镓离子有几个价电子层层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有什么特点_百度知道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有什么特点
原子最外层结构中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分析原子得失电子也化合价升降的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提问者采纳
子最外层肯定比起原子来会得电子活着失电子了。原子得电子,化合价会降低,原子得几个电子,化合价会降低几价,原子失电子,化合价会升高几价,原子失几个电子,化合价会升高
提问者评价
虽然不全 就一个用上不过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电子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1)写出具有10个电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核的离子的符号_____..
(1)写出具有10个电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核的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具有18个电子的无机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在(1)(2)题涉及的粒子中,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的有_______,为三角锥形的有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OH-;NH4+;H3O+;NH2- (2)H2S;PH3;SiH4;HCl (3)NH4+、SiH4;H3O+、PH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写出具有10个电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核的离子的符号_____..”主要考查你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无机分子的立体结构&&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无机分子的立体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分布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做高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存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 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失电子能力)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 2),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失电子也小易得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表现还原性。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多表现氧化性。 2.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元素显正价还是显负价及其数值大小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律可归纳如下表: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K层,当K层排满后,冉排L层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层数相同而位置不同的电子层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小一定相同,如N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N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排18个电子而不是32个电子(2×42=32)。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关系:分子中原子的空间关系是分子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构型。&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确定分子或离子的VSEPR模型和立体构型的方法:
首先计算分子或离子中的中心原子的键电子对数和孤电子对数,相加便得到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然后由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便得到含有孤电子对的VSEPR模型,再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便可得到分子的立体构型。 1.价层电子对数的确定方法 (1)键电子对数:由分子式确定,中心原子形成的键的数目就是键电子对数。如分子中的中心原子分别有2、3、4对键电子对。 (2)孤电子对数 ①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式中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就是最外层电子);x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氢为l,其他原子等于“8一该原子的价电子数”)。以为例,a均为6,x分别为2和3,b均为2(氧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为2),则分别为1和0,即SO2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为l, SO3的中心原子上没有孤电子对。 ②对于阳离子,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离子的电荷数;对于阴离子,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上离子的电荷数(绝对值)。x和b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均不变。2.确定分子(或离子)的VSEPR模型根据价层电子对数和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可得出分子或离子的VSEPR模型,其关系如下表。 3.确定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略去VSEPR模型中的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便可得到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如上表。 (1)分子或离子中的价层电子对数分别为2、3、4,则其VSEPR模型分别为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或四面体形。如果价层电子对数为5,则为三角双锥形;如果为6,则为正八面体形或八面体形。 (2)如果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为0,则VSEPR模型(及名称)和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及名称)是一致的;若孤电子对数不为0,则二者不一致。
发现相似题
与“(1)写出具有10个电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核的离子的符号_____..”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636214072913633990536205964142726化学;已知A阳离子有2个电子层,0.0667mol的A原子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放出2.24LH2【标况下】;B的最高价氧化物中含氧量为百分之六十,气态氢化物中含氢量为百分之5.88.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问;A.B各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化学;已知A阳离子有2个电子层,0.0667mol的A原子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放出2.24LH2【标况下】;B的最高价氧化物中含氧量为百分之六十,气态氢化物中含氢量为百分之5.88.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问;A.B各是什么元素?求求大家了,很忙,我要结算过程,结果也要,
2.24LH2为0.1mol
,相当于转移电子0.2mol, 也就是0.0667molA转化为An+共转移电子0.2mol,
n=0.2\0.0667=3
且阳离子A有2个电子层
则A核外电子为283是铝
设B的最高正价为n,氧化物B2On 则最低负价为8-n氢化物为H(8-n)B
设B的摩尔质量为m列方程组16n\(16n+2m)=0.6(8-n)\(8-n+m)=0.0588解得n=6 m=32故B为硫
A:第三周期,正三价元素,铝;B:SO3(含O60%),H2S(含H5.88%),硫如何确定离子外有多少电子层_百度知道
如何确定离子外有多少电子层
提问者采纳
看原子系数
第一层最多为二
其余最多为八
什么原子系数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电子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离子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离子
本词条由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是指由于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使其达到为8个或2个()或没有电子(四中子)的稳定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称为。在中,失去最外层,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如就是由离子和离子构成的。发现人人类
在中,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称作离子。带正电的称为,带负电的称为。
原子是由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相反的。原子的与核外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
原子核外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排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
一般小于4的原子、或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一般为,如:K,Ca等)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少于4的原子(一般为,如:B,C等)则较易获得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状态(第一2个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一般为(氦除外,最外层有2个电子,性质也很稳定)。
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如第一层是最外层,则为2个,若是,则没有外层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
在中,失去最外层电子,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带上电荷。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阳离子由于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
与、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如就是由和构成的。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质子数小于核外,且=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且=核外+所带数,从而带,称为。
是指由某些分子、原子或阳离子通过与电或形成的复杂离子,例如。络离子本身可以属于阳离子或阴离子。在的原子间进行而生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越大,意味着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即阴、阳离子间以组成的化合物,如可溶于水的酸、碱、,当在水中并时,恒定条件下,处于离子状态的比例和处于分子状态的比例达到,称为(ion balance)。离子结构示意图与一样,人们可以用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离子的和排布。小圈和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当然,在书写离子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离子核外电子一般为8电子(或2电子)的稳定结构。1887年,28岁的在前人研究的气体元素离子基础上提出了。但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教授不认同他的观点,严厉抨击了他的论文,结果在数年后才受到公认。阿仑尼乌斯荣获1903年。后来物理学家对离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1936年。与气体放电:在绝对不为零的任何气体中。
气体元素离子
都有一定数量的原子被电离。在气体放电过程中以及受控装置产生的中,有大量的工作气体和杂质原子被剥离了最外层电子,成为离子。例如氧原子,若失去一个电子记作OⅡ,若失去两电子记作OⅢ,以此类推。
指的是通过用、、等方法鉴别离子的过程。SO42-(在溶液中)———先加入稀酸化,如果无沉淀生成、无气体产生(分别排除、根离子干扰)则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生成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根离子。
CO32-(1)(或溶液)———在被测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NH4+ (溶液或固体)———在被测物质中加入如NaOH,研磨或加热,如果放出刺激性气体,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变蓝,则原物质中含有离子。
Fe2+ (溶液)———在被测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新制,然后,如果产生血红色沉淀,则原被测溶液中含有。
Fe3+ (溶液中)———在被测物质中加入KSCN溶液,如果产生血红色沉淀,则原被测溶液中含有铁离子。
Na+ (固体或溶液)———用焰色反映检验,如果其为黄色,则原物质中含有钠离子。
K+ (固体或溶液)———用焰色反映检验,如果其火焰为紫色(透过蓝色,滤去黄光),则原物质中含有。
负离子产品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然后加入溶液。如果生成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Br- (溶液)———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浅黄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离子。
I- (溶液)———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黄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碘离子。
在鉴别离子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能用硝酸银或硝酸钡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且硝酸根很可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造成结果不对。
检验硫酸根离子时在不能直接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所以应先加盐酸酸化并排除银离子。
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表示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Na+”表示。硫原子获得二个电子后带元素符号:统一采取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的符号(往往正负电的数字写在的前面)。离子键
:使阴、结合成化合物的。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失去电子者为阳离子,获得电子者为阴离子)形成的。即和之间由于所形成的。离子既可以是单离子,如Na+、Cl-;也可以由形成;如SO42-,NO3-等。离子键的作用力强,无饱和性,无方向性。离子键形成的矿物总是以的形式存在。
研究认为,在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决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上把这种分子或晶体中原子间(有时原子得失电子转变成离子)的强烈作用力叫做化学键。键的实质是一种力。所以有的又叫键力,或就叫键。
矿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它们之间是靠化学键联系着的。
化学键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和。
离子键的形成离子键的形成强,有饱和性与方向性。因为只有方向相反的电子才能配对成键,所以共价键有饱和性;另外,互相重叠时,必须满足对称条件和最大重叠条件,所以共价键有方向性。共价键又可分为三种:
1.非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正好位于键合的两个原子正中间,如金刚石的C—C键。
2.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云偏于对电子引力较大的一个原子,如Pb—S 键,电子云偏于S一侧,可表示为Pb→S。
3.配价键 共享的电子对只有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如Zn—S键,共享的电子对由锌提供,Z:+ ¨..S:=Z n→S 共价键可以形成两类晶体,即共价键与。的晶格结点上排列着原子。原子之间有共价键联系着。在分子晶体的结点上排列着分子(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分子之间有作用着,在某些晶体中还存在着。
离子间的反应离子间的反应
凝固成、和(的晶体)。说明在分子之间还有一种存在着,这种作用力叫做分子间力(),有的叫。分子间力的分子的有关。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其根据是分子中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重合者为非极性分子,不重合者为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包括三种作用力,即力、和。
(1)当非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电子的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要使每一瞬间正、负电荷中心都重合是不可能的,在某一瞬间总会有一个偶极存在,这种偶极叫做瞬时偶极。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瞬时偶极之间产生的分子间力叫做。任何分子(不论极性或非极性)互相靠近时,都存在色散力。
(2)当极性分子和靠近时,除了存在色散力作用外,由于非极性分子受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产生诱导偶极,这种诱导偶极和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之间所产生的吸引力叫做诱导力。同时诱导偶极又作用于极性分子,使其偶极长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它们间的吸引。
(3)当相互靠近时,色散力也起着作用。此外,由于它们之间固有偶极之间的同极相斥,相吸,两个分子在空间就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由于固有偶极之间的取向而引起的分子间力叫做。由于取向力的存在,使极性分子更加靠近,在相邻分子的固有偶极作用下,使每个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更加分开,产生了诱导偶极,因此极性分子之间还存在着。
总之,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着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务和诱导力,在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色散力、诱导力和的总和叫做分子间力。分子间力没有方向性与饱和性,键力较弱。离子是组成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型化合物在任何状态下(晶体、、蒸气状态或溶液中)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离子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就是说,离子的性质,即离子的三种重要特征: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类型(简称离子的)是决定离子型化合物的共性和特性的根本原因。
(1)离子的电荷
离子对于离子的性质以及所组成的离子型的性质,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同一种元素,当形成不同电荷的离子时,由它们所组成的离子型化合物的性质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铁元素能形成Fe2+、Fe3+两种离子,这两种离子及其化合物在性质上就大不相同。Fe3+比Fe2+的正电荷多,在一定条件下,Fe3+能夺取1个电子变成Fe2+,而相反,Fe2+则有失去1个电子变为Fe3+的倾向。Fe3+在溶液中能跟SCN-离子作用生成血红色的Fe(SCN)2+离子,而Fe2+则不发生这种反应;Fe3+在里呈黄色,Fe2+在水溶液里却呈浅绿色等。
(2)离子的电子构型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类型不同,对离子化合物的性质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Na和Cu离子的电荷数相同,都是+1价的离子,它们的离子半径也很相近,Na的半径是0.095 nm,Cu的半径是0.096 nm,但它们相应的化合物的性质却有较大的差别:如易溶于水,而CuI不易溶于水。这主要是由于Na的(2s2p)和Cu的电子构型(3s3p3d)很不相同。
(3)离子的半径
原子或离子的绝对大小是无法确定的,因为原子核外电子并非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而通常说的是指离子的有效半径,它是通过各种结构分析实验测定两个异号离子A和B所组成的离子型化合物的核间距d求算出来的。而d等于A的半径r1与B的半径r2之和,即
由此可见,离子半径只能近似地反映离子的大小,离子半径随配位数、离子的价数等等而改变。
离子半径求算时,必须假设某个离子的r1为已知,然后依据r2=d-r1公式求出r2。1926年,戈尔德施米特由晶体结构数据确定了氟离子和氧离子的半径分别是0.133 nm和0.132 nm,然后以此为基准,一一推算出其他各离子的半径。
定义一:描述离子大小的参数。取决于所带电荷、和晶体结构型式
离子半径离子半径电荷、分布和结构型式。设r阳为阳,r阴为阴离子半径。r阳+r阴=。r阳/r阴与晶体类型有关。可从计算离子半径。一般采用Goldschmidt半径和Pauling半径,皆是NaCl型结构为6的数据。Shannon考虑了配位数和状态的影响,得到两套最新数据,其中一套数据,参考电子云密度图,阳离子半径比传统数据大14pm,阴离子小14pm,更接近晶体实际。 定义二:反映离子大小的一个量。离子可近似视为球体,的导出以正、半径之和等于这一为基础,从大量X射线分析实测键长值中推引出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离子所带电荷和离子本身的,但还要受离子化合物结构型式(如等)的影响,离子半径一般以配位数为6的氯化钠型晶体为基准,配位数为8时,半径值约增加3% ;配位数为4时,半径值下降约5%。负离子半径一般较大,约为1.3~2.5埃;正离子半径较小,约为0.1~1.7埃。根据正、负离子半径值可导出正、的半径和及,这是阐明和型式的两项重要因素。1.简单阳离子
 离子(II)
 铬离子(III)
 铬离子(VI)
 离子(II)
 钴离子(III)
 铜离子(III)
 离子(II)
 铅离子(IV)
 离子(II)
 离子(III)
 离子(IV)
 锰离子(VII)
 离子(II)
 亚镍离子(II)
 镍离子(III)
 亚锡离子(II)
 离子(IV)
 2.多原子阳离子
1.简单阴离子
叠氮根离子
过氧根离子
2. 含氧酸根
砷酸根离子
亚砷酸根离子
硼酸根离子
溴酸根离子
次溴酸根离子
碳酸根离子
碳酸氢根离子
氢氧根离子
氯酸根离子
高氯酸根离子
亚氯酸根离子
次氯酸根离子
铬酸根离子
二铬酸根离子
碘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
亚硝酸根离子
磷酸根离子
亚磷酸根离子
磷酸一氢根离子
磷酸一氢盐
磷酸二氢根离子
磷酸二氢盐
锰酸根离子
高锰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
硫代硫酸根离子
硫代硫酸盐
硫酸氢根离子
亚硫酸根离子
亚硫酸氢根离子
亚硫酸氢盐
过硫酸根离子
硅酸根离子
偏硅酸根离子
铝硅酸根离子
3. 有机酸根离子
乙酸根(醋酸根)离子
甲酸根离子
草酸根离子
草酸氢根离子
4. 其他阴离子
硫化氢根离子
氨基负离子
氰酸根离子
硫氰酸根离子
高锰酸根离子
锰酸根离子
铬酸根离子
重铬酸根离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的基本步骤为:
①、写出有关反应的。
②、可溶性的强(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用离子符号表示,其它难溶的物质、、水等仍用分子式表示。微溶的强电解质应看其是否主要以自由离子形式存在,例如,石灰水中的Ca(OH)2写离子符号,石灰乳中的Ca(OH)2用分子式表示。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④、检查式子两边的各种原子的个数及电荷数是否相等。
各种类型的离子方程式可按下列方法书写:
①、珞和反应、盐类的水解反应应直接写离子方程式。例如,氯化铁溶液跟硫氰化钾溶液反应:Fe3++SCN-[Fe(SCN]2+ 碳酸钠水解:
②、简单的复分解反应可直接写出离子方程式。注意:当反应物一边或生成物一边有多种物质需用分子式表示时,应当写全,不可遗漏。例如,氢氧化钡与硫酸铵溶液共热:可溶性酸式盐跟强碱的反应比较复杂,应按基本步骤书写,否则易出错误。
③、还原类型的离子反应应按基本步骤书写,否则会出现多种错误。例如,铁跟氯化铁溶液反应,以下写法是错误的(两边电荷不等):Fe+Fe3+=2Fe2+ 应先写出化学方程式: Fe+2FeCl3=3FeCl2 再删去未反应的Cl-:
Fe+2Fe3+=3Fe2+
离子液体(ILs)是完全由离子组成的在室温或使用温度下呈液态的盐,一般由较大的有机阳离子和较小的无机阴离子组成。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以及应用方面已有较多报道,但有关离子液体的负面影响直到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报道指出:离子液体因没有蒸气压,在使用过程中本身不会形成挥发性有机物而被称为“绿色产品”,但离子液体本身并非“绿色”产品———某些离子液体甚至是有毒的。Jastorff等则指出离子液体在设计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危害,并提出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对其潜在危害性进行综合评价。从离子液体的制备、再生和处置过程看:目前用于制备离子液体的主要原料(烷基取代咪唑、烷基取代吡啶、烷基取代盐和烷基取代铵盐等)大多是挥发性有机物;而离子液体的再生过程主要是采用具有挥发性的传统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的过程;某些离子液体本身是有毒且难以生物降解的。因此,在离子液体大规模应用前需对其应用风险进行评价[1]。
离子液体的毒性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用风险评价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离子液体毒性方面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离子液体物性及应用研究,直到最近才有少量报道[1]。离子液体毒性的相关研究,国外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从已有研究报道看,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ILs对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毒性作用情况;二是ILs的各部分组成对ILs毒性的影响。ILs各组成部分对其毒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阳离子核对ILs毒性的影响;(2)侧链取代基R1、R2的长度对ILs毒性的影响;(3)阴离子对ILs毒性的影响。研究方法以生物个体水平的毒性试验研究为主,并有少量分子、细胞水平的毒性试验以及SAR研究[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子电子层排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