曹杨新村第一小学,二十来米宽的红纸榜单上用毛笔写满了录取名单,可就是不见我的名字,直走到榜尾的&备取生&栏目前,才发现本人的姓名赫然在列。父亲随即带我询问,老师解释录取生中如有放弃报到或经复查发现问题需要淘汰的,就从备取生中依次补录,假如这两种情况没发生,候补资格就随之作废。
我怏怏不乐地回到家中,暗自揣测:虽然小学成绩不算优秀,却亦属中上水平,何况应考那天发挥并未失常,看来问题不在考分而仍在出身上,大姐乃旁系亲属,其干部身份虽让我取得了报考资格,可毕竟报名表上家庭出身栏目仍只能填成小业主,远不如直系家长的工人身份过硬,将我打入另册自然无可厚非。我担心的是备取生虽有20多位,自己却名列第四,未进三甲,显然希望十分渺茫。万幸的是忐忑不安等待了十来天后,柳暗花明,奇迹出现,居然迎来了录取通知书。
父亲唯恐日久生变,当即怀揣6元学费陪我前往报到,一个年轻老师查找到我的小学毕业证书,诧异地转向我父亲:&怎么,伊才10岁?&见父亲点头微笑,便蹙眉摇头:&这勿来事,不满12岁不能报到!&父亲急忙辩求:&当初报名的辰光,没讲要限制年龄呀!&老师露出为难犹豫的神情,离座朝里面的办公室走去,想必是请示顶头上司了,经历了最难熬的三、四分钟后,终于见他出来宣判:&本来勿来事的,这趟既然考过了,只好算数,登记吧!&
就这样,我以初一(己)班学生的身份成了母校的一员。至于三年后续读高中的升学考试则平淡的未留下一点印象。再过三年,我以八门大考七门五分一门四分的成绩从高三(五)班毕业。六年的中学时代,需要感恩的老师很多,但最应感谢的无疑是那位被请示的老师,由于它的灵活决断,我这全班最小,很可能是首届考生中最后一名录取的&关门弟子&,才有幸被接纳进母校的怀抱,没有这位不知姓名的老师的恩准,我很有可能将永远与曹杨中学失之交臂,未来的人生轨迹则殊难预料,另当别论矣!
(补注:同班的金俊驹尽比我大七个月,当年同样是十周岁,报名时也曾因此而受阻,后因老师念其应届毕业的份上方获准报考&&此乃本文初稿邮寄途中,金俊驹尚未收到时与我电话谈及的记忆,并尚未受上段文字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俩不约而同的回忆说明,年龄引发的节外生枝非我独有。)
4.还记得迈进曹杨中学校门后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想吗?
日清晨,我随着被欢声笑语淹没的人潮涌进了母校的北大门,最直观的印象可用&大、全、美&概括,即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整个校区被黑篱笆墙围绕,进门迎面映入眼帘的办公楼犹如半条中轴线,将学校大致分隔成三个区域:其右侧是教学区,左侧是操场区,朝南的开阔地带则是生活区。
教学区的主体建筑都是两层高,由于办公楼及与之平行,位于西南面的三幢教学楼构成。办公楼内除教研室外,实验室、图书馆、医务室也在其中。红瓦奶黄色墙面的教学楼之间有走廊相通,进入教室,那洁白的墙壁,明净的玻璃,红漆的地板,整齐的课桌,使人精神为之一振。颇为新奇独特的是,教学区毗邻马路的围墙内侧,有一长排沙滤水龙头,拧开后即可直接饮用,供学生随时解渴或运动后补充水分。教学楼空距间搭着葡萄架;最后一幢楼旁载有繁茂的向日葵和蓖麻树;教学区的中心花坛苍松挺立,十分醒目;花坛南北由浓密齐整的万年青圈成矩形绿色矮墙,内植各种花卉果木。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与朝气蓬勃的校园生活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生动的母校风光画。
操场区的主体是足球场,被一条椭圆形跑道环绕。跑道以南,篮排球场、单双杠、跳高跳远的沙坑等星罗棋布。
生活区有四幢单身教师和侨生居住的宿舍楼,楼内有理发室。校区西南角有座礼堂兼食堂,中午不回家的学生可以包伙在食堂就餐,也可以自备饭盒交开水房蒸热,每期收费五角。
全校首届学员共七、八百人,其中有十几位来自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侨子弟,他们的闽粤口音和异类穿着,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别样风景。
我的小学母校原址是座破庙,校舍狭小简陋,如今踏进曹杨中学校门犹如一步登天,雀跃振奋不已。走笔至此,不仅忽发奇想:当下颇惹争议的&你幸福吗?&央视采访组,要是能穿越到六十年代前把话筒对着本人的话,定会录下一声敞开嗓门的回答:&很&幸&福!&呵呵,此言虽乃戏谈,但确实可视为本人进校之初急欲一吐为快的真情实感,只不过历史没能提供我这一表达的机会罢了!
5.为什么曹杨中学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设施条件,以你看来原因何在?
从当天开学典礼王校长的报告中得知,学校占地60余亩,建校花了60余万元,在当时国家财力拮据的情况下,这两笔数字委实令人咂舌,却又在情理之中。毕竟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工人阶级翻身做主的崭新历史,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咱们工人有力量&不仅成为革命旋律传唱全国,更已演化成为政治图腾在各个领域大行其道。可想而知,作为产业工人全国最大基地和共产党发源地的上海,为政者决策大规模兴建全国第一座工人住宅区曹杨新村,既是审时度势顺应时局的政治选择,更是为了工人阶级谋福祉的伟大创举,我目睹了成千上万户乔迁的工人家庭,被一路敲锣打鼓欢送的彩车,川流不息运载进住新村的壮观场景,绝对称得上史无前例;此后前往参观的苏联东欧等外宾更是络绎不绝。不肖说,随之兴建配套教育工程,是新村适龄子弟就近入读中学,享受&领导阶级&应有的优越待遇,势必成为强化政治象征和解决民生之急的双重需要,难怪政府会不惜投入巨资,市教育局的局长副局长多次深入工作地督察,所作所为,完全不同于当下人们所厌恶的官场作秀,而是忠实履行政治路线惠及工人阶级的真抓实干。
因此在我看来,作为全市第一座工人子弟校曹杨中学的应运而生,实乃政权大变革的衍生产物,其所承载的时代政治内涵与生俱来,而工程建设凭借财力物力人力的政策倾斜,成为全市中学的一枝独秀,则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了!
6.母校建成后始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恐怕不仅是因为&大、全、美&这些&硬件&吧?
母校起点不低,开办不久便声名鹊起,而知名度常年持续发酵,除因优越和超前的基础设施外,我认为,最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优势至少有两条:一是拥有一支以王长仁校长外核心的得力领导团队,二是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特别敬业的优秀教师。
从开学典礼起,我们就认识了从部队转业的王校长。她身材敦实,国字脸,光秃顶,宽阔的额头下夹着一副眼镜,威严中不失儒雅。他的形势报告成了深受师生欢迎的必修课,除了在礼堂,有时我们还坐在课堂里,从靠近黑板右墙角的方形喇叭箱中聆听。他的口音虽有胶东味,却徐缓有力,清晰入耳,条理分明,干净利落,没有口头禅,使人感受到他的沉稳与果断,我和多数同学一样,与校长虽无一言之缘,却始终对他肃然起敬。每次只要教导主任宣布&请王校长作报告&,未等他开口,全场便已鸦雀无声,足有四,五秒的间隙期必是一片肃静,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按现在的说法,王校长是个气场很足,富有感召力的领导。他执掌八年,为母校初期的发展倾尽心血,功不可没。
教师全是从区内其它中学优选调来的,此时此刻,穿过将近六十年前的时光隧道,他们的音容笑貌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剪影翩然走来&&
代数老师叶碧天,看似文质彬彬,讲课时却声调高昂,充满激情,举手投足,风度不凡,鼻梁上一副金丝眼镜恰到好处衬托了她那雍容文雅的气质。
体育老师金焕祥,虽已人到中年,被阳光晒黑的脸上始终透着红润的气色,腰腹始终没有发福的迹象,每堂课的示范动作矫健潇洒。健美的体魄成了最具说服力的体育广告。
体育教研组组长何德宝身材修长,年近半百,德高望重,是当年屈指可数的足球国家一级裁判,经常出任国际比赛的主哨;体育老师强远智俊朗帅气,相貌堂堂,母校开办三年前,还在威震上海、名扬远东的东华足球队征战效力。正是何、强二位名宿在曹杨中学的风雨际会,珠联璧合,母校史册的开篇之作得以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在他俩的精心调教下,以薛虎为首的校队甫一组建便风生水起,威名远扬,不仅在全市中学足球联赛中叱诧风云,所向披靡,甚至还把国内青年足坛劲旅上海青年足球队斩于马下。足球队的横空出世使母校美名不胫而走,何、强二位老师兼总教头自是居功至伟,有口皆碑。
几何与三角老师王加诚,圆圆的脸庞时常笑容可掬,像个慈祥的笑面菩萨。那徒手画圆足可以取代圆规的拿手好戏,以及用钢锯奏出的曼妙音乐的独门绝迹使我们大开眼界,心生崇拜。
俄语老师何立人,嗓音洪亮,中气十足。在教&星期日&这一字母偏多、发音绕口的俄文单词时,启发我们先记住汉语的谐音&袜子搁了鞋子里&,并煞有介事地解释:&星期天人最懒,睡觉时袜子一脱都不想从鞋子里拿出来了&,全班哄堂大笑,不仅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老大难&单词,日后还受此启发举一反三而受益匪浅。
化学老师潘俐衡,睿智、干练,讲课深入浅出。有次讲到教材中的油漆时,为加深印象,她诙谐地拿常见的&油漆未干&标语开涮,娓娓莞尔道:这&未干&二字其实不太科学,油漆刷好后由湿到干的过程并不是因为水分的蒸发,而是接触空气氧化后才由软变硬的,所以准确的表达应该把标语改成&油漆未氧化&才对。风趣的讲课使我们在会心一笑之余,加深了对&氧化&概念的理解。潘老师是高三(六)班班主任,因毕业那年张孝景老师请过长病假,曾由她顶缺兼任我们班的班主任,柔弱的肩上挑了两副重担,却依然游刃有余。
然而,令我愧对潘老师的是,毕业考试唯一的四分便是化学课;而令我稍感释怀的是,终于攻读大学选择的是化工专业,并在头两年连续获得全优成绩(全班仅两位),总算是践行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壮举,将功补过,或可博潘老师宽慰一笑吧!使我甚感意外的是,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后,潘老师在数以千计的弟子中,居然还能清晰记得那时对我的印象,当我从龚锦标老师的来信中欣然闻此事时,不禁深深为之动容,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7.作为一名始终以曹杨中学为豪的校友,你认为当年的母校教学最宝贵的特点是什么?
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同余秋雨先生初次会面,当他问及并得知我在上海的学历后,顿即亲切回应:&哦!曹杨中学是个好学堂,也是普陀区的。&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其实类似感受早已经历多次,本该淡定如常,然每逢别人提及母校,却总会情不自禁地难掩自豪之色。
其实这种自豪感虽然带有感性色彩的强烈偏爱,却不乏理性思辨的足够证据。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再度回首,母校当年最为可贵的特点便清晰凸现,那就是:始终不懈地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锲而不舍地致力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防止&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倾向,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有益尝试:按学生住址分片组织课外学习小组,放学后到组长家里切磋功课,游戏娱乐;成立航模、生物、电工、合唱、美术、木工等课外兴趣小组,开展鲁迅奖章读书活动;上三角课时由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建筑面积;政治课围绕专题组织辩论;周末和节假日在礼堂举办舞会和文艺晚会,各班也常在班会上组织同学演出节目等等,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校重视&五爱&、&三好&等品德教育,从1954年起,人手一本《学生手册》,记载测验考试成绩,期终由班主任撰写操行评语。以英雄人物为&三好&班命名,成为治校者推进平行班之间比学赶帮的重要一招,到我毕业那年,几乎所有初三班级都得到命名,皆大欢喜,虽有形式主义之嫌,却使我们在珍惜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培养了愿为人民奉献一切的英雄情怀。
学校每年多次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入学之初前往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参观匈牙利展览会;寒暑假或去工厂劳动,或去长征公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下田,或步行到远郊参加军事夏令营;高三那年去上海试剂厂同工人师傅一道&三班倒&等等。一系列活动使我们接触了社会,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经受了锻炼。
学校还曾组织高年级学生与苏联同学通信。我的通信伙伴是黑海之滨克雷姆斯克市第六中学的女生米拉连科&卓娅。尽管我的俄语每次都考5分,尽管有字典可依赖,但从阅读来信到写完回信,仍耗费我九牛二虎之力,由此而使我顿悟,学习成绩与实际能力是两把相关又相异的不同标尺,日后从课堂读书到投身社会的人生转型,势必会充满各种挑战。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座足球场,那条250米长的跑道,或许以现在的眼光看不够标准,然而当年拥有如此奢华体育设施的中学可谓凤毛麟角。它不仅是全校学生上午课间列队做广播操的场所,更是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天地。每当下午第二节课钟敲响,各班体育委员便排队借取用品,接着大家拍着篮排足球,握着哑铃铅球,拎着钉鞋,争先恐后涌向操场,那热火朝天、一片沸腾的景象,同此刻坐满师生的阅览室所笼罩的静谧恬然氛围形成鲜明反差,相得益彰。运动场作为母校称雄全区、扬名全市的体育摇篮,一批田径项目的中学冠军,全市中学足球联赛的&二连冠&,羽毛球冠军等等,莫不发端于此。日在沪西体育场举行的全区中学田径赛上,我校的李玖锦打破了200米跨栏和跳远(达6.31米)的两项全国少年记录,各类项目的前三名被母校包揽了半壁江山,广播喇叭声不断重复着曹杨中学的校名,以致连我这个体育成绩一贯勉强及格的老牌差生,也能在观众席上底气十足地四下顾盼,眉飞色舞,洋洋自得!
讴歌昔日辉煌,自然不能忽略侨生门的特殊贡献。他们平时看似散漫不羁,却藏龙卧虎,不仅常以充满异国情调的歌舞表演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一旦学校召唤,便会杀出一批田径、篮球、拳击、羽毛球等武林高手,犹如虎啸山林,龙腾深海,在全市各类赛事中纵横驰骋,大放异彩。
8.当年你有哪些要好的同学?还记得同他们交往的故事吗?
一位是家住曹杨路的金俊驹,成绩好,善言谈,因其年龄、身高与我相仿,不分伯仲,课堂座位也在第一排与我同桌,彼此很快成为睦邻友邦兼最佳玩伴,形影不离。进校那年每逢教职工举办舞会的周末之夜,我俩便相约返校,当然不是观摩舞技,而是在教学楼与围墙之间&捉迷藏&。说来可怜,这种幼儿园级别的游戏,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如今在初中生里即使重金悬赏,恐怕也没人乐意接招参加吧,但当年我俩却玩得很投入很刺激很享受,不远处传来《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等阵阵舞曲声,为夜色中的我俩壮胆,也让我从此熟悉了这些悦耳的旋律。六年后,我俩同另一位好友陈金陵结伴,首次远离上海,从北站搭乘火车,经过五十六小时的颠簸到达北京,开始了不同的求学、就业之路,可贵的是三人之间的友谊一直维系至今。
还有家住曹杨四村的陈天长,成绩优秀,乒乓球技也不错,他同郭长根、谢成学、高仲明、周永安等组成的班队,攻守兼备,在多次比赛中称雄一时。他是中队委员兼学习小组长,我常同马家俊、谢国柱等在家做作业、下军棋。初三时我戴上了红领巾,高一时还当上了小队长,固然需经班主任兼大队辅导员陶文撰的批准,但多半是得益于近水楼台陈天长的提携。2012年7月本人69岁生日聚会时曾以此为证,向其他嘉宾介绍:&如果你们承认少先队是革命的政治组织的话,那么陈天长就是我少年时代的政治引路人和革命导师。&虽是玩笑,却此言不虚。有意思的是,在本人赴川工作七年后,从北大地球物理系攻读六年的陈天长竟&一路跟踪&也来到成都,直到在省地震局成为资深专家退休至今始终在川定居,呵呵,看来他是对当年发展的少先队员一直放心不下,不惜耗用毕生心血坚持把我就地培养到老,负责到底啊!
初中班内还有两位文体特长生使我心生敬佩。一位是白仁海,擅长画图和写美术字,个不高,圆盘脸,性文静,不张扬。每次班级出墙报,都会看到他和崔树信立于走廊大黑板前,默默陶醉在写写画画之中的背影,等到转身离开时,一幅兼有醒目标题、工整文字、有趣插图的墙报,便如魔术一般呈现在同学面前。因高中时未同班,不知其毕业后的去向,直到五十周年校庆后从征文专辑中欣悉,他已成为油画家,并当上了中国美院副院长,其天赋得以充分施展,真为他高兴。
(必须补笔饶舌的是,今年春节初四,上海的陈金陵阅读这段文字后,特来电谈及&文革&前两年,他从报上获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开幕,便前往参观,惊喜发现展品中有白仁海的画作,而名称正是《墙报委员》。陈还记得这幅油画宽约一米,高约六七十公分,背景是农村田野,构图则新颖别致:画面上的主人公显然正陶醉沉浸在刚画完墙报的愉悦惬意中,虽被支架撑起的黑板遮住了胸部,但面部怡然自得的欣慰神情却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画面一侧有二、三位同伴专注围观、赏心悦目的表情也十分传神,栩栩如生。我听罢一乐,却不知该为陈金陵的记忆力称赞,还是该为白仁海画作使同学过目不忘的艺术功力叫好。陈金陵还告诉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的宋妙发也曾看过此画,因为观展未久与之相遇时,曾听到宋对该画的赞赏。巧的是接陈来电四天后,宋妙发从苏州也打来电话,我遂顺便求证,宋答确有此事,并记得展览地点在上海市美术馆。不消说,陈、宋二位津津乐道的这段故事,委实饶有趣味,不仅为本人上述回忆提供了间接佐证,且凸显了白仁海初出茅庐时的艺术创作灵感,虽可能来源于深入农村时的生活体验,却或多或少寄托着对中学美好岁月的深情眷恋。其实恕我妄断,对多数曹杨学子而言,在日后奋斗前行的步履身影中,无不依稀可见母校孕育的足痕胎印,这中学墙报委员白仁海大学毕业创作《墙报委员》的佳话,实乃其不经意间演绎的一则活色生香、堪称完美的范例,怎不令人一咏三叹,回味难绝?)
另一位是与&大右派&同名同姓的章伯钧,是个短跑高手,百米成绩十一秒六,比当时的全国纪录仅差0.9秒。每次赛前的起跑线上,他身着背心与短裤热身时那副从容笃定的神态,以及邻近终点冲刺时的潇洒英姿使我倾倒不已,便刻意效仿,自我感觉学得蛮像,就是成绩不太靠谱,百米止步于14.4秒,只得无奈暗叹: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呐?好在本人平时喜欢看报,对国内外田径赛事和最高纪录了如指掌,并常与章伯钧交流分享。或许他误把我当成了知音与行家,竟将平时收集并十分珍爱的体育摄影剪报慷慨相赠,我如获至宝,并保存至今,期盼有朝一日能完璧归赵,与其重温往事,奈何其上高二(三)班时,随全校十来名体育尖子一道被破格招入市体育学院,此后便失去联系。
高中阶段的同桌是吕兴祥,长了双外八字脚,体育成绩很吃亏,百米勉强跑进18秒。他常穿一套浅咖啡色的毛料西装,配上皮鞋,虽未系领带,也很出风头。他口齿伶俐,反应机敏,于是便成了我演独角戏(上海滑稽)的搭档(马家俊和崔树信也曾和我合作过)。那时我特别喜欢听收音机里姚慕双、周柏春的滑稽节目,多次模仿改编在班上演出,吕兴祥同我几乎不用排练,每次上台都十分默契,从未卡壳,时时博得一片笑声。惜乎毕业之后不知道他的去向,再三托人打听,始终无果。
有意思的是演出引起了戎寿铸的兴趣,他特意创作了《取绰号》的相声稿,将全班同学的绰号一网收尽,并邀请我搭档表演。他和我同在一个课外小组,毕业后考上大学不久即因病辍学,进了银行工作。文革前我曾到曹杨六村他家探望,依旧是瘦高个子,肩背微耸,一张大脸架着两块滚圆的近视镜片,依旧是一副笑嘻嘻又略带腼腆的模样,与我聊谈甚欢。不料此后我再回上海探亲时,却惊悉他因肾病不治而撒手人寰,成为全班走得最早的一位,生命永远定格在刚过而立之年不久,令我痛惜。如今他用那纯蓝墨水书写的相声手稿还静静的躺在我的资料柜中,每每翻及,止不住黯然叹息!
在高中的班、校干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职两年半的班长黄民华。他品学兼优,风度儒雅,文笔老到,字体俊逸;尤使我佩服的是他的理性和成熟,有能力而不张扬自负,有个性而不随波逐流,对同学一贯真情实意。在高三上学期过集体生活期间,有天凌晨两点,突然紧急集合到操场军事演练,时值深秋,已有寒意,夜风袭来,我不禁一阵抖瑟,未料身旁的黄民华察觉后立即脱下棉衣给我,但看到他脱掉外套后比我的衣着更单薄,岂能忍心领受?见我再三推辞,他竟不由分说强行把棉衣给我穿上,直到四点半回教室就寝,我才归还。须知那时尚无学雷锋这一说,黄民华宁肯自己受冻,也要慷慨地雪中送炭,且始终默默而为,足见其热忱助人的情操极其纯净毫无杂念,我的心头不由得温暖和感动了很久,由此对他更生敬意。毕业后他考入武汉水利学院,我倒北京不久去信问候,很快便收到文采飞扬、风趣幽默、情真意切、洋洋洒洒达两千字的回信,并附寄一张摄于屈原塑像旁的相片。从此我俩鱼雁传书,互通信息,共诉感慨,可谓惺惺相惜。不知何故后来却中断了联系,直到世纪之初恢复通信才得知,他在校时遇到了一位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得多的女生&(引自黄民华语录)兼现任夫人,很快坠入爱河,于是当年的突然断交之谜也随之揭晓,原来他是忙于热恋无暇旁顾而重色轻友呵!此乃男之常情,倒也不足为怪。他大学毕业后成为水利和邮电工程的设计专家,有意思的是个性依旧,曾两次婉拒组织上的入党动员,后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当上省政协委员。其夫人也是事业也成,既是专家又是领导,职位比他这个处长高得多,看来黄民华在恋爱期便放下身段,将&优秀&桂冠乐滋滋地拱手相让,固然彰显了彬彬自谦的君子风范,却也不失为极富远见的高明之举。
9.能否说一两件你在校经历过的难忘趣事?
初三时的一堂物理课上,正讲得兴致勃勃的凌敏志老师见我同邻座交头接耳,生气地命令我起立,并复述他刚才的讲话,我狼狈得无以言对,接着他让我交上学生手册,当众宣布给我的测验批1分。须知那时实行5分制,只有交白卷才会得1分,从未见过有谁获得此&殊荣&,我顿时傻眼,羞愧得无地自容,无精打采沮丧了好几天,当然从此上课再也不敢犯规了。尽管&同案犯&金俊驹逃过一劫,但凌老师对首犯的严惩足以震慑全班。此后课堂纪律有了明显改善。
还有一件事,自从足球队荣获全市冠军后,校内掀起了足球热,我们初三(己)班也自发组建球队,入选条件是交够费用,以便统一购买汗衫背心,并印上校名和号码。我破例向母亲申请零用钱,得以成为山寨版校队的一员,分工时不知是谁的馊主意,竟让我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四的矮个充当守门员。由于球场常被校队占用,我们多在跑道上训练,一次为接住对方攻球,我全然不顾腿无护膝,模仿校队守门员来了个鱼跃扑球,耳听得一片喝彩,却没想到承受全身重心的右膝猛烈着地后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当即蹭掉了一层皮,鲜血淋漓,同灰黑的煤渣混成一团,同学们连忙搀扶我到医务室,十多天后方愈,但见一条两公分长的刺眼疤痕,如同一枚无法摘除的纪念章,被永远别在了膝盖上。
这两次经历本无趣味可言,且使我先后尝到了精神之苦和皮肉之痛,但却因此而深深记住了违纪将遭受惩罚,蛮干会造成伤害的常识教训,事后反思,方觉大有意趣,不无裨益。
10.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外,最令你终身难忘、永远怀念的恩师是谁?
尽管岁月悠悠,世事茫茫,有两位老师的教诲却一直铭刻在心中,从来不曾淡忘。
一位是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张孝景,纤弱的身材不失优雅,讲课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他每天早到晚归,以女性的温婉细腻眼光,时刻留意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因材施教,竭尽心力给予鼓励和栽培。每次期中评语,她都用那清秀娟丽的字体写满一页,内容翔实具体,足见对学生平时表现关怀备至,洞察入微。据黄民华回忆,张老师曾多次分批邀请三、五位同学到巨鹿路家中玩耍,用可口的佳肴款待,以改善大家的营养,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由此可见一般。
高中阶段,我虽被张老师鉴定为&学习一贯优良&,但在高材生居多的班里并非出类拔萃,况我既非团员,又非班校干部,虽爱好文艺,习惯思考,却性格内向,不愿表露,因而很不显眼。回想起来,仅有两次破例:在高二时的文娱活动中,我凭着听收音机学来的模仿方言的技巧,斗胆演出了独角戏(上海滑稽)和说唱节目;还有一次在曹杨二中旁的工地参加敲砖劳动,天色阴暗,忽降细雨,众皆无言,情绪沉闷,我忍不住故作俏皮,模仿《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极度夸张地放开歌喉:&嗨!咱们同学有力量,落雨天来敲砖忙!&全场笑爆,张老师也忍俊不禁。或许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引起了张老师的关注,从此对我呵护、关爱有加。我的绒线衫遗忘在操场,从教导处领回时被张老师发现,她执意要把上面的破洞用绒线补好。她让我代表班级参加市少年宫等活动,在品德评语上称赞我&能说会道&&是班上的文娱积极分子&,并教育我宣传班里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于是我遵嘱创作了《杨柳青》唱词在班、校的舞台上演出。
无疑,这类稚嫩的节目毫无艺术性可言。但正是张老师那句&文娱积极分子&的赞扬话,却似惊雷闪电掠过心际,将我常年封存的自信心大门轰然捅开,从此我破门而出,一路欢奔:不久上大学后便发扬光大,成了一名相声、独唱、器乐、朗诵、山东快书等等各种表演都敢登台的勇敢份子;十年后又因样板戏狂热的席卷,在自贡连续主演十一场《沙家浜》全剧,竟被大批观众公认唱腔水平超过了市京剧团的专业主演,甚至在我离开自贡十六七年后的成都,还会被当年的一位小粉丝认出;四十年后,居然录制发行了十种戏剧的唱碟《南腔北调》,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巴蜀鬼才魏明伦赞誉为&极具天赋,令人称奇&&多才多艺,雅俗两通&&是难得看到的一种特例&;年过花甲,不仅出任全省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总策划和总撰稿,并因创作四川清音词稿《天府好风光》而荣获全省文艺最高奖项;乃至直到近两年省政协主办重大演出活动,还因谢绝未成而被力邀上阵,挥笔撰写原创节目的词作,屡为专业剧团排难救急&&其实这类雕虫小技说穿了,不就是当年张老师培养的一个业余文娱积极份子,每当兴致所至,便客串一下唱唱写写的那套把戏的翻版吗?
更难忘的是,张老师还曾用心良苦地为我创造过一次锻炼口才的机会。开展鲁迅奖章读书活动之初,办理举办鲁迅生平的讲座,本该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承担,而张老师却指定由我主讲,我受宠若惊,又担心难以胜任,可望着她那慈爱信任的目光,实在无法推辞。为备课我虽翻阅了不少书,但开讲时仍不免拘谨胆怯,眼睛未敢离开讲稿,直到瞥见台下张老师那鼓励的眼神才逐步松弛下来。演讲包括答问不到半小时,自我感觉效果一般,并无亮点只是中规中矩未出纰漏而已,我唯恐有负师望,不安地走下讲台,但张老师在点评时却仍微笑着说了番表扬话。别小看了这次登台给我的正能量,由学生给大家讲课毕竟是全班历史上的唯一尝试,我有幸成为主角,从此激起了练习口才的浓厚兴趣。
多年以后,每当置身大庭广众为阐述己见侃侃而谈获得赞评时,每当在各种涉外发布会、推介会、洽谈会上面对外商、外媒五花八门的提问而从容幽默地应对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一切都起步于14岁那年,张老师特意为我量身打造的那场演讲处子秀呵!
还有位恩师是高三教语文的束樵如,年逾半百,个子中等,身材偏瘦,不苟言笑,略带苏北口音。我的作文成绩在高三上学期虽都是5分,但总会犯些语法和标点错误,不仅被他用朱笔逐一改正,而且还会写上&一句中怎么能用两个&在&字&等眉批,使我汗颜,更使我顿悟,很快便杜绝了这类常识性错误。在下学期时,他对我的作文都会在右上角批上5分或&选&字,以示全班最优。其实这些短文,词汇贫乏,毫无文采,如今连自己都不忍卒读。可是我永远感念不忘的是,束老师的每次批阅都好似在手持高倍放大镜,以无比的耐心和细心沙里淘金,纵使无金可取,哪怕仅有一点萤火虫的亮色,也会在文旁和结尾工整地写上:&认识清,说得明,文气畅。&&层次清楚,词义明白,音节和谐,好。&&认识正确,中心突出。有疏有密,写景也为主题服务,没有支蔓话。&&用摆事实、说道理的态度,用婉而讽的语气,是本文的优点&等等,给我以莫大激励。
1958年12月学校首次出版油印刊物《曹杨战鼓》创刊号,每份八分钱,发行240份,我那篇记载十天集体生活的作文《双红卫星上天了》,因束老师的推荐而被编辑作为头篇文章刊载。为不负他的厚爱,我想换点新花样(如今则美其名曰&超越自我&),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对诗歌一窍不通的我竟然囫囵吞枣地模仿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将一篇歌颂高尔基的短文,拆散成分行递进的四、五十道&阶梯&。面对着不伦不类的奇怪&诗作&,束老师既未违心肯定,首此没批5分;又未无情棒杀,而是别具匠心的给了个&5&&分;为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和尝试勇气免遭挫伤,还煞费苦心地写下了批评与鼓励兼而有之的评语:&诗的句子和一般散文的句子在音节上是有不同的,你可以从多读中体会它的区别。&
整整一年,束老师用那注满智慧与心血的画龙点睛之笔,不断点拨,犹如润物无声的细雨,使原本将写作当成负担的我从这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浇灌滋养中,渐渐地咀嚼领悟了作文技巧的个中三昧,竟至于转而发生兴趣,形成了勤于动笔的习惯。若干年后,当学生我将经济管理中的实践付诸理论思考而挥笔成章屡获嘉奖时;当学生我被圈外的文坛辞赋名家魏明伦誉为格律诗词的&行家里手&时;当学生我因即兴藏头诗作屡次被圈内的高层人士赞为&大才子&时;当学生我的诗集被茅盾文学奖、东方文豪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火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赞为&大气盎然,奇伟瑰丽&&雅致晓畅,清奇凝炼&&值得咀嚼、回味与思索&时,他们何曾想到,我中学时期的文笔是如此愚钝浅陋,处女诗作是如此拙劣不堪?
是的,正是在中学时代成长的节点上,由于两位恩师充满爱心的播种、呵护与培育,才使我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破土发芽,日后逐渐成长而受益终身。然而,令我万分愧疚和永远自责的是,在此后匆忙的岁月里,虽曾趁出差之际偷闲回校探望,却始终未打听到两位恩师的地址,直到参加十年前的校庆时,方知他俩已先后驾鹤西归,使我不胜唏嘘。呜呼!斯人已去,何以报恩?谨将学生的此番追忆当成祭文敬献,聊寄哀思,虔诚祈祷张孝景老师和束樵如老师的在天之灵安息!
11.回过头来看,母校给你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母校使我吸取了知识营养,学到了有用本领,更重要的是教我懂得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回望成长之路,离不开慈爱双亲的养育,离不开大学时代的教育,更离不开中学母校的培育。毕竟少年时代的可塑性最强,正是母校那清新健康校风的沐浴熏陶,那诲人不倦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加油给力。我有幸置身其中,度过了10岁到15岁的黄金时光(高考结束那天正逢16岁生日),作为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开始了人格雏形的塑造,为日后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完成了扎实的铺垫。
值此校庆之际,虽无骄人的成就向母校献礼,却有大半生的感悟与心声向母校倾诉:
是您教育了我要做个坚强者。于是您的学子在风雨如晦的十年浩劫中,23岁便享受了走资派的抄家、游街、批斗等待遇,历尽折磨,却从苦难中学会了独立思考,把人生坎坷当成精神财富一一笑纳。
是您教育了我要做一个奉献者。于是您的学子无论是扎根基层从事技术员工作;或是作为全省最早下派的处级干部,到全国第一人口大县(当时150万人)&&仁寿县委任职磨练;或是从1985年起在各种厅局岗位履职的23年中,始终勤于思考,奋力实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克难前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发轫之初,积极组织投身全省轻工业扩大自主权的试点,开全国同行业之先河;八十年代针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提出了调整全省轻工业结构的全面方略,被轻工部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推动了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九十年代初主管全省工业经济的技术进步、质量管理、招商引资,在全国首倡名牌发展战略,主推和催生了长虹电视、五粮液名酒、嘉陵摩托等一批优势企业的发展;上世纪末跑遍全省二十个市、州、为工业调整改造、改革攻坚、工业转型、民企发展、国企班子建设呕心沥血,为四川构筑西部工业强省的地位添砖加瓦;进入新千年又甘当省领导助手,为全省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建言谋策,协调推进&&
是您教育了我要做个正派人。于是您的学子在47年的工作历程中,始终心胸坦荡,诚善待人,淡泊名位,鄙视&&厚黑&,凭能力克尽职守,凭才识收获尊敬;顺利时不自鸣得意,受挫时不自卑气馁;掌权时不盛气凌人,退位时不失意落寞。恪守勤勉做事、清白做人的原则;深知风险与权力成比例的定律,对法律规章永怀敬畏之心;常为他人作嫁衣,不屑邀功与请赏;一心想着为企业做大做强服务,从未谋求把自己做大做强。时以绌诗自勉:&既然冷眼厚兼黑,何必热心兑与勾?苦辣酸甜归一笑,奋摇桨橹不图收。&&即使深得位高权重者的信任与激赏,也心如止水,从不趁势搏位,以致多次坐失升迁良机,好心者为之扼腕叹息,而我自己则一笑置之。对来自京城各类半官方机构及海外人士授予的所谓&世界优秀专家人才&&世界文化名人&&中华英模&&中国当代改革者&&中华百业创新人才&&中国现代化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士&等种种头衔,及入编各种五花八门的《名人大辞典》等等,更是一概不屑理会,嗤之以鼻。
12.经过几十年各奔东西的奋斗后,现在你们班的同学还保持联系吗?
世纪之交,陈金陵来川,我与之叙旧时急于打听几位同学的近况,却大多杳如黄鹤,不免心生怅然,当即拜托代为寻找,并建议由班长曹虎臣召集校友聚会。陈为人赤心热肠,加之精力旺盛,回沪后不辞辛苦走街串巷,四处打听,沿着同学的邻居、亲友和原工作单位等线索,一路寻找;阮杏华等积极响应,奔波串联,终于初见成效。向来办事果断利落、性格热情豪爽的班长曹虎臣从谏如流,顺应民意,重出江湖,于2000年春节召集11位同学在上海东方饭店首聚。我闻讯大喜,禁不住于当年。&五一&假期飞回上海,遂有了第二次15位同学的欢聚,江浙的徐永康、郑新菊、沈淑珍也专程赶来,我们大多以阔别四十年,重逢后的喜悦、激动、感慨之状自不待言。我回川后,余兴未尽,即收到李培德撰写的热情洋溢感人肺腑的告同学书,希望再接再厉扩大联络成果。此后,在阮杏华、沈宝根等的不懈努力下,又有几位潜伏已久的同学被逐一发现,致使李培德、金俊驹绘制的联络版图扩充至25位,其中三分之二在大本营上海。
平时只要有外地同学来沪,在&礼宾司长&陈金陵的张罗下,上海和江浙的多数同学,都会赶来尽东道之谊,餐叙的费用由他们均摊,不让外地同学支付。我每次参加,都是白吃白喝,于心不安,多次呼吁修改这一&户籍歧视&政策,可掌权者偏置之不理,呵呵,可见改革旧制无比艰难。每次餐叙,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尤其是顾月梅、沈淑珍、郑新菊、阮杏华、何文娟、蒋彰等女生,当年在班上正值豆蔻年华,风姿绰约,而我年龄最小,不解风月,除了有幸受到校团委委员顾月梅的召见教导外,从未与其他女生有过语言交流,如今虽皆鬓发苍苍,却毕竟与这些老牌金花有了亲密接触的良机,青春期的精神损失或可弥补一二也!
2010年10月中旬18位同学相聚分手时,自任摄影师的金俊驹或许想测验我的应急水平,竟然嘱我作藏头诗,为其制作光盘配题,我这把已经退休的老骨头没料到还要接受考试的折磨,只得以&难忘今天&为题急凑四句打油交差,并朗诵助兴:&难得欢叙同窗情,却忘夕色染双鬓,今朝尽带祝福归,天天快乐心年轻。&
有幸的是,我还收到过黄民华、姚海芳、崔树信、阮杏华等饱含深情厚意、令人备感温馨的来信。不幸的是校友通信录上的姓名不增反减&&周全民同学已永远诀别而去。记得50年校庆与他久别重逢时,除了觉得其背已微驼明显衰老外,他的质朴淳厚仍一如从前,虽寡言少语,眼神则始终透着真诚与友善。如前所述,高三时学校发行印有本人作文《曹杨战鼓》,当晚便售罄,周全民见我没买到,便将他与高仲明(迄今未知去向)合购的那本主动相送,从此被我一直视为曹杨文物珍藏。首次相聚时我自然提及这一往事,他清癯的脸上顿露笑容:&你不提醒的话我都忘了,看来送给你是对的,否则我早就弄丢了。&2005年春节再度相聚后时隔五年,我赴沪餐叙时未见其出席,却未特别在意,以为来日方长。于是去年10月前往上海时,特意带上刊物开展寻根感恩之旅,并并设想原主人周全民看到封面上自己五十四年前的签名时,或许会激活记忆,畅谈一番,谁知到场后得到的竟是他已病故半年的噩耗,使我惊愕不已。与他一起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专业攻读六年的马家骏告诉我,周全民大学毕业后分到上海普陀医院,毗邻住家,十分满意,但不久被派往浦东高桥公社卫生院,原本是临时支援,后来听从安排扎根落户,从此备尝艰辛,加之家庭负担较重,生活长期困窘。听了马家骏这番介绍,使我对这位老实人的命运不胜感慨,怅然良久。
为迎接建校六十周年,根据金俊驹的建议,由李培德这位全班最具有学者风度的热心者自告奋勇,将其每次校友欢聚时的摄影,连同在校期间的相片资料辑成光盘。为了辨识毕业团体照上的每位师生,同学们搜索记忆,各持己见,往往争得面红耳赤,乃至最终走访求证于龚锦标老师方见分晓。这光盘的制作,这征文活动的参与,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校庆前的集体热身,以及对当年每位教职人员的深情礼赞,我们的思绪与话题已开始向母校六十华诞聚焦了。
如今最大的遗憾是同学们的联系面尚差强人意,远不如周志忠班长为首的高三(6)班,因为全班尚有一半同学去向未明,杳无音讯,不知他们何日才能结束隐居,登台亮相?
五十年庆典返校时,还意外遇到了高三(6)班校友兼我的小学同学陈治新,受我拜托,在这位当年的优秀中学教师的积极寻访下,与我同时考入曹杨中学的小学校友沈福根、徐宝根、张福祥等,及小学校长陈灿德先生也都一一找到,此后也曾多次愉快欢聚,此乃参加校庆的一大额外收获。有意思的是今年春节陈治新打来电话,告诉我她的大家庭中共有7人先后在曹杨中学就读,这次都争相阅读了我寄去的征文初稿,她爱人王嘉瑜(是其同班同学)接着与我通话,除了表达强烈共鸣外,还对某些细节的失准之处逐一指讹和补充,我只顾专心洗耳恭听这位往年校团委委员的高见,却忘了建议他尽快发挥&曹杨世家&的优势,在家庭内部成立校友分会,既可当仁不让兼任领导,又可为母校发挥余热,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呵呵!
13.作为一名老校友,能否以继承传统和吸取教训的历史视角,给母校的未来献上几句祝福?
母校初期的光荣传统难能可贵,理应继承发扬,但我绝非鼓吹要后人全盘承接。六十年世事沧桑,天翻地覆,在日新月异变革的当代,传承前人的经验自应有所扬弃,不断创新。
何况,以历史的大视野来审视,毋庸讳言,母校初期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曾经历过阴霾,毕竟时代的烙印无处不在,学校也难以躲过社会风雨的袭击。比如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也曾席卷校园,我们都曾以娱乐的心态投入到炼土钢、放火箭、剿麻雀之中,根本不曾料到一年后大饥荒会蔓延全国,为这场荒诞的运动付出了惨烈的生命代价。又如1957年&引蛇出洞&的悲剧,也曾使七、八位老师遭殃,其中有教我们高二上学期的地理老师于楚生和从武汉大学引进的文学老师叶声,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些昨日的老师今天的敌人在校园角落灰头土脸地打扫卫生时,惋惜、同情、怜悯、困惑等心绪混杂一团,实难言说,不久他们便从师生们的视线中消失,想必被遣送异地劳改了。又如高二那年,我班的姜藩和倪凤兰(女)因家长的历史问题被迫遣返原籍农村(其他班也有类似情况)。姜藩是苏北人,矮个宽肩,学习刻苦,生活俭朴,热情爽朗,我们常无忧无虑地一道参加校外小组活动。他的离去,我未见预兆,直到突然发现其缺课未来,才获悉个中原委。就这样,原本每天相处的两位同学悄无声息,莫名其妙地从班级大家庭中永远消失,心头总觉得不是滋味。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他们的命运走向带来何种后果,我无从获悉。在校庆之际,不合时宜地重揭旧疤,并非故意扫兴,旨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些因时代谬误而遭抛弃的每位无辜师生,他们不应从校史中抹去,他们同样值得我怀念和尊敬。
回忆母校,心怀虔诚,意在感恩,却唯恐爱屋及乌,更不希望招致误读。比如忆及当年兴建母校凸现了新政权对工人阶级子弟的特殊关怀,从而讴歌时代的恩赐,则可能会引发&唯成分论&有理有功的悖论,这当然有违我的本意。尽管在六十年前的政治语境下,以革命的名义矫枉过正很是理直气壮,但万不可由此断言,以家长成分的分类划线来配置子女的命运,毕竟依照血统制定的政策有违社会公正,曾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何况脱胎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唯成分论&,其实是一把冷酷无情的双刃剑,即使是根正苗红者,也很难确保不遭伤害。比如高中毕业前夕,我班的崔树信因受母亲被诬蔑的株连,报考大学未过政审关,被迫当了学徒工,澄清真相时木已成舟无法挽回,所幸他并未气馁,矢志不渝,二十年后终圆大学梦,靠自学获取了复旦大学毕业文凭,想必其于欣喜之中难免不含一丝苦涩。
由此继续反思当年的教育路线,因时代局限导致的缺陷其实在所难免。即以全国统一出版的政治、语文、历史等文科类课本来说,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极&左&思潮的传染,我们学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知识,如今随着学术进步和史料开禁,大多已被逐步否定甚至彻底颠覆,往往使人啼笑皆非。诚然,提及此事,绝无亵渎当年历史老师之意,只是期盼今后的时代永远不再给教育事业,给母校带来极&左&的干扰与伤害;期盼今后的学子们能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环境;期盼今后的治校者们能特别注重培养与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今的青少年比当年的我们要聪明得多,对于学生不唯上,不盲从,富有创见的思想言行,只要不违宪,不违法,应予足够的包容。因为若要永远避免文革悲剧的变相重演,彻底清除几千年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流毒,全面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只能主要依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代代青年为之付出担当,为之不懈奋斗。
令老夫惋惜的是,本世纪之初因外力的折腾,母校元气受损,声誉滑坡;令老夫欣慰的是,如今校领导们正为曹杨的崛起而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但愿今后一切对母校拥有话语权的决策者们,以前车之鉴,多一份理性,少一份蛮干;多一份兼听,少一份独断;珍惜曹杨,慎待曹杨。则师生幸甚!校友幸甚!
翻过60年校庆这一页后,母校的史册还将迎来80华诞、100华诞的精彩华章&&或许届时的你我已不能再共襄盛举,但可以肯定:时光永续,曹杨永恒!
祝福并坚信每一届的学子都为曹杨中学争光添彩!
祝愿并坚信曹杨中学永远是校友们的自豪与骄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市曹杨第九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