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现有条件,扰患来自死角的一击整治到令人放心程度

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三十六计”_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三十六计”
信息来源:&&|&&信息编发:县政府办公室&&
|&& 信息浏览:
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用好用活“三十六计”
近日,新华网登载了新华社记者王炳美采访河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志欣并整理的《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好用活“三十六计”》文章,从本期起陆续在学习实践活动简报上刊发,供各级各部门在学习实践活动参考。
第一计 登高望远
●主要体会:“科学发展是一江春水,盲目发展是一潭死水”。
●经典案例:上海在制定新一轮发展战略时,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全国大局中思考谋划,在“融入三角洲,接轨国际,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早在上世纪
90年代,上海就提出要“以浦东开发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进入新世纪,上海进一步把发展战略确立为实现“两个率先”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
,建设四大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如今,他们又十分理性地把“不仅要比速度,看规模,更要比质量,比效益;不仅比爆发力,更要比持久力,比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理念引入已付诸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专家评论:上海已开始从“阿拉”中走出,变得既精明更聪明,这是上海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真正秘诀。无独有偶,天津实施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山东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战略,河北省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发展战略等等,也是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把握,对当今时代特征、当地省情市情及周边省市乃至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科学分析之后作出的战略决策。
●核心提示:“悠悠万事,发展为大”。
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科学的。登高望远绝非“好高骛远”,而是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又好又快的发展。又好又快所追求的“好”,是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好”。又好又快所追求的“快”,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快”,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的“快”,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可持续的“快”。好的标志是,富民优先、环境优先、集约优先、效能优先、效益优先。快的标志是,在发展目标上进位争先,在发展速度上步步领先,在发展模式上科技领先。
第二计 富民优先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市民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百姓说了算。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强国富民”这句耳熟能详、约定俗成的话被“富民强国”所代替。
“强国富民”与“富民强国”虽然只是字的顺序颠倒,却在公众眼里被视为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一时间,在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富民强省”、“富民强市”、“富民行动”、“富民优先”成为代表、委员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许多城市不仅把“富民优先”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方针,而且制订了一揽子“富民优先”指标体系,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江苏强调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并把“富民优先”作为江苏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用“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来定位江苏的全面小康。同时,总结推广昆山采取“六管齐下”(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帮扶富民)、实施“三有工程”(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构筑“五道保障线(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基本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做法,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全面小康四大类
25条指标体系,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000美元和人均
3000美元捆绑一起,作为衡量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把富民作为最卖力的工作、最过硬的政绩。“富民优先”方略的实施,使得江苏人民的生活富裕程度跨入全国领先行列。近
5年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平均增幅达到
14.56%,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为
9.82%。去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8178元提高到
140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3996元提高到
富民优先”是一种以民为本的发展观。
富民优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没有富民目标的引导,发展必然缺乏动力。市民对城市的良好认同既是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富民优先”的轨道,忽视了市民的生活感受,那么,其创造现实财富的能力和意义将会大打折扣。“富民优先”要求城市决策者“眼光超前”,学会“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所谓加法,就是在考核体系上,增加能够客观反映
GDP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同步增长,充分体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方面的指标,使富民优先成为一种政治导向、政策取向、发展路向,避免“只长骨头不长肉”的现象。减法,就是通过减轻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来减少社会摩擦,要通过减少农民负担富裕农民,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生活方式向市民转化,收入水平向市民靠拢,社会保障与市民接轨;乘法,就是积极鼓励全民创业,让一切有利于富民强市的新鲜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员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致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除法,就是建立各种保障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群众对灾病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震荡。
第三计 高端定位
:城市定位决定城市的发展取向,也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前置条件。高起点的城市定位能够唤起市民众志成城地赢得和创造发展先机;反之,就会失去对民众的凝聚力,错失发展良机。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定位,如威尼斯:“水城”;慕尼黑:“会展之城、啤酒之都”;巴黎:“艺术之都”;曼谷:“天使之都”;纽约:“联合国之都”;维也纳:“音乐之都”。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北京市有了全新的发展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公众的反应是:北京终于想明白了。苏州在处理与大上海的关系时,曾经有个十分著名的口号,这就是“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这是苏州发展经济的定位,这一定位可包涵这样几层意思:学人之长,借题发挥;错位发展,以我为主;张扬个性,创造特色;不求最大,只求最佳。河北省十一个设区的市在给自己定位时也逐渐彰显出其个性。如,石家庄:“中国药谷,北方商阜”;张家口:坝上明珠,风电基地;承德:皇家园林,矾钛基地;秦皇岛:山海名城,能源大港;唐山:工业摇篮,北方大港;廊坊:“京津走廊,科技新城”;保定:中国电谷,低碳之城;沧州:滨海新城,化工基地;衡水:湖光生态,石化基地;邢台:煤化新城,单晶硅基地;邯郸:商贸枢纽,新材料基地。
:城市要实现最优最快发展,必须定位准确,彰显个性。
城市定位,大概可分为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几个环节。总体定位则是根据各种禀赋条件和潜在优势资源对城市的总体目标设计。产业定位就是根据总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因素,确定哪些是主导产业,哪些是辅助产业。功能定位就是厘定城市的主要用途,确定城市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历史地、立体地、理性地对一座城市进行定位是检验城市首脑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基石。城市定位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特别要在综合众多专家和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在全国的大坐标系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确立,力求科学性、差异化、独特性、生动性和简练性,力戒“概念化”、“同质化”、“脸谱化”,防止“千城一面”。惟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实现错位发展。
第四计 居安思危
: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没有腹地,且资源缺乏,但他们举国上下变忧患为动力,历届领导人励精图治,政府廉洁高效,国人自强不息。在
1965年独立后的
40年间,新加坡经济年平均增长
8%以上,人均
2万美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在国人眼里,“速度深圳”是一种高增长的模式。在深圳人看来,这座城市经济高增长背后充满着这样和那样的危机: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人口容量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难得的是,“速度深圳,难以为继”这句“惊人之语”出自原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之口;更难得的是,面对这些危机,深圳人采取了一系列既要“速度深圳”,更要“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战略行动。昆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称为苏州的“小六子”,综合经济实力在当时的苏州倒数第一。
2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六子”坐上了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一名的宝座。在第一时间得知昆山坐上这头把交椅后,昆山市市委书记只是平静地表示:“重要的不是现在的位次,而是明天的发展”,“跳出昆山看昆山,昆山还是小昆山”。如今昆山又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向“五讲”(居住讲舒适、出门讲方便、饮食讲营养、生活讲宽裕、举止讲文明) “五化”(家庭电器化、社区园林化、饮食营养化、出行便捷化、言行文明化)的新目标迈进。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面对危机,勇于创新,善用资源,可以化危为机;固步自封,排斥变革,必将毁于危机。
居安思危,既是兴奋剂,更是清醒剂;既算心态,也属精神;既靠意志,更须行动。我们要学会和善于实行“差距管理”,做到居安思危,危则有备,备则无患。比如,像河北这样区位优势明显的省份,既要用足用活用好“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更要清醒地审视和规避 “大树底下难长草”的劣势。惟此,才能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计 韬光养晦
:争论误事,实干兴市。
:浙江作为一个民营大省、市场大省、品牌大省、人文大省,可资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最为难得的是,他们不争论、不张扬、不满足、不心浮气躁,不提这样那样的口号,而是把心无旁骛、行重于言、埋头苦干作为一种常态、一种风尚、一种习惯。浙江所辖的温州市能够造就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原因出自他们创造的一句名言:“在别人争论中出名,在自己不争论中发展”。这一名言运用到实践上,就是能说清楚的说清楚,说不清楚的不争论,“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多年来竞争力排名不佳的河北省,近年来位次不断前移,
2007年经济实现了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13863亿元的目标,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六强。今年前三季度在面对经济环境偏紧等诸多不利因素,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完成
1182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实现
1469.7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攀升。人气渐旺、实力渐强的根本原因缘于河北省决策者和各级干部越来越深谙“争论误事”的道理,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解决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现在看,从“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学浙江见行动”、从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到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从“激活壮大市场主体”到“钢铁、煤炭等产业大整合”、从“三农新政”到“民生新政”的频频出台,这些“药方”已经在解决发展动力、夯实发展载体、拓展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催生发展主体等方面,显示出其功力,并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为广泛深刻的影响。而“奥运安保”的胜利,很好地诠释了省委的的号召力和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核心提示:韬光养晦,不搞争论,是伟人邓小平同志的一大发明,是小平同志的大智大谋大勇,目的是为了不耽误时间,抢抓时间干事业,抢抓机遇求发展。不争论,不是没有争论,不是没有是非,而是坚持实践论,坚持让实践作结论,坚持让群众作结论,坚持让实际效果作结论。城市首脑应该铭记“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之真谛,践行“面对议论不争论,面对问题不护短,面对难题不回避,面对创造不压制,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成绩不张扬,面对荣誉不浮躁,面对事业不懈怠,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发展不停顿”之要义。多干少说,只干不说,不在层层开会上动脑筋,不在层层表态上做文章,不在层层造势上费功夫,不喊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完善各项制度要突出“管用”,执行各项制度要强调“严格”,使行重于言、埋头苦干成为一种美德、一种风尚、一种习惯、一种常态、一种制度。
第六计 创新图强
: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矛盾错综复杂、前人未曾涉足的“雷区”、“盲区 ”和“禁区”,创造一种鼓励探索、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
:改革开放
30年以来,浙江在不足
10.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上,以其全国倒数第三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第四、人均
GDP和城乡居民收入长居各省区之首等诸多辉煌成就。浙江之所以能创造中国版图上的经济奇迹,也正是基于浙江人民勇于创新,善于创业。如今,走在前列的浙江继续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提出了“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口号。创新,已经成为浙江全省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种创新动力与其说是源于浙江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品质,不如说是资源贫瘠逼出来的,更不如说是市场机制驱动的。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始终扮演着创新角色,不但在许多方面首开国内先河,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成为蜚声中外的“创新之城,财富之城”。稍加留意昆山发展轨迹,也会发现创新的魅力,那就是昆山创造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第一”:全省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幅有偿出让土地、全国唯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这些“第一”浓缩了昆山人数十年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昆山的富民胜境是用创新精神打造的,昆山之路是由创新精神铸造的。昆山办成江苏第一家独资企业到南京两年跑了
120趟,办成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到北京三年跑了
84趟,办成全国仅有的两所台商子弟学校跑了八九个月……。创新图强是昆山竞争力不断攀生的真正秘诀。以创新图强为核心的“昆山之路”与“张家港精神”、“园区亲商理念”并称为苏州率先发展的“三大法宝”。
:创新图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一些自然资源富集区,由于缺乏创新而沦为经济的“差等生”;相反,一些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凭借创新一跃成为经济中的“领头雁”。领导干部,既要具有理性执政的本领,又要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面对困难有豪情;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勇气,面对事业有激情;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锐气,面对工作有热情。顺境中乘势而上,逆境中奋力拼搏。成绩面前不骄傲,始终保持危机感;困难面前不畏惧,始终保持进取心。
第七计 后者居上
“内生力”筑就“爆发力”,“爆发力”成就“竞争力”,激活内生力城市将快速崛起。
:地处山东西部的菏泽,十年前曾是山东经济最落后的城市。其人均
GDP和该省东部的一些城市相比,差距高达
10多倍。如今这个曾经拖了全省多年后腿,被称为“最难啃的骨头”的后进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居然异乎寻常的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荷泽“后者居上”的原因,与其说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突破荷泽”战略,使荷泽获得了外力的推动,不如说是“自身突破”这一内生力量驱动的结果。这种内生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上的突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拿起手术刀,自己给自己动手术”;二是在产业上的突破。能源、化工、林木、食品、纺织、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使荷泽驶向快车道。地处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十年前也是穷得丁当响,经过建市近十年的发展积累,
2007年,全市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宿迁快速崛起的动因,既得益于江苏倾情支持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外力,更在于宿迁人善于把压力变成动力,把外力变成内生力,咬住项目不放松、投资势头不减弱、招商引资再加压。“理念突破,项目突破,人才突破,机制突破”,成就了快速发展的宿迁。
:欠发达城市竞争力薄弱的原因,固然与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等禀赋条件“先天不足”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正所谓“解放思想天地宽,城市起飞不是梦;不用扬鞭自奋蹄,后者居上终有时”。靠上级恩惠,等外部帮扶,只能缓解暂时的贫困,难以走出贫困的陷阱;只能舒解一时痛苦,无法挽救生命。“输血”诚可贵,“造血”更重要。市场经济不排斥“输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并提倡“输血”,但这种“输血”应建立在有助于增强城市本身的“造血功能”,激活内生力量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只有从观念性障碍、体制性贫困和制度性缺失等内生因素入手,从产业选择、环境营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突破,才能走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后进变先进。
第八计 抢占先机
:抓住一次机遇,就有可能变为先进,甚至实现超越;失去一次机遇,就有可能沦为落后,甚至被边缘化。
经典案例:
昆山能够在强手林立的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勇摘全国百强县桂冠,在于他们能够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机遇,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低到高的三次转变,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先人一步,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早人一拍,对外开放、扬长补短高人一筹。昆山在外来资本开始涌入之时,就以打造产业链为核心谋划“生根战略”;在国际资本集聚之时,就注重加快提高本土经济的配套创新能力;在工业经济迅猛扩张之时,就把服务业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在经济高速增长之时,就率先提出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在产业结构走向以外来加工制造为主之时,就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的问题;在外来人口急剧增长之时,就精心开展塑造“新昆山人形象”的浩大人文工程。昆山以其醒得早、走得快、干得实的胆识诠释着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路径。
:机遇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发展资源。机遇稍纵即逝,优劣之间的转换往往在转瞬之间。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只属于戮力前行的斗士。赢得机遇关键要靠一个“先”字,捷足先登、抢先一步、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等等。一个“先”字使一切都变得主动。在很多情况下,发展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缺乏浓厚的机遇意识和争先意识。抢占先机,还表现为把握和用好机遇的能力,特别是能否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打好时间差、空间差、信息差和制度差。当宏观环境有利时,应乘势而上,实现能快则快;当宏观环境偏紧时,应迎难而上,实现稳中求进。抢占先机,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解放的程度,只有思想解放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
第九计 无中生有
:资源有限,市场无限。
:二战后期的日韩等国,国力耗竭、百废待兴,但短短几十年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极富竞争力的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产业;在地域、资本等各个方面并不占据优势的印度班加罗尔集聚了世界上最有实力的计算机软件产业;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成为了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温州没有畜牧业,却是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不产皮革的浙江海宁却集聚了
8000余家皮革皮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皮革服装城;羊毛资源很少的浙江嘉兴和河北清河却成了“羊绒之乡”。个中演绎的道理是“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要“一优独具”,一切发展皆有可能。
:资源贫乏,不要紧,市场可以配置资源;人才缺乏,不要怕,可以招贤纳士。理念能变钱,吃苦能挣钱,变通能赚钱。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零资源现象”、“零技术现象”、“零生产现象”。所谓“无中生有”,不是什么都没有,有的是创业精神,有的是市场经济头脑。思想不解放,市场意识不强,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创业一方面是冒险,一方面是脚踏实地。没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激情是不能“无中生有”的。创业者要有敏锐的市场本能,能从混浊不堪的市场中看到空白点,要有先知先觉的敏感度,看准之后,就要毫不犹豫地努力去做,敢于白手起家,善于自主创业,甘于千辛万苦。
第十计 扬长避短
:培强优势,克服软肋,有所为有所不为。
: 地缘交通优势使得苏州在接轨上海方面赢得先机,随着上海的重新崛起并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苏州非常知趣地为自己制定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政策,自觉地接受上海的辐射,转而向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基地的方向迈进。按照当地领导的话就是,“上海做的,苏州就不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的”。苏州在制订产业规划时,正是这样遵循了与上海错位经营、配套服务的思路。一方面,苏州利用土地面积大,劳动力成本低而素质却很高,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高效的政府服务等优势,形成与上海的互补态势。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上,苏州尽量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发生重叠。在此基础上,苏州发展起了以电子、
IT业为主的新兴工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无独有偶,与苏州人同饮太湖水的无锡也提出了“把上海作为一个接点,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上海做什么产业,无锡就要有相应的配套产业”的发展策略,目前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就是对上海汽车制造业的一个很好的配套。无锡人的目标是在长三角全力打造一个制造业高地。
:每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经济基础,每一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弱势。如何审视自己,扬长避短,是一座城市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专家分析,两座相邻的城市,一旦接近到城区对接、资源共享的地步,则意味着城市之间的支柱产业需要实现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含义在于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扬长避短、敢于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第十一计 博采众长
:世界经验本土化,外地经验当地化。
70年代城市竞争力一度较弱,但精明又不失聪敏的上海人自
80年代起始终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胸怀,盯着纽约、伦敦等发达城市的成功之处,在实施每一个重大举措时,总是先向最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学习。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与之相邻的无锡、苏州、常州等中心城市在借鉴上海经验时也不是简单地囫囵吞枣,而是趋利避害,在上海这棵大树下创造性地“种好碧螺春”:一是借力上海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引进国际资本;二是借力上海新兴产业的优势发展国际产业;三是借力上海先进技术的优势接轨国际技术;四是借力上海主导市场的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毗邻京津的河北省廊坊市,跳出廊坊看廊坊,坚持跳出河北看廊坊,在全国的大坐标系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在学习借鉴
80年代东莞借助港澳而崛起、
90年代昆山依托上海而腾飞的经验,坚持“学先进之长,创自己之特”,全力打造继“珠三角之东莞、长三角之昆山”之后“环渤海地区的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
●核心提示
: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未来发展,始终保持“学各地所长,补自己之短,取全国之经、创本地之新”的良好心态。瞪大眼睛,瞄准最强的,盯住最优的,寻找最佳的,少走弯路,免走错路。博采众长、借鉴经验不能生搬硬套。条件不同,时间变化,举措也不同。有远见的领导人在借鉴外地经验时,注重的不是那些具体的做法,而是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条件、环境间的内在联系,探其所衷,洞其所以,这样才能用共性的规律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匠心独具的城市风格、地域特色和发展模式。
第十二计 合纵连横
:破除“楚河汉界”,摒弃“诸侯经济”,谋求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多方共赢。
●经典案例
: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是以城市带的形式存在的:以波士顿和华盛顿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城市带;以多伦多、芝加哥为核心的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带;以东京为核心的从东京、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带,以伦敦为核心的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带和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城市带。在中国,从“东部开放”到“西部开发”,从“振兴东北”到“中部崛起”,从“整合大珠三角”规划浮出水面到“长三角”与“京津冀”十一五区域规划的呼之欲出……一场以“合纵连横”为主旋律的“大合唱”正在区域经济舞台上立体展开。伴随新一轮的“合纵连横”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区域整合的鼓点越强,力度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该区域间的城市受益越大,发展越快,实力越强。根据
2006年底的一项统计,占全国
2.2%土地和
10.4%人口的长三角经济板块创造了全国
27.5%的财政收入、
35.5%的进出口总额。有资料显示,在全国
35个“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中,有
10个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在最近由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长江三角洲有
5个城市位居前十名。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谁能更好地接轨上海,谁就能率先崛起”。比如,浙江省作出了“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的决策;江苏省提出,要“学习上海,依托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杭州市提出了“虚心学习、主动接轨、真诚合作、实现共赢”的十六字方针;南京市提出,要“接轨上海,辐射周边”。在中国其它地区,区域间的“越界行动”频频出现,经济活动难分你我的局面日益看好。
●核心提示: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是一种“竞和”关系,谁善于打“区域牌”,谁钟情于“组合拳”,谁致力于“全家福”,谁将分享“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好处。谁习惯于“各自为政”,谁热衷于“独善其身”,谁固守“自拉自唱”,谁将在“百舸争流”中陷于被动。新一轮“合纵连横”深度演进和拓展,仅仅停留在“一枯俱枯、一荣俱荣”的认识上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战略层面上有新突破——将区域战略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规划层面上有新动作——加快“市场互通、产业互补、机制互动、环境互保、信息互享、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环境同治”的步伐;在产业层面上有新动作——形成错落有致,个性鲜明的产业定位;在制度层面上有新动作——区域之间的对话机制、磋商机制、协作机制力求经常化、制度化;在机制层面上有新动作——从政府推动过渡为市场驱动,变政府行为为企业行为。
第十三计 产业聚集
●学习体会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产业聚集地。没有产业的隆起就没有城市的崛起。
●经典案例
:被称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市,近年来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在
20%,增幅居全国省地级以上市的第一位。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解释东莞快跑的原因有多种版本,但最令人信服的说法莫过于“是产业集群帮了东莞大忙”。在东莞,有这样两条标语:“不论你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东莞一塞车,全球电脑业就受阻。”此言不虚,今日的东莞,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不出东莞,可以配齐一整台电脑。在昆山,也有这样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昆山
IT企业感冒,国际
IT市场就要打喷嚏”。一个县级市能够撼动全球一个产业,靠的就是近千家
IT企业,以及年产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每种产品各千万台的能力。在昆山,榕树经济的例子比比皆是,据统计,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昆山已有
6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总投资超过
60亿美元,产业占比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产业集群是一个永远不老的神话,产业集群创造了无尽的历史奇迹;产业集群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二战以来,在英国、德国、美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日渐衰落的同时,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德国的巴登符德堡、美国的硅谷等许多落后地区却依托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产业集群也是城市崛起、国家腾飞的杀手锏。美国国家竞争力决定于其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而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决定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往往是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城市,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东部一些发达的城市,一个城市的财政收入高过中西部地区一些省的财政收入,一个镇的财政收入高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的财政收入,就是一个明证。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拥有一两个良好发展产业集群,例如,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河北的清河、湖南的浏阳、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等等。
●核心提示
: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说: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产业集群在创造经济奇迹方面的魅力罕有其匹,但其中的规律不可不寻。有专家把我国产业集群
20余年的演进概况为十种模式
: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发展起来的特色集群;依靠历史传统产业基础的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依靠当地资源(包括高校资和科技人才)形成和发展的产业集群;依靠外部市场而形成的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引进外资,在“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依靠配套大型企业形成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依靠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通过政府规划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政府与民间两种力量混合作用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总体而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产业集群要实现快速发展,需要遵循全球化思考、当地化行动的战略原则。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不同的技术优势,因此在确定自身产业优势方面必须综合各种因素,找出自己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上,既要看一个城市的劣势也要看其发展优势,把城市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集中发展特定的企业群、产业群以及特定的区域,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并注意适度多元化。同时,城市政府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把着力点放在提供最适宜产业群集发展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制定外企生根、民企升级的政策体系,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市场化进程。
第十四计 园区隆起
●学习体会: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经典案例
:谈到园区,不能不提到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首《春天的故事》如今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歌中所描述的那个“圈”,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特区。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就是由建在一个海滨渔村上的经济园区脱胎而来的。
1990年,中央又作出了开发浦东的决定。经过
14年的发展,
52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已吸引世界
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2007年,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突破
2700亿元,占上海市的
1/4。伴随深圳、浦东的崛起,拉动珠三角和长三角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强劲的两个增长极。如今,在环渤海地区又一个经济板块——天津滨海新区横空出世。有专家说,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有望在未来十五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带动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的“第三大增长极”。至此,中国经济的“三极鼎立”之势已成定局。从中可以看出,代表这三极的是城市,而托起这三极的却是园区。
●核心提示:
一座有竞争力的城市不能没有强劲发展的园区。园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经济园区以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为纽带,以创新型的政策为保证,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其主要特征是:“三个集聚”:产业集聚、产品集聚、企业集聚;“三个降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环境保护成本、降低公共管理成本;“三个提升”:提升竞争力、提升经营效益、提升环境质量。其主要功能: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园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经济园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其竞争力的组织形式。通过经济园区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抓住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这两个关键。在园区布点上,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在区内企业布局上,要做到各具特色、适度集中、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园区经济”不仅要解决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更要解决企业产业上的关联;不仅要集中办企业,更要集中做产业;不仅要企业聚集,更要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一个明确的产业定位,而这个产业定位一般应立足市场、资源,着眼于与近邻城市互补共赢、差异化发展来定,使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相生相长。
第十五计 民营崛起
●学习体会
:城市发展的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资,希望在民间。
●经典案例:
我国目前平均每天增加
15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
30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超
1万亿元的浙江省,
60%的财政收入来自民营经济,全省从业人员的
90%在民营企业就业。素有中国民营大本营之称的温州,过去资源和环境上可谓“三少一差”: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少,国家投入也少;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火车,仅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路况很差的
104国道。正是依靠民营经济的强劲生命力,经过
20多年的发展,温州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在温州,包括甬台温高速公路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大部分是社会化集资兴建的。可以说,没有民营就没有活力四射的温州。
●核心提示
:纵观当今中国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单靠内源型经济,或单靠外源型经济,都只能领一时之风骚,而不足以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将内外源经济统筹起来,让“长板”更长、“短板”补长,这才是致胜之道。民营经济就是百姓经济,富民经济。让民间资本充分涌流,政府要为之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民间资本的“进”,某种程度上是政府的“退”,而这种“退”正是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作为规则制定者、监督者、公共利益维护者,政府要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出让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同时,政府还必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一方面,要努力培育市场、创造市场需求,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做强做大。
第十六计 项目带动
●学习体会
:一个项目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重量级项目可以振兴一方经济,一个标志性项目可以改写一座城市的历史。
●经典案例
:被喻为河北一号工程的曹妃甸项目,是迄今为止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大项目群,是河北省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合作,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抓重大项目建设的经典之作。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成为推动河北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该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在省内,必将使沿海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使“一线”地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大增强;在省际,必将使京津冀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进而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在全国,必将促进海运、钢铁、能源、化工等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可以说,曹妃甸工程不仅是河北的,还是全国的;不仅是当前的,更是历史的。
●核心提示
:项目是是财富之基,增量之源。重大项目是发展集群经济,牵动经济全局,增强城市后劲的有效载体和强力支撑。城市起飞需要大项目助推,城市强盛需要大项目引擎。实施项目带动,既要集中优势资源,瞄准“顶天立地”的重量级、标志性龙头项目,又要立足现有条件,引进一批“铺天盖地”的“名优特”、“短平快”的中小项目;既要通盘考虑市场配套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环境配套能力、人才配套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又要重视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以服务为路径的项目生成机制、项目引进机制、项目推进机制、项目管理机制。项目在手,胜券在握,城市竞争力将更加铿锵有力!
第十七计 航母引擎
●学习体会
:企业兴衰决定城市兴衰,成功企业造就卓越城市。
●经典案例:
青岛,与其说是一座品牌城市,不如说是一座企业荟萃的城市,更不如说是一座盛产企业家的城市。
200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500强企业中,青岛有
12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海尔、海信、青岛啤酒、澳柯玛、青岛双星“五朵金花”为代表等一批巨人企业,近
20年来为全市贡献了
55.1%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与知名企业、著名品牌交相辉映的,是以张瑞敏、周厚健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解读青岛城市竞争力的不断跃升的动因,品牌经济的力量不容忽视,企业家更是这些企业航母的引擎。
●核心提示
:综观中外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城市是企业的载体,企业是城市的细胞与生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为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品质;企业活力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则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石。城市竞争是产业之争,产业之争是企业之争。一座不甘落后的城市,就必须精心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而打造自己的企业航母关键是培养一批领军人物。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后面,都有一个出色的企业家。
DELL的戴尔、微软的比尔·盖茨、
GE的韦尔奇、搜狐的张朝阳、万科的王石、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以及联想的柳传志等,企业因他们而胜出,城市因他们而富足。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能力的人”。换句话说,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存在,无数个财富神话才能成为可能。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战略资源。一个城市拥有的企业家越多,企业家的贡献率越高,城市资本就越雄厚。城市首脑要牢固树立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生产力,培养企业家就是培育增长点的观点,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家,象对待衣食父母一样善待企业家。
第十八计 腾笼换鸟
●学习体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
●经典案例:经过
30年的发展,浙江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是全国较早地进入人均生产总值
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省份之一。浙江经济在快速奔跑了
30年后的今天,突然感受到了发展中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耕地锐减、环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长中的烦恼”。浙江的决策者很清楚,这些烦恼归根结底是浙江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等积弊的反映。如果不痛下决心“腾笼换鸟”,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就会与机遇失之交臂,这些烦恼将成为“永久的烦恼”。为此,浙江采取三大方略,实施“腾笼换鸟”:“优农业(用生态农业、精致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强工业(用新型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兴三产(靠“楼宇经济”缓解土地压力)。
●核心提示:“腾笼换鸟”,改变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换来的是质量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增长方式,最终带给人民群众的是幸福安康的生活。“腾笼换鸟”如同“凤凰涅
,浴火重生”,认识越早,决心越大,代价越小。腾笼换鸟需要“一石三鸟”: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最重要的是“倒逼机制”:有的地方水、电、资金、能源都紧缺,却能“倒逼”着企业改变原先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倒逼”着地方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的地方土地不足,却能“倒逼”出向“闲置、空间、时间、管理、科技、规划、机制、企业、置换、域外”要土地集约经营。城市的经营管理者是否有“逼迫”感,在于其见识的“早”与“迟”;而“腾笼换鸟”成功与否,在于投资强度、产出密度、效益高度和环保水平是不是有一个显著提升。
第十九计 自主创新
●学习体会
:自主创新决定城市命运,自主创新需要亮剑精神。
●经典案例:
从美国的“微软”到日本的“索尼”,我们看到一个事实: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再大的企业,一旦丧失自主创新能力,必然被市场抛弃。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我们得到一个启示:自主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有了自主创新,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中美欧纺织品争端的谈判中,原商务部长薄熙来一番“中国要卖出
8亿件衬衫,才能买回一架空客
A380”的感慨中,从块状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一些企业老板“我们一年能生产
3亿条领带,但世界领带顶级品牌却在意大利”、“我们一年能制造
55亿支圆珠笔,但关键技术的笔芯却要靠外购”、“我们一年能织出
100亿双袜子,但每双的均价只有
2元”等尴尬和无奈中,我们会更加理性地发现:“气球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科技含金量的合理反映。拥有自主产权,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核心提示: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
GDP1000美元到
3000美元阶段,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会递减,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某种程度的缺失,集中表现为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创新主体动力不强,创新环境不理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竞争机制不充分、产学研结合机制不紧密、产权保护机制不到位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体制性障碍。因此,自主创新需要“亮剑”精神,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在体制上打破部门所有、分割占有、封闭配置等制度,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创新扩散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风险机制等方面突破瓶颈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变仿造为制造,变贴名为创牌,用创新来创业。
第二十计 双轮驱动
●学习体会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的精彩活动,牵动着城市高开高走。
●经典案例:
目前,河北省正在进行城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年大变样”城建工程,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轮驱动的最好印证。这项旨在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脱胎换骨”的城建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推进城市化的主体战略,也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此次大规模城建工程,已从省会石家庄到十个中心城市,再到全省县城乃至乡镇全面铺开。全省将拆除城中村、违章设施等有碍观瞻的建筑。在拆出的空地上或建设公共绿地,或建设现代化建筑。与此同时,进行街道拓宽改建美化,对水电暖等公共设施改善提升。“挥手告别城中村,迈步走进新都市”的时代即将到来。珠三角的东莞市,从
1978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到
2005年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大关,从“镇镇办厂、村村冒烟”的“三来一补”到今天的
IT新都,以至于创出“东莞一塞车,全球电脑业就受阻”的神话。可以说,东莞已经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工业化。东莞人既享受到了工业化的好处,也有过城市化水平没有相应跟进的阵痛。好在东莞人醒得早,转得快。东莞的决策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和“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即构筑以水、气、路、电、信息网为主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网,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城市经济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大力推进以东莞大道为纵向轴线的城市新区和规划控制面积达
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从整体上提高东莞的聚集力和竞争力;突出打造“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加大科技兴市工作力度,营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如今,这座城市正沿着“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的道路阔步前进。
●核心提示:
工业化创造财富,为城市化提供动力;城市化涵养财富,为城市化提供载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并进,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富民强市的动人乐章。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关键在于: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保持同步,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相得益彰。工业做强做大和城市做优做美并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用工业化这一千斤顶支撑城市,以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发展,用城市承载力的不断提升聚集产业。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看,各国的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种模式。一是同步城市化
;二是过度城市化
;三是滞后城市化
;四是逆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能否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与其是否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有着极大的关系。毋庸讳言,我们应该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
第二十一计 规划即法
●学习体会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规划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规划管全局,管战略。规划的领先是最大的领先,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规划出生产力,更出竞争力。
●经典案例
:在河北省廊坊市主城区城市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高
16米的“城市规划山”。“规划山”正面刻有“规划即法,执法如山”八个大字,背面刻有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修编后的廊坊市城市规划图。一座“山”警示着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必须尊重和维护经审批的城市规划。为了杜绝行政意志代替科学规划的现象发生,廊坊市专门成立了两个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整个规划设计的运作。一个是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对廊坊重大结构调整发表意见;一个是专家审批委员会,由政府各职能部门聘请廊坊市的专家对小项目运作审批。他们还花巨资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编制了高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规,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聘请香港何显毅建筑师事务所、德国的
GMP公司、日本日清公司等参与廊坊市的单体建筑设计。这种尊重规划、尊重科学的思想,使廊坊市在面对来自市场的冲击时,保持了清醒,为今后大发展创造了在战略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南京市为杜绝长官意志凌驾于规划之上,明确规定重大规划要报市人大履行法律程序审定,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换任领导都无权逾越、擅自更改,违者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南京市要求城市规划公开、透明、公示,让市民品头论足有说“不”的权力。这些都有效地防止了城市建设中出现畸形、硬伤和重复拆建的问题。
●核心提示:
一流城市必须有一流规划,一流规划来自一流专家。城市规划关系到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布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领导干部并非就是专家,一旦长官意志决定城市规划,就会导致规划“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甚至会“中途夭折”。再则,“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更换一任领导就弃旧图新,或对规划修改一番,规划的稳定性就会丧失殆尽。城市规划最大的忌讳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抵领导一句话”,“一个将军一个令,前任建了后任拆”。由此看来,给城市规划上个“保险”,戴上法律“护身符”,依法保护城市规划不受长官意志的干扰和“侵害”确有必要。同时,在设计理念上注意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在规划的程序上坚持广泛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由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制订也属必要。规划即法、执法如山,“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规划一旦确定就要有铁的手腕保证有效实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二计 另起炉灶
●学习体会
:固守旧城,修修补补,“山重水尽疑无路”;跳出旧城,再造新城,“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典案例
:如何破解“旧城改造”这一世纪性、世界性难题?苏州的经验是“一体两翼,另起炉灶”,跳出老城区,再造新城区,集中精力在城市东部和西部建设新的城区。中部,保护和再现古城风貌,主要体现“古苏州”特色;东部与新加坡共建苏州工业园区,主要体现“洋苏州”特色;西部建设苏州高新区,主要体现“新苏州”特色。由于巧妙处理了保护与改造、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但回避和化解了“强暴旧城”的社会矛盾,而且使苏州这座古城既不失古典之韵,又充满现代之美,竞争力得以提升。如今,两大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牌和新苏州的象征,两大工业园的
GDP已占全市
60%,财政收入已占全市
50%以上,成为苏州经济的主体。园区带动了全市的体制与国际接轨,苏州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种以脱胎换骨方式另辟新径改造旧城的做法被国内许多城市所认同。
●核心提示:
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积淀。历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而名城则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载体。美国人提出“保护过去,就是为了未来”;新加坡人提出“建设一个包括过去的未来”。旧城要改造,不改造就会退色,但改造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而是真正做到保留与创新并存”;城市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是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伸。旧城改造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应该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造与再造并重”,实行“有机更新”,讲究“名、优、特”。“改造与再造并重”,就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城,新旧分治,相得益彰;“有机更新”就是在保留原有风貌和特色的前提下,综合治理、整体改造。“名”即处理好城市与历史的关系,“优”即处理好城市与人的关系,“特”即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旧城改造包括“城中村改造”,是最为敏感、最为复杂的“民心”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决不能“快刀斩乱麻”,决策者要智慧和冷静地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
第二十三计 画龙点睛
:个性是城市的眼睛,有精品才有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有魅力才有竞争力。
经典案例:
漫步年过“百岁”却青春烂漫的大连,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住宅小区,无论是背街里巷还是城乡结合部,无论是中心广场还是公园绿地,无论是大型雕塑还是街头小品,无论是广告标牌还是夜间亮化,处处让人赏心阅目,更不用说那些中西合璧风格独特的建筑了。这一切源于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连市历届领导始终不渝地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建设理念,一以贯之地坚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原则,一年一个建设主题,每年一批精品工程。如今,大连人不仅手握“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环境
500佳”、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等多个烫金名片,而且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居前列。建市不到十年的江苏宿迁市,硬是在零基础、零起点、零起步的基础上横空出世,托起一座“没来的不相信,来了想不到,离开忘不掉”的“苏北明珠”,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宿迁人用“栽好每一棵树、铺好每一块砖、管好每一盏灯、盖好每一栋楼、修好每一条路、安排好每一个市政设施”的细微精神,规划建设管理这座城市。腹靠河北,座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廊坊市,致力于建设一座“外国人到廊坊有回家的感受,中国人到这里有出国的感受”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同样靠得的是“抠死角、上细活”的纳米精神。
●核心提示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公园是城市的眼睛,绿地是城市的肺叶,雕塑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音符……建设一座品味不凡的城市,使之成为近悦远来、客商云集的风水宝地,必须从塑造精品开始。硬环境凭实力,软环境比精细。精品源于精细,精细决定成败。大气加精细,就是从规划设计上高度重视吃、喝、住、游、购、娱、学、医等细节的设计,就是在“三分建”的基础上强化“七分管”的成份,就是走在一条街道上察看,沿街墙面瓷砖是否脱落?墙体脏不脏?广告牌设置是否规范?广告牌上的图案、字样是否被扯破?便道砖、路牙是否损坏?缺损的树木补上了没有?补上的是否与原栽树的树龄相当,等等。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把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一件精品,把这些精品叠加起来就是一座精品城市。
第二十四计 静动结合
:动态驾驭静态,无形决定有形。
: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使瑞士达沃斯饮誉全球;一年一度的电影节使法国嘎纳誉满天下,
2004年奥运会让雅典走向世界。这种靠动态原理铸造城市辉煌的经典案例,在中国许多城市屡见不鲜。高交会使深圳身价百倍,广交会让广州焕发异彩,服装节使大连与世界接轨,博鳌亚洲论坛把海南推向世界,南博会使南宁红遍大江南北。一南一北、好事成双的
2008年奥运会和
2010年世博会,分别已在北京和将在上海举办,其中的财富效应、聚集效应、品牌效应更是不可估量。
:城市的建筑物是静态的,城市所在的位置是不可能流动的,但是城市生产要素是需要流动的,城市发展的契机、生机、商机是由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构成的,而人流、物流、信息流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动态经济”、“流动经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谁善于运用动态原理,谁精于开发会展经济、旅游经济等“动态软件”,谁就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和消费者的忠诚,谁就会成为竞争中的赢家
第二十五计 机制再造
学习体会:
把城市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当作资本经营,通过城市资产的资本化经营创造财富实现城市增值,变“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为“干多少事筹多少钱”。
经典案例:
廊坊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芜小镇,弹指一挥间,崛起于京津之间,其秘诀是:用营销的理念经营城市,靠市场机制融通资金。“用全国乃至世界的钱建设廊坊”。廊坊市在臭水沟上建起的全长
8公里的新世纪步行街、市内主要街道和
80多个街心花园以及燃气入户等,
90%以上都是开发商掏钱建设。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创新机制,政府利用市场把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当作资本来经营,通过城市资产的资本化经营创造财富,实现城市的增值和发展。
:经营城市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机制再造”打破资金瓶颈。体制、体系、机制、制度则是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对握的结合点,是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当前,我国正值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我们必须从体制、体系、机制、制度入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协调配合。“凡市场能办到的事,政府要坚决地退;凡市场不能为的事,政府就必须到位;凡是能交给市场去办的事情,决不包揽;凡是能用经济手段解决的问题,决不用行政手段;凡是能够花钱直接办的事情,决不拿钱‘养人’去办”。
第二十六计 品牌突围
:品牌能托起一个产品,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能托起一座城市。如果一座城市不想被遗忘,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经营企业、营销产品一样,精心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经典案例
:提起“瑞士”,人们自然而然在脑海中闪现“微型世界·世界微心”的深刻印象。提到伦敦,人们头脑中会很快地闪过那凝重的历史、优雅的建筑以及发达的金融景象;谈到巴黎,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浪漫之城、时尚之都和魅力之都;而提到上海,它让人们想到东西交汇与海纳百川;说到杭州,它让我们想到休闲之都与人间天堂……城市品牌的无穷魅力,在城市竞争的时空坐标上,就这样淋漓尽致地演绎着。其中,大连、青岛的品牌之路堪称典范。大连在
90年代,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风光独秀的特点
,以营造“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投资和最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为突破口,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首开环境竞争之先河。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大连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城市广场星罗棋布,女骑警风采、魅力市长、花园式绿化、规范的城市管理、服装节、足球等城市标识十分鲜明,使城市新形象璀璨夺目。“城市环境名牌”战略的实施,使大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海内外投资者旅游者络绎不断,也使大连从东北传统工业基地的形象中快速走出来,带动了大连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大连的品牌建设之路是以环境铸造品牌的话,青岛选择的则是以名牌产品建立城市品牌。青岛工业体系相对完备,名牌产品荟萃。目前,已拥有
11个中国驰名商标、
2个世界名牌产品、
44个中国名牌产品。去年,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
10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了青岛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有了这些企业名牌之后,青岛开始建设城市品牌,即通过发展工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产品的输出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这种方式可称为产品品牌经营模式。大连和青岛建设品牌城市创造了两种不同模式:前者是由城市品牌上升到品牌城市,即先培育城市的知名品牌,再通过这些城市品牌建设品牌城市,其路径选择是“城市经营、规划、管理——环境改善、优化
-——产业发展”。后者是由品牌城市推动城市品牌,即先通过城市经营、规划、管理,改善优化城市环境,再以良好的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其路径选择是:“产品品牌、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两种模式谁优谁劣难见伯仲。
核心提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品牌,让城市更具魅力。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品牌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经济生活的基本元素,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意味着信用,也意味着个性;对城市而言,品牌意味着活力,意味着实力;对国家而言,品牌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力,城市品牌可以使产业升级,城市升值。纽约象征着财富,这里自然会有花旗、摩根斯坦利;底特律是汽车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齐聚于此;硅谷象征高科技,惠普就在这里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
IT帝国;巴黎化身为时尚与浪漫,欧莱雅与香奈尔就芬芳弥漫;法兰克福掌握着顶尖的机械制造技术,奔驰就选择在这里下线。作为一种文化力,城市品牌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自豪感、信赖感和安全感。城市品牌与城市竞争力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互动双生、难分难解、共生共荣的内循环关系。城市品牌是一个战略的、综合的、系统的工程,成就城市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塑造城市品牌是一个长期战略,既需要“眼观四路”的全球视野,又具备盘清“家底”的本事。品牌需要载体。知名产品和主导产业缺席,将导致城市品牌严重“贫血”。品牌形成的动力来自于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壮大深刻反映着产业的进步。没有强势工业品牌的城市,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没有强势工业品牌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品牌需要真实。名不副实的城市品牌,不管多么悦耳动听,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差异,不能既适用于甲城,也适用于乙城、丙城、丁城。品牌需要创新,同产品一样,缺乏动力,同样可能导致城市品牌发生周期性衰退或贬值,品牌之树常青在于机制不断创新。品牌需要专家认定、市民认同、官方认可,政府不能擅自决定。品牌需要营销,品牌在定位之后,就需要向投资者、旅游者、市民、政府官员等“受众目标”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个性化、持续性推广营销。
第二十七计 软硬兼施
:城市之争是项目之争,项目之争是环境之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经典案例
:从北京出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南
20公里,即到了河北省廊坊市。这里天蓝、水碧、静谧、安详。这一切,都缘于廊坊市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优化环境。他们有一个理念:“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是第一竞争点”。廊坊的得意之作是在全国中等城市中首开先河,率先通过了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别以为这项认证就是一张普通的证书,其实是从制度层面上给这座城市的环境保护上了一个“终身保险”。他们不是拿到张名片就“刀枪入库存,马放南山”,而是每年上一批精品工程,用于改善硬环境;每年抓一批软件工程,用于营造软环境。他们还一鼓作气摘下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绿化城等多项国家级桂冠。软硬环境的改善,吸引了
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多家工贸企业在这里落户。靠环境起家打造竞争优势不只是廊坊。在国内,要说那个城市去了就不想离开,很多人会选择大连。大连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起始于
90年代初,当时的出发点一是要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好一些,二是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到了
1994年,大连初尝以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建设的成果,从此坚定了走环境建设立市的道路。从
1994年开始到现在,大连城市建设每年都突出一个主题,以治理污染和改善人居条件为重点,实施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以环境建设为龙头的“环境革命”,不仅让市民感到城市变大了、变绿了、变美了、变亮了,生活更方便了,而且对外商的吸引力增强了。
: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不单是一个生存环境,也是一个投资环境,它可以为一座城市带来“叠加效应”、“磁场效应”和“洼地效应”。哪里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项目就往哪里放,人才就往哪里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机遇,优化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然而,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必须拿出“十年磨一剑,五年练一功”的毅力,长期抓,反复抓;环境建设也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政务环境到法治环境,从市场环境到信用环境,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总体抓、系统抓;环境营造不是虚无缥缈的,必须从硬到软、从上到下、从物到人一起抓、具体抓。真正做到以“硬”促“软”、以“软”补“硬”、“软”“硬”兼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筑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
          
第二十八计 效能革命
:政府效能决定城市生命。政府效能高一分,企业成本降一分,城市竞争力增一分。
经典案例: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近年来温州针对发展软环境不断恶化,
GDP相继下滑,千亿资金外“逃”,世界银行网站对中国
23个城市的政府效能进行排名而温州居于末位的严酷现实,掀起了一场以“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为重点的“效能革命”。这场被称为“洗心革面工程”的效能风暴,不搞一劳永逸,不刮“急风暴雨”,始终是在“和风细雨”、“小到中雨”、“春后透雨”的氛围下进行,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状态下展开。“效能革命”开展几年来,温州一些外迁企业开始返迁;一批新企业、特别是外地企业纷纷在温州落户,伴随行政效能的提高,温州城市竞争力大大提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是“零状态决策、零资源经营、零距离竞争”。新一轮地区发展的竞争,已经从微观企业层面为主,升级为以提升政府效能为主。政府效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效能低下,既阻碍企业竞争力,又削弱城市竞争力。效能革命,要致力于提速提质提效,从解决“最艰难的是用地,最麻烦的是审批,最头痛的是检查,最反感的是‘三乱’,最害怕的是报复”的“衙门作风”入手,从治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利益化”的问题切入。既要宽严相济,更要重视制度设计,以首问负责制、现时办结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公示制、公开评议制来提升服务质量,以末位淘汰制、行政问责制来严肃工作纪律,逐步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
           
第二十九计 亲商安贾
:财富随商贾流动,商贾遇热土驻足,商贾云集则经济隆起。
●经典案例
:从“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到
24小时开通的市领导手机;从奥灶面馆里书记、市长每天都与企业家聚首的早餐会,到有问题立即解决的“马上办”办公室;从最初的跑马占地、减税让利等粗放式、被动式招商,到量体度身一站式服务等个性化、保姆式招商,再到从产业集聚、外向配套、提供人才支撑、吸引研发中心等方面着手的产业链招商……善待客商的昆山人以其既前卫又实际的服务理念,感动了一批又一批腰缠万贯的“上帝”来这里投资兴业。如今,有近
500强企业在这里落户,全球
70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0多个外资项目在这里集聚,注册资本高达
150亿美元。昆山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聚集了全国
1.9%的外资,
1/9的台资,以全国万分之五的人口,创造了全国
1.3%的进出口额。每天,有
3000万的财政收入在这里创造,
8000多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在这里实现,近
2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这里完成。
●核心提示
:对一座城市来说,人流决定商流,人气决定财气;对于客商来讲“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对于各级官员而言,招商之道在于亲商,亲商之道在于敬商、近商、安商、富商。对客商敬而远之,近而避之,富而嫉之,甚至不屑一顾,态度蛮横,动辄揩油,不但与招商相背,还会出现客商流失、资金外逃现象。由此看来,打造亲商安贾的胜境五点要诀至关重要:零地价承诺不如“零距离、零障碍、零投诉”服务;粗放招商不如精细招商;减税让利不如简政放权;政策优惠不如服务到位;招商战线拉长不如把现有产业链拉长。
            
第三十计 和谐共生
●学习体会: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既要打造“创业天堂”更要建设“生态家园”。
●经典案例:
20多年来,历时悠久、文脉兴盛的中山人,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嬗变中,走出了一条“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共生之路。如今,只有
130多万人口,占广东省国土面积
1%的中山市,创造了占广东省
5%的生产总值,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先富一族”。但不同的是,他们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同时,没有放弃“生态革命”。他们在
20年前就没有跟着感觉走,而是聘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为中山作了第一张建设蓝图,有效地防止后来建设高潮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在别的城市为环境污染费钱费力、愁眉苦脸的时候,中山人用开放和远见,建立了一个不间断的“赢利模式”——一方面省下了许多治理环境的钱,一方面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投资,为自己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廊坊作为一个从城镇部落中走来的年轻城市,在建设之初就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的发展理念,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努力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成长。他们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色、宁静”五大环保工程,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转变;从城市环境保护为主向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转变;从工业污染点源防治为主向工业污染和生活、农业、养殖业等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转变。廊坊人在十几年保持
GDP和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的同时,也精心描绘出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画卷。
●核心提示: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构建和谐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破解“居住创业两个适宜”这一‘世界性难题’,是对城市首脑施政智慧和施政艺术的考验。创业要求开发更多土地和资源,容纳更多的人口、企业和交通工具;而居住则要求更多的绿地、更舒适的环境和更洁净的空气,“和谐共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中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城市竞争力如何,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如果老百姓普遍都对这个城市印象很好,如果他们普遍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充满活力,如果他们普遍都为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而感到舒心和骄傲,这个城市就会充满和谐、充满活力,就会形成自然的城市公关效应,从而真正使这个城市拥有最强的竞争力。城市的和谐既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谐共生”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需要城市的社会和谐,只有老百姓生计不断得到改善,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这样的城市才会拥有良好的竞争力。如果生活必需品月月涨价,人们不得不天天吃被农药化肥污染了的食物,喝被污染了的地下水;如果雨后春笋般增长的高大楼群,奠基在众多拆迁户的无奈与痛苦之上;如果城市改造的背景是暴富的开发商与相对赤贫的百姓……那么这样的城市建筑再亮丽多姿,生活也谈不上有质量,这个城市在一些人眼中可能“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一点也不和谐,这样的城市又谈何竞争力呢?
           
第三十一计 反弹琵琶
●学习体会
:破解“三农”难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坚冰”,“钥匙在城市”。
●经典案例
:自上世纪
60年代初至今的
40多年间,日韩两国虽然面临着不同的国情及国际形势,分别走过一段工业牵引农业,城市拉动农村,城乡良性互动之路。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到“汉江奇迹”,从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到目前推行的各项农政改革,日韩两国政府在强力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都付诸巨大精力和财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换言之,日韩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四高”是由工业反哺农业程度高、农村经济组织水平高、农业法治化程度高和农村教育水平高来支撑的。在支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四高”中,工业反哺农业程度高及农村经济组织水平高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核心提示
:马克思说:“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的历史”。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城市化滞后。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是结构性的问题,同时又是制度性问题。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在城市,终点在农村。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要靠工业化、城市化。这是21世纪中国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战略取向上牢固确立“农村快跑需要城市领跑,城市快跑需要农村助跑,城市起飞不能让农民兄弟掉队,城市发展不能忽视农民兄弟的贡献”和“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必须安置农民;安置农民,必须关爱农民”的观点,突破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维定式,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把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支点。在战术上要 “里应外合”,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生产与消费连结起来,把农村与城市连结起来,把农民利益与工人利益连结起来,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使更多地农产品变为工业品,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
第三十二计 刚柔相济
学习体会:
一手抓盛世重典,强化城市法治;一手抓教育,倡导城市文明。两手并重,互促互动,相得益彰。
经典案例: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花园式国家,在
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分之二是森林、绿地和水体,在剩余的三分之一国土之上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承载将近两万人的生活、工作、出行、消闲等功能。人口密度如此之高,但整个城市并不显得杂乱无序、拥挤不堪,这不仅缘于规划、疏导有方,更在于新加坡是一个严刑峻法的国家。首先是法律体系非常完备,严密的法网覆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包括抽烟、养狗、上厕所这样的日常琐事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在新加坡的很多公共场合,就经常可以看到“依法严禁吸烟”的标志牌。包罗万象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使人们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越界,逐步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并强化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管理行为的自由裁量度,也有利于消解纠错过程中不必要的争议。其次是执法必严,不徇私情。新加坡坚持“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法律之内最大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有一美国青年在新加坡被判鞭刑,美国舆论哗然,总统克林顿亲自求情,但仍被依法执刑。曾经有一个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高官犯了罪,托人请李光耀“保”他,但仍未获免。正是这样严格的法律规范,才打造出了一个文明、安定的社会。
核心提示:
“盛世用重典,乱世须宽容”。盛世易驰,需用重典以规范;乱世易散,宜重宽容以归心。“刚柔相济”就是把法律规范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在国家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形成一套既包罗万象又规范透明的法规制度体系,要求包括公务人员在内的全体市民以神圣化的认同感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娃娃”抓起,用“娃娃”来带动和监督成人也不失为一计良策。需要指出的是,“刚柔相济”不仅包括法制规范与养成教育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而且也涵盖了城市的软件与硬件的配套与配合。如果有人在垃圾堆上吐痰人们会不以为然,如果有人在崭新的地毯上吐痰就会令人生厌。所以,以城市的管理软件带硬件没有问题,而以硬件带软件亦属可行,关键是用好一个“济”字。
第三十三计 精神突围
学习体会:
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城市之魂。城市之树长青有赖“精”、“气”、“神”。
经典案例:
从国际上看,罗马、日内瓦、温哥华、巴塞罗纳等城市,都是凭借优良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精神,集聚、整合、激活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最终使城市竞争力得以快速提升的。比如:“纽约——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伦敦——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国内来看,香港用“动感之都”展现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特质,上海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作为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圳用“拓荒牛精神”彰显移民城市的特有魅力,大连大力倡导“创造、创业、创世”的城市精神,杭州表述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青岛表述为“和谐与卓越”,长沙作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概括,哈尔滨表述为“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廊坊表述为“博大精细卓越和谐”,昆山大力弘扬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新昆山精神”等等。人文精神使这些城市焕发了无穷的发展活力,释放了无穷的发展潜力。
核心提示:
城市是物质财富的聚集地,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地。人文滋养城市,城市呼唤人文。物化的城市没有竞争力,跛足的城市不能远行,缺少人文的城市不可能有“底气”。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人文而精彩。人文的精髓是“精、气、神”,“精、气、神”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软实力”支撑竞争力。人文精神的功效就是要让一个城市“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亲切”起来,“精神”起来,最终“火”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现代城市是以人文论输赢的。人文精神文作为一种“软实力”,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很多稀缺资源都可用钱去买,但土生土长、植根于城市本身土壤的独特人文资源却是买不来的,也很难模仿和靠外部嫁接,而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的积淀,是这个城市对国家、民族、地域优秀精神成果的继承,对异域精神文化批判地吸收;二是实践的创造,是这个城市的全体市民在建设家乡、推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大胆创造;三是理性思考的升华,是这个城市对历史的、外来的、独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文化的系统总结和整合、归纳、提炼。
第三十四计 楚材晋用
学习体会:
人才佳话演绎财富神话,人才高地成就经济奇迹
经典案例: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一座活力四射、动感十足的现代化大都市,只用了短短
20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人才优势无疑是一个重要砝码。以产业集聚人才,以政策吸引人才,以市场配置人才,二十年如一日,终于筑起了令人称羡的“人才高地”。截至去年底,深圳市人才总量达到
74万多人,拥有
467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300名博士、
3.2万名硕士、
4500名留学回国人员,本科以上人才密度达到
27.65%,全市人才队伍平均年龄为
31岁,非户籍人才占
51%。除直接引进外部资源外,政府和企业与国内外数百所科研院所合作,在深圳建立虚拟大学园、虚拟科技园等,使之能灵活地为深圳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服务;并把研究机构向外延伸,在外地、甚至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了深圳高新产业的崛起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提示: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的确,没有人才,城市发展寸步难行。联合国《
1996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中就指出,在现时代一个国家生产总值的
3/4是靠人力资源,
1/4是靠资本要素。世界银行的专家也指出,目前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货币资本三者的构成比例,分别是
16%。所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聚贤揽才为上策。在人才引进上,可以采取筑巢引才、搭台引才、腾岗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共享式引才、合作式引才、虚拟式引才等多种方式。但是,仅仅把人才引进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作为人才,最看重的是用武之地,是施展抱负和才智的舞台。这就要求城市的决策者不仅要注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更要注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真正把人才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十五计 精英掌门
学习体会:
选拔社会精英进入城市管理层和决策层。
经典案例:
80年代以来,一批政治精英和高级专家相继进入苏州政府管理层,他们以非凡的智慧、胸怀、魄力、悟性,为苏州勾画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和清晰的发展路径,准确掌握限度,最大化地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苏州之所以能抓住机遇,与决策者的审时度势、求变思维的卓越施政能力不无关系。事实上,苏州一直是既出经验又出干部的地方。近年来从苏州市委书记的岗位上先后诞生了三位省长。有舆论用“省长的摇篮”来解释这一现象。至于从苏州政坛及下属各县级市上走出并得到重用的干部更是屡见不鲜了。这既是对“苏州现象”的首肯,也彰显了“精英掌门”的魅力和功效。
核心提示:
城市决策团队特别是城市首脑的执政能力、自控能力、施政风格,甚至人格魅力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首脑承担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角色,他必须是一个政治家:思维敏捷,信仰坚定,决策果敢,指挥若定;他必须是一位实干家: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他必须是一位慈善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必须是一个外交家:善于利用周边环境,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种种冲突;他必须是一个观察家:了解环境变化和趋势,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以使城市获得发展先机;他同时必须是一位“超级企业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会用罗盘针,会看航海图,善于把握潮起潮落的规律,懂得用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律处理问题。这些角色无不需要领导者与城市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并非取决于职权等级关系,领导者的影响力才是其中的关键。提升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吸收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进入管理层,实现精英治市。
第三十六计 薪火相传
●学习体会:滴水穿石贵在持久,创新发展伟业方成。
●经典案例:山东日照市有一段广为人知的“八任市长一张名片,每张名片都有新精彩”的佳话。日照的万平口是最适合打造滨海城市的地段,为确保这个被美国全美规划师协会主席萨姆·卡塞拉誉为日照“新客厅”的这一规划蓝图不动摇,几任市长传承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决不以牺牲长远利益而换取一时发展”。在这个长远规划下,每一届政府都上一批重点项目,每一任市长都抓一批精品工程。在历届班子的接力赛中,日照正在从一个“滨海渔村”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以获取
2005年国际欧洲级和
2006年国际
470级世界帆船锦标赛主办权为标志,这个滨海小城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核心提示:城市发展犹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需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届接着一届上,而不能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个将军一个令。践行科学发展观,恪守正确政绩观,使得“薪火相传”从一般意义上的施政美德,提升为理性施政的黄金法则。其要旨有三:其一:“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新官上任,不理旧事,另起炉灶不明智;墨守成规,“萧规曹随”不足取。其二,志当存高远,万事民为先。为官一任,要善待百姓,善待客商,以高尚的人格取信于民。多为民谋利,不与民争利,多干惠及百姓、群众买帐的事,多干打基础、增后劲的事,为城市长远发展留足空间。其三,既要尊重前任,更要超越前人。改变前任某些不妥当的做法是创新,把顺民心得民意的好思路、好做法、好政策、好制度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创新,对一些经过论证或经实践检验属于不合适宜的决策,大胆地调整、纠正,避免错误的延续是创新,在前任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是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
平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地址:平阴县城东关街
·邮编:250400
·办公电话:0
·投诉电话:1
·E_mail:
·在线留言
平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版权所有:平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备案号:
主办:平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承办:平阴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设计、开发、维护:平阴县政府信息网络中心
地址:山东省平阴县府前街35号 维护 邮箱:py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暗中的死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