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拷贝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有收藏价值

剧情 / 历史 / 战争
李俊 / 杨光远
古月 / 苏林 / 赵恒多 / 吴志远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_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您所在的位置: >>
>> 内容阅读
揭秘经典电影《大决战》:不可复制的军事巨片
来源:新浪娱乐
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电影《大决战》至今仍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影片包括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也可以分别独立成篇。电影投资高达1亿,动用的军队超过500万人,对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描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将众多人物及复杂场面进行鲜明的刻画,也让它受到各界追捧,先后获得百花奖、金鸡奖等奖项,如今仍
李俊展示与领导人合照及跟演员说戏的老照片
《大决战》:不可复制的经典
  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电影《大决战》至今仍被誉为&空前绝后&的军事鸿篇巨制,影片包括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也可以分别独立成篇。电影投资高达1亿,动用的军队超过500万人,对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描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将众多人物及复杂场面进行鲜明的刻画,也让它受到各界追捧,先后获得百花奖、金鸡奖等奖项,如今仍有不少军事迷为之动容。
  主创访谈
  李俊:我是一个&自问自答&的民主导演
  作为国产军事大片的标本,《大决战》三部电影各有一个首席导演。作为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唯一老导演,李俊成为《大决战》的总导演,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这部电影的质量。日前,90岁高龄的李俊导演接受新快报驻京记者的专访,深谈了这部投资1亿的军事大片在成形过程中的故事。
  &国家订货&
  我绝对有信心!
  八一厂的领导决定让我拍这部片,因为他们相信我可以胜任。有人说要去上海找老导演,要不要在军队里找一个导演,最后大家研究决定,《大决战》全部用部队演员,指定我当总导演。叫我干,我就干,当时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我有自信。一个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样才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敢比赛,不相信自己就等于零。
  战争的风格,你知道什么是军事吗?那就是流血的政治,故事性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就像我的《回民支队》,在生活上是真的,但在艺术上不一定是真的,《大决战》要真实到参战双方都能认可。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采取军事,强迫你来办事。枪、炮、飞机,我们什么都有,各野战军的装备差别大,要调查研究。《大决战》基本上把海陆空全都用了,大概花了一个亿。有人说《大决战》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因为它动用的兵力、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庞大,没有一个电影舍得花这么多钱,拍《大决战》的钱是军委批准的,不是我自己随便能拿到钱的。花钱都有会计,他们都按照事情的不同一笔一笔专门记好。
  &自问自答&
  艺术也要有创作的民主
  《大决战》拍摄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因为把文史剧本讨论完后,又开始写导演台本,再之后又在一起研究,研究好了就按剧本拍,如果拍摄中有问题了,再回来研究,再改再拍。几个首席导演都是跟我合作过的,杨光远是我导演的影片《归心似箭》的摄影,韦廉是《归心似箭》的副导演。
  三个首席导演都跟我关系非常好,如果关系不好就没有办法工作。关系怎么能够好呢?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我们中间不存在想要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我为什么写一个&自问自答&?当时我想了很多问题并自己做出了回答,如果想到新问题,也马上加进去,然后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的三个首席导演来看。自问自答就是让他们来看看行不行,我不能强迫他们,不是我怎么说,你们就一定要怎么做。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就按照我的来,如果觉得不对,就提出意见一起商量。我所有拍过的电影,都是与摄制组的人员把剧本研究得很清楚了,然后才开始拍摄的。大家伙拍的时候,事前已经讨论过了,实际工作时意见就少了。
  艺术也要有创作的民主,比如说,你的意见打5分,我的意见也打5分,你说说我用谁的?我用你的,不用我的,因为我们都是5分。用你的有好处,人家以后有什么意见都给我提,我就可以集中大家的意见。有人说创作上是导演中心论,这不是自己能规定的,要拿实际工作表现证明自己是中心,叫人家听了心服口服。
  比如摄影就不一定要听导演的。有时候选外景时,摄影选了一个,我也选了一个,他说那个好,我说这个好,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听他的吗?我可能听他的,因为整个环境的气氛都要靠他来把握,他能更专业地利用光线,云彩的变化衬托出某个场景,比如我们要拍一个晴天,如果没有白云就显得很冷。于是我们大家都等着,等到云慢慢飘过来了,我们就喊开拍。
  &自问自答&摘录:
  李俊导演长达19页的自问自答中涉及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从立意到票房,从化妆到道具,语气十分真诚,像是在与各位导演讨论问题。
  问:要江青好,不要江青好?
  答:要好。如果不要,一方面在领袖身旁缺乏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受观众责难,说我们不敢写。要写江青,要写林彪不是一个人的想法,我问过十几个人,特别是年青人,他们回答问题时都是不加考虑地说当然要写。
  问:参加三大战役的部队很多,写谁不写谁好呢?
  答:三大战役上起毛主席下到每个战士都是功臣,如果按这个原则找平衡去照顾,恐怕就照顾不完,特别对那些在战役中已经牺牲的同志尤为如此&&
  问:有的同志说这是一部纪实性影片,不能用闪回、叠化、回忆等技巧,你认为如何?
  答:这些想法是对的,如果用得不好、不统一会破坏影片的风格&&但我认为仍然可以用,如果失去了这些手段&&就等于自己束缚了自己。
  海选演员更偏爱新演员新面孔
  选知名人物的演员时,最好要形神兼备,选一般演员时最好注重朴实。选明星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他是明星,就能保证你的影片不会有大的失败,因为他有经验有把握,这是好的一面。任何问题也有不好的一面,缺点是你看得太多了,觉得太熟了。我就不喜欢选老演员,喜欢选新演员,就像我拍《归心似箭》选斯琴高娃参演,当时她是内蒙古文工团的报幕员,我的副导一看觉得她不错就用了,后来她红了,直到现在。刘晓庆也是我第一个找她拍电影的。
  《大决战》的一般演员很好办,都是特型演员。所有的演员我都很满意,他们都是特型演员,当时专门把全国各地的特型演员都找过来了,刘伯承、邓小平、贺龙,这些人物都演得很好。
  有人说,林彪曾经&坏&过,但他原来是好的,我们从实际出发,他在哪个历史阶段是好的,我们就不能否认那个阶段的成果。后来不好了,我们才否认他。在他好的阶段,我拍电影就一定照拍。这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地来讲故事,他的老部下都觉得很满意。
  细节见真知
  我要求拍得有诗意
  我要拍戏,我就研究镜头怎么处理,怎么调度,研究好了,我不在现场指挥,我拿个板凳拿一壶茶,让我的副导演来指挥,如果问我怎么样,我说搞得不错,就让他继续搞。拍《农奴》时副导演帮我拍分镜头,我指点他什么地方要改。这种事情很好,自己也不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大决战》我不可能自己独自导,我个人不能分开到三个地方去,主要在后方看他们拍摄的样片,&自问自答&把我的意图给他们交待得很清楚。拍回来的样片如果拍得不好,哪些戏处理得不好,就让他们重拍,然后我在北京再看。
  基本上没有不满意的,有些地方可能会对我的镜头要求吃不透。比如拍看见战场对面的国民党在调戏一个妇女,她撒腿就跑,解放军拉着她跑,这时国民党一枪把战士打死了。这个女的就不跑了,抱着战士的脖子。你说这是什么意思,这要让观众去看,我不说了。在战争里面,这些地方都带着一定的诗意的。
  再有辽沈战役中,部队深入到了敌后,有很多女的译电员,国民党兵说&交枪不交女人&,&啪啪啪&把人都打死了,我就喜欢叫一个女子坐在椅子上,她的长头发垂下来,有一种美感。这就是国民党毁掉的美的东西,这就是诗意。拍电影时,导演要想到观众在画面以外没有想到的事,这样才好。
  亲自采访聂帅
  领导人都很重视《大决战》
  聂帅(聂荣臻)是《平津战役》的领导人之一,作为《大决战》的总导演,我亲自去采访了他。我当时给他讲了这部戏的具体安排,那时聂帅年纪已经大了,他自己说了一些后,还特别强调让我再去找找参加三大战役的人,因为那些人还会给我提一些意见。
  江泽民同志也关心这个事,也有合影的照片,还有我采访聂帅时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给那些演领袖的演员说戏,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真实,不能做作。另外,台词要清楚,要读得明白有感情,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做到。
  电影成片后,邓小平等领导人要观看并接见我们。我说我还没有吃饭,旁边人说你去首长那还能没有饭吃?当时我就坐在邓小平后面,他给了我根烟抽,很长的嘴,那是领导平日抽的烟。首长说,今天就不留你了,这是规定,首长不能用公款请人吃饭,但你可以抽抽烟,可以喝点茶。
  个人简介
  李俊于1951年从影,先从事纪录片导演。1959年与冯一夫合导《回民支队》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农奴》,这部描写西藏农奴命运的影片拍得气势雄伟,感情深沉,色调浓烈,激起强烈反响。&文革&中他与人合导《闪闪的红星》也广受好评。1979年,李俊执导的《归心似箭》描写抗日联军某部连长掉队后所经受的金钱、死亡、爱情的考验,表现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影片拍得质朴、自然、真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他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别具特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担任了三部6集大型史诗影片《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保证这部巨片的总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晓雯视点
  相敬如宾的李导夫妇
  90岁高龄的李俊导演思维清晰,只是耳朵比较背,这一度给采访带来很多困难。能面访到李俊导演,最要感谢的就是他的夫人杨光玉老师。&其实我为他推掉很多采访,因为他的耳朵听不清楚。&最初联系采访时一直是李导的夫人杨光玉老师打点一切:&你都要采些什么内容,我让李导准备一下。&因为单位安排李导检查身体,所以采访时间推了两次。最后敲定正式采访的那次,记者到达八一厂干休所大院门口时,电话那头居然是李导的声音。可想而知,悲剧了,因为几乎从来不接电话的他根本听不清我说话。到传达室一问,原来杨老师与保姆外出买菜去了,于是我决定就地等等,结果一等就是两个半小时,等待期间去敲门也没有人回应。
  李俊导演让我在身边坐下,每一个问题我都要对着他的耳朵大声问。为了让他听得清楚些,我也选择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李导对自己写的&自问自答&最为重视,因为那正是这位导演&民主&导戏的铁证。采访期间,李导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而他的选择一定是听取负责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的意见。李导很喜欢讲自己的戏,虽然我们集中于电影《大决战》,但李导常常会说到自己别的作品中去,他还特别指向墙上那首他写的歌词,真想不到,李导因为那一首歌就进了音乐家协会。
  李导手中有一个放大镜,用来查看杨光玉老师为他准备好的材料。桌子上有李导创作《大决战》时写的&自问自答&,有拍摄期间他给演领袖的演员们说戏的照片,还有与其他导演、中央领导的合照,他心很细,照相时,他要求胶片一定要放正,不然里面的人就倒过来了。采访中,杨老师也会为李导的回答做一些补充,那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夫唱妇随,给人一种举案齐眉的温暖与感动。
  故事梗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军事巨片。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三次决定性的战役。创作者在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上完全忠实于历史史实;在细节描写上、战争场面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银幕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下级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大决战》
  出品时间:1991 年
  制作方:八一电影制片厂
  总导演:李俊
  编剧:史超、李平分、王军
  主演:古月、苏林、马绍信
  陆续推出
  《铁道游击队》
  《小兵张嘎》
  《地道战》
  《烈火中永生》
  《红色娘子军》
  《小花》
  《闪闪的红星》
  《百色起义》
  《血战台儿庄》
  《开国大典》
  《邓小平》
  《建国大业》
  《大决战》
  《英雄儿女》
  拍《大决战》展现国家实力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军事巨片。
  创作者说
  听韦廉导演讲述背后的故事
  ●人物介绍:韦廉,《大决战之平津战役》的首席导演。
  1986年我拍完自己独立执导的第二部戏《雷场相思树》后不久,八一厂接到军委的任务,开始筹拍反映&三大战役&的大型战争故事片。那时厂里的三位编剧赶写《大决战》的文学剧本已经&苦干&近两年,很快就要拿出来了。1987年9月上旬,导演班子正式确立,为了保证影片拍摄质量和速度,厂里决定起用老导演,执导过《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等片的老导演李俊任总导演,其他三部影片各设一位首席导演,再根据拍摄的情况分组拍摄,《淮海战役》的首席导演是蔡继渭,《辽沈战役》的首席导演是杨光远,我负责最后一部《平津战役》。
  挖掘历史时发现很多趣事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年里,各位导演的首要工作是查阅有关的回忆录、文献和文件,并拍摄有关历史人物、场景和遗址,采访了战役的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我们曾经去采访一位老前辈,请他讲平津战役中的罗瑞卿,当他向我们说到&罗瑞卿骑了一头骡子来了&,当时我们很奇怪,因为读这位前辈的回忆录,书中明明是写着&罗瑞卿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忙问是怎么回事,结果说是因为&高头大马好看&。这就说明史料不完全是真实的,也可以被创作。
  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平津战役与另外两个战役不同的是,前两个战役是以打为主,一仗一仗打,一地一地夺,而&平津&是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二者互为制约,在情节的推动上就特别地注意对战略方针的全局把握。有了投资还要懂得如何&花&
  拍&大片&有时是国家的需要,它必须展现国家实力,所以要有国家的支持。这不是中国才有的,前苏联拍《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日美合拍《虎、虎、虎》等都是国家参与投资的。《大决战》应当是个最明显的例子,虽然1949年后一直有人想拍这个题材,但是始终没有拍成,一直到国家支持了才可以投入,这样的片子没有国家投资是拍不了的。
  但是搞大制作并不代表挥霍浪费,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银幕上可听可见的地方,钱要舍得花又要节约花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拍摄《大决战》时,担任群众演员的士兵每人每日补助2元,后来拍摄《大转折》时,每人每日补助6元,钱少得可怜,一个人买一斤包子都不够。但如果拍摄一个万人场面,部队从驻地开拔到外景地一天,干部拍摄现场定位一天,实际拍摄一天,等样片一天,再加上返回驻地一天,共五天,不算后勤保障,光制作费就30万元,这个数目就相当可观了。这还是军委特批,地方厂就不止这个数目了。所以怎么制作、如何花钱其实是&大片&把关的重要问题。 (新京报)
  相关链接
  真正的鸿篇巨制
  《大决战》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万余人次。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多个军级单位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责任编辑:Assassin]
关于 &&&&&&&&&& 新闻
热播电视剧
汽车·房产
女人·亲子最后的《星球大战》
作者:尚进 朱步冲
中国观众似乎并没有产生源自北美那样的狂热,为什么美国佬会如此热衷《星球大战》,而《星球大战》又蔓延成为了一场全球文化运动呢?
《星球大战》对于电影迷绝对不会陌生,《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在它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而对于所有经历过冷战岁月的人,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曾经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部分。尽管有不少人并没有搞清楚两者的关系,但是在他们看来,电影《星球大战》无疑就是冷战的产物,所谓的邪恶与正义的争夺仅仅被从地球放大到宇宙空间去了。不得不佩服乔治·卢卡斯,他不仅依靠《星球大战》为自己创造了空前的星战文化帝国,创造了毫无实际意义的阿拉贡语,更依靠一部部《星球大战》的出现,为全球电影界开辟视觉技术上的先河。他的工业光魔公司,早已垄断了好莱坞70%的电脑后期制作,而黑武士的塑料面具,X和钛飞船的怪异造型,还有充满荧光粉的激光剑,这些最容易被做成玩具的器物,成为了我们对《星球大战》印象最深的烙印。
对于乔治·卢卡斯断断续续已经拍了快30年,却只生产了6集的《星球大战》,中国观众似乎并没有产生源自北美那样的狂热。实际上,乔治·卢卡斯面对《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最后一集正在饱受美国媒体和观众的广泛质疑。不仅因为这个终结篇的情节过于黑暗和暴力,被定格为“限制级”,成为星球大战历史上第一部限制13岁以下儿童观看的电影。要知道星战迷们不仅使那些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中年人着迷,中年人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市场。
中国存在《星球大战》迷吗?最先提出这个疑问的是1997年的香港商人范先生,当时他试图代理《星球大战》玩具在内地的销售权。但是这位香港星战迷似乎并不了解内地行情,也许一件印有STAR WAR标记的背心要比一把激光剑畅销得多。所以当eBay拍卖网站上统计历史十大拍品数量排行榜,《星球大战》相关物件高居榜首的时候,即便并不存在类似中国观众与《星球大战》时间代沟的欧洲人也很迷惑:为什么美国佬会如此热衷《星球大战》,而《星球大战》又蔓延成为了一场全球文化运动呢?
乔治·卢卡斯
—星战之父的光荣和再就业难题
从方便面青年到特技教父
正当全球亿万影迷翘首企盼《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这部为28年来星战传奇画上一个句号的假期票房炸弹时,乔治·卢卡斯也在他位于加州马丁郡的“天行者庄园”里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电影生涯的二次革命。是舒适地躺在六部星球大战电影的拷贝上掌控他的数码特技帝国,还是拣起自己40年前作为一个年轻的好莱坞改革者的叛逆精神,继续探求电影和特技发展的新潜力?答案也许是后者。近日,卢卡斯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声称自己对继续制造票房炸弹不感兴趣,尽管他还将出任大名鼎鼎的《印第安纳琼斯》第四部等娱乐电影的制片人,但他真正的兴趣却是拍摄类似于他1971年推出的处女作《THX1138》那样的小成本试验科幻电影。早在《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推出时,卢卡斯就讽刺性地将自己比喻为影片中因黑暗之力的诱惑而走入歧途的黑勋爵达斯·瓦德:“1973年的《美国往事》是一个让我进入好莱坞的意外事故,我从来不认为由商业公司控制电影工业是件好事,然而我现在却成了这样一个我一直抨击的机构主脑,现在是我继续寻求那条天行者卢克之路的时候了。”
同卢克一样,出生于加州莫德斯托的卢卡斯在中学时代就显露了他的才气和不安分的特质,这个在学校里平均成绩为D的逃学大王,常常驱车几小时去旧金山看电影,并最终使他进入了著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作为嬉皮运动的大本营,上世纪50~60年代的旧金山不仅是瘾君子与无政府主义、垮掉派的天堂,也成为美国新电影运动的摇篮。以美国著名实验电影人布鲁斯·贝利与斯坦·布拉奇治为首的一批西海岸艺术青年正在使用军方淘汰的16毫米摄影机拍摄美国第一批独立电影。在旧金山,卢卡斯也狂热地沉溺于美国现代宗教哲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在这位独辟蹊径,以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神话与宗教起源的学者影响下,卢卡斯从60年代初期开始,就在揣摩一个关于发生在父子间,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故事,为《星球大战》勾勒出了最初步的故事大纲。
在南加州大学,卢卡斯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加入了一个即将在未来影响整个好莱坞的电影人群体。从他的同班同学,日后《现代启示录》的编剧约翰·米厄里斯那里,卢卡斯第一次观看了《七武士》等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作品,深受黑泽明“武士精神”影响的他决心有朝一日在自己的作品中设计一群同样坚忍、自制,将武力视为修炼而非征服手段的角色。而对卢卡斯拍摄风格影响最大的电影人就是首先尝试将动画、模型与真人在电影中相组合的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以及美国先锋导演阿瑟·李普塞。在其著名实验短片《21-87》中,李塞普将画面与声音随意剪辑拼贴,从而创造出一种完全超越音像本身的叙事方式。为了向这位年仅41岁就以自杀结束生命的怪才致敬,卢卡斯在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THX1138》里,主人公就生活在机器全面控制人类的2187年,到了《星球大战1:新的希望》中,当卢克与索罗船长前往营救莉阿公主时,发现她被帝国突击队关押在代号“2187”的监牢中。
卢卡斯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位摄影天才喜欢全程掌握作品的拍摄与制作,从而惹怒了好莱坞:1972年,华纳兄弟公司将他的《THX1138》剪辑得面目全非,然后把拷贝扔到一些B级影院中上映。两年后,环球电影又威胁卢卡斯,如果他仍然坚持对影片的后期制作插手,他们将拒绝发行《美国往事》。这一切都迫使卢卡斯感到,只有像星球大战里的反抗军一样建立自己的基地——制作公司,才能够与目光陈腐的好莱坞“帝国”对抗。以1975年特技工作室“光魔实业”的建立为标志,卢卡斯开始借助技术奠定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其中包括被好莱坞电影制作奉为圭臬的THX认证标准以及数码剪辑系统“EditDroid”。从《E.T》、《银翼杀手》到《侏罗纪公园》,它们都不得不依仗光魔的力量来赢得票房,卢卡斯也终于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梦想:像李普曼和麦克拉伦那样将现实与虚拟、影像与声效随心所欲地在银幕上拼接组合。
黑武士的不归路
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卢卡斯追随李普曼等电影革命先驱近40年,并成为诸如彼得·杰克逊等新一代电影技术狂人的偶像后。他却开始对自己一手创造出的魔幻世界感到困惑。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抨击说,在充当了20年的梦幻孩子王和好莱坞圈内人后,卢卡斯身上学院派和独立电影人的气质还能剩下多少:“我知道他想干什么,他想把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恩的作品统统搬上银幕,只不过他恐怕会发现自己无从下手。”而诸如阿伦·普拉默,这个在“光魔”与卢卡斯共事了17年的计算机图像模拟专家也开始怀疑,这些特技是否已经越俎代庖,从实现电影叙事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电影本身的目的。正如尤达大师教导阿纳金的名言“物体的尺寸其实无关紧要”那样,打算改弦更张的卢卡斯发现他辛苦积攒的财富与设备也许帮不上他的忙,还记得在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科幻独立电影《雷管》吗?它不过是一位32岁的退休程序员山恩·加鲁斯单枪匹马搞出来的,成本只有7000美元。
“虽然他和40年前一样,仍然在探索一种截然不同的电影语言,但如果他再次要求我的指导,我可不会像当初那样大胆地鼓励他。”曾指导过卢卡斯的南加州电影学院教授伍迪·欧文斯如是说,他坚持认为自己这位得意门生今日的声名是妨碍他继续挑战自我的最大障碍,而其他科幻作家也把卢卡斯看作一个脑满肠肥的商人,而非人类未来的真正质疑者,“星球大战与科学技术以及人类未来命运其实关系不大”,英国数码朋克作家理查德·摩根在《纽约时报》上冷嘲热讽说,“里面充斥的其实是一些善恶斗争的陈词滥调和好莱坞的恶俗东西”。
《环形世界》的作者拉里·尼文也认为卢卡斯惟一值得夸耀的就是运用计算机特技,将一些诸如“超光速推进系统”等古老的科幻概念视觉化:“《银翼杀手》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出色预言,而《星球大战》呢,它的特技和精神都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老古董。”
更加艰难的也许是卢卡斯影视帝国的转型,尽管他信誓旦旦地要把他的帝国从一艘好莱坞梦工厂的“歼星舰”,逐渐转变为一家“更为灵活的小型多元企业”,并打算把电子游戏、电视节目与低成本独立电影当作是它未来的业务支柱,但他能够拒绝因制造“星球大战”等票房炸弹而带来的滚滚财源吗?卢卡斯想和尼基·卡罗一样拍摄的梦想简直可以上愚人节新闻的头条:虽然依靠DVD出租和在线观看业务,卡罗的《鲸骑士》在去年获得了21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不过与《星球大战》电影系列带来的34亿美元的累计票房收入和90亿美元周边产品的收入相比,简直像一个笑话。正是在星战系列这棵摇钱树的支持下,卢卡斯工作室已经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一个年赢利达10亿美元的庞大商业帝国,包括游戏制作小组“卢卡斯艺术”,特级制作公司光魔实业公司,音响制作室“天行者音响”,并拥有星球大战所有周边产品的设计与版权。6月,卢卡斯电影公司即将带着它的1500名员工搬进位于旧金山的新总部,耗资3.5亿美元的Letterman数码艺术中心,这一切都使卢卡斯的未来更像是电影特技界的比尔·盖茨。
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在职业生涯的中期推倒一切,另起炉灶无疑是一种奢侈,然而对于卢卡斯来说,他的最终障碍似乎在于自己依靠的“力”的黑暗面:“在你新片上映的第一个周末,如果全美国能有100万观众乖乖走进电影院去看,那么恭喜,你就可以在500万美元到手的同时,在票房排行榜前十位占据一个位置。”卢卡斯在《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预映时对记者说,“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的作品只能被做成DVD,到租赁市场去碰运气。在这个生态圈里,老鼠是斗不过狮子的,除非它自己想办法进化成为一只狮子。”已经成为狮子的卢卡斯会不会像《星球大战3:武士归来》结尾时脱下面具的黑武士那样,面对他一直渴望的那个全新境界而手足无措?惟一可以肯定的是,30年前,卢卡斯可以用一支2号铅笔勾勒出整个星战世界的草图,但今天他发现自己的梦想早已经不能依靠铅笔,乃至任何技术条件来实现了。■
技术催生“电影独裁者”
——专访AMD数字娱乐制作总监查理·博斯韦尔
当《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充斥在全球各个角落的电影院中时,一个叫做查理·博斯韦尔的家伙也许正在偷着乐。正是查理所提供的64位计算机为乔治·卢卡斯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援,同时也彻底打破了苹果电脑在视频效果界的一统天下。实际上,很多时候《星球大战》在电影界的技术意义,就如同ID公司的射击游戏Doom之于电脑游戏。不论乔治·卢卡斯在70年代拍摄老版本《星球大战》时所使用的各种模型道具微缩拍摄,还是新版本大量使用的蓝幕CG效果,都始终试图在电影技法上领导时代潮流。而最新一集的《星球大战前传3》中,这种技术升级被引导到64位技术上来了,以至于64位技术在《星球大战》中的实际应用,被麻省理工大学的《技术观察者》评价为:“乔治·卢卡斯电影技术的与时俱进。”为此,《三联生活周刊》独家专访了这套64位技术的提供者,AMD数字娱乐制作总监查理·博斯韦尔。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看到好莱坞的专业电影杂志Millimeter特别评析了《星球大战前传3》上使用pre-viz动画和64位计算技术。那么为乔治·卢卡斯这样的视觉大腕提供技术援助是什么感觉?
查理·博斯韦尔:乔治·卢卡斯对新技术的敏感确实很独特,至少在充满技术革新的好莱坞,乔治·卢卡斯总是坚持特立独行的风格。12位乔治·卢卡斯的手下直接与导演充当了《星球大战前传3》视觉效果的先头部队,他们总共使用了大约100个双核Opteron工作站来做视觉效果的渲染,他们做出来的动画直接成为整个电影镜头的蓝图;然后演员们再按照这个动画预先的线路,在绿色背景前作出一系列动作,最后合成工作再转移到由乔治·卢卡斯亲自督阵的工业光魔制作室。要知道美国电影业75%的电脑特效都是出自这家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以往传统,“苹果”才是好莱坞视觉特效的利器,为什么乔治·卢卡斯会选择AMD的64位系统呢?
查理·博斯韦尔:如果翻看好莱坞视觉效果制作的历史,最初电影创作者们都选择SGI图形工作站,后来苹果电脑依靠强大的色彩能力占据了主力地位。但是在好莱坞这个制作视觉幻想的地方,每部电影30%~40%的预算都花在电脑特效上了,以至于性能价格比成了关键。在数字动画领域,成本的高低对应制片时间的长短差距,都会直接体现在画面渲染时间上。AMD64位系统相比以往的32位电脑,同时间内的执行计算效率要高出30%以上,以至于乔治·卢卡斯的手下以创作效率震惊了好莱坞。
其实在做《星球大战前传2》的时候,乔治·卢卡斯就找过我,当时他需要用Athlon MP组成列阵,来实现一些大场景的光影效果。当这次“前传3”筹拍时,Athlon MP被升级为支持64位计算的Opteron,这样的技术升级让整个电影特效渲染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从而使“前传3”更复杂,但花费却少于“前传2”。在“前传2”中乔治·卢卡斯的手下用Athlon MP制造了4500个镜头,2200个情节。而这次“前传3”利用Opteron创造了6800个镜头。这个数字让乔治·卢卡斯有充分的制片空间来“为所欲为”,他也借用这种64位的速度优势丰富了很多电影细节,不仅仅是激光剑的反光,或者黑武士可以当镜子的黑面具。
三联生活周刊:在电脑游戏领域,对于计算机速度的追求,早已形成了硬件升级与游戏加速的循环经济链。那么CG电影的大张旗鼓,尤其是类似《星球大战》电影的泛滥,是否加剧了这种对速度的极端追求?
查理·博斯韦尔:数千人的办公大楼、生物研究所的DNA分析所,以及好莱坞和广告贩子,这些人早已经是这个时代对计算技术追求最为极端的人群了。相比之下,孩子们在家玩游戏绝对是民用级别的家庭需求。电影的创作者始终在追求与观众的双向交互,而游戏界则不停地追逐电影效果的画面,实际上电影与游戏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文化娱乐,早已经在技术角度产生了极大的融合。
三联生活周刊:始终有人在批判好莱坞电影的过度电脑特技化,作为被批判的技术提供者,你有没有反思过什么?
查理·博斯韦尔:也许还有人在怀疑数字娱乐时代的现实,却根本无法抗拒这种娱乐的成果。创造视觉奇迹与商业胜利,始终是好莱坞对我们这些技术提供者的要求。其实不仅仅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包括《罪恶之城》、《马达加斯加》等最近票房爆棚的影片,都出自我们的64位电脑系统。正如“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制作人瑞克·麦凯隆评价的:利用计算机技术预先设计出电影画面的流程与构思,然后导演再来改进故事模板,这种数字化的视觉预览技术让乔治·卢卡斯可以充分预先筛选他的创意,这样乔治·卢卡斯可以在导演、演员、幕后人员和工业光魔的特效人员之前作出所有决定,这无疑彻底改变了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方法。也许乔治·卢卡斯会因为这种技术的改变,彻底成为一位“电影创作中的独裁者”。■
星球大战的重现&& 卢卡斯的消失
日,《星球大战1: 新的希望》在旧金山的北点剧院举行试映会。20多年以后,《法国电影手册》将这个日子列入“电影百年成长中具有特殊意义的100天”之一,纪念文章的标题是《星球大战出现,卢卡斯消失》。文中不无惋惜地叹道,这个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故事,竟断送了那个时代最具潜力的一位导演的生涯。
的确,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开启的技术革命使他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牺牲者”,此后的他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拿起导演话筒,而将所有的精力投入两个尖端的影像技术实验室:Lucasfilm与ILM(工业光魔),后者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监控了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的视觉特效,从最酷的《侏罗纪公园》到最烂的《魔鬼克星2》,从最温情的《阿甘正传》到最恶心的《异形》系列。
历史总是在轮回中前进。今天的年轻人对着《黑客帝国》、《哈利·波特》、《魔戒》如痴如醉,就像当年16岁的皮特·克逊们对着《星球大战》热血沸腾:“就像一场地震,我的脑子一下子被炸开了。电影原来可以这样拍。”如今已在好莱坞立住脚跟的许多导演、视效总监、概念设计师、艺术指导谈起当年的《星球大战》,都充满了感情,甚至包括如日中天的詹姆斯·卡梅隆,在看《星球大战》的时候,他还是个出租车司机,20年后他拍出了《泰坦尼克号》。可以说,《星球大战》在当时壁垒森严的好莱坞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人对于技术、暴力、奇观、想象力有着狂热的追求,他们都是卢卡斯的门徒,崇拜他,模仿他,学习他。
《星球大战1:新的希望》1200万美元的预算中有1/3花在了布景与特效上面,那些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十几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CANTINA酒吧里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机器人和怪物,还有嗡嗡作响的激光剑,都是人们以前从未在电影屏幕上见到过的,其震撼感大概不亚于我们今天看到《魔戒》中绿色的死魂灵大军漫过帕兰诺平原。不过,由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的场景和角色都是利用传统的特效手段完成的,比如模型、木偶、蓝屏、爆破、特殊化妆术……连片中的机器人也是由真人扮演的,尽管它们看起来那么像纯种的机器人。
在卢卡斯的带领下,当年的《星球大战》剧组就像一群顽童,寻找各种正方偏方来实现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用缠绕着高反光胶带的木棍做光剑,用土豆冒充银河系的陨石,用女性剃毛刀充做武士的无线电,请来36000支上色的棉签充当赛车场上攒动的人头,而纳布星球缥缈的瀑布则是从25英寸处潜心撒下的细盐……《星球大战3:武士归来》中一段原始森林的追逐场面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如今仍令人狂赞不已。当时的摄影技术怎能拍出这样的场景?后来看到《星球大战》的纪录片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摄影师先用一格一秒的速度进行拍摄,然后转换成每秒24格,再与蓝屏前拍摄的人物合成在一起,最后的效果看起来就像是人物在丛林中飞快地飞行,其速度竟不亚于《超人总动员》中冲冲在森林中的那场追逐。
从“星战三部曲”到“星战前传”,间隔了十几年,其间电影技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1999年《星球大战前传》推出的时候,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已经变成了一次数字与传统技术的拼贴游戏。用计算机来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借以表现惊心动魄的太空追逐战,这种运动控制摄像技术是当时的视效监制约翰·戴克斯塔专门为《星球大战》发明的,如今这位《蜘蛛侠2》的视效总监开创的技术,几乎成为所有动作片的摄影标准。
作为《星球大战》的终结篇,5月19日全球上映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即将结束一个时代。无论是2300多个特效镜头,还是阿纳金和奥比王之间那场号称将是“电影史上最长的打斗场面”的终极决斗,都不过是给这场技术革命画上了一个句号。就像卢卡斯本人所说,“在制作前几部电影的时候我还很年轻,现在上了年纪,变得有点保守和乏味。父亲们总是有点严肃和阴郁,而孩子们却总像小动物一样喜欢搞怪逗趣”。电影世界需要有更多好玩逗趣的小孩,人被技术所迷恋,在技术中迷失,最后总是在技术中消失。卢卡斯在技术中沉湎了几十年,他的激情一直被技术所消磨,也许,现在真到了他消失的时候。■
中国有星战迷吗:头盔后的秘密
从幼儿园开始,我常常去一家乡村理发店理发。大人都嘲笑那个剃头匠的手艺,而我不在乎。每次在等的时候,我都在看一本小人书,由于这本书,我希望等的时间更长一些。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就是《星球大战》。那时候我上小学了,有了自己一个小小的书房兼卧室。一次偶然机会听说了这名字,而且知道了里面的武士有一个很富有日本风味的名字,叫“斋代”。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冬天夜晚,我在母亲睡后,悄悄地打开电视,居然发现一个看起来很诡异的片子,当那个叫卢克的孩子,看到远方地平线似乎有东西坠落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星球大战》。我看完了整整两集,那是我小学时少有的熬夜经历。80年代末期,这两集已经是《星球大战》的全部。
我开始知道了尤达师傅,一个看起来和顾长卫很像的武士索罗,索罗的长毛同伴,还有一个叫奥比王的武士。我喜欢奥比王这个译名,比其他的什么奥比旺,奥比万要好多了。不过看过这片子的同伴太少了,无人可以交流,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在谈《天空战记》、《变形金刚》、《希曼和希瑞》。《星球大战》和它里面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成了我脑海里谶语一样的东西,一直保存着。
我一直想知道的是黑武士面具后的那张脸是谁?这个在第3集中揭晓,我等不到,去了北京。讨论《星球大战》的人似乎多了一些,但是很多人爱往文化上说,这个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但凡爱谈文化的,都是虚荣心大于好奇心的,与他们交流感觉是比知识,而不是分享什么。我对《星球大战》依然停留在那些奇怪的名字上,情节已经渐成碎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第3集,让我大失所望。公主被俘虏了,穿着三点式,有点情色的意味。
当我再次看到星球大战,卢卡斯已经运用了诸多高科技,北京已经出现了华星这样的大屏幕影院,媒体开始谈技术如何如何了,比如什么三维动画。《星球大战前传》前两部我都看了,我想自己喜欢上了那个女王,也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女孩波特曼,她比技术更加有力量。相反,我对黑武士的童年大失所望,一个能够从斋代武士,变成黑武士的人,应该有一个忧郁、沉默,甚至有点大智若愚的童年。然而,他,也就是天行者(skywalker)却从小那么的自信,乐于助人,富有领袖气质。也许真的是对技术的迷恋,让卢卡斯昏了头,而“让大能伴随你”(may the force with you),变成了一句成功学的口号。
慢慢地,我发现我也变了,变得文化起来了。我自以为是地看出《星球大战前传》融合了很多元素,比如日本武士盔甲、日本剑道、北非的沙漠建筑、史前生物的复原,甚至西方文化中对“前传3”的暗示。我也知道这一切,都不支持那个十几年前的我看《星球大战》的心情。试想一下,在南方炎热夏天的下午,一个孩子在一乡村理发店,猜测黑色面具之后的那张脸。
如今,我在等《星球大战前传3》的出现,我想守着一个黑白电视在夜里把它看完。■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本期杂志: |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燃Ran”、“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瓦拉多大决战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