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课题组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x.y分别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源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12分)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E为一张用淀粉、碘化钾...”,相似的试题还有:
(10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E为一张用淀粉、碘化钾和酚酞混合溶液润湿的滤纸,C、D为夹在滤纸两端的铂夹;x、y分别为直流电源的两极。在A、B中充满KOH溶液后倒立于盛有KOH溶液的水槽中,再分别插入一多孔的惰性电极。切断电源开关S1,闭合开关S2,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生成气体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标出电源的正、负极:x为  &&&&。(2)在滤纸的C端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 &&&&&&&&&&&&&&&&&&&&&&&&&&  。?(3)写出电极反应式:B电极   &&         &    。?(4)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包围电极。此时切断开关S2闭合开关S1,则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填“偏转”或“不偏转”)。?(5)若电流计指针偏转,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若指针“不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       &&&&&&&&&&&&&&&&&&&&&&&&&  &&&&&&&     。?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请说明理由(若指针“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
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E为一张用淀粉、碘化钾和酚酞混合溶液润湿的滤纸,C、D为夹在滤纸两端的铂夹,X、Y分别为直流电源的两极。在A、B中充满KOH溶液后倒立于盛有KOH溶液的水槽中,再分别插入铂电极。切断电源开关S1,闭合开关S2,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标出电源的正、负极:X为___________极,Y为___________极。(2)在滤纸的C端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滤纸的D端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电极反应式:A中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包围电极。此时切断开关S2,闭合开关S1,则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填“偏转”或“不偏转”)__________。(5)若电流计指针偏转,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式(若指针“不偏转”,此题不必回答):A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请说明理由(若指针“偏转”,此题不必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E为一张用淀粉、碘化钾和酚酞混合溶液润湿的滤纸,C、D为夹在滤纸两端的铂夹;x、y分别为直流电源的两极。在A、B中充满KOH溶液后倒立于盛有KOH溶液的水槽中,再分别插入一多孔的惰性电极。切断电源开关S1,闭合开关S2,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生成气体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标出电源的正、负极:x为      。(2)在滤纸的C端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3)写出电极反应式:B电极                  &。(4)若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中均有气体包围电极。此时切断开关S2闭合开关S1,则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填“偏转”或“不偏转”)。(5)若电流计指针偏转,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若指针“不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                                       &。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请说明理由(若指针“偏转”,此题不必回答)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2,闭合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发现电流表A指针偏转.(1)断开K2,闭合K1时,直流电源______端为正极(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2,闭合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发现电流表A指针偏转.(1)断开K2,闭合K1时,直流电源______端为正极(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2,闭合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发现电流表A指针偏转.(1)断开K2,闭合K1时,直流电源______端为正极(填“A”或“B”),此时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OH-+H2↑+Cl2↑2Cl-+2H2O2OH-+H2↑+Cl2↑,______电极附近溶液变红(填电极材料,下同);(2)断开K1,闭合K2时,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导线中电流从______电极到______电极,溶液中阴离子朝______电极方向移动.(3)氯碱工业电解的饱和食盐水需要精制,为去除盐水中的Ca2+、Mg2+、Fe3+、SO42-,提供的试剂有①Na2CO3溶液&②BaCl2溶液&③NaOH溶液&④HCl,则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1)实验时,断开K2,闭合K1,装置是电解池,石墨作阳极,铜是阴极,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两极均有气泡产生;石墨为阳极,则与石墨相连的为原电池的正极,即A为正极;溶液为饱和食盐水,则电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2OH-+H2↑+Cl2↑;铜是阴极,阴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阴极附近还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阴极即铜电极附近滴加酚酞呈红色;故答案为:A;2Cl-+2H2O2OH-+H2↑+Cl2↑;铜;(2)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形成氢氯燃料电池,铜作负极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H+,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从石墨电极流向铜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溶液中阴离子朝铜电极方向移动;故答案为:H2-2e-=2H+;石墨,铜,铜;(3)先加入足量的③NaOH,除去镁离子;然后加入过量②BaCl2,除去SO42-、CO32-;再加入过量①Na2CO3 除去Ca2+和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滤液中加入过量的④盐酸,除去溶液中剩余的碳酸根和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最后加热除去剩余的氯化氢,③②可以互换,故合理顺序是:③②①④或②③①④,故答案为:③②①④.
本题考点:
电解原理.
问题解析:
(1)实验时,断开K2,闭合K1,装置是电解池,石墨作阳极,铜是阴极,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所以两极均有气泡产生;(2)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形成氢氯燃料电池,铜作负极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石墨作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3)根据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根离子除去,加入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进行分析.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1)①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上是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②电解NaCl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③阳极上是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氯气能氧化Na2S;(2)若要在铁制品上镀一定厚度的Ag,Y为Ag,电解质为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变;(3)根据电极方程式计算.
解:(1)①和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Y极是阳极,该电极上氢氧根离子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4OH--4e-=2H2O+O2↑,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氢离子浓度增大,石蕊试液变红,故答案为: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变红;②电解NaCl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电极方程式为2Cl-+2H2O&电解&.& Cl2↑+H2↑+2OH-,故答案为:2Cl-+2H2O&电解&.& Cl2↑+H2↑+2OH-;③阳极上是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氯气能氧化Na2S,方程式为Cl2+S2-=S↓+2Cl-,故答案为:Cl2+S2-=S↓+2Cl-;(2)若要在铁制品上镀一定厚度的Ag,Y为Ag,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Ag-e-=Ag+,电解质为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变,故答案为:Ag-e-=Ag+;不变;(3)氯气的物质的量为:n(Cl2)=1.12L22.4L/mol=0.05mol,则n(M2+)=0.05mol,金属的摩尔质量为:M=mn=3.2g0.05mol=64g/mol,故答案为:64g/mol.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知识,为实验探究综合题,充分的展示了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该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对训练学生良好地思维品质以及知识的严密性有较好的帮助,明确图中电源的正负极确定电解池的阴阳极是解答的关键,并熟悉电极反应及离子的放电顺序来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化学
如图是部分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有关反应条件及生成的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E为红棕色固体,K为浅绿色溶液,F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且F、P&和H的水溶液均具有漂白作用;反应①、②都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反应;B、C、D、H是单质;B、C、D、F、G、H常温下是气态;化合物N可用作化肥;化合物M由两种元素组成,分子内共有4个原子、58个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1)F的化学式;G的水溶液中,最多的阳离子是;化合物M的电子式为.(2)写出K与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在实验室中,向饱和H水溶液中加入CaCO3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制得浓度较大的P的水溶液.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加以解释.
科目:高中化学
MOH和ROH两种一元碱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时,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等PH的MOH和ROH溶液,稀释相同倍数,ROH&&&溶液的PH略大B、稀释前,c(ROH)=10c(MOH)C、常温下pH之和为14的醋酸和R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D、在x点,c(M+)=c(R+)
科目:高中化学
有以下6个反应(反应条件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填编号).A.2Na+2H2O═2NaOH+H2↑&&&&&&B.CH4+2O2═CO2+2H2OC.KClO3═2KCl+3O2↑&&&&&&&&D.CaCO3+2HCl═CaCl2+H2O+CO2↑E.Na2O+CO2═Na2CO3&&&&&&&&&F.CO2+C═2CO.
科目:高中化学
含&2molAlCl3的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得1mol沉淀,则消耗&NaOH可能是(  )
A、1&molB、3&molC、5&molD、7&mol
科目:高中化学
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电极是负极B、电子从b电极流向a电极C、在电池工作中,a电极附近pH值降低D、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
科目:高中化学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其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B、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C、101kPa下,1mol的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的反应热叫燃烧热D、酸碱稀溶液中和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科目:高中化学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以贫软锰矿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的SO2废气为原料制备高纯碳酸锰.已知,贫软锰矿的主要成分为MnO2和少量Fe2O3、SiO2、Al2O3等杂质.工艺流程如图1:已知:有关氢氧化物沉淀pH对应表物质开始沉淀时的pH完全沉淀时的pH氢氧化铁2.73.7氢氧化铝3.35.2氢氧化亚铁7.69.6请回答:(1)在浸出液除杂过程中需通入适量空气并调节溶液的pH到5.0~5.5,沉淀部分杂质离子,此时滤渣I中主要含有(填化学式).(2)影响浸锰率的操作因素有多种,其中温度选择不合理时会产生杂质MnS2O6造成锰损失.温度对浸锰率的影响见图2、图3.为了提高锰的浸出率,请选择合适的条件.(填序号)a.30℃~120℃b.150℃~155℃c.180℃以上(3)在滤液中加入NH4HCO3生成MnCO3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种作为肥料的副产物,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废液中分离出该副产物的操作是蒸发浓缩、.若该分离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其中除了需要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外,还需要.(4)现有含锰质量分数为20%的贫锰矿1吨,若按照上述工艺锰的产率为82.5%,最终获得碳酸锰的质量.
科目:高中化学
某有机物A&7.4g与足量CuO共热后,所得气体产物依次通过盛有浓H2SO4和碱石灰的仪器,两仪器分别增重9g、17.6g;同温同压,A蒸汽的密度是H2的37倍,则能够与钠反应放出H2的A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不考虑立体异构)(  )
A、8B、6C、4D、2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探究,电源为可调压直流学生电源,电压表量程为“0~15V”,电流表量程为“0~0.6A”,小灯泡标有“6V 1.2W“字样,R0为20Ω的定值电阻.小组根据记录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描绘出U-I关系图,如图乙所示.则:(1)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多少?(2)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通过R0的电流为多少?每分钟电阻R0产生的热量是多少?(3)调节电源电压,小灯泡与定值电阻R0消耗的总功率为0.8W时,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为多少?【考点】;;;;;.【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图析法.【分析】(1)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利用公式R=额2P额计算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2)从甲图可知,小灯泡与电阻R0并联,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可以知道各支路两端电压,知道电阻R0的阻值,所以根据即可求出通过电阻R0的电流,又知道通电时间,可利用公式Q=I2Rt计算每分钟电阻R0产生的热量.(3)从乙图中读出电路消耗的功率为0.8W时,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进而可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大小,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进一步可求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然后根据P=UI计算出其实际功率.【解答】解:(1)∵U额=6V,P额=1.2W,∴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R=额2P额=21.2W=30Ω.答: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30Ω.(2)从甲图可知,小灯泡与电阻R0并联,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V,即U=UL=U0=2V,而R0=20Ω,∴通过R0的电流为:I0=0R0==0.1A,又∵t=1min=60s,∴每分钟电阻R0产生的热量为:Q=I02R0t=(0.1A)2×20Ω×60s=12J.答: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通过R0的电流为0.1A,每分钟电阻R0产生的热量是12J.(3)当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0.8W,从乙图中可以看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为0.4A和2V;此时通过定值电阻R0的电流为:I0′=0==0.1A,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L′=I-I0′=0.4A-0.1A=0.3A,∴灯泡的实际功率为:PL实=U′IL′=2V×0.3A=0.6W.答: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0.6W.【点评】知道并联电路的特点,会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电阻和实际功率,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要注意的是,在(3)题中,若直接根据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进行计算,就忽略掉了温度对于灯丝阻值的影响,这样的解法是不正确的.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sdwdrlx老师 难度:0.59真题:8组卷:11
解析质量好中差(1)打点计时器不能接“直流电源”(或打点计时器应接“交流电源”)& (2分)(2)A& (2分)&&&&&(3)&&&& (2分)解析:&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一)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力的图示,如图1.图上标出了F1、F2、F、F′四个力,其中F′(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秤直接测得的;若F与F′的大小基本相等,方向基本相同,说明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得到了验证.(二)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对于自由下落的重物,下述选择的条件更为有利的是CDA.只要足够重就可以B.只要体积足够小就可以C.既要足够重,又要体积非常小D.应该密度大些,还应便于夹紧纸带,使纸带随同运动时不致扭曲(三)某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若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4Hh(用H、h表示).(四)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有以下实验步骤,其合理顺序是CFDBEA(用相应字母表示)A.通过改变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橡皮条的伸长,再重复做几次;B.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C.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的A点;D.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以及结点的位置,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作出力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作出)合力F;E.比较力F′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力F,看它们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否相等;F.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即结点),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科目:高中物理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并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接在交&&&&流电源上.B.将连有重物的纸带穿过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C.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同时接通电源.D.更换纸带,重复几次,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E.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m.(1)在上述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C,多余的是E.(填序号)(2)该同学通过计算发现,重物动能的增加量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主要原因是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时存在阻力.(3)该同学完成实验后,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AC.A.选用重物时,质量大的比质量小的好B.选用重物时,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好C.安装打点计时器时,两限位孔必须在同一直线上D.纸带上选取的计数点应离起始点近一些.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将每个油酸分子视为球形模型,并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扩展开,则形成的油膜可视为.若已知滴入水中的酒精油酸溶液中所含的纯油酸的体积为V,油膜的面积为S,由此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2)如图甲,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1.00kg的圆柱棒替代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匀速运动.当接通电源待电机稳定转动后,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细线,圆柱棒自由下落,毛笔可在圆柱棒的纸上画出记号.图乙是按正确操作顺序画出的一条纸带,图中O是画出的第一个痕迹,A、B、C、D、E、F、G是依次画出的痕迹,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测得痕迹之间沿棒方向的距离依次为OA=26.0mm、AB=50.0mm、BC=74.0mm、CD=98.0mm、DE=122.0mm、EF=146.0mm,已知电动机铭牌上标有“1200r/min”字样,由此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根据以上内容,可得:①根据乙图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痕迹B、E两时刻间棒的动能变化量为J,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为J,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g取9.80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②实验中某同学利用获得的实验数据同时测定了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假设OF间的距离为h,EG间的距离s.电动机转动频率用f表示.有下面三种方法求重力加速度的值,分别是:A.根据2,其中,求得:262B.根据vF=gt,其中,而F=s2T(其中),求得:212C.根据,而F=s2T,(其中),求得:2f28h你认为用哪种方法比较妥当?其它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答:.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2012届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中学高三第16周周考物理试题
题型:实验题
(一).在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力的图示,如图。图上标出了F1、F2、F、F′ 四个力,其中______(填上述字母)不是由弹簧秤直接测得的;若F与F′的________基本相等,_______基本相同,说明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行定则得到了验证。(二).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对于自由下落的重物,下述选择的条件更为有利的是(&&&&&& )A.只要足够重就可以B.只要体积足够小就可以C.既要足够重,又要体积非常小D.应该密度大些,还应便于夹紧纸带,使纸带随同运动时不致扭曲(三).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若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____(用H、h表示).(四).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有以下实验步骤,其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应字母表示)A.通过改变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橡皮条的伸长,再重复做几次;&&&B.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C.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的A点; D.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以及结点的位置,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作出力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作出)合力F;E.比较力F’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力F,看它们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否相等; F.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即结点),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江苏大丰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利用一立方体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①.用精度是0.01 mm的螺旋测微器对物体边长进行测量,图中的螺旋测微器读数为5.620 mm,请在刻度线旁边的方框内标出相应的数值以符合给出的读数.固定刻度为&&&,下面可动刻度为&&&&&,上面可动刻度为&&&&。
立方体的质量m=1kg的重物自由下落,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长度单位是cm,g取9.8m/s2.求:
②.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__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从起点O到打下记数点B的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减小量ΔEP =_____
______J,动能的增加量ΔEk =_________________J(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④.即使在实验操作规范、数据测量及数据处理很准确的前提下,该实验求得的ΔEp也一定略大于ΔEk,这是实验存在系统误差的必然结果,试分析该系统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流双电源切换装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