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擦车 就叫艺术个收藏品就叫收藏家

浅谈和田玉投资:做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投资者
  日 08:25 艺术品鉴 
  和田玉,顾名思义,乃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所产的玉石。和田古名和阗,这里所谈的和田玉也就是和阗玉,非广义的软玉,或狭义的&玉&。
  中国和田玉历史悠久,蜚声中外。自古至今,它不仅仅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常说的一些成语和词汇里依然体现着&王玉时代&的语言文化特征,比如&洁白无暇&、&瑕不掩瑜&、&温润而泽&、 &君子如玉&、&如花似玉&、&花容玉貌&、&粉妆玉琢&、&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等,可以说玉文化无处不在&&
  &民玉时代&到来
  虽说玉文化无处不在,但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普通百姓离真正的&和田玉&距离还是很远。从近几年各大艺术品拍卖行的图录上就可以看出,在明清两代传世的和田玉拍品中,算得上和田玉精品的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从明清两代的王朝垄断到解放后的外贸独家收购,和田玉矿产资源和艺术品一直是国家统一开采、加工和销售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众多个人和民间团体加入了资源地承包和开采队伍,在苏州、扬州、上海、河南等地也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和田玉加工和销售市场,这也就意味着&王玉时代&的彻底终结,&民玉时代&的到来。各类精美的和田玉作品最终走近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近些年的艺术品收藏风和热,更使得和田玉产品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了一个跨时代的飞跃&&
  &知识&和&价值&
  说到收藏,就不得不提到两个词&&&知识&和&价值&。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离不开这两个概念。在掌握了和田玉的基本常识和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对和田玉进行搜罗与收藏。久而久之,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加,以藏养藏,以藏贩藏,甚至进行大量资本投入,才能水到渠成、彰显成效。但时下众多的玉文化爱好者和收藏者,多数不具备核心的和田玉知识和收藏理念,甚至有些人在&翠玉不分&、&石玉不分&的状态下迫不及待地加入收藏行列,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外行玩家&。这类人群的比例在逐日增加,这类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历史传统的颠覆、教育制度的倾斜、社会文化的变异、釜逐利的大众心态等是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直接或间接的因素&&上世纪40、50、60,甚至70年代出生的人,由于受世袭的博古风气和怀旧心态的影响,耳濡目染或多或少地都学习了一些和田玉的常识和知识。无论是懂玉或不懂玉,只要提到&玉&这个字,都不同程度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这就是玉文化的魅力。而80、90后在这种传统文化上则是一个断层,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产物。
  因此,掌握和田玉知识是每个试图收藏或投资和田玉的人必须下的功夫。而这类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所成,需要海量细致的阅读、科学客观地理解相关书籍,需要频繁地光临和田玉市惩门店,认真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和田玉材质、工艺及历史特征,多多听韧田玉经营从业人员的说法和经验,日积月累,才能触类旁通,从众多和田玉真品、赝品和仿品中分辨出真假优劣。因此,笔者对刚入门的爱好者赠送八字真言&&&只看不买、多看少买&。学习研究最为关键,这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收藏知识的积累,才能了解和田玉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和田玉价值的综合比,就如同央视《探索》栏目里所总结的,25%是历史价值,25%是工艺价值,50%是材质价值。众所周知,和田玉从材质上分为两大类&&山料和籽料。山料是大块山石开采出来的原生矿料。籽料,是历年昆仑山地质灾害造成的滑坡或洪水冲入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里的山石,经过几千上万年河水的浸泡和冲刷形成的卵石,又称次生矿料。这种卵石状玉石由于长期的浸泡和石墨的入侵,内外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质地坚实,油润光滑,色彩斑斓,成为玉石收藏品中最为独特的宝石。古人言&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籽料是在地表和河床里,容易接近,所以自古至今(尤其是近现代)的大量开采,造成和田玉籽料的矿产资源已经彻底枯竭。和田玉的价值体现是完美的,历史文化赋予它深刻的含义,精工细琢成就它外观的超绝,稀缺的资源造就它不菲的身价&&
  玉有&三品&
  经过长达5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古人早已为我们把艺术收藏品分出了三六九等,业内常说的上三品包括字画、瓷器、玉器。字画瓷器不在本文范畴,姑且不论,玉器也并非单指和田玉。然而,中国四大名玉(新疆和阗玉、辽宁岫岩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里,新疆和田玉首屈一指。
  和田玉产品又可细分为三品。第一类为&商品&,也就是所谓的&赝品&,此类&和田玉&材质仿料居多,由最初的俄罗斯料、青海格尔木料、岫岩河磨料发展为现在韩国料、外蒙料、加拿大料等,连玻璃料器也搀杂其中,有些料种甚至说不清产地叫不上名称,造假者无所不用其极。工艺上,以廉价手工和电脑绘图机器雕琢为主,河南南阳市镇平县的石佛寺镇,就是这类和田玉商品的最大集散地。在近几年的和田玉市场上,这类商品的成交量占50%以上,价值从几十上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它满足了一般的玉文化爱好者和普通玩家对工艺品甚至是装饰品的需求。
  第二类&玩品&,也就是圈内人士常说的&正品&。此类和田玉通常都是行家或资深玩家用来收藏和交流的,以和田山料和籽料为主,对于玉料品质、工艺风格、作品题材都比较讲究,也是和田玉经营者最常接触的,价格在几千到几万之间,占整个和田玉市场成交量的30%以上。自新疆原产地和田、乌鲁木齐,到苏州、上海、扬州、蚌埠,此类和田玉比重很大。
  第三类&藏品&,顾名思义,乃收藏级和田玉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极品&。材质上追求绝对籽料(偶尔也会有些档次高的俄罗斯料),料种的稀缺和完美程度高。工艺上大多要求是知名大师作品,或是那些虽未成名但手艺了得的匠人所做的精品。这类作品轻易得不到,轻易不示人,轻易不出手,所以价值不菲。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河南镇平的一些玉匠由于受上海、苏州玉雕风格的影响,工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个别青年玉雕匠人频繁参加国内玉雕大赛并屡屡夺魁,相继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玉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也较受经营者和资深藏家的追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在学习和田玉收藏知识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几个误区&&&认老不认新&、&认白不认润&、&认皮不认质&、&认工不认料&&&这些易让人步入迷途,难以回归初衷,需要注意。言而总之,学习收藏知识必须要找准方向,宁精勿杂,宁缺毋滥。既然是收藏,就要在辨别材质、了解工艺、掌握历史上多下功夫,太过功利往往会得不偿失。
  成功的收藏家、卓越的投资者
  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必然也是一个卓越的投资者。自古至今,艺术收藏品行业和商业投资都是息息相关的。从秦汉时期的&和氏壁&、&传国玉玺&,到现代传媒经常报导的&天价和田玉&神话,无一例外强调着&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商业信息。和田玉,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实物见证,也成为当代众多艺术收藏品中广受青睐的投资门类。纵观近几年的和田玉拍卖市场,与中国书画、古董珍玩等艺术品相比,虽然和田玉艺术品拍卖在国内起步时间较晚,但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开始关注和田玉,逐渐形成了北京、上海两个拍卖区域中心。买家最初基本是行业内玩家,偏重玉料材质而较轻视工艺艺术价值,到后来,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玉石雕刻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其中创意、工艺俱佳的作品受到买家的认同。但隐藏在买家群体大肆扩张背后的怪象是,越来越多不懂玉、不了解玉石的人开始买玉,购买目的不是收藏,而是投资。
  投资,就本身而言,是需要理智的。投资指的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通过货币的投入或购买,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利润。所以,既然是投资,最终目标是获蓉报,实现利润最大化。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和田玉投资者忽略了这个基本概念。前几年,各种投资品一片涨声,玉文化传播力度也逐步加大,其实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于GDP不遗余力的追逐,是贫困地区脱贫的热望,是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对于自我财产保值增值的扭曲认知。
  在笔者收藏和投资和田玉近十年的生涯里,接触这类人群实在太多。只要有展会,他们几乎每集必到,逢玉便收。跟摊主讨价还价之后欣然掏钱购买,不论质量优劣,只要便宜。可事实悲哀,他们手中积累的所谓藏品,俱是业内所说的:&垃圾&货,不要说升值空间,就其本身几乎也不值几文。如上所述,收藏和投资不同。论收藏,绝不能太过功利,功利心态只会影响判断力。但当资本力量介入,把和田玉收藏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时,性质就不一样了。
  和田玉自古是宝,&一分价格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是雷打不动的投资定律。遗憾的是,这些被&捡漏&心态所控制的人不这么认为。吊诡的是,恰恰是这类人群,也就是和田玉商品类消费者,近年来一直支撑着玉器行业的稳步发展,其成交指数占市场的一半比重,但这种消费与投资无关。
  2008年下半年,随着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次贷风波骤起,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股市大幅下挫,各个行业有相当部分的资金被深度套牢。全球性经济衰退也波及到和田玉市场,最明显的表现是销量大幅走低。2008年起,凡是经营和田玉的商家都有这种体会&&伸手买玉的人在减少。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经济政策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引导资金流向。尤其是从2010年起,主流媒体一改以往玉文化传播的消费导向宣传,开始对玉器投资的盲目性做出批判性报道和言论。这些言论和报道促使很多潜力投资人望而却步,甚至很多常年消费的群体也开始持币观望,思考变通投资方向。但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观点却不尽相同,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时寒冰先生认为,&越是在这种非常时期,一定要给自己的财富找个锚,这个锚可以是黄金、白银,也可以是其他稀有资源,也可以是一种您认为未来非常有前途的其他投资品,但一定不要让财富悬在空中&。
  众所周知,在中国,和田玉属于无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在时下的投资理念中,资源性投资是重大趋势,&资源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最重要的是,和田玉产业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产物,没有哪种资金实力能进行资源性垄断,更不会有哪个游资力量可以独揽乾坤、操作走势。所以,在这种经济趋势下,近几年和田玉的价格行情不跌反涨,就可以有个合理解释了。虽说购买力下降暂时影响了行业的销量,但以长远眼光来看,文化的凝聚、资源的稀缺、价值的稳定,都决定了这个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无可限量的投资远景。
  和田玉的价值要素
  那么,什么样的和田玉才是值得收藏和投资的呢?笔者个人认为,稀缺罕有的玉种,完美细腻的玉质,卓越精湛的雕工,构成了和田玉价值的三大要素(所谓的明、清古玉很难把握真假,风险太大,不如投资现代和田玉雕刻作品).
  和田玉玉种里首推羊脂白玉,质地细腻、洁白温润,是和田玉中的极品。当然,还有传说中的黄玉,珍贵程度甚至超过羊脂白玉,但真正见过黄玉的人微乎其微。近几年由于白玉和青白玉原料的稀缺,一些市场炒手开始把目光瞄准那些有色料种,以沁黄料冒充黄玉,以沁红料冒充红玉,这都需要收藏者和投资人敏锐的判断力,稍有不慎就会将&赝品&当&极品&。
  玉质上,如果一味地追求白度,其结果也只能是上当受骗,和田玉以润著称,白在其次。雕工方面,首推苏派、海派工艺作品。然而,近几年苏州和上海的一些所谓名家大师们竞相抬高工价,这对于和田玉行情整体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鉴于此,名家作品的投资者一定要理性,和田玉主要价值来自于材质,工艺价值只占25%以上,如果把工艺价值扩大化,将来的缩水程度可想而知。其实,一些名气不大但手艺超绝的玉匠,其作品同样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值得关注。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福建中金在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您好, []|
1分硬币叫价2000元 盘点只赚不赔的收藏品
这几年收藏市场风生水起,拍卖市场上屡现天价。随着一个又一个暴富神话的上演,全民追逐“收藏热”已成现实,下面我们就通过图片,一起来看看哪些收藏品最有收藏价值吧……黄玉这种石头在2000年开采之初被称为“黄蜡石”,后来其中色泽金黄、石质细润、达到玉石级的“黄蜡石”被称为“黄龙玉”。业内人士介绍,2004年以前,“黄蜡石”身价很低,现在摇身一变成“黄龙玉”,目前身价已到每千克几千元乃至上万元,5年身价涨千倍。黄蜡石炒作也好,货真价实也罢,黄蜡石的价格疯狂飙升是不争的事实。据说,5年前100块钱买来的黄蜡石,目前身价达到数十万,黄蜡石成了又一个和田玉。“现在都不叫黄蜡石,叫黄玉了!”一位做了二十几年古玩生意,玩了十几年石头的行家俞先生说,在金华地区的沿江地带,都发现过黄蜡石。以前黄蜡石不值钱,如今已经与和田玉一样,成为收藏者追捧的新宠,又一个疯狂炒作的卖点。“最好的黄蜡石,手电筒照过去是会透的、泛黄的,黄蜡石市场行情很火,好的石头,一两斤重就可以卖到三十几万了。”黄蜡石黄蜡石因其表层内蜡状的质感色感而得名。黄蜡石的叫法有很多种,云南叫“黄龙玉”、金华叫“婺江黄”,还有湖南黄蜡石、鸭绿江黄蜡石等等。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分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硬度6.5~7.5。黄蜡石静眠山中,也有些由河道搬运到江河中。黄蜡石的硬度与翡翠相当,比水晶略低,比和田玉高;韧性略次于和田玉,略高于翡翠。它的一切特质,在行家看来,都介于玉和石头之间。
推荐微博: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广东发布:
平安中山:
东莞时报:
广州日报:
大粤美食:
聊城事 | 
聊城事 | 
结婚啦 | 
妈宝团 | 
车友会 |  
游天下 |  
粤生活 |  
逛港澳 |  
丽人族 |  
网友关注图片评论点击
Copyright & 1998 - 2011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以下是热门股票
金罗盘测评
销售毛利率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公司名称: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80965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7.34元
更名历史:燕京啤酒,G燕啤
注册地:北京市顺义区双河路9号
法人代表:李福成
总经理:赵晓东
董秘:刘翔宇
公司网址:.cn
电子信箱:yanjing@public.
联系电话:010-
一个国家的童年:50、60后收藏家的集体记忆
50后:顽童的彩色糖果  文章来源:《艺术商业》2013年10月刊 版权合作,请勿转载
  “现在的奋斗,都是为了儿时吹过的牛皮!”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却道出了童年的梦想和经历对长大后的我们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艺术收藏群体,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痴迷于史料、宣传画、老照片等怀旧门类,而这群人关于成长的点滴回忆也就组成了一个国家的童年。
  在探访这批收藏家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对藏品未来价值的判断,更多的是对自己童年、青春的缅怀和纪念。出生于1950 年代的樊建川、秦杰,出生于1960 年代的赵庆伟、阎树军等,时至今日,仍在借助时代与科技进步所提供的便利条件,不断丰富着那些曾经铭刻自己成长印记的特殊收藏。
  2013 年9 月,我们走进了几位收藏家的仓库,也走进了他们的回忆世界,同时,也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国家的童年。
  50后 顽童的彩色糖果
  建国初期的老照片、文史资料、连环画手稿、宣传画、毛主席像章、“文革瓷”、票证等等,这些离现实生活已渐渐久远的物件,却成了广大新中国文物爱好者手中的至宝——“50 后”是这一收藏群体中的狂热者,他们生长在红旗下,听父辈讲述战争与和平,怀揣无穷理想。
  来到樊建川的仓库时,他刚刚买回的几箱家庭影集还没有整理登记,东西已经堆在仓库外面,而里面上百吨的报纸和几万本日记、上万件座钟、几十万张宣传画等各种杂物已经让这个上千平米的仓库堆得几乎无缝。
  在建川博物馆群落已经开放的15 座博物馆里,集中表现建国初期30 年的有5 座,展出的只是这个巨大仓库中的一小部分。这里安放着一个时代的青春,一个国家的童年。
  建川博物馆群落占地500 亩,经济上基本可以达到自给自足。正面战场馆门口战士雕塑的下面,种着水稻。在汶川大地震中出名的“猪坚强”到来之前,这里随处可见放养的牛羊。
  馆长樊建川的办公楼隐藏在群落的中央,旁边有饭馆、河流还有树荫。办公楼连同地下室共有三层,地下室是他的个人书房,书架全部都是石头做的。对于大部分男人来讲,成为政治家或者艺术家是一个普遍的梦想,樊建川在自己的博物馆里,把这两个梦想都实现了。他用十分艺术的方式收藏和展现了政治。
  樊建川1957 年生于四川,收藏了中国战争的遗物,经历过大地震,活到现在的年纪,他觉得自己赚了。2013 年,樊建川写下遗嘱,去世后,博物馆群落归国家所有。这在目前只是个愿望。从购买藏品到设计展馆,事无巨细,几乎都由他一个人完成。这个时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整个社会的从无到有,学习了太多的生存技能,或许他们偶尔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创造一个世界。
  收藏这类文物的群体,在中国异乎寻常地庞大,樊建川是个极致。1956 年在北京出生的秦杰也是他们当中活跃的一员。秦杰是工薪族收藏者的代表,提着刚刚在拍卖会购买的价值几十万元的古籍旧书,花一元钱去坐公交车回家,这种事情在秦杰身上司空见惯。秦杰尤其爱研究纸片中的历史,以研究、撰文为乐趣。
  很多人觉得这些纸片微不足道,可这一张张残破不堪的纸片累积起来,就是我们的童年。出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人对历史真相和易逝青春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享受,他们和今天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作着斗争,难以掩饰极易丧失的安全感。这种感觉以及近乎疯狂的收藏行为,都离不开他们出生的那个时代。
  1949,颠沛流离
  樊建川很高兴自己的孙女樊鲜花喜欢吃面条喝陈醋,因为他自己是山西二代,虽然没有在山西生活过,却继承了父亲的生活习惯。
  建川博物馆里有一座“南下”纪念雕塑,是他和在四川的晋商一起建设的,为了纪念父辈的迁移。他是四川晋商商会的会长,尽管他本人出生于四川。当年父亲随军打仗到达四川后,就在那里落地生根,最后的生命都是在四川度过的;樊建川也只是在语言中了解自己没有生活过的故乡——山西。常听父辈告诫不能忘本,他也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山西人。樊建川父亲家兄弟共十三人,由于老家山西兴县太苦,家长只好让儿子年满15岁就自谋生路,当八路、晋军、伪军、矿工的都有,出来了八个兄弟;到1949 年,就只剩下樊建川的父亲一人了。父亲觉得,战壕里的,都是兄弟。
  1949 年之前,战争多发,时代更迭,无数人更换了故乡。生长在北京西城区的秦杰,父亲原本是四川人。秦杰对四川的记忆完全来自奶奶的口述。他自己更爱北京的西城,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这个城区。在他的家里,有关西城区史料的纸质材料甚至多于很多官方机构。秦杰在用自己的方式加深对新故乡的认定。
  1949 年,在四川当数学老师的秦杰父亲,为了追重庆逃跑的杂牌军,沿着江就追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共产党部队缺人,又不熟悉地形,就临时任命他为排长,因为他有50 名学生,这就意味着,他有“兵”,同时还发给他一杆枪,虽然那枪根本就打不响,枪筒里塞的是报纸,除此以外,他和50 名学生每人还有一身军装、一条皮带、一根棍子,其实就是吓唬土匪用的。他带着学生追了200 里地,路过自己生活的村子时,让学生们排好队扛着棍子在他前面走,围着村子绕了三圈,国民党的旧军队就吓跑了,顺着江往川西跑。
  父亲在家排行老四,之前村里人叫他小四,“三圈”之后的第二天早上,村里人管他叫四爷,也有曾经得罪过他的地主连夜带了酒肉去父亲的家里赔礼道歉。一觉醒来,奶奶就成了“英雄的母亲”。在1949 年,很多形势、观念都是一夜之间转变的。
  对于父辈在建国之前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们只有从长辈那里听来,他们对自己出生之前的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很多人去找当年的旧报刊,从中找到了时代的蛛丝马迹。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
  樊建川的旧报纸收藏数以百吨计,除了作为史料,也作为生日纪念品销售。如果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报纸,一份套装卖300 多元,而到40 年代,就要上千元。
  秦杰也是旧报纸的狂热份子。2013 年9 月初,他在山东一家拍卖公司,花100 元买了4 份20 世纪40 年代的《人民日报》,其中1949 年8 月18 日的一期,他之前就买过。
  多出来的这期,他把其中的头条——毛泽东撰写的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作为重点提出来,放到网上竞拍。这张报纸上面的标价是50 元,秦杰认为它今天价值至少500 元,就是因为这篇《别了,司徒雷登》。这是毛泽东的名篇,被收录在当时的中学课本里,首发就是在这一期报纸上。
  司徒雷登是一位爱中国胜于爱美国的美国传教士,在杭州生活多年,抗日战争期间因为不愿与日军合作被关在集中营。司徒雷登1919 年被聘任为燕京大学校长时,四处募捐,在北京西郊为燕京大学建设了宫殿式的新校园,又重金聘请中外著名学者来燕大任教。在他那一代人的努力下,1930 年燕大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他在1946 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支持国民党进行反共内战。1949 年8 月2 日由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于是有了毛泽东在8 月18 日首发在《人民日报》上的这篇评论,曾经的燕京大学之父瞬间变成了美国的失败者。司徒雷登回到美国之后,又经历了政治斗争,命运在晚年变得跌宕;去世时希望把骨灰安放回中国的愿望在当时也未能实现,直至2008 年,其骨灰才回到浙江杭州。
  这份报纸最后以400 元的价格成交。秦杰看着竞拍者的网名,前5 个人他都认识,其中4 个都出生在1950 年代。最后竞拍成功的,是一位70 多岁的女士,一位曾经上过战场的红军战士。
  四五岁,特别饿
  即使司徒雷登没有回到美国,在中国,他的命运也免不了会急剧跌宕。建国后的第十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的饥饿战。当时的四川,一枚金戒指可能都换不到一个馒头。
  樊建川十几岁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女人紧紧地盯着看了很久,后来他妈妈告诉他,这个阿姨的女儿和他同时出生在同一个产房,三岁时被抓去吃掉了。樊建川生于1957 年,1960 年刚好三岁。他现在庆幸自己当年很瘦,否则,今天的建川博物馆就不存在了。
  即使在那个时代樊建川已经是十分幸运的孩子了,但他还是逃脱不开对于饥饿的恐惧。因为身在有实权的商业单位幼儿园,他几乎每顿都有米饭吃,饭上还有一个小红薯或者小土豆,可他还是饿得厉害。父亲当时花几块钱给他和弟弟买了一个小饼干,几块钱在当时也是极其贵的。他和弟弟舍不得吃,一遍遍舔,这时冲过来一个人,就把饼干抢走了。
  在各种文物资料中,樊建川会特别注意搜集1960 年开始发放的“代食品制造方法”,目前他已经搜集了至少十余个省份的,详细告诉百姓代食物品种、营养含量、制作方式等,但事实上,当时经常食用的老鼠、白鳝泥(即观音土)等却未见在文件中出现。
  在建川博物馆购买的故纸堆里,有一张1960 年湄潭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关于防止食物中毒的紧急通知。这张斑驳的纸上显示出,湄潭县仅仅在1960 年11 月13 日至26 日,就发生了16 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46 人,死亡4 人。主要是因为“采集野生植物,大搞代食品运动”。由于食物短缺,人们就去食用代食品,文中具体指明是吃了无浪腾子、石蒜、毒菌等等。类似的通知和消息,不计其数。即便如此,在博物馆收藏的一本1960年《漫画》刊物中,封面依然是上升的红箭头,两边一男一女胖乎乎的形象喜笑言开,两排字写着:大跃进,开门红。一张1959 年的宣传画,画面上的人物红光满面,题为:苦干实干加巧干,只要肥料挂了帅;男女老少积肥忙,亩产万斤不算难。
  这种经历让樊建川对农作物非常熟悉,秋天一过,等正面战场馆前面的水稻收割完,他打算在那里种上油菜。玻璃糖纸里包着大白兔奶糖  两代人的高考
  秦杰的仓库就是他的书房,书架还是20 年前买的,房间也基本是20 年前刚搬来时的样子。有几块玻璃坏了,一直都没舍得修,他宁愿拿维修和装修的钱去多买几件藏品,而他出生在1989 年的儿子对这一点十分不解。
  秦杰的父母都是教师,这让他在上学方面极其顺利,同时,也使他对“有知识的人”有种特别的情感。1978 年,中国恢复高考,那个时候辅导他读英语的是同住一个院子的邻居——朱镕基的夫人劳安女士。英语成绩在当时只是参考分,但秦杰还是很认真地去学,同时,他也在用不多的零花钱去收集古籍。在考上大学的前一刻,父母才认为他的古籍收藏“上道了”,这让秦杰在之后的收藏当中益加痴迷。除了古籍,他对旧报纸、刊物也不放过,尤其是国庆期刊,几乎是看到必买,这也缘于他本身的情结。1998 年,他被评为北京市藏书状元。一直到现在,他都认为这是他人生中无比重要的荣誉。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冲击。十多年前同样和自己一起收藏古籍的人很多在那一年出手赚了大钱。令他心中不太平衡的是,那些赚了大钱的东西很多都与自己擦肩而过。十几年前只是贵了那么一点点,如今的价格就与自己的藏品有了天壤的差别。他辞掉了自己的国企职位——北京特供食品厂总经理,去了上海分公司做销售,一来工资高了很多,可以有更多钱来收藏;二来当时上海出来很多“好货”,秦杰希望有集中时间买东西,他还特别向公司申请了双休的待遇。
  2008 年,轮到自己的儿子上大学了,他给了儿子一套自己1978 年上大学时花1 元钱买的古籍,说这套古籍就是你大学四年的学费,并且把当年的票据拿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拿着书去拍卖公司送拍。这套书最后卖了8 万块钱。而孩子对他藏品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经济价值上。儿子现在是优秀的汽车销售,同时热衷于股票投资。
  玻璃糖纸里包着大白兔奶糖
  儿子希望父亲也可以痴迷股票,可是秦杰却迷恋上了米老鼠。打开他的电脑,可以看到有80 个文件夹,分别是现在正进行的80 个收藏项目,其中让他最为痴狂的就是唐老鸭和米老鼠系列。他笃定2015 年迪尼斯乐园在中国的开放会带来这批藏品经济价值的高升,而事实上,这种痴狂,还来源于他对大白兔奶糖抹不去的感情。
  秦杰出生在10 月,他认为自己比好多名叫“国庆”的人都热爱10 月。1964 年10 月国庆期间,秦杰的奶奶从上海来北京看望要过生日的孙子,给他带来了几块大白兔奶糖和几个松花蛋作为礼物。这是秦杰人生中第一次吃到奶糖,甜蜜的味道一直记到现在。他后来疯狂地收藏了数以万计的糖纸,除了想要留住当时的味道外,还总是觉得,这糖纸来之不易。他还清楚地记得,奶奶告诉他,1958 年之前,这奶糖的牌子叫作米老鼠。
  民国时期美国的迪斯尼动画传入中国。中国第一个让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形象商标化。
  到了1943 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参照英国的牛奶糖生产出自家品牌的国产奶糖。糖纸图案为红色米奇老鼠,取名“ABC 米老鼠糖”。因为比进口奶糖便宜许多,很快拥有了大众基础。建国后,上海爱皮西糖果厂收归国有,改称为上海爱民糖果厂。这之后,这个糖果厂也参加了中国一系列“运动”。
  1958 年2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剿灭麻雀的高潮。米老鼠也连带遭殃,除了是四害,还有着崇洋媚外的嫌疑。上海爱民糖果厂作为对新中国十周年的献礼,把米老鼠奶糖变成了今天的“大白兔”。“如果不是奶奶给我讲这些,我也不知道,毕竟1958 年我还太小,而史料上也没有看到记载。”他后来就注意搜集1958 年之前米老鼠奶糖的糖纸以及宣传资料,也足足搜集了几大箱子。
  樊建川的仓库里也收藏了上万张的糖纸。他收藏的第一张糖纸是从一位老师在上世纪70 年代送给自己的奶糖上剥下来的,那张糖纸他保存到现在,上面还有毛主席语录。樊建川记得当时他还拿着这张糖纸到处炫耀。
  上中学的樊建川遇到了非常好的班主任,叫薛岱,是上海人。班主任从上海探亲回到四川宜宾,给几个学生一人一颗糖和一块饼干。“那时糖很金贵,我第一次吃到大白兔奶糖,第一次见到带铁桶的饼干。”薛岱老师给少年樊建川讲了很多他没见过的东西——飞机、海船、大楼、电梯、红绿灯。在今天,樊建川觉得自己思路开阔、永不满足的个性,与当时这位海派老师的影响息息相关。
  2013 年秋天,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厅里,名为《中国兔子糖》的版画几乎成了让观众停留最久的作品,这是正在进行的博伊斯大展。博伊斯几乎影响了中国所有当代艺术家,却从未到过中国。他在1979 年用大白兔奶糖的糖纸,做成了这个纸上彩色丝印版画作品,前后共印制了90张,每张上面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和编号。或许,这个糖纸,就是他当时对中国的认识。毛泽东像章的地下交易  毛泽东像章的地下交易
  如果说收藏糖纸是对甜蜜生活的追忆和向往,那么疯狂收藏毛主席像章又意味着什么?
  很多游客来到建川博物馆群落都是住在工农兵客栈。客栈的前方就是红色年代章钟印馆。进入展厅看到的是满墙的毛主席像章,包括天花板上也都是;中间展柜陈列的则是比较罕见、有代表性的纪念章。 这个群落还有一家三星级酒店——金桂大酒店,酒店前台墙面则是由1.5 万枚毛主席像章组成,墙面的中间是一个大的毛主席像章,其次顺序排列有8 个相较此小的像章,周围再围以各种形状的像章装饰。从构思到完成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像章是樊建川和8 个员工一起贴到墙上去的。
  即使作为满墙的装饰,他的像章还是用不完。在这里,堆积着上百万枚、成吨的毛主席像章。
  章钟印馆斜对面的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里,有着两个穿军大衣的塑像。塑像中的人物把军大衣偷偷翻开,里面满满的毛主席像章。这个塑像的原型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樊建川。最初收藏的毛主席像章都是靠这样偷偷换来的,用自己多出来的像章去换没有的。
  樊建川根据后来收藏到的文字资料判断,“文革”结束,朝野官民一般不再佩戴像章;当时的社会已经累积了近十几亿枚毛主席像章,根据有关部门粗略估算,折合铝为六千余吨。对于像章的处置,在当时颇有顾虑。他收藏的资料堆里,有一份供销总社文件,是向上请示的函,为了不浪费金属材料,供销社希望可以按照废铝和废塑料收购这些像章。
  在这个时期,国内已经有大量民众开始收藏毛主席像章。樊建川还去过山东邹城周庆戈创办的毛泽东文物像章博物馆。这个馆收藏了70 余万枚毛主席像章,博物馆的建筑样式模仿天安门,门前还有条“金水河”。
  官窑“文革瓷”
  像章已经不必每天佩戴,对于毛主席的崇拜还在普遍延续。仔细观察“文革”前后的美术作品就可以看出,毛主席亲切自然的形象,大多出自1950 年代,而越往后,其形象也越来越被神化,变得整齐划一。
  “文革”时期宣传画,曾经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被外国人和香港客户追捧,而根据秦杰的回忆,那个时期建国早期文物收藏刚刚兴起,就是因为广东、香港一部分人购买大量的毛主席塑像,供奉在家里或车里保平安用。
  樊建川对红色收藏的认识也源于对“文革”瓷器的热衷。他还写过一本《文革瓷器图鉴》销量颇为不错。有个经常帮他买文物的熟人陈二胖,在成都小关庙开了一家羊肉汤锅店。樊建川去他店里吃饭的时候,看到中间树立着一座毛主席雕像,就想买下,可陈二胖不同意,樊建川扔下800 元钱,抱起雕像就走。没了雕像的羊肉汤锅店很快就倒闭了。
  在建川博物馆的库房里,专门有两个架子陈列“文革瓷”的赝品,这是樊建川起初买货时交的学费。现在他经常帮别人看瓷器,已经是这一类文物的专家了。
  “文革瓷”除了毛主席造像,还有普遍的日用瓷器。樊建川创建的“文革瓷器馆”有个透明的玻璃地面,里面装着满满的碗,抬头看,天花板上则是满满的盘子。一般来说,正常的展柜都是一件文物一个展柜。樊建川的展示方法被人称为“贫困美学”,而低头抬头之间,樊建川也戏称治好了不少人的颈椎病。
  治好颈椎病是戏称,抬头低头间看到了建国初期的日常生活是真的。这些可以触摸到过去年代生活的物件,正是那个急逝的青春记忆。
  清风对明月,“干屎对清尿”
  说起对青春年代的回忆,樊建川印象最深的就是展示在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里的干屎票和清尿票,这种票他收藏了很多,另外还有打击粪霸投机倒把的布告。在“文革”期间的城里,屎尿都是好东西,需要凭票供应。当时,机关及国企公厕粪便油气重,都是好肥。樊建川在他现在的办公室里,张口就说出当时社会流行的对联:清风对明月,干屎对清尿。今天想想,还是挺欢乐的。
  问几个收藏建国初期文物的收藏者,认为这个时期什么文物是再过一百年后依然不衰的。意外的是,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个时期买布、肉等用的票证。在物资贫乏的时代,这些票证显得比今天的人民币要金贵得多。
  樊建川正在建设的几个博物馆中就有一个票证博物馆。各种票证塞满了当时的生活。如同今天有人印假钞,当时也有人印假票,与之伴随的是“投机倒把”罪的设立,各地都设有“投机倒把办公室”。倒卖布票、粮票、烟票、工业品票等会受到重罚。建川博物馆有张老照片记录着抱着“王素芬”牌子的女人,因为倒卖钓鱼线、粮票、白酒、布匹等物品,正在和她的商品一起进行展览处罚。除了示众还有什么惩罚不得而知,但是樊建川觉得在当时会处理得很重,但是如果发生在20世纪80 年代,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不无道理。1993年,樊建川从宜宾市副市长的位置上辞职下海,起初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工资从300 元增加到3000 元,倒转20 年,他做的生意也会被定义为投机倒把。当时的他已经收藏成瘾,需要更大的资金满足收藏需求,后来自己成立了公司做房地产。有人问过他,收藏的资金从哪里来,樊建川说自己本身就是个富豪,曾经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200 名。
  当时还有一种“号票”,樊建川也收藏了一整版。号票无商品确定性,由革委会临时宣布,指定号票的购买目标,如三号票可购半斤花生,九号票可购两包香烟等等。当时为了满足父亲的烟瘾,他挨家讨要、串换号票。
  或许就是因为建国初期30年的物资匮乏,让那个时期出生的不少人都有了囤东西的习惯,也让这一个时期文物的收藏者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
  随着对过往生活追忆的需求越来越大,樊建川现在红火地开展起博物馆提供商务,这也成为他收入的重要来源。他给别人做策划、陈列、管理,同时还提供馆藏文物。这个工作几乎都是樊建川一个人完成,因为需要策划人员懂文物、建筑、艺术、布展、管理,还需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他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替他做这些工作。做博物馆是他喜欢的事情,又能以此为生,他现在觉得状态特别好。
  樊建川是微博控,粉丝接近30万人。秦杰是网购狂,每天都会收到他在孔夫子旧书网、易趣等网站上购买的收藏品;不大的书房里,堆满了还没来及拆封的快递。偶尔买到副本,他也是通过网络,迅速卖出去。出生在1963 年的赵庆伟,曾经被称为“京城破烂王”,一度大手笔地收藏建国初期的文献资料等,他的最新专场将在淘宝上拍卖。60后:少年玩家的梦想  文章来源:《艺术商业》2013年10月刊 版权合作,请勿转载
  60后 少年玩家的梦想
  “60 后”一代藏家与“50 后”同为新中国文物收藏的中坚力量,相较之下,青春期在文革与改革开放中交替度过的他们,旧时缅怀之余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反省。即使放眼整个大艺术品市场,“60 后”也是最具实力的中流砥柱。他们,在贮藏中经营人生。
  赵庆伟不是第一次做专场拍卖,只是第一次在网络上进行,他挑选了一批名人书稿,做成一个专场。在三年前,翰海拍卖的小雅观心专场曾经红极一时,这个专场连拍三年,全部都是赵庆伟收藏的书稿、连环画原稿等。
  2013 年9 月中旬,赵庆伟刚刚从12 麻袋旧书中翻到一本英文书,书的扉页上写着:徽因,1911。他又兴奋起来,12 麻袋旧书他花了2 万元,是在一个老卖家手里买的。这个老卖家总是有渠道去一些使馆、文化单位的宿舍等地方搜集到名人和文人的旧货。这种旧书中翻出的兴奋已经许久没有出现了。对于手稿、史料、旧书的收藏尤其考验淘货者的知识结构。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收藏者们有着对知识天然的渴望,促使他们在收藏中得到一种平常难以得到的快乐。
  然而现在赵庆伟正在痴迷其它收藏项目,他的仓库也由4 个集中到现在的1 个,珍贵的老照片都放在密封的箱子里,手稿和旧书海报随处堆着,看起来就像是拆迁现场。他觉得随着拆迁潮的逐渐消失,在废品里找机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拆迁的“机遇”
  赵庆伟在收藏方面主流的渠道与樊建川类似,都是趁着国家单位拆迁、民居搬家的时期收入了大量可观的藏品。
  20 年前,赵庆伟还在痴迷老油画的收藏中。1998 年,上海延安路改造,老洋房里在清理旧藏和旧货,赵庆伟赶去收购油画的同时,还看到路易时期的西洋家具、老月份牌、宣传画、旧书、家信等等,价格都很便宜,月份牌约2000 元每张,他顺便买了一些,其中有一张是金梅生创作的《朵朵鲜花献英雄》。“ 当时旧货集中在延安东路,我早晨起来吃个早饭过去买,从东头买到西头,吃个午饭,吃完又出来一批,再接着买,一天买好几趟,在上海买了半年。”同时,他又听到大连也在城市改造,赵庆伟又从那里搜罗到日本老浮世绘版画。同一年,哈尔滨一座教堂拆迁,赵庆伟买到了米开朗琪罗的浮雕原作。还是这一年,中央美院由原来在的校址搬迁到现在的花家地,赵庆伟又在这个过程中收购了大量油画,其中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男青年坐像,画上没有作者本人的签名,但是凭着自己对油画的了解,他很肯定这就是王沂东本人的画。于是在他的画廊展出了这幅画,并由王沂东认定后签名。这幅画最后卖出了几十万元。
  就在一轮轮拆迁潮中,伴随艺术品而出的,还有大量的名人手稿和书信。赵庆伟经常看得手抖,看到好玩的东西,也不请助手帮忙,自己在故纸堆里研究半天。后来他就直接从老油画过渡到手稿信札的收藏,专注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的搬迁;自己在全国各地都布了“线人”,只要一有线索就过去用卡车拉货,一般一两万能买一卡车的纸质资料。2008 年之前,赵庆伟的收藏规模达到顶峰。随着奥运城建规划的实施,很多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搬迁,大批早期的文档资料、名人手稿、画稿、书信、日记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晚买半步,这些史料就变成纸浆了。赵庆伟租了4 个仓库存放它们,其中大部分记录着建国初期的历史。这其中有中影集团搬迁出来的建国初期的电影剧本、剧照、宣传画,还有国家博物馆搬迁出来的老文物照片等。
  这些文史资料之所以可以刺激到赵庆伟,他觉得和自己童年时候玩乐颇多不无关系。赵庆伟出生在1963 年,与收藏老电影的崔永元是同一年,他还捐给崔永元的电影博物馆1.5 万卷电影胶片,以及不计其数的电影海报。事实上,1960 年左右出生的人也构成了中国目前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的中坚力量:如佛像收藏家邢继柱出生于1961 年,古代书画收藏家刘益谦出生于1963 年,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出生于1965 年,近现代书画收藏家杨休出生于1968 年,等等。
  赵庆伟觉得现在很多人的收藏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对儿时那个物资紧缺时代的报复性收藏。挣来的烟标  挣来的烟标
  童年的赵庆伟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玩是他对自己儿时生活最大的记忆,随便一列就可以有几十种玩法。比如小时候喜欢刻剪纸,长大后看到别人刻得比自己好,就会买回来。他还有数以万计的糖纸,玻璃丝编套也有很多——过去为了防止玻璃杯装热水后太烫,会给杯子用玻璃丝编个套罩住玻璃杯。赵庆伟后来在旧货里发现编得好的,也买回来了。“小时候,糖纸、烟纸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资源性的,需要玩得好赢回来。”
  小朋友经常会收集一大堆烟纸,并把他们折叠成纸牌的形状,几个人各自把自己的烟纸亮出来,看谁的烟纸级别高,级别低的,就把手里的烟纸全部交给级别高的人管理,由他把所有的烟纸按照级别高低重叠在一起,再把他们全部摔在地上,哪个烟纸翻了面,那这张就归他了,然后依次由烟纸级别第二高的人继续翻面,直到赢完所有烟纸。
  还有一种玩法是把烟壳折叠成三角形,然后几个玩家用三角形的烟壳互相拍,看谁能把别人的烟壳拍翻过来,赢了的人得到对方的烟纸。
  在过去,像电视塔、黄金叶、大众、竹叶青等烟纸属于不入流的,持有这样烟纸的小朋友会没有伙伴一起玩,而凤凰、长春、中华等烟纸则属于小朋友们争抢的高端货。长大后的赵庆伟在潘家园广撒网,就是要买到中华带飘云的烟纸,那是他小时候最想得到的,几乎没人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普通的中华烟纸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带飘云的中华烟纸是1950 年代公司合营时期的产物,上面是繁体字。通常这种烟纸,一张可以换普通烟纸满满一抽屉。而普通的中华烟纸在今天的地位就像是拥有一颗钻石。那时候的男孩子也会去赢稀有的糖纸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
  赵庆伟觉得现在的“80 后”“90 后”没有什么玩的机会,也不太知道怎么去玩,自己在童年玩的经历,为之后收藏和赚钱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己在小时候是为了玩去赚钱,这个基本规律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童年的玩也会需要经济基础,对于玩的钱,家里不会供给,只有自己去挣。童年的赵庆伟尝试了很多赚钱的方法,捡碎玻璃、牙膏皮,还有捅马蜂窝。现在,他很得意自己摘马蜂窝的技术炉火纯青。“尤其是最难摘的牛蜂,个头很大,它们在木头里面建巢。有时候能打三层空洞,卵和蜂蜜都在里面,摘了蜂窝要把这些东西甩出去,蜂蛹都拿出来,在阳台晒干了才可以卖。这样摘一堆可以卖2 块钱,2 块钱够一大帮伙伴搓好几顿。我从上小学前就开始卖这个,直到初中,只被蛰过一次,经常把马蜂窝挂在书包上去上学。”
  小时候就可以捡东西卖的赵庆伟,于是有了对别人处理物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也表现在他2000 年前后疯狂收集废旧史料的过程中。
  拍卖场上的旧货
  赵庆伟收藏文稿、史料、旧书,除了对于这些文字资料之中故事的渴求,还隐隐地觉得这其中会有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在他疯狂席卷十年后一直都没有得到强烈的认可,而此时,之前开公司挣的钱几乎都投到这批藏品中了。还好拍卖公司找到他,希望可以整理一部分手稿出来拍卖。
  2010 年12 月11 日,北京翰海一场名为“小雅观心”的特别拍卖正在进行当中,79 件来自于潘家园、报国寺等传统大众收藏途径的拍品以无底价方式接受买家竞价。成交率100%,总成交额2300 万元。赵庆伟在上海买的那幅金梅生的《朵朵鲜花献英雄》是新中国时期重要的宣传画,成交价是72.8 万元。当时专场的经理在现场给他打电话,压着狂喜的声音说:“疯了!”这个结果跟拍卖之前的波折相比,简直就是大喜过望,而跟自己十余年的疯狂相比,却让赵庆伟觉得无比平淡与平静。
  当年春拍时,最早是荣宝拍卖找过赵庆伟,因为业务经理认为这些手稿的质量非常高,而当赵庆伟把手稿、史料都整理出来之后,荣宝却犹豫了,担心风险太大,毕竟之前在拍卖市场没有经历过实验,很有可能拍卖价格过低,赚到的佣金都抵不过宣传的费用,就放弃了。时任翰海拍卖副总经理的柴宁到赵庆伟这里征集老油画,意外看到整理出来的手稿,他们决定赌一把。整理出来的70 多件东西,柴宁估价到400 万,赵庆伟很感动他判断的价值,但是为了试水,也为了不要冷场,还是决定无底价拍卖。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拍品都是赵庆伟以“收破烂”的形式买回来的,大多数上拍的东西,还是他花高价费尽周折买回来的。比如,有几张老油画,在这场拍卖中只拍到一两万元一张,但赵庆伟买的时候每张都五六万元,通过画廊要卖十几万元一张。著名版画家古元的版画,一套7 张才卖了7 万多元,而当时古元版画的市场行情是五六万元一张。
  连环画手稿、素描、信札等拍卖的价格却远远超出他收购的价格。周思聪素描《纺织工人无限热爱周总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分别以252 万元和229.6 万元的高价成交,蒋兆和素描《方志敏的肖像》以26.88 万元成交。专场拍卖中价格最高的一件作品,还是《半夜鸡叫》连环画原稿,它以291.2 万元的价格被王薇收入囊中。赵庆伟称:“她是拍卖行的王,在那儿总买最贵的,而我就是民间的王,这个领域,我也是买最贵的。”第一场拍卖品种丰富,每件拍品,赵庆伟还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小雅观心连拍三场,拍品都是根据第一场的成交结果去调整的。老照片收藏家的摄影师情结  老照片收藏家的摄影师情结
  挣了钱的赵庆伟为了回报卖家,曾经回到上海,买了《朵朵鲜花献英雄》手稿的卖家10万块钱的老相机。这张2000元买72.8万卖掉的手稿,登上了翰海2011年春节送给客户的台历封面,其复制品也挂在了时任翰海拍卖总经理温桂华和副总经理柴宁各自家里面的墙上。
  10 万块买的几台老相机基本都是国产货,如果为了挣钱,他应该去买老徕卡相机,毕竟在老相机市场属于主流项目,可是国产相机却是他的情结。
  在部队大院,除了中华烟纸,男孩子们追逐的,还有相机和气枪。1970年代,部队大院只有两家人拥有相机,其中一家还有气枪和冰鞋,那家的少年比赵庆伟小一岁,和他一样上初中三年级。“他人特别好,为了玩那台135的相机,我们去买北影厂过期的电影胶片,一根大概1.5 米长,买回来在被窝里卷,大概能卷40张。能拥有120的底片简直就是做梦。”
  这种渴望映射到成年后的赵庆伟,几乎成了全中国收藏老照片数量最多的人。连续几年的拍卖,他在其他方面的收藏基本都在出,只有老照片,他不想出手。
  赵庆伟想建老照片博物馆的愿望在多年前就表达了。那个时候,他觉得要再等等,藏品丰富了再建立。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藏品丰富了,地皮却消受不起了。他的仓库也从最多时候的4个消减到现在的1个。想要建立博物馆的地点,因为地价和拆迁,也在不断变换。
  建立博物馆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还是有指望的。让赵庆伟觉得无望的是,即使他现在拥有仙娜座机,也买得起底片,可是自己没有拍过1979 年之前的照片,也永远没有机会拍到了。
  这使他无比羡慕1934年出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摄影师肖顺权,也收藏了他的很多作品,每件都让赵庆伟震惊。这些成像于上世纪50到60年代的照片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的作品,可是肖顺权在这一时期却有着庞大数量和精湛质量的作品,题材涉及开国十大建筑、故宫名画、历博文物等。
  没有出手老照片,除了因为要建设博物馆,赵庆伟还觉得目前老照片还处在价值洼地,总有一天价格要远远高于现在。
  天安门城楼前的中国
  比起赵庆伟老照片体系的庞杂,现任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大校的阎树军则要专一许多。他从24岁起,就开始着迷天安门,除了所有关于天安门的老照片,他直至目前,都要每天去拍摄一张天安门的照片。作为军人,他的仓库看起来要整齐许多,看起来更像是展厅,重要的照片副本都在墙上挂着,物件存放在装有透明玻璃的柜子里。
  我们总是通过自己触手可得的种种去认识社会、生活、工作、感情。阎树军不同,他每天都在观察天安门,他是通过天安门来观察这个社会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安门见证了国史、党史、军史”。虽然这个城楼在百年间谈不上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可是那里每天人来人往,定格在影像上,却是十足的缩影。他打算每年都出一本天安门的影像志,见证这个国家的成长。2013 年10 月1 日之前,他的新书《天安门影像志》的珍藏版已经印刷完毕了,只印了300 套。他觉得每年一本的书可以广为传播,自己也需要精心出一本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书。如今,他俨然成了天安门的代言人,每个周末都忙着在军校或者图书馆等公众场所讲他所知道的天安门。
  阎树军每天去天安门拍张照片的行为,也极为艺术。阎树军出生在1965年的河北农村,出生时周围都在高喊毛主席万岁,当时用的脸盆、镜子、铅笔盒、书本上面全部印的都是天安门。幼年的他不知道毛主席是什么,觉得这三个字或许是指一堵墙,有时候也觉得这三个字就是一本手册。上小学时,第一篇课文就是《毛主席万岁》,那时候他还是不理解。1976 年,毛主席逝世,方圆几十个村的人集中在一个大操场一起哭,11 岁的阎树军也跟着哭,他心想完蛋了,再也见不到毛主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去看天安门,见毛主席成了他潜移默化的奋斗目标,成了生活和工作的动力。
  等到2000年自己女儿出生时,还没睁开眼的婴儿被他在第一时间抱到了天安门转了一圈,和在上面微笑的毛主席打了个招呼。成年人在自己童年时缺失的东西,总是都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
  阎树军是到1988 年自己24岁的时候才看到天安门的。他在国旗杆前敬了一个礼,站了20多分钟。他觉得这种情节在每一个出生在1980 年或者说1988年之前的人都会有。天安门1988年1月对外开放,再早一点,去北京都是需要县以上公安局的介绍信。受过传统教育的人,对天安门都有一种向往。
  从这些老照片上,阎树军看到,天安门真正被赋予政治意义不是在1949 年,因为在1950 年国徽才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1949 年到1966 年,天安门前的自由度比现在高很多,他还有一张1953 年小朋友在天安门前放鞭炮的照片。
  枕套情思
  2000年之后,互联网成为阎树军搜集老照片和老物件的主要渠道,每天以天安门为关键词刷新数次。前几年,他在淘宝看到一件十字绣的枕套,是现在绣的,卖家要价480元,虽然绣得不错,但是要480元太贵了,阎树军在网上与卖家还价。卖家告诉他,480元你觉得贵,我却觉得值这个钱。这个枕套有一个原件,是卖家的母亲在1950 年代结婚的时候绣在新婚的枕套上的。以往,姑娘在出嫁的时候,都会在陪嫁的枕套上绣鸳鸯,表示对幸福生活的期许,可是在当时的年代,天安门已经代替鸳鸯成为那个姑娘当时心里最大的希望。母亲回忆当年,用目前便利的十字绣又绣起了那对枕套。
  阎树军被这个故事感动,他没有讲价,付钱买下了枕套。后来卖家说她母亲要到北京看他,阎树军开车去接母女俩,看着那位母亲手哆嗦着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个手绢,打开是480块钱,交给阎树军,说自己女儿不懂事,自己绣的枕套哪值这么多钱。阎树军拒绝把钱收回来。于是这个母亲拿出一块竹板送给阎树军,竹板上面刻着天安门,是1960 年代游行时,人们一边游行,一边举起竹板高喊“毛主席万岁”。
  这两件东西目前都展示在他位于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后面的仓库和展厅里。虽然只是稀疏平常的两件东西,在阎树军眼里却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纯真与热情。
  赵庆伟觉得研究这30年是自己收藏这么多年的主要动力,而且这种行为不止发生在那30年的中国。那是十分危险的状态,对于政治体系的人来说,只有控制住这种激烈的情绪,国家才可以长久稳定。就那个年代被鼓舞起来的斗志,大家一致的情绪,值得一直研究下去,就像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复杂、强大,它的起源和作用力一样让人们着迷好奇。
  他在自己的旧货中翻到过一张“鸡血疗法”的偏方,存在于1950年代的农村,这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打鸡血”一词的来源,一直都是口口相传,赵庆伟终于找到了文字证据,这种发现可以让赵庆伟快乐许久。
  阎树军想要成立一个天安门文史资料研究所,让全世界对天安门感兴趣的人都来这里研究天安门。
  赵庆伟欣赏着自己的翡翠和串珠收藏,偶尔在楼下打打台球。他的东西在拍卖市场火爆的时候,赵庆伟经常出城去打高尔夫。他现在觉得打高尔夫实在太费时间了,收藏的资料太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探索,因为收藏的项目太多,他整体出手了老唱片和版画单项,购买赵庆伟藏品的人,比如收藏老唱片的汪世林、收藏版画的赵堂伟、收藏漫画的王平久,以及收藏电影的崔永元,大部分也出生在1960年代。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盘一打开就叫格式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