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一班徐望博期中考试主题班会教案考了多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浙江省余姚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高考)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浙江省余姚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4高考)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1:55: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浙江省余姚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套卷]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未来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分分3分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分 4分 11.分析第⑾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分)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的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 ,表武陵主监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 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监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 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套卷]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未来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分分3分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分 分 4分 11.分析第⑾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5. 对两首诗歌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的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擢进士第。淮西吴少阳闻其才,遣客郑平邀之,将待以宾友,武陵不答。
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 ,表武陵主监北边。易直以不职,薄其遇。会表置和籴 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天下不治,病权不归有司也。监铁、度支一户部郎事,今三分其务,吏万员,财赋日蹙。诚欲边隅完实,独募浮民,徙罪人,发沃土,何必加使而增吏也?”易直不纳。
久之,入为太学博士。大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 长乐,武陵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笏,郾读之,乃杜牧所赋阿房宫,辞既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江苏省苏州中学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江苏省苏州中学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8分)
一、(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娴熟(xián) 脉脉(mò)&& 踽踽独行(yǔ)&&& 信手拈来(niān) 斐然成章(fěi)
B.角色(jué)& 露骨(lù)&&& 力能扛鼎(gāng)& 量体裁衣(liàng) 拾级而上(shè)
C.福祉(zhǐ)& 重听(zhòng) 怔怔(zhèng)&&& 虚与委蛇(yí)&& 少不更事(gèng)
D.粘贴(zhān) 剽悍(biāo)&
绯红(fēi)&&&&&& 妄自菲薄(fěi)&& 模棱两可(m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刻不容缓。
B.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对待这一问题的原则立场。
C.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了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B.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康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C.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备受新老顾客信赖的。
二、阅读苏辙的《南康直节堂记》,完成4—6题。(9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5.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
B.惟杉能遂其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42分)
三、(25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3)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3)乘骐骥以驰骋兮,        。           (屈原《离骚》)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 (庄子《逍遥游》)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6)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林则徐)
四、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10-13题。
&&& 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个异数。一个纵横雅俗、亦雅亦俗、大雅大俗的异数。
&&& 阳春白雪者,是文人雅士高门大族每日不可稍离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于袅袅幽香中揣摩炎凉情境、体味苦乐人生。缺了茗香,便低了品位,就如同神仙丢了飞升的祥云,灵感殆尽。
&&& 下里巴人者,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开门七件要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泡茶待客、请茶谈事,于漫漫水汽中滋润焦渴咽喉、谈论生活关节。少了茶水,便跌了架子,无异于面孔失了微笑的内涵,干巴无力。
但今天,关于茶,文化传承自中国的日本尚有精致到了艺术境界的茶道,中国,有着数千年饮茶传统的中国,却只剩下那一堆被榨取、流失尽精华的茶渣。虽然,茶依旧饱满在高人雅人贵人们古雅的紫砂壶或晶莹的玻璃杯里,可从什么时候开始,茶开始淡出一般人的视野了呢?
也许是因为喝茶太复杂——找茶叶、烧开水、洗杯子、寻杯垫……喝到的,无非是一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茶。用一次性水杯倒可乐,不是方便得多吗?在锅台碗碟边跳够了舞的主妇们实在没有精神再去操持高情雅趣的茶水了。奔波了一天的主夫们也更愿意喝简易方便的袋泡红茶或绿茶——只是,那能算是真正的茶么?于是,他们索性喝酒、喝咖啡。那费心劳神的茶,不喝也罢。
也许是因为茶味太平淡——尽管茶也有苦、甜、淡、无四道滋味,但哪及得上可乐、咖啡、罐装乌龙茶的一步到“味”?扮帅耍酷的青少年只要“IN”,只要自由与刺激,哪受得了茶经的唠叨、茶道的繁琐、茶味的清淡?在他们心目中,茶只能算是“老掉牙”的古董级食品,过去的传统算得了什么呢?茶既然什么也不是,什么时尚也搭不上边,那就请离得远远儿的吧。
事实就是如此。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是由于时空被科技、工商骤然压缩得容不下自然的神韵,还是由于心灵被生存、社会逐步挤迫得趋向于精美的复制?
  无论如何,那份泛舟江湖、啸歌山林的从容、淡泊,那份举杯临风、笑望同好的高远情怀,在城市纵情纵欲狩猎的人们,怕是再也无法领略与消受的了。
也许,在工业化、信息化了的今天,只有静谧时间与清洁灵魂才能品味的茶未免太奢侈、太固执、太落伍了,在水泥森林、物质天堂、铜臭与锅碗间操心、操劳的现代人干嘛不投身工商业的流水线上一统天下的口味呢?那些袋装、罐装红茶绿茶、果珍乳品,自会填充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的灵魂。
如今的年轻人往往把乐趣停留在可乐与咖啡的杯口上,他们的口味是舶来的口味,一次性消费,无须铺垫与延续,也不谈结局与余音。一如群鸥掠水过,春梦了无痕。一些中年人则多爱喝酒,解酒者何?茶。但半醉半醒之间,他们在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的人际战争中,也往往成了一堆行将被抛弃的茶渣,那是时光与社会共谋的。还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能静下心来拾掇那些终于失去味道的往事?只有那些衙门里的大小老爷们能够悠闲地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但他们从茶里得到的,无非是类似茶锈溶液的黄水或绿水,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也只是一堆寡淡无味的茶渣。
  那确实是要抛掉的。
10.结合全文,文章前三段谈论茶的雅和俗,有哪些作用?(4分)
&&&&&&&&&&&&&&&&&&&&&&&&&&&&&&&&&&&&&&
&&&&&&&&&&&&&&&&&&&&&&&&&&&&&&&&&&&&&&&&
&&&&&&&&&&&&&&&&&&&&&&&&&&&&&&&&&&&&&&&&&&&&&&&&&&&&&&&&&&&&&&&&&&&&&&&&&&&&&&
11.茶为何会“淡出一般人的视野”?请根据文意,概括作答。(6分)
&&&&&&&&&&&&&&&&&&&&&&&&&&&&&&&&&&&&&&&&&&&&&&&&&&&&&&&&&&&&&&&&&&&&&&&&&&&&&&
&&&&&&&&&&&&&&&&&
&&&&&&&&&&&&&&&&&&&&&&&&&&&&&&&&&&&&&&&&&&&&&&&&&&&&&&&&&&&&&
12.“古人的血液里高山流水着醇浓的茶香,今人的器官间则山重水复着两种可乐的战争。”这句话表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
&&&&&&&&&&&&&&&&&&&&&&&&&&&&&&&&&&&&&&&&&&&&&&&&
&&&&&&&&&&&&&&&&&&&&&&&&&&&&&&
13.文章以“一堆茶渣”为题,“茶渣”有哪些寓意?(6分)
&&&&&&&&&&&&&&&&&&&&&&&&&&&&&&&&&&&&&&&&&&&&&&&&&&&&&&&&&&&&&&&&&&&&&&&&&&&&&&
&&&&&&&&&&&&&&&&&&&&&&&&&&&&&&&&&&&&&&&&&&&&&&&&&&&&&&&&&&&&&&&&&&&&&&&&&&&&&&
五、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体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当今散文大盛,仅就写作的成果而言,散文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作品的格局似乎越来越小,人称小男人、小女子的散文,小巧玲珑,色彩艳丽,轻松幽默,解颐怡人;但也轻飘飘的,缺少厚重感。还有一种被称为心灵鸡汤的散文,弄一点小哲理,小诗意,小性情,其实是故做深沉状、沉思状、呻吟状、自我陶醉状,境界也都很小,很琐碎。
近读《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忽然就想到了当今散文的这些毛病。韩、柳所面对的,是魏晋以来占据了文坛统治地位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变得越来越绮靡,越来越重形式,轻内容,其末流更发展为文字游戏,成了束缚散文写作的桎梏。韩、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古文运动的。他们提倡自由抒写的文风,并以自己的写作实践,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散文。他们的散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及至宋初,以欧阳修为代表,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亦陆续加入进来,在宋初的数十年间,又发起一场前追韩、柳的新古文运动,在后来的近千年里,这种散文文体始终统摄文坛,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为止。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其卓异诱人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许多文章内容充实,不是无病呻吟之作,也不是虚浮夸饰之作,更不是空洞乏味的政治说教。他们的文章,上承先秦、两汉,长于说理、叙事;又不拒绝骈体文的优长,发挥六朝散文长于写景、抒情的特点,在以散体为主的句子中巧妙地穿插一些骈偶句子,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使古代散文在事理兼胜的基础上,更具形象性和抒情性。再有,他们的文章比起前人来更讲章法,起承转合,疏密详略,灵活变化,时出新意,既严谨有序又灵动多变,既一气贯通又曲折跌宕,给人一种和谐精巧的审美感受。他们的语言又是简约精练的,很多百余字或几百字的散文,含义隽永,内容深刻,文采飞扬,笔墨酣畅,尺幅之中蕴涵波涛万里之势。而且,八家散文又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韩愈雄奇奔放,柳宗元沉郁峻洁,欧阳修委婉流丽,曾巩雍容平和,王安石刚劲峭拔,即使‘三苏’也并非如上袁枚所说‘如出一手’,而是同中有异,在共具的雄放风格中,苏洵显得简切老辣,苏轼显得清旷超逸,而苏辙则表现为疏荡纡折”毫无疑问,对当代散文写作来说,这是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其蕴藏之丰厚一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当代散文写作为人所诟病,自非一日。而所开药方,亦层出不穷。有求助于西方散文者,有钟情于近现代散文者,也有希望散文写作走出书斋,回归生活者,不一而足。然而很少有人提出向古文学习,向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习。这种对古典的轻视、鄙视、蔑视,或者来自一种久远的偏见,真是很令人叹惋的。说得严重一点,当今散文写作的种种弊病,难免不是丧失了历史传统所造成的恶果。在这里,最为重要的似乎还不是文章的技法、章法、叙事、说理、抒情或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而是如何使文章具有浑浩流转的气势和充沛的力量。韩愈的文章所以能“起八代之衰”,就是因为在其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孟子曾有“养气”一说,就是要养成这种“浩然之气”。听起来很玄,其实是可感可知的。一言以蔽之,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来自一个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自其内在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诉求,来自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在当今散文写作中难得一见的。如果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当今散文之病的话,未必不是这个“衰”字!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对中国当今散文的看法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的散文并不令人满意,缺少厚重感,境界不高,表现为小男人、小女子散文,心灵鸡汤散文。
B.求助西方散文、近现代散文,走出书斋,回归生活对于中国当今散文没有意义。
C.当今散文的种种弊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散文创作丧失了历史传统。
D.文章的技法、章法、叙事、说理、抒情或文字的运用和表达,对当今散文创作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1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3分)
A.魏晋的骈体文,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几为文字游戏,是束缚散文写作的桎梏。
B.唐宋八大家散文继承了一些散文的优秀传统,事理兼胜,具有形象性抒情性。
C.八大家散文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其中三苏的散文风格接近。
D.八大家的散文上承先秦、两汉,长于说理、叙事;又不拒绝骈体文的优长,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16.唐宋八大家散文在之后的近千年里,统摄文坛,分条概括说明其原因。(6分)
&&&&&&&&&&&&&&&&&&&&&&&&&&&&&&&&&&&&&&&&&&&&&&&&&&&&&&&&&&&&&&&&&&&&&&&&&&&&&&
&&&&&&&&&&&&&&&&&&&&&&&&&&&&&&&&&&&&&&&&&&&&&&&&&&&&&&&&&&&&&&&&&&&&&&&&&&&&&&
17.文末“如果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当今散文之病的话,未必不是这个“衰”字!”这句话用一“衰”字概括了当今散文之病,结合文意,概括“衰”字的内涵。(6分)
&&&&&&&&&&&&&&&&&&&&&&&&&&&&&&&&&&&&&&&&&&&&&&&&&&&&&&&&&&&&&&&&&&&&&&&&&&&&&&
&&&&&&&&&&&&&&&&&&&&&&&&&&&&&&&&&&&&&&&&&&&&&&&&&&&&&&&&&&&&&&&&&&&&&&&&&&&&&&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1)人类是通过肉眼的瞳孔和晶状体,将外界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来观察事物的。可是,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的眼睛就不够用了。于是,天文学家便根据人看外物的原理制造出一只只“巨眼”——通过透射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来看远处天体的天文望远镜。
(2)借助这只仿生“巨眼”,天文学家可以看到几亿、几十亿甚至几十亿光年以外的宇宙天体,同时,它还有人眼无法比拟的别一个优点——能“看到”几乎所有波段的“光”和电磁辐射。天文学家又根据不同望远镜所能“看到”的不同波段,将“巨眼”分为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γ射线望远镜和紫外线望远镜。
(3)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最早的折射望远镜,从此开辟了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已达10米;但是,用光学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还必须要有好天气。包裹着地球的浓密大气层是天文观测的一大障碍。在地面观测星空是很费劲的,就像从湖底去看飞鸟一样困难。因而世界上许多大型光学望远镜都安装在高山上,以减少不利天气和浓厚大气层的影响。但即便是在高山上,观测仍难免受雨雪等天气的干扰,因此科学家便将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这就是“航天巨眼”。
(4)航天巨眼在离地面500千米左右的高空,可24小时观察宇宙,而它所提供的图像之清晰、分辨率之高是地面观测望尘莫及的,它还能观测到从紫外线到红外线整个光谱区不同波长的辐射,这在地面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5)目前运行的性能最先进的航天巨眼是日被送上太空,能洞察50亿—120亿光年之远正在诞生或刚刚诞生的宇宙的哈勃望远镜。最近,哈勃望远镜拍摄到某星体爆发的照片,这对我们了解恒星的形成、演化和衰亡的过程意义重大。它还发现了在某黑洞周围有直径达3700光年的尘埃圆盘在环绕。不久前,它又首次拍摄到形态各异的绚丽星云和极光,引起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2007年,美国将发射“新一代空间望远镜”(NGST)以取代哈勃望远镜,其分辨率是哈勃的10倍,它将使人类探索认识宇宙的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14.下列对哈勃望远镜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它能够摆脱浓厚大气层带来的不利影响。
&&& B.它能够免受雨雪等各种恶劣天气的干扰。
&&& C.它能洞察50亿—120亿光年之远的宇宙。
&&& D.它能够推动“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的研制。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们利用仿生学原理而使人类观察距离大大放远的“杰作”。
&&& B.近400年前,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人类利用“巨眼”观测宇宙所迈出的一大步。
&&& C.哈勃望远镜能够24小时观察宇宙,使得它首次拍摄到形态各异的绚丽星云和极光。
&&& D.为更深入地了解宇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也将被更先进的“天航巨眼”所取代。
16.为“航天巨眼”下一个简洁而完整的定义。(6分)
答:航天巨眼是 &&&&&&&&&&&&&&&&&&&&&&&&&&&&&&&&&&&&&&&&&&&&&&&&&&&&&&&&&&&&&&&&&&&
&&&&&&&&&&&&&&&&&&&&&&&&&&&&&&&&&&&&&&&&&&&&&
的天文望远镜。
17.填空: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总体上看,天文学家在对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和使用过程中,主要要解决&&&&&&&&&&&&&&&&
和&&&&&&&&&&&&&&&&&
两方面的问题。(每条不超过5个字)(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先剔除一个与段意关系不够密切的句子,再把剩余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运用权力不加制约,就会使一些意志溥弱者滥用手中的权力。
②只有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才能防止权力腐败,保证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③权力制约,就是权力所有者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对权力行使者所形成的特定的限制与约束。
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对其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⑤由于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具有强制和不对等性,当其不受限制地被运用时,必然出现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
⑥制约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有规则的、透明的、双向的约束方式。
& &&&&&&&&&&&&&&&&&&&&&&&&&&&&&&&&&&(只填序号)
19.请根据下列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再加一个四字横批。要求对联能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概括龙井茶的特点,横批对龙井茶作总的评价。(6分)
龙井茶素以“形、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海内外。它的色泽并非翠绿,而是嫩绿中略透黄色;悠悠的香气沁人脾胃,有芝兰似的清香;外表扁平光滑,中间宽,两头稍尖,有人说像麻雀的舌头;细细品饮有淡淡的甜味,浓醇可口。
对联:&&&&&&&&&&&&&&&&&&&&&&&&&&&&&&&&
&&&&&&&&&&&&&&&&&&&&&&&&&&&
横批:&&&&&&&&&&&&&&&&&&&&&&&&&&&&&&&&&&&&&&&&&&&&&&&&&&&&&&&&&&&
七、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在一张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苏东坡写西湖,也曾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请以“浓之美”或“淡之美” 或“浓与淡”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江苏省苏州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附加题
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请考生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8处,8分)
岭& 南& 气&
候& 不& 齐&
吾& 尝& 云&
菊& 花& 开&
时& 乃& 重&
阳& 凉& 天&
佳& 月& 即&& 中& 秋&
不& 须& 以&
日& 月& 为&
断& 也& 今&
岁& 九& 月&
残& 暑& 方&
退& 既& 望 之&
后& 月& 出&
愈& 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逮晓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2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涉及了本文提到的一个我国传统节日,是&&&&&&&&
23.文中提到著名诗人“杜子美”,写出他的姓名:&&&&&&&&&&&&&&&
二、名著阅读题(16分)
24.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家》是老舍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作品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的互相倾轧,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必然崩溃的趋势。
B、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多处采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C、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作品成功塑造了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最明显的特征是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表现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E、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25.华老栓、赵老太爷、双喜、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那篇作品?(5分)
答:&&&&&&&&&&&&&&&&&&&&&&&&&&&&&&&&&&&&&&&&&&&&&&&&&&&&&&&&&&&&&&&&&&&&&
26.《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与自然的搏斗是胜利还是失败?为什么?小说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答:&&&&&&&&&&&&&&&&&&&&&&&&&&&&&&&&&&&&&&&&&&&&&&&&&&&&&&&&&&&&&&&&&&&&&&&&&&&&&&&&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完成27一28题。
&&&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27.本文认为“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为什么?(5分)
答:&&&&&&&&&&&&&&&&&&&&&&&&&&&&&&&&&&&&&&&&&&&&&&&&&&&&&&&&&&&&&&&&&&&&&&&&&&&&&&
&&&&&&&&&&&&&&&&&&&&&&&&&&&&&&&&&&&&&&&&&&&&&&&&&&&&&&&&&&&&&&&&&&&&&&&&&&&&&&&&&&
28.概括近年来沙尘暴灾害加剧的三个原因。(9分)
答:&&&&&&&&&&&&&&&&
&&&&&&&&&&&&&&&&&&&&&&&&&&&&&&&&&&&&&&&&&&&&&&&&&&&&&&&&&&&&&&
&&&&&&&&&&&&&&&&&&&&&&&&&&&&&&&&&&&&&&&&&&&&&&&&&&&&&&&&&&&&&&&&&&&&&&&&&&&&&&&&&
江苏省苏州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答案
1.B& 2.C&& 3.D
4.D(特立:独立,挺立,高高耸立)
5.C(都是连词,表转折)
6.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7.(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 (3)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8. 答:(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念”;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伤感。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0.(1)表现了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后文谈论茶淡出人们的视野作铺垫。
(3)形成古今对比,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批判。
11.(1)茶本身的角度,喝茶太复杂,人们不愿意费神劳心;茶味太淡,不适合时尚和刺激。
(2)现代人原因,现代人因忙碌而空虚,失去了高远情怀。
(3)社会原因,科技工商挤掉了自然的神韵,工业化提供了一统天下的口味。
12.(1)两句话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扬古抑今思想感情。
(2)高山流水,本意为知音,此处活用为动词,用以比喻对优秀文化的褒扬。
13.(1)失掉文化内涵的饮茶方式。
(2)丢掉了高远情怀的现代人。
(3)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官僚作风。
16.(1)许多文章内容充实,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2)更讲章法,给人一种和谐精巧的审美感受
(3)语言简约精练,尺幅之中蕴涵波涛万里之势
(4)呈现出自居一格的个性色彩
17& (1)缺乏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缺乏正确的内在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诉求,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D。(“能够推动‘新一代空间望远镜’的研制”,原文未涉。)
15.C。(“使得”所蕴含的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
16.航天巨眼是通过透射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运行在500千米左右的高空,可24小时不受天气影响观测整个光谱区不同波长辐射,获得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图像的天文望远镜。
17.①提高分辨率;②抵御干扰
18.答案:⑥③⑤①②(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通读六句话,文段围绕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展开论证,尚未涉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问题,所以④句应剔除。其余各句按照句间逻辑关系排列)
19.对联:形如雀舌(呈)黄绿,香似芝兰味(觉)甘醇。
& 横批:四绝佳茗(驰誉海内)
附加题答案(共40分)
21.断句8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标点如下(学生只要断句):岭南气候不齐,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22.重阳& 23.杜甫
24.A(老舍改为巴金) B(浪漫主义特征是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手法,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等,排比、反复的手法不对。)
25.《药》《阿Q正传》《社戏》《明天》《白光》
26.可以说桑提亚哥是最后的胜利者,或者说是个失败的英雄(硬汉)。(1分,仅答失败不给分)老人用自己的技巧和智慧战胜了一条很难捕获的大鱼,而且他继续做着狮子的梦;他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被打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引述材料1分,分析材料1分。)小说通过描写老人的形象,歌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2分)
27.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点1分,共5分)&
28.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各3分,共9分)&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期末语文考试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