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包英文怎么说说这是十九世纪的地球

当前位置: >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军舰
时间: 23:22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次
看这文之前 可以先看看这些视频
&&&&幕府将军2 武士之殇宣传片
&&&&幕府将军2 武士之殇 战舰展示
&&&&虽然这是游戏视频 但文中所提到的战舰 基本都有出现在这些视频里 所以还是建议大家略看下的 起码有个概念 当时战舰是如何战斗 战舰有多大等等 总之能更好看完这文吧? 大概```` 毕竟这文好长好长
&&&&在19世纪
整个世界科技发展特飞猛进 比如铁路 火车 电力 还有电报机 的发明和出现 至于军事方面 更直观就是前膛式步枪开始被后膛式步枪大规模取代
加特林机枪的出现 加快骑兵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 这文只是介绍 19世纪中后期军舰转变
这不是一下字就转变 是经过上百年 不断快速变化导致的
&&&&在19世纪海上霸权争夺战 各国只有不断建造更强更先进的战舰 才能保证自己在海上有足够优势 所以那时期战舰差不多一下水 设计就过时了````
所以文中有如此多 各种各样的战舰 请不要惊讶 - -
&&&&另外对火枪转变有兴趣可以略看下这文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对于世界舰船发展来说,是一极为重要的阶段,几乎在后世所有关于军舰史、海军史的著作中都会或多或少提到这段多姿多彩的黄金岁月。在此时期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蒸汽机、钢铁装甲、后膛火炮等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称霸海洋数个世纪之久的木质风帆战舰在新技术面前依依不舍地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蒸汽动力军舰如同是那儿童故事里其貌不扬的丑小鸭,在怀疑、挑剔的目光中一点点开始走向大海。欣赏惯了风帆战舰的人们自然是很难接受这种“怪物”的,最初,这些外形古怪,喷着黑烟,偶尔还冒出些火来的“魔船”一度被当成茶余饭后嘲笑、揶揄的话资。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他那本描述人与自然斗争的名著《海上劳工》里,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描述了这种“魔船”的各个细节,以及当时的人们对它的看法。这使得今天的我们,能有可能生动直观地了解丑小鸭问世时的际遇。从书中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作家深深为“魔船”而吸引,但在那个时代里,站在岸上等着看丑小鸭出洋相的人要远远多于喝彩的。
&&&&幸好历史的车轮总是朝前走的,丑小鸭终有一天会变成骄傲的白天鹅,未来的日子是属于它们的。
&&&&变化仿佛是在一夜间发生的,面对全新的技术,各国的舰船设计人员多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们现在必须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迎接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或者说竞赛。这场竞赛,没有任何前例可循,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尽量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彼此互相较着劲,偶尔可能还会出现一些“盗版”、“抄袭”现象。也许就是有了这些原因,今天的人再来回望那个过渡时期的军舰,多少会觉得有点怪异,拿五花八门来形容这一时代的军舰设计,一点都不为过。而正是有了在这个丑小鸭时代里的探索、发展和经验、技术的积累,到了20世纪初各国的军舰设计思想才渐渐趋于成熟、统一。
&&&&很巧合的是,中国海军的建设也正是从这个丑小鸭时代开始的,世界海军大张旗鼓更新军舰的时代,正是中国海军的结胎年代。和那个时代里的所有军舰一样,中国近代海军的军舰也都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其中一些军舰设计之特别,更是可以拿到世界舰船发展史上当作样板。不过纵观今天中国有关近代海军史的著作、研究乃至普通爱好者的讨论,很大一部分还都是在拿20世纪的军舰知识来衡量19世纪的军舰,用天鹅的分类标准去让丑小鸭分班排排队,这就往往会产生一些显得不那么合理的结论。
&&&&要了解19世纪的中国海军和19世纪的海战,就必须先认识认识那个时代里的军舰。为此,本文主要根据中外有关19世纪中后期军舰的史料、文献,及研究著作,粗浅介绍一下那个时期世界军舰的类别、特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军舰、海军战术的发展脉络等,希望能对普及近代海军知识有所俾益。文中对军舰的分类方法、以及类别名称参考自许景澄著《外国师船图表》,在此,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为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做过不懈努力的早期工程技术人员们,他们在今天的人们难以想像的闭塞环境里,竭尽自己的所能,获取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尽管他们所创造的成就是有限的,但如果考虑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成就所带来的意义又是极伟大的。他们那种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这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战列舰发展而来的身披铁甲的军舰,在海军中充当了主战军舰的角色,用以参加正规的海上大规模作战,是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按当时的简单划分标准,可以将铁甲舰按排水量分为:一等铁甲舰(排水量在5、6000吨以上),后来中国的“定远”即被称为“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这类大型铁甲舰便是后代战列舰的始祖;另一种铁甲舰较小,称为二等铁甲舰(排水量在3、4000吨),日本的“扶桑”、“比睿”铁甲舰属于此类,在当时中国的史料中习惯称为“小铁甲船”。
&&&&这样依据吨位划分的一等、二等铁甲舰,只能表明这些军舰的重量级别,如果想仔细了解当时的铁甲舰,可以依据设计和采用的有关技术的不同,把19世纪中后期的铁甲舰分为下面一些类别来逐个分析:
&&&&英国的早期船旁列炮铁甲舰“Minotaur”(“马那杜”)
&&&&这是最早的一种铁甲舰,由法国人最先提出,其设计思路非常简单,就是在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基础上,增加了蒸汽动力和舷侧装甲。相对木质风帆战列舰而言,这种军舰改进的步子迈得不是很大,较为保守,除了甲板上多出了吞云吐雾的烟囱外,在外形上和风帆战舰区别不是很大,可以看作是过渡期的一种尝试性设计。
&&&&船旁列炮铁甲舰的名字得自它的火炮布置方法,和风帆战舰一样,这种军舰的炮位也是依次布置在船的左右舷,即所谓“船旁列炮”,通过一个个狭窄的炮门向外射击。1860年法国采用这种设计思想,在木质风帆战列舰的基础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船旁列炮铁甲舰“GLOIRE”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之后英、奥等国也都开始陆续效仿。
&&&&上面两张分别是早期的船旁列炮舰“Defence”和“Hector”的侧视图,图中用红色标出的部位就是军舰的装甲,可以看到,1861年制造的“Defence”装甲只保护了舷侧的中部有炮门的一带,而一年之后下水的“Hector”铁甲舰,舷侧装甲已经延伸到了军舰的艏艉。
&&&&早期船旁列炮舰的装甲敷设在军舰舷侧安装火炮的部位,属于一种局部防护。随着设计的发展,之后整体防护受到重视,舷侧的装甲带不再局限于保护火炮安装部位,而向前后延伸到了军舰艏艉,对船舵、螺旋桨等都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较之木质风帆战列舰,其生存力有了显著提高。
&&&&但船旁列炮同时也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受限于火炮布置的方法,为安装更多的火炮,只能将舰体不断加长,使得整个军舰的尺寸越来越大,装甲带的面积也越来越大。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为抵御更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军舰必须采用更厚的装甲,如此一来,装甲的重量更是大为增加,军舰的排水量动辄就是上万吨,舰船的机动性能为之大打折扣。例如早期中国海军留学生刘步蟾、林永升等实习过的英国 “马那杜”号船旁列炮铁甲舰,长度为124米,排水量高达10690吨。
&&&&随着“斐迪南德”的猛烈冲击,“意大利”渐渐沉入海中,海军战术和舰船设计的一个新时代就在这撞击中来临了
&&&&日,两支配备了船旁列炮铁甲舰的舰队在地中海利萨岛附近海面展开激烈交战,这就是海战史上著名的意、奥利萨海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船旁列炮铁甲舰的海战,它对19世纪中期以后的舰船设计、海军战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战中,奥地利舰队采用船头对敌的楔形阵,大败成纵队的意大利舰队,舰首炮、撞角、横阵开始受到重视。
&&&&日本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的火炮布置图,与旧式的船旁列炮舰相比,增加了舰首和舰尾的炮位。舰首大炮、船头对敌,正是那个时代世界海军的潮流。
&&&&船旁列炮军舰的火炮都布置在两舷,无法转向军舰的艏艉方向射击,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很早就有人提出批评。通过了利萨海战的实战检验后,舰首炮、横阵的价值更显突出。在这一潮流影响下,各国原有的船旁列炮铁甲舰大都从一线位置被淘汰下来,有些沦为杂役船,有些就干脆退出了现役。而之后新造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上,则开始出现了舰首、舰尾炮,许多年后,参加黄海大海战的日本舰队中就有一艘改进型的船旁列炮铁甲舰――“比睿”。
&&&&英国第一艘船腰炮房舰“Bellerophon”,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黄承勋曾在该舰实习。上面这张线图中,红色部位是军舰的装甲,其中中部设有炮门的区域就是船腰炮房。
&&&&当法国人还在为自己首创船旁列炮军舰而沾沾自喜时,不甘人后的英国设计师设计出了船腰炮房舰。这可以说是一种从船旁列炮舰改良而来的军舰,主要特征是在船的中部(船腰)用装甲围出一个四边形的“炮房”,将主要火炮都集中布置在这个四面有装甲的空间里,炮房之内的布置方法则和船旁列炮相似,都是将火炮分布在舷侧。采用这种设计后,军舰上的要害部位集中收缩到了一起,便于对这一区域实施集中防护,“炮房”前后左右四面都有厚甲保护,生存力比船旁列炮胜出一筹。
&&&&船腰炮房铁甲舰“Belleislc”、“Orion”,即清末英国向中国兜售的奥斯曼铁甲舰“柏尔莱”、“奥利恩”号。除了和所有船腰炮房铁甲舰一样具有炮房装甲和水线带装甲外,这一级铁甲舰在炮房顶部敷设了装甲,这就是最早的装甲甲板。
&&&&因为炮房内的空间有限,不能再像船旁列炮舰那样沿全舰舷侧布置火炮,船腰炮房铁甲舰上的火炮数量相对较少,为保证火力不受损失,设计师们决定以口径换数量,火炮的口径开始越造越大,这一思想对19世纪中后期的军舰设计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大口径火炮几乎成了那个时代铁甲舰的特征。除了装甲围成的炮房之外,船腰炮房铁甲舰还开始采用水线带装甲,到了后期,为防止敌方炮弹从顶部射入炮房,某些船腰炮房铁甲舰在四面用装甲保护炮房的基础上,又在炮房顶上也敷设了铁甲,装甲甲板即发源于此。
&&&&日本船腰炮房铁甲舰“扶桑”号,可以看到“扶桑”舰采用的是八角台炮房,4门火炮布置在炮房的四个边角上,较之布置在舷侧的火炮,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火炮向舰首舰尾方向射击。
&&&&船腰炮房舰问世不久,就遇到了和船旁列炮舰一样的问题,即炮房内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不符合当时海军船头对敌战术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绞尽脑汁,最后提出了个显得有些儿戏、也颇有些无奈的解决办法――把炮房的4个角各切去一块,在那里开几个炮门布置火炮,尽管这些布置在角落里的火炮射界只有40度左右,但靠着这个斜边,已经勉强可以向军舰的前后方向发射了。于是这些原本是四边形,只长了4个角的船腰炮房变成了八个角,这就是后来中国史料中经常提到的“八角台”,日本铁甲舰“扶桑”和早期中国准备购买的两艘奥斯曼铁甲舰都属于典型的八角台铁甲舰。
&&&&采用换门架式设计的英国军舰“Hercules”,从图中红色标出的区域内可以看到,这艘军舰采用的是八角台炮房,炮台边角上各有圆圈,就是 “换门架式”炮可以随意调换的两个炮位。
&&&&这是“换门架式”炮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红线勾勒出的就是炮架,两个用虚线勾勒出的是这门炮可以活动的两个炮位,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这个炮架是如何变换炮位的。
&&&&在“八角台”的船腰炮房之外,英国人又设计出了“换门架式”军舰,采用这种设计的军舰,炮房里的火炮通过铺设在甲板上的轨道,可以转移到不同的炮位,通过不同位置的炮门来射击,虽然操作起来过于费事,但是火炮却可以通过变换炮位(换门)而向不同方向射击,也不失为一种增大射界的办法。不过炮房里那些汗流浃背,推着火炮不断“换门”的水兵肯定打心眼里憎恶这种设计。
&&&&“船腰炮房”诞生后,很快各国都竞相效仿,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除了八角炮房、“换门架式”之外,各国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但似乎大家都钻进死胡同了,怎么也脱离不了“船腰炮房”这个框子,造出来的军舰几乎都是在变着法的增加炮房的“角”,以便在更多方向上开设炮门,各种模样古怪的军舰不断被制造出来。
&&&&1861年,大海那边的欧洲人还在忙着摆弄他们的船旁列炮和船腰炮房时,新世界的美国人为着各自的信念而开始战争。和这个新生的国家一样,美国人的军舰设计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天才的设计师约翰?埃里克森为北方政府设计出了一种外形独特的铁甲舰,就是后来著名的“Monitor”号。它彻底抛弃了桅杆,摆脱了风帆索具的束缚,最为独特的是,这艘军舰采用了可以转动的圆形炮台。这意味着,至少从理论上讲,装备在这种炮台内的火炮可以向水平任何方向开火,这不就是埋头在设计室里,一心想着如何再在船腰炮房上多切出几个角的欧洲设计师梦寐以求的吗。
&&&&作为视海洋为命脉的海上帝国,英国人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用来加强他们海军的技术。
&&&&在美国人发明旋转炮台后,英国设计师考珀?克鲁斯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的这种炮台设计后来被称为克鲁斯炮塔。经过一系列试验,英国人于1869年制造出了第一艘船面旋台铁甲舰“Monarch”。
&&&&船面旋台铁甲舰“Monarch”,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萨镇冰曾在该舰实习。“Monarch”舰沿舰体中线布置了2个双联装旋转炮台,在炮台之下是用装甲围成的类似船腰炮房的“甲房”,用以保护炮台旋转机构和弹药提升系统,在装甲甲房之下,沿军舰的水线敷设了水线带装甲。
&&&&所谓的船面旋台,就是用装甲围成圆形的炮台,顶上铺设平甲,类似钢铁“罐头”,“罐头”里面布置火炮。炮台下方装有一套旋转机构,通过转动整个炮台,从而让炮台里的火炮可以“四面测击”。其基本特点就是炮随台动,即火炮本身不动,而跟着炮台转动。
&&&&最初的船面旋台铁甲舰将旋转炮台都布置在军舰的中线上,利萨海战后,船头对敌的横阵成为潮流,沿中线布置炮台的设计当时被认为无法使各个旋台内的火炮同时转向舰首或舰尾方向射击,“患前后不能互击”,不符合船头对敌的基本战术要求。后来英国制造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时,对此进行了改良,将炮台设计为犄角布局(或称斜连炮台),2个旋台错开一定角度,并列在军舰中部。采用这种布局,可以使2座旋转炮台能同时向舰首舰尾方向开火,而且在两舷中间可以布置舱房,而不用担心会遮挡住火炮的射界。后来中国海军的露炮台铁甲舰“定远”、“镇远”即使用了这种犄角法布置炮台。
&&&&采用犄角法布置炮台的“英弗莱息白”和“Monarch”一样,在旋转炮台下方用装甲围出“甲房”,以保护炮台旋转机构和扬弹系统,但与“Monarch”区别极大的是,“英弗莱息白”放弃了采用水线带装甲的设计,而改为在水线下铺设装甲甲板,这一革命性的举动,使这艘军舰名噪一时,这种设计后来又被称为“铁甲堡式”(Central Citadel Ships)。
&&&&亚平宁半岛霸主意大利的船面旋台铁甲舰“Doilo”,是19世纪中后期著名的铁甲舰之一,同样使用了铁甲堡和装甲甲板。它那独特的对称式设计,后来长时间地影响了意大利军舰的设计风格,直到20世纪初期,在很多意大利新式战列舰上,还似乎能看到一点老“Doilo”的影子。
&&&&采用船面旋台使军舰火炮的转向角度一下子大了起来,相对于老式的船旁列炮和船腰炮房布局,它所具有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不可避免的,它也存在某些弊端。当中国的钦差大臣李凤苞受命考察欧洲各国海军,为自己国家未来的铁甲舰选定母型时,这位自学成才的军舰专家敏锐地觉察出了船面旋台的缺点。
&&&&首先,船面旋台是连炮带台一起转动的,炮台本身厚厚的装甲就已经很重,再加上炮台里面大口径巨炮的重量,使得整个旋台过于笨重,转动这么个大家伙的费事程度可想而知,平时操作起来就已很不灵便;
&&&&其次,为转动笨重的旋台,在炮台下设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液压、齿轮传动装置,整套设备过于繁琐,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故障;而因为旋台本身的自重过大,一旦液压驱动装置出现问题,采用人力转动炮台会非常困难;
&&&&再次,为获得较强的生存力,炮台采用的是“闷罐”式设计,这样确实可以抵挡飞来的炮弹,但是火炮发射后造成的烟雾却不太容易消散,往往发射完一发炮弹,还得等炮塔内的烟雾散尽才能再进行装填瞄准,火炮的射速大受影响。而且安装在这种封闭式炮塔内的火炮虽说因为随炮台一起转动,周向射界大大增加了,但是炮塔上的炮门比较狭小,火炮的俯仰角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攻击高处和远处的目标。埃及战争中,“英弗莱息白”即大受这个弊端困扰,看着山上的敌方要塞只能徒叹奈何;
&&&&一个被“弹著旋缝”的旋转炮塔,遭到这样的打击,一般这个炮塔就会因变形而卡死无法转动了。
&&&&最后,船面旋台因为是炮台整体进行旋转的,战斗中一旦敌方炮弹打到旋台和甲板相交接的边缝里,整个炮台就容易被卡死,”、“弹著旋缝,炮即碍转”。
&&&&土耳其铁甲舰“Osmaniye”的露炮台,水兵们在固定不动的炮台(装甲围壁)内操作火炮转动
&&&&露台旋炮,在中国又被称为露炮台。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也有叫做胸墙的。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射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法国船腰炮房军舰“Ocean”,在传统的船腰炮房之上增设了独特的耳台。而这种露天的耳台设计,为日后发明露炮台提供了灵感。
&&&&法国“海洋”级铁甲舰接纳木壳外包铁甲结构,风帆与蒸汽动力并存;舰体上层中央部署开放式炮位,下层部署舷侧火炮。该级舰共制作3艘,分别是:
&&&&Ocan海洋,1865年7月动工 ,日下水,日服役,1894年退役;
&&&&Marengo马伦戈,1865年7月动工,日下水,1872年服役,1896年退役;
&&&&Suffren絮弗伦,1866年7月动工,日下水,日服役,1897年退役。
&&&&(这舰在武士之殇里反复出镜 说实在我也很喜欢这舰造型 所以特意在配多一张谷歌来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 -)
&&&&在船腰炮房设计诞生之后,法国人也予以引进,同样觉得这种设计不利于军舰火力的发挥,有必要加以改良,与英国将船腰炮房的四角切除改造成八角台不同的是,法国人在炮房的顶上作起了文章。炮房顶上的四角被各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炮台,炮台用装甲围成,高度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是一圈矮矮的胸墙。这种炮台自身不能转动,台里安装的火炮可以通过炮架自行转动,即炮动而台不动,如此一来火炮就不再受封闭的炮房限制了,射界也开阔得多。法国人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改进,一下子获得两项世界专利:炮房顶上那些有点凸出在舰体之外的炮台后来被称为耳台,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北洋海军“致远”、“靖远”、“平远”等军舰就都是通过耳台来安装舷侧副炮的。而用装甲围成的炮动、台不动的炮台,就是后来露炮台的雏形。
&&&&英国露炮台铁甲舰“Collingwood”,从俯视图上可以看到,露炮台并不是圆形的,而近似于梨形,这种独特的梨形正是早期露炮台的重要外部特征。梨子的腹部里面安装着火炮,而梨柄的部位里则用来布置人员、弹药出入口,作战时火炮可以旋转,但位于梨柄里的弹药和人员出入口确是固定不能动的,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火炮的旋转角度,因为火炮不可能转得离弹药补给口过远。尽管后来德国人通过架设一种独特的运弹天车稍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比之弹药装填口和火炮一起随炮台转动的船面旋台来,这不能不说是露炮台的一个重要缺陷。
&&&&看来这次又该轮到英国人来向法国学习了,原本为船面旋台自矜不已的英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露炮台的优点更多些,很快英国人就把自己的露炮台军舰送上船台。十分有趣的是,就在英国人开始从旋台转向露炮台的时候,来欧洲定购铁甲舰的中国人通过参观德国造的露炮台铁甲舰“萨克森”和英国造的船面旋台铁甲舰“英弗莱息白”,得出了一套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案:火炮布局上效仿“英弗莱息白”的犄角式,以便于充分发扬舰首对敌时的威力;而对于至关重要的火炮炮台样式,中国人在比较了船面旋台和露炮台后,竟然选择了露炮台技术,这对一向以舰船工业大国自居的英国自然是个不小的震动。中国人带来的震动还不止于此,来自东方的中国人竟然想出要给露天的露炮台加装盖子!原因是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了射速相当快的机关炮,例如美国的格林炮和法国的五管哈乞开斯炮之类,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在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中国人的做法是,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大罩子,称为穹盖式炮罩,炮罩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炮架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以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压在炮架上,中国人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了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转动。
&&&&尽管对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非船学所重”,英国人最终还是在自己的露炮台军舰上也采用了类似中国军舰上的穹盖式炮罩。有穹盖炮罩的保护,在里面作业的水兵自然就会稍稍踏实些,但不久这些水兵就会发现,装了这个大盖子后,瞄准不方便了、烟雾不容易消散了、火炮的俯仰角度又受限制了,船面旋台的种种弊端一下子又都捡了回来。为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做出了一项改进,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改成了后部敞开的半开式炮罩,这种后部敞开式的炮罩设计极为出色,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某些国家的军舰上偶尔还能看见。
&&&&地球那一面同样在采用穹盖炮罩的中国海军后来也对这种炮罩进行了改进。除了英国水兵已经体会到的那些弊端外,中国的改造理由里面多了一条用鲜血换回的教训。日,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朝鲜牙山口外和日本海军展开激战,海战中,“济远”前部采用穹盖式炮罩的露炮台被日军炮弹击中,弹头虽然飞走,但是一些破片钻进穹盖炮罩内四处飞散,这处炮台里的水兵非死即伤,无一幸免。中国人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抵御机关炮的炮罩厚度不够,对大口径炮弹没有防御能力,如果没有炮罩,大口径炮弹可能就会飞过,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即使打中了人,也就是被打中的那名水兵自己倒霉而已,而采用了炮罩以后,虽然防不了大口径炮弹,但却能防小的炮弹破片,一旦破片进入炮罩,因为钻不出去,就会在炮罩里面飞来飞去,给炮位上的人员造成严重杀伤。为此,在一个多月后进行的黄海大海战中,很多中国的露炮台军舰干脆就直接把炮罩拆除了事。
&&&&体会到机关炮对完全敞开的露炮台的威胁,法国人也给他们的露炮台安上炮罩。在试用穹盖式和后部敞开式炮罩的同时,法国人开发出了一种模样不太好看,“障后而露前”的前部敞开式炮罩。法国人认为,机关炮的威胁来自高处,所以对炮手的主要作业区域――火炮的后部加以遮蔽,而炮罩的前部则大面积敞开,以方便瞄准、观察。采用露炮台设计的日本三景舰以及中国的法式军舰“平远”的主炮炮罩就是从这种前部敞开式发展而来。
&&&&在上面四种铁甲舰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另类的铁甲舰――守护海岸铁甲舰。与上面的军舰不同,守护海岸铁甲舰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
&&&&1854年,英法与俄国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两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在攻打要塞过程中,法国人的一种用装甲保护起来的浮动炮台大显神威,由此衍生出了后来这种另类的铁甲舰。从设计思想来看,守护海岸铁甲舰和后来的浅水炮舰颇有些渊源,因为使用目标不同,这种军舰设计时主要侧重于和近岸处与陆地炮台相策应,充当“守口”用,不需要考虑到大海上搏杀,所以军舰的吃水浅、煤舱容量小,是一种适用于近海防御的铁甲舰,类似装甲蚊子船,和那些出没于大洋之上的大铁甲舰其实并不属于一类,只是当时的分类标准中都把它们称为“铁甲舰”而已。
&&&&英国早期铁甲舰“Scorpion”,和大多数英国造的守护海岸铁甲舰一样,这艘军舰采用的是船面旋台炮台。
&&&&早期的守护海岸铁甲舰舰体木质、外包铁甲,到了后来逐渐过渡为舰体全铁质,乃至全钢军舰,中国福州船政建造的钢质军舰“平远”就是典型的守护海岸铁甲舰。
&&&&在叙述早期英、法等国在铁甲舰技术上你追我赶的同时,远处欧洲边缘的俄国也不应被忽视。面向大海的青铜骑士象征着俄国对海洋的野心,但在当时西欧国家眼里,俄国只是个尚未开化的野蛮国家,所以俄国的海军技术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虽然早期的俄国铁甲舰上也能看出受英、法影响的明显痕迹,例如船旁列炮、船腰炮房、船面旋台、露台旋炮等技术,俄国人一个都没错过。不过可能因为受到技术封锁等原因,俄国的船上总是透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也正因为此,俄国的军舰总是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1874年,在黑海上出现了一艘外形特殊的军舰,这艘由俄国海军中将波波夫设计的守护海岸铁甲舰,具有如同天外来客一般的造型,充分展现了俄国人的创造力。
&&&&独特的俄国圆式铁甲舰“Vice-Admiral-Popov”
&&&&这艘军舰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圆形的!除了军舰舰首和舰尾稍稍有些尖锐外,船体大的外形就是个圆盘。根据波波夫的设计思想,这样做可以节省装甲,多得浮力,以便于在浅水处航行。军舰沿水线带布有装甲,武器装备是圆形的船面旋台。这一完全脱离常规的设计让时人惊叹不已,既佩服俄国设计师的大胆和创新,又为俄国政府不拘成例的勇气折服。不过最终这种圆形的船只生存了短短一段时间,就从历史中消失了,干舷太低、舱房逼仄、动力设备繁琐是它无法克服的弊病。尽管如此,由这艘船体现出了人类征服海洋、驾驭技术的决心和勇气是何其之大。
&&&&初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铁甲舰,明白了船头对敌的由来,下面将要介绍的是当时大海上的另一主要舰种――巡洋舰、快船。
&&&&巡洋舰是19世纪海军中除铁甲舰之外的另一重要舰种,由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逐渐发展而来。最初,这种军舰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火炮一般采用船旁列炮布置法,依次排列在军舰两舷,不注重口径的大小,而偏重炮位数量,即所谓“尚多而不尚巨”,因此在那个崇尚巨舰大炮的年代里,这种军舰一般不会用来直接参加正规海战,通常只是作为铁甲舰的助手,执行一些护卫商船、侦察通信的零散工作。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在利萨海战之后,各国海军战略,特别是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巡洋舰的设计思路也随之发生了一定转变,传统的船旁列炮开始被舰首大炮取代,以口径换数量,某些军舰上开始出现毫不逊色于铁甲舰的大口径火炮,例如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三景舰,在单薄的舰身上竟然装备了320mm口径的巨炮,尽管这种设计问题多多,但也可以由此看到巡洋舰设计思想上发生的转变。
&&&&对于海军大国来说,因为国力雄厚,拥有的军舰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可以奢侈到为了执行专门的任务而设计专门的军舰,各类军舰都有各自不同的用途,绝不混淆(这种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存在,海军大国可以为了指挥而设计建造专门的指挥舰,而小海军国家的一艘驱逐舰可能会同时扮演指挥舰、驱逐舰、训练舰等多种角色,贫富悬殊,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里,铁甲舰是海战场上的斗士,它的一切设计都为了执行大规模海战而考虑,为此采用厚甲、重炮;而巡洋舰的用途平时是保卫商旅、巡弋护卫海外殖民地,“周莅属部”,战时则用于配合铁甲舰,执行侦察通信,以及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袭击商船等任务。因此巡洋舰的设计最初也是紧密围绕它的任务而展开的,为前往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巡弋,煤舱的容量就设计得很大;为扮演侦察通信、偷袭破交等角色,就具备了较高的航速。大续航力、高航速,这就是那个时代巡洋舰的特征,在中国的史籍里,给了这种军舰一个贴切的名称――快船。
&&&&大海军国家可以为专门的用途配属专门的军舰,但小海军国家就不胜负荷了。国力有限,军舰的数量本就不多,从成本考虑,不可能让一艘军舰只遂行一种用途,原来是辅助舰种的巡洋舰,在这些国家的海军里有时也被迫披挂上阵,参加与铁甲舰的搏杀。但早期巡洋舰的设计根本不适应参加大型海战,于是一些进行了变通,装备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兼快船、铁甲之利”的巡洋舰应时而生,成了小海军国家的至宝。最初这些被设计用来参加大海战的巡洋舰是不被主流海军大国看好的,直到日中日两国间爆发了黄海海战,双方数十艘各式巡洋舰与铁甲舰同阵厮杀,毫不逊色,开始证明了巡洋舰之于海战的价值,巡洋舰的发展史由此又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下面将要说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巡洋舰类别,与同时代的铁甲舰一样,此时的巡洋舰也正处于探索、进化的过渡阶段。
&&&&英国头等巡海快船“Inconstant”,1869年建成,排水量5780吨,航速16.2节,长102.81,宽15.31,吃水7.77,装备9寸前装线膛炮10门、7寸前装线膛炮6门,编制600人。同级舰“Raleigh”、“Shah”。
&&&&该舰建成时为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军舰,无愧于“快船”之名。但舰体尺寸、排水量过大,舆论认为这些对巡洋舰来说显得多少有些浪费,无益。从“Inconstant”之后的巡海快船因此一下子就瘦小了许多,这艘在巡洋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军舰一直保存到1956年才最终告别大海。她的同级姊妹舰“Raleigh”曾接纳过中国早期海军留学生刘步蟾。
&&&&这种军舰现在一般被称作无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 cruiser)。从风帆战舰时代的单层炮甲板军舰一路走来,巡洋舰发展过程中排在最前的是这种军舰,由英国最先建造。与早期的船旁列炮铁甲舰一样,巡海快船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火炮排列在军舰两舷。与铁甲舰不同的是,为减轻自重,追求高航速,巡海快船并无装甲,只是后来为了防止锈蚀而在船底包裹了铜皮,这种军舰早期采用的是木胁木壳,即船骨(中国史料中称为胁)、船壳都为木质,到后来逐渐发展为铁胁木壳、铁胁铁壳等等,中国福州船政早期生产的“扬武”号巡洋舰就是典型的巡海快船。
&&&&巡海快船设计时考虑到它的主要用途是巡逻海外殖民地、护卫商船、侦察通信,因此煤舱容积和风帆面积通常较大,“使涉远而无所乏”。这一点是快船最大的特点,由此造成了与铁甲舰最本质的区别。
&&&&正在演练火炮的“扬武”舰官兵。“扬武”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艘近代巡洋舰,由福建船政局于1871年开工建造。排水量1560吨,航速12节,全舰共装备9门前膛火炮,按船旁列炮法布置于主甲板上的两舷,属于标准的二等巡海快船。
&&&&在19世纪中期,通常把巡海快船分为四等。头等巡海快船,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火炮,船体内还设置了炮房,即有两层列炮;二等巡海快船只在主甲板上列炮,即列炮一层;其它三、四等巡海快船则是依据军舰吨位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
&&&&英国巡海快船“Comus”,建造于1878年,排水量2380吨,舰长68.58米、宽13.56米、吃水5.86米,航速12.93节。装备4门6己笞盎排凇8门64磅前装线膛炮。上图中红色部分是这艘军舰的装甲甲板
&&&&简称穹甲快船,今天一般称之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巡海快船诞生后,因为全舰无防护,生存力不高,一旦遭到攻击,机舱部位中弹,则“全船俱失”。为弥补这一缺陷,英国在1876年新建造的巡海快船“Comus”上运用了一种新设计,这艘军舰的机舱部位顶部覆盖了一层平甲,即装甲甲板,在装甲甲板之下的两舷设置了煤舱,如此设计之后,顶部的装甲甲板、两侧的煤舱共同对机舱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当时,舰船设计界大都认为装满煤的煤舱对炮弹有较好的防御作用),巡海快船的生存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这种军舰只能称为平甲快船,穹面平甲快船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穹”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中部隆起的拱形,和近代中国对外来词的翻译习惯相一致,穹甲一词的翻译也十分形象。
&&&&采用平甲的“Comus”诞生后,经过实际操作中的检验,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Comus”用于保护机舱的装甲甲板虽然给军舰的生存力带来了一定的提高,但它位于水线之下大约4英尺处,这样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便会乘势涌入,整个平甲的上面被淹没,最终将导致军舰倾覆。而且随着对“快船”航速的要求不断增加,军舰的锅炉体积越来越大,由于受到安装在水线之下的装甲甲板限制,机舱内的空间变得逼仄,不利于操作。
&&&&英国穹甲巡洋舰“Mersey”,建造于1887年,排水量4050吨,舰长96.1米、宽14.02米、吃水5.94米,采用强压通风时航速18节。穹甲厚2-3肌⑺玖钏缀9肌⑴诙芎2肌>⒆氨8寂2门、6寂10门、6磅速射炮3门、3磅速射炮3门、机关枪9具、鱼雷发射管4具。
&&&&善于变通的英国人立即开始了改进,平面的装甲甲板被改成中间平、两边坡的穹面装甲甲板,即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4英尺处。因为中央部位高出水线,这样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无法淹没高处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装甲甲板两边落至水线之下,又起到了对军舰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穹甲只覆盖了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直到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生产穹甲巡洋舰“Esmeralda”时,才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艏艉。
&&&&美国穹甲巡洋舰“Olympia”舰内照片,照片中舱室顶部的斜坡就是穹甲甲板
&&&&除英国之外,世界上第二个建造穹甲巡洋舰的是德国。有些特殊的是,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并非是为本国建造的,而是属于中国北洋海军的“济远”号。因为资料缺失,我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片断中来推测“济远”内部的结构:这是一种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舰,和早期的英国同类军舰一样,“穹甲笼罩机舱”,没有延伸至军舰的艏艉。但德国人似乎没有来得及彻底吸收、消化英国人的设计思想,在这艘德国造船工业的概念舰上,穹甲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这有悖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与英国早期的平甲巡洋舰“Comus”如出一辙,弊端也如出一辙,“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前日试机已有触手成废者),暑月炎燠,临战仓皇”。这是一艘没有学到家的穹甲巡洋舰,或者说是一艘走了样的穹甲巡洋舰,虽然具备了穹甲之形,但在关键的布置上并没有领会穹甲设计的精髓,居然仍沿用了老旧的平甲巡洋舰设计,中国人为德国当了一次试验品。
&&&&图中红色标出的部位就是一种弧形穹甲,即“龟甲”
&&&&在用中国人的钱进行了试验之后,德国很快为自己的海军制造穹甲军舰。几乎在“济远”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rumm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属于我们以后将要讲到的蚊子船一类,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mm克虏伯大炮,更特别的是,可能出于制造工艺等原因,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艘军舰的穹甲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样式,而是采用了弧形穹甲,这与李鸿章在汇报“济远”舰情况时提到的“龟甲”之说完全吻合,据此可以推断,德国人早在“济远”上运用的就是弧形的穹甲,而这种样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的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济远”开辟了穹甲巡洋舰设计上的另一门类。
&&&&1885年,法国建造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效仿了德国人的设计,采用的也是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rumm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 II ”时,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趋于完善。
&&&&即撞击巡洋舰(ram cruiser)。这属于一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或无防护巡洋舰,其由来要追溯到爆发于1866年的利萨海战。正是因为在这次海战中,舰船撞击战术创立了奇功,撞角便与大炮、鱼雷一起列入19世纪海军的三大武器,在一份中国北洋海军军官的日记中就有“海战攻敌首重用炮、次则鱼雷……次则撞嘴”之类的记载。
&&&&撞击这种古老的战术在利萨海战的炮声中复活了,各国新造的军舰大都开始装上撞角。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则干脆开始着手设计一种以撞击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在他想像中,这是一种小型、高航速、造价低廉的军舰,可以“追赶、碰坏铁甲舰”,用低成本、小型的军舰去打败傻大黑粗的铁甲舰,恰好就是那个时间段上各国热衷的话题,铁甲舰过时论甚嚣尘上,蚊子船、碰快船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直到日黄海海战爆发,在弹雨纷飞中“不稍退避”的中国铁甲舰“定远”、“镇远”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铁甲舰的价值,巨舰大炮重新抬头,而之前的铁甲舰过时一说就渐渐没人再提起了。
&&&&伦道尔的代表作――撞击巡洋舰“扬威”。因为舰型低矮,在军舰首尾的炮房上都装有挡板,舰船航行时把挡板放下,以防止海水溅入。在这个炮房里面,火炮采用的是换门架式布置法(参见铁甲舰篇的相关介绍),火炮转向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扬威”与她的姊妹舰“超勇”一起参加了日的黄海海战,海战里这两艘无防护巡洋舰被大火焚毁,而她天生的利器――撞角却没有机会发挥任何作用。
&&&&撞击巡洋舰主要运用冲角作战,其追求的战术是偷袭、突袭。因此在设计上着重强调高航速、外形简洁、隐蔽,颇有几分隐形军舰的味道。但低矮的造型使得军舰的航海性能受到影响,无法适应在远海作战,日爆发的中日黄海海战中,中国方面的舰队里即有两艘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这两艘军舰在海战中的命运似乎预示了这类军舰的前景,无防护巡洋舰生存力低下的缺陷,加之撞角战术使用上的不确定性,使这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最终归于沉寂。
&&&&铁甲巡洋舰,今天一般称为装甲巡洋舰(armored cruiser)。
&&&&在用平甲以及穹面平甲提高快船生存力的同时,英国海军提出在巡洋舰上增加水线带装甲,即竖甲的设想,但水线带装甲被认为对于只担负侦察、巡逻等辅助任务的巡洋舰过于奢侈,全无必要,而且还会加大军舰的重量,影响航速,因此遭到英国海军部否定。
&&&&俄国铁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建造于1875年,排水量5031吨,舰长87.12米,宽14.63米,吃水7.32米,航速12.3节,水线带装甲厚5-6英迹氨8寂6门、6寂2门、3.4寂4门、1磅转管机关炮8门、15加憷追⑸涔2具。
&&&&图中的红色区域就是这艘军舰的装甲。可以看到这艘军舰装备了延伸至舰首舰尾的水线带装甲,与早期的铁甲舰十分相似。
&&&&对于拥有大量铁甲舰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说,增加一种用铁甲保护的巡洋舰确实无甚价值。但对军舰数量不多的海军国家,这意味着可以让造价较低的铁甲巡洋舰来充当铁甲舰的角色,便于以较低的成本来扩充海军实力。对海洋充满野心,但苦于国力不充,无法大量建造铁甲舰的俄国人最早领会到这一点,1870年,俄国开始建造世界上最早的铁甲巡洋舰“General Admiral”,从外形看,这级军舰和早期的巡海快船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沿水线带装备了铁甲。在用以摸索技术的水线带装甲巡洋舰出世后不久,俄国人在后续的军舰上引入了铁甲堡设计,并开始大量建造,“为是类以利行远,且常以游弋大西洋、地中海诸口”,“英俄积忌已久,一旦决裂将以劫制旅舶,困其商业”,准备用这类军舰来对抗英国海军的巡洋舰乃至铁甲舰。
&&&&英国自然不甘心受制于人,很快英国船厂中也制造出了自己的铁甲巡洋舰,与俄国相同,英国的铁甲巡洋舰设计也经历了从水线带装甲到铁甲堡式的过渡。一时间,世界舰船设计领域发生了不小的震动,原本巡洋舰只是辅助舰种,现在居然装上了类似铁甲舰的装甲,而且船也越造越大,有的排水量高达近万吨,除了装甲稍薄外,已经和铁甲舰无甚区别了。
&&&&对比穹甲巡洋舰,铁甲巡洋舰虽然成本较高、航速不快,但是却有类似铁甲舰的强大生存力,各国海军部一边在设计自己的穹甲、铁甲巡洋舰,一面也为两者孰优孰劣而大加辩论。这一时期刚好是中国政府做出“大治海军”决定的时候,远赴欧洲采购军舰的中国外交官也卷入到这次大辩论中,一方坚持“铁甲、快船截然二物,断不能制一船而兼擅其胜”,认为巡洋舰就应该像个巡洋舰的样子,航速是其真正的价值,那种硬往巡洋舰上加装甲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到时候造出来的军舰只能是装甲不如铁甲舰、航速不如真正的巡洋舰的四不像;另一方则认为铁甲巡洋舰的价值更大,性价比更高,用较便宜的钱可以获得类似铁甲舰的军舰,那何乐而不为呢。结果各说各的理,莫衷一是,被吵得心烦不已的中国政府最终拍板,穹甲、铁甲巡洋舰各买2艘。在这之后,争论依旧继续,穹甲和铁甲巡洋舰何者更加优秀?只有留待后来的历史来检验,尽管这两种军舰的设计用途并不一样。
&&&&中国铁甲巡洋舰“经远”。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国家拥有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也是德国造船工业建造的第一级装甲巡洋舰
&&&&始终坚持铁甲巡洋舰设计的德国船厂终于获得来自中国的订单,建造2艘新式的铁甲巡洋舰,即后来中国北洋海军的“经远”、“来远”。这对德国人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此之前,德国只是在蚊子船“wespe”上试验过水线装甲而已,真正设计、制造铁甲巡洋舰这还是头一次。与德国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一样,德国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又是由中国人买单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次为中国建造新式军舰的经验,德国造船工业得以迈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第一次碰到这么长的一个帖子。。。mark一下
&&&&连求总结的力气都没有了自从进入19世纪50年代后的铁甲舰时代直到1892年君权号(HMS&Royal)完成,铁甲舰都是在各种摸索中前进的,技术变革之快新船从设计开始差不多10年就落后了。。。觉得转变最大是旋转炮塔 之前只一味在侧边塞满装甲和火炮
旋转炮塔的出现 完全改变了
侧面炮再多 都不够敌人主炮来得强力 - -
&&&&不过看坂上之云 都20世纪初的战斗 双方军舰侧面还是塞火炮塞到满的
&&&&阿金库尔号战列舰这种传奇神物 还要等到一战才登场另外,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定远与镇远就属于船面旋台舰,而日本在开战前订购的,于战后2年的1897年完工富士级战列舰正好是前无畏舰标准型君权级的后续型号,可以说如果日本人能够多等2年,那么全面压倒镇定的前无畏舰就到了。。。
&&&&定远级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 &&
&&&&尺寸(长/宽/吃水):298.5尺/64尺/19.6尺
&&&&武器 主炮为克虏伯305mm后膛炮4门(分左右2座双联装露炮台,水压动力,每门炮 管重31.5吨,2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后膛副炮2门(露炮台式,首尾各一门,每门炮 管重4.77吨,35倍口径)、75mm克虏伯舢板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57mm、47mm哈乞开斯 机关炮各2门,14加憷追⑸涔3具(两舷各一具、舰尾一具,备有21枚鱼雷)。 (上述武备为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的情况,初期37mm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只装备有6门,没有57mm机关炮);另搭载两艘鱼雷艇。
&&&&装甲 此级军舰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堡”防御样式,即重点防御样式,在舰体舯部(包含弹药库以及轮机等要害部位),用12-14英寸的竖甲围出一个长43.5米,宽18米的装甲堡垒。在舰体其他部位则只采用水平、但低于水线3英寸厚的装甲甲板,以减轻装甲总重量。& &&主炮炮台(大炮底座):14英寸,炮罩:2英寸,舷侧:12-14英寸,舰桥(装甲司令塔):8英寸,甲板:3英寸。装甲总重1461吨. &&
&&&&动力:8个锅炉,两台三气缸往复式蒸汽机(定远:6,200匹马力;镇远:7,200匹马力)。双螺旋桨推进,最大载煤量1000吨 &&
&&&&航速:定远:14.5节;镇远:15.4节
&&&&富士级
&&&&排水量 12533吨( 八岛为12320吨) &&
&&&&主尺度(长/宽/吃水) 125.5m/22.4m/8.0m &&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10/3磅炮*20/2.5磅炮*4 &&
&&&&动力 2部往复蒸汽机,输出马力14000匹,最大载煤1200吨 &&
&&&&航速 18节 &&
&&&&鱼雷 450mm*4 &&
&&&&装甲 水线带360-457mm,甲板62mm,炮塔230-360mm,炮廓152mm,司令塔360mm &&
&&&&舰员(人) 637技术性马克。。太好玩了。。
&&&&技术贴mark一下 Post by 安图尔 ( 15:33)
&&&&其实不然,当年的火炮之争也是很激烈的,上文中所说的英弗莱息白(即不屈号)406MM主炮确实很大,威力强劲,但是连续射速每小时6发,有效射程也只有10KM左右,而19世纪8,90年代的190,210MM级的炮也可以达到这个射距,但是射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30发,单位时间内射击的增加导致命中率成倍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当时装甲板技术没有出现突破那个矛大于盾的时代,190MM-210MM炮可以在其有效射程能以成倍的命中率和有效击穿铁甲舰级装甲的能力差点断送了巨炮的前途。。。
&&&&觉得转变最大是旋转炮塔 之前只一味在侧边塞满装甲和火炮
旋转炮塔的出现 完全改变了
侧面炮再多 都不够敌人主炮来得强力 - -
&&&&不过看坂上之云 都20世纪初的战斗 双方军舰侧面还是塞火炮塞到满的
&&&&阿金库尔号战列舰这种传奇神物 还要等到一战才登场
&&&&不是,你忽略了一点
&&&&1890年前后海军战术的转变,你这里最多到1886年前后装甲巡洋舰的历史,由于战术发展,重新把舷侧对敌的理论捡起来了,以甲午黄海海战为标志,舷侧架设大量中口径速射炮就成了标配,1895年日本的朝日是主炮+舷侧副炮的配置,所以你看坂上之云里才会有那个场景。
&&&&如果你翻出北洋海军和联合舰队所有战舰的三视图就能发现这一点歼星式马克
&&&&其实不然,当年的火炮之争也是很激烈的,上文中所说的英弗莱息白(即不屈号)406MM主炮确实很大,威力强劲,但是连续射速每小时6发,有效射程也只有10KM左右,而19世纪8,90年代的190,210MM级的炮也可以达到这个射距,但是射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30发,单位时间内射击的增加导致命中率成倍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当时装甲板技术没有出现突破那个矛大于盾的时代,190MM-210MM炮可以在其有效射程能以成倍的命中率和有效击穿铁甲舰级装甲的能力差点断送了巨炮的前途。。。
&&&&不屈级的406是前装线膛炮…………根本就谈不上效率 Post by vanmercury ( 15:47)
&&&&但是到了君权出现以后的时代这个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光学瞄准设备与弹道指挥系统,具有较高射速与有效穿透力的中口径炮在效能上还是超过那些305MM以上的大家伙的,甚至费希尔本人开始也是倾向于中口径炮的,直到对马海战以后及无畏舰的出现。。。看到有高人 顺道问下 日德兰海战好象是下午打到深夜?
打得最激烈都是夜晚那边段吧
所以我想 因此导致日德兰海战至今都无人愿意拍```
&&&&因为夜晚很难拍出效果来? - -||| Post by 安图尔 ( 15:54)
&&&&最激烈的是日落前杰里科抢占T字头完美展开大舰队到舍尔的公海舰队敌前180度转弯脱离为止,夜间就是各种混乱和接触战。。。
&&&&但是到了君权出现以后的时代这个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光学瞄准设备与弹道指挥系统,具有较高射速与有效穿透力的中口径炮在效能上还是超过那些305MM以上的大家伙的,甚至费希尔本人开始也是倾向于中口径炮的,直到对马海战以后及无畏舰的出现。。。
&&&&富士八岛前后的主炮确实还能看出舰首对敌的影子,不过甲午战后各国军舰上密密麻麻的舷侧炮倒是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不过无畏舰的出现真实彻彻底底的划时代产物……这个时期主力舰的发展比较混乱,更像是在摸索前进
&&&&到前无畏舰时代才确立下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个时期主力舰的发展比较混乱,更像是在摸索前进
&&&&到前无畏舰时代才确立下以后的发展方向
&&&&,前无畏舰时代的造舰竞赛看头真的很多,各国海军变着法的弄新船新造型,到了无畏舰直接一统浆糊了……然后日本又和英国抢第一艘无畏舰的名头…… Post by vanmercury ( 15:59)
&&&&富士级可是有10门152MM副炮的。。。前后主炮塔型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同时同侧发挥全部火力,对比定远级一侧只能发挥2门305MM的火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您喜欢】
【其他人还看了】
【遭围观的帖子】
Copyright & 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英文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