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时的有义链指的6666是什么意思思

英文:antisense strand
  反义链和
(sense strand)在以前的概念和现今的使用之间存在有一些混乱,从概念上说在基因的DNA双链中,转录时作为mRNA合成模板的那条单链叫做
或反义链(template or antisense strand),而转录时不能作为mRNA合成模板的那条单链叫有义链,但为了使用上的方便,现今通常将mRNA看作是有义分子(sense molecule)而将与mRNA序列一致的DNA单链(假定DNA中的T替代mRNA的U)标为有义链,在文献中,这条与mRNA序列一致的DNA单链序列被用作基因序列。该序列的5’端称之为上游(upstream)3’端称之为下游(downstream)。
发现过程: 1961年,韦斯(Weiss)等发现立体系统的双链的DNA都可以作为模板,合成不同的RNA分子。马默(Marmur)在侵染枯草杆菌的实验中发现,DNA分子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具有转录功能,这条具有转录功能的链叫做
模板链或反义链,另一条无转录功能的链叫做
编码链或有义链。应该指出的是:在一条包含有若干基因的DNA分子中,各个基因的有义链,并不一定都在同一链上,也就是说,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有义链,即有的基因的有义链是3'→5'单链,有的基因的有义链则是5'→3'单链。所以也可以说DNA分子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些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些基因来说则是反义链。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生命的化学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29:2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什么是有义链,模板链,编码链?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什么是有义链,模板链,编码链?
什么是有义链,模板链,编码链?
DNA双链在转录过程中于转录形成的RNA序列相同(T对应U)的那条链叫做有义链.模板链(template strand):可作为模板转录为RNA的那条链,该链与转录的RNA碱基互补(A-U,G-C).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结合,并沿着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按照5'→3'方向催化RNA的合成.又称为反义链(antisence strand).双链DNA中,不能进行转录的那一条DNA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的RNA的序列一致(在RNA中是以U取代了DNA中的T),又称意义链转录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转录
转录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作为的第一步,转录是以及(、等)的合成步骤。
转录(Transcription)是遗传信息从流向的过程。即以双链DNA中的确定的一条链(模板链用于转录,编码链不用于转录)为,以ATP、、、UTP四种[1]为原料,在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转录时,细胞通过碱基互补的原则来生成一条带有互补碱基的,通过它携带密码子到中可以实现的合成。与DNA的复制相比,转录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亦有其自己的特点。
转录中,一个基因会被读取并复制为mRNA。就是说,以特定的DNA片断作为模板,以DNA依赖的RNA合成酶作为催化剂,合成前体mRNA。
在体内,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阶段,并且是基因调节的主要阶段。转录可产生DNA复制的引物,在反转录病毒感染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转录仅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被选为模板的单链叫,又称信息链、无义链;另一条单链叫非模板链。DNA上的转录区域称为转录单位(transcription unit)。
RNA聚合酶合成RNA时不需引物,但无校正功能。DNA: 5'-ATCGAATCG-3' (将此为非模板链)
3'-TAGCTTAGC-5' (将此为模板链)
转录出的 mRNA: 5'-AUCGAAUCG-3'
可看出只是将非模板链的T改为U,所以非模板链又叫有义链。这也是和的体转录现。以RNA链为模板,经(即依赖于RNA的)催化合成DNA链,叫做逆转录。这种机制在RNA中首先发现。
RNA聚合酶是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也称转录酶。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分子量很大,通常由5个亚基组成;两个α亚基,β,β′和σ,可写作α2ββ′σ。含有5个亚基的酶叫全酶,失去σ亚基的叫核心酶(α2ββ′)。核心酶也能催化RNA的合成,但没有固定的起始点,也不能区分双链DNA的信息链与非信息链。σ亚基能识别模板上的信息链和启动子,因而保证转录能从固定的正确位置开始。β和β′亚基参与和DNA链的结合。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有3类(不包括真核细胞线粒体中类似的RNA聚合酶),由8~12条亚基组成,分子量高达80万。初步的研究指出,它们也可能存在类似原核的σ组分。在转录过程中,DNA模板被转录方向是从3′端向5′端;RNA链的合成方向是从5′端向3′端。RNA的转录过程合成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合成原始转录产物(过程包括转录的启动、延伸和终止);第二步转录产物的后加工,使无生物活性的原始转录产物转变成有生物功能的成熟RNA。但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一般不需后加工就能直接作为翻译蛋白质的模板。正确识别DNA模板上的启动子并形成由酶、DNA和(NTP)构成的三元起始复合物,转录即自此开始。DNA模板上的启动区域常含有TATAATG顺序,称普里布诺(Pribnow)盒或P盒。复合物中的核苷三磷酸一般为GTP,少数为ATP,因而原始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为(pppG)或腺苷三磷酸(pppA)。真核DNA上的转录启动区域也有类似DNA的启动区结构,和在-30bp(即在酶和DNA结合点的上游30处,常以—30表示,bp为的简写)附近也含有TATA结构,称霍格内斯(Hogness)盒或 。第一个核苷三磷酸与第二个核苷三磷酸缩合生成3′-5′后,则启动阶段结束,进入延伸阶段。σ亚基脱离酶分子,留下的核心酶与DNA的结合变松,因而较容易继续往前移动。核心酶无模板专一性,能转录模板上的任何顺序,包括在时待切除的居间顺序。脱离核心酶的σ亚基还可与另外的核心酶结合,参与另一转录过程。随着转录不断延伸,DNA顺次地被打开,并接受新来的碱基配对,合成新的磷酸二酯键后,核心酶向前移去,已使用过的模板重新关闭起来,恢复原来的双链结构。一般合成的RNA链对DNA模板具有高度的忠实性。RNA合成的速度,原核为25~50个核苷酸/秒,真核为45~100个核苷酸/秒。转录的终止包括停止延伸及释放RNA聚合酶和合成的RNA。在原核生物基因或的末端通常有一段即;RNA合成就在这里终止。需要一种ρ(四个亚基构成的蛋白质)的帮助。真核生物DNA上也可能有的信号。已知真核DNA的3′端均含富有AT的序列〔如AATAA(A)或ATTAA(A)等〕,在相隔0~30bp之后又出现TTTT顺序(通常是3~5个T),这些结构可能与或者与3′端添加多聚A顺序有关。原核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除个别外)都可直接用于翻译,而真核mRNA一般都有相应的前体,前体必须经过后加工才能用于转译蛋白质。一般认为,真核mRNA的原始转录产物(也称原始转录前体), hn 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核不均一RNA),最终被加工成成熟的mRNA。
mRNA前体的后加工包括以下四方面:①装上5′端帽子:转录产物的5′端通常要装上甲基化的帽子;有的转录产物5′端有多余的顺序,则需切除后再装上帽子。②装上3′端多聚A尾巴:转录产物的3′端通常由多聚A聚合酶催化加上一段多聚A,多聚A尾巴的平均长度在20~200个核苷酸;有的转录产物的3′端有多余顺序,则需切除后再加上尾巴。装5′端帽子和3′端尾巴均可能在剪接之前就已完成。③剪接:将mRNA前体上的居间顺序切除,再将被隔开的蛋白质起来。剪接过程是由细胞核(如U1RNA)参与完成的,被切除的居间顺序形成套索形(即lariat RNA中间体)。④修饰:mRNA分子内的某些部位常存在N6-甲基,它是由催化产生的,也是在时修饰的。
有的真核mRNA前体,由于后加工的不同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如人的降血钙素产物),因而能翻译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肽链。目前分离得到的有两类:①含单个tRNA的tRNA前体,在5′端和3′端各有一段多余顺序;②含二个tRNA的tRNA前体,除5′端和3′端有长短不一的多余顺序外,在两个tRNA之间还有数目不等的核苷酸隔开。有的真核tRNA前体的区含有一个居间顺序。
原核和真核生物tRNA前体的后加工有相似的步骤:①修饰:对tRNA分子上的部分核苷酸进行修饰(包括甲基化、酰化、硫代和重排等);②切除5′端和3′端多余核苷酸;③3′端不含CCA顺序的tRNA前体需装上CCA顺序。原核与真核tRNA前体的加工过程还有不同的情况:①原核tRNA前体,需加工时切开;②含有居间顺序的真核tRNA前体,加工时需除去居间顺序。首先,tRNA前体被一将居间顺序切除,产生带有 2′,3′-环磷酸的5′半分子和含有5′的3′半分子;然后两个半分子分别在2′,3′-环磷酸二酯酶和作用下使5′半分子露出了羟基和2′磷酸基,使3′半分子带上5′磷酸基,这两个半分子再先后经过连接酶和(去除2′磷酸基)的作用,最后生成成熟的tRNA。rRNA前体的后加工通常有如下步骤:①修饰:除5SrRNA外,rRNA分子上通常有修饰核苷酸(主要是甲基化核苷酸),它们都是在后加工时修饰的。一般认为核糖2′羟基的在碱基甲基化之前;②剪切:在rRNA前体分子的多余顺序处切开,产生许多中间前体,然后再切除中间前体末端的多余顺序;③剪接:有的真核生物rRNA前体中存在有居间顺序的,须加工时除去。1982年T.R.切赫发现,在四膜虫(Tetrahymena)rRNA前体中,去除含有413个核苷酸的居间顺序是由rRNA前体自身完成的。在 5′-的促进下经过将居间顺序切除,居间顺序前后的两个部分再连接起来,产生成熟的rRNA(5′-UpU-3′)和一个环状RNA分子及一个15个的小片段。rRNA前体的自身催化作用表明 RNA具有类似于酶的活性。这一发现突破了中只有蛋白质才有催化作用的观念。同时对与生命起源等研究都将有重要的意义。真核生物RNA的转录与原核生物RNA的转录过程在总体上基本相同,但是,其过程要复杂得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⒈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是在内进行的,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内进行的。所以,RNA转录后首先必须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内,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⒉ 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编码一条。
⒊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较多,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的合成,而在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三种不同酶,分别催化不同种类型RNA的合成。三种RNA聚合酶都是由10个以上组成的。RNA聚合酶Ⅰ存在于细胞核内,催化合成除5SrRNA以外的所有r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Ⅱ催化合成mRNA前体,即(hnRNA)的合成;RNA聚合酶Ⅲ催化tRNA和小核RNA的合成。
⒋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 。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 ,真核生物则不能。在真核生物中,三种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另外,RNA聚合酶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更加复杂,如对RNA聚合酶Ⅱ来说,至少有三个DNA的与其转录的起始有关,第一个称为TATA框(TATA box),具有TATAAAA,其位置在点的上游约为25个核苷酸处,它的作用可能与原核生物中的-10共有序列相似,与转录起始位置的确定有关。第二个共有序列称为(CCAAT box),具有共有序列GGAACCTCT,位于位置上游约为50-500个核苷酸处。如果该序列缺失会极大地降低生物的活体转录水平。第三个区域一般称为(enhancer),其位置可以在位置的上游,也可以在下游或者在基因之内。它虽不直接与结合,但可以显著提高转录效率。转录的调节控制是基因表达调节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基因转录叫,转录叫负转录的调节控制调节。
在原核生物方面1961年F.雅各布和J.提出的操纵子学说,得到许多人的验证和充实。操纵子通常的调控方式为:①诱导和阻遏作用;②(CAMP)和降解物活化蛋白(CAP)的调节作用;③。
对基因转录的调节控制目前知道得很少。同种高等生物每个个体的各个体细胞都有全套相同的基因,只是由于在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包括转录的调节控制)不同,因而发育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目前认为,动物(包括人)都含有,但有的致癌,有的则不致癌,这也可能是由于转录与翻译的调控不同。另外,真核DNA中的只占总量的10%左右,大部分DNA顺序都可能起调节控制作用。真核生物也有和诱导蛋白质,如干扰素就是由或双链RNA等诱导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转录能被一些的抑制剂抑制,有些抑制剂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有的则是研究转录机理的重要。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转录抑制剂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抑制剂特异性地与DNA链结合,抑制模板的活性,使转录不能进行。这类抑制剂同时抑制DNA复制,例如:放线菌素D、、、和等。第二类抑制剂作用于RNA聚合酶,使RNA聚合酶的活性改变或丧失,从而抑制转录的进行。这类抑制剂只抑制转录,不影响复制,是研究转录机制和RNA聚合酶性质的重要工具,例如:利福平等。在真核细胞中,RNA聚合酶通常不能单独发挥转录作用,而需要与其他转录因子共同协作,有些辅助功能的转录因子就是解旋酶。
以反式作用影响转录的因子可统称为(transcription factors, TF)。RNA聚合酶是一种反式作用于转录的蛋白因子。与RNA聚合酶Ⅰ、Ⅱ、Ⅲ相应的转录因子分别称为TFⅠ、TFⅡ、TFⅢ,对TFⅡ研究最多。表19-2列出真核基因转录需要基本的TFⅡ。?
表19-2 RNA聚合酶Ⅱ的基本转录因子?
分子量(kD)
与TATA盒结合
介导RNA聚合酶Ⅱ的结合
稳定TFⅡ-D的结合
促进TFⅡ-D的结合
以前认为与TATA盒结合的蛋白因子是TFⅡ-D,后来发现TFⅡ-D实际包括两类成分:与TATA盒结合的蛋白是TBP(TATAbox binding protein),是唯一能识别TATA盒并与其结合的转录因子,是三种RNA聚合酶转录时都需要的;其他称为TBP相关因子(TBP?associated factors TAF),至少包括8种能与TBP紧密结合的因子。转录前先是TFⅡ-D与TATA盒结合;继而TFⅡ-B以其C端与TBP-DNA复合体结合,其N端则能与RNA聚合酶Ⅱ亲和结合,接着由两个亚基组成的TFⅡ-F加入装配,TFⅡ-F能与RNA聚合酶形成复合体,还具有依赖于ATP供给能量的DNA解旋酶活性,能解开前方的DNA双螺旋,在转录链延伸中起作用。这样,启动子序列就与TFⅡ-D、B、F及RNA聚合酶Ⅱ结合形成一个“最低限度”能有转录功能基础的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re?intitiation complex, PIC),能转录mRNA。TFⅡ-H是多亚基蛋白复合体,具有依赖于ATP供给能量的DNA解旋酶活性,在转录链延伸中发挥作用;TFⅡ-E是两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不直接与DNA结合而可能是与TFⅡ-B联系,能提高ATP酶的活性;TFⅡ-E和TFⅡ-H的加入就形成完整的转录复合体(图19?5),能转录延伸生成长链RNA,TFⅡ-A能稳定TFⅡ-D与TATA盒的结合,提高转录效率,但不是转录复合体一定需要的。[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RNA转录与转录后加工
下载积分:400
内容提示:RNA转录与转录后加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10:50: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RNA转录与转录后加工.PDF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RNA的合成(转录)_新浪教育_新浪网
RNA的合成(转录)
14:33& 双博士丛书
    RNA的合成(转录)
  考点: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各种亚基,转录起始,转录延伸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的两种形式;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特点,转录起始、延伸及终止。真核与原核生物RNA合成比较。
  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5@端加帽;3@端加尾及mRNA链进行剪接修饰,tRNA及rRNA的转录后加工过程,内含子的剪接方式。核酶的概念、应用。
  重点:
  转录的反应
体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的特点,RNA的转录过程大体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真核RNA的转录后加工,各种RNA前体的加工过程。
  难点:
  转录模板的不对称性极其命名,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mRNA前体的剪接机制(套索的形成及剪接),内含子的剪接过程,核酶的作用机理。
  一、转录作用
  (一)转录作用及其特点
  转录作用是DNA指导的RNA合成作用。反应是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催化下,以四种三磷酸核苷(NTP)即ATP、GTP、CTP及UTP为原料,各种核苷酸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相连进行的聚合反应。合成反应的方向为5′→3′。反应体系中还有Mg2+、Mn2+等参与,反应中不需要引物参与。碱基互补原则为A-U、G-C,在RNA中U替代T与A配对。
  DNA分子多为双股链的分子,在转录作用进行时,DNA双链中只有一条链作为模板,指导合成与其互补的RNA。此DNA链称为模板键,另一条链称为编码链。编码链的序列与转录本RNA的序列基本相同,只是编码链上的T在相应转录本上为U,由于转录本RNA编码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产物,DNA的这条链也由此命名为编码链。编码链又称为有义链;模板链又称为反义链。
  在多基因的双链DNA分子中,每个基因的模板不是全在同一条链上,也就是在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对于某基因是有义链,但对另一个基因则可能是反义链。
  转录作用开始时,RNA聚合酶结合于基因的特定部位,在此附近DNA双键打开约17个碱基对,形成一转录泡,进行核苷酸的聚合反应。随着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向5′末端的方向移动,核苷酸的聚合反应继续进行。
  ( 二)RNA聚合酶
  催化转录作用的酶是RNA聚合酶。
  1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结构是由五个亚基组成,为二条α链,一条β链,一条β′链和一条σ因子链,α2ββ′四个亚基组成核心酶,加上σ因子后成为全酶α2ββ′σ。σ因子与核心酶的结合不紧密,容易脱落。RNA聚合酶β亚基有促进聚合反应中磷酸二酯键生成的作用。β′亚基是酶与模板结合时的主要部分。σ因子没有催化活性,它可以识别DNA模板上转录的起始部位。
  RNA聚合酶具有多种功能,①它可从DNA分子中识别转录的起始部位。②促进与酶结合的DNA双链分子打开17个碱基对。③催化适当的NTP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如此连续进行聚合反应完成一条RNA转录本的合成。④识别DNA分子中转录终止信号,促使聚合反应的停止。RNA聚合酶还参与了转录水平的调控。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几个特点:①聚合速度比DNA复制的聚合反应速率要慢;②缺乏3′→5′外切酶活性,无校对功能,RNA合成的错误率比DNA复制高很多;③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活性可以被利福霉素及利福平所抑制,这是由于它们可以和RNA聚合酶的β亚基相结合,而影响到酶的作用。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中已发现有四种RNA聚合酶,分别称RNA聚合酶Ⅰ、Ⅱ、Ⅲ、Mt。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Ⅲ转录的产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的,5SrRNA的和snRNA。
  RNA聚合酶Ⅰ转录产物是45SrRNA,生成除5SrRNA外的各种rRNA。
  下面小结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见表。
5.8S,18S,28SrRNA前体
U1、U2、U4、U5
5SrRNA前体
U6SnRNA前体
线粒体RNAS
对利福平的敏感性利福霉素
  (三)启动子及终止信号
  1启动子
  启动子或启动部位是指在转录开始进行时,RNA聚合酶与模板DNA分子结合的特定部位。这特定部位在转录作用的调节中是有作用的。每一个基因均有自己特有的启动子。
  (1)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大约有55个碱基对长,其中包含有转录的起始点和两个区――结合部位及识别部位。
  起始点是DNA模板链上开始进行转录作用的位点,标以+1,转录是从起始点开始向模板键的5′末端方向即编码链3′末端方向进行。在DNA模板上,从起始点开始顺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下游;从起始点逆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上游。
  结合部位是指在DNA分子上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紧密结合的序列。结合部位的长度大约是7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起始点上游的-10bp处。因此将此部位称为-10区。多种启动子的-10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一致性;它们有一个共有序列或共同序列,为5′TATAAT-3′。又称为Pribnow盒。由于在Pribnow盒中碱基组成全是A-T配对,缺少G-C配对;而前者的亲和力只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所以Tm值较低。因此此区域的DNA双链容易解开,利于RNA聚合酶的进入而促使转录作用的起始。
  在DNA分子上还有一段识别部位,是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分子的部位。识别部位约有6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上游-35bp处。所以称为-35区,其共有序列5′-TTGACA-3′。其示意图见图。
  (2)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一个真核基因按功能可分为两部分,即调节区和结构基因。结构基因的DNA序列指导RNA转录;如果该DNA序列转录产物为mRNA,则最终翻译为蛋白质。调节区由两类元件组成,一类元件决定基因的基础表达,又称为启动子;另一类元件决定组织特异性表达或对外环境及刺激应答;两者共同调节表达。
  RNA聚合酶Ⅱ识别的启动子与原核生物的启动子相似,也具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共有序列。其一是在-25附近的一段AT富集序列,其共有序列是TATAA,称为TATA盒。TATA盒与原核的Pribonow盒相似,是转录因子与DNA分子结合的部位。其二是在多数启动子中,-70附近共有序列CAAT区,称为CAAT盒。除以上两个区域外,有些启动子上游中含有GC盒,此GC盒与CAAT盒多位于-40~110之间,它们可影响转录起始的频率。另外,有少量基因缺乏TATA盒,而由起始序列(Inr)与RNA聚合酶Ⅱ直接作用启动基础转录的开始。启动子决定了被转录基因的启动频率与精确性,同时启动子在DNA序列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严格固定的,是由5′到3′方向。其示意图见图。
  增强子:增强子是长约100~200bp的序列,它们与启动子不同,可以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也可位于其下游。有些增强子和静息子在DNA序列中的方向是严格由5′到3′方向排列,而另外一些则是自3′向5′方向排列。增强子和静息于与其他调节元件的DNA序列是互相重叠的。
  增强子具有增加启动子的作用,与启动子都可视为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可与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并调节基因转录。
  RNA聚合酶Ⅰ催化转录作用生成的18S、5.8S及 28SrRNA前体,它所识别的启动子与RNA聚合酶Ⅱ所识的启动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RNA聚合酶Ⅲ催化高度保守的 tRNA、5S rRNA及一些小核RNA。它识别的启动子比较特殊,启动子不位于编码基因的上游,而在编码基因的转录区内。
  2终止信号
  DNA分子中停止转录作用的部位,称为终止信号。终止部位在结构上有些特点,终止部位中有一段GC富集区,随之又有一段AT富集区。在GC区内有一段是反向重复序列,以致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在其相应序列中有互补形成的发卡式结构。对于DNA分子的AT富集区,转录生成的mRNA的3′末端中相应的有一连串U序列。
  还有一种蛋白质ρ因子,它对于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有辅助作用,又称为终止蛋白。
  (四)转录过程
  转录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延长及终止。
  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启动子的识别部位,RNA聚合酶核心酶则结合在启动子的结合部位。在与RNA聚合核心酶结合的Pribonow盒附近,双链暂时打开约17个碱基对长度,展示出DNA模板链,有利于RNA聚合酶进入转录泡,催化RNA聚合作用。
  转录作用开始时,根据DNA模板链上的核苷酸的序列,NTP根据碱基互补原则依次进入反应体系。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起始点处相邻的前两个NTP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随后,σ因子从模板及RNA聚合酶上脱落下来,于是RNA聚合酶的核心酶沿着模板向下游移动,转录作用进入延长阶段。脱落下的σ因子可以再次与核心酶结合而循环使用。
  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核苷酸之间以3′、5′一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进行着RNA的合成反应,合成方向为5′→3′。在延长过程中,局部打开的DNA双链、RNA聚合酶及新生成转录本RNA局部形成转录泡。随RNA聚合酶的移动,转录泡也行进,贯穿于延长始终。
  在RNA延长进程中,当RNA聚合酶行进到DNA模板的――终止信号时,RNA聚合酶就不再继续前进,聚合作用也因此停止。由于终止信号中有由GC富集区组成的反向重复序列,在转录生成的mRNA中有相应的发卡结构。此发卡结构可阻碍RNA聚合酶的行进,由此而停止了RNA聚合作用。在终止信号中还有AT富集区,其转录生成的mRNA3′末端有多个U残基。
  二、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转录作用产生出的mRNA、tRNA及rRNA的初级转录本全是前体RNA,而不是成熟的RNA,它们没有生物学活性,还要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加工才能变为成熟的,有活性的RNA。
  RNA的加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核内进行,也有少数反应是在胞质中进行。
  RNA加工的类型有:
  剪切及剪接:剪切就是剪去部分序列;剪接是指剪切后又将某些片段连接起来。
  末端添加核苷酸:例如tRNA的3′-末端添加-CCA。
  修饰:在碱基及核糖分子进行化学修饰。
  RNA编辑:某些RNA,特别是mRNA自DNA模板上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在转录作用后又发生了变化。
  (一)mRNA前体的加工
  1.mRNA生成的特点
  (1)原核生物mRNA的生成。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属于多顺反子。即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及共同的终止信号,经转录作用生成mRNA分子,所以此mRNA分子可编码几种不同的蛋白质。
  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没有核膜,染色质存在于胞质中,所以转录与翻译进行的场所没有明显的屏障。在转录尚未完成时,翻译就已开始了。而且,mRNA的寿命十分短暂。
  (2)真核生物mRNA生成。真核生物转录作用生成的mRNA为单顺反子,即一个mRNA分子只编码一种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包含有具有表达活性的编码蛋白质序列,称为外显子;还含有无表达活性的序列,称为内含子。由于内含于是插在外显子之间,所以又称为插入序列。转录生成的mRNA前体中有来自外显子部分的,也有来自内含子部分的。在加工时,前体要进行剪接作用。
  2.m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初级转录本mRNA不需经过复杂的加工就表现有活性。唯一的加工作用是多顺反子mRNA在RNaseⅢ的催化下,裂解为单独的顺反子。
  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mRNA要经过较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①5′末端加帽②3′端加尾③剪接去除内含子并连接外显子④核苷酸编辑⑤甲基化修饰。
  (1)5′末端帽子的生成。步骤
  ①mRNA5′末端pppNp在磷酸酶作用下脱Pi,形成ppNp-。②在鸟苷酸转移酶作用下,与Gppp反应形成GpppNp-。③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由腺苷蛋氨酸(SAM)提供甲基,在鸟嘌呤的N-7上甲基化,然后在连接于鸟苷酸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核苷酸2-OH上又进行甲基化,最后成为m7GpppNmp,这就是帽子生成。
  (2)3′末端多聚A尾的生成。多聚A尾的生成是多聚A聚合酶的催化下,由ATP聚合而成。但多聚A尾形成并不是简单地加入A,而是先要在mRNA前体的3′末端11~30核苷酸处有一段AAUAA保守序列,在U7-snRNP的协助下识别,由一种特异的核酸内切酶催化切除多余的核苷酸。随后,在多聚A聚合酶催化下,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了3′末端多聚A尾。
  (3)剪接作用。
  在转录时,外显子及内含子均转录到hnRNA中。在细胞核中,hnRNA进行剪接作用,首先在核酸内切酶作用下剪切掉内含子;然后在连接酶作用下,将外显子各部分连接起来,成为成熟的mRNA,这就是剪接作用。
  一个相同的初级转录本,在不同的组织中由于剪接作用的差异可以产生具有不同编码的mRNA,导致翻译生成不同的蛋白质产物。
  在剪接作用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1)mRNA前体的剪切部位是在内含子末端的特定序列。内含子的序列中起始为GU;而终止于AG。
  在内含子3′末端剪接点的上游20~50核苷酸范围内,还有一个在剪接中有重要作用的位点,其序列中含有A,称为分支部位。
  内含子如果其中发生部分丢失,不一定会对剪接产生影响。3′末端或分支部位发生变异,则会导致错误的剪接。
  2)套索的形成及剪除。
  mRNA前体剪接过程中,先剪切下内含子,然后连接外显子。剪接的过程分两步反应进行:①内含子序列中分支部位中腺苷酸残基(A)的2′-OH攻击内含子5′末端与外显子1连接的磷酸二酯键,剪下了外显子1,而腺苷酸原来已有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的两个相邻的核苷酸残基,加上此2′、5′-磷酸二酯键的连接后,形成了“套索”中间产物。②已被剪切下的外显子1的3′末端-OH攻击内含子3,末端与外显子2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链断裂,内含子以套索形式被剪切下来,同时外显子1与外显子2连接起来。 ③剪接体的生成。 在mRNA前体剪接过程去除内含子时,还有多种成分的RNA-蛋白质复合体的参与,其大小为60S,是由几种非特异的小核核糖核蛋白(UsnRNP)与mRNA前体结合而成,称为剪接体。(UsnRNA)是一族snRNA,参与剪接作用的有多种UsnRNPs。
  U1snRNP识别外显子的5′末端剪接序列,并与其互补而结合。 U5snRNP,识别并结合于内含于3′末端剪接点。U2snRNP识别并结合于A序列的分支点。还有U4及U6snRNP也参加到剪接体中,起配合作用。
  (4)RNA编辑
  在转录产物中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生成具有正确翻译功能的模板,此即所谓RNA的编辑作用。 编辑过程由一个或多个小分子的“指导RNA”提供mRNA的编辑信息,并作为模板指导其进行编辑,在编辑体的帮助下进行编辑。
  (5)甲基化修饰
  原核生物mRNA分子中不含有稀有碱基,但真核生物的mRNA中则含有甲基化核苷酸,除了在hnRNA的5′端帽子结构中含有2-3个甲基化核苷外;在分子内部还会有l-2个m6A存在于非编码区。在序列中,m6A总是位于胞苷之后,形成了…NCm6AN序列。m6A的生成是在hnRNA的剪接作用之前发生的。
  (二)tRNA前体的加工
  ①在核酸内切酶RNaseP作用下,从5′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②在核酸外切酶RNaseD作用下,从3′末端切除多余的核苷酸。
  ③核苷酸转移酶催化,3′末端加CCA-OH,为tRNA加I特有反应。
  ④核酸内切酶催化进行剪切反应,剪掉内含子,由连接酶连接外显子部分。
  ⑤ 化学修饰作用,如甲基化、脱氨基、还原反应。
  (三)rRNA前体的加工
  原核生物有 16S、23S及 5S三种 rRNA,这三种rRNA均存在于30S的rRNA前体中。转录作用完成后,在RNaseⅢ催化下,将rRNA前体切开产生16S、25S及 5S rRNA的中间前体。进一步在核酸酶的作用下,切去部分间隔序列,产生成熟的 16S、23S及5S rRNA,还有成熟的 tRNA。并对16S rRNA进行甲基化修饰,生成稀有碱基。与4S rRNA加I变化不大。
  真核生物的核蛋白体中有18S、5.8S及5S rRNA。 5SrRNA自己独立成体系,在成熟过程中加工甚少,不进行修饰和剪切。 45S rRNA前体中包含有 18S、5.8S及 28SrRNA。在加工过程中,分子广泛地进行甲基化修饰,主要是在28S及18S中。甲基化作用多发生于核糖上,较少在碱基上。随后45 S rRNA前体经核酸酶顺序剪切下生成18S、5.8S、28S rRNA。
  三、核酶
  对于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现称为“核酶”。
  核酶作用方式较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剪切型,这类核酸能催化自身RNA或异体RNA分子剪掉一段核苷酸片段,其催化功能相当于内切核酸酶的作用。②剪接型,这类核酶催化自身RNA进行化学反应,首先切去自身RNA内一个核苷酸片段,再将剩余的两个片断连接起来;相当于内切核酸酶及连接酶的联合作用。③其他类型,如核苷酸转移,脱磷酸作用。
  核酶的酶活性种类:①核苷酸转移作用。②磷酸二酯键水解作用。③磷酸转移反应催化作用。④脱磷酸作用。⑤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核酶的意义:①RNA可作为生物催化剂。②打破了只有蛋白质才能有酶催化作用。③为进化先有核酸、先有RNA提供证据。④可用于制药和临床治疗。
  四、RNA的复制
  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后,还可进行复制,即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进行RNA合成反应。
  RNA复制酶催化的合成反应是以RNA为模板,由5′向3′方向进行RNA链的合成。RNA复制酶缺乏校对功能的内切酶活性,因此RNA复制的错误率较高,RNA复制酶只是特异地对病毒的RNA起作用,而宿主细胞的RNA一般并不进行复制。
  病毒RNA复制的几种方式
  (1)含正链RNA(+)的病毒(例如,噬菌体Q):(+)RNA充当mRNA,合成蛋白
  (+)RNA为模板,复制,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组装成病毒颗粒。
  (2)含负链RNA(-)的病毒(例如狂犬病):由(-)RNA合成(+)RNA,再由(+)RNA合成蛋白质、(-)RNA,组装成病毒。
  (3)含双链RNA的病毒(例如呼肠孤病毒):以(-)RNA为模板合成(+)RNA,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和蛋白,组装病毒颗粒。
  (4)逆转录病毒(例如白血病毒):由RNA反转录为DNA,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翻译蛋白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 【】
新 闻 查 询
新闻标题新闻全文图片
热 点 专 题
(/ 14:33)(/ 11:01)(/ 11:01)(/ 11:01)(/ 11:01)
电话:010-8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网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录因子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