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余官姓杨飞字辈起什么名好个什么好了

儒林四杰 理学名家——著名学者柳贯及其家族
  
  儒林四杰 理学名家——著名学者柳贯及其家族
  
   柳哲
  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元史·黄溍传》:“贯,字道传,……与溍及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齐名,人号为‘儒林四杰’。”柳贯(),字道传,浦江人,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有《待制集》、《字系》、《近思录广辑》、《金石竹帛遗文》传世。
  柳贯(1270-1342),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先世居河东,宋建炎中柳贯七世祖柳铸始迁杭,再迁浦江乌蜀山(今兰溪横溪)。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于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元大德4年(1300)察举为江山县教谕 ,数年后升迁为昌国州学正。延祐6年(1319)任国子助教,旋升博士。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著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等。《元史》有传。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
  祖籍山西
  柳贯出生在浙江金华,但其远籍却在山西闻喜和永济。
  《蜀山柳氏宗谱》中有一篇柳贯13世孙、乡贡进士柳兆丰于清乾隆53年2月朔日撰写的《柳氏源流纪略》一文中对本支柳氏源流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写到:“柳氏本姬姓,由鲁孝公公子展为展氏,展禽食邑柳下为柳氏。柳氏初居鲁地,后籍河东,六朝尝有显者,而最盛于唐,至北宋吾族始祖(柳)铸公,系(柳)诚公幼子,宦游京邸,官参议大夫,徽宗乙巳(1125年),金人围太原,二世(柳)瀚公,年二十自解梁闻喜(今山西)奉母夫人缪避兵渡河,依父居汴,(宋)高宗己酉(1128-1130)护跸临安(今杭州),娶杭州俞妣,明年生登乡科池州府学正、浦(江)祖(柳)森公,又六年,生兰(溪)祖(柳)彬公,后参议公(柳铸)以秦(桧)相柄国来隐横溪,世传七架屋基有斋名:‘衮斧’,其南为簧竹园,集(《柳待制文集》)载:蜀山溪水上,又左右幕簧筱是始祖故处。4世(柳)蕴公,5世迪功郎、崇德县少府(柳)补之,6世 咸淳丁卯(1267年)进士(柳)金公,曾授高邮令,未上。元兴,杜门终老。子四:(柳)贺公无后,(柳)宝公迁鲍塘坞,(柳)实公,继东阳,吾祖(柳)贯公,行二,尝受业于方(凤)谢(翱)吴(思齐)金(履祥)诸遗老,初以父思宋室,无意尊荣,及父卒6年始察举,乙巳(1305年,应为庚子,1300年--笔者注)为教谕,辛酉(1321年),由国子助教进博士,父赠承事郎,母俞妻盛封宜人,丙寅(1326年由),太常博士提举江西学政,加赠父阶奉训大夫,官淮安路泗州知州,勋飞骑尉,爵封浦江县男,母妻皆晋县君。秩满归家著书,卒岁作《静俭翁像赞》以见志。授学于宋(濂)戴(良)二公,顺帝辛巳(1341年)起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文集行于世。子三,长公卣生颖,居兴贤乡,穆居新宅里,为今下田诸门祖,次公同居七架屋,今为十房吾派祖。幼公因居杨柳树脚箬帽山头,今潜溪柳溪祖,凡诸原委敷之史集谱载得发明姓氏及自晋来南,待制公不忍应试之故,于兰见其载:祖贯河中,迁浦横溪天山之阳,知较吾谱为详,确见回叙公商谱书,知金公为国忧烦,无心他务,见吴礼部师道公所作墓志,知叙公世系迎样及留兰殉宋之详。于潜溪知因公一派并非迁在绍兴。于上柳瞻待制公像,簪缨叩准,冠裳赤乌,捧笏侍立,知公貌伟身长,及元改衣冠之制,于柳溪见其载派本因公,系有兰祖知妄除谬易罪在后人。得穆公谱序,知公肇修宗谱,装裱士大夫诗文,吾派祖良琥公像,素衣白履,考明史,知因世宗方皇后之服。庐西捏晚为翁,核干支,缪有高之生后吾祖妣二十七岁。皇田畈呼村为柳,查谱牒得其原名,生娶之真,至颖居村,曾访在淡竹岭内,或云其后迁慈溪,未暇往稽,岂容逞臆。扬州称柳半城,西蜀岗下寅东公来祠题额,自书后裔,未审派本何宗,客岁孟冬,族谋辑谱,予以诸事尚须探讨,有待诰勒审明,且旧本房派系行殊多乖舛,传文序赞不少瑕疵,厘定勿严,遗讥实甚,欲从慈扬京都详考后,与责殚劳,并撰年谱总图以联一本,而迫不我待,遂已趋工,今正与闻事多,无及因第刊正其大并著源流纪略,以俟重修,倘他日详慎有加,得成善本,庶可昭垂于奕一觯冀也夫。”
  柳兆丰在《柳氏源流纪略》中,仍未解开柳铸上世的谱系。宋濂在《行状》也说到柳贯先世柳铸南迁的大概:“先生讳贯,字道传,姓柳氏,其先出于有熊,至展禽仕鲁为士师,食采柳下,因以为姓,自后子孙寝盛,世家河东,宋建炎中,先生七世祖铸始从赵忠简公鼎自河东迁杭,子森复自杭迁婺之浦江。” 黄溍在《墓表》中也写到:“公讳贯,字道传,姓柳氏,其先由展季仕鲁,食采柳下,因以为姓。子孙居河东者,在唐为官族,宋南渡初有自解徙杭者,生子曰森,又自杭徙婺之浦江,家于县西乌蜀山。”自可惜所有记载均未对柳铸在河东先祖世系有所提及,这给后人留下最大的遗憾。为此笔者也查阅了山西的《闻喜县志》,在县志上看到隋唐宋诸朝的柳氏名人很多,且知宋丞相赵忠简公鼎也是闻喜人。难怪在笔者的家谱上和宋濂的《行状》中均记载着柳铸从赵鼎护驾宋高宗赵构迁都来临安,自河东解州闻喜县来迁杭州。由于时为参议大夫的柳铸与同乡、丞相赵鼎力主抗金,属于主战派,受到秦桧的排挤,柳铸愤而来隐横溪。在山西有闻喜县,也有解县,永济县,历代都有柳氏名人,由于历史沿革的变化,县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称谓都会有所变化,笔者由于路途遥远和时间的不允许,故未能到山西实地做调查研究,至今尚未查清笔者的先祖确切的祖籍地,其世系更无论谈起了。
  柳贯(笔者系柳贯胞弟柳宝的21世孙)在其《柳待制文集》中有七言绝句《河中府尝岁大旱,民康拟实导其府知事张君徒行百余里请水雷公洞,澍雨随至,遂以有秋延祐七年,余官国子学,诸生魏让道拟事乞予赋诗。余上世自蒲徙南,亦邦人也。作三绝句以咏歌之。》此为诗题,其中一句“余上世自蒲徙南,亦邦人也”,也可说明柳贯的先世迁自河中府。在其绝句之三写到“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之一句,更是道出了柳贯对祖籍地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大体道出了祖籍地的位置“河东吾土首山阳”。据谱载,柳铸,字师颜,行雍二十三,为柳诚的幼子。
  根据以上资料,只要能在山西的族谱上能找到柳诚一支,追根溯源,将世系接到柳下惠似乎并不太难,只有将柳铸以前的世系弄明白了,那么就可知笔者与唐代柳宗元、柳公权等是否属于直系关系便能一清二楚了。希望祖籍地的柳氏宗亲或有关的谱牒研究专家,能帮助解决金华上万柳氏子孙近千年的谜团。近在《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看到浙江台州《滩头柳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柳宗猷,南宋建炎初,护驾驻台州金鳌山,后解甲归田,建宅西溪,子孙居焉。卷一谱序,卷二、三为图传、世系等。”其始祖柳宗猷与金华柳氏二世祖柳瀚(字宗海)似乎同为“宗”字辈,且其与笔者始祖柳铸同于宋建炎初护驾宋高宗赵构来浙。始祖柳铸因主战与秦桧不和来隐金华,柳宗猷的解甲归田,会不会也与柳铸有关系呢?这在正史上已无从查考,但笔者认为柳宗猷肯定是柳铸山西的柳氏同宗。如果台州柳氏宗谱如保存了其在山西柳氏的先祖世系的话,对金华柳氏的探本求源,接续先世谱系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柳贯家乡,一直存在横溪柳与附近的小村柳村柳争论谁真谁假的问题。对此,笔者已写过《柳贯故居小考》,柳贯出生横溪,其后裔散居金华各县市,皆有宗谱历历可考,当然不存在真假的问题。但是柳村其来源到底如何?现在笔者仍无法说清楚。其宗谱谱系和内容确实不如笔者家谱的正确和完整。如柳村宗谱对柳贯之上的先人的生死卒葬都没有。其宗谱的宋濂的谱序竟是笔者宗谱上沈应龙所写的谱序。但笔者也在想,如果他们的先人真的不是柳贯的后裔,有何必要作假呢?而且他们毕竟也保存了柳贯的遗像和宗谱等资料。在笔者宗谱上,如乾隆时柳兆丰在《柳氏源流纪略》中也提到一句:“田畈呼村为柳,查谱牒得其原名,生娶之真,至颖居皇村,曾访在淡竹岭内,或云其后迁慈溪,未暇往稽,岂容逞臆。”也许其为柳贯长孙柳颖的后裔从他处回迁祖地?或者由民间传说的北宋民族英雄梅执礼的后人为了避难而该姓柳呢?也许柳贯后裔中有人过继外姓,其后又复姓原姓呢?或者是唐代居住在该村的柳氏后人的遗民呢?(近年,柳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出土了一方保存完好的唐代柳氏的墓志,比笔者柳氏始祖柳铸还早了数百年。)其家谱原本也很完整后因兵火诸多原因而残缺不全呢?这一切都是笔者心中的疑惑,希望能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
  最近数年,笔者经过努力,从黄帝到柳下惠柳公权柳宗元的谱系基本已经考证出来,唐以前的谱系大体是我们的共同谱系,在全国家谱不断发现的情况下,也许我们的能够找到完整的谱系。
  家学探源
  浦江《柳溪柳氏宗谱》,保存了横溪柳氏始祖柳铸以下数位柳氏先祖的像赞,尤为宝贵。对于研究柳贯家世和学问渊源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宋代兵部尚书李大同撰的《始祖行廿三讳铸字师颜公像赞》:世不云泰,志则匪屯,人以富骄,岂易吾仁.河东之绪,蜀山之阴,廪有余邻,藏有遗书,已则无憾,尚畀后人.”宋代著名学者金履祥为柳氏3世祖金府学录柳森所写的像赞为:“有以养其内,克遐者寿;有以行乎远,克昌者后。帝原厥初,追锡命书,白天而降,永保无虞。”柳贯好友、同为“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为柳氏4世祖宋都巡使行千三讳监字元洁号德隐公写的像赞为:“自治伊何,唯慎而清。治人伊何,唯简而平。行法尚恕,断狱唯明。人民怀德,遐迩倾心。林泉行乐,景仰后人。”宋李明写的柳氏5世祖、柳贯祖父《宋主簿万三九讳补之字山甫公像赞》:“卓?之才,豪迈之器,足行立廊庙,而为民社稷之寄,夫何小试牛刀而弗获展足乎?骐骥俾人慨叹无已,迄今不得伸其志。”余端在《宋翰林检阅行恒二讳周字彦吉柳公像赞》写到:“人孰易之,以夷易也。物孰成之,以朴质也。所处而安,绝外累也。所守而固,笃自强也。古有循吏,其尚似也。”宋濂为柳贯父亲柳金所写的《宋高邮令行恒一讳金字时声公象赞》:“有绰厥政,流播在民;有蔚斯文,笃美于身。孰委于外,不原于内,曷以其恺,悌花封出,宰不回倚。”
  《蜀山柳氏宗谱》对柳贯与其先人有以下记载:
   第一世
   柳铸,雍二十三,讳铸,字师颜,号西墅。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公乃诚公幼子也。宋建炎间,协同赵忠简公鼎护驾南渡,而居于杭,退而不仕,惟嗜堪舆,遍览胜筑,自浙之浦,而登蜀山之下,见山川秀雅,局势环聚,天峰拱揖,水口成形,心甚慕之,因遂家焉。横溪之居,自祖为始。生于宋熙宁壬子八月初一日子时生,绍兴丁卯四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七十六岁,娶缪氏,生于宋熙宁壬子正月十八日辰时生,绍兴己巳八月十六申时卒,寿七十八岁,合葬家北芦莘坞柏树山,生一子瀚。
   第二世
   柳瀚,睦五一,字宗海,人物魁伟,德性淳厚,封靖江学录。娶俞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二子:森、彬。
   第三世
   柳森,百六,讳森,字子林,善诗文,通经史,有继往开来之学,具匡国济世之才,登乡科授池州府学正。娶陈氏。生二子:监,蕴。
   柳彬,百七,讳彬,字子均。娶钱氏。生二子:温、盖。
   第四世
   千一讳温,娶吴氏。生一子福。
   千二讳盖字元载,娶钱氏尚书公侄曾孙女。生一子祈。
   千三讳监字元洁。娶凌氏。生二子:禅、祐。
   千四讳蕴字元积。娶义乌黄山童氏,合葬横溪郭园,即石柱坟父坟侧。生一子补之。一女适石塘盛。
   第五世
   万三二讳禅,志有凌云,名传四方,授都巡之职。娶贾氏。生二子:圆、庆。
   万三六讳祐。娶翁氏,生二子:友、更。
   万三七讳福。娶陈氏。生二子:周、用。
   万三八讳祈字德济。娶义门郑氏。生一子叙。
   万三九讳补之,字山甫。嘉定戊辰四月廿五日未时生,祥兴戊寅三月初三日卒,寿七十一。宋迪功郎,任嘉兴府崇德县主簿,莅政多能,宽爱得众,居官存忍让之风,归田周贫危之苦。娶金氏,嘉泰癸亥四月初二日生,德祐辛亥正月十八日卒,寿四十九岁。合葬邵原。生一子金。
   第六世
   恒一讳金,字时声。才兼文武,德洽乡邦,中宋咸淳丁卯科进士。宋末城窦山民倡乱,火金所居,官兵同金捕获金,乃恻然悯曰:“此岂其本心哉?良为饥寒所驱尔!于是止戮其渠魁,余悉放之,众感德造室庐还之,号为新居,事载《浙江省志》《寓贤传》。并见方集新居注内。授高邮军高邮县令,未上,元兴。后以子贵,敕命追赠阶奉训大夫,官淮安路泗州知州,勋飞骑尉,爵封浦江县男。宋端平丙申九月廿八日生,大德庚子八月初四日卒。寿六十五岁,葬郭园石柱坟。娶东阳上市俞通判女,追封浦江县君。淳祐戊申五月廿九日生,至元癸未八月初六日卒。葬横溪天山。生四子:贺、贯、宝、实。
   正四讳周,学问常裕于自修,模范无忝于当世,宋季为检阅之官,吴直方尚师事之。娶金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一子尝。
   正一讳叙,字元德。宋景定间以贤正任兰溪县尉,兰民德之。留居邑之西门外大园,为居兰始祖,后因宋亡恸哭不食而卒。详载《浙江省志》并兰浦二县志。娶吴公礼部师道姊。
   第七世
   振一讳贺,娶吴氏,合葬父坟侧。
   振二讳贯,字道传,号蜀山。元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谥文肃。有文集行世。行实载《元史》本传。详见卷首宋景濂《形状》、黄晋卿《墓表》。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正壬午十一月初九日卒。寿七十三岁。娶兰溪石塘盛氏,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顺辛未十一月初九日卒。生三子:卣、同、因。
   振三讳宝,字惟善,咸淳甲戌七月十三日生,至大辛亥三月初七日卒,娶季氏,景炎丁丑十一月十七日生,至正戊戌十一月十二日卒,寿八十二岁。合葬黄山。生一子璟。
  
  学术成就
  柳贯(1270-1342),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于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先后从学者数千人,业成而仕,后多知名,其中最为著名者当为宋濂、危素、王褘、戴良等。泰定元年(1324)擢升为太常博士,凡朝廷大典,必酌以古今而论定,人皆服其精审。泰定3年(1326),出任江西儒学提举,秩满归乡杜门不出十余年,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至正元年(1341),朝廷重用,起用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二年(1342)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著有《金石竹帛遗文》1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柳待制文集》20卷等。《元史》有传。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东教授在日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关于柳贯研究及其佚著&打枣谱&》,介绍了他新发现的柳贯佚著《打枣谱》,并以《填补空白,深入挖掘,全面地开展柳贯研究》为题大声疾呼各界重视柳贯研究,他说“柳贯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与金华的黄溍、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傒斯齐名,号为‘儒林四杰’。可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有分量的研究柳贯的论文。希望柳贯研究会能肩负起重任,组织力量,分工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柳贯的研究,以填补元代文学这位大家的空白。”
  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徐元在日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上发言说:“横溪是我的祖籍。我少年时代曾经多次路过这里,到金华去求学。岁月匆匆,转眼半个多世纪了。这次应邀来参加柳贯纪念室的开幕典礼,纪念乡贤柳贯逝世650周年,使我有机会回到祖籍,旧地重游,并且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心里很高兴。柳贯是元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与黄溍、虞集、揭傒斯,人称‘儒林四杰’。┅┄柳贯拜金履祥为师,通过刻苦学习,果然成为‘贯通经史’的著名学者。他以散文著称,可说是继承了唐宋八大家的传统。柳贯的诗也写的很好,《元诗选》、《元诗别裁集》、《元诗纪事》、《宋元明诗三百首》中选有他的作品《元诗别裁集》入选诗人每人平均四首,柳贯的诗却选了12首。后人评论他的文章‘长于议论,沉郁涵濡’(议论风发,风格沉郁,内容丰富);评论他的诗‘诗风简洁’,‘诗语宏丽’,说他的诗‘高简处绝似山谷(庭坚),却不杂江西习气’,有黄庭坚的长处,却没有江西诗派那种追求‘无一字无来历’的习气。他的行书也写的很好,时人评论说‘纵横遒逸’挥洒自如,遒劲飘逸。柳贯到过很多地方,到过长城,到过黄河龙门,到过湖北荆门,到过苏州虎丘,观赏过钱塘潮,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章。可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横溪历史上出现了柳贯这样的著名的学者,后来又出了曹聚仁这样的大作家、名记者,柳贯的后代中又出了柳村这样的画家,这是横溪人民的光荣,也是浦江和兰溪人民共同的光荣。┄┅兰溪市继建立了李渔纪念馆之后,又建立了柳贯纪念馆,这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不仅要有自然景观,而且要有人文景观,两者缺一不可。柳贯纪念馆的建立,必将提高横溪和兰溪的知名度,对于横溪和兰溪的对外文化交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相信在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下,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对柳贯的生平、思想、交游、学术的研究必将不断取得可喜的成果,柳贯纪念馆一定越办越好。”
  柳贯21孙、著名画家柳村先生在《柳贯佚文集》的《序言》中写到:“先祖道传公柳贯(1270-1342),为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儒学大师,史称‘儒林四杰’之一。他自幼好学不倦,因而博学多才,其文学造诣达到了他所在时代的高峰,为后世所称颂。长期担任县学教谕,晚年被授翰林待制,编修国史。‘善楷法,工篆籕’,在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享有美誉,又精诗词书画的鉴赏之学。尤为历代人杰景仰的是他那廉正不阿的高风亮节和奖进后学的崇高品质。待制公‘为文章有其气,舂容纡徐,如老将统百万雄兵,旗帜鲜明,戈甲焜煌,不见有叱咤喑呜之声’。他一生著作,史志记载的就有:《文集》(一作《文肃集》,又作《柳待制文集》)20卷、别集20卷、《近思录广辑》3卷、《字系》2卷、《金石竹帛遗文》10卷外,余皆散佚。宋濂《〈待制集〉后记》谓其晚年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述作日益富,尚未名稿,而先生殁,遂为人乘间持去。’云云。道传公的一生,是在距今七百多年前一个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中度过的,当时元崇尚武力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立下宏愿大志,一生苦学力文,献身教化,为维系笔者国文脉不断不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柳贯研究会的同志们,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10余年来做了整理收集文集及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多年来通过各方渠道及有关文博单位的支持,陆续收集数量不少的待制公的诗文。现在党和政府号召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研究柳贯学术思想,显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现将先后收集的诗文汇集付印成册,以供研究柳贯学术提供新的资料。27世孙柳村,2000年4月于杭州住所”。
  柳贯卒葬
  说到柳贯之死,在其故乡有着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问宋濂学问为何如此之好?宋濂回答说:“我的老师柳贯先生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好,我的学问只不过柳先生的九牛一毛罢了。”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对宋濂说:“柳先生学问这么好,赶快让他来京,朕要见见他。”于是圣旨下来要求柳贯速速进京。柳贯不知此行凶卜,先让书童探路,嘱他如果事情不妙,把雨伞夹在腋下,如是好事的话请把伞打开来告。书童听毕吩咐前去探听,结果是大好事,一高兴便忘了先生的吩咐,竟跑着回来报喜,将伞打开了。柳先生一见不妙,便吞金自尽。故事的最后是皇帝赔了一个金头,十八口棺材分葬各地,柳贯真身便不知葬在何处了。
  从史书谱牒查考得知,传说与事实大相径庭。《蜀山柳氏宗谱》17卷,有序赞、碑铭、世系、墓图,历代先祖生死卒葬等等都写的清清楚楚。柳贯原籍河东解州闻喜(今山西运城一带),自宋建炎中始祖柳铸护驾宋高宗来到临安(今杭州),由于时任参议大夫的先祖柳铸不满秦桧议和卖国,辞官来隐浦江乌蜀山下横溪(今属兰溪),之后代代或隐或仕,诗书传家,至六世祖柳金中宋咸淳右科进士,生四子柳贺、柳贯、柳宝、柳实。柳贯即名满天下,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乃元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画鉴赏家和学者。《元史》总裁官宋濂、王褘皆师出柳贯门下,元末大学者戴良、危素等也是他的弟子。
  柳贯之死,并非如吞金自杀。据黄溍撰写的《墓表》、宋濂撰写的《行状》以及家谱记载可知柳贯出生于1270年八月初一,卒于1342年十一月初九。
  黄溍在《墓表》中写到:“到官仅七阅月,俄以疾卒于寓舍。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九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以三年(1343)十二月二十二日合葬于县西通化乡荆山之原。”宋濂在《行状》中写到:“咸淳六年(1270)庚午秋八月一日生先生于乌蜀山私第。……至正二年(1342)辛巳,先生七十二,朝廷更化征用老成台阁近臣,有以先生名闻于上者,于是有旨以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起先生于家。二年(1342)壬午夏五月至官七阅月,竟以一病不起,实冬十一月九日,而先生年七十三矣。……三年(1343)癸未冬十二月二十二日与夫人盛氏合葬通化乡荆山之阡。”
  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柳贯的生死卒葬,其实略知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是1368年,此时距离柳贯逝世已是26年之后了,再说柳贯死时朱元璋还在做和尚甚至乞讨为生的年青小伙子呢,宋濂也刚过了而立之年在做“江南第一家 ”郑宅东明书院的教书匠的时候,功名全无,哪里会有如传说里的离奇故事呢。要说到横溪柳与柳村柳的真假问题,其实有机会看一下二个村庄的宗谱,作一下比较,便不难看出柳贯是属于横溪柳的。
  从家谱中便解开了柳贯之死的一个谜团,那么柳贯的墓今在何处?现状如何?为此笔者又开始了一番寻觅。在《蜀山柳氏宗谱》中存有柳贯的墓图,笔者便到处打听村中年长的前辈,终于知道了柳贯墓的大体位置。黄溍所撰的《墓表》写道:“御史中丞张公起岩以居胄监时,有同僚之雅,故为之铭,纳入圹中,卣(柳贯长子)等复奉门人宋濂之状,属溍为之表,揭于冢上。与溍公(柳贯)居同郡, 学同志辱,游于公最久,知公为最深,所以图公于不朽,后死者之责也,非溍是谁?是用弗让,书而受之俾刻焉。”
  柳贯门人戴良在《墓表碑阴记》写到:“先生没后之七年(1349),其友乌伤(今义乌)黄公为著石表辞一通,┄┅先生之子卣将刻公所著表辞于荆山之所,良因书公之所以知先生者,附见于碑阴。”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柳贯墓在其去世后不久,便由其儿子柳卣出面,邀请柳贯的好友黄溍、弟子宋濂、戴良撰写《墓表》、《行状》、《墓表碑阴记》等,并刻在碑石,树立在墓前,当蔚为壮观,且在墓中有张起岩撰写的墓志铭,可惜此墓志铭在家谱中已无记载,张起岩的文集也无收入,墓志内容如何,就无从可知了,除非柳贯墓被发掘,可惜这无论从文物保护,还是子孙孝道而言,都是不可能的。那时十年前的初夏,
  根据宗谱的记载和村中老人的指点,笔者来到离柳贯出生地横溪村还有七八里远的墩头镇白枣铺村,据前辈讲,柳贯的墓和坟山都是委托离墓最近的白枣铺村中的一位于姓人家看管。解放前,柳贯墓保管的比较完好,年年有子孙去扫墓。笔者通过打听找到了看管坟山的于老先生,在他热情的指引下,笔者来到黄茅山脚的荆山。这里山川地势确实很好,黄茅山从金华北山一脉延伸下来,荆山又小山环聚,山清水秀,虎踞龙盘,仿佛皇帝的宝座,柳贯墓正好在宝座的中间,真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可是现在的山依旧青绿,墓地却杳无可寻,不是于老先生的指点,相信谁也找不到柳贯墓了。从家谱上得到的柳贯墓的初步印象,那高高的墓表碑刻全都因岁月的磨蚀而不翼而飞。通过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出稍微凸起的小土坡,淹没在荒草丛中,坟前一条人造渠横过,阻挡了寻墓者的足迹,也截断了绵绵不绝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笔者无言,笔者沉思,笔者悲愤,笔者感慨,笔者愧对先祖,为什么上万子孙保不住这样一位杰出的先祖四尺葬身之所。于老先生告诉笔者,解放以后,柳贯墓便无人来管理了,到了60年代左右,因本地兴修水利,水渠经过这里,墓地便遭到严重的破坏,墓碑等被附近的村民抬走当砌墙砖了。呜乎哀哉,这是文化的不幸,民族的悲哀。难怪此地只留下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土坡了。
  在650多年前,柳贯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正如其门人在《行状》中写到:“满秩(指柳贯在江西儒学提举官满告老还乡之时,柳贯时已60岁。)而归,杜门不出者十余年,先庐书间,仅蔽风雨,而饘粥或不继,先生处之裕如也。先生虽居岩壑,海内仰之犹如鲁泰山,作镇海隅,莫不以其出处为斯文隆替之候,风纪行部必过门承问而去。”门人戴良也在《墓表碑阴记》中写到:“先生遂以文擅于天下,天下之士,识与不识,咸能道其姓字,虽武夫俗吏不通文义着,亦争得先生之文以为荣,先生见知于当世,久矣。”
   后世敬仰
  记得1992年6在文化宫召开老年会议,专门商讨恢复停止了40多年的春节闹龙灯的民间习俗,当时笔者便向这些老先生谈起笔者所了解的柳贯,说到民间传说柳贯之死的离谱,柳贯墓的荒凉,家传柳贯文集的散失,最后笔者说到今年农历十一月九日(公历12月2日),正好恰逢柳贯逝世650周年,全村柳贯后人开展纪念先祖活动,是最好的机会。当时笔者二十刚出头,血气方刚,笔者的一番建议,引起了与会前辈的共鸣,笔者们便很快成立了柳贯研究会(又称柳贯研究小组),由笔者主持日常事务工作,推举曾任浙江美协副主席的著名画家、柳贯21世孙柳村为名誉会长。
  柳村先生常住杭州,这次听说家乡要开展纪念先祖的倡议,他万分激动,也万分支持。于那年夏间,柳村先生因回乡探亲之便,专程到横溪文化宫与柳贯研究会全体同志座谈,商谈如何开展纪念活动。他特别介绍了全国的不少地方都以名人研究纪念活动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以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他还特别强调收集资料和整理研究的重要。93年春节,当代著名学者、时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吴战垒先生在柳村先生的委托下,与他的弟弟和妹夫专程来参观柳贯纪念室,并与我们座谈,指导我们如何收集资料和整理,并答应由他所在的出版社帮助出版柳贯的文集或其佚文集。
  柳贯研究会成立不久,笔者与其他同志便很快起草了名为《弘扬先辈德业 共沐前贤遗风--关于征集有关柳贯文史资料的函》,以柳贯研究会的名义,于92年6月26日向各界人士征集资料。在公开函中写到:“今年12月2日是柳贯逝世650周年,为纪念柳贯,弘扬乡土文化,挖掘文化遗产,研究历史人文事迹,特致函征集有关柳贯生平著作等文史资料。征集范围:1、有关反映柳贯生平事迹的文物、资料及柳贯遗像;柳贯的著作、墨宝、及起居、文房四宝等;历代研究、介绍柳贯的文章;有关柳贯的其他文物、资料。如蒙慷慨捐赠,本会将造册妥为保管;提供资料、实物供抄录、拍照者,亦不胜感激。”
  我们围绕柳贯逝世650周年,首先要在纪念日举办纪念大会,由于筹备时间紧张,柳贯墓的重修,那年是无法完成的,笔者们抓紧时间建立柳贯纪念室,笔者在文化宫安排了一间30余平方米的宽敞房子作为场地,可是笔者们诺大个村,五、六千人口,却没有一部柳贯文集,这可怎么行呢。这个纪念室的具体筹备工作主要是有笔者负责的。笔者与族兄柳村(我们岁数虽相差50,却是同辈分)已有一、二年的交往了,他虽是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为人平易,极愿提携后进,记得笔者于91年创办青年团刊《国庆青年》时,第一次慕名写信给在杭州的柳村大哥,他很快给笔者回了信,并为《国庆青年》亲笔题写了刊名,那时对刚刚走上社会工作不久的笔者,有着很大的鼓舞和帮助。这一次笔者又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他。不久,柳村大哥寄来了为柳贯纪念室的亲笔题字,并创作了一幅以梅花为题材的中堂国画,还有一幅中堂书法作品,以柳贯的一首 《初夏斋中杂题》:“蜀水溪水上,先世辟林庐。重有江湖思,甘从木石居。树桐留宿凤,养竹待竿鱼。一一幽栖事,穷年岂负予。”柳村大哥还要请他在书画界名家郭仲选、张岳健等捐赠了他们的书画精品。为柳贯纪念室争光添彩了不少。杭州的徐元先生,很是支持。他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资深老编辑,诗词专家。笔者与徐先生的认识,得之于浦江仙华诗社社长石学玢先生和秘书长毛一帆先生的介绍。那次笔者主动写信给徐先生,他很快热情给笔者回了信,写了一首古诗,记得是这样写的:“吾本横溪裔,髫年识道公。(柳贯字道传,故称道公。)名扬关塞外,文继柳河东。乌蜀贫家子,玉堂盖世雄。何时归祖籍。”原来他的祖籍就在横溪,他请他的书法家朋友姜东舒先生将他的诗写在宣纸上,是一幅难得的纪念书法作品。上海的方英先生,也是一位画家和编辑,当他得到家乡要开展先贤柳贯的纪念活动,特别创作了一首古诗,写在宣纸上送给柳贯纪念室。诗记得是这样写的:“乌蜀嵯峨碧树茏,故园桃李正雍容。云浮幽谷竹枝翠,露挹砦崖桕叶红。巍巍钟灵毓菁秀,熙熙乡国沐遗风。高贤秉德垂昭式,激荡心潮奋玉骢。”诗后有小记写道:“先贤柳公道传受业于先祖方凤公,再传于宋公景濂,诸公皆以诗文名世,道德文章流芳青史,今岁为柳公逝世650周年,余欣逢时会,缅怀先哲,略献数言,以申高山景行之忱。”在这里,笔者不能不带上一句,笔者最敬爱的忘年交方先生已于去年夏间在上海仙逝了,当笔者听到这个噩耗时,已是去年8月了,笔者内心有一种难言的苦痛,他是笔者高中毕业后走上社会的第一位鼓励支持笔者自学成材的老师,记得90年那年笔者在家乡一所中学代课,偶然得知方先生在上海工作,编冒昧去信请教,想不到方先生很快给笔者寄来热情洋溢的回信,非常支持笔者自学,研究乡土文化,并寄来他的著作《王维》等,那时在乡间的一位自学者,能收到这样一位人品和学问皆很好的长者的信,不啻是给笔者一盏指路的明灯。笔者将他的来信放在案头,时时作为自我勉励,后来的十年,笔者所倡导的每一项事业都会得到他及时的关怀和支持。再这里,笔者不多说了,哲人其萎,笔者对方先生的感激和思念,将会伴随笔者的一生。笔者对方先生的纪念文章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动笔,笔者是有愧方先生的,在此写上几句,算是笔者对方先生的哀思。为了充实柳贯纪念室的资料,当时笔者还与族伯柳青先生去金华、浦江、兰溪等地拜访有关领导、学者、柳氏宗亲,收集柳贯有关的文史资料。记得浦江人大副主任何保华,他还是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听了我们的汇报以后,便当场答应动员浦江县的书画家都创作一幅书画作品捐赠给柳贯纪念室。没过多久,笔者们便收到了十多幅书画精品,何保华主任还将《三希堂法帖》中收入的柳贯跋范仲淹《道服赞》的书法墨宝复印下来,精心装裱后赠给柳贯纪念室。兰溪知名书画家陈永源、吴湘和知名学者、李渔研究会会长赵文卿都捐赠了纪念书画。笔者当时走遍了附近各县市的图书馆,查阅了上百种家谱,找到了柳贯和宋濂等的佚文近百篇,相关资料上百种。那时我们还没有《柳待制文集》,在浦江图书馆的支持下,将收入《金华丛书》的《柳待制文集》借给笔者们复印,笔者将不少古籍中有关柳贯资料都复印或抄写回来。          
   要召开纪念会,没有经费也是不行的。这一方面,主要由柳青、柳色、柳波、柳遵虎等前辈负责筹划。我们将纪念会会场放在本地蜀山中学,会务由柳遵杰、柳祖交等几位中文老师负责。纪念会由柳贯研究会、蜀山中学、国庆村联合举办。记得那年开会的宣传资料都是笔者负责准备的。笔者和柳波等人合写的《柳贯故居小考》打印了两百份。还由笔者组稿、编辑了一期《柳贯逝世650年纪念特辑》,由浦江仙华诗社《仙华诗词》与柳贯研究会联合在92年12月2日柳贯逝世纪念日出版。主要文章有柳祖交的《柳贯与元代诗歌》和蒋聿修、柳遵喜(柳哲)合写的《一代儒宗柳贯--纪念柳贯逝世650周年》等文章。笔者在该期纪念专辑的前言中写到:“今年是柳贯逝世650周年,柳贯故乡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今年6月成立了‘兰溪市柳贯研究小组’(又称柳贯研究会),举办了‘柳贯生平事迹探讨会’。复印了《柳待制文集》20卷,征集柳贯有关文史150余种。由著名画家、柳贯21世孙柳村题写室名的‘柳贯纪念室’于今年10月10日对外开放。将在今年12月2日在柳贯故乡横溪隆重举行‘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今年将重修柳贯墓。为了纪念柳贯逝世650周年,柳贯研究会和浦江仙华诗社合编了这期纪念专辑。竭诚欢迎柳贯研究专家、学者和仙华诗友不吝题赠诗词书画和柳贯研究论文。我们将会把寄赠的诗词论文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
  1992年12月2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天气晴朗,全村老少都洋溢着喜庆的日子。笔者负责柳贯纪念室的对外开放工作,早早在纪念室恭候纪念室正式对外开放挂牌仪式。这次活动分为三部分。先是上午九点在蜀山中学召开纪念会,由来自杭州、金华、兰溪、浦江等地的专家、领导和柳贯后裔代表开展学术讨论和纪念活动。杭州的柳村先生因身体欠佳未能赴会纪念先祖,但他还是委托胞弟柳遵韩先生远道返乡纪念先祖。杭州的徐元先生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祖籍地的故乡纪念乡贤柳贯。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祖宏一家,他们对于先祖柳贯真是奉如神明。笔者是因开展柳贯纪念活动而与他们一家结交的。柳祖宏并不住在柳贯出生地横溪,在他的前几辈就迁居到离故里40多里地的柏社乡桥头村。柳祖宏一家都爱好读书作学问,这与先祖柳贯对他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许人一旦离开了故土,会更加怀有思乡之情。柳祖宏已默默做着先祖柳贯的资料收集,并以柳贯的道德文章教育子女。他将他研读家谱的文章装订成册,赠送给柳贯纪念室。为了开好纪念会,他提前让让在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的女儿柳小英联系了多位知名教授研究柳贯,才有纪念会高质量的论文和发言,使纪念会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他们一家人实在功不可没。在纪念会上发言的学者有陈耀东、陈葛满、陈继东、徐元等。
  柳贯纪念室由远道而来的柳贯21世孙柳遵韩先生和徐元先生为纪念室揭幕,摄象机、照相机拍下了这一难忘的一刻,柳贯纪念室挤满了人,笔者要为前来参观的客人们介绍有关情况。这次纪念会还来了上百附近各县市的柳贯后裔代表,他们来自浦江白马镇柳宅村和金华县的上、下柳家村等地。这是一次柳贯后裔们兄弟间的团聚,也是一次人心的团聚,让柳贯后裔们更多的了解先祖,时时觉得有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自豪,时时以先祖的人格风范为榜样。纪念会结束后,柳贯后裔们还去看了已经荒废了很久的柳贯墓,也都深深感到惭愧,都下决心出钱出力,尽快将柳贯墓修好。
  浙江电视台、兰溪电视台对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作了新闻报道,上海《文学报》、《钱江晚报》、《浙江文艺报》、《金华日报》等报刊也及时作了报道,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这次纪念会更加鼓舞了柳贯后裔们将柳贯研究纪念活动深入开展。
  会后不久便成立了柳贯墓重修领导小组,在金华地区的柳贯后裔聚居地的柳贯后裔们自动捐款数万元,在次年便开工了,柳贯后裔老少都上柳贯墓地义务劳动。特别是柳贯墓发起修复者之一的柳青先生,他虽年近古稀,身体也不太好,但他每次修墓都到场监工,数年如一日。94年元旦柳贯墓主体部分基本修复,配套工程因故一直拖延至去年尚未动工修建,这可急坏了柳青先生。在他四处奔走下,在去年清明节又掀起了柳贯墓配套修建工程,他也是天天在场,血压高时身体不舒服也坚持参加。
  2000年农历八月初一为柳贯诞辰730周年,柳贯后裔们将柳贯墓修复作为纪念先祖的重要内容。那时柳青先生不时写信告诉笔者柳贯墓修建的进展消息,让笔者这位远离故乡多年的柳贯后裔以无限的激动和兴奋。笔者作为重修柳贯墓的发起人,今天看到柳贯墓即将修复,那是感到多么的欣慰啊。柳贯诞辰730周年纪念会召开前,又是柳青先生打电话邀请笔者返乡参加纪念活动。去年八月初一笔者准时从北京赶回家乡参加纪念会。这次纪念活动有数千人参加,规模大大超过了92年的纪念会。经过8年的时间,建在柳贯故乡的柳贯纪念室,已升格为柳贯纪念馆,柳贯墓也已修复举行竣工典礼,上千柳贯后裔列队到墓地瞻仰先祖,队伍竟有一里多长,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这次,由柳贯研究会刊印了《柳待制(柳贯)佚文集》,收入了由笔者等多年收集的柳贯佚文50余篇,很感欣慰。
  2004年,柳氏后人又集资并整理出版了《柳贯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国学大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北大著名教授张岱年先生为《柳贯诗文集》题签,103岁高龄的浦江籍家乡前辈、原中共中央秘书长、全国工商联秘书长黄玠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等为《柳贯诗文集》出版题词。
  柳氏联谊   
  自从柳贯研究会于92年6月在柳贯故乡成立以来,它已成为海内外柳氏联谊的桥梁。据柳贯故乡《蜀山柳氏宗谱》记载,柳贯有子三人,长子柳卣和次子柳同住故居,幼子柳因与柳贯门人宋濂相友善,故迁居至宋濂出生地金华潜溪附近,今名上、下柳家,已有二千余后裔。家谱保存完好,有柳贯父亲柳金、柳贯的遗像,这是《蜀山柳氏宗谱》所缺的(因横溪由于兵灾火灾等原因,柳贯家乡后裔保存的柳金、柳贯遗像已于清朝年间毁于家中失火。柳贯的孙子、柳卣的次子柳颖先是迁居浦江兴贤乡皇村,柳贯曾孙、柳颖子柳士恕再迁浦江白马镇柳宅,其子孙现居柳宅、里柴坞、外柴坞等村,子孙在3000人之上。柳宅村的柳氏宗祠和柳氏宗谱保存完好,清末刊印的《柳待制文集》20卷也丝毫没有受到损坏。
  记得92年夏季,笔者与柳青先生去金华和浦江联络柳氏宗亲的时候,当他们听说笔者们是来自先祖柳贯故里的宗亲时,真是热情万分,把他们珍藏的宗谱柳贯遗像提供笔者们查阅、拍照,盛情款待,真是如一对离别了很久的兄弟重聚一样,相当欢洽。笔者们代表柳贯故里的宗亲去走访迁居邻县的柳氏宗亲,是解放以后的第一次。其《潜溪柳氏宗谱》记载:自始祖文肃公(柳贯)之幼子讳因者与潜溪(宋濂)师友之交,通家之好,至元年间,见其水秀俗淳,遂创居焉,其子孙繁衍各处。从此以后,只要柳贯故里举办柳贯纪念活动,他们都派代表参加,如柳贯逝世650周年纪念会的时候有他们,建立柳贯纪念馆,重修柳贯墓,去年举行的柳贯诞辰730周年纪念会都有他们参加。每一年春节他们都派代表不远数十里地前来扫墓。金华10000余柳氏子孙,通过研究纪念活动,真正成为一家人了。 
  从《蜀山柳氏宗谱》中记载可知,柳贯的 叔叔柳叙在宋末任兰溪县尉殉宋,其后裔居兰溪柳家码头。笔者与柳青先生又去联系,80多岁的柳升东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的宗谱已毁于那荒唐的文革岁月中,柳升东先生对此痛心万分。他的三个弟弟柳堤、柳云等解放前去了台湾,之后便如断了线的风筝,数十年音信杳无。80年代以来开始通信,都为家谱的损失而惋惜。这次见到祖籍横溪柳氏宗亲来访,非常激动,他很快将这一消息写信告诉给台湾的弟弟柳堤和柳云。其四弟柳云很快于92年8月21 日回信说:“你寄来之横溪元代文学家柳贯之征集资料函及柳贯书魏文正公祥符8年进士一文印本,我已分寄给七、八两弟,并已由八弟托中央图书馆去寻找,如有消息再函告。兰溪柳姓家谱,文革中已全部销毁,幸有一份迁浦以后历代祖先绵延世系表,略知概况,唯再溯往追远,则茫然无知我想浦江柳姓宗谱中,对迁至浦江以前,必有叙及,请转托本家柳遵喜(笔者谱名)设法将有关至浦以前之文字,影印一份,交便人带给我。”在92年9月10日的另一回信中说:“关于梅江同家有修谱之举,如能将叙派下纳入,自是好事,如城内各家,有意参加,吾家应予促成。唯此乃一件大事,需有人主持奔走协调,吾辈年高力衰,均难以胜任,后辈如有挺身负责,似可从旁协助之。再城中柳姓族谱已全部毁去,亦无法再详为补齐,如将简略世系纳入,花费不致太多。分派负担,似无问题 ,我们兄弟家之分摊款,我与堤弟当可支援。”另外他还将台湾柳氏寻根信息写信告诉我们,来信说:“台湾柳姓人士很多,大多住在中南部,报载有柳庭桂者,曾几次赴大陆寻根,据他访问,河东郡分5支迁赴各地。其中未提及我们浙江之一支柳姓。或者我们是江苏那支否?”并将报道柳庭桂《寻根问柳,五柳一统》的新闻剪报寄给我们。从而又使我们与柳庭桂先生结下了一段缘。笔者根据报道知道柳庭桂先生为台湾教育部专员和台北一中的教师,故主动写信去联系。笔者当然很快得到了海峡彼岸的柳先生的回信,告知他亦是柳贯的后裔,确实使我们感到高兴。他于93年6月20日来信说:“6月8日手书奉悉,谨复如次:我今年73岁,1921年生,楚谱德字派,系22代裔孙,自先祖柳贯起算,依我们的算法,应是26代裔孙。谱载虽然有异,而贯公吾楚柳氏祖先,则可肯定。我未攻读文史,亦对文史缺少认识,之所以有《河东柳氏探源》之作者,乃基于91年所寄《探亲走笔》中有‘寻根’一段及热心族事所致耳。浙江柳氏既为贯公后裔,是楚谱一世祖栗、乐、棠公之高祖辈,不但应为柳氏重要的一支,且更应为我柳氏一统之先进。特此函请先生等除为贯公先祖纪念文集努力下,并为统一河东柳谱派别费神领导。”柳庭桂在其《河东柳氏探源》一文中写到:“年初于《中华外志》拜读了复旦大学柳曾符教授《柳诒征与柳亚子》大文:始称‘二人同姓不同宗’,继而言及‘江苏镇江与吴江分湖柳氏之源,或同可追溯到唐代柳宗元,但世系就无法明白。’这引起我对柳氏源流研究考证的兴趣。我柳氏鼻祖展禽,名获字季,为鲁大夫,官至士师,谥曰惠,食邑柳下,故称柳下惠,世居河东解县,故河东为吾柳氏之籍郡也。唐之柳宗元字子厚,有《柳河东集》45卷传世。我家湖北监利柳氏,通称‘河东堂’柳氏,是以‘镇江柳’、‘吴江柳’、‘监利柳’,皆出于河东郡,同姓同宗,当勿庸置疑。┅┄柳诒征字翼谋,民前32年出生于镇江丹徒,为近代教育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等书行世,历任中学校长、图书馆长、大学教授,民国37年(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柳亚子字弃疾,民前25年出生于吴江分湖,为近代诗人和政治家,17岁即与上海爱国学社章太炎、蔡元培、吴敬恒等人相往还,宣统初年,复与陈去病、叶楚伧等创组‘南社’,而从事革命活动,名噪一时。柳亚子与柳诒征,皆吾柳家近代硕彦也。时至今日,宗族观念渐淡,大多为人子孙者,率皆不晓其先人出处,更有不肖者,不但不知尊亲溯源,甚或数典忘祖,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试观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凡我炎黄子孙,当明晓其来处。年前返乡探亲,获得族谱两卷,沐香恭读,多方考证,略悉我柳氏绵延之脉络,唯别传既非迁楚之宗人,曩无联系,特为文述其概要,以供我柳氏子孙寻根之参考,并有望于两岸热心宗长起而重修柳氏国谱,统一河东堂君世系,俾告慰于和圣惠暨历代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柳氏出于鲁之公族,起源于周,绵延于汉魏南北朝,发皇于李唐赵宋,渊源久远,代有才人,名流辈出。恭谨释明:《姓谱》:‘鲁子展之后,食邑于柳,遂以为氏。’《广韵》:‘柳又姓,出河东,本自鲁孝公子展之孙,以王氏字为展氏,至 展禽,食采于柳,因为氏。鲁为楚灭,柳氏入楚,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唐书‐宰相世系表》:‘柳氏出自姬姓,鲁孝公子夷伯展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者。’此我柳氏子孙尊称始祖为‘和圣惠’之由来也。按南北朝留居北方士族,不愿与胡人相混,为区别汉胡,乃于姓氏之上冠以郡名,号为‘郡姓’。即我柳氏‘河东郡’堂号,乃肇自和圣惠暨南北朝先代世居河东解邑而来。故凡‘河东堂柳氏’,皆我同宗,凡留名于世之柳氏诸贤,均为我后世子孙景仰、效法以承先人之志节者,诚可信也。柳氏族谱有二,皆遵苏式叙之:其一为大宗旧谱,叙自春秋至元末近二千年,世系重心在在西,可曰西谱;其二为续修新谱,叙自元末迄今,都650年,世系重心在南,可曰南谱或楚谱。┄┅29世,长子大华,字彩扬,智勇双全,为宁边使,夫人扬氏,生子贯。30世,贯字道传,元浦阳人。明性理之学,为元‘儒林四杰’,文集40卷行世。夫人秦氏生子敬中。31世,敬中字恭安,元进士出授知县,有德泽及民,夫人郑氏生子恭辰。32世,恭辰子环之,元末由陕西避乱荆楚,官鄂岳通判,有惠政致仕,居武陵归老桥,夫人冯氏生子平猷。33世,平猷字茂徽,举元末进士,与兄弟叔伯俱有文名,时称‘武陵五柳’。至正初,因乱复迁陕西汉中卫,夫人刘氏生子栗、乐、棠。栗迁贵州,棠迁宜昌。欧苏创谱,以明氏族百世之本支,族谱不续,则世系不知从何而出,支派不知自何分。吾族自大宗旧谱正传末代平猷公三子南仕以还,世系重心即移至湖广。元末至正年间,栗、乐、棠三公先后移序落业湖北黄岗、湖南岳州府临湘、湖北长阳磨市。三支鼎立绵延棋布全楚,各传20余代,经明至清初,历350年未续谱,彼此不相往来视同路人。康熙己巳1689年,南楚必因公基于木有本水有源,首与阖族深议,创修新谱以承旧谱,达成以栗、乐、棠三公并列为迁楚之一世组,先各立支谱以汇派,而合成通谱焉。70多年后,子孙蕃衍,迁徙不定,各自为祠行派,甚至谱残派尽,南北宗长为免长幼颠倒,昭穆混淆,拟以谱派统一之,乃于乾隆庚辰,集全楚宗人,先议定‘兴朝扬德惠,景柞庆恩光,敬奉宗先宪,同开甲第堂’20字新言联旧派,阖族公订自栗、乐、棠三公堂下至第十九代取‘兴’字,第二十代取‘朝’字后,卒于第三年1763年,完成统一宗派修续新谱大事(今盛行前10字)。二房乐公,字鹏来,本陕西汉中卫官籍,随父平猷公由武陵迁回,元至正时登进士第,任长沙知府,因乱归隐江西南昌县铁柳巷,后迁湖南临湘,落业石下,殁明永乐壬寅1422年,葬骆家冲嘴。夫人汪氏生子贵、荣。贵公二世明洪武丁卯1387年探花及第,恩封太师、免朝。湖北监利,古称容城或华容,虽非南谱三公落业发祥地,但自古人文荟萃,素称‘鱼米之乡’,自然成为栗、乐二公后裔展业大本营。故凡关于修续族谱事,容城柳尝视为己任,民国十年(1921)和1987年,第七、八两次续修,皆由之主其成。我国地大人众,全世界都有中国人,我族自和圣惠以食邑柳下为姓氏后,子孙繁衍星布,全中国甚至海外也有姓柳的。当兹两岸试行统一政策之际,中华传统郡氏宗亲,理应率先起而统一宗派世系,以促进国家及早统一,克尽匹夫兴国之责任。兹为明我河东柳氏本、支之所出所分,并便于联谊起见,特冒天下之大不韪,就世居、正传、别传暨迁徙情形,暂权且归纳为五大支,当否?敬祈方家教正之:1双西柳,旧谱世居山西、陕西之源头柳是也。2两湖柳,新谱居湖南、湖北,承启大宗旧谱之正传柳是也。3二江柳,迁徙首省江苏镇江、吴江或其他地方旧谱载略之别传柳是也。4台湾柳,台湾柳姓族人不少,各地都有,可谓中国柳之大集合,除散居各县市者外,中南部也有台籍族群,彰化县社头乡最多,30多年前曾专程拜访过。1985年《新生报》登载台湾各姓人口调查统计,柳姓排列九十九,位居百家之内。5国外柳,以华侨柳或华裔柳为主,立法院前侨选立委柳复起先生可为代表;及去国很早之柳裔外国人为次,1981年曾在韩国邂逅姓柳的多人,故可以柳裔韩人为代表。小子不才,本于慎终追远之孝思,尽心探求吾族本支宗派世袭者,无非效笨鸟之先飞,而期抛砖引玉矣。冒昧倡言海内外柳氏宗亲联谊,五柳一统者,亦不过敢竭爱国爱族之鄙诚耳。至登高号召,则端赖热心宗谱世系贤俊耶!”
  笔者万分赞成柳庭桂先生在文章中号召全世界炎黄子孙“率先起而统一宗派世系,以促进国家及早统一”的主张,认为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海内外炎黄子孙急盼统一之际,尤有必要,笔者表示万分的赞同。至于柳先生在文章中的一些说法,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如“二江柳”应为浙江和江苏(两江)柳更为合适一些,其应包括浙江金华(柳贯)柳、宁波慈溪竹江柳和江苏镇江柳、吴江柳等更为合适一些。对于柳氏的派别,需要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作一次广泛的调查后,再作更为科学的界定为宜。从柳先生的文章中可知,其二世祖柳贵应为柳贯的5世孙,其在柳贯逝世(1342年)45年之后,探花及第,似乎不可能,另外在柳贯家乡其后裔的宗谱上怎么可能会没有一字的记载呢?从其宗谱记载看来,“两广柳”似很有可能为柳公权一派的后裔,但不可能为柳贯的后裔。
  柳庭桂先生对柳贯纪念馆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当笔者仔细阅读了他寄来的资料和宗谱的复印件后,实在有些纳闷,他们的宗谱与我们的宗谱大相径庭,如柳庭桂提供的《柳氏族谱》记载柳贯父为柳大华,柳贯生子柳敬中,这与们的宗谱记载不一样的。笔者也将我们的宗谱有关内容复印寄给柳庭桂先生,后来笔者便没有再接到柳先生的回信,也不知何故?笔者从他们的宗谱《乾隆己卯年均上讳桂燕五公序》中有“故自元至明,贵公以探花显”一句,大体可知,其柳氏一派并非柳贯后裔。笔者在四部丛刊版的《柳待制文集》看到有柳贵写的跋文:“有元盛时,金华柳文肃公(柳贯)、黄文献公(黄溍)具以文章名,文集刊行于世,板留学官,残缺不完,多以不获其文观览为恨,前教授卢陵萧伯龄曾为黄公补刊。及贵承乏于兹,切念二公文章齐名,而柳公之文独阙,无乃不可。居虽异郡,而姓与公同,有职教是邦,得非待予以不其阙乎。乃亲检阅阙板百余,召工计费,该米一拾四石,有畸官冷俸薄惧不能济,适前乡贡进士杜桓来诣,乃曰:‘先生是举,诚斯文美事,岂无好事者成先生之志,倡支米三石,陈曾、朱助、袁贞、郑义门黄容、吴永和,皆量助,总若干,桓仍补其不足,命生员盛文蒙、董印工、应源等刊。永乐四年正月望日起工,四月终毕,凡历日一百五,柳公之德业文章已盛传于世,有不待言,姑记补刊文集之颠末云。是年五月望日金华府儒学教授柳贵记。”从以上柳贵的跋文中可知,柳贵当为柳庭桂一族中之“柳贵”的可能性极大,其在文中十分清楚地写着“居虽异郡,姓却与公同”。柳贵虽非柳贯后裔,但他为柳贯作品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所有柳贯后裔应该铭记的大恩人。在这里,笔者也要万分感谢柳贵的后人柳庭桂先生。那么,湖北的《柳氏族谱》为何将柳贯也写上他们的家谱呢?笔者想也要源于柳贵。柳贵刊印了柳贯的文集后,肯定也收藏有该文集,也以有这样一位同姓的文学名家而感到自豪,也将柳族柳氏历代名人列于谱首,以示景仰之情。后来柳氏族谱可能资料有所损失,以致将柳贯列入先世谱系中,出现了如此重大的差错。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以上是笔者的粗浅看法,提供柳庭桂族人参考,如有不当之处,伏祈批评。笔者已有七八年未与柳庭桂先生联系了,近日与台湾的朋友交谈中,惊悉柳先生于前几年已去世,真是万分悲痛,在此祝他在天国安息。   
    柳贯研究小组成立以来,我们先后为台湾的柳贯后裔义务查阅宗谱资料10余次,柳贯19世孙柳成苟、22世孙柳祖完等都曾写信来查阅先祖世系,我们都以家谱上完整、正确的资料给予满意的答复。为了扩大柳氏宗亲联谊和对柳氏先贤的研究,在柳贯研究会的基础上,于96年6月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下设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柳永、柳开、柳贯、柳亚子、柳诒征等研究会我们与黑龙江、山东、山西、湖北、江苏、江西以及海外的香港、台湾、澳大利亚 等柳氏宗亲取得联系,笔者也计划编写一部《柳氏古今名人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拟发起在适当的地方举行第一届世界柳氏宗亲联谊大会暨首届柳氏名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也希望海内外有关部门和柳氏宗亲的支持。记得中华柳氏宗亲会刚成立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研究员于96年6月12日来信对柳氏宗亲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来信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对柳氏宗亲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因我中心目前所藏柳氏谱本仅有8本,也未作过专题研究,故先生所提几个问题,容后作复。柳氏郡望河东,当地的有关资料,当不少散佚民间,故希望先生考虑适当的时间能在河东开一大型学术研讨会或海内外柳氏宗亲联谊会。我作为谱学研究爱好者,亟愿为柳氏宗亲会略尽绵薄,望加强联系。另外建议与山西永济县取得联系,并在永济召开国际性柳氏学术研讨会。本人愿为本会的研究工作尽力。如有条件时,可新修柳氏统谱或族谱。”李吉研究员欣然受聘柳氏宗亲会的特邀研究员。黑龙江哈尔滨的柳成栋先生特意寄来他的著作和有关族族谱资料等,对柳氏宗亲会表示支持。另外,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柳存仁、重庆西南政法大学老干处的张民生先生、浙江图书馆馆员陈晓华、兰溪的胡汝明先生等都给柳氏宗亲会的很大的支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柳氏宗亲加入到柳氏联谊活动中。   
  天下柳家人网站:网络公祭柳下惠网站柳哲专栏/blogger/name/_C1F8D5DC.html柳哲博客未名工作室 柳哲寻根工作室http://caojuren.QQ: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柳哲 邮编118154 电子邮件:caojuren@
  
  
  
  &浏览:2042
录入时间: 14:37:20
最新文选Top 20杨晔:(收藏于 17:52:25)徐进:(收藏于 17:49:25)柳哲:(收藏于 17:46:17)郑立华:(收藏于 17:43:55)雨心:(收藏于 17:41:44)柳哲:(收藏于 14:41:36)柳哲:(收藏于 14:38:04)柳哲:(收藏于 14:37:20)柳哲:(收藏于 14:32:38)柳哲:(收藏于 14:29:00)1/2页&
访问排行Top 20柳哲:(访问3471次)柳哲:(访问2634次)柳哲:(访问2318次)徐进:(访问2206次)柳哲:(访问2043次)柳哲:(访问1578次)柳哲:(访问1557次)雨心:(访问1341次)郑立华:(访问1288次)柳哲:(访问1248次)1/2页&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严启字辈什么名字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