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现代化畜牧业现代化的原理是什么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综合探讨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38:5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综合探讨.PDF
官方公共微信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复习题2013科目,试题,管理,复习题,畜牧业,经济管理,畜牧业经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畜牧业经济管理课程复习题2013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畜牧学-1-营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畜牧学-1-营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9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51畜牧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1畜牧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学习内容及目标1.家畜、畜牧生产、畜牧产业化与畜;1.家畜、畜牧生产、畜牧产业化与畜牧业现代化概念;(1)家畜(Domesticanimal)是经人;(2)畜牧业(Animalhusbandry&A;(3)畜牧生产指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土地、水等)、;(4)畜产品(肉\蛋\奶皮\毛等);2.我国畜牧生产的区域及特征;(1)牧区畜牧生产;分布-蒙、新
绪论学习内容及目标 1. 家畜、畜牧生产、畜牧产业化与畜牧业现代化概念2. 我国畜牧生产的区域特征 3.发展畜牧生产的意义 4. 掌握现代畜牧产业的发展条件及主要环节5. 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1. 家畜、畜牧生产、畜牧产业化与畜牧业现代化概念(1)家畜(Domestic animal) 是经人类长期驯化的各种禽类和哺乳动物,它们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能在家养条件下繁殖后代,生理机能和体型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与发展,性情温驯,生产性能(生殖、生长、产肉、蛋、乳、毛等)得到改良与提高。(2)畜牧业(Animal husbandry & Animal agriculture)从事畜禽养殖为人类提供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产业。(3)畜牧生产 指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土地、水等)、生物资源(畜禽、饲草饲料等)、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市场等)进行畜产品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的总体。(4)畜产品(肉\蛋\奶皮\毛等)2.我国畜牧生产的区域及特征(1)牧区畜牧生产分布-蒙、新、青、藏大部分地区,辽吉黑川甘宁部分地区。特点-放牧饲养马牛羊为主,属分散经营的草原畜牧业。(2)农区畜牧生产分布-京津晋冀豫苏皖沪浙闽湘鄂赣粤桂云贵陕19省市区和重庆辽吉黑川甘宁7个半农半牧省的农区,不含台湾。特点-以饲养猪禽羊兔为主,牛马驴骡主要作役畜。多以舍饲为主,属集约
式畜牧生产。(3)半农半牧区畜牧生产分布-东起大兴安岭,西南斜向内蒙古高原南侧,连接黄土高原,再向康藏高原东侧延伸,即整个农区与牧区交界的狭长区域。特点-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方式交错分布,旱作农业与放牧畜牧业共存。属复合农牧结合模式,即可利用草原区又可利用农耕区,具有综合畜牧生产优势。(4)城郊工矿区畜牧生产分布:668个大中城市,1.9万多个建制镇,近4亿人生活在城镇。人口密集,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集中。
特点:以猪、禽、奶牛为主,要求生产周期短,饲养管理水平高,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畜牧生产趋向工厂化养殖。城郊工矿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却是畜牧业发展走向科学化的带头区域。3. 发展畜牧生产的意义(1)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目前的膳食结构总体上是热量有余,蛋白质不足,特别是优质蛋白质偏低。膳食中的动物性食品和动物蛋白的比例是衡量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准 联合国卫生组织定出成年人健康营养标准下限:每日75g蛋白质,其中1/3来自动物性食品发达国家:80-100g(动物蛋白40g)发展中国家:50-60g(10-15g)我国:70g(15-17g)(2)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协调发展.畜多肥多粮多,发展生态畜牧业.种养结合和养养结合,前者是畜牧业与种植业(粮食、水果、牧草)相结合,后者是畜牧业与渔业相结合。这种生产方式,促进了畜禽排泄物循环再利用,同时也实现了畜牧业清洁生产的目的。(3)能够获取相应的利润畜牧生产目的; 获得动物产品;获得经济效益。(4)为工业提供原料,促进出口创汇食品工业:肉,蛋,奶等制革工业:狐狸皮、水貂皮、牛皮,羊皮,猪皮等毛纺工业:羊毛,羊绒,兔毛等制药工业:动物的心肝胆脑髓等可提取有价值的药品.饲料工业:羽毛,血,骨,蛋壳等重要的出口物资:活畜禽,冻肉,肠衣,羽绒,蜂蜜,裘皮及制品,蛋及其制品,地毯,皮革及制品等.特别是
毛皮动物的皮张,如:水貂皮,狐狸皮等(5)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及变化4.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及主要环节发展条件科学技术是先决条件(人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物质条件)要有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或加工体系主要环节品种(良种及良种繁育)饲料(配合饲粮及饲料生产与供应)环境(环境及畜牧工程设施)疫病(疫病防治―全进全出、隔离消毒、疫苗、药防)管理(经营管理―计划决策、生产技术、劳动、财务管理等)5. 畜牧业发展概况(1)发展现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2010年,肉类产量达到84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300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20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从产量上说,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但是还远不是一个畜牧业强国。生产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很大。 2002年,我国荷斯坦奶牛年平均单产仅为3400千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6000千克和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的8300千克以上的平均单产. 人均猪、禽肉及鸡蛋产量已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在牛肉、牛奶的人均产量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国内高档饭店、餐馆消费的猪牛禽肉基本是国外进口,国内产品难以进入这些领域。在肉品卫生方面,药物残留的矛盾突出,既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又影响出口。(2)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① 品种存在的问题:种源丰富但良种覆盖率不高.发展对策:在选择与杂交等常规育种技术基础上,推广先进的育种新技术和良种补贴政策② 饲料存在问题:人畜争粮,蛋白质资源严重缺口,草原退化等是制约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因发展对策: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利用饲料资源,建立饲料工业,发展草食动物。“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用大量粮食发展畜牧业是极大的浪费,而用一定的种粮地换成种高产、优质饲料作物和牧草,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重要内容。③ 饲养管理存在问题: 饲养方式和饲养技术落后.发展对策:全价饲粮,科学喂养例如:我国每头母猪提供商品猪16头,而美国为22.63头;我国蛋鸡一个产蛋周期的平均产蛋量12-13公斤,美国为18公斤。牛的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目前发达国家肉牛出栏率平均为34%,我国仅为27.6%。猪肉胴体和牛肉胴体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6年为例,每头出栏牛的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 ④ 疫病预防存在问题:疾病尚未清除,防疫体系不完善.发展对策: 建立并健全疫病防治体系⑤ 宏观调控存在问题:畜牧业价格波动大,宏观调控能力差.对策:完善两大体系(产品供求市场体系及流通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新华网北京日电:2007年上半年,奶贱伤农导致的“倒奶杀牛”现象在各地此起彼伏;下半年,众乳品企业却高呼奶源不足,“抢奶”事件频出,奶制品纷纷涨价。缘由何在?专家分析原因:是没有形成原料奶收购的价格机制,以及没有形成稳定的原料奶供应关系,收奶和卖奶之间关系脆弱。“奶源偏紧时,马上就抢奶。市场稍微平稳一些,奶源比较充足的时候,就拒收、压价。”刘成果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强者总是企业,吃亏的总是奶农。鲜牛奶每天倒掉,吴老板对牛弹泪日。震惊全国的苍南“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杭州乐清市工商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当天,乐清市原日需求量15吨鲜牛奶的三家奶粉生产企业,因环境及乳品质量未达标,停产整改。厂子关门,鲜奶顿时滞销,奶牛场同时陷入困境。“常温下牛奶的保鲜期为4个小时左右,牛奶挤下来没人要,但不按时挤,奶牛很快丧失产奶功能。”。吴中银坐在办公室“大展宏图”的牌匾下,一根接一根地闷着头抽烟。日河南报业网大河报10月9日中午12时许,记者从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经过时,见不少村民正往自家门前的水沟里倒鲜牛奶(如图)。该村现每天产鲜奶3700多公斤。问题思考?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牛奶总量远远不足,但却出现“倒奶”现象,见仁见智,你认为why?第二章
动物繁殖学1.繁殖生理
阐明生殖过程的现象、规律和机理。包括家畜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生殖激素及其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现象。2. 繁殖技术
为提高动物繁殖力而采用的一些手段。包括家畜的人工授精、发情鉴定、妊娠诊断、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3. 繁殖管理
繁殖力的评价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繁殖力的方法和措施等。一、繁殖概述1.概念繁殖(生殖,reproduction):是指有生命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繁衍与自己性状相似的后代来延续生命的过程。 繁殖是所有生命都有的基本现象之一。每个现存的个体都是上一代繁殖所得来的结果。2.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
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自然界主要见于低等动物,无性繁殖的过程只牵涉一个个体,例如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动物克隆技术(细胞核移植技术)是人工的无性生殖。(2)有性繁殖有性生殖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生殖,生物的生活周期中包括二倍体时期与单倍体时期的交替。二倍体细胞借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细胞(雌雄配子--卵子和精子);单倍体细胞通过受精(核融合)形成新的二倍体细胞。这种有配子融合过程的有性生殖称为融合生殖。3.繁殖的重要性(1)种族延续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殖是一切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个体可以没有生殖而生存,但一个物种的延续则必须依赖于生殖。(2)动物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
肉、奶、蛋等畜产品的获得均需要经过繁殖环节来实现。(3)动物品种改良、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与组织修复等的重要手段。二、动物繁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1.定义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科学,是加强畜禽品种改良、保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动物科学或畜牧科学中研究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动物繁殖学是学习动物生产学各论(猪马牛羊禽等)的基础课程,因此,属于动物科学专业必修的骨干基础课程之一,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动物科学领域中,繁殖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育种措施的落实、遗传规律的揭示、饲养对象的产生均离不开繁殖学。2.研究内容涵盖了繁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管理、繁殖障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发情鉴定、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妊娠诊断等实用技术,也包括动物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等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技术,具有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1)繁殖生理重点研究、阐明生殖过程的现象、规律和机理。包括性别分化、性发育、性行为、配子(精子、卵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妊娠、分娩等整个繁殖过程中的各种生殖现象及机理。(2)繁殖技术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人工授精、体外受精、显微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动物克隆发情鉴定、妊娠诊断转基因动物? 改良动物的生产性能? 抗病育种? 用作生物反应器生产昂贵药物? 器官移植? 基因治疗(3)繁殖管理从群体角度研究提高动物繁殖效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包括繁殖管理指标、繁殖管理技术及繁殖技术标准化等内容。从畜牧学的角度分析动物繁殖障碍的发病率和病因,探讨防治繁殖障碍的方法与技术措施。与兽医产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动物繁殖学的研究意义1.提高生产效率 是畜群繁衍的基础。诱导发情、双胎技术、超数排卵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繁殖障碍的防治。繁殖现代化管理。2.提高畜种质量优秀公畜 通过人工授精、后代鉴定、选择优良后代,是杂交育种的基础。MOET: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优秀后代,提高繁殖效率几倍到上百倍。
快速扩繁,提高良种覆盖率。3.减少生产资料的占有量人工授精 减少公畜饲养量,减少饲料消耗,节约成本。奶牛人工授精已占100%。鸡公母比例:自然交配时蛋鸡公母比为1:8-10,肉鸡为1:6-8,人工授精主要用在蛋种鸡生产中,配种比例一般可提高到1:30-50。如何学好繁殖学??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勤于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广泛阅读文献和参考书第一节
家畜的生殖器官及生理功能一、公畜生殖器官的构成及生理功能1. 性腺:睾丸(雄激素、精子)。2. 输精导管:附睾(精子成熟),输精管(输送精子)尿生殖道。3. 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精清)。4. 外生殖器:阴茎(交配)。二、母畜生殖器官的构成及生理功能由性腺、生殖道、 外生殖器官所构成性腺:卵巢(产生卵子、雌激素)生殖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官:尿生殖前庭、阴唇、阴蒂输卵管前端扩大呈漏斗状,称为漏斗部,其边缘形成许多皱折,称伞部(fimbria tubea)。壶腹部(ampulla):前1/3段较粗部,此部为受精地点。峡部(isthmus):后2/3较细部。输卵管机能 1、运送精子、卵子及合子2、精子的获能、精卵受精、受精卵分裂的场所。3、分泌机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激素及孕酮的内分泌腺体输卵管:是卵子到子宫的通道,还是受精和卵裂的场所。靠近卵巢一端膨大呈漏斗状叫伞部。子宫: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地方,位于腹腔内。子宫颈位于盆腔,背侧为直肠,腹侧为膀胱;前端的子宫口与输卵管相通,后端通阴道。阴道:位于骨盆腔内,前接子宫颈,后接尿生殖前庭,是母畜的交配器官及产道。外生殖器:包括尿生殖前庭及阴门,是母畜的交配器官和产道。第二节
生殖激素RH(reproductive hormone)一、概述动物的生殖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除了生殖器官系统直接参与外,生殖机能是由神经(nerve)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的,而且后者对生殖活动的调节作用相对而言还要更加重要。如家畜的性成熟、♀的发情周期、♂的精子发生、求偶行为、生殖细胞的运行、妊娠的建立、分娩、泌乳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在RH的作用下进行的。(一)基本概念1.激素:是由特殊的无管腺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组织而发挥作用,或由某一器官或组织合成,通过弥散而在局部发挥作用。2.生殖激素:把直接调节生殖活动的内分泌激素称生殖激素。3.内分泌腺:在动物机体内具有分泌机能的无管腺体组织,称为内分泌腺。(二)RH与动物生殖机能的关系及意义RH直接作用于生殖活动,是以调节生殖过程为主要生理功能的激素。如♀动物卵子发生、发育、成熟,发情、排卵的周期变化♂动物精子的发生、发育、成熟、爬跨、射精、交配等精卵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在生殖道内的运行、胚胎的附植、妊娠的维持、分娩、泌乳等。所有这些生殖活动都与RH有直接关系,若RH分泌失调,就能破坏生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造成繁殖的失败。在整个生殖过程中,♀动物承担了大部分繁重的任务,如排卵、受精、妊娠、分娩、哺乳等。这些过程不但要在♀动物体内发生较复杂的生理变化,而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而♂动物的生殖活动只是产生精子和交配。因此,RH对♀动物生殖机能的作用比♂动物更复杂,也更为重要。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动物的繁殖活动更多地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如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诱发分娩等技术都离不开RH。此外RH还作为药品广泛用于动物不孕症的治疗,而且对提高受胎率和多胎率也有重要作用。二、RH的作用特点生理效应很强:在很低浓度下(10-12~10-6gMml)就可发挥作用。如类固醇H一般在10-8 gMml(♀、♂、孕H),前列腺素在10-9 gMml就能溶解黄体。特异(选择性)性明显:各种RH都有一定的靶器官或靶组织,如下丘脑的促性腺H→垂体;垂体的促性腺H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51畜牧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等内容。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A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 一.饲料与动物组成: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 (CP) 、粗脂肪或乙醚浸 出物(EE) 、粗纤维...  畜牧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57页 1下载券 畜牧学概论试题卷A答案 4页 1下载券 兽医畜牧学概论复习题及... 5页 免费 兽医畜牧学概论复习题及... 12页 免费 畜...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概论―08 动医二班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 1.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CP) 、粗脂肪或乙醚...  畜牧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57页 1下载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0页 4下载券 国家物流师考试资料_概论... 47页 免费 环境学概论考试资料整理 33页 1下载券...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畜牧学概论复习试题《...2014教师资格材料分析辅...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  畜牧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名称解释(3-5 题)15 分二、填空题(10 题,2 分/题)20 分三、将缩写符号翻译成中文(10 题,1 分/题)10...  25页 4下载券 畜牧学整理 11页 2下载券 畜牧学概论 12页 1下载券喜欢...普通畜牧学复习提要第一部分 动物营养与饲料 1.构成动植物体的成份及其差别构成...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 2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在特定的条件下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将系统的营养定额和有关资料称作饲养标准...  畜牧学复习试题库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畜牧学概论复习题西昌学院《畜牧生产学》精品课程试题库 《畜牧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我国养猪最多的省...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省农牧厅:http://xxgk./nmt&&&&来源:&&&&创建时间:日&&&&
为加快全省畜牧业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根据青海省农牧厅《关于印发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面总结、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我省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1、&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以来,大力推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和农区规模养殖建设,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据行业统计,2010年全省草食畜出栏达到804.84万头(只),比2005年增加111.82万头(只),增长16.14%,年均递增3.04%;出栏生猪155.93万头,比2005年增加24.18万头,增长18.35%,年均递增3.43%。全省肉类总产量31.47万吨、奶类总产量30.12万吨、禽蛋产量1.8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5.71万吨、5.1万吨和0.28万吨,分别增长了22.17%、20.38%和17.83%,年均递增分别达到4.09%、3.78%和3.34%。全省牧业产值达到101.45亿元,占全省农业产值的50.4%;牧业增加值达到74.8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2.68元。从全省畜牧业发展形势看,牧区畜牧业呈平稳发展态势,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
母畜比例:据行业统计,2010年未全省存栏牛羊1970.58万头只,其中存栏能繁母畜1066.37万头只,母畜比例达到了54.13%,比&十五&末提高了个0.21个百分点,基本完成目标。
肉类总产量:据行业统计,2010年未全省的肉类总产量达到了31.47万吨,完成目标的104.9%。
奶类总产量:据行业统计,2010年未全省的奶类总产量达到了30.12万吨,完成目标的107.57%。
禽蛋产量:据行业统计,2010年未全省的禽蛋产量达到了1.85万吨,完成目标的127.59%。
牧业增加值:据统计数据,2010年牧业增加值达到74.86亿元,比&十五&末增加36.28亿元,年均递增14.2%,远远超过3.5%的递增速度。
牧民人均纯收入:据统计数据,2010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2.38元,比&十五&末增加1697.57元,年均递增12.28%,远远超过7%的递增速度。
2、取得的成效
根据省委提出走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农区规模养殖,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出四个转变。一是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的趋势明显,牧区通过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探索出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由单家独户经营向联合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有效模式,通过草地、饲草料地、牲畜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畜牧业生产潜力得到有效挖掘;农区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一大批规模养殖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成为推动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促进农区畜牧业正在由分散生产经营向规模生产经营转变。二是组织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提高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把农牧民组织到农牧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省上制定出台了《青海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各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按照自愿组合、适度集中、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农牧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全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6家,会员达4.5万人,带动农牧户11.5万户,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标准化生产逐步得到推广,畜禽良种工程进程逐步加快,全省细毛羊、半细毛羊及其改良羊存栏量始终保持在250万只左右,2010年奶牛及其改良牛能繁母牛存栏13.69万头、比2005年增长35.93%,牦牛复壮改良面扩大到17.4万头,藏羊选育面扩大到37.2万只,改变了单纯依靠数量型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四是分配方式发生了转变。过去的单纯按劳分配的旧格局开始转变为现在的劳动、草场、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格局,一些地区在推动畜牧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出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的优点不仅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还能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一切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活力和源泉。
3、获得的经验
&&十一五&以来,全省畜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是生态畜牧业建设可有效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我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不但探索了适应我省特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而且通过试点,验证了通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优化畜牧业生产要素,大力优化畜群结构和畜种结构,以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可在不增畜或减畜的情况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和牧民增收水平,能够有效解决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二是适量的财政资金可大幅拉动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建设。&十一五&以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省将推进农区规模养殖发展作为重点,推进农区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共投入资金6300万元,通过规模养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规模养殖发展当中,有效带动了整个农区规模养殖发展,使生猪、奶牛、肉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38.6%、27.7%和15.6%。三是适宜的改良方式能有效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坚持针对不同畜种和养殖方式,采取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推进奶牛、肉牛、牦牛、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良种补贴项目,初步遏制了自农村牧区实行承包责任制、牲畜作价归户、土地及草场承包到户后分散体制下畜种改良滑坡、牦牛和藏羊生产性能退化的局面。四是产业协调发展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加大了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牛羊肉、牛奶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原料收购能力大幅上升,有效拉动了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的发展。同时,在养殖业发展的拉动下,饲料加工业得到壮大,一些规模养殖场通过订单组织农户种植青贮玉米等,又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4、存在的问题
我省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牧区面临减畜而使畜产品产量减少的压力。我省天然草场实际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是造成草地生态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十二五&期间牧区减畜对畜产品减产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二是农区规模养殖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近年来我省农区规模养殖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量上看,规模养殖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全省规模养殖比重仅为27.3%。三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缓慢,产业体系不完善。由于农牧民接受能力有限,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造成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我省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如乳品加工企业年实际加工量8.6万吨,加工转化率为29.7%。四是合格种畜供应能力不强。由于我省种畜繁育体系不健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良种繁育薄弱,造成优良种畜繁育能力严重不足,良种化程度不高。良种羊年供种能力为1.69万只,占需求的42.25%,奶牛良种化率为61.58%,良种羊比例占38.56%。五是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功能弱化。由于畜牧技术推广和服务长期缺乏经费,使技术服务和推广人员严重不足,全省技术服务体系中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7.58%。六是畜牧业生产性投入明显不足。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规模养殖方面投入较少,远不能满足畜禽良种工程、规模养殖等发展方面的需要。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看,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和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畜牧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区域集聚化。畜产品生产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在地区间逐步出现专业分工细化、各具特色、相对集中的优势生产区域和优势产业集群。如美国围绕中部玉米带形成了黄金畜牧带,欧洲形成了荷兰奶业带、丹麦生猪带,日本形成了神户牛肉带等。二是生产经营产业化。畜牧产业链条在向前向后延伸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畜禽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各环节均呈现出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趋势,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不断涌现,畜牧业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如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农户是合作社的股东,形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我国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之间基本是一种买卖关系,属于松散型的合作,公司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产品结构高级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国内畜产品消费结构呈现由注重数量的&温饱型&消费向注重营养和质量的&小康型&消费转变。方便快捷的冷鲜肉、调理制品、精细分割产品等半成品、成品逐步取代粗加工和初加工产品,并成为畜产品的主流。四是产品质量安全化。国内居民开始更多地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社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更加严格,许多国家对畜牧业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纷纷提高了畜产品进口的质量安全标准,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五是生产环境生态化。生态密集型畜牧业是近年来畜牧业发展的新潮流,以生态科学和循环经济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发展集约经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养殖废弃物,以畜牧业为轴心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体系。
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经济效益提高。随着现代化水平的升级,畜牧业生产效益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增加值得到明显提升,畜牧业纯收入得到增加,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政治效益增强。在实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引领农牧民群众致富过程中,基层牧区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民生建设得到落实,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三是生态效益显现。经过宣传,农牧民保护生态、保护草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人、畜、草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局部草场的生态环境趋于改善。四是社会效益明显。发展现代畜牧业,农牧民群众逐步从&小而全&等传统经营模式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发展思路趋于开阔和清晰,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放意识、生产意识不断增强,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组织化程度提高,降低了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交易费用和收益损失,也使畜牧业经营集体科学决策、民主自治能力得到提高。
当前,我省畜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重要时期,虽然面临周边及国内其他省(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但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充足的农产品资源为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支撑保障,我省畜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产品竞争力分析
生猪:受饲料价格和市场影响因素较大,饲养成本高、利润较低。我省生猪头均净利润为112元,头均生产成本为988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11.34%,比全国平均水平23.78%低12.44个百分点。我省生猪产业化水平低,母猪生产性能不高,年提供仔猪数仅为12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产品销售以活猪为主,猪肉制品比重低,养猪整体经济效益低。
奶牛:我省奶牛头均净利润为735.4元,头均生产成本4622元,成本费用利润率15.91%,比全国平均水平22.1%低6.19个百分点。加工企业生鲜乳收购价平均1.98元/公斤,比全国平均价低25.34%,比相邻的甘肃省低18.79%。我省奶牛养殖效益不高。
肉牛:我省肉牛育肥头均净利润为1068元,头均生产成本为2532元,成本费用利润率42.18%,比全国平均水平25.69%高出16.49个百分点,肉牛育肥效益显著;牦牛头均净利润672元,头均生产成本2028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33.14%。
肉羊:肉羊育肥头均净利润227元,头均生产成本675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33.63%;藏羊头均净利润144元,头均生产成本306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47.06%。
蛋鸡:我省蛋鸡每百只净利润945元,每百只蛋鸡生产成本11855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7.97%,比全国平均水平10.17%低2.2个百分点。
肉鸡:每百只肉鸡净利润165元,每百只肉鸡生产成本2145元,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7.69%,比全国平均水平11.6%低3.91个百分点。
2、有利条件分析
一是国家诸多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省等藏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把生态建设、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与维护稳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加快畜禽养殖规模化,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发展生态畜牧业&。这些精神和意见对促进我省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生态畜牧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畜牧业投资主体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殖业投入的不断增加,规模养殖水平在不断提高,养殖业效益不断提高。畜牧业投资主体更趋多样化,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促进了畜禽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三是畜种选育技术逐步成熟。结合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农牧民脱贫致富,把良种建设作为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围绕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和整体效益的目标,突出抓了以畜种改良为中心的&种子工程&,先后实施了牦牛复壮、藏羊本品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杂交改良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培育出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大通牦牛等新品种,通过加强种畜禽场建设、品种资源保护利用,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良种畜禽品种推广服务体系,增加了良种畜禽数量,全面推动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3、市场需求分析
2010年全省年生产肉类总量31.47万吨,其中猪肉9.94万吨、牛肉10.26万吨、羊肉10.52万吨、禽肉0.41万吨;奶类产量达到30.12万吨,禽蛋产量1.85万吨。&十二五&期间加强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主要畜产品基本满足我省需求。预计2015年未,全省肉类产量需达到37万吨,其中猪肉12.05万吨、牛肉12.07万吨、羊肉11.83万吨、禽肉1.05万吨;全省奶类总产量需达到35万吨,其中奶牛奶23万吨、牦牛奶12万吨;禽蛋产量4.27万吨。
(1)猪肉:2010年全省能繁母猪存栏13.46万头,年出栏155.93万头,猪肉产量9.94万吨。据统计2010年全省实际猪肉消费量为13.5万吨,自给率为70.37%,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4.22公斤(全国为39.6公斤)。1992年至2008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年均增速为4.35%,经青海大学、省牧科院等单位测算,我省适宜的年均增长速度应保持在2.88%。以此推算,到2015年全省猪肉需求量为12万吨,按100%自给计算,需出栏生猪185万头,需饲养高产能繁母猪达到15.41万头,新增1.95万头、新增猪肉2.03万吨。
(2)牛羊肉:2010年,我省牛羊肉产量为20.78万吨,其中牛肉10.26万吨、羊肉10.52万吨,人均牛羊肉占有量37.3公斤。全省牛羊肉消费量16.78万吨(约4万吨销售出省),人均消费量30.1公斤。由于我省牛羊肉产品风味独特,市场需求量大,目前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因肉源不足而不敢多接定单的情况,现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为17万吨,缺口达13万吨。目前&三江源&地区和环湖牧区正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预计到2015年,将减畜570万羊单位。在减畜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在海东、西宁和黄南、海北、海南、海西州的农业区为重点,在稳定细毛羊、半细毛羊的同时,加快推进良种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建设存栏能繁母羊10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使良种羊存栏达到370万只,较2010年增加100万只(集中在东部农区),其中能繁母羊达到240万只,能繁母畜比例达到65%,年出栏羊达到180万只,育肥后胴体重达到20公斤,区域内羊肉产量达到3.6万吨,增加1.53万吨。建设存栏能繁母牛400头以上的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使区域内乳肉兼用牛能繁母牛存栏数量提高到20万头,增加7.4万头(规模养殖场增加6万头),年育肥出栏肉牛及杂种牛达到23万头(包括奶牛繁育的公牛犊),育肥后胴体重达到150公斤,区域内牛肉产量达到3.5万吨,增加2.67万吨。同时,巩固藏羊和牦牛产业带,在牧区藏羊主产区的19个县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藏羊产业带,期末藏羊存栏量保持在596.61万只,能繁母羊保持在390万只,年出栏藏羊375万只以上(包括因减畜多出栏的82万只),育肥后胴体重达到18公斤,羊肉产量达到6.75万吨,减少0.21万吨。巩固牧区21个县牦牛产业带,期末牦牛存栏量保持在249万头,能繁母牛保持在140万头,年出栏牦牛110万头(包括30万头因减畜多出栏牦牛),牦牛育肥后胴体重达到80公斤,牦牛肉产量达到8.8万吨,减少0.27万吨。合计牛羊肉产量可达到23万吨以上。
(3)牛奶:2010年我省奶类产量为30.12万吨,其中奶牛奶18.06万吨、牦牛奶12.06万吨,全省人均牛奶占有量为51.8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6公斤。如除去牦牛奶部分,城乡居民(不包括牧民)人均牛奶占有量为34.21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1公斤。2001年至2009年,我省人均牛奶占有量年均递增8.54%(全国18.14%)。以此推算,到2015年,我省人均牛奶占有量为55.94公斤,牛奶产量应达到23万吨(不包括牦牛奶),比2010年新增牛奶产量4.94万吨。按现我省奶牛单产水平1.89吨计,需饲养奶牛24.34万头,需新增10.23万头。考虑今后6年全面推行良种、良料、良法等技术措施,按头均产奶提高到3吨计,需奶牛15.33万头,需新增良种奶牛1.22万头。
(4)禽蛋和禽肉:2010年,全省禽蛋产量达到1.85万吨,实际消费量3.73万吨,自给率为50%,人均消费量6.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公斤;禽肉产量0.41万吨,实际消费量0.91万吨,自给率为44.8%,人均消费量1.63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87公斤。从2005年至2009年,我省人均禽蛋、禽肉消费量年均递增分别为1.33%和1.51%。今后5年以人均禽蛋、禽肉消费量分别年均递增1.4%、1.6%计算,到2015年,需禽蛋、禽肉分别为4.27万吨和1.05万吨。&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推进良种、良料、良法养殖技术,蛋鸡产蛋量由目前的年生产11.4公斤提高到18.67公斤,需饲养蛋鸡229万只,新增100万只。肉鸡产肉量由目前的每只1.65公斤提高到2公斤,年需出栏肉鸡525万只,需增加235万只。
(5)毛绒:我省高原型藏羊所产藏羊毛毛辫粗长,长度在20厘米以上,绒毛高度在8厘米以上,被毛中绒毛占50%&55%、两型毛占25%&35%、粗毛占10%&20%,各类型毛比例适中,是纺织地毯的优质原料,由于历史上西宁市是其集散地,被社会誉为&西宁毛&。半细毛羊毛色纯白,具浅波弯曲,细度以50~58支为主,羊毛长度在9厘米以上,羊毛油汗分布高度在2厘米以上,细毛毛色纯白,长度在8厘米以上,主体细度为64支,细度均匀,弯曲正常,油汗适中,净毛率达40%以上,由于细毛、半细毛毛纤维光泽好、强度大、弹性好,在国外细毛、半细毛冲击我国细毛、半细毛羊市场,造成全国性细毛羊、半细毛羊饲养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我省半细毛由于品质好在市场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销往江苏省,污毛平均售价细毛保持每公斤32元以上、半细毛保持在24元以上。柴达木绒山羊所产山羊绒光泽良好,具有少量浅波状弯曲或较短无弯曲,自然长度在10cm以上,主体绒毛细度在15微米以下,净绒率在60%以上,属优质山羊绒等级,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近年来内蒙、新疆及沿海地区客商大量到我省收购山羊绒,价格始终保持在每公斤180元以上。
4、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一是畜群结构调整空间潜力。2010年未全省共存栏牛羊1970.58万头只。存栏牛478.31万头,占草食畜的24.28%,其中能繁母牛250.32万头,母畜比例为52.4%,年出栏127.97万头。存栏羊1492.27万只,占全省草食畜的75.72%,其中能繁母羊816.37万只,母畜比例达到54.7%,年出栏672.1万只。根据目前畜种结构、繁殖性能、利用期限,结合我省科研、推广部门试验研究,我省牛较为理想的适繁母畜比例为55%~60%之间、羊的适繁母畜比为65%~70%之间,我省草食畜群结构调整潜力仍然较大。以2010年末数为基数计算,如母畜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在存栏量不增加的前提下,适繁母牛数量可增加4.8万头、年可多繁活犊牛2.85万头,适繁母羊数量可增加14.9万只、年可多繁活羔羊11.92万只。二是畜种结构调整空间分析。2010年末环湖牧区和东部农区共存栏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及改良羊259.7万只,占当地绵羊存栏的33.24%。共存栏奶牛能繁母牛14.11万头,其中纯种奶牛2.27万头、占能繁母牛的16.09%,高代杂种4.53万头、占能繁母牛的32.1%。牦牛复壮面和藏羊选育面分别为17万头、30万只以上。从畜种结构现状看,调整空间较大。如环湖地区和东部农区良种羊所占比例提高到50%,良种羊数量可达到390万只以上,增加130万只以上,可增加羊肉产量1300吨。在保持奶牛能繁母牛不增加的情况下,如纯种牛及高代杂种牛比例达到70%以上,可增加高产母牛3.08万头,可增产牛奶4.62万吨以上。目前牧区牦牛复壮面和藏羊本品种选育面较小,如扩大到30%以上,年可复壮牦牛60万头、选育藏羊190万只以上,可增加牛肉产量2000吨、羊肉产量1000吨以上。
(2)饲草料生产潜力分析。2010年,全省饲料生产能力为86.3万吨。人工种草面积381.3万亩,其中一年生人工种草面积128.1万亩,多年生253.3万亩。经测算,要完成以上发展目标,需饲草479.3万吨、饲料年需要量为131.81万吨。目前东部农区饲草复种、人工种草和秸秆利用潜力为242.5万吨,饲草和饲料的缺口分别为236.77万吨和45.5万吨。&十二五&期间,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广农田种草,发展25万亩农田种植青贮玉米,同时提高秸秆利用率,进一步强化饲料加工企业建设,通过扩建和新建,建设年产饲料10万吨的加工企业5家,可以满足发展需要。
(3)草地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目前我省天然草场实际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是造成草地生态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目前牧区正在大力推进草地保护和生态畜牧业建设,主要目的是要将超载的570万羊单位牲畜核减下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今后牧区减畜因素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减产因素。我省东部农区饲草种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可增加饲养150万羊单位牲畜,未来草食畜主要依靠发挥东部农区生产优势确保牛羊肉产量不减少。
总体上看,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围绕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目标,将建设现代畜牧业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着力主攻五个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结构由以畜产品生产为主导,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依赖自然生产,向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推进农牧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型升级。四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转型升级。五是加快畜牧业服务方式由单纯政府提供服务,向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的转型升级。
把现代畜牧业作为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突出任务,作为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突出青海牧区作为我国生态屏障的功能,以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统领牧区畜牧业发展,对草食畜通过牧减农增,加快推进青海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生态优先、特色明显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结合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围绕省委提出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区域目标,强化项目带动,健全支撑体系,增强发展能力,以草地生态好转、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农区规模养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快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竞争能力,努力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畜牧业持续增产增效,推动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好青海牧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环境关系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基本农田的整体供给能力,发展中更加重视保护好草地生态安全,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是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原则。畜牧业是青海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更是牧区75万牧民赖以为生的基础产业,在保护好草地生态的同时,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挖掘畜牧业增产潜力,确保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三是产业整体提升原则。畜牧业生产与饲草料生产、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等密切相关,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同时,需大力提高相关产业支撑发展的能力。
以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为要务,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加强对牧区富余劳动力培训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大力优化畜牧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
牧区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从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入手,通过股份制经营和联合经营等方式,优化配置草场、饲草料地、牲畜等生产要素,统筹生产用工,大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转移富余劳动力和减畜两个手段,与游牧民定居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促进富余的劳动力转向非牧产业,大力实施减畜工程,逐步核减超载牲畜,实现草畜平衡发展;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移民保障制度,从制度上解决牧区因减畜造成牧民增收难问题,提高富余劳动力转向非牧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建设,加快推进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为内涵的草地现代畜牧业建设,率先实现草原畜牧业跨越式发展,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到2015年,牧区逐步减畜570万羊单位,其中牦牛82.62万头、藏羊208.5万只、山羊38.8万只。
农区以全面推进主要畜产品&牧减农补&的重大战略调整为重点,以着力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按照&以规模养殖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畜产品商品量为重点,以拓宽畜牧业发展空间和总体容量为手段,以确保实现全省肉、奶、蛋自给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工作,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高产畜禽,提高牲畜出栏量、胴体重,大幅提高畜产品商品量,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在牧区减畜的情况下确保全省畜产品从量上和质上实现突破,建设成为确保全面实现肉、奶、蛋自给目标的产业重地、核心基地。
通过建设奶牛、生猪、良种羊、牦牛和肉牛、家禽、绒山羊优势产业,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饲草饲料生产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倾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保持在37万吨以上、奶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蛋类产量达到4.27万吨以上,实现肉、奶、蛋的基本自给。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年均递增5.1%,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6807.4元,年均递增12%。
、产业规模
到2015年全省存栏牛羊1739.2万头(只),其中牛420.6万头、羊1318.6万只。年出栏牛羊768万头只,其中出栏牛130.72万头、出栏羊637.28万只。生猪存栏达到143万头,年出栏生猪185万头以上。
、产业结构
到2015年,全省猪肉、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2.57%、32.62%、31.97%、2.84%。到2015年,生猪、肉牛、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7%、41%、41%。
、科技进步
到2015年,生猪、肉羊、奶牛、蛋鸡、肉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55%、100%、90%、95%以上。生猪出栏率达到130%以上,肉牛胴体重150公斤、牦牛胴体重80公斤,肉羊胴体重20公斤、藏羊胴体重18公斤,奶牛单产由现在的189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蛋鸡年产蛋量由现在的11.4公斤提高到18.7公斤,肉鸡产肉量由现在的1.65公斤提高到2公斤。
、质量安全
到2015年,大型集约化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集聚发展
到2015年,奶牛优势产区产量占全省的90%以上,生猪占95%以上,良种羊占90%以上,牦牛和肉牛占90%以上,家禽占95%以上。
、生态环保
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加快现有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新建达到规定规模的养殖场全面建设污染处理设施,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品牌发展
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细、人细我特的品牌发展理念,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平台,以牦牛、藏羊两大产业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和&中国藏羊之乡&两大产业品牌。
、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坚持&提高牦牛藏羊、扩大奶牛生猪、壮大禽类&的方针,重点提高牦牛、藏羊产业竞争力,扩大良种奶牛、生猪等优势产品的规模,进一步加大禽类生产。二是大力调整畜牧业空间结构。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和畜牧大县,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畜产品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提高优质、特色畜产品比重。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在牧区全面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在农区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二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养殖业加快发展,实现养殖与加工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紧紧围绕《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模纲要》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类推进三江源草地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环湖高效畜牧业经济区、柴达木特色畜牧业经济区、沿黄河湟水流域集约化畜牧业经济带建设。
、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经济区
包括果洛、玉树州全部,海南州兴海、同德县,黄南州的河南、泽库县及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是我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2010年该地区存栏牛羊813.66万头(只),出栏草食畜281.32万头(只),肉类产量8.58万吨,奶类产量9万吨。
发展重点:按照建设果洛、黄南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玉树州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本地区大力发展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实现生态安全为核心,区域内以实现草畜平衡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牧民合作社建设,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结合三江源草地生态治理与保护、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等工程项目,强化劳动力移转和减畜工程,建成生态作用突出、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存栏牛羊607.08万头(只),其中存栏牛262.17万头、羊344.91万只,年出栏牛羊218.13万头(只),其中牛62.92万头、羊155.21万只,年产牛羊肉7.83万吨,其中牛肉5.03万吨、羊肉2.79万吨。奶类产量7.86万吨。
、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经济区
包括海北州海晏、刚察、门源、祁连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是我省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2010年该地区存栏牛羊564.01万头(只),出栏262.01万头(只),肉类产量5.45万吨,奶类产量3.96万吨。
发展重点:按照建设海北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海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要求,该地区推进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地高效畜牧业发展模式。突出抓好草地生态保护和对草场的合理利用工作,分类推进包括规模种草、秸秆利用等工作,依托草资源和农区饲草料资源,以推进农牧民合作社建设为抓手,以促进耕地、草地、牲畜等农牧业资源整合为重点,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推进草地、饲草料地适度规模经营,建成设施配套、技术装备先进的高效畜牧业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存栏牛羊493.92万头(只),其中存栏牛58.46万头、羊435.46万头,年出栏牛羊235.27万头(只),其中牛17.54万头、羊217.73万只。牛羊肉产量5.50万吨,其中牛肉1.53万吨、羊肉3.97万吨,奶类产量3.64万吨。
、柴达木特色畜牧业经济区
包括海西州德令哈、格尔木市和乌兰、都兰、天峻县,是我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10年该地区存栏牛羊231.29万头(只),出栏92.92万头(只),肉类产量1.85万吨,奶类产量0.99万吨。
发展重点:按照建设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总体要求,该地区在抓好草地生态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分布、饲草料生产潜力大的优势,以促进耕地、草地、牲畜等农牧业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推进农牧民合作社建设为抓手,以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牧区适度规模经营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包括规模种草、作物秸秆调制利用等工作,加快草产业发展,形成以农促牧、以牧促农的生产格局,建成具有绿洲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存栏牛羊178.05万头(只),其中存栏牛8.86万头、羊69.69万只;年出栏80.84万头(只),其中牛4.75万头、羊76.091万只。牛羊肉产量1.87万吨,其中牛肉0.46万吨、羊肉1.41万吨,奶类产量0.99万吨。
、沿黄河湟水流域集约化畜牧业经济带
包括西宁市郊及所属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尖扎县,是我省重要的肉、蛋、奶生产基地。2010年该地区存栏牛羊361.71万头(只),出栏174.48万头(只);存栏猪111.77万头,出栏猪146.77万头;存栏鸡209.47万只,出栏鸡241.4万只。肉类产量4.81万吨,其中猪肉9.26万吨、牛肉2.65万吨、羊肉2.25万吨、禽肉0.4万吨,奶类产量16.17万吨,其中奶牛奶15.39万吨,禽蛋产量1.81万吨。
发展重点:该区自然条件相对优于牧区,是开发较早,畜牧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一地区应选择以集约养殖为特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区域内水热条件和饲草料资源优势,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抓手,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加快发展现代集约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产品品质和商品量,抓好养殖环境治理,在牧区减畜大背景下,建成全省实现畜牧业实现跨越发展、确保牧业可持续增效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环境友好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存栏牛羊460.14万头(只),其中存栏牛91.02万头、羊369.12万只。生猪存栏达到136万头,存栏鸡219万只。年出栏牛羊233.76万头(只),其中牛45.51万头、羊188.25万只,年生产牛羊肉8.70万吨,其中牛肉5.04万吨、羊肉3.66万吨。年出栏生猪176万头,年生产猪肉11.44万吨;年肉类总产量20.14万吨。存栏奶牛18万头,牛奶产量20.7万吨,禽蛋产量4.1万吨。
依托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围绕草地生态建设,结合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重点建设牦牛、藏羊、奶牛、生猪、肉牛及肉羊、细毛及半细毛羊、绒山羊、家禽和特种养殖优势产业,促进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
、牛优势产业
2010年全省存栏牦牛424.01万头,年生产牦牛肉7.99万吨,占全省牛肉产量的78%。
产业布局:在牧区牦牛主产区的玉树州、果洛州各县及祁连、刚察、海晏、兴海、同德、共和、天峻、河南、泽库县,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牦牛产业带。包括玉树州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玛莱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海南州兴海县、共和县、同德县;海西州天峻县;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等21个县。
发展重点:产业带内以推进牦牛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同时大力推行犊牛全哺乳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犊牛适时育肥出栏生产,不断提高能繁母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发展目标:到2015年,由于减畜因素,牦牛区需减少牦牛存栏82.62万头,期末牦牛存栏量保持在341.39万头,能繁母牛保持在178万头,年出栏牦牛107.72万头,牦牛育肥后胴体重达到80公斤,牦牛肉产量达到8.62万吨,增加0.63万吨。
&十二五&期间充分利用农牧结合地和牧区小块农区水热条件和饲草料资源,培植和推进犏牛产业发展,打造犏牛优势产业。
产业布局:在农牧结合区和牧区的循化、贵德、同仁、尖扎、共和、贵南、祁连、门源、海晏、玉树、杂多、囊谦县等12个县。
发展重点:产业带内以大力推行小型乳用牛品种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为重点,采取公犏牛和假牦牛、假黄牛全部育肥出栏,推进放牧+舍饲和工业饲料补饲技术,母犏牛培育后生产犏牛乳的方式,开发犏牛乳制品。
发展目标:到2015年,育成母犏牛12万头,每县1万头,年生产犏牛奶3万吨。
2010年,全省存栏奶牛能繁母牛14.11万头,年生产牛奶18.06万吨,占全省奶类总产量的60%。全省共有各类奶制品加工企业2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设计年加工鲜奶能力26.35万吨。
产业布局:在重点建立湟水流域、黄河流域在内的城镇郊区和川水地区奶牛产业带的同时,兼顾海西地区面向城镇的城镇郊区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包括湟水流域的城北区、城中区、城西区、城东区、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黄河流域的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贵德县;海西地区的格尔木、德令哈市等17个县(区)。此外,在门源县、共和县、同仁县的部分小块农业区也可适度发展。
发展重点:区域内以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规模养殖所占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以良种、良料、良法推广为基础,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推进青贮玉米地建设,推行&测乳配方&饲喂技术,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建立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推行奶站生鲜乳收购权拍卖制度,提高加工企业带动发展的能力。
发展目标:到2015年,使奶牛平均单产由1.89吨提高到3吨,同时建设存栏奶牛500头(其中能繁母牛400头)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使较大规模养殖占养殖的比重达到41%。通过建设,新增能繁母牛6万头,存栏达到19.69万头,牛奶产量新增12万吨,使全省牛奶产量达到35万吨。其中奶牛奶产量达到23万吨,占全省牛奶产量的65%。
2010年全省存栏黄牛及良种肉牛33.09万头,年生产牛肉1.58万吨。
产业布局:以海东、西宁所辖各县的浅脑山地区和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的农业区为重点,建立良种乳肉兼用牛产业带。包括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黄南州同仁、尖扎县;海南州共和、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海西州乌兰、都兰县等16个县。
发展重点:以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提高乳肉兼用牛繁育和生产能力;以良种、良料、良法推广为基础,加大肉牛改良力度,推行&测料配方&饲喂技术,提高肉牛育肥效果,降低饲料成本。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存栏能繁母牛400头以上的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使区域内乳肉兼用牛及杂种黄牛能繁母牛存栏数量提高到20万头,增加7.4万头(规模养殖场增加6万头),年育肥出栏肉牛及杂种牛达到23万头(包括奶牛繁育的公牛犊),育肥后胴体重达到150公斤,区域内牛肉产量达到3.5万吨,增加1.92万吨。
、羊优势产业
2010年存栏藏羊1102.35万只,年出栏589.32万只,年生产羊肉7.55万吨,生产羊毛1.72万吨。
产业布局:在牧区藏羊主产区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藏羊产业带。包括玉树州玉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玛莱县;果洛州玛沁县、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海西州天峻县;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等19个县。
发展重点:以推进藏羊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同时大力推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羔羊当年育肥出栏生产,不断提高能繁母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发展目标:到2015年,由于减畜因素,区域内需减少藏羊存栏208.5万只,期末藏羊存栏量保持在893.85万只,能繁母羊保持在480万只,年出栏藏羊457.28万只以上,育肥后胴体重达到18公斤,羊肉产量达到8.23万吨,增加1.28万吨。
2010年存栏肉毛兼用和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半细毛羊及改良羊259.7万只,年出栏132.04万只,年生产羊肉2.64万吨,生产羊毛0.59万吨。
产业布局:以海东、西宁所辖各县的浅脑山地区,黄南州农区和毛肉兼用羊生产区内分别建立细毛羊、半细毛羊和肉羊等良种羊产业带。包括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黄南州的同仁、尖扎县;海北州门源、海晏县;海南州的共和、贵德、贵南县;海西州的乌兰县、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20个县(市)。
发展重点:产业带内以良种、良料、良法推广为基础,加大绵羊改良力度,推进无角陶赛特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应用,推行科学养殖技术,提高羔羊育肥效果,降低饲料成本;加快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通过提高自繁自育能力,扩大农区良种肉羊饲养规模,通过&牧减农增&,实现羊肉产量不减产;以加快畜群周转为重点,推行羔羊当年育肥出栏生产,不断提高能繁母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设存栏能繁母羊10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加快品种结构调整,使区域内肉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等良种羊存栏数量提高到370万只,较2010年增加近100万只(增加部分集中在东部农区),其中能繁母羊达到240万只,能繁母畜比达到65%,年出栏羊达到180万只,育肥后胴体重达到20公斤,区域内羊肉产量达到3.6万吨,增加0.96万吨。羊毛产量达到0.94万吨,增加0.35万吨。
2010年全省存栏山羊193.34万只,其中绒山羊64.8万只。年出栏81.97万只,年生产山羊肉1.09万吨、山羊绒393.75吨。
产业布局:包括在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等6个县(市)。
发展重点:在格尔木市、德令哈和乌兰、都兰县建立绒山羊生产基地,强化品种选育提高工作,在控制好发展数量的同时,通过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提升山羊纯生产能力。其它适于饲养山羊的地区应充分利用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对土种山羊进行改良。
发展目标:到2015年,因减畜因素,全省山羊存栏减少到38.8万只,其中绒山羊数量稳定在70万只左右。年生产优质山羊绒达到320吨,减少73.75吨。年出栏山羊40.6万只,山羊肉产量达到0.49万吨,下降0.6万吨。
、猪优势产业
年全省能繁母猪存栏13.46万头,年出栏155.93万头,猪肉产量9.94万吨。
产业布局:在重点建立沿黄河、湟水流域瘦肉型商品猪产业带的同时,兼顾海西州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包括西宁市湟中县、大通县、湟源县;海东地区互助县、乐都县、平安县、民和县、化隆县;海南州贵德县、共和县;海西州乌兰县、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等14个县(市)。为解决生猪就地供给问题,在循化县、同仁县、兴海县、尖扎县、同德县、贵南县、海晏县、门源县、玛沁县、玉树县等县城所在地也可适度发展。
发展重点:区域内以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规模养殖所占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低产母猪更新力度,推进配套杂交技术应用,推行全价配合日粮饲喂技术,提高能繁母猪单产水平和生猪育肥效果,降低饲料成本。
发展目标:到2015年,使能繁母猪头均年生产仔猪能力由目前的12头提高到14头以上,同时建设存栏能繁母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180个,使较大规模养殖占养殖的比重达到57.22%。通过建设,使全省生猪出栏量达到185万头,增加29.07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2.05万吨,基本实现猪肉自给。
、家禽优势产业
2010年存栏家禽220.8万只,其中专用和兼用型蛋鸡184.59万只,肉鸡36.21万只。年出栏家禽251.66万只,年生产禽蛋1.85万吨、禽肉产量0.41万吨。
产业布局:在黄河、湟水流域的各县为重点,兼顾海西州的城镇郊区进行布局,建立具有本省特点的鸡蛋和鸡肉饲养基地。包括西宁市城中区、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及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黄南州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贵德县的16个县(区)。
发展重点:大力推进集约化蛋鸡饲养场(小区)和规模化肉鸡(兼用型鸡)饲养场(小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推行良种、良料、良法饲喂技术,提高工业饲料入户率,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饲养蛋鸡5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0个,年生产鸡蛋1.87万吨;建成年出栏肉鸡(兼用鸡)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小区)24个,年生产鸡肉0.48万吨。通过建设,使全省年饲养蛋禽229万只,年禽蛋产量达到4.27万吨;年出栏肉禽525只,禽肉产量达到1.05万吨。
、特种养殖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养蜂专业户2100户,饲养蜜蜂6.3万箱。其他特种养殖场56家。
产业布局:在黄河、湟水流域的各县为重点,建立具有本省特点的特禽、蜜蜂等饲养基地。包括西宁市城中区、城北区、城西区、城中区及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平安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化隆县、循化县;黄南州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贵德县的16个县(区)。
发展重点: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特种养殖场(小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面关注并扶持蜂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到2015年,扶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种养殖场5家,并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蜂农生产行为,蜜蜂饲养量达到7万箱。
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完善种猪场、扩繁场、商品猪场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开展联合育种、种猪性能测定,建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实施群体遗传改良。二是完善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传评估,建立和实行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三是完善肉牛和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以省家畜改良中心为依托,扩大西门塔尔肉牛品种繁育和杂交。以大通种牛场为依托,在牦牛产区建设牦牛繁育基地,提高牦牛供种能力,不断提高牦牛选育面。四是完善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以省三角场种羊场、湖东种羊场、河卡种羊场、英德尔种羊场为依托,建设县、乡级种羊场,完善细毛、半细毛羊繁育体系,不断提高良种羊生产能力。在农区建立良种肉羊杂交体系,完善肉羊种羊场、扩繁场,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在藏羊产区建设藏羊繁育场、选育基地,大力推广藏本品种选育技术,提高藏羊选育面。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提高自给能力为主、外调购进为辅,立足现有基础,优化饲料饲草产能布局;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引导饲料企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建设畜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加工业延伸。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推进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
加快畜产品冷链物流、活畜禽调运、生产资料配送等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畜牧业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尽快制定畜牧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畜牧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畜牧业物流通用技术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十二五&期间在努力巩固&十一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力求在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上、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上、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上、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以促进畜牧业资源重组为重点,结合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建立质量效率型畜牧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品种、畜种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科学饲养,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产出能力,转变传统的依靠牲畜数量增长实现畜产品产量增长的畜牧业增长模式。以推进产业联合为重点,大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股份制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着力改变农牧民畜牧业生产各自为政、生产分散、资源利用不合理、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的现状,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以建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为重点,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在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农区养殖污染物治理,实现绿色发展。以统筹农牧区畜牧业生产为重点,牧区大力推行草地、牲畜规模经营、集约管理,不断提高草场和牲畜的生产效率;农区以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为重点,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移民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率先实现草原畜牧业跨越式发展,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按照2年打基础,3年完善建设的思路,在牧区六州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优先组织牧民建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牧民调整生产关系,变革经营体制,对草场、耕地、牲畜等生产要素全面进行优化重组,建立新型牧场,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针对合作社统一生产需要,统一规划,整合各类建设项目,以合作社为项目建设主体,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逐步完善。
将规模养殖建设作为促进农区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每年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使规模养殖场(小区)不断做大做强。同时,通过补助方式,鼓励中等规模养殖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不断提升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建设工作推行大力推行先认定后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达到标准、通过认定的规模养殖场(小区)纳入规模养殖建设规划,从中择优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养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入股、独资经营等方式,参与规模养殖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龙头企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入股联建等方式,参与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遵循扶持规模养殖发展、带动分散养殖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大农区畜用暖棚建设力度,优先支持养殖户间,或养殖户与养殖场间,通过联合经营、合作社统一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建立规模养殖场(小区),形成较大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养殖、分散养殖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努力提升畜牧业生产的机械装备水平,将饲草料种植和收割机械、饲草青贮、饲草饲料混合调制设备、挤奶设备、生鲜乳存贮及运输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区养殖能力。牧区充分利用草地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项目,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畜用暖棚、草场围栏、饲草料地建设、鼠虫害防治、天然草场灌溉等建设,不断改变牧区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
加大新品种培育力度,鼓励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单位根据农区、牧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培育适合当地饲养条件的畜禽新品种。不断强化牦牛复壮和藏羊本品种选育工作,根据牦牛和藏羊分布情况,选择生产性能好的地区建立选育基地,加大选育经费投入,明确选育方向和标准,建立实施牦牛复壮和藏羊选育的种源基地。加强种畜场建设,以牦牛、藏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肉羊、生猪为重点,兼顾蛋鸡、肉鸡,建立起原种场&扩繁场(种源基地)的良种繁育体系,和扩繁场(种源基地)&养殖户的良种利用模式。建立良种补贴机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助范围,降低养殖户引种成本,促进畜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工作全面开展,不断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实现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
健全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在强化省、州、县、乡四级畜牧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解决工作经费的同时,加大村级技术服务站建设,吸收近年来毕业的畜牧技术人员,建全技术服务网点,开展畜种改良、本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等工作,使技术服务面真正覆盖基层。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以乡、村为单位,通过科技承包方式,鼓励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根据养殖者现有饲料结构、养殖方式、牲畜品种等,帮助养殖户制定科学的畜群组建方案、饲养管理方案、划区轮牧方案、饲料调制及日粮配合方案、疫病防治程序等,手把手指导养殖户开展养殖,提高科技利用水平。采取项目配套方式,对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承担的畜牧类项目,配套一定经费,提出明确的科技服务指标,开展技术推广。
加大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力度,以绿色、无色害、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农牧民按相关生产标准的要求,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提高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强化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实现对养殖全过程的监控,规范养殖投入品管理,确保畜产品安全。加大奶站建设与管理工作力度,强化生鲜乳质量抽检工作,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
根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思路,选择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布局,进行优先扶持,规划从八个方面安排建设项目。
1、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项目。在牧区的30个县的883个牧业村,全面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以牧业合作社建设为抓手,促进畜牧业资源整合,提升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开展。建设工作以合作社、必须的基础设施、种畜引进等为主。
2、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试点项目。在牧区的30个县的883个牧业村,依托牧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联户型家庭牧场。通过组建合作社,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同时建设划区围栏、畜用暖棚、储草棚、免疫注射栏、牧民定居房等设施,每个合作社建设1-2个集中育肥点,促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
推进农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重点建设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180个、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家禽规模养殖场(小区)44个。
1、新品种培育项目。重点进行加什科羊、农区肉羊新品种培育和欧拉羊品种认定及选育提高工作,尽快培育适合我省不同地区的绵羊新品种,促进良种工程发展。
2、种畜场建设项目。重点开展12个藏羊选育场、12个牦牛选育场、4个良种肉羊种羊场、6个半细毛羊种羊场、2个柴达木绒山羊种羊场、8个种猪场、1个种公牛站、8个奶牛扩繁场、9个品种资源保护场建设和1个省级种畜禽质量监测检验中心、1个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
3、畜禽良种补贴项目。通过补贴方式,年推广牦牛种公牛1万头、藏系种公羊4万只、半细毛羊种公羊2000只、细毛羊种公羊2000只、绒山羊种公羊2000只、肉用种公羊4000只、奶牛细管冻精28万支、肉牛细管冻精12万支,在全省全面开展畜种改良工作。同时,建议继续将能繁高产母猪、奶牛纳入补贴范围。
4、犏牛繁育项目。通过补贴方式,在犏牛产业带的12个县中,每年购置、推广娟姗牛细管冻精10万支,授配牦牛5万头,繁育犏牛母牛犊2万头。
以标准化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牦牛繁育基地30个、牦牛育肥场40个、藏羊繁育基地30个、细毛半细毛羊生产基地10个、绒山羊生产基地10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30个、肉牛生产基地30个、肉羊生产基地30个,特种养殖基地10个,蜂产品生产基地10个。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品种选育提高和改良力度,严格投入品使用,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开展相关认证。
年建设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用暖棚5万栋。同时,将畜禽规模养殖所需生产设备、饲料加工设备、饮水设备、性能测定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包括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全价配合日粮技术推广、基层畜牧技术服务站点建设等方面。
1、畜牧业实用技术集成推广项目。与生态畜牧业示范点建设和牧区合作制牧场建设相配套,重点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技术集成推广、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技术集成推广、农区规模养殖技术集成推广项目建设,将畜棚建设、饲草种植、饲料搭配、畜种改良、牲畜饲养、疫病防治、养殖环境净化等技术进行合成。
2、全价配合日粮技术推广项目。对农区规模养殖场(小区)和专业养殖户使用的饲料原粮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根据畜禽饲养标准,指导养殖者(户)对饲料原粮进行科学搭配,提高饲料原粮利用效率,节约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
3、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开展省级、县级、乡(镇)级畜牧技术服务站、村级畜牧技术服务点建设和配种改良场(站)建设,将畜种改良、品种选育、科技服务等工作延伸至村级,全面提升畜牧技术应用水平。
建设省级生鲜乳质量监测站1个、州县级生鲜乳质量监测站18个,开展生鲜乳质量抽检。每年建设生鲜乳收购站20个。
建立省级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平台,健全州、县畜牧业统计监测数据上报系统,研究、开发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软件。
一是不断完善扶持政策,要切实加大扶持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养殖、畜禽良种工程、畜种畜群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的研究力度。二是建立生态畜牧业建设和规模养殖发展的考评机制,将生态畜牧业建设、规模养殖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内容。三是强化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业务部门根据资金量和建设重点提出建设计划、宏观管理部门审核把关的项目计划确定原则和以县为主、自下而上、业务部门和宏观部门共同审核确定的项目申报原则,对目前分散在各部门的畜牧业建设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确保集中资金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提高建设效益。
在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将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作为重点,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投入比例。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模式,注重政府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到畜牧业建设当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畜牧业贷款担保模式,加强信用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投入,切实解决信贷难问题。
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动物疫病流行规律和动物食品的安全性等基础研究,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畜牧业产、学、研、销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和健全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实用科技的普及推广。要根据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加强从事畜牧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建设一支精通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管理干部队伍。大力提高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广大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使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在积极贯彻《草原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和《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加剂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配套法规调研、编制工作。根据《行政许可法》要求,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和修订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积极宣传、普及畜牧业法律法规,增强执法者和各利益主体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执法的规范性,强化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律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牙原理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