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观察地瓜妹读后感

股票/基金&
《毛泽东传》作者:毛对中国的影响是影子式的
  ?特里尔(RossTerrill),1938年出生于,1970年获得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出版《毛泽东传》,被翻译成中文等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毛泽东的话题在中国大概还不会过时,特里尔的名字也将被更多中国人记住
  罗斯特里尔在我们会面之初就准备感慨他在2011年见到的济南与这个城市在70年代时的巨大反差,高铁,大楼,车流,他很自然地要一路说下去。似乎从这个熟悉的开头他可以轻易抓住主动权,然后说满两小时,宾主皆大欢喜。在谈话即将滑入这种模式前我不得不转移了话题。投人所好也算不得罪过,从过去特里尔(也许包括很多外国人)在中国接受采访的情况看,请他评价今昔对比一直是中国人的爱好。
  有段时间特里尔曾宣称自己对中国已经没有太多兴趣,在他写完《毛泽东传》还有其他几本关于中国的书之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时期,他是西方世界的亲华派;冷战结束后,他的态度反倒起了点变化。近些年他几乎年年都从波士顿飞到中国,一般他会用护照,有时是澳大利亚。这个拥有双重国籍的75岁作家(他名片上的头衔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精力旺盛,在学校、书店演讲、签售,“我希望了解中国在发生些什么。”他说。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官方数据显示,他们在2006年取得《毛泽东传》中文版版权后,这本书卖了七十多万本。如果算上此前河北1989年的引进版,特里尔已经至少有几百万中国读者了。
  我做过一个试验,在人多的地方拿出这本猩红封面、印有毛泽东头像的500页厚书,引发围观的几率很大(受过高等教育者一般不围观陌生人读书)。实际上这并非一本褒扬的传记,2012年一位台湾研究者采访特里尔时,后者主动提起毛泽东惟一的孙子毛新宇读过这本书后说,“不好。”豆瓣上50%的读者给出了4星评价(5星满分),但一些排名靠前的书评显示,中国读者对后半部分―也就是1949年后的接受度不如前半部。“49年后的部分不值得一看,”一位读者写道,他抱怨此书“津津乐道于一些鸡毛蒜皮”,“我看西方人也有立场。将毛泽东从"神"变成"人"就是更好?”
  我问特里尔美国人对这本书怎么评价。“你指的是普通人吗?”他反问,“他们不关心毛。”跟中文版相比,英文版的销售状况可谓惨淡。美国亚马逊上,《Mao:ABiography》2000年后就没有再版,只有6个打分。34页近千条引用记录显示特里尔的这次写作颇下了番功夫,他的朋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炳章认为这本书是特里尔最用心力的著作,但它在西方世界受到的关注远不及他在1970年代的那本《八亿人》。那本书的稿费让他在波士顿买了一栋住房。
  对中国认识的转变
  特里尔生在澳大利亚农村,父亲是小学老师。在小学时他曾有个华人女友,这大概是他跟中国最早的渊源了。1962年在墨尔本大学拿到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取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在1964年第一次到达中国之前,特里尔尚不知道那将是他走运的开始。他顺利地在哈佛留校任教,又作为澳大利亚工党领袖随员访华,见过周恩来和郭沫若,趁着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掀起的“中国热”,他用三四个月的时间赶出那本《八亿人》,这本书直到1980年代依然畅销。尼克松访华期间,因为特里尔的中国经历,电视台请他做点评嘉宾。“中国完全征服了美国人,(尼克松)随行的人个个兴高采烈。”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总体而言特里尔不算很有幽默感,但在这场20世纪的大事件面前,他没有浪费揶揄美国人的机会:“那时如果我告诉美国观众,每一个中国小孩都是天使,毛泽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他们也会深信不疑。”
  早在60年代,特里尔便一直主张美澳应尽早与中国建交。那时候他还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我对中国的革命有些同情,”尽管他不怎么相信辩证唯物主义,但的社会阶段论很吸引他,“我想我确实相信过人类是要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的。”
  在回忆录中,特里尔没有详细说明他为何放弃哈佛的教职。实际上他从助教循例升到副教授,但在1978年合同期满获取终身教职的投票中落选。有人说他风头出尽,引人嫉妒;也有人认为他亲华亲共。某种程度上这也不无道理,在70年代的中国,他可以四处行走考察(有人陪同),所有人都明白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是何种意味。在几十年后的回忆录《我与中国》中,依然很少看到特里尔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批评。
  哈佛时代的终结让特里尔经历了一个特别的阶段。“很难解释,有著作的成功,也希望自由,也许也有一些(对哈佛的)不满。我开始思考,我是要做一个学院里的教授呢,还是要做一个四处旅行演讲的作者。”特里尔说,“教授最开始确实是令人兴奋的,但在学校里教30年,重复一套东西,我想这不是我的天性。”
  1976年对于特里尔是个重要年份,不仅仅因为毛泽东去世。这一年的天安门“四五事件”后,邓小平被撤职。特里尔跟一位中国外交官发生了争论,原因是他不认为邓是中国官方定性的“反革命分子”。“如果你不能理解邓是反革命的话,你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那位中国外交官说。
  “他促使我对社会主义有了一些反思。”特里尔说。在70-80年代,西方世界工党政府上台推行的扩大公有制的经济政策,“并没起什么作用,这给了我一个教训,私人企业往往比政府企业更有效。”这位政治学博士说道。
  离开教职后的10年里,特里尔把时间基本都花在两本书上―毛泽东和江青的传记。“坦率说来,在我开始研究之前,我并不知道毛这么有意思。”在书里他将毛比作“一半老虎和一半猴子”:“他喜欢西游记,那是猴子部分。老虎的部分是列宁主义(武装夺权)。老虎拿到权力,但猴子并不确定该怎么用。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得再做一遍―这就是"文革"。”
  特里尔保持了这种快乐,每本书都能让他忙碌3到4年时间,尽管它们已经没有《八亿人》那样畅销。“每本书都是生命的新阶段。”他说。
  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毛泽东的话题在中国大概还不会过时,特里尔的名字也将被更多中国人记住。上了年纪之后,忆旧和对比恐怕已经是特里尔不能自抑的本能。2011年,他受邀到山东大学讲了两周的课。“跟1971年相比,完全是两个国家。”他说。
  在毛的影子下
  人物周刊:在写出《毛泽东传》之后,美国人问你的关于毛泽东的问题,最多的是什么?
  特里尔:学者还是老百姓?老百姓不注意毛泽东,他们没有意见,对邓小平也没有意见。学者的意见非常简单,他们还是很疑惑毛泽东和苏联的关系破裂,很多人问我这个。这些人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他们知道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这些事情,但他们仍然感到非常困惑,两个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走向了破裂。
  人物周刊:你在中国接受访问或讲话时,会给自己设置一些限制吗?
  特里尔:不会。
  人物周刊:你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出版有一些删节吗?
  特里尔:知道,有一点点。引言部分被拿掉了。
  人物周刊:你本人认同这些妥协吗?
  特里尔:我觉得为了出版,做出妥协是应该的。在介绍的那个章节里,我写到西方社会怎样看待毛的问题,编辑可能觉得不要一上来就谈这些,而是直接进入毛泽东的生活。我觉得作者应该给编辑一些改动的权限。
  人物周刊:毛泽东去世将近四十年了,对其评价仍存在争议。你认为原因何在?
  特里尔:毛泽东对中国现实的影响未必是直接的,而是影子式的(shadowed the situation
notinfluenced),因为党的政策的制定需要平衡他的错误和伟大之处。
  人物周刊:但是毛的错误跟现在的执政者关系已经不那么密切了。
  特里尔:你说得对。但是,还有一个危险,如果你攻击毛,会有一种危险,就是重新走上当年苏联对斯大林的那种攻击的路线。而这对我们政权的合法性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文革”最基本的错误是个人崇拜
  人物周刊:你觉得毛泽东有“敬畏”吗?
  特里尔:他说他是无法无天的人,他只信仰自己的意愿。他曾经敬畏很多人,但都是仰望他们,然后推翻他们,然后又重新回来敬仰。包括孔子,包括他的父亲。当然,他的这种态度也延伸到了刘少奇身上。60年代,毛泽东有一种非常厌恶政权的想法。当时他不愿意当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甚至不愿意跟其他国家的人握手。在刘少奇当主席后,有人称刘为“主席”,但毛泽东身边的人,或者就是他本人说:不能有两个主席。1965年,接见长的时候,刘少奇就在毛旁边,但刘少奇一句话都没说。毛泽东对部长说:人民喜欢我,但是我没有继承者。我不知道刘少奇对此怎么想,但对于你的问题,当毛泽东说自己没有继承者的时候,这就是表现他没有任何敬畏。
  人物周刊:毛身上有哪些东西是你至今仍感到困惑的?
  特里尔:很多。比如他和杨开慧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74、75年的时候,他在江青和邓小平两个继承人之间摇摆,一直不做决定。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策略,我不是很认同。我很疑惑的是,在这个时期,毛泽东一直在绕圈子是为了什么。我还很想知道,江青的女性魅力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为什么把莫斯科和华盛顿两方都得罪了。因为他是一个领导者,但在这方面他的做法不像政治家,可能做了些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以后如果地下遇到毛泽东,我想我可以问问他。
  人物周刊:现在有些中国人似乎希望回到文化大革命,你怎么看?
  特里尔: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中国很大而古老,总是有人想回到过去的传统中。在毛的时代,很长时间内鸡蛋都是一角一分钱,其实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80年代经济出现一些波动(鸡蛋涨价),有些人想回到过去,可能就是因为物价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年轻人,对于文化大革命知道一点,但不是很多也不深刻,我可能会想回去:不上课啦,跳上火车去北京啦,为什么不呢?但所有的中国人应该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本质,那时毛泽东不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神。他甚至自己要求成为神。这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行为,这也不是一个正义的行为。这是文化大革命最基本的错误,就是个人崇拜。那些想回去的人,认识到了这种错误吗?
  人物周刊:你在书里有一句话,“对于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不允许在最后的胜利中被扭曲。”这句话怎么理解?
  特里尔:关于毛泽东有件有趣的事情,毛对斯诺说他从8岁就讨厌孔子的思想,但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道德式”的。他也认为社会和国家都需要社会主义的模式。因为孔子提到“大同社会”,这是一种很道德的方式,虽然毛不赞成。西方的社会主义浪潮认为社会的统治应由一个阶级,或者很有效率的政府管理方式来进行,不像中国这样道德性的大同社会的方式。
  人物周刊:毛泽东到底是一个有安全感的人还是没有?他发起了很多运动,总觉得周围有敌人。但1948年他在河北,部下报告他的住处即将被轰炸,他完全不以为意,最后被部下抬走的。
  特里尔: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点。在河北事件之前,1920年代的时候,也差点被人抓住。毛泽东恐惧的地方主要在于被别人挑战,挑战权威性。
  国家不能完全没有理性
  人物周刊:你觉得毛在临终时对当时国内的状况满意吗?
  特里尔:不满意。他说他只有两个成就:战胜蒋介石和日本,以及文化大革命。他在以前总是频繁地说,自己有很多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很不满意。但对于文化大革命,他是满意的。
  人物周刊:他对哪些不满意呢?
  特里尔:改变中国的方面。
  人物周刊:他已经让中国翻天覆地了呀。
  特里尔:他如果真的像他想象中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他不会在中途停留。那也是一个谜,为什么他半途停止了文化大革命,因为他也觉得不是像他想象中的那么满意。上海的桥姚文元两个人去见毛泽东,提到文化大革命应该像的巴黎公社那样,建立“上海公社”。毛泽东说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主意,他说我们如果像法国大革命这样,国家完全没有理性这是不可能的。他不愿意再往前走了。
  人物周刊:你觉得他的变化有原则的吗?
  特里尔:在面对苏联的问题上,他提出过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等等说法,这些词凭空出现,后来又凭空消失了。这种跳跃性思维也让他取得一些成就。比如在井冈山,他为了鼓舞自己的势力,或者说有一个自己的地盘,他甚至会和当地的一些军阀联合。
  人物周刊:你觉得如果毛能看到现在的中国,他会对哪些地方满意?
  特里尔:我写少年毛泽东时也提到,毛泽东是非常喜欢日本的,他说我想把中国建设成日本那样现代化,但他为了实现现代化,用了25年来打这个基础,就是统一问题。他做了这样一个准备,但在摧毁旧社会之后,他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做。我想他如果能看到现在,他会觉得实现了现代化。因为他本人不知道怎样做得到。
11/12 09:3411/12 07:5911/11 20:0411/08 12:0211/08 09:4011/07 10:1711/07 09:1911/06 14:53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读书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大家都在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王秋月和丈夫王诚参加了河南省百事通旅游有限公司组织的夕阳红专列旅游团,在旅行途中,老伴王诚突然去世,王秋月认为老伴的去世旅行社负有一定的责任,就把河南省百事通旅游有限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旅行社赔偿各项损失共计40多万元。法院最终以调解形式结了案,家属与旅行社之间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各承担50%责任。
(《道德观察(日播版)》
不该参加的旅行)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股票/基金&
只有死亡才能分开
作者:冯八飞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罗爱莎荣升“爱因斯坦太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蜜娃这个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复仇来的很快:罗爱莎刚一转正,马上失去了自己,变成“无法解雇的雇员”。
  单为教爱因斯坦每天用牙刷、梳子和肥皂,罗爱莎就奋斗了整整一生,结果彻底失败。在柏林时,有次爱因斯坦给罗爱莎写了个纸条:“如果我让你如此倒胃口的话,那就去找个合你胃口的男朋友吧!”落款是:“你的邋遢鬼阿尔伯特”。
  问题是马蜜娃的复仇无法称之为复仇,因为罗爱莎对“爱因斯坦太太”这个职位非常满意,她并不觉得有什么“自己”被“失去”了。纵观爱因斯坦的所有女人,“爱因斯坦太太”这个职位确实非罗爱莎莫属。
  卓别林对罗爱莎的描述非常传神:“她是个身宽体胖的女人,生气勃勃,非常乐于做身边这个伟人的太太,并对此毫不隐藏。”政治家卢那察尔斯基称罗爱莎“徐娘半老,浓发灰白,但魅力四射,精神很美,甚至胜过肉体美。她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伟大的丈夫,竭尽所能保护他免遭生活拖累,并为他建立极其安静的环境,让他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能在此中成熟。她充分意识到丈夫作为思想家的伟大,她对丈夫就像疼爱一个与众不同、招人疼爱的大孩子,充满伴侣、妻子和母亲的最温柔情感。”
  天才难得,称职的天才太太更难得。如果你丈夫是天才,那你必得身兼伴侣、妻子和母亲,否则,你会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场灾难。马蜜娃就这么认为。说到底,你,决定你的婚姻是否幸福,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罗爱莎能够成功驾驭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天才,并非因为她从理论上特别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因为她恰好天生集伴侣、妻子和母亲于一身。
  天下皆知爱因斯坦“红颜都是知己”,但其实各国妇联错怪了爱因斯坦。因为,在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中,除了马蜜娃,发动攻击的通常都是红颜。罗爱莎高于马蜜娃之处在于:她从头到尾给了爱因斯坦无限的“婚姻自由”。这个“婚姻”和“自由”是要分开来读的,即“婚姻中爱因斯坦的恋爱自由”。
  这自由开始于婚前。当时罗爱莎长女伊尔莎22岁。据爱因斯坦世交、物理学家乔治?尼古拉后来透露,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结婚前一年,伊尔莎偷偷告诉他,爱因斯坦提出要娶她!伊尔莎马上通知了她妈,罗爱莎的态度匪夷所思:她让爱因斯坦在自己和女儿之间挑选。一年后伊尔莎告诉爱因斯坦,她觉得爱因斯坦更像爸爸而非丈夫。一周后爱因斯坦娶了她妈罗爱莎,伊尔莎成为他的秘书。
  此事放在今天,爱因斯坦就被网上搞臭了,而且像他这种脚踏母女两只船的男人被搞臭也没什么冤枉。但仔细看,全程主动权都在伊尔莎与罗爱莎手中,爱因斯坦其实只是个听喝儿的。男人认为他们掌控世界,因此他们掌控女人。这是普天下男人最愚蠢的狂想。
  伊尔莎与妹妹玛戈特很喜欢爱因斯坦,妈妈再婚,她俩毫无心理障碍,因为妈妈离婚后她们就跟罗爱莎一起改姓娘家姓,而娘家姓就是“爱因斯坦”!所以罗爱莎再嫁爱因斯坦,这3个女人连姓都不用改。后来两个女儿当着亲戚就直呼爱因斯坦的名“阿尔伯特”,当着外人就称“阿尔伯特爸爸”。
  罗爱莎给予爱因斯坦的“恋爱自由”并未随着婚礼结束。婚后爱因斯坦爱上朋友的侄女、已婚少妇倪贝弟,他的新任秘书。罗爱莎发现后居然特批爱因斯坦每周去见她两次,“省得他总是偷偷摸摸的”。这段罗曼史的结局与绝大多数婚外恋一样:一旦情人获得自由,她就失去了吸引力。
  1924年倪贝弟离婚,爱因斯坦赶紧给她写了一封信,语气跟所有处境相同的老男人一样:“找个比我年轻10岁、并像我一样爱你的人吧。”此后,他们的联系嘎然而止。此事的后话是:15年后,犹太人倪贝弟写信向已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请求帮助移民。爱因斯坦倒是不忘旧情,帮助她逃离纳粹魔爪去了美国。
  还是在美国,爱因斯坦建议福发展原子弹后,另一名绝色美女玛加丽塔找上门来。她是苏联著名雕塑家科涅库夫的妻子,在美国住了20多年,其间被苏联招募为间谍,专事收集高科技情报。
  1935年,她39岁,爱因斯坦56岁。当时普林斯顿高研院邀请她丈夫为爱因斯坦制作雕像,上司命令她接近爱因斯坦,结果她很快就成为爱因斯坦的“地下雇员”,苏联也确实从爱因斯坦口中得到了原子弹的情报。后来玛加丽塔返回苏联,在沉默中安静地老去,临死前让家人销毁了自己绝大部分信件,但保留了爱因斯坦9封动人情书以及手表等礼物。美女间谍,一直珍藏着爱因斯坦那份短暂的爱情。
  除了她们,爱因斯坦还有不少情人:花店主埃斯?戴拉,犹太寡妇多妮?门德尔,M夫人 (近年曝光的米哈诺夫斯基,即社交名媛埃特尔)和L夫人,总数据说超过10名。
  我们多么希望爱因斯坦是一个忠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那将是何等完美的爱因斯坦!问题是上帝几乎从不创造完美。爱因斯坦得到了远超常人的天才,但他的情商显然停留在儿童时代。儿童抢苹果,都是多多益善。
  爱因斯坦能证明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广义相对论,却无法在家庭生活上得出正确的方程式。没听说过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看官须知,基督教中最大的魔鬼撒旦,原来就是上帝座前的天使长。
  作为现代人,我们当然不赞成罗爱莎的人生态度。问题是在爱因斯坦这里,罗爱莎的战术显然正确。爱因斯坦这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居然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她。
  当然,没离开并不等于言听计从。罗爱莎热爱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很令爱因斯坦烦燥。他曾在信中大发脾气:“你竟敢来信对我进行医学说教?还像个一贯正确的医生那样神气十足地命令我雨天游泳,晴天跑步?……我已下定决心,假设大限一到,就是倒毙也要尽量少用医疗手段。在此之前我将服从我罪恶之心的愿望乱说乱动。我的日常生活是:吸烟像烟囱,工作像骡马,饮食无所顾忌不加选择,至于散步,只有真有令人愉快的同伴才愿意进行,这样一来就很少散步了。不幸的是睡眠也无规律,如此等等。”
  如果你的丈夫天天这样,你是不是要跟他离婚?可罗爱莎从没想过离婚。她留在爱因斯坦身边,而且显然过得不错。惟一的遗憾是:生活方式十分健康、而且比爱因斯坦仅年长3岁的罗爱莎,最后却比病秧子爱因斯坦早死了整整21年。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最后崩溃,是因为罗爱莎。
  日,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登记结婚,这年爱因斯坦40岁,罗爱莎43岁。在罗爱莎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爱因斯坦终于获得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地毯柔软,家具亮堂,窗明几净,连每天抽多少烟,罗爱莎都安排好了。
  但从根儿上说,从小独立叛逆的爱因斯坦与“中产阶级”格格不入,朋友来访后都说:“从踏进爱因斯坦房间那一刻起,你就会发现他是这个环境中的"外人"――中产阶级家庭里豪放无羁的客人。”他甚至根本不跟“爱因斯坦太太”住在一间屋。罗爱莎卧室隔壁是女儿的卧室,而爱因斯坦的卧室则在楼下大厅旁。他总是光着脚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或是光着脚穿双旧皮鞋坐在豪华餐桌旁招待客人。罗爱莎发脾气时他就笑眯眯地说:“不要紧,太座,客人都是熟朋友。不是吗?”他的长发、心不在焉的神情和太过随便的衣着,在天鹅绒厚重窗帘前,在花篮形大吊灯下,显得十分突兀。
  在晚年自述《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对此给出了答案:“我从未视安逸和享乐为生活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称之为猪栏的理想……大家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和奢侈――在我看来都是可鄙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爱因斯坦其实觉得这幢豪宅不过是个猪栏。他在猪栏光着脚穿着旧皮鞋,有什么不妥吗?
  罗爱莎在这幢豪宅中给爱因斯坦准备了一间宽大明亮的优雅书房,但在这间书房中从来找不到爱因斯坦。他的书房是楼上堆放杂物的阁楼改造的,他通常光脚穿件薄毛衣坐在安乐椅里,一张圆桌上堆满书刊和草稿,四壁都是满满当当的书架,墙上挂着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画像。以前还有张牛顿画像,但搬家时弄丢了。从小窗户望出去,阁楼漂浮在柏林一片桔红色屋顶的海洋之上。这就是爱因斯坦思考时间空间和宇宙末日的精神孤岛,与世隔绝,除了助手一律谢绝来访。罗爱莎也不能随便进来打扫卫生。
  罗爱莎布置的优雅书房后来变成小姨兼婆婆保琳娜的卧室。爱因斯坦妈妈保琳娜与他的第一任妻子马蜜娃始终无法友好相处,但显然罗爱莎这个外甥女很明白如何讨小姨欢心。爱因斯坦与罗爱莎结婚后半年,得了胃癌的保琳娜入住优雅书房。在婆媳关系的经营上,罗爱莎比马蜜娃成功得多,这位小姨兼婆婆对罗爱莎非常满意。保琳娜一个多月之后去世,享年62岁,葬于柏林勋伯格公墓。
  罗爱莎喜欢社交,而爱因斯坦珍惜时间,厌烦社交与宴会。他对社交的著名评论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罗爱莎经常大摆家宴,宾客们揣着敬爱之心谦虚谨慎地赶来,都渴望见爱因斯坦一面。然而,每当罗爱莎要求他下楼与客人进餐时,正在考虑宇宙末日的爱因斯坦立刻无名火高三丈二:“不!不!我不能去!我不能去!我不能忍受这样的骚扰,使我不能安心工作。我要立刻离开这个家!”
  爱因斯坦惟一从不拒绝的,是罗爱莎组织的慈善机构募捐活动。罗爱莎兴致勃勃地通知哪天有活动时,爱因斯坦如果心情好就会开玩笑地问:“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如果换成马蜜娃,一定会因这句话跟爱因斯坦冷战一个月。可罗爱莎并不生气,下周继续安排,爱因斯坦也继续嘲笑。
  有次爱因斯坦出席专为他举办的正式宴会,男宾西装革履,女宾袒胸露背。罗爱莎因感冒没能参加,好容易盼到爱因斯坦回家,不等他换好衣服就急忙询问宴会怎么样。爱因斯坦一一告诉她有哪些著名科学家出席,罗爱莎打断他的话说:“不要说那些,告诉我,太太们都穿的是什么?”爱因斯坦考虑了一下说:“这我可不知道。”看着罗爱莎惊讶的目光,爱因斯坦解释道,“从桌子以上的部分来看她们什么都没穿,桌子以下的部分我没敢偷看。”
  1928年3月,经罗爱莎面试,爱因斯坦雇海伦?杜卡斯为私人秘书。海伦没受过正规教育,但聪明能干,善解人意,从此成为爱因斯坦家庭成员,尽心尽力服务爱因斯坦27年,竭尽全力保护他的隐私。爱因斯坦去世时将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留给杜卡斯,并委托她为自己所有资料的法定托管人。
  1981年,晚年杜卡斯健康每况愈下,于是依爱因斯坦遗嘱将他的手稿、著作、文件等统统赠给爱因斯坦帮助建立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移交完成后不到一个月,杜卡斯于普林斯顿逝世,终年85岁,终生未嫁。爱因斯坦就是她的整个生命,但她始终跟爱因斯坦无染。
  进入美国后,罗爱莎与爱因斯坦买下普林斯顿默谢雨大街112号,可乔迁新居当天罗爱莎眼圈大浮肿,看医生后证明血液循环和肾都有问题。爱因斯坦得病就怨天尤人,罗爱莎重病却十分开心,因为她这才发现她在爱因斯坦心中的真实位置:“我从不知道我对他这么重要。这让我十分宽慰。”日,罗爱莎在普林斯顿家中去世,爱因斯坦从此没有再娶。
  像所有天才一样,爱因斯坦并非是为了充当模范丈夫和父亲来到这个世界的。1931年,51岁的爱因斯坦在自述《我的世界观》中坦承:“我热爱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但却不喜接触他人和社会,两者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真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完全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直系亲属;我总是追求与他们保持距离,我需要保持孤独――而且,这种感受与日俱增。”
  美国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莱恩在《爱因斯坦全传》中说:“爱因斯坦一生充满胜利和悲剧嘲讽:他的大脑透彻宇宙时空,却有个精神异常的儿子,连过马路都不会;这位连苍蝇都不愿伤害的和平主义者,却是美国制造毁灭性原子弹的推手;这位对孩子和陌生人关怀备至的人道主义者,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儿子,还对自己的私生女讳莫如深;他喜欢孤独,身边却总是围绕着女人,终日被记者追逐,被民众包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却被提名为总统。”
  纵观爱因斯坦一生,他只对一个女人自始至终充满温情。这就是2004年新鲜出炉的“爱因斯坦的女人”――范约娜。2004年2月,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如山资料中偶然发现了范约娜的档案,包括她本人用德语写的62页日记。在她去世后23年,《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杂志发表了这部日记。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惊艳爱因斯坦的黄昏恋。
  这个比爱因斯坦小22岁的美女来自布拉格――全球第一个聘请爱因斯坦为讲席教授的美丽城市。他们第一次见面在布拉格的玛塔芳塔,卡夫卡常去的地方。1939年范约娜只身移民美国,在爱因斯坦帮助下考入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管理学院,后任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这部开始于1952年的日记给世界留下了爱因斯坦最后两年生命的绝对隐私。像所有老男少女的黄昏恋一样,爱因斯坦对范约娜十足溺爱。他不仅给范约娜写下缠绵徘恻的情书,还几乎天天给她打电话。他们一起泛舟大湖,出席音乐会。爱因斯坦给她画漫画头像,甚至允许范约娜在太岁头上动土,剪他那乱蓬蓬的长发。
  爱因斯坦从未对一个女人如此温柔。爱因斯坦被烧成灰之后还在呵护范约娜:他临终前将“统一场”理论演算草稿密赠范约娜,以备不时之需。他从未送过第二个女人如此珍贵的礼物。结果爱因斯坦逝世后范约娜将这部手稿卖了8000美元。都说美女因为愚蠢而可爱,范约娜是最有力的证明:这手稿卖80万美元还差不多!
  爱因斯坦当年写下人类历史上最著名公式“E=MC2”的那张纸在1996年被估价400万欧元。但是,范约娜这个糟糕的卖家却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爱因斯坦。她的日记是一座丰富的金矿,随处可见爱因斯坦思想的光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对她说:“物理学家说我是数学家,而数学家又说我是物理学家。在科学界我没有同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认识我,可我依然如此孤独。几乎没人真正了解我。”
  天才总是孤独的,越伟大的天才越孤独。他们总是被所有人误解,无论正面还是负面。从黑塞的“人人彼此绝消息”到歌德的“没有人懂得我的语言”,都是明证。
  当然,爱因斯坦对范约娜金碧辉煌的夕阳情无法掩蔽他对家人的薄情。私生女莉莎不知所终,爱因斯坦在名满全球、叱咤风云的30多年间从未做过任何努力去寻找她。此外爱因斯坦还有一个私生女,是爱因斯坦移民美国后与一名纽约舞女所生(当时罗爱莎健在),名叫琳。对她,爱因斯坦也是不闻不问,后来大儿子汉斯不得不暗中接管了这个同父异母妹妹,据说伊夫琳直至成人也不知爱因斯坦是她爹,因此至今仍有不少文章宣布伊夫琳是爱因斯坦的孙女。这是对伊夫琳辈份的巨大贬低。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汉斯也是个“姐弟控”,成年后宣布要娶年长9岁的弗里达?科内契特,居然遭到同为“姐弟控”的父亲爱因斯坦强烈反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初爱因斯坦妈妈保琳娜觉得马蜜娃配不上她儿子爱因斯坦,现在轮到马蜜娃觉得弗里达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汉斯。直到汉斯和弗里达婚后,马蜜娃给朋友写信还说汉斯看上去“吓人地糟糕”,而“他妻子不懂如何照顾他,她想的只是她自己”。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啊,熬成之后都是同样的婆啊。弗里达其实温和聪明,后来为汉斯生了3个孩子。汉斯后来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教授。
  爱因斯坦的小儿子爱德华最后殁于苏黎士一家精神病院。
  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有些自知之明。1955年老朋友贝索去世,爱因斯坦致信吊唁时坦承:“我最敬佩的是他不仅能和一个女人平静生活许多年,而且还能持久地和谐一致。在婚姻中,我自己很不光彩地失败过两次。”
  这封信发出后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去世。
  爱因斯坦的婚姻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不疯魔,不成佛。各国妇联关于伟大天才兼道德完人的寻找,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HN022)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读书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哥头与小妹头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