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汉语句式的判断句式问题

古汉语中常见的_句式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8页
文本预览:
第一节 判断句式 第二节 被动句式 第三节 宾语前置句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第五节 名词作状语 第六节 数量表示法 第七节 固定句式
第一节 判断句式
返回本章目录
用助词的判断句
亚父者,范增也。
《 史记· 项羽本纪》
判断句的特点
1 . 用 助 词
一般不用判断
词“是”,直
蔡叔,康叔之兄也 。
《 左传· 定公四年》
接用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作谓 语,加助词 “者”、“也” 表示判断。
返回本章目录
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
《韩非子· 解老》
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用副词的判断句
是皆秦之罪也。 《战国策· 秦策》 “皆”、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陈涉世家》
2 . 用 副 词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非”等 为副词, 译文中的
吾翁即若翁。
《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身非木石。
《报任安书》
返回本章目录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用动词“为”的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 隐公元年》
3.用动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词 “为”
我为赵将。
《论语· 微子》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返回本章目录
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
4.用判 此是何种也?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史记· 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
“是”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史记· 商君列传》
返回本章目录
其是知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 宪问》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 里仁》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古代汉语 中的“是 ”多为代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孙子· 势篇》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判断词。
曹操《孙子序》
返回本章目录
三种活用句式
比喻 判断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 王霸》
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 冯谖之计也。 《 战国策· 齐策》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 《庄子· 养生主》
夫战,勇气也。
《左传· 庄公十年》
返回本章目录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 齐策》
非判断句的辨识
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名词作 《登泰山记》 谓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非判断 句。 《捕蛇者说
第1页/共8页
寻找更多 ""如何判断古汉语中有"见"的句子为被动句?_百度作业帮
如何判断古汉语中有"见"的句子为被动句?
一、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八种形式:用“于”字表被动、用“见”字表被动、用“见……于”表被动、用“受……于”表示被动、用“为”字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为所……”表被动、用“被”字表被动.二、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而表示判断的语句,有时也使用判断词“是”,但多数时候是借“者”“也”“为”“非”等词表示判断.您现在的位置:
&& 成考高起点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一般句式
成考高起点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一般句式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
&&&&文章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转自环 球 网 校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转自环 球 网 校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更多信息请访问: &&&&&&
您现在的位置:成考高起点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一般句式更多点击&&
应试技巧班
数学(理)
数学(文)
高等数学(一)
1、名校保过班:
精讲班+冲刺班+模考班+内部资料班+应试技巧班+直播押题串讲+考前互动答疑+班主任+考试不过免费重修+退费
优惠价=<font color="#FF元(新老学员同价)
2、合作院校保过班:
精讲班+冲刺班+模考班+内部资料班+直播押题串讲+班主任+考不上全额退费=优惠价1880元
3、VIP协议保过班:
精讲班+冲刺班+模考班+内部资料班+考试不过免费重修=优惠价750元(老学员670元)
4、高效保障班:
精讲班+冲刺班+模考班 全科:优惠价480元(老学员430元) 单科:优惠价320元(老学员210元)
5、综合套餐:
精讲班+模考班+应试技巧班 历史+地理=<font color="#FF元(老学员280元) 物理+化学=<font color="#FF元(老学员280元)
热点电话:400-678-3456(免长途费) / 010-(北京地区)
成人高考考试专题
成人高考考试导航
成人高考考试资讯—>
成人高考试题专区—>
成人高考辅导资料—>
成人高考交流反馈—>
成人高考考试培训
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试听
成人高考论坛句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句式[jù shì]
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句式,命令句式等等。共有:判断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否定句中宾语前置、中代词宾语前置、宾语提前、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
1.判断句: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和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力争不能得。
3.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臣战(于)。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彼且奚适也? 《》〈〉
彼且恶(何)乎待哉? 《》〈庄子〉
沛公安在? 《》〈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
洞庭君安在哉? 《》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传》)正常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6、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
2)、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现代汉语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8、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袁宏道
快哉此风!(《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9、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词)——无乃…与?恐怕…吧
《》〈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为计,始速祸焉。(《》)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1.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各的修辞方法。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谕、紧急场合、演讲词中。长句化短句可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⑴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
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为了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领导的“”,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
可化短句为: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他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他在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
⑵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合句里的几个分句。如:
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人民和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可化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⑶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几个并列式的修辞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如: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可化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
⑷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
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可化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汉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