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市叫冯琦军

来自子话题:
到现在我都会背这一段:&br&&br&男: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br&&br&女:这位将军,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污点,怎么反倒怪罪起我的错误? &br&&br&男: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br&&br&&b&初中的时候看的,里面的台词几乎美的就像大唐盛世,过耳不忘。&/b&
到现在我都会背这一段:男: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女:这位将军,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污点,怎么反倒怪罪起我的错误? 男: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
来自子话题:
以前看过帖子,大意说雍正是最可爱最会卖萌的皇帝,以下来自贴吧&a href=&/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雍正帝批阅奏折!&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francoise81@126/blog/stat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雍正朱批 - Garudai 的日志&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b&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b&&br&呆皇帝……&br&&br&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b&朕笑得了不得,&/b&真武夫矣。&br&皇上您喘口气别笑抽了……&br&&br&3、&b&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b&阿弥陀佛,好一大险!&br&好温柔&br&&br&4、批年羹尧折: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br&令天下腐女流诞就是矣。&br&&br&6、批石文焯折:&b&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b&&br&皇上脾气太好了&br&&br&7、批王国栋折:&b&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b&&br&哈哈哈估计是朱砂撒在纸上了,怕大臣误认为是血,哈哈哈可爱的雍正&br&&br&8、批王士俊折:岂有是理!朕心寒之极,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br&皇帝不哭,抱抱……&br&&br&9、批杨宗仁折:&b&该!该!该!该!&/b&只是便宜了满丕等,都走开了。不要饶他们,都连引在内方畅快!&br&想起郭德纲的白事会了……姓于名该字冠希……&br&&br&15、批李维钧折: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b&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b&,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br&皇上你忒没溜了……&br&&br&16、批葛森折:旗下人员,只以见钱,眼都黑了。&br&古今如此&br&&br&.“臣素知赵弘恩居官干练,才守皆可用”侧有行批:&br&  力量好,操守朕只信他不及,不如——&b&错念了,朕只当赵弘本,错批数句矣。 &/b&&br&(原来皇上竟然也有如此不仔细的时候啊)&br&&br&8.王嵩到来,朕见了,竟不是个东西,满脸混帐气。
以前看过帖子,大意说雍正是最可爱最会卖萌的皇帝,以下来自贴吧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呆皇帝……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
来自子话题:
谢题主邀。&br&&br&王莽毕竟图样,虽然上台之前很得同志们好评,在哪里都有佳话,也看到了那个社会的矛盾,对帝国的未来有深深的危机感,然而他的改革不能说是深思熟虑的,想要压抑豪强大地主,却要以更强势的中央来取代,想要给人以公平正义,却要以更不公平的的方式行之,想要治理官僚机构的繁冗腐化,却又不得不设立更多的机构,迫切追求稳定,却又不得不强行突破任督二脉。&br&&br&他不完谁完,至于是否篡汉,已经不重要了。但是不是说王莽是没有机会的,王莽只要不去管下层的死活,紧紧依靠住自己应该依靠的豪强们,后世记载这段历史,他的天下,一样会稳如泰山。&br&&br&所以,王莽的错误,后人不会再犯了,历史毕竟不会重演。&br&&br&至于刘秀,虽然在网络上已经是近乎于神的存在,然而石勒说了: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br&&br&刘秀的胸怀和对天下的构想其实只能算中上,他只不过从王莽的故事中,学会了该讨好谁,他的天下,只是豪强们以他的名义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罢了,东汉甫一建立,就已经呈现末世的征兆,我们来看一个熟悉的故事,强项令董宣,秉公执法居然被贤明的皇帝勒令低下头颅,后汉的堕落可见一斑,这是前无古人也是 后无来者的。&br&&br&不过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建武十五年,光武皇帝终于意识到不改革还是不行的,下诏度田,企图从曾经拥戴他的豪强们手中分一杯羹,结果在他赖以平定天下的根据地河北,“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真是莫大的讽刺。&br&&br&自然,刘秀的子孙们几乎都是在帝位夭折的,以刘秀长寿的基因,子孙竟如此命歹,细细思量,历史还是挺有意思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不仅仅是一句诅咒呢。
谢题主邀。王莽毕竟图样,虽然上台之前很得同志们好评,在哪里都有佳话,也看到了那个社会的矛盾,对帝国的未来有深深的危机感,然而他的改革不能说是深思熟虑的,想要压抑豪强大地主,却要以更强势的中央来取代,想要给人以公平正义,却要以更不公平的的方…
来自子话题:
作为一个政权,中华民国现在还存在。谈不上到什么时候为止。&br&&br&作为划分中国历史时代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终结于1949年。退往台湾的政权,已经不能代表1949年以后中国的”朝代“了。
作为一个政权,中华民国现在还存在。谈不上到什么时候为止。作为划分中国历史时代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终结于1949年。退往台湾的政权,已经不能代表1949年以后中国的”朝代“了。
来自子话题:
这是蒙古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之一吧。&br&事实上题主所说的“中原和江南没有能大规模养马的草场”是错误的。&br&元朝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br&众所周知,南耕北牧,但是元朝的统治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水美草肥的山东、江西甚至云南都有官办马场,插一句,就连棒子也没逃过养马的命运,现在的旅游胜地、韩国对中国免签的唯一地区、韩剧中经常出现的免税天堂济州岛当年也是蒙古人的一个官办马场,叫耽罗马场...蒙古贵族在内地的私人马场更是不计其数,元史中记载&蒙古军取民田牧,久不归&;&阔端赤牧养马驼,岁有常法,分布郡县,各有常数&。同时,元朝在内政上建立了许多鼓励养马的制度,设立了如太仆寺这种专职的管理马政的机构,就像石油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样,当时全国掀起了牧马学大漠的高潮,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和先进人物。&br&&br&有首民谣这么唱到,&家住淮西庐州边,那里是个好地方& ,元朝在内地一个很大的官办马场叫做“庐州马场”、朱元璋黑帮中重要打手,也就是你提到到徐达、常遇春,史称|&淮西勋贵&,嘿嘿,庐州马场+淮西勋贵,知道他们起家的马是从哪来的了吧~所以他最终一统全国也有历史的必然性,跟他打的那些土豪们,比如方国珍之流,一问有多少马?190匹...估计还没有军队里做饭的大师傅多。但朱元璋此时已经有上千匹战马了。&br&&br&再说说北伐,其实,整个过程中他们就没怎么遇到牛逼的蒙古骑兵,这展开来讲就太多了,他敢打王保保都是后来的事儿了,在骑兵上也吃过亏。&br&&br&朱元璋有一支军队叫做长枪军,光荣的三国志玩过吧?长枪兵是专门克骑兵的,战争初期,一般是蒙古骑兵来打朱元璋,都被长枪兵打回去。这时,朱元璋已经积累了一些打骑兵的经验。&br&&br&攻取大都,大部分责任是因为蒙古贵族通知集团内部矛盾,南方都打成一锅粥了,元朝内部还在争权夺利,消灭朱元璋最好的时候,王保保正在跟孛罗争国本,好不容易争上了国本,现在打朱元璋还来得及,突然李思齐又跟他干起来了,元朝朝廷也很搞笑,今天帮王保保,明天又帮李思齐,南边徐达和常遇春都快打到大都了,元惠帝还操心找人帮着李思齐一块儿合攻王保保,这样搞不清状况的政府,真不亡国也是醉了。&br&&br&坦白的说,朱元璋还是很忌惮王保保的,王保保在山西,他可以说是元朝最后一支保持蒙古骑兵传统的中原军队(其实漠北还有一些,但已经离心,甚至还有捣乱的、罢工的、叛逃的、不想放牧自己跑去务农的等),王保保这个人很传奇,有个很有名的妹夫张无忌,在韩店打败汤和之后,赵敏派内应去了他的军队,在太原,明军料到正面战场肯定是打不过(朱元璋在众臣要求迅速北上的时候,很冷静的说北土平旷,利于骑战,说明朱元璋此时已经认识到在南方的打法不适应北方作战了),所以选择了依靠内应,趁夜劫营的战法,打败了王保保。当然赵敏内应那段是我胡编的,内应劫营是史实,顺便说一句,王保保真正的妹夫是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元璋外孙子还得叫他声大舅,这是后话。&br&&br&再回到主题,打王保保的骑兵哪来的?答案是连抢带占还受降,王保保在山东的时候,朱元璋没怎么搭理他,他走了,朱元璋就去捏软柿子了,山东有个马场,叫做益都马场,守将叫做施魏因施泰格,不是,说错了,叫魏赛因不花,就是个没什么用的八旗子弟,迅速就投降了,马有了...打到河南,王保保他姥爷又带着大批军马投降了,马又有了;河北一带,私人马场众多,古人称,燕赵多精骑,徐达常遇春速度打下来,这又有一大批马了。但想要追击王保保,要更多的马,还记得我刚才说的棒子的马场吧?朱元璋毕竟文明人,花钱买!在广东那边也买!最扯淡的是,连琉球的马,他都买!!!琉球就是现在的冲绳,一介岛国,马在他们国家估计就跟大熊猫似的,就这朱元璋也买了40多匹,可见当时明朝对马的需求有多么饥不择食了。&br&&br&但即便如此,明朝骑兵仍然无法与王保保骑兵相匹敌,我们回顾一下明朝的马匹来源:三大马场的马,这些马是很不错的军马,私人马场的马,可以说,这些马档次就低一些了,再就是朝越南、琉球买的马,不是我看不起他们这种马,楼主可以去动物园看一看,矮种马有多么猥琐,跟漠北的高头大马一比,首先气势上就输了,就好比郭敬明在姚明面前,怎么都觉得矮人一头(甚至不止一头),我们再来看看王保保是什么马?朱元璋对李文忠说,“王家这小子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什么叫做拐子马呢?就是铁甲马。朱元璋有多么忌惮这支骑兵呢?他说“尔等诸将,出入塞上,非一、二千骑不得轻行”,但他自己有多少马,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这句话,其实有一定吹牛逼的成分,你有多少个一、二千骑啊~但是不是真没办法了呢?历史告诉我们,不是~&br&&br&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朱元璋主要靠两个手段&br&1、步骑协同。步兵,当然不是拿板儿刀那种,枪兵为主,骑兵协同,可防可攻。说“淮北劲旅,虽燕赵之精骑不及也”说得就是徐达的部队,朱元璋认为“方今马少,全仰步军,必常附城垒,倘有不测,则可固守得全,以待援至,此上策也”,所以两个兵种协同作战,进可攻,退可守,打得过可以欺负,打不过可以赖皮。&br&2、车骑并重。朱元璋说“车骑并重,北方尤宜”,前面我们说了,朱元璋从琉球买了40只熊猫回来的同时,还带回了5000斤硫磺。朱元璋的兵车复兴计划,没有照搬春秋战国时代,而是开创了原始小坦克,路上阿帕奇时代,《精武英雄》上日本老师跟李连杰对打的时候说过,这个时代,最快的还是枪。古代之所以骑兵可以横行天下, 比得是机动性,当机动性更强的火器出现了,又搭配在马拉的军车上,蒙古骑兵还跟你玩个毛线啊,摆明了欺负人好吗~&br&&br&回答完我才发现我跑题了,简单的说军马就是我上面说的这四处地方来的,中原官办马场、蒙古贵族私人马场、降军带来的马匹、国外进口的马匹。&br&&br&对于题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徐达是帅才,单说骑兵玩的好的还得是闪电前锋常遇春,大外甥李文忠和朵颜老板冯胜(就是上边题友所说的朵颜三卫的头儿,但朵颜三卫出彩都到靖难之役了)&br&&br&至于说硬碰硬,可能真是算不上,当时明朝的骑兵万里防线“可用之马,不足十万”,而反观蒙古,人家过年赶个集,上街买个菜,吃个早饭都有数万匹马出没,所以才有后来蒙古即便分成了瓦剌和鞑靼,没事儿还能抢你点鸡蛋,借皇帝去玩儿两天的实力。&br&&br&徐达和常遇春的胜利,非强于骑兵,而是战法和科技进步的,徐达、李文忠当年三路攻元也是被打成狗了(顺便说一句,三路中唯独傅友德七战七捷,创造神话战绩)。所以从小老师教育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落后就要挨打,诚不欺吾等也~&br&&br&说到马,其实我不是特别在行,但是蒙古马是世界公认的优良军马,速度快,爆发力强,冷静。&br&&img src=&/66a39bded2db3d3abcc8_b.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7&&&br&我们中原的马也有自己的优势,耐力好、平衡性好、温顺。&br&&img src=&/028eb57be8c219e88dbd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但说实在的,两军对垒,下面这个的确差点儿意思,下面的马是晋江马,琉球进口的基本就是这个品种。&br&&br&===================以上的谬误=======================&br&果真是对马不在行,去问了一下同学,蒙古马是以耐力著称,也并不高大&br&蒙古马是体高120-135左右的矮种马,称不上高头大马,特点是耐力好&br&内地的马种体高90-114的矮种马,比蒙古马略矮,特点是负重能力强&br&晋江马体高125-130左右的矮种马,比西南马高,与蒙古马差不多,特点是耐高温&br&感谢 &a data-hash=&c7ab7ec56cb44ce66842e& href=&/people/c7ab7ec56cb44ce66842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c7ab7ec56cb44ce66842e&&@Nuts Wang&/a&&a data-hash=&3c22faab29ecc69defd6db9& href=&/people/3c22faab29ecc69defd6db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3c22faab29ecc69defd6db9&&@朱小沛&/a&&a data-hash=&2e42c62aebc554bc9fedc4e1& href=&/people/2e42c62aebc554bc9fedc4e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2e42c62aebc554bc9fedc4e1&&@金远&/a& 三位知友指出谬误。
这是蒙古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之一吧。事实上题主所说的“中原和江南没有能大规模养马的草场”是错误的。元朝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众所周知,南耕北牧,但是元朝的统治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水美草肥的山东、江西甚至云南都有官办…
来自子话题: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普及一个历史小常识:&br&&br&&b&三国时期,除了少数&/b&&b&的&/b&&b&非主流&/b&&b&武将之外,不可能有人使用短兵器、刀斧类兵器以及双手类兵器。因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当时马镫尚未得到普及。&/b&&br&&blockquote&目前世界存世最早的马镫实物,是1973年出土的东汉晚期铜单马镫一件,同时出土的还有印有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此外,&b&1965年出土于中国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石椁墓中的双马镫,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双马镫实物&/b&,比欧洲出土的早300年以上。&b&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鲜卑化&/b&的汉人贵族,死于公元415年。&br&——维基百科·&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9%95%A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镫&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首先,为什么没有人使用短兵器?&/b&&br&&br&以张飞的蛇矛为例,其长度是一丈八尺。根据三国时代的度量衡,一丈约有242厘米,所以一丈八尺的长度相当于4.14米。&br&&br&如果张飞使用的是一支4米长的兵器,那与他同时代的武将会拿一把6、70厘米的短刀子作为武器吗?&br&&br&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那句老话“一寸长,一寸强”流传下来的原因。&br&&br&&b&其次,为什么没有人使用刀斧兵器和双手类兵器呢?&/b&&br&&br&上面已经说了,三国时期,马镫还没有得到普及。骑马作战,力从地起。如果脚下没有马镫,人就很难在飞奔的战马背上,保持自身的平衡。这就需要用一只手来握紧缰绳,达到控制平衡的目的。而刀斧类武器的攻击形式是砍劈,这个动作用单手是很难完成,即使能够完成,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br&&br&可以想像一下,一个人如果能够挥动一柄4米长的宣花大斧,那该是如何浩瀚的存在啊……&br&&br&双手类武器同理。&br&&br&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刀,徐晃的斧,黄盖的鞭,武安国的锤,那都是骗人的。&br&&br&宁可相信这世上有鬼,也别相信小说家那张破嘴。&br&&br&回答完毕。
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普及一个历史小常识:三国时期,除了少数的非主流武将之外,不可能有人使用短兵器、刀斧类兵器以及双手类兵器。因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当时马镫尚未得到普及。目前世界存世最早的马镫实物,是1973年出土的东汉晚期铜单…
来自子话题:
谢邀,这问题邀的我很迷茫,南征的时候孟德身边没我啊。这事要问 &a data-title=&@贾诩&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618a9e93fbed057db619& href=&/people/d618a9e93fbed057db619& data-tip=&p$b$d618a9e93fbed057db619&&@贾诩&/a&
@荀攸二位,他们是当事人,写个回忆录啥的才合理嘛。&br&&br&---------------以下为正式答题----------------------&br&题主的题干中所问为何曹军和吴军会选在赤壁决战,此问如单纯从作战地点来问, 知友&a data-title=&@Akashic J&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ca7ed24d4a79c7fa36f6a& href=&/people/ca7ed24d4a79c7fa36f6a& data-tip=&p$b$ca7ed24d4a79c7fa36f6a&&@Akashic J&/a& 的回答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即曹军顺江而下,吴军逆江而上,两军相遇在赤壁;故而不是曹方预设战场。&br&&br&而本题在备注中所描述的,曹军南征和本朝太祖南征的比较,使得本题不能按照题干来简单理解。窃以为题主想问的是&b&南北对峙时,北方南征主力方向应当放在荆襄还是淮泗?&/b&至于题目中所提,北军强渡而后凭陆军战而胜南军,这点其实不符合历史。长江水系自古以来逐渐干涸,三国时期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直到两宋,长江仍是宽达数公里的天堑,和现在的一两公里差距不小。且湖广地区沼泽遍地,三国时期这里是著名的云梦泽,水系繁复为当今数倍。江东的情况类似,要经过南朝数百年的开发,情况才有所改善;湖广地区要等到两宋才被大面积开发。即使度过长江,仍需要水师配合,否则寸步难行。故而1500年之后可以进行的战术,1500年前就未必可行;地理变化尚且如此,更勿论技术、动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军队素养的进步。此乃古今之别。&br&&br&某以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其攻击方向是没问题的,原因如下:&br&&br&&b&1.南征的主要对手是刘表,南征胜的容易,才有了东征孙权的想法;故而东征是南征的附带效果。&/b&&br&今世之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争夺天下这个游戏只有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才有可能成功。哪怕像刘邦那样此次输的精光,后方稳定就有翻盘的机会。三国之前,能够提供夺取天下的物质基础的,大概就是关中、汉中、南阳、江汉、许洛以及河北,这些地方都在长江以北。&br&&br&当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能够对其造成威胁的就只剩下关陇的统治者马超韩遂联军、江汉的刘表、汉中张鲁和蜀中刘璋。其中马超韩遂流寇作风,不事生产,关陇经多年战乱经济萧条,不足虑;张鲁、刘璋无野心,才智平庸,亦不足虑。可虑者只有刘表,刘表当年单骑平荆襄,才智卓著;荆州富足,兵精粮足。从襄阳发兵,走宛城出叶县,旬日即可到许洛,威胁京畿要地,实在是肘腋之患。实际上,在曹操北伐战争时期,刘表曾多次遣将袭扰南阳郡的郡治宛城,致使南阳平原这块富饶之地成为战场。此外,孙权也曾说过“&b&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b&”。这里二袁吕布都好理解,而刘表确实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哪怕仅仅是从许洛的防御角度。孙权他自己.......估计自己是贴金贴上去的,曹操虑的是孙策由江淮出许洛。江东地区当时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少山区仍有山越等蛮族驻扎,这种情况直到孙吴统治末期仍然存在,实在不是个“龙兴之地”。孙权本人在之前也未表露出卓越的能力,欲取荆州却数年受阻于江夏的黄祖,军事实力可见一般;年龄威望都不足以服众,且无北上欲望,曹操当时应当未将孙权放在眼里。&br&&img data-rawheight=&385& data-rawwidth=&500& src=&/afb9bf63cf01f7ee8b5d2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fb9bf63cf01f7ee8b5d26_r.jpg&&&br&公元208年,在北伐完成之后,曹操就开始酝酿南征,南征的主要目的是讨伐刘表,这个目标是毋庸置疑的。208年5月孙权突破夏口,斩杀黄祖;刘表分兵防御孙吴东进,并派遣长子刘琦镇守江夏(孙权打了这么多年,好容易功克了夏口,斩杀江夏太守黄祖,却连郡治江夏都拿不下,实力实在是渣啊。)此时曹操看到了机会,于七月突袭荆州,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刘琮投降。同月为防止刘备退至江陵,取得江陵的战略物资及战略要地;曹军轻骑突袭刘备,进驻江陵。此时襄阳和江陵两大要地已被曹操占据;曹军损失极少。按照刘表当年单骑平荆襄的套路,荆襄其他地方应当是传檄可定。而实际上也是这样,除了夏口外,其余地方纷纷易帜。局势前所未有的好,长期无视中央政权的刘璋已经开始主动上门送兵送粮了;江东地区已经在讨论如何投降的问题,连张昭这样的江东重臣都在规劝他们的主公投降,曹操当时的威望应当说空前,按照三国之前的套路,这时候基本上天下就平定了。可孙权不认赔,希望拼死一搏;曹操这才有东进的念头,之后便有了赤壁之败。&br&&br&&b&2.当时东征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及时打击孙吴集团的势力,哪怕仅仅是阻止其西进。&/b&&br&历朝历代无数人做了假设,假设曹操当时不讨伐孙吴,而是固守荆襄,数年之后统一天下是否就不用等到司马晋了?而当时曹操谋士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贾诩也持这种观点,建议孟德暂缓东征孙权。某在这里同意裴松之的观点,反对贾文和。曹操本地东征的决定没有问题,如果一切推倒重来,仅仅是需要增加一点细节工作。&br&&br&取得荆襄的曹操其实也是在一个困境之中。随孟德南下的军队不过数万(按照诸葛亮的说法,曹军总计不过十几万;不过当时是为了说服孙权估计会有一定水分,但应当不会多于30万。本次南下是突袭作战,随军不会过多,北方各地以及关陇方面需要防守,南征军几万应当是合理的,不会多于十万。战败后北方并未动荡,可见孟德对北方的掌控还是非常充分),而荆襄降军也有七八万之多,接近一比一。除非全军留守荆州,否则都面临降军过多的局面,荆襄不稳。&br&&br&襄阳、江夏以及夷陵是荆州的三大门户,此时由于孙权已据有夏口,荆州东部的防御体系被破开,门户洞开。如北军主力退回许洛一线,那么历史的演进和实际应当没有什么不同,吴军沿长江而上,取江陵,之后和曹军在襄阳对峙。唯一不同的是,刘备估计会死于孙吴之手,三国争霸变南北对立。(孟德在取得汉中之后,面临的情况和赤壁前相同,也是蜀中震动,流言四起,刘备虽斩数人亦不绝。此时刘晔建议顺势南下平巴蜀,孟德吸取了荆襄的教训选择稳重,留大将夏侯渊留守,自领军退回许洛。之后便是刘备稳定巴蜀后北上杀夏侯渊取汉中。刘晔的速征蜀和贾诩的缓征吴两策被认为是三国时期最令人惋惜的两条建议。孟德此二次若能定策如一,天下早定。)&br&&br&孙吴势力内部也有不少纷争;在曹操取得荆州之后,投降论的呼声很高;人心思变。且孙权年幼,军中功臣元老较多,孙权难以服众。此前为了获得元老们的认可,孙权花了很大精力来西征刘表,为父报仇;这应当是为了讨好元老诸将,借机控制兵权的行为。当时江淮一带无人统治,乱成一窝粥,孙权势力居然没有任何表示,成全了刘馥单骑平江淮的美名。江淮一带是孙权的出生地、鲁肃、周瑜的家乡,孙吴具有先天的优势,却白白错过了机会。唯一的解释就是&b&当时孙权一党对军队缺乏控制力,在老将的裹挟下在数年时间内选择了强攻黄祖这个绝对不智的行为。&/b&另外,军中各将领自视颇高,哪怕在赤壁之后程普和周瑜两位都督级的人物仍然互相拆台。孙吴内部的隐患极大。&br&&br&故而对于曹操来说,无论是从消耗荆襄本地势力的考虑,还是维护荆襄军事体系稳定角度考虑,此时东征势在必行。而孙吴的内部纷争似乎预示着这是一场既不对等的战争,北军应能轻取。最不济也能取得夏口,全取荆州。&br&&br&&b&3.孙权此时的治所在柴桑,还不是建康。从荆襄方面进军更能一击致命&/b&。&br&以孙策孙权为代表的淮泗势力,与传统江东势力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孙策本人就死于这种冲突。孙权继位后,会稽、吴郡等地仍叛乱不朽,在赤壁之战当年,孙吴还开了6郡之地,大概就是平叛所得。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威望空前高涨,又过了数年,才将势力的政治中心移至建康。这点与日后南方势力必然将都城建在南京、苏杭一带有区别。故而此时讨伐孙权最好的进攻方向是荆州方向。&br&&br&历史上,无论是孟德之前的,还是孟德之后的;取得襄阳和江陵之后,延着长江和汉水两路夹攻夏口,还没有失败的案例....除了孟德。你们看,成功率这么高、优势这么明显的事情,失败了那是运气不好啊。再说江东军心已然不稳,赤壁之战实在是败在轻敌和仓促上啊。&br&&br&自吴以降,今南京、苏杭一代逐渐成为中华除关陇、中原外的经济中心。英雄们对于天下争夺逐渐从黄河流域关陇-中原的东西争霸,转变为长江分割的南北对立;这一切始于魏吴之争,始于赤壁之战。
谢邀,这问题邀的我很迷茫,南征的时候孟德身边没我啊。这事要问
@荀攸二位,他们是当事人,写个回忆录啥的才合理嘛。---------------以下为正式答题----------------------题主的题干中所问为何曹军和吴军会选在赤壁决战,此问如单纯从作战地点来问…
来自子话题:
怒开脑洞&br&&b&第一回,一直在破产的刘备和一直在擦屁股的赵云屡败屡战&/b&&br&&br&
刘备,1977年出生,毕业于野鸡大学,截止2014年12月,&b&创业11次,破产10次&/b&。没错,这个公司就是他的第十一次创业。&br&&i&
大成投资公司&/i&的CEO&i&袁术&/i&认为刘备就是个灾星,但是著名天使投资人,袁术的哥哥&i&袁绍&/i&却认为刘备是一个人才。袁绍多次为刘备的项目投入资金,目前来看血本无归。&br&同样给刘备投资过资金的还有&i&刘表&/i&,这是他退休前作的最后一单生意。还有已经破产了的前富豪&i&糜竺&/i&此生的第一单也是最后一单天使投资也是投给了刘备。&br&&br&赵云比刘备小十岁,但是已经和刘备一起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说是大风大浪,&b&其实主要说的是大风大浪以后的翻船&/b&。熟悉刘备的人私下里称赵云为擦屁股小天王,每每刘备要翻船的时候,总是赵云在不声不响的收拾残局。虽然&b&从来没有挽回刘备连续破产的命&/b&运,但是好歹保住了一些老本,让刘备总有希望东山再起。&br&赵云做事踏实低调不居功,擅长善后。上一次刘备破产以后喝了两天的老酒,又给赵云打了电话,说希望赵云还能帮他。&b&这次他付不起工资了&/b&,希望赵云以合伙人的身份和他一起做。&br&&b&&br&第二回:失的伪官二代和新锐经理人先后入伙&/b&&br&&br&刘备同时也给同在帝都的曹操打了一个电话。&br&曹操,1971年出生,四岁的时候爹妈成了某政治运动最后一批牺牲品,&b&后来被某红一代收养&/b&,视若己出。曹操少年时候花天酒地,结识了许多官场后人,其中就包括现在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袁绍。&b&曹操和曹孟德,曹阿瞒,曹吉利四人在当时被称为京城四少。&/b&&br&后来曹操在高考前夕亲眼目睹某事故,从此性情大变,谨小慎微。大学毕业后被养父安排在某机关单位闲职上班,养父站站错队被退休以后仕途不顺,&b&在科长的位置上十年没有挪窝&/b&。&br&&br&刘备给曹操的第一通电话并没有打通。彼时后者真黑着脸给&b&自己回了娘家的爱人丁女士&/b&赔笑脸。&br&丁女士因为大院里的街坊领居个个升迁而曹操总是原地踏步而生气,恰逢儿子&b&曹昂&/b&去相亲因为没房没车被人嫌弃回家哭诉,&b&一气之下回了娘家&/b&。&br&“老哥啊,不如我们一起干吧”——刘备的第五通电话终于拨通,听闻了缘由之后沉默半晌,才来了这么一句。&br&&br&刘备有干劲,赵云能办事,曹操有眼光,有人脉。可惜公司草创以来,业务始终没有发展。&br&这时候刘备接到一个电话,原来老朋友&i&徐庶&/i&来京游玩,租车自驾被堵在西直门立交桥上迷了路,于是拜托赵云去接徐先生。&br&可惜并没有接到,原来徐庶下了西直门桥以后深感帝都交通百转千回,非常人可以理解,还了租来的小车便下地铁去了。&b&赵云虽然能在早高峰的北十三号线七进七出——那这就是为什么那里叫做回龙观&/b&,可是进了地铁站依然找不到徐庶。&br&刘备电话邀请徐庶入伙,但是后者听说曹操也在以后便拒绝了,似乎二人有些私怨。私怨归私怨,徐庶作为一个优秀的业内人士,敏锐的指出了刘备的集团里需要一个人才:&br&“同时具备长线战略眼光和短线战术操作的优秀经理人”——徐庶给了一个名字,诸葛亮。&br&&br&诸葛亮刚从三环边上某重点大学毕业,明明已经毕业却依旧没有搬出学生宿舍。名义上是热爱母校图书馆,其实主要是付不起外面高昂的房租,毕竟在北京能用700块钱住一年的地方也只有大学宿舍。一直对诸葛亮照顾有加的&i&司马徽教授&/i&在校方颇有人望,给他的得意门生安排一间宿舍倒不是什么大问题。&br&说是教授的得意门生,其实诸葛亮在校期间绩点并不突出,奖学金助学金都没有落到他手上过。司马徽教授看重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那篇《&b&落魄创业者如何借鸡生蛋成功逆袭&/b&》的毕业论文让老教授惊为天人。虽然还没有经过任何实践,但是老到的司马徽教授已经看到了未来商界一颗新星的冉冉升起——对了,诸葛亮这篇论文最后被判了一个及格。&b&不够学术的行文风格和根本没按格式写的参考文献是最大的原因&/b&(按: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务精熟)。&br&&br&徐庶是司马徽教授早年的学生,和司马教授私交不错,因而也时常听后者夸赞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因为成绩单不显眼,并没有找到很合意的工作,而司马徽教授认为大才不可小用,一直劝诸葛亮不要随便找份糊口的工作了事,另一边四处联系门生故旧,希望给后者找一个足够大的舞台。&br&徐庶本着:“&b&反正刘备都破产了十次了,也不在乎这第十一次”&/b&的心理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br&&br&&br&&br&&b&第三回,飙车党遭祸求堂兄,逢故人曹操喜纳才&/b&&br&这边厢刘备听了徐庶的推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便把公司事务交给赵云和曹操,自己去学校找诸葛亮。另一边,曹操却遇到了另一桩烦心事,把手头的事情也交代给了赵云,匆匆出了门。&br&
赵云加班到凌晨四点,也不见刘备和曹操回来。&br&&br&
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却说曹操出了公司所在的小破楼,打了一辆车便匆匆往交警大队跑去。&br&原来曹操被养父收养之前姓夏侯,虽然后来跟了养父姓,但是和原来的几个堂兄弟一直关系不错。他有一个小堂弟名叫夏侯渊,1985年生人,帝都本地人,家里拆迁了以后得了一大笔横财,&b&不知为何渐渐开发出了飙车的爱好来&/b&。&br&坊间有说夏侯渊的车技,&b&三小时五百,六小时一千&/b&,可见其能。只是拆二代本来也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玩车又是十分烧钱的爱好,渐渐坐吃山空。夏侯渊从一开始的保时捷911换到日系街跑,终于步了秋名山车神藤原拓海的路子,弄了辆白色的捷达,立志用技巧征服赛道。因为总是开着这辆白色的士参加飙车比赛,又被人称作“&b&白的(dī)j将军&/b&&&br&平素曹操和夏侯渊虽有交往,但是也不算亲密。只是这次夏侯渊因为套牌拉黑车赚点外快严重超速,犯在了警察手上。夏侯渊十分爱面子,自从把家里的钱败坏的差不多以后,不太敢见爹妈,这次打听到交警大队的负责人和曹操能搭的上关系,就赶紧去找曹操解围。&br&&br&
曹操交警大队一打听,觉得有点难办。这负责人说是能搭得上关系,但是关系也未免太远了一点。&br&&br&
当年曹操和袁绍是少年好友,在京城各自仗着父辈的身份地位好不风光,交友更是广阔。其中有一个人,名叫&i&孙坚&/i&,是一名基层民警。&br&
孙坚年纪比曹操和袁绍都大一些,祖上曾经是大地主,当然经过了那个时代大地主基本比较惨。到了孙坚这一代,除了一个爱骂娘的老妈子时常怀念过去的生活,和一般人也没啥区别了。孙坚正直勇敢,急公好义,与曹操袁绍关系算是不错,后来调任南方,再听说时便是在抗洪救灾时牺牲的消息了。&br&
孙坚死时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孙策,当时才十六岁,衣食无着。袁绍可怜故人之子,便推荐孙策到弟弟袁术的大成公司做小工。孙策有父亲遗风,非常能干,没几年就成了袁术大成公司的骨干。可惜天妒英才,在三年前也得病去世了。&br&&br&
而交警大队的这位负责人,正是孙坚的小儿子,孙策的弟弟孙权。孙权这人对于曹操来说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他本是孙坚超生的孩子,一直不能上户口。后来孙策在大成公司干出一番事业来,才托关系让孙权读上了小学。此后又应孙策的强烈要求,报考了警校,最后进入了交警系统——这是孙策希望孙权能够继承父业做的安排,但是孙权并不喜欢。&br&
孙策早死,弥留之际还跟孙权说过这样的话:&b&论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你不如我;论拓展人脉,稳固事业,你不如我;论泡妞,找个漂亮媳妇,你还是不如我;但是论吉人天相,福禄双全,我就不如你了&/b&。临死还说这种话,孙权气的差点没给买骨灰盒。虽然孙权现在能当个小头头还是靠孙策的老友周瑜照顾,但是越意识到这些,他便越不服气。&br&&br&
因而曹操拼上老脸去找孙权,东拉西扯唠家常,聊创业,寻思着怎么为夏侯渊的事情开口的时候。孙权的眼睛就渐渐亮了起来。他见这时候曹操四十出头,为了儿子曹昂买房的事情急得鬓角都白了,却放弃了清闲的公务员的工作,投身到创业大潮之中。自己才二十几岁,总不能一直活在死去的哥哥的阴影之下。不由得动了和曹操刘备合伙的心思。&br&&br&
至于夏侯渊,也不知算不算走运。他只知道老堂兄曹操去找了孙权,一个小时后两人满面春风的出来。而他套牌拉黑车超速的事情,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了一样。这让夏侯渊不由的佩服,老堂兄虽然十多年没有升迁,但是能量还是大大的有。&br&&br&
所以当曹操和孙权站在夏侯渊面前,问他要不要一起干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br&&br&&br&&b&第四回,劳改油浪子回头,刘备匆匆觅风投&br&&br&&/b&这边曹操和孙权在路边撸着串,畅谈对未来的计划,夏侯渊在一旁扒蒜,低眉顺眼的。身经百战的白色捷达停在路边,引得旁边一桌卖车险的频频侧目。&br&那边诸葛亮在寝室里一边玩dota,双手如飞收人头、喷队友,一遍向刘备阐述阐述如何借鸡生蛋。眉飞色舞毫无困意。&br&公司里灯火通明,赵云泡了一杯速溶黑咖啡,拿出一本账本开始做月度的财务总结。&br&&br&凌晨四点,东单的篮球场上传来叮叮咣咣的打铁声。&br&诸葛亮心满意足的关上笔记本电脑,刘备早已把他的行李收拾停当。&br&赵云趴在键盘上睡死过去,一会儿转了个头,脸颊上印着三行字母,QWERTY,ASDFG,ZXCV&br&&br&而此时夏侯渊敲碎了一个啤酒瓶,气势汹汹的瞪着来人:你瞅啥?&br&来人却不理会夏侯渊,眼睛直勾勾的看着塞了一腮帮大腰子的孙权,眼神里充满了激动。孙权也拿眼睛盯着那人:那人剃了个乌青发亮的光头,一条极为粗糙非常土鳖的龙纹身横贯整个胳膊。两人互相对视了半晌&br&“瞅啥瞅啊”在边上拗了半天造型的夏侯渊忍不住又问了一句,寻思着接下来是不是要说“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br&&br&然后那位光头龙纹男终于是开了口了,一开口夏侯渊就觉得眼前一大堆弹幕飞速占据了整个视野,&b&全都是文绉绉酸溜溜的车轱辘话&/b&,凑一起一句也听不懂。&br&这时候孙权才认出了来人,原来是吕蒙。&br&&br&这吕蒙是孙权的初中同学,一个非著名小混混,有次和人打架被亲爹赶出家门,被孙权带回家管了一星期的饭,从此把孙权视作铁哥们。再后来玩脱了进了号子,孙权还去看过他。&b&劝他人丑就要多读书,&/b&方能改过自新。吕蒙在里面读了不少书,出来以后报了培训班成为了一名程序猿,却和孙权失去了联系,如今已经是一家小公司的技术骨干。&br&当下吕蒙见了孙权,高兴的不得了,得知后者正要和人搭伙创业,一拍大腿表示自己家的老房子,虽然旧了一些,作为办公场所也还算合用。曹操孙权一合计,虽然不太好意思,但是如今公司没有丝毫收入,每月的租金还是老大难,便不再推辞了。&br&&br&那边厢,赵云猛的惊醒,对着账本愁眉苦脸:又是赤字。&br&&br&&br&过了几天,刘备一伙儿把公司搬到了吕蒙的老房子里,六个人从面包车上下来,声势不小。搬东西清理场地一阵叮咣作响,惹的隔壁的祢衡出来骂街。吕蒙撸起袖子正要揍人,踏出一步又停下来看了看孙权,刚压下火气,就见夏侯渊一个箭步冲上去给了后弥衡一个大耳光。&br&两个小时后,被喷了一脸唾沫星子的赵云和对门的孔融好容易把祢衡劝走,擦了擦脸回到屋里,看着坐定了一圈人,心想这次创业,班子倒是搭的快。&br&&br&&b&刘备激情十足百折不挠,主要负责销售和市场&br&曹操处事圆滑交友广泛,负责外务和上下打点&br&孙权目前来看没啥特长,姑且负责人事内务&/b&&br&&b&以上三人共同决策日常事务。&br&赵云曾是唯一的技术人员,所有具体的事务运作从写代码到做账一肩挑,如今来了雷厉风行的夏侯渊和有技术背景的吕蒙,顿时感觉担子轻了不少。&br&另外夏侯渊兼职司机,吕蒙兼职保安。&/b&&br&&br&&b&晚些时候诸葛亮姗姗来迟,但只花了十五分钟时间就在团队里面确立了自己的地&/b&位。对此曹操只能在刘备得意的笑容中感叹了一句后生可畏。孙权表示附议。&br&&br&人都齐了,对公司的战略和产品也有了规划。但是当赵云把账本拿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面面相觑:&br&钱呢?&br&&br&正沉默间,刘备一把扯起夏侯渊就往外走,留下一句话:我去找投资去。&br&&br&&b&&br&第五回,踏破铁鞋斜阳西,鸡生蛋还是蛋生鸡&/b&&br&刘备见这一回,在场的人虽然平素都不算得志,但是都算是各方面的人才,不由得心头火热。&br&如今见万事俱备只差风投,顿时有如夏侯渊附体,一把抓起正版夏侯渊就往外走,二人出了小区,差点撞翻一个闲逛的年轻人。刘备把夏侯渊塞进驾驶室,便直奔老金主袁绍=处。&br&&br&哪知到了袁绍公司,却被前台挡了回来:袁总已经很久没来公司了。&br&打听才得知,&b&袁绍的两个儿子如今闹着要分家&/b&,生生给气病了,连带公司事务没人打理,一片门庭冷落。&br&刘备不甘心,指挥着夏侯渊马不停蹄的往袁术的大成风投公司赶去。谁知恰好赶上晚高峰。可怜三时五百,六时一千的夏侯渊,被堵在北三环寸步难行,刘备憋尿憋的脸色酱紫。&br&见刘备坐立不安,夏侯渊想起一个典故,往远方眺望,回头跟刘备说,&b&前方有肯德基&/b&。&br&刘备一听,神色一松,差点尿在裤裆里。顿觉有不复当年的感觉。&br&&br&话说吕蒙家里,公司新办公室,余下五人见刘备风风火火的跑了出去,也是一阵愕然。&br&赵云和刘备故交已久,深知刘备虽然总是百折不挠,心里的压力也是十分大。毕竟人近中年,却仍然孑然一身。十一次创业,十次破产,刘备这个名字在投资人的圈子里都有了知名度,除了袁绍、刘表少数几个依旧谨慎看好以外,多数投资人见刘备如见洪水猛兽。&br&赵云慨然一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赵云是按部就班恪尽职守的性子,却每每跟着刘备风里来雨里去,家人也是多有怨言。只是赵云自己也说不清为何,总是想和刘备一起再打拼一次。&br&&br&曹操和刘备也是故交,看到刘备仿佛被灌了三碗鸡血的样子也是感慨良多。此时他想起养父被退休以后自己受尽冷眼,和刘备在投资人圈的境遇又是何其相似。不过曹操生性诙廓,只是自嘲一笑,拉过孙权继续讨论公事。前日他和孙权在路边撸串谈天,都深有所得,曹操想起泡不到妞怪老爹没钱买房的大儿子曹昂,&b&不由的感叹如果我儿子像孙权那么出息就好了&/b&。他看如今的孙权,又似故人,又似自己,越看越投缘。&br&&br&诸葛亮才干过人,没多久已经折服了在场所有人,尤其是吕蒙对他更是崇拜有加,缠着他问一些诸如《智商高是什么体验》之类的问题。诸葛亮一心多用,一遍和吕蒙口若悬河,一遍迅速的翻了一遍账本。赵云做的帐细致严谨,如其人一样可靠。如果不是满山满谷的赤字的话,任谁看着账目心情都能好起来。只是如今么...&br&&br&“说起账目,那人现在应该到了”话刚说完,敲门声便响了起来&br&&br&&司马懿,你可来了”诸葛亮起身迎接。&br&“司马懿?”孙权听到这名字,皱了皱眉头。&br&&br&司马懿的名字,日后将无数次出现在曹操的噩梦里,但是现在后者还是第一次听说他。曹操往门口看去,诸葛亮已经开门把司马懿迎了进来。&br&&br&关于司马懿,孙权倒是略有耳闻,其父司马防是典型的山西煤老板,但是与其他靠山吃山的煤老板不同的是,他有一个厉害儿子。在司马懿的帮助之下司马防逐渐完成了从煤老板到晋商的转变。孙权知道这名字,是因为孙策在大成公司的时候和司马懿打过交道。而孙策对他的评语是,及其难搞,油盐不进,&b&让他从嘴里吐出好处比让他穿女人衣服还难&/b&。眼光精准,十分能忍,打耐力战打心理战无往而不胜。搞财务一把好手,算尽每一分钱的作用,做标书,商业谈判,都是他的擅长。&br&&br&人才是人才,不过这个瘟神怎么不去帮他亲爹做事?孙权暗道。&br&&br&诸葛亮向众人介绍司马懿:“刘备去找投资暂时回不来,但是下蛋的鸡却自己跑上门了”&br&司马懿马上反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br&&br&曹操和孙权听了,立马若有所思。赵云见吕蒙一头雾水,便私下偷偷向他解释:&br&原来创业公司拉到投资,心里总是打着借鸡生蛋的主意。指望拿投资人的钱做本,来拼出自己的事业。但是投资人又哪里是满街跑的冤大头,人家打的主意是,把蛋借给创业公司,让公司孵出一只大公鸡给他。&br&吕蒙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不是蠢人,听到这里马上恍然大悟。如今许多创业公司,不做B2B,不做B2C,专门做那B2VC的生意。开公司的目的就是吸引投资或者干脆被大公司收购。创业皇帝们便把自己的点子从投资人手里换了钱,立刻去炒下一个项目,&b&说是创业,其实还是做买卖,卖创业公司罢了。&/b&&br&如此赚钱可以说是短平快,但是对于刘备这样想拼出一个自己的事业的创业人来说,这环境可以说是十分难受。&b&不要投资吧,哪里不要用钱,公司难以为继。要投资把,投资人向你要股权要决策权,等你把公司做好做大,就派人过来接手你打拼多年的心血&/b&,给你一些股权和红利便要你卷铺盖走人。刘备创业多次破产,多是因为不接受投资人的苛刻条件资金链断裂所致。&br&&br&“我知道如果我出面找投资的话,你肯定只借我个蛋,回头却找我要鸡”诸葛亮对司马懿说。&br&孙权听了眉头大皱,诸葛亮一来就和投资方的代表司马懿撕破脸皮,不知道这尊著名的瘟神又如何应对。&br&司马懿微微一笑:”所以你没向我借蛋,也没向我借鸡,就要我这个大活人吗?”&br&&br&“那就算我一份吧”&br&&br&(下期休刊)
怒开脑洞第一回,一直在破产的刘备和一直在擦屁股的赵云屡败屡战 刘备,1977年出生,毕业于野鸡大学,截止2014年12月,创业11次,破产10次。没错,这个公司就是他的第十一次创业。 大成投资公司的CEO袁术认为刘备就是个灾星,但是著名天使投资人,袁术的哥哥…
来自子话题:
不妨我们假设一下白起不杀降秦国怎么处理这些俘虏。&br&&br&首先,我们要对秦赵两国的国力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长平之战前秦国经过穆公之后的三代积累已经是七国实力最强,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尤其是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也和秦国不相上下,事实上在长平会战前,秦三度伐赵,两次在阙与被赵奢赶了回来,一次被齐国援军所阻,战况非常不理想,更重要的是两国的地形,秦赵国境下有韩魏,上有匈奴胡狄,都不是好惹的,只能在两国交境的山岭地区决战,而两国之间的国境线由太行山脉,太谷山脉以及中条山脉隔开,山道狭隘,处处险关,皆易守难攻,而且两国之间对峙多年,都在狭窄的山道中修筑了无数防御工事,谁主动进攻都讨不到便宜。&br&&br&说这些要表达的是,此时的秦国还不是始皇“横扫六合”时期有着压倒性实力的秦国,暂时还没有办法一口气吞下赵国,长平之战也是打的秦国士卒死者过半的惨胜,于是这种情况下,白起这40万俘虏想不坑杀的话,怎么安置呢?三种选择:&br&&br&一是以金钱粮食赎换人质,白起不是傻逼,不会干这种事的。&br&&br&二是直接打散进秦军编制,风险太大,如果速战速决,灭了赵国,那什么都好说,到时降卒只能心向秦国,自然不用杀俘。但万一战况不利呢?白起这些降兵可不是韩信手下的那群墙头草,人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赵国的土地上,邯郸城里住的都是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能真心帮你打自己家人?这时候因为粮尽不得已降了,等吃饱就不一定怎么回事了。不用说打败仗,就是僵持个一年半载,赵国来了援兵,看到一点点希望的时候,你能压得住这些人不哗变?事实上一年后秦军围邯郸,以压倒性的实力强攻结果还是在邯郸城下僵持了一年没有进展,赵国成功引来信陵君与春申君所率的魏楚援军,秦军一败涂地,长平之战战果全失,秦赵两败俱伤。&br&&br&三是将这些降兵吸收到秦国户籍中,充当生产力,但这就要说明一下秦赵之间的战争缘由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发展,农耕水平大为发达,由此引起人口爆发性增长,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初期各国边境还有空地可以扩张,比如晋灭赤狄,白狄,鲜虞,陆浑,齐灭莱夷,楚吞汉阳淮泗,秦灭西戎,到了昭襄王时期,异民族已经驱逐殆尽,无地可占,各国就开始大打出手抢夺土地。&br&&br&长平之战就是为了抢夺赵国的土地缓解秦国自己的人口矛盾,你白起倒好,土地一寸没占,先给我国拉来四十万张嘴,哪来的地养你们?你知道古代农业社会,农夫对外来抢占土地的农夫排斥心有多强大么?到时候天天得有人往白起家扔石头。不说古代,就是现在,朝鲜动乱了,一口气跑进东北40万难民,你看会不会闹翻了天?更何况这不是难民,而是与自己国家有战争血仇的敌兵,你能保证没个种zu歧视什么的?几十万战俘在国内骚乱了,要是有几个想不开的搞恐bu袭击,秦昭王有自信全压下来?你国家经济还恢复不恢复了? 再者长平一战后,赵国全国男子基本都没了,换句话说,只要从秦国逃回赵国,立即就能获得大量的无主土地和大量的女人,这种诱惑下你能防止战俘不大批的逃亡?太行山行走大军困难,逃几个难民还是拦不住的,大批逃亡了你长平一战不白打了? &br&&br&综上,白起当时的确没有比杀降更好的办法,而原因就在于,此时的秦国还没有足以海纳百川的强大实力。
不妨我们假设一下白起不杀降秦国怎么处理这些俘虏。首先,我们要对秦赵两国的国力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长平之战前秦国经过穆公之后的三代积累已经是七国实力最强,但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尤其是军队的战斗力其实也和秦国不相上下,事实上在长平会战…
来自子话题:
谢 &a data-hash=&16cdfa169be8c43& href=&/people/16cdfa169be8c4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山竹果业& data-tip=&p$b$16cdfa169be8c43&&@山竹果业&/a& 邀。&br&&br&&b&该去思考的不是文人们怎么就“变节”了,而是去思考政治认同和历史书写是如何演变的。&/b&在清中期,社会上对清朝的身份认同与和清廷的社会话语已成为主流了。这个问题从清中期到清末、民国,一直到如今,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了,这里我只是掠他人之美罢了。&br&&br&清初期和清中期,从清朝不同的政治取向的汉族士人认同感,我们将他们分四种人,&b&一是坚持抗清的明臣,一是明末不出仕的遗民,一是降清的明臣,一是参加清代科举的士人&/b&。此外,对于津津乐道的官方对民间私人著作的禁止,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压迫”和“反抗”是对应的,康雍乾三代君主虽一直在试图掌握对社会话语的控制,但是很显然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他们并没有做到随心所欲,儒家士子和清廷统治者一直在互相博弈中,因此当他们在以儒家伦理道德诠释这段历史时,依旧试图和汉族士人相互妥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全祖望对南明史的书写中看出。因此这是一种&b&平衡&/b&。&br&&br&&b&一是坚持抗清的明臣。&/b&这部分中很多是值得我们敬仰的,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外部虎视眈眈,虽然偶有转机,但几乎人人都不会抱太大希望,这时的张煌言、李定国等等他们都能看到明亡的结局,但他们坚持抗清,因此他们都是明末清初一等一的大英雄,他们坚持秉承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但也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坚持抗清,是为了殉名或者殉主,这里头我们要分明是的:&b&抗清运动不完全等同于民族反抗&/b&。&br&因为对于抗清的,不一定都是为了“忠君”、“为了天下”,确实,有人是会将抵抗清兵视为责任(比如王之仁),但诸如江天一、黄斌卿等则不是这样了。“死事也易,成事也难”,袁继咸先生的这番感慨,正是对这段话的最好注解。&br&&br&&b&一是明末不出仕的遗民。&/b&除了抗清的明臣外,还有明末遗民这一群体,在这段历史中占据了很大篇幅。我们不妨从黄宗羲入手。如果了解他的生平,那则会明白他并不热衷仕途;如果读过《明夷待访录》,那么更会理解黄宗羲对一家一姓看法的贬斥,而是从“以天下为事”来考虑君臣——因此“不事二姓”的观点来评判明末遗民,是不恰当的,而这时除了“蛮夷猾夏”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孟子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从这个层面上,以“文化”认同清廷的士人,其实是很多的。&br&所以黄宗羲拒不出仕,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辈、友人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认同清早期的屠戮;而黄宗羲在晚年推荐子弟入仕、称清朝为“圣朝”、称康熙为“圣天子”等,都是黄宗羲对于清廷认识的转变。因此黄宗羲倡议的君臣,已变成双方共治以造福万民的基础上了,早非君臣纲常。&br&另外,康熙初年在一班汉氏儒臣的推动下,对待儒家的尊崇使得满汉之争缓解,也赢得了一部分明末遗民的好感。另一方面,清廷统治者对明代忠臣的表彰也起了很大作用。&br&&br&&b&一是降清的明臣。&/b&《论语》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到了后世,君臣之间才变得严格而不可动摇。因此明室官员投降大顺、投降清廷,显然是背负上骂名的,这一点我们不必为他们辩解,但我们讨论的是社会上如何对其认同的。这一点很有意思,比如魏琯投降满清后,得知李自成兵败时,竟恬不知耻地称赞顺治帮旧主报仇,不过又是一种“哭秦庭”罢了,却能够让自己的投降有一种合理的说法(而对洪承畴,又不一样了)。&br&当时的社会上因此对这批人是嗤之以鼻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间段,明末遗民和这些“贰臣”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的,钱谦益就在仕清后多次与抗清人士联络,龚鼎孳也多次保护拒不出仕的士子,这个层面上也使得降清的明臣得到部分人的认同,但他们为了自保而投降则依旧是我们所不齿的。&br&&br&&b&一是参加清代科举的士人。&/b&不少的资料表明,动荡多年后,普通民众是渴望和平的,因此这时新的参加科考、与清廷合作的举子,是能够得到大众接受和容忍的。尤其是一些世家,往往安排子侄出仕,以谋得其家族的影响力,金庸的祖上查嗣庭等便是如此。而对于这批士人的宽容,更多是因为他们“未受国恩”,这是一种默认也是一种妥协,大家都能明白,就不赘述了。(具体可参考 &a data-hash=&5a2381deb954c4f45efc7f7a4ba62d4b& href=&/people/5a2381deb954c4f45efc7f7a4ba62d4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景行止& data-tip=&p$b$5a2381deb954c4f45efc7f7a4ba62d4b&&@景行止&/a& 的&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明朝的文官是怎么从儒家的理论上说服自己效忠于新王朝的? - 景行止的回答&/a&)&br&&br&&b&从“为故国存信史”到“为万世植纲常”。&/b&从庄允诚的《明史》到《南山案》,这是民间著作最活跃的时期,对于明末遗民来说,为故国存信史,往往成为他们为故国所能做的最后工作。正是这样的明末遗民和清廷的不断博弈、不断互相认同的过程中,才最终形成一种平衡,随之而来的也是士子对清廷的认同。&br&&br&——————&br&附:经 &a data-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 href=&/people/11e1a6f1a3d1ba2fa310a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汗青& data-tip=&p$b$11e1a6f1a3d1ba2fa310a9&&@汗青&/a&老师提醒,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史上改朝换代最重要的理论,天命论。只要新朝被定义为顺应天命的正朔,就可以不为前朝守节了。这是我国历史上针对改换朝代与守节忠诚矛盾的最伟大的理论创造,一次性从根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邀。该去思考的不是文人们怎么就“变节”了,而是去思考政治认同和历史书写是如何演变的。在清中期,社会上对清朝的身份认同与和清廷的社会话语已成为主流了。这个问题从清中期到清末、民国,一直到如今,已经有很多学者讨论了,这里我只是掠…
来自子话题:
山区老农民问【现在谁当毛主席?】,我们非常清楚他的意思,知道他想问现在谁是国家元首,甚至不会意识到他的语法不通,只会感慨农民的视角闭塞。类似地,不要以通读24史之后的视角考虑当时人的心态。刘渊不知道以后还有唐宋元明清等统一帝国,也不知道什么算是“正朔”。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汉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真帝国”。&br&&br&什么是“真帝国”?如果你的历史知识比朝代表再深入一点点,对中国历史稍微有一些&strong&量化&/strong&了解,能写出各个朝代持续的大致时间,了解各个政权的基本结构和控制范围,你就能能理解魏晋时期的人对“真帝国”的定义。汉朝实行单一制政权组织模式,建国不久就消除了异姓王,弱化了同姓王,血统稳定传承十几代;它始终以刘家为政权核心,政令通行全国;它统治下方圆几千里的知识分子都尊奉同一个文化体系,使用同一套文化符号;在那个时代,它就是统一帝国的代名词。&br&&br&这样的帝国,汉之前没有,汉之后也没有。三皇五帝太渺茫,夏朝是传说,商周只是王室霸权下的松散联盟,秦朝几十年就亡国,而且文化不盛,魏晋立国不稳,战乱频繁,皇室被蛮族随便欺负。所以能代表中原王朝的政权只有汉朝,就连普通中原平民的称呼都固定为“汉子”和“女汉子”,他们的民族永远被称为汉族。&br&&br&刘渊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他的最高梦想就是为自己的后代建立一个稳定的法统和道统,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像刘邦的子孙那样统治中国,如果说他需要一个榜样,他的榜样只能是汉朝。所以他坚持自己也是“刘家子孙”,要建立一个汉朝——或者说稳定的中国政权。这和刘渊自认的刘家血统毫无关系,你也不要指望刘渊对汉族或者刘邦本人有什么真正的感情——统治者永远不需要对子民有感情。&br&&br&类似的例子很多。沙皇的“沙”,实际上来自于“凯撒”的东欧译音。但这并不意味着莫斯科的统治者打算给自己找个意大利祖先,只是因为他们自称第三罗马,试图拥有昔日东罗马帝系的权威罢了。而东罗马帝国大多数时间也根本和罗马没关系,但这不妨碍东罗马帝国的许多人自称罗马人。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反复在加冕时重申自己是“罗马人的王”,但尖刻的伏尔泰会给出这样的评语:【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所以,刘渊就算成功地打败所有汉族和蛮族军阀,在长安或者洛阳建立了自己的“汉朝”,那也绝不是汉朝的重生。后来还有北周和北齐煊赫一时,春秋战国的那些贵族在天有灵就会开心吗?
山区老农民问【现在谁当毛主席?】,我们非常清楚他的意思,知道他想问现在谁是国家元首,甚至不会意识到他的语法不通,只会感慨农民的视角闭塞。类似地,不要以通读24史之后的视角考虑当时人的心态。刘渊不知道以后还有唐宋元明清等统一帝国,也不知道什么…
来自子话题:
谢 &a data-hash=&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 href=&/people/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邹延生& data-tip=&p$b$00da03a68e295b4d3cf48d6bf1006d55&&@邹延生&/a&邀!&br&&br&其实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问题,我在之前的一个答案里说过了,这里作为一个补充吧,专门说一下是不是被超越的问题。&br&&br&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把王羲之的书法分成楷书和行书两个子类进行判断。&br&&br&先说楷书,我们可以看一下一组对比图,从最早的曹魏时期的钟繇的楷书开始,到民国书法家唐驼为止。&br&&img src=&/7e8f5aba9b2cbdc8f7de7_b.jpg& data-rawwidth=&367& data-rawheight=&5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7&&&br&&br&&img src=&/6fb2660a6aaadba3aa0db4_b.jp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5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br&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楷书是一种可以随着时代循序渐进的书法形式,一代代的楷书大师们的字迹是明显越来越趋近于现代人的审美的。&br&钟王时代的楷书有些明显的隶书向楷书转变的特征,而到了民国时期的唐驼,几乎就是现代意义上最标准的楷书了。非常纯粹,几乎没有了其它书写形式的影子。&br&&br&其间的,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要说超越了王羲之,也是有很多人点头信服的。&br&&br&但是问题是,说是超越了,但是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就完全盖过了王羲之么?显然不是,这就好比没有诗经和汉乐府诗词,就没有辉煌的唐诗时代一样。不是个人的进步,而是时代进步的效果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我们可以说唐诗在整体水平,尤其是音韵和用典上,超越了诗经和汉乐府诗词。但是那是一个时代站在前一个时代上的进步。是后人站在前人中大师的肩膀上的进步。&br&&br&即使这样,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唐诗优雅的同时,依然喜欢诗经中的那种古朴和平实,没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不会有后来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没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就不会有后来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r&&br&在楷书问题上也是一样,没有钟王的开拓,可能后来的唐朝楷书大风潮就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了。我们再怎么欣赏颜柳欧褚的优雅雍容,一样会喜欢王羲之楷书中的古朴浑厚。&br&&br&所以在楷书问题上,王羲之可以说是被超越了,但是这丝毫无损于其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地位。&br&&br&至于行书就完全和楷书不同,楷书是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一步一台阶的向上走,而行书更为挥洒,和个人的性格,阅历,书写时的状态全都紧密相连。楷书大师们在风格成型之后,在任何时间,地点再写楷书的话,基本差别不大。但是行书不一样,一时一地,效果可能差异非常明显。&br&&br&关于王羲之的行书,我还是得搬出天下三大行书的对比图来说事。&br&神龙本《兰亭集序》&br&&img src=&/af2e813cb763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af2e813cb763_r.jpg&&《祭侄文稿》&img src=&/8a9af437a3e273f5c0ca1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a9af437a3e273f5c0ca1_r.jpg&&《黄州寒食帖》&img src=&/e111cdcabeccfef8b4c394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111cdcabeccfef8b4c3947_r.jpg&&&br&一对比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果单论行书,王羲之的地位几乎是没有人可以撼动得了的。后人作品各有所长,但是没有人敢说“超越”二字。&br&&br&如果还是用诗词来做比喻的话,王羲之的行书就像李白的诗一样,即使很多人最爱的是白居易的浅白易懂,最爱杜甫的悲天悯人,最爱王维的诗禅一味,或者是最爱李商隐的辞藻华丽。但是没有人敢随便说李白不是代表中国古诗词最高成就的第一人。&br&&br&所以书法也是一样,即使再爱《祭侄文稿》中的悲怆,再爱《黄州寒食帖》的沧桑。但是谁也不敢说潇洒挥横的《兰亭集序》不是中国行书艺术的巅峰之作。&br&&br&总之,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之大,地位之高。已经不是超不超越的问题了,而是高山仰止,谁都不得不服的问题了。
谢 邀!其实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问题,我在之前的一个答案里说过了,这里作为一个补充吧,专门说一下是不是被超越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把王羲之的书法分成楷书和行书两个子类进行判断。先说楷书,我们可以看一下一组对比图,…
来自子话题:
《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br&《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br&以上两种说法皆出自《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不管那种说法,诸葛氏原来是葛氏这一点是没错的,所以,叫诸葛亮“葛公”是没错的。别的姓氏就不知道了。&br&新人答题不易,求赞*\(^o^)/*
《吴书》曰: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风俗通》曰: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以上两种说法皆出自《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不管那种说法,诸葛氏原来…
来自子话题:
只有我一个人怀念三国志IX吗?&b&我希望新的三国志能是三国志IX的延续升级。&/b&&br&战略游戏,要充满随机性,否则容易重现战局,失去了战略对决的精妙之处。&br&这个就是我独爱三国志IX(下简称三国志9)的原因。&br&&br&在三国志9中我们操作的内容很少:&br&三国志11中需要自己建设城郊,为各种设施选址,而三国志9里面你只需要派几个文官,点一下农业、商业,巡查,一座城池的内政就完成了。&br&三国志11中出征需要自己搭配一个个小部队,然后控制各个小部队移动,战斗(当然,可以委任),三国志10中战斗则需要进入战斗地图,战棋般打上一段时间。而三国志9里面,你只能选派几个将领,决定他们带多少兵士,设定部队的行动方针,什么时候可以撤退,能不能追击逃离战场的敌人等等,然后点下“出征”,剩下的,交给我们的武将了。&br&这么简单的命令系统,我们能得到的反馈却多种多样,充满了随机。&br&派武将探索,有时会什么都找不到,有时会碰上左慈于吉,有时会发现武将和宝物,倒霉一点碰到老虎。&br&最好运的时候选了反董卓联盟时的刘备,招揽到了虎牢关大将吕布,然后派吕布带上部队,弃守虎牢关,采长蛇阵向无人占领的江陵和南部四郡千里疾驰,原本只是平原太守的刘备一下子蛟龙入海,鲤鱼翻身了。&br&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就是在外征战的武将发动了战法,有时候部队中的武将关系好一点,还会有连携战法,当年用西凉骑兵一套战法干掉曹操步兵近万人时我都要高潮了,现在找了一张发动连弩兵法的图,看了还是很激动:&br&&img src=&/fdda8e030a50c7d4ed4e950a333cc592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两兵相接,有时候主将间嘴炮打不过瘾,直接上阵单挑(图中的情况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br&&img src=&/afe820ce80b8bcd2dab3aef16ac4060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afe820ce80b8bcd2dab3aef16ac4060f_r.jpg&&最伤心的时候是选择曹操攻打吕布,带上郭嘉,结果郭嘉被吕布狙击身亡,哀哉奉孝!&br&每次开局你所经历的路线不会是上一次的重演,游戏因此变得迷人又耐玩。&br&&br&三国志9的战斗系统虽然简单,但是却最有感觉。看着屏幕上那么多部队来来往往,实时战斗,经常有意外情况发生。这边兵临城下,眼看着支撑不住,只好弃城退守,一边派其他城市的将领伪报敌部队避免被追击,同时己方的援军已在路上。&br&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战略上的决策。&br&具体怎么率领士兵消灭敌人,交给手下吧。&br&&br&光荣,请再给我一份这样的三国志,求你了。地图细分一下,让地域更广阔!武将的能力值会有成长衰退,最好像三国志11一样!然后加入更多的随机事件,武将间的关系!AI提高!&br&那我就死而无憾了……
只有我一个人怀念三国志IX吗?我希望新的三国志能是三国志IX的延续升级。战略游戏,要充满随机性,否则容易重现战局,失去了战略对决的精妙之处。这个就是我独爱三国志IX(下简称三国志9)的原因。在三国志9中我们操作的内容很少:三国志11中需要自己建设城…
来自子话题:
泻药&br&&br&应当说,刘协在被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之前,他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剩下的就是谁来做曹操而已。&br&&br&在讨论刘协之前,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皇帝的权利来源于何处?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如何能够击倒手握重兵的将军?明了了这个,才能知晓刘协们要如何努力才有可能击倒曹操们。&br&&br&皇帝的权利来源于名教,来源于秩序,来源于被宫城宦官营造出来的神秘感。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家作为显学,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皇帝治理国家的合理性理论,这个理论和国家秩序结合在一起,就是皇帝的权利。再有,在皇权天授的理念下,深宫中的皇帝是神秘的,而这个神秘的人又具有对任何个人的决定权,这就能衍生出恐惧感和敬畏感。在国家秩序的大旗下,在深宫中的皇帝能用一张纸、一句话就能够决定一群人的利益乃至生死,这就是皇权的力量。&br&&br&皇帝的权利来源于利益授权;按照儒家的观点,天下所有的事务都归皇帝所有,这个所有权是天授,不容置疑。皇帝用官位,换取精英的支持(知识分子或武士);而官位在我国历来都可以很轻易的换到等值的利益。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br&&br&皇帝的权利来源于国家恐怖机关的威吓,在换取精英的支持后,国家的武力机关是捍卫这一秩序的重要部门,他保障了皇帝权利的执行力度和权威性以及唯一性。&br&&br&以上这三点,我们的刘协一样都没有。&br&&br&在刘协的父亲灵帝在位时,汉帝国就已经风雨飘摇了,黄巾起义撼动了帝国的根基,这场席卷全国的暴乱让帝国的郡县失去了秩序,在很多地方法制败坏,政令不畅;原本就势力强大的世家大族取代中央成为基层秩序的建立者和守护者,中央和地方逐渐脱钩;这甚至不是灵帝的问题,是东汉几百年的积弊。&br&&br&到了灵帝驾崩、少帝、献帝分别临朝的那几年,先是宦官矫太后诏杀掉了大将军何进,后是袁绍等矫诏杀光了宦官,接着董卓胁迫太后废少帝立献帝;董卓把持的中央和关东集团的混战让中央和地方彻底决裂。董卓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东诸侯没人管长安发生了什么,大家就像没有中央一样,割据正式形成。统一的秩序不在,没有这个,皇帝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童罢了。&br&&br&从长安逃出的刘协甚至连粮食都没有,面对着天下割据的事实,他又能拿什么来换取臣子们的效忠呢?而且恒、灵二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让天下“清流”对帝国失去信心,对刘姓皇帝缺乏好感。清流有时候虽然误国,对于落难的皇帝确是雪中送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愿意来勤王的清流,有影响的不过孔融而已。&br&&br&知识分子不待见,也就只能武力统一这一途了。原本帝国常备的部队为卫戍宫城的南军和拱卫京师的北军,以及灵帝时期新建的宦官领导的西军,算是皇帝直属部队。这三只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在董卓与关东、李傕与郭汜相争中损失殆尽。东进过程中保护献帝的仅仅是董承领导的部分西凉军队和杨奉、韩暹手下的前白波贼余党。在曹操面前先后轻松的被解除兵权,没有兵权的皇帝,也不过是个被关起来的二十几岁的宅男罢了。
泻药应当说,刘协在被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之前,他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剩下的就是谁来做曹操而已。在讨论刘协之前,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皇帝的权利来源于何处?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如何能够击倒手握重兵的将军?明了了这个,才能知晓…
来自子话题:
说一个明朝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感觉比较中肯
说一个明朝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感觉比较中肯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很有趣。&br&&br&哈尔滨来源一直没有定论,我个人观点,在百科上列举出来的众多解释中,&b&“扁”亦即“&/b&&b&哈勒费延”&/b&&b&(满文halfiyan)&/b&这个解释是最靠谱的。在开始长篇大论之前先写一下语流变化:&b&Halfiyan → Halpiyan→ Halbiyan→ Halbin。&/b&&br&&br&尽管现在英译(音译??)中,哈尔滨一词拼写为 Harbin,但事实上在满文中哈尔滨一词写作 Halbin,如图(图片来源微博网友 _如果花开听得见):&br&&img src=&/8b29ac44d59b15e02e714c8ced24cfc2_b.jpg& data-rawwidth=&1471& data-rawheight=&1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1& data-original=&/8b29ac44d59b15e02e714c8ced24cfc2_r.jpg&&&br&(PS:这个图片上对满文的译注有些小问题……)&br&&br&这个r音和l音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通常不会混用。&b&r是大舌音,单独的l则是翘舌音(注:此音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尔”音或“日”音,而类似于英语中-ble、-bal中l的音)&/b&。&br&&br&而天鹅一词,即所谓“galouwen”,无论是来自女真语的garhūn(后小舌音h脱落变成garun),还是后来满语脱落尾音n成garu,这个lou的音其实都是大舌音r,而不是l。所以流传广泛的天鹅之说恐怕并不正确。&br&&br&&br&&b&下文就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看似)语音差别很大的Halfiyan-Halbin反而是最有可能的&/b&。&br&&br&&b&首先,Halfiyan读音为 Hal fian——这个fiyan中的y音是不发音的,直接拼fian&/b&。具体发音规则可见我专栏文章:&a href=&/hasuranimanjutacibcen/& class=&internal&&【我又插播了】满文字母的发音规则 - 满语怎么说 - 知乎专栏&/a&&br&&br&&b&其次,满语古音中有一个特别的变化,就是古音中的P音在清代基本上都转化成了F音&/b&。比如说女真时期的蒲察氏,到了清代就成了富察氏(Fuca Hala)。这个变化发生的时期我不大清楚,但是后果就是,在清代满语&b&书面语&/b&中,基本上没有了P这个音——这里我只说书面语,不包含口语读音。我现在记得有p的,除了一个比较古老的mpi尾缀(意表动作活泼- -b)以外,就是山楂umpu、棉袄pampu、矮穷挫parpahūn(大误!)及其同根词,再就是音译借词及拟声词了。&br&&br&尽管书面语中P音不多见,但是口语中P音还是存在的。清早期费扬古(满文写Fiyanggū)曾音译做“篇古”,由此就可见一斑。清早期的很多人的名字都是 xx篇古,这个篇古其实跟费扬古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老生子、小儿子、小拇指”。不排除现在还有人把书面语的f读成p的。&br&&br&&b&P-F的变化,我们还原回去,Halfiyan一词就读做Halpian。而P-B的读音只是清浊的区别(?),满语中南北方言常互换&/b&——而且各种语言中P、B也常有互换的现象。&br&&br&&br&——所以现在&b&Halfiyan变成了 Halbian&/b&&br&&br&跟Halbin是不是比较像了?&br&&br&所以最后我们来看看-bian音为什么跟-bin音有联系。&br&&br&Halfiyan一词中-fiyan处在第二音节的位置上,这个位置通常不是重音。尤其是Halfiyan一词中字首Ha音是个小舌音,语流中所有的气都吐在Ha上了。因此在口语中,一个常见的“音变”是&b&非重读音节的-ia(n)音弱化为-i(n)音。即 fian-fin/ bian-bin 这样一个变化&/b&。&br&&br&这个变化是有例可循的。除了锡伯语中的一大堆例子(锡伯语弱化比较明显),清代人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读作-ia(n)音,还是读作-i(n)音——实在是&b&读得慢了清楚了就说成-ia(n)音,读得快了就说-i(n)&/b&。&br&&br&譬如雍正同志这个朱批(局部截图):&br&&img src=&/211b838beacb1a1ada49c_b.jpg& data-rawwidth=&252& data-rawheight=&5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2&&圈出来这个词写作&b&jalginjame&/b&,意为“匀出、通融”,在标准的书面语中本应写作&b&jalgiyanjame&/b&。对比一下:jal&b&&u&giyan&/u&&/b&jame-jal&b&&u&gin&/u&&/b&jame。&br&&br&其实奏折这种东西很讲求拼写要标准的啊……但是皇帝就是可以按照口=口语写!ToT&br&&br&可见-iyan音和-in音在非重读的时候是很难分辨的。因此bian音口语中听起来跟bin音是很相似的。&br&&br&--------------------------------------------------终于可以写总结了的分割线---------------------------------------------------&br&&br&&br&&b&总结:&/b&&br&&br&&b&我认为最靠谱的哈尔滨的来历:Halfiyan(音译写成了 哈勒费延)。Halfiyan意为“扁”,其拼写方式乃清代正字以后的写法,这种写法是语速较慢、发音清晰、以建州口语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写法,在实际发音中可能有弱化。不同地区口音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b&&br&&br&&br&&b&哈尔滨地区在宁古塔以北,虽然不算特别奇葩的满语北部方言(比如阿勒楚卡……),但比起建州来肯定是北了。宁古塔音存古,北部方言很多地方也存古,f音说成b/p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古音。因此Halfiyan在语流中变化:Halfiyan → Halpiyan→ Halbiyan→ Halbin——就这样变成了哈尔滨。&/b&&br&&br&&br&&br&&br&先写到这。有什么问题再补充。
这个问题很有趣。哈尔滨来源一直没有定论,我个人观点,在百科上列举出来的众多解释中,“扁”亦即“哈勒费延”(满文halfiyan)这个解释是最靠谱的。在开始长篇大论之前先写一下语流变化:Halfiyan → Halpiyan→ Halbiyan→ Halbin。尽管现在英译(音译?…
回答等待修改(已修改?评估中):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
作者修改内容通过后,回答会重新显示。如果一周内未得到有效修改,回答会自动折叠。
来自子话题:
不知题主有没有认真比对过《汉书·诸侯王表》,反正我又去重新数了一遍。&br&西汉诸侯王前前后后一共&b&66国189人&/b&,“无后”的有24位:&br&&ul&&li&惠帝辈的赵隐王如意、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是被吕后害死的,前两个死的时候还很小,刘建的儿子也被吕后杀死了。&br&&/li&&li&齐文王则、齐厉王次昌、河间哀王福、梁怀王揖、山阳哀王定、济阴哀王不识、临江哀王阏、鲁文王睃、赵怀王尊、长沙炀王旦、胶西于王端、中山怀王修、广德夷王云容、清河哀王乘、泗水哀王安世、齐怀王闳、广陵哀王护,东平王开明、楚怀王芳、中山哀王竟,&b&这20位,死的时候年纪都不大,很多都是不到婚龄的小屁孩,基本上不超过20岁,偶有几个近30岁,总之正常绝后的可能性很大。&/b&&br&&/li&&li&最后,还剩下一位:刘邦的堂兄弟,荆王贾。打英布的时候战死了,无后,这位老兄应该有点年纪了,所以特立出来。&br&&/li&&/ul&所以&b&【非正常绝后】的,怎么看都只有四位,如果再严格一点,只有刘建这一位。&/b&&br&稍微提醒一下,这些诸侯王的确切出生年代虽然不可考,但大致年龄范围都是可以推定的。又,谥号为“哀”和“怀”的更加明显。&br&&br&然后呢,在这24位无后的诸侯王中,又&b&只有15个是真正因为没有继承人而导致国除的&/b&。有的朋友提到推恩令啊,嫡长子啊,都不对。&b&在诸侯王这里,照样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只剩一个儿子,就立一个儿子。推恩令后,剩下的儿子都封侯。&/b&如果王位传着传着绝后了,还会找绝后这一代的王的兄弟来“绍封”,这个现象很常见。&br&&br&推究《汉书·诸侯王表》中这66国的各种“国除”大法,主要是这几种情况:&br&&ul&&li&&b&有罪,国除。&/b&罪名有谋反的(七国之乱,吴楚之乱,淮南衡山之乱,etc),有私生活放荡的(燕王定国”禽兽行“,代王年与妹妹乱伦,etc),有杀人甚至杀朝廷命官的(济川王明杀中傅,平干缪王元杀谒者,etc),有各种各样有罪的。赵幽王友被吕后逼迫自杀,姑且也算一个吧。但是有罪不一定国除,落得国除的有&b&24位/国&/b&,这个绝对占大头。&br&&/li&&li&&b&无后,国除。&/b&无后不一定国除,落得国除的有&b&15位/国&/b&,其中部分与政治斗争有关,比如前文提到的被吕后害死的几个。&br&&/li&&li&&b&王当了皇帝的&/b&,刘恒、刘彻、刘贺、刘欣、刘箕子,有&b&5位/国&/b&。&/li&&li&剩下的都是辛辛苦苦传家到王莽时代的了,全部&b&被王莽废为庶人&/b&。有&b&22位/国&/b&。&/li&&/ul&
不知题主有没有认真比对过《汉书·诸侯王表》,反正我又去重新数了一遍。西汉诸侯王前前后后一共66国189人,“无后”的有24位:惠帝辈的赵隐王如意、赵共王恢、燕灵王建,是被吕后害死的,前两个死的时候还很小,刘建的儿子也被吕后杀死了。齐文王则、齐厉…
来自子话题:
《三国演义》号称东亚几百年来影响力第一的小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进而导致三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时代,这是没有法比的。但春秋战国的历史不能普遍流行还有它内在的原因。&br&&br&私以为最关键的,就是春秋战国时间跨度太长,没法围绕核心人物讲故事。没有主角啊。&br&&br&要知道,平王东迁是西元前771年,始皇统一在前221年。要讲前后五百多年的故事,够写两部美国史了。我记得《东周列国志》才一百回。而《三国》从184年黄巾之乱到279年三家归晋才90多年。一共只有三代人左右,且绝大多数狠角色都是与曹刘同时代的,大家在一起相爱相杀了几十年,看官就把他们记住了。可是《东周》里虽然单个故事很精彩,但几乎每隔几回就换主角,变成故事会了。背个单词还要多看几次。如果主角的名字才出现了几页就换了,那整本书看完谁还记得讲了些啥?&br&&br&参考另个流行的古典小说系列隋唐:最出彩的也就是从杨广灭陈到李世民登基那几十年,角色与情节基本围绕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展开。而《东周》没法专注写几十年一两代人的故事,因为期间各个时代的重要性相对均衡,没有哪个时代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br&&br&同样的反例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八王之乱到隋朝统一,期间帅哥、美男、猛男、痴汉、直的、弯的......要啥有啥,素材可以从好莱坞巨制拍到岛国爱情伦理动作片。结果也照样不行,也是年头太长了。&br&&br&而五代十国则是另一个极端,特么就那么几十年搞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破事。是真真正正的破事。欧阳修所谓: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于是就算罗贯中罗大师出手写的《五代残唐演义》,有兴趣看看豆瓣上有几个人评论的。&br&&br&并且,春秋战国的人物行事和价值观与后世读者差距太大。比如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至于么?相对来说那个时代的人太轻生了。何况那时统一的大帝国还没形成,大多数人死也是为私恩私义去死。这与后世中央集权国家所要求的伦理道德是抵触的。后世读者会赞赏但未必认同。&br&&br&《三国》里刘关张可是为了让天下太平而结拜的,而荀彧也因为曹操背弃当年复兴汉室的理想才甘愿去死。可以认为《三国》的故事不仅是一次次的单挑、用计、杀戮。它灌注了传统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哪怕刘关张,诸葛亮他们最后都失败了,他们的忠君爱国事迹结合了屌丝逆袭,理想主义以及斗智斗勇等等元素才能在数百年里牢牢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br&&br&反观《东周》,孔孟的时代孔孟之道却没法施行,诸侯从打着天子的名义互相争战到后来赤裸裸的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最后杀出来的最强者统一天下。光有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和各种战争场面这是动物的野蛮世界,没法看的啊。
《三国演义》号称东亚几百年来影响力第一的小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诸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进而导致三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时代,这是没有法比的。但春秋战国的历史不能普遍流行还有它内在的原因。私以为最关键的,就是春秋战国时间跨度太长,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